《归园田居》解析

合集下载

高中必背古诗词之《归园田居·其一》解析

高中必背古诗词之《归园田居·其一》解析

高中必背古诗词之《归园田居·其一》解析《归园田居·其一》是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

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

归园田居·其一魏晋: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创作背景陶渊明任官十三年,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他在公元405年(义熙元年),即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

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

本诗就是其中一首。

作者简介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译文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

错误的陷落到仕途罗网,转眼间远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子里的鸟儿怀念以前生活的森林,池子里的鱼儿思念原来嬉戏的深潭。

我愿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树柳树成荫遮盖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的栽种在屋前。

远处的邻村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飘荡着袅袅炊烟。

深深的街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内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归园田居其一每一句的赏析

归园田居其一每一句的赏析

归园田居其一每一句的赏析1. 诗的背景和主题1.1 这首诗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大家都知道,陶渊明可是个追求自由和淡泊的人,离开官场,回归田园,简直是个活生生的“田园诗人”。

想想看,那个时候的他,面对着繁忙的官场生活,心里肯定是个“自由飞翔的小鸟”,想要回到那种宁静的乡村生活。

这种情感,放到今天,谁不想逃离一成不变的生活,找个地方种田、养花呢?1.2 诗中每一句都是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简直就是“田园风光,美不胜收”。

陶渊明用他的笔,描绘了那种宁静、悠然的生活,让人仿佛闻到了泥土的芬芳,听到了溪水的潺潺。

这种感觉,咱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可真是稀缺啊!2. 逐句解析2.1 首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哎呀,这一句就像是打开了一扇窗,瞬间让人感受到清新的空气。

采菊,听着就像是在秋天的阳光下,慢慢走到篱笆边,享受那种随性的乐趣。

而南山的意象,则让人心中生出一种宁静和开阔,真是“心旷神怡”。

咱们每天忙忙碌碌,什么时候能像他一样,悠然自得,真是羡慕得很。

2.2 接下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句描绘的是一天的结束,太阳渐渐西下,山的轮廓在夕阳下显得格外迷人。

飞鸟在空中自由飞翔,仿佛在和陶渊明打招呼,真是有种“鸟语花香”的美好感受。

这种自然的美丽,常常让人心神向往,就像咱们看见美丽的风景时,会忍不住说:“哇,这地方真好!”3. 生活的哲学3.1 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在传递一种生活的哲学:与自然为友,过简单而快乐的日子。

陶渊明用他的生活方式告诉我们,其实“快乐”不是在于物质的丰富,而是在于内心的满足。

回归田园,过着简简单单的日子,这种生活态度,放在今天,依然适用,毕竟“知足常乐”嘛。

3.2 而且,他的这种追求自由的精神,在现在的社会中,依旧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很多人每天为了生活而忙碌,却忘了享受生活的乐趣。

这不就是像“马不停蹄”一样,结果却是疲惫不堪,完全没有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吗?4. 结尾的感悟4.1 总的来说,陶渊明的这首诗,不仅仅是写自然的美,更是他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

归园田居诗词介绍

归园田居诗词介绍

归园田居诗词介绍一、原文及翻译。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翻译过来就是:年轻的时候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本性是喜爱山川田园的。

错误地陷入尘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十三年(这里的“三十年”可能是十三年的误写)。

被束缚的鸟儿眷恋过去的树林,在池子里的鱼儿思念原来的深潭。

在南边的田野间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的本性回归田园。

住宅周围有十几亩地,还有八九间草屋。

榆树和柳树遮蔽着后面的屋檐,桃树和李树罗列在堂屋前面。

远处的村落隐隐约约,村落里升起袅袅炊烟。

狗在深深的巷子里叫着,鸡在桑树的顶端鸣叫。

门庭里没有世俗那些繁杂的事务,空静的屋子显得很悠闲。

长久地被困在笼子里,现在又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怀抱。

二、解析与赏析。

1. 主题思想。

- 陶渊明这诗啊,就是在表达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那种勾心斗角生活的厌恶。

你想啊,他说自己“少无适俗韵”,就是打小就不适合在官场那种世俗的环境里混。

他把官场比作“尘网”,这网可不得了,就像蜘蛛织的网一样,把他困在里面好多年。

他就像那只被关起来的鸟和池子里的鱼,一直想念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2. 描写手法。

- 景物描写。

- 他描写田园生活那可真是一绝。

你看他写自己的家,“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先从自己住的地方写起,十几亩地、八九间草屋,这画面感一下就出来了。

榆树柳树在屋后遮着阴凉,桃李树在堂前排列着,就像一幅田园画。

然后再把镜头拉远,远处的村子模模糊糊的,村子里升起的炊烟袅袅娜娜的,多有意境啊。

最后再来点声音,深巷里的狗叫,桑树顶上的鸡鸣,这田园的生活气息就更浓了。

这就像拍电影一样,从近景到远景,再加上声音,整个田园生活就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归园田居》原文及翻译

《归园田居》原文及翻译

《归园田居其一》东晋.陶渊明一、本篇原文: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二、文章翻译:小时候,我就不喜欢迎合世俗的风气,我的天性就是热爱山林的宁静。

不幸地,我陷入了官场的纷扰之中,一晃就是三十年。

就像被囚禁的鸟儿思念着它曾经的森林,池中的鱼儿想念它旧日的深潭。

我决定在南边的荒野开垦一片土地,回归田园,守着自己的笨拙和简单。

我拥有的宅地不过十几亩,草屋也就八九间。

屋后有榆树和柳树为我遮阴,门前有桃树和李树花开。

远远地,可以看到村庄的炊烟袅袅升起,给人一种宁静和安逸的感觉。

深巷里传来狗叫声,桑树顶上公鸡在打鸣。

我的家没有尘世的喧嚣和杂乱,房间里充满了宁静和闲暇。

长久以来,我一直感觉自己像是被困在笼子里的鸟儿,现在终于能够重返自然,重获自由。

三、文章解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是其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质朴的语言、生动的意象描绘了诗人由仕途回归田园的心路历程,以及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实践。

以下是对其全文的详细解析:内容解析1. 开篇自述与内心矛盾“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诗人一开始就坦诚自己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本性热爱自然山水。

这一句揭示了陶渊明性格中与世无争、亲近自然的一面,为后续的归隐抉择埋下伏笔。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以“误落”二字表达自己涉足官场并非本愿,而是像鸟儿意外落入罗网一般。

三十年的仕宦生涯被比喻为束缚身心的“尘网”,暗示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与无奈。

2. 归隐决心与自然意象“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运用“羁鸟”、“池鱼”两个生动的自然意象,分别象征被束缚的自我和渴望回归的心境。

鸟儿眷恋曾经的森林,鱼儿思念原来的深渊,寓言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深深怀念与迫切回归之心。

解读《归园田居》中的文学意象与象征意义-教案

解读《归园田居》中的文学意象与象征意义-教案

解读《归园田居》中的文学意象与象征意义-教案一、引言1.1《归园田居》的背景介绍1.1.1陶渊明与东晋时期的文化背景1.1.2陶渊明的生平与文学成就1.1.3《归园田居》的创作背景与历史意义1.1.4诗歌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地位与影响1.2诗歌意象与象征意义的文学价值1.2.1意象与象征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1.2.2《归园田居》中的意象与象征特色1.2.3诗歌意象与象征对现代文学的影响1.2.4解读意象与象征意义在文学教育中的重要性1.3教学目标与意义1.3.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与鉴赏能力1.3.2提升学生对诗歌意象与象征意义的理解力1.3.3强化学生的文学批评与分析能力1.3.4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传承二、知识点讲解2.1陶渊明与《归园田居》简介2.1.1陶渊明的生平与文学风格2.1.2《归园田居》的创作背景与主题2.1.3诗歌的结构与艺术特色2.1.4《归园田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2诗歌意象的解析2.2.1意象的定义与分类2.2.2《归园田居》中的自然意象2.2.3诗歌中的人物意象与社会意象2.2.4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与意义2.3象征意义的探讨2.3.1象征的定义与文学功能2.3.2《归园田居》中的象征手法2.3.3诗歌中的传统象征与现代解读2.3.4象征意义在诗歌主题表达中的重要性三、教学内容3.1诗歌文本分析3.1.1《归园田居》的文本结构与语言风格3.1.2诗歌中的意象描写与象征运用3.1.3诗歌的情感表达与主题深化3.1.4文本分析的方法与技巧3.2意象与象征意义的解读3.2.1解读自然意象的文化内涵3.2.2分析人物意象的社会意义3.2.3探讨象征意义的深层含义3.2.4解读意象与象征的意义与价值3.3教学活动与作业布置3.3.1课堂讨论与小组合作3.3.2意象与象征的写作练习3.3.3扩展阅读与研究报告3.3.4诗歌朗诵与创作比赛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理解4.1.1学生能够概述陶渊明的生平与《归园田居》的创作背景。

《短歌行》《归园田居》的教学内容解析

《短歌行》《归园田居》的教学内容解析

《短歌行》《归园田居》的教学内容解析《短歌行》与《归园田居》教学内容解析一、前言《短歌行》与《归园田居》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两篇经典作品,分别代表了唐代文学与陶渊明田园诗风的典型。

《短歌行》由曹操所作,而《归园田居》则是陶渊明的作品。

本教学内容解析旨在深入剖析这两篇作品的艺术特色、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为教师提供详尽的教学指导。

二、《短歌行》教学内容解析2.1 作品背景《短歌行》创作于唐代,作者曹操,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此诗反映了曹操在乱世中对人生、命运的感慨以及对英雄短暂一生的哀叹。

2.2 文学特色- 韵律与节奏:该诗采用七言古诗的形式,韵律感强烈,节奏明快。

- 意象与象征:诗中的“短歌”象征着人生的短暂,而“行”则代表着生命的无常和流转。

- 情感表达:曹操在诗中表达了壮志未酬、英雄迟暮的感慨。

2.3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曹操生平及其历史背景,掌握诗中的意象与象征手法。

- 难点:深入剖析诗中的哲理思想,以及如何将这些思想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2.4 教学活动建议- 对比分析:将《短歌行》与其他曹操的诗作进行对比,分析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

- 情景模拟:让学生扮演曹操,以第一人称解读诗中的情感和思想。

- 写作练习:鼓励学生以《短歌行》为灵感,创作自己的短诗,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三、《归园田居》教学内容解析3.1 作品背景《归园田居》是东晋时期诗人陶渊明创作的一组田园诗,反映了作者对纷扰世事的超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3.2 文学特色- 风格:陶渊明的田园诗以自然纯朴、意境深远著称。

- 手法:运用白描手法,以平实的语言描绘出宁静的田园景象。

- 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和谐的追求。

3.3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解读陶渊明田园诗中的自然哲学和归隐思想。

- 难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以及如何将其与现代生活相联系。

3.4 教学活动建议- 文本细读:深入分析诗中的自然描写,探讨其如何反映出陶渊明的人生观。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归园田居》(解析版)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归园田居》(解析版)

《归园田居》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一、知识点汇总1、原文归园田居·其一〔东晋〕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译文: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

错误地陷落到仕途罗网,转眼间远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子里的鸟儿怀念以前生活的森林,池子里的鱼儿思念原来嬉戏的深潭。

我愿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树柳树成荫遮盖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的栽种在屋前。

远处的邻村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飘荡着袅袅炊烟。

深深的街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内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3、课下注释:少:指少年时代。

适俗:适应世俗。

韵:气质、情致。

一作“愿”。

丘山:指山林。

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

这里指仕途。

三十年: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做官十三年)。

一说,此处是三又十年之意(习惯说法是十又三年),诗人意感“一去十三年”音调嫌平,故将十三年改为倒文。

羁(ji)鸟:笼中之鸟。

恋:一作“眷”。

池鱼:池塘之鱼。

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南野:南面的田野。

一作“南亩”,指农田。

野:一作“亩”。

际:间。

守拙(zhuō):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方宅:宅地方圆。

一说,“方”通“旁”。

荫(yìn):荫蔽。

罗:罗列。

暧暧(ài):迷蒙隐约的样子。

依依:轻柔而缓慢的飘升。

墟里:村落。

颠:顶端。

户庭:门户庭院。

尘杂:尘俗杂事。

虚室:空室。

余闲:闲暇。

樊(fán)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官场生活。

《归园田居》解析

《归园田居》解析

《归园田居》解析一、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年 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二、创作背景(一)原文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二)诗句解析1.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字词解释“适俗”:适应世俗。

“韵”:气质、情致。

诗句含义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本性喜爱山川田园。

这两句点明了诗人的天性与世俗的格格不入,为下文写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做铺垫。

2.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字词解释“尘网”:尘世的罗网,这里指仕途。

“三十年”: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393年)初仕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405年)辞彭泽令归田,恰好是十三年。

诗句含义错误地陷入仕途的罗网之中,一离开田园就是十三年。

“误落”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出仕的悔恨之情,把官场比作“尘网”,可见其对官场的厌恶。

3.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字词解释“羁鸟”:被束缚的鸟。

“池鱼”:养在池塘里的鱼。

“故渊”:原来的深水潭。

诗句含义被束缚的鸟儿眷恋过去的树林,池塘里的鱼儿思念原来的深潭。

诗人以“羁鸟”和“池鱼”自比,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在官场中受到束缚,渴望回归田园的心情。

4.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字词解释“守拙”:保持愚拙的本性,这里是谦虚的说法,指不随波逐流,坚守自己的纯真。

诗句含义在南边的田野间开垦荒地,保持着愚拙的本性回归田园。

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回归田园后的生活方式,“守拙”体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坚守和对官场虚伪机巧的摒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园田居》解析 (一) 这是一节关于陶渊明 的田园山水诗的讲析课, 我在上课过程当中没有就诗论诗, 而是从“真”的 审美上居高临下地使学生明白《归园田居 》的思想。

(二) 师:初中学过《桃花源记 》,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生七嘴八舌) 生:景色怡人。

生:人人劳动,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生:自给自足,丰衣足食。

生:与世隔绝,幸福快乐。

生:热情好客,淳朴。

师:很好,但我们知道这样美好的桃花源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陶渊明为什 么要创造这个理想国呢?(目光扫视教室一周,示意举手的学生回答) 生: 当时政局动荡, 陶渊明想以这个幸福的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的祈求安定 的理想。

师:这是从社会及局势方面来分析的。

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政局混乱,百姓生 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他们渴望有一个安定的生存环境, 桃花源正是这样理想的居 所。

除了社会及局势方面的原因外, 我们还要看到同时期没有其他文人创作类似 的文章,所以还应关注陶渊明本人的思想。

生:陶渊明本人也向往这样的生活。

师:中国文人受儒、道、释的影响巨大。

东晋时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原,所以 我们分析陶渊明受到儒家与道家的影响。

根据桃花源的内容,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 看到其思想中的道家的影子:无君、无压迫、人人平等和平相处。

(及时加进陶 渊明的生活及思想历程)
1/6


另外补充一点, 二十九岁到四十三岁时官时隐生涯使陶渊明更清晰地认识了 官场的黑暗,对现实的失望使他更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才是人生的安身立命之所。

只有在自然中人才可以发现自己的纯朴天性,即“真”。

庄子说“真者,所以受 于天也,自然不易也。

”“真”的属性不是外界施加的,也非外物可改变。

当人 们处于心灵自由、 神定气闲时反照自己的内心就可以发现这种质朴无伪, 这时人 安定了, 可以静心观照, 人与自然就和谐地化为一体, 达到物即我, 我即物的“无 我”之境界。

请同学们阅读《归园田居》,找出诗中描述田园风光的诗句 。

生: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 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师:这些寻常的农村风光,为什么会被陶渊明写得这样美?(抓住诗中你需 要的东西来说,只讲一面,不必兼及其它) 生: 这些景是农村中最平凡最普通的, 可是正是在这最常见的景物中能最好 地体现陶渊明对乡村的喜爱。

生:这些景物中可以看到桃花源的影子。

十余亩地,八九间屋子,如果没有 剥削足够一家人安定幸福地生活了。

房前屋后林木成阴,狗吠鸡鸣各不相扰,一 派祥和。

师:很好,这就是《归园田居》结尾处的诗眼“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的解释:官场是庸俗、卑污的,它使人丧失了天然纯朴的本性,失去了人的真善 属性,只有在面对真实无伪的自然时,人的心灵才会放松,才会发现自己与环境 是和谐相处的,才能达到无我之境。

(三)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 高中语文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高中的语文课一直让 大部分学生提不起兴趣, 其中一条原因便是老师太偏重于语法逻辑教学和文本过 细剖析,其结果是学生失去了对阅读文本的兴趣。

现在我想改变一下教学方法, 以拓宽学生知识面来带动对教材的赏析。

重在对文本的鉴赏审美, 少一些对文本 的分析。

让学生自己多阅读和思考,少听一些说教。

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 首先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

我们都有一种体会:站的高才能把事情看透。

当我们 在初中时读初中文本会觉得有一些难度, 高中时阅读高中文本又觉得有难度, 可 是这时回头读初中文本又会觉得容易了, 同样道理, 我们为什么不站的高一些让 学习更容易呢?基于这样一种考虑, 我在讲这首 《归园田居》 时便从陶渊明的“桃 花源”理想入手, 桃花源是一种“自然”的社会, 这里人人自耕自食, 真诚相处, 无竞逐无欺诈, 甚至无君无臣。

归结起来, 陶渊明的社会观和人生观都以“自然” 为核心。

他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 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任运委化、无身外之求的人
2/6


生;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意趣的乡村。

由于这些追求,使 他的大多数田园诗呈现出冲淡平和、旷洁悠远的外貌,此即前人所言“静穆”。

但在这背后, 却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恶与不安, 对人生短促深感无所寄托的焦 虑。

陶渊明的思想,是以老庄哲学为核心,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 种特殊的“自然”哲学。

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自然”的社会。

他常常 把儒家虚构的淳朴无争的上古之世与道家宣扬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结合成一 体,作为理想世界来歌颂。

讲透了“真”,学生明白了物我相融合,物我合一, 达到“无我之境”,这首诗就不必再多说了。

在阅读教学上,有专家提出了几项看法: 1,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教师只是指导。

2,阅读量要大。

3,尊重多元化阅读。

4,把带着问题来读转变为读出问题来。

阅读教学要想真正拓展开去, 我们的学生要有充足的储备, 我们的语文老师 要给学生们创设读书的氛围和条件, 随后在课程的传授上我们才可以将文本的解 读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外化出来。

现在有部分老师仍旧沿用以往的方法, 将自己 对文本的解析看作是唯一正确全面的, 惟恐不能把自己的知识全部倾倒给自己的 学生,可是学生又不领情,不愿意听。

其实,我们不必追求尽善尽美,不必追求 讲深讲透,关键是学生能通过他们自己的阅读,把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就好。

毕 竟不要忘了, 最后我们的学生读懂才是最终目标, 读出创造性的见解是我们阅读 教学的价值所在。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创造性阅读, 鼓励教师做一些大胆尝试。

在学生知识面还 不很开阔的现状下, 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将学生已有的材料调动起来, 将学生发动 起来, 将学生的注意集中过来, 将课程的传授灵动起来, 将教书与育人综合起来, 为此,我们作为语文老师,自己的知识必须充足,我们的备课必须高屋建瓴,这 样,我们老师才能引导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上轻松而全面地解读文本。


3/6


4/6


5/6


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