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的血液

合集下载

昆虫的循环系统和血液循环机制

昆虫的循环系统和血液循环机制

昆虫的循环系统和血液循环机制昆虫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和多样化的动物类群之一,其生存和繁衍离不开完善的循环系统和血液循环机制。

昆虫的循环系统与哺乳动物等脊椎动物的循环系统有着很大的差异,但同样能够保证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输送,以及废物的排出。

本文将探讨昆虫循环系统的构造和血液循环机制的运作。

一、昆虫的循环系统构造在昆虫身体内部,没有明显的心脏和血管系统,但却存在着一套复杂而高效的循环系统。

昆虫的循环系统由心脏、血液和体腔组成。

1. 心脏:昆虫的心脏位于背部,通常由一对或多对位于腹背部的管状结构组成。

这些管道被称为“动脉”。

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的方式推动血液流动。

2. 血液:昆虫的“血液”又被称为“血淋巴”或“昆虫体液”。

与脊椎动物的血液不同,昆虫的血液不含红血球,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构成。

血浆中含有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等。

3. 体腔:昆虫的循环系统中的主要血液循环通过体腔进行。

体腔是昆虫体内的一个开放式空腔,血液通过其中的腔隙流动。

体腔分为胸腔和腹腔,分别位于昆虫的胸部和腹部。

二、昆虫的血液循环机制昆虫的血液循环机制可以分为胸腔循环和腹腔循环。

1. 胸腔循环:胸腔循环负责供应昆虫前半身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当昆虫心脏收缩时,胸腔中的血液被推入头部和前胸,向各个器官分配营养。

随着心脏舒张,血液则通过体腔向后流动,经过气管直接与外界环境交换氧气。

2. 腹腔循环:腹腔循环负责供应昆虫后半身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当昆虫心脏收缩时,腹腔中的血液被推向后半身,经过气管向后部器官输送氧气。

随着心脏舒张,血液则通过体腔向前流动,经过气管与外界环境交换氧气。

三、昆虫血液循环的特殊机制除了胸腔循环和腹腔循环,昆虫的血液循环机制还包括一些特殊的机制,保证血液的流动和有效的氧气供应。

1. 气管系统:昆虫的气管系统与循环系统紧密相连。

气管通过昆虫体内的气管管道和气孔与外界相连,将氧气直接输送到内脏器官。

血液通过体腔中的腔隙,与气管中的氧气交换,使得血液中的氧气浓度保持稳定。

昆虫学第四章 昆虫的循环和呼吸系统

昆虫学第四章 昆虫的循环和呼吸系统
气门——气管在虫体两侧体壁上的开口。 气管——分粗细不等的主气管、支气管。 气囊——气管的局部膨大部分。 微气管——气管分支末端伸入组织的微细盲管。
.
(一)气管的分布和排列
【横向分布】伸向 背面的背气管,伸 向腹面的腹气管, 伸向中央的内脏气 管。
【纵向排列】连接气 门气管的侧纵气管干, 连接背气管的背纵气 管干,连接腹气管的 腹纵气管干,连接内 脏气管的内脏纵气管 干。
呼吸系统是由外胚层内陷形成的管状气管系统( tracheal system)组成的。以气管进行呼吸是昆虫及其它 许多节肢动物的重要生理特征。
完整的呼吸作用包括: (1)虫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物理过程。即氧气 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除。 (2)能源物质被氧化产生能量的生化过程,又称细 胞呼吸。
.
一、呼吸方式
.
(二)气门 由体壁内陷形成,一般具有10对气门,胸部
2 对气门,位于中胸和后胸的前端,腹部有8对气 门,分别位于第1~8腹节。
.
全气门式:具10对有效气门,中、后胸各1对,腹部第1— 8节各1对。如蝗虫。
周气门式:具9对有效气门,中胸1对,腹部第1 — 8节各 1 对。如鳞翅目幼虫。
半气门式:具8对有效气门,中胸1对,腹部第1 — 7节各 1对。如蕈蚊科幼虫。
辅搏动器 血浆
血液 血细胞
.
二、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昆虫的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浆两部分,除少数昆 虫(如摇蚊幼虫)因含血红素而呈红色外,大多数呈黄 色、橙色或蓝绿色。
血液一般占虫体容积的15%一75%。 血浆浸浴着所有组织和细胞,水分占85%左右。 血细胞约占血液的2.5%。
.
第六节 呼吸系统(respiratory system)
.

昆虫的血液

昆虫的血液

昆虫的血液
作者:徐继立
来源:《阅读(科学探秘)》2020年第04期
昆虫和我们人类一样是有血液的。

昆虫的心脏是沿着背部正中线构成前后走向的长管状,称作“背血管”,它是心脏和大动脉合并而成的。

背血管侧面具有数个让血液(液体)进入的开口,从这里及背血管后端开口进入的血液,随着背血管旁肌肉的搏动往前流动,从背血管前方开口流进体腔,再从侧面或体腔后端流回背血管。

昆虫的血液是体腔内循环流动的淋巴样液体,所以又叫血淋巴,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除极个别昆虫种类(如双翅目摇蚊幼虫等)的血液因含血红素而呈红色外,大多昆虫的血液有很多种颜色,这是它们血液中所含的色素物质决定的。

如大天蚕蛾、家蚕血液是黄色的,因为它们体液中含有胡萝卜素、核黄素和黄酮等物质;菜粉蝶的幼虫血液是绿色的,这是因为有黄色蛋白和一种蓝色蛋白共同存在的結果,在散居型飞蝗绿色血液中也有类似的成分……昆虫血液中的这些色素一般认为是从食物中获得的。

另外,昆虫血液的颜色有的还与性别有关,如菜粉蝶的幼虫、蛹和成虫的血液,雌的为绿色,雄的则为黄色或无色。

昆虫的血液循环

昆虫的血液循环

昆虫血液循环主要靠心脏和辅搏器的搏动以及膈膜和肌肉的运动来完成。

1 心脏搏动就是心室相随地收缩和舒张而产生的节律性搏动。

昆虫心脏的搏动周期可分为收缩期(phase of systole)、舒张期(phase of diastole)和休止期(phase of diastasis)3个阶段。

昆虫心脏搏动的速率因昆虫的种类、性别、发育阶段、代谢强弱、环境因子和化学毒物的影响而有变化。

此外,昆虫血浆中Na+、K+离子浓度也影响着心脏搏动的速率。

当血浆中Na+较高时,能提高心脏的搏动率,减小搏动的幅度;但若在无K+的情况下,一小时以后,心脏即停止搏动。

2 血液循环当心脏舒张时,背血窦中的血液经心门进入心脏;当心室收缩时,由于瓣膜作用,阻止血液倒流入血腔,把血液推向前方,心脏内的血液经动脉压向头部,在虫体的前端形成一个较高的压力,使血液一部分在血腔内向后端流动,另一部分即分别在翅和触角基部辅搏动器的协助下,迫使血液分别从翅的前缘和触角的腹面吸入,再分别从翅的后缘和触角的背面抽出,回到背血管内,形成翅和触角内的血液循环;在血腔内由头端向后流动的那股血流,一部分经围脏窦和腹窦内的组织器官后流回心脏,形成围脏窦内的血液循环;另一部分在足基部辅搏动器的协助下,经足的腹面流入,从足的背面流出,回到围脏窦,再进入背血管循环,形成足内的血液循环。

昆虫血液的流动速率主要取决心脏和辅搏动器。

一般来说,在背血管内血液流动速率较快,在腹血窦内比较缓慢,且可能时流时停,在一些附肢内甚至有时完全停止。

杀虫剂能影响昆虫血
液的循环速率,如除虫菊和烟碱能使心脏搏动减慢,乙酰胆碱和肾上腺素可使心脏搏动加快,1605可使心脏搏动节律紊乱。

昆虫生理生化知识点总结

昆虫生理生化知识点总结

昆虫生理生化知识点总结昆虫的呼吸系统昆虫呼吸的方式主要有体表呼吸、气孔呼吸和气管系统呼吸三种。

体表呼吸是通过体壁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适用于小型和薄壁昆虫。

气孔呼吸是昆虫在体表具有气孔,通过气孔与外界环境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适用于适中大小昆虫。

气管系统呼吸是昆虫通过气管系统将氧气输送到不同部位的细胞中,适用于大型昆虫。

昆虫的循环系统昆虫的循环系统是由血管、血淋巴、心脏和血细胞组成,其功能是将氧气和养分输送到各个细胞,并将代谢产物和废物运送到排泄器官中。

昆虫的心脏是由一系列横纹肌构成的管状结构,通过心房和心室的收缩与舒张来实现血液的循环。

昆虫的消化系统昆虫的消化系统由口器、食道、贮食室、中肠和直肠组成,其主要功能是将食物转化为能量,并将消化后的养分输送到各种细胞中。

昆虫的口器类型多样,根据不同食性形态各异,适应不同的食物种类。

昆虫的排泄系统昆虫的排泄系统由马氏管、贮尿囊、中肠和肾组成,主要功能是将体内代谢产物和废物排出体外。

马氏管和贮尿囊是昆虫体内产生尿液的部位,尿液中含有甲酸盐、胱氨酸、蛋白质和无机盐等成分。

昆虫的神经生理昆虫的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腹神经节组成,外周神经系统由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组成。

昆虫的感觉器官包括触角、眼睛、嗅觉器官和听觉器官,这些器官能够感知外界刺激并进行信息传导。

昆虫的内分泌系统昆虫的内分泌系统是由脑下垂体、中肠、神经内分泌细胞和外分泌器官组成,内分泌系统参与昆虫的生长发育、繁殖和行为等生理过程。

神经内分泌细胞能够分泌促生长激素、蜕皮激素、卵白素和酶类等物质,影响昆虫的生理功能。

总之,昆虫的生理生化知识是一门非常广泛而又复杂的学科,涉及到多个研究领域。

通过深入探讨昆虫的呼吸、循环、消化、排泄、神经生理和内分泌等方面的知识,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昆虫的生存与生长规律,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害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蚊子吸血原理

蚊子吸血原理

蚊子吸血原理蚊子吸血原理蚊子是一种常见的血 sucking 昆虫,它们以人类和动物的血液为食。

蚊子吸血的原理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蚊子的吸血过程蚊子吸血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寻找宿主、刺入宿主、吸取血液。

1. 寻找宿主蚊子通过嗅觉和视觉来寻找宿主。

它们能够感知到宿主身上的二氧化碳、体温和气味等信息,从而确定宿主的位置。

此外,蚊子还能够通过视觉来识别宿主的形状和颜色。

2. 刺入宿主当蚊子找到宿主后,它会用口器刺入宿主的皮肤。

蚊子的口器包括一对锥形的口针和一根吸管。

口针可以穿透皮肤,吸管则用于吸取血液。

3. 吸取血液当蚊子刺入宿主的皮肤后,它会注入一种唾液。

这种唾液中含有一些化学物质,可以防止血液凝结和免疫系统的反应。

然后,蚊子会用吸管吸取血液,直到它的胃部充满为止。

蚊子吸血的原理蚊子吸血的原理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1. 嗅觉蚊子能够感知到宿主身上的二氧化碳、体温和气味等信息,从而确定宿主的位置。

这是因为蚊子的嗅觉器官非常灵敏,能够感知到微小的气味分子。

2. 口器蚊子的口器包括一对锥形的口针和一根吸管。

口针可以穿透皮肤,吸管则用于吸取血液。

蚊子的口器非常精细,能够在刺入皮肤时不引起宿主的疼痛或不适。

3. 唾液当蚊子刺入宿主的皮肤后,它会注入一种唾液。

这种唾液中含有一些化学物质,可以防止血液凝结和免疫系统的反应。

这些化学物质包括抗凝血酶、抗血小板聚集素和抗组织胺等。

4. 血液蚊子吸取的血液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

这些营养物质可以为蚊子提供能量和生长所需的物质。

总之,蚊子吸血的原理是通过嗅觉和视觉寻找宿主,用口器刺入宿主的皮肤,注入唾液防止血液凝结和免疫系统的反应,然后吸取血液。

这种过程对于蚊子来说非常重要,因为血液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可以为它们提供能量和生长所需的物质。

蚊子吸血原理

蚊子吸血原理

蚊子吸血原理
蚊子是一种常见的昆虫,它们是许多人夏季的噩梦。

蚊子吸血是它们生存的重要方式,而蚊子吸血的原理也是有着一定的科学道理的。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蚊子的口器结构。

蚊子的口器分为针状吸血器和切割器。

针状吸血器是用来穿透宿主的皮肤的,而切割器则是用来切开皮肤,从而让蚊子能够顺利地吸取血液。

蚊子的唾液中含有一种特殊的物质,能够让宿主的血液不凝结,从而让蚊子更容易地吸取血液。

蚊子吸血的过程中,它们会利用口器将唾液注入宿主的皮肤中,唾液中的物质会引起宿主的皮肤产生一种轻微的过敏反应,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感觉到被蚊子叮咬后会出现红肿和瘙痒的原因。

蚊子吸取血液后,会将血液运输到自己的体内,用来滋养自己的生长和繁殖。

蚊子吸血的原理还涉及到一些化学物质的作用。

蚊子的唾液中含有一种叫做抗凝酶的物质,它能够阻止宿主的血液凝结,从而让蚊子更容易地吸取血液。

此外,蚊子的唾液中还含有一些镇痛物质,能够减轻宿主被叮咬后的疼痛感。

除了以上的生物学原理之外,蚊子吸血的原理还与环境因素有关。

蚊子更喜欢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中活动,因为这样的环境更有利于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此外,蚊子也更喜欢在黄昏和夜晚活动,因为这个时候它们更容易找到宿主并吸取血液。

总的来说,蚊子吸血的原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生物学、化学和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

了解这些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蚊虫叮咬,保护自己的健康。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让大家对蚊子吸血的原理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昆虫的内部结构及生理

昆虫的内部结构及生理

昆虫的内部结构及生理昆虫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种类繁多的动物之一,其内部结构和生理对于了解昆虫的适应能力和生活习性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介绍昆虫的内部结构及生理:外骨骼结构、器官系统和生命循环。

外骨骼结构是昆虫的独特特点之一、昆虫的外骨骼是由几层坚硬的外膜组成的,它提供了昆虫身体的支撑和保护。

外骨骼结构使得昆虫具有很高的机械强度和抗压能力。

同时,外骨骼还起到了保持昆虫体形稳定、维持内部器官位置的作用。

但是,外骨骼的僵硬性也限制了昆虫的身体运动能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昆虫的外骨骼上还有许多大小不一的关节,这些关节可以自由弯曲,使得昆虫可以进行各种复杂的动作。

与外骨骼结构相对应的是昆虫的器官系统。

昆虫的器官系统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等。

消化系统是昆虫体内负责将食物转化为能量和营养物质的关键系统。

昆虫的消化系统包括口器、唾液腺、食管、胃和肠等。

另外,昆虫的消化系统中还存在一些特殊的器官,比如食物储存器官和分泌物储存器官。

这些特殊器官的存在使得昆虫能够在特殊环境下存储和利用食物。

昆虫的呼吸系统与哺乳动物和鸟类有很大的区别。

昆虫的呼吸系统是通过气管来实现的,气管直接与昆虫体内的组织相连,通过气管分支将氧气输送到各个组织细胞。

在昆虫呼吸中,空气在气管中通过扩散来进行气体交换。

这种呼吸方式使得昆虫能够迅速获得氧气,满足其高代谢需求。

另外,昆虫的呼吸系统也存在一些特殊的适应机制,比如昆虫可以通过控制气体交换和气管的开关来调节呼吸速率。

昆虫的循环系统主要负责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各个细胞,并从细胞中收集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昆虫的心脏是一个管状结构,可以通过压力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流动。

此外,昆虫的血液也具有一些特殊的功能,比如能够抗菌和凝结。

最后,昆虫的生命循环也是其独特的生理特点之一、大部分昆虫经历完全变态的生命周期,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这种生命周期使得昆虫可以在不同的生境中生存和繁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虫的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除双翅目摇蚊幼虫等少数昆虫因含有血红素而呈红色外,大多数昆虫的血液为无色、黄色、绿色、蓝色或淡琥珀色,比重为1.01~1.05,多为微酸性。

由于昆虫体内只有一种细胞外体液即血液循环于体内和浸浴着所有组织和器官,并兼具哺乳动物的血液和淋巴液的特点,故又称血淋巴。

昆虫体内的血液量因昆虫种类、虫期及生理状态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1 血细胞(Hemocyte)是指在昆虫血淋巴中流动着的游离细胞,来源于中胚层,约占血液的2.5%。

但当昆虫被外物侵入或变态脱皮时,血细胞即行大量裂殖,数量增多。

昆虫血细胞的形状常因观察时间与处理方法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命名也颇不统一。

最常见的血细胞有下面6种类型。

1.1 原血细胞(Prohemocyte)是普遍存在的小圆形血细胞,大小均一,核大并位于细胞中央,胞质嗜强碱性,是形成其他血细胞的干细胞。

1.2 浆血细胞(Plasmatocyte)是形态多样的吞噬细胞,有圆形、卵圆形、纺锤形、星形和不规则形等,核大并位于细胞中央,嗜碱性的细胞质中富含核糖体、线粒体、液泡等。

在很多昆虫中,浆细胞是优势的血细胞,在昆虫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1.3 粒血细胞(Granulocyte)有吞噬作用的血细胞,核较小且常位于细胞中央,细胞质含有嗜酸性颗粒和粗面内质网。

1.4 囊血细胞(Cystocyte)又叫凝血细胞(coagulocyte),有一个小而圆形的车轮状的细胞核,破裂后使
周围体液发生沉积,起着凝结或愈伤作用。

1.5 珠血细胞(Spherulocyte)是一种小圆形或椭圆形的血细胞,核小且常偏离细胞中央,细胞质含嗜酸性内含物和许多液泡,在脂肪形成和中间代谢中起作用。

1.6 类绛色细胞(Oenocytoide)是一类形状和大小多变的血细胞,核小且偏离细胞中央,细胞质内含有酪氨酸酶、糖蛋白和中性黏多糖等,主要功能是参与物质代谢和分泌作用。

2 血浆(Plasma)是指体腔内浸浴着所有组织和器官的稍带粘滞性的循环液体,是胚胎时就充满体腔内的一种组织液,约占血液总量97.5%,比重在1.012~1.070之间。

血浆的化学组成因昆虫的种类和龄期而有差异,但主要含有水分、无机盐、氨基酸、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物质,另外还有少许的气体、有机酸和激素。

2.1 水分约占血淋巴量85%左右。

但因昆虫种类和发育期而有不同。

例如,胃蝇Gastrophillus sp.幼虫血淋巴含水84%,牙甲Hydrophilus sp.幼虫含水92%。

2.2 无机盐类血浆中含有钠、钾、钙、镁、锰、铁、铜等以氟化物、硫酸盐、硝酸盐以及磷酸盐等形式组成的无机盐类,阳离子与阴离子常保持一定的离子平衡。

一般来说,低等昆虫的渗透压主要由Na+和Cl-构成;有翅亚纲全变态的脉翅目、毛翅目、长翅目和双翅目血淋巴的渗透压有一半由无机离子构成,且以Na+为主,Cl-的作用很小,而全变态的鞘翅目、鳞翅目和膜翅目血淋巴的Na+含量低,而K+和Mg2+含量很高。

另外,血淋巴中无机离子的含量和组配比率似与昆虫食性有一定的相关性。

一般植食性昆虫血淋巴内含有较高浓度的K+和Mg2+,Na+/K+比率常小于1;肉食性昆虫常含有较高浓度的Na+,Na+/K+比率大于1;杂食性昆虫的Na+/K+
比率常介于两者之间。

昆虫血浆中无机盐离子的主要作用是参与物质运输,调节神经活动、酶活力、pH值和渗透压。

2.3 含氮化合物可分为蛋白质、氨基酸、尿酸、尿囊素、尿囊酸、尿素和氨等。

昆虫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除少数昆虫外,普遍比脊椎动物血浆中的含量低,但一般比其他无脊椎动物血浆中的蛋白质的含量高。

例如,膜翅目昆虫血浆中蛋白质的平均含量为5g/100ml,鞘翅目为3~4g/100ml,鳞翅目为2g/100ml,直翅目为1g/100ml,而人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为7.2g/100ml,甲壳动物为2~3g/100ml。

昆虫血浆中的蛋白质主要是以酶的形式存在,如蛋白酶、淀粉酶、转化酶、酪氨酸酶和酯酶等,参与着物质的新陈代谢。

昆虫血浆中氨基酸的含量比蛋白质的含量高,主要是以L-型游离氨基酸存在,这是昆虫血淋巴的一个主要生化特征。

完全变态昆虫血浆中游离氨基酸总量一般比不完全变态昆虫高,且完全变态昆虫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谷氨酸、谷氨酰胺和脯氨酸,而不完全变态昆虫含有较多的谷氨酸、谷氨酰胺和甘氨酸。

氨基酸的主要功能是为各种组织中细胞合成蛋白质提供原料和调节渗透压。

昆虫血浆中还含有氮素代谢物,包括尿酸、尿囊素(allantoin)、尿囊酸(allantoic acid)、尿素和氨等。

其中,尿酸的含量一般近于饱和状态,为6.5mg/100ml,若过量则于马氏管内形成结晶,排出体外。

一些昆虫在某一发育期,血浆中的尿酸酶将尿酸分解为尿囊素。

家蚕等一些鳞翅目昆虫,血浆中的尿囊素酶将尿囊素分解产生尿囊酸。

昆虫血浆中尚含有少量尿素,可能是精氨酸酶作用的产物。

此外,一些水生昆虫的血浆中尚含有少量的氨。

2.4 血糖昆虫血浆中含有很少量的发酵糖类,几乎没有蔗糖,仅有少量糖原。

但是,昆虫血浆中含有高浓度的海藻糖(trehalose),含量为8~60mg/ml,这是昆虫血淋巴的另一个主要生化特征。

海藻糖是非还原性双糖,在血浆内能被海藻糖酶水解为葡萄糖,为多数组织细胞吸收和利用,如幼虫脱皮时供应皮细胞合成几丁质所需的葡萄糖就由海藻糖分解提供。

在脂肪体内,糖原可转化为海藻糖,以保持血浆中海藻糖的浓度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如幼虫每次脱皮时,糖原几乎全部消失,而血浆中海藻糖的量仍保持稳定的水平。

当然,海藻糖的降解作用和糖原的转化作用皆受咽侧体分泌的激素所调控。

可见,血糖主要是用作能量物质,或用来合成表皮中的几丁质、黏多糖和糖蛋白。

另外,在昆虫临近越冬时,血浆中的海藻糖等可以转化为甘油、山梨醇、多元醇等物质,这些物质可通过溶质效应降低过冷却点,能保护细胞和酶蛋白免受冻害,是昆虫抗寒的适应。

2.5 血脂昆虫血浆中脂类含量一般为0.5%~2.5%,包括甘油一酯、甘油二酯、甘油三酯、脂肪酸、甾醇、磷脂和其他烃类化合物,其中以甘油二酯为主,且常结合成脂蛋白的形成运输。

脂类由消化道吸收后,通过血液运输进入脂肪体内,并在脂肪体内贮存。

当需要时,再由脂肪体释入血浆中,运往有关的组织或器官。

2.6 气体昆虫血液不担负运送O2和CO2的任务,仅能携带溶解于其中的少量O2,但CO2含量则大大超过O2,因为CO2易于溶解在血浆中,同时CO2能与水形成碳酸,游离后形成HCO3-,可以和碱基结合,促使更多的CO2溶于血浆中。

2.7 有机酸昆虫血浆中的有机酸主要是三羧酸循环中酶类的基质,如柠檬酸、α-酮戊二酸、琥珀酸、延胡索酸、苹果酸、草酰乙酸等。

研究证明,内生翅类幼虫比外生翅类若虫血浆中有机酸含量高。

2.8 色素昆虫血浆中含有的色素,使血液呈现不同的颜色。

植食性昆虫血液多呈绿色、黄色、橙色等色彩,是由于其食物中含有这些色素。

2.9 激素在昆虫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血浆中含有不同的激素。

激素的运输是由血细胞或血浆中的脂蛋白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