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原因肺炎培训基本要点
不明原因肺炎监测培训

• 4.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1)组织对省级疾控机构专业人员的培训; • (2)指导、参与各省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调查和处理; • (3)对各省运送的标本或分离物进行相关检测或复核、鉴定; • (4)组织对全国监测系统的督导、检查和评价; • (5)对实验室网络进行考核和质量控制; • (6)建立、管理、维护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监测数据库; • (7)定期分析、汇总、反馈全国监测结果。
(二)医疗机构
• 1.各级医疗机构负责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诊治、排查工作。 医务人员在采集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病史时,应注意询问病 人的流行病学史及其周围是否有聚集性发病现象;
• 2.医务人员在做出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诊断后,应立即向医疗 机构相关部门报告;医院要及时组织专家组,对医务人员报 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会诊;
• 在各级专家组会诊的基础上,对报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均应在发病后1个月内订正报告。
(四)病例管理
• 县级以上医院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时,应立即将病例收 治入院,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治疗。乡镇、社区医疗机构 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应立即将病人转至县级及以上医 院。
• 医务人员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诊治时,要采取基本个 人防护措施(如穿工作服、佩戴工作帽和医用防护口罩等)。 发现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应立即采取呼吸道传染 病隔离措施和相应的院内感染控制措施。
• (7)定期分析、汇总辖区内的监测数据并报告监测结果。
• (8)对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或明确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的 病例,将其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并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 级疾控机构备案。
• 2.市(地)级疾控机构。
• (1)定期分析、汇总、上报辖区内的监测数据并反馈监测结 果;
• (2)指导县级疾控机构对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流行 病学调查;
不明原因肺炎培训 PPT课件

• 31家监测点医院呼吸科或儿内科病房 • 设专人负责逐日登记收治的具有肺炎表现的ILI病例 • 做好专册登记 • 每周一11时前汇总入监测周报表并上报
27
疫情监测--ARI和ILI
监测点医疗机构 ✓ 监测时段:每日0时-24时 ✓ 监测诊室医务人员逐例登记ILI病例 ✓ 医务/防保人员每日搜集、统计和上报ARI、ILI和门急诊
✓ 流行病学联系是指发病前曾在同一间教室、车间、办 公室或住所等环境内共同学习、生活或工作,以及其 他疾病控制专业人员认为可能的密切接触史
上海市流感监测方案2011版
暴发疫情报告标准
✓ 1周内,在同一学校、幼儿园或其他集体单位
• 发生30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 • 或发生5例及以上因流感样症状住院病例(不包括门诊留观
疫情监测--ARI和ILI
监测点医疗机构 ✓ 监测时段:每日0时-24时 ✓ 监测诊室医务人员逐例登记ILI病例 ✓ 医务/防保人员每日搜集、统计和上报ARI、ILI和门急诊
就诊总数
• 每日上午11时前报《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 • 每周一上午报区县疾控中心上周周报 • 流感住院病例监测
疫情监测--ARI和ILI
就诊总数
• 每日上午11时前报《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 • 每周一上午报区县疾控中心上周周报 • 流感住院病例监测
疫情监测--ARI和ILI
区疾控中心 ✓ 每日上午审核各监测点网络直报情况
• 如出现误报、迟报或缺报,及时同时监测点更正
✓ 每周一将监测周报上报市疾控中心
暴发疫情监测
报告责任人和责任单位
✓ 省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诊断
• SARS或人禽流感疑似/临床诊断/实验室确诊病例
不明原因肺炎培训计划

不明原因肺炎培训计划一、培训目的不明原因肺炎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其致病原因一直存疑,死亡率较高。
为了提高医务人员对不明原因肺炎的认识和预防能力,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特开展此次培训。
二、培训对象参加此次培训的对象包括全市涉及卫生行业的医务工作者、卫生监督人员和公共卫生应急救援人员,共计100人。
三、培训时间和地点培训时间为2023年2月15日至2月17日,地点为市卫生局大会议室。
四、培训内容1. 不明原因肺炎的病因和病理生理特点2. 不明原因肺炎的传染途径和预防措施3. 不明原因肺炎的早期症状和诊断方法4. 不明原因肺炎的治疗方法和护理要点5. 不明原因肺炎的疫情防控和应急救援五、培训方式1. 专家讲解安排有相关专家就不明原因肺炎的病因、症状、预防和治疗等方面进行讲解,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防治方案。
2. 现场观摩参加培训的人员将前往某大医院的呼吸科进行观摩,了解不明原因肺炎的临床诊疗流程和护理方法。
3. 小组讨论分为若干小组,进行集体研讨,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提出改进和创新建议。
六、培训效果评估1. 经培训后,由参训人员提交培训心得体会,加深对不明原因肺炎的认识和掌握。
2. 由卫生局组织专家对参训人员进行随机考核,以验证其培训效果。
3. 对培训后的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跟踪检查,及时总结经验,加强管理和控制不明原因肺炎的风险。
七、培训后工作1. 建立不明原因肺炎信息沟通渠道,加强卫生防疫体系建设。
2. 不定期举办应急演练和技能培训,提高防控能力。
3. 加强监测和检测技术的应用,提高不明原因肺炎的早期发现和诊断准确率。
4. 配备必要的防护设备,确保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工作。
5. 定期对卫生行业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减少不明原因肺炎感染风险。
八、培训结果发布将本次培训的成果进行总结和编制成培训教材,供卫生行业人员参考和借鉴。
通过此次培训,将极大提高全市卫生行业人员对不明原因肺炎的认识和预防能力,有效减少不明原因肺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最新不明原因肺炎培训基本要点课件PPT

3上海病例:
患者,男,35岁,宁夏人,体重90kg,身高 170cm,因发热咳嗽10天,气促加重5天于9 月3日入院。 入院时查体,T40℃,呼吸心跳停止,急诊插 管,心肺复苏。 辅助检查:胸部CT双肺大片浸润性影,低钾血 症。 临床突出表现:呼吸困难,病毒性肺炎白肺表 现,遗留肺纤维化。 诊断:重症甲型H1N1流感;重症肺炎;急性 呼吸窘迫综合症;休克;呼吸衰竭;低钾血症。
中国大陆危重病例(n = 13)
▪ 急性呼吸功能衰竭 10
▪ 休克
3
▪ 肾功能衰竭
ARF
1
慢性肾衰急性加重 1
▪ CPR
3
中国大陆危重病例(n = 13)
▪ 机械通气
9
有创通气
6
▪ PEEP 16 ± 11 (5 – 30)
无创通气
4(1例NIV转为IPPV)
▪ 升压药物
5
NE, DA & DB
不明原因肺炎培训基本要点
流感大流行
日期 1918-1919 1957-1958 1968-1969 2009-
名称 西班牙流感 亚洲流感 (中国) 香港流感 北美流感
亚型 A (H1N1) A (H2N2) A (H3N2) A (H1N1)
病死人数 5000万
1-200万 100万 ?
我国流感现状
救治策略
▪ 强调团队、加强合作 ▪ 重视防护、避免院感 ▪ 经验救治、注重鉴别 ▪ 对症处理、保证监护
对症维持:保留性液体平衡 保证氧合是中心环节:序贯氧合,孕妇适当提高氧合水平
▪ 关注高危、治疗基础 ▪ 简化流程、诊疗有序 ▪ 关注中医救治策略
中国大陆危重病例
▪ 截止2009年10月5日 ▪ 各地共报告甲型H1N1流感感染21000例 ▪ 其中危重病例13例 ▪ 出院8例 ▪ 死亡1例 ▪ 存活者平均住院日11.4 ± 7.7天
不明原因肺炎培训基本要点

非典型肺炎
特点为以全身表现为主,例如高热、多器官 损害等,而呼吸道的表现不典型,例如咳痰 少或无痰,肺部啰音多不明显,WBC不增高 或轻度增高。胸部影像学表现为不呈大叶、 也不呈小叶分布的特征,除嗜肺军团杆菌外, 支原体、衣原体不引起肺脓疡。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无效,而大环内酯类和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有效。
(六)非感染性肺炎
应注意具有肺炎表现的患者并非均是感染因 素引起。免疫因素引起的可见于急性间质性 急性间质性 肺炎、肺血管炎、过敏性肺炎、 肺炎、肺血管炎、过敏性肺炎、结缔组织病 相关的肺损害等,其临床表现上具有相应的 相关的肺损害 临床特点有助于鉴别。物理、化学因素导致 的肺炎,可以引起聚集性发病,但多无高热 等感染中毒症状。某些药物也可导致肺脏损 害,出现类似肺炎的临床表现。
WBC不高或降低 淋巴细胞减少 痰涂片及培养无明 确病原菌 痰细胞学为单个核 细胞
非感染性疾病
耐药菌或特殊病原 引起的肺炎
相应治疗 不明原因肺炎
病情迅速进展或 WBC或淋巴细胞 减少
不明原因肺炎的临床筛查
下列患者应作为重点排查对象: 传染性、 传染性、聚集性或特殊职业暴露 重症、 重症、抗生素治疗不好 具有非典型肺炎表现
(二)临床特征的询问
应注意发病的缓急、病程的长短、发热的类型,对 临床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特别应关注呼吸道的症状,例如咳嗽、咳痰、胸痛、 呼吸困难等。 注意痰量以及痰液的性状。如果出现脓性痰,则以 化脓菌的可能性大;如果出现铁锈色痰,则提示肺 炎链球菌肺炎的可能性大。如果为砖红色胶胨状则 可能为肺炎克雷伯杆菌。血痰除一般肺炎之外,也 可见于鼠疫、弥漫性肺泡出血等非感染性疾病。脓 臭痰则主要见于厌氧菌感染。
(一)流行病学史的询问
不明病因肺炎与人禽流感相关培训

鉴别诊断
培训临床医生掌握鉴别诊 断技巧,以区分其他类似 疾病,减少误诊。
报告流程
加强临床医生对报告流程 的了解,确保病例及时上 报,为防控工作提供依据。
加强实验室检测与监测能力
检测技术
培训实验室人员掌握先进 的检测技术,提高检测的 准确性和灵敏度。
监测网络
完善实验室监测网络,确 保覆盖各级医疗机构,以 便及时发现病例。
培训对象与时间安排
要点一
培训对象
各级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实验室检 测人员等。
要点二
时间安排
根据不同地区和部门的需求,安排不同时间段的培训,确 保所有相关人员都能参加。
培训方式与师资力量
培训方式
线上培训、线下培训、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等。
师资力量
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学者和医生担任讲师,确保 培训内容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诊断
人禽流感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实验室检测包括病毒分离、抗原检测和核酸检 测等。对于疑似病例,应尽早进行隔离治疗,并采集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以确诊或排除人禽流感的 诊断。
03 不明病因肺炎与人禽流感 的关联
病毒基因组关联性分析
病毒基因组测序
通过对病毒基因组进行测序,可以发 现病毒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 判断是否与人禽流感病毒有关联。
病例报告格式
病例报告要求
应包括患者基本信息、临床表现、诊断过程、 治疗方法和结果等部分,确保报告内容完整、 准确。
遵循真实、客观、科学的原则,不得夸大或 缩小病情,同时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典型病例分享与讨论
典型病例选择
挑选具有代表性、能反映疾病特点的典型病 例进行分享。
病例讨论
不明原因肺炎防治知识培训

人感染H5N6禽流感
• 患者有接触野禽史。 • 个案,大家不必太过紧张,目前无人传人的证据。 • 提高警惕,强化防控意识。 • 了解、掌握不明原因肺炎的发现、报告以及防护
知识。
病例的发现和报告
➢每一名医务人员应主动掌握“不明原因肺 炎病例的定义”,做到早发现、早报告、 早隔离、早治疗。
监测病例定义
护目镜、防护面罩
• (1)应用指征 ①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时,可能发生病 人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佩戴。
• ②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人; (2)佩戴注意事项:非一次性使用的防护 镜或防护面罩用后应清洁与消毒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PPE
眼罩、面罩 • 护目镜, 安全的玻璃来防护眼睛 • 面罩需要保护整个面部皮肤
➢ 任何人未经授权不得向外发布疫情信息。
防控的重点部门
➢门诊 ➢发热门诊(感染性疾病科) ➢急诊科 ➢呼吸科
门诊
➢做好预检分诊工作,对发热≥38℃的呼吸道 感染病人发放一次性外科口罩,并立即由 专人引导从专用通道至发热门诊就诊。
➢预检分诊工作人员做好自身防护,戴外科 口罩,严格执行手卫生。
➢体温表一人一用一消毒。
发热门诊
➢遵循标准预防原则。 ➢按分级防护原则采取防护措施:接触所有
患者时均应戴外科口罩,接触疑似患者或 确诊患者时应当戴医用防护口罩。 ➢发热门诊出入口应摆放手消毒剂。
发热门诊
➢严格执行手卫生措施。 ➢对疑似或确诊患者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并及
时报告 。 ➢患者转出后进行终末处理。 ➢诊疗区域应保持良好的通风并定时清洁消
➢ 监测病例:同时具备以下4项条件的病例 1. 发热(腋下体温≥38℃); 2. 具有肺炎的影像学特征; 3. 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
不明原因肺炎监测培训

不明原因肺炎监测培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不明原因肺炎(即新冠肺炎)一直是全球关注的重点。
为了提高公众对不明原因肺炎的认识和应对能力,有必要进行相关监测培训。
本文将介绍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的基本知识,并提供培训内容和方法建议。
一、不明原因肺炎的基本知识1. 定义与症状不明原因肺炎是指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范围内,以急性呼吸道感染为主要特征的肺炎病例,但未能找到明确的病原体。
其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乏力、呼吸困难等。
2. 传播途径新冠肺炎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传播。
近距离的呼吸道飞沫传播是主要路径,也有可能通过气溶胶或污染的物品传播。
3. 预防措施提倡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接触有病毒的物品、佩戴口罩等。
加强室内通风,保持良好的空气流动。
减少人群聚集,避免前往疫情高风险地区。
二、培训内容建议1. 介绍不明原因肺炎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了解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包括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
- 学习使用流行病学调查表,记录病例信息,进行有效统计和分析。
2. 解读不明原因肺炎的临床诊断标准- 学习不明原因肺炎的临床表现,如发热、咳嗽、胸痛等。
- 掌握相关检查方法,如核酸检测、CT扫描等,对疑似病例进行确诊。
3. 培训防控策略和措施- 了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 学习如何正确佩戴口罩、消毒洗手等个人防护措施。
- 了解密切接触者的管控要求和措施,以及疫情信息报告和监测流程。
三、培训方法建议1. 线上培训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不明原因肺炎监测培训,可以通过视频会议、在线学习平台等形式进行。
培训可以采用专家讲座、案例分析、互动问答等方式,提高参与者的学习积极性。
2. 线下培训针对特定地区或机构,可以组织现场培训活动。
遵循疫情防控要求,确保人员之间的安全距离,提供培训资料和示范演练,提供实际操作和讨论的机会。
3. 培训资料和资源准备为参与培训的人员准备相关资料和学习资源,如教材、课件、案例分析、参考文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