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任力:研究溯源与概念变迁

合集下载

基础篇:胜任力的起源及概述

基础篇:胜任力的起源及概述

胜任力模型架构
• 领导能力 • 团队合作 • 沟通能力 • 逻辑思维能力 • 业务发展能力 • ……
知识
• 行业知识 • 专业知识
-管理知识 -业务知识
技能
职业素养
•正直诚实 •认真负责 •……
举例:胜任力模型架构
人力资源部经理胜任素质模型
胜任力模型构建思维步骤
素质研究与开发
• 选定部门和职位 • 明晰职位职责 • 选择优秀绩效和普通绩
那么:岗位胜任力就是A、B、C
三部分的交集D。
B.岗位工作
要求
C.组织环境
A.个人的胜任力:
指个人能做什么和为 什么这么做;
B.岗位工作要求:
指个人在工作中被期 望做什么;
C.组织环境:
指个人所处的某一个 具体组织的结构、文 化、制度等;
D.岗位胜任力:
三部分交集。交集部分是 员工最有效的工作行为或 潜能发挥的最佳领域。
胜任力是驱动员工产生优秀工作绩效 的、可预测、可测量的各种个性特征的集 合,是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知识、 技能、个性与内驱力等。胜任力是判断一 个人能否胜任某项工作的起点,是决定并 区别绩效差异的个人特征。
三、胜任力的冰山模型
优秀管理人员
大专以上学历 8年工作经验
探讨、启发 我们可以做好 宏观的、全面的 权力动机
四、胜任力由哪些方面组成?
胜任力模型(Competency Model)就是为了 完成某项工作,达成某一绩效目标,要求任职 者具备的一系列不同素质要素的组合,其中包 括不同的动机表现、个性与品质要求、自我形 象与社会角色特征以及知识与技能水平等。
胜任力模型通常由4~6项素质要素构成,并且 是那些与工作绩效最密切相关的内容,包括 “完成工作需要的关键知识、技能与个性特征 以及对于工作绩效与获得工作成功具有最直接 影响的行为(Sanchez,2000)”。

教师胜任力研究的缘起_现状及发展趋势_罗小兰

教师胜任力研究的缘起_现状及发展趋势_罗小兰

教师胜任力研究的缘起、现状及发展趋势■罗小兰摘要: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对教师专业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胜任力研究得到广泛应用,人们从教师特征、教师素质和教师评价等方面对教师胜任力进行了各种研究和探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是已有的研究在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从而使教师胜任力研究始终处于非实质性状态。

因此,未来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将更加注重胜任力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将进一步探讨题项及其生成方法的适用性及科学性,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师胜任力模型的建构方法和验证方法;研究范围不再是对教师个体胜任力的单方面研究,而是对教师、学校、管理者以及一切胜任力的整合研究,不仅是发展教师的胜任力,还是教师、学校、管理者胜任力的交互发展,并建立一个以教师胜任力为中心的网络化胜任力系统。

关键词:胜任力;胜任特征;教师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33X(2007)12-0042-03作者简介:罗小兰(1961-),女,四川人,忻州师范学院教育系主任,主要从事学校心理学和教师心理研究。

第27卷(2007年)第12期第42-44页Vol.27(2007)No.12P42-P44教育理论与实践TheoryandPracticeofEducation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教师素质及其专业化的要求不断提高。

因此,教师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教师胜任力已成为教师研究的热点。

一、教师胜任力研究的缘起1.胜任力的研究胜任力是指与工作和工作绩效或生活中其他重要成果直接相关或相联系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1〕(McClelland,1973)。

胜任特征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2〕(SpencerandSpencer,1993)。

胜任力 文献综述

胜任力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前言胜任力的研究和实践起源于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学者投入到胜任力特征的探究和模型的构建中来。

我国最早在上世纪90年代引入了胜任力模型,后经我国学者研究努力,在对国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我国国情,对该理论在人员招聘领域也有了初步的探究,为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研究基础。

二、国外相关研究成果胜任力,在国外常常又被译为competency。

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对于胜任力以及模型建立和应用日臻成熟。

现今大家认可的胜任力定义,最早起源于戴维·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博士(1973)为美国国务院设计的甄选驻外联络官的项目中的应用。

在该项目中他将心理学和管理学相结合,认为绩效优者拥有某些特有的知识与行为使得他获得更高的工作成就,因此将胜任力定义为与工作绩效或生活中其他重要成果直接相似或相联系的知识、技能、特质和动机。

在研究中他发展了确定胜任力的一些关键的方法和和理论,如“行为事件访谈法”(BEI)。

戴维·杜波依斯(David Dubois)(1993)将胜任力定义为是一个人在其工作岗位上获得出色成绩的潜在特征。

提出了绩优者的胜任力特征,主要包括6个方面:目标和行动管理、领导、人力资源管理、指导下级技能、其他、特殊知识。

莱尔·斯宾塞(Lyle Spencer)(1994)和麦克利兰对胜任力做了全面定义。

能够明确卓越绩效者和平庸者可准确测量的个体特征。

他们创建了冰山模型来形象的说明,包括了五个层次: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

冰山上的技巧和知识是显性部分,而冰山下的部分为隐性部分。

而对于胜任力模型的建立和应用,最早始于1970年McBer和美国管理协会(AMA)进行了一次胜任力项目研究,该研究旨在比较一般绩效这和绩优者的行为,以此来找出管理者成功的五个重要能力特征:专业知识、心智成熟度、企业家成熟度、人际间成熟度、在职成熟度这五个关键能力特征,只有专业知识是优秀管理者和一般管理者都有的。

胜任力研究的历史演进与总体走向_王建民

胜任力研究的历史演进与总体走向_王建民

胜任⼒研究的历史演进与总体⾛向_王建民胜任⼒研究的历史演进与总体⾛向*HistoricalEvolutionandGeneralTrendoftheCompetencyResearch王建民杨⽊春内容提要胜任⼒是“潜在特质”和“显性⾏为”的集合,其要素包括技术能⼒、知识结构、职业精神、价值观念、性格特征和⼼理特征。

胜任⼒应⽤研究⽅法的主要⽬的是获取信度和效度⾼的数据。

胜任⼒应⽤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构建胜任⼒模型。

其⼀般程序有五步。

关键词胜任⼒胜任⼒模型胜任⼒构建⽅式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学管理学院北京100087;全国社会保障基⾦理事会北京100032Wang Jianmin Yang MuchunAbstract:The competency is the collection of“latent trait”and“dominant”,whose elements include the technicalcapacity,knowledge structure,occupation spirit,values concept,personality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The main purpose of the competency application research methods is to obtain the data with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Its main task is to construct the model of competency.The general procedure includes five steps.Key words:competency,competency model,the competency construction mode探讨中国企业⾼管团队胜任⼒和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主体胜任⼒问题,有必要全⽅位审视中国胜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胜任力的源起》课件

《胜任力的源起》课件
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1. 胜任力模型由知识技能、能力素质和个性特质三个要素构成。 2. 这三个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个人的胜任力水平。
胜任力的要素
知识技能: 指个人在特定领域内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 能力素质: 指个人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个性特质: 指个人的性格、价值观、态度等个体差异。
《胜任力的源起》PPT课 件
胜任力是指一个人在特定岗位中胜任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能力和个性特 质的综合表现。本PPT课件将介绍胜任力的起源、要素、影响因素和培养方法。
什么是胜任力?
胜任力是指一个人在特定岗位中胜任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能力和个性特质的综合表现。 胜任力的重要性:
1 提高工作绩效
胜任力能够帮助个人更好地胜任工作,提高工作表现。
结论
胜任力发展的机会。 胜任力的不断提高: 个人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和经验总结来持续提高自己的胜任力水平。
胜任力的影响因素
社会文化环境: 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人所需胜任力的重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经验积累: 个人的工作经验和学习经历会对胜任力的形成产生影响。 教育培养: 教育和培养的方式和方法也会对个人的胜任力有所影响。
胜任力的培养
自我认知和反思: 通过对自身知识、能力和个性特质的认知,及时反思自己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提升。 学习与实践: 通过学习新知识和技能,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积累经验来提高胜任力。 经验总结与迁移: 将之前的经验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将其应用到新的环境和任务中。
2 适应变化
胜任力使个人具备适应不同环境和工作要求的能力。
3 促进个人成长
通过发展胜任力,个人能够不断提升自己并获得更多的职业机会。
胜任力的起源
胜任力理论的发展: 1. 19世纪末,胜任力的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Spencer提出。 2. 20世纪60年代,胜任力理论开始被认为是组织中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

解读胜任力模型

解读胜任力模型

解读胜任力模型作者:马小强入库时间:2009年2月3日自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召开以来,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问题得到了日益深入的关注和思考,胜任力模型也成了人力资源管理圈里的流行语,成了人力资源管理最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然而目前,很多企业都陷入了胜任力模型建构的误区,一些管理者尚未厘清胜任力的概念就盲目地进行胜任力模型的建构和应用,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本文从胜任力研究的溯源、competence与competency的辨析、胜任力概念和分类以及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等多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希望能给企业构建胜任力模型助一臂之力。

一、胜任力研究溯源胜任力(Competence)来自拉丁语Competere,意思是适当的;国内有人译作素质、能力、胜任力、胜任特征等。

胜任力在管理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最早可追溯到美国古典管理学家泰勒(Taylor)1911年通过"时间一动作研究"对胜任力进行的分析和研究。

Flanagan (1954)首先提出"关键事件"方法,根据公司管理者的工作分析,认定7个管理者工作要素,即生产监督、生产领导、员工监督、人际协调、与员工的接触和交往、工作的组织计划与准备以及劳资关系,也被认为是胜任力研究的萌芽阶段。

1958年,美国哈佛大学终身荣誉教授、国际著名心理学家戴维。

麦克莱兰(David C.McClland)主编了一本题为《才能与社会:人才识别的新角度》的书,阐述了具有某些个性特征的人与其所表现出的工作取向以及工作绩效之间的相关性问题,被认为是现代意义上胜任力研究的开端,其书中所使用的Talent一词,也就是后来所使用的competence的前身。

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

怀特(Robert White)在《心理学评鉴》杂志上发表了《再谈激励:胜任力的概念》,在文章中第一次正式提到与"人才识别"和"个人特性"有关联意义的competence 一词。

解读胜任力模型

解读胜任力模型

解读胜任力模型作者:马小强入库时间:2021年2月3日自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召开以来,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问题得到了日益深入的关注和思考,胜任力模型也成了人力资源管理圈里的流行语,成了人力资源管理最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然而目前,很多企业都陷入了胜任力模型建构的误区,一些管理者尚未厘清胜任力的概念就盲目地进行胜任力模型的建构和应用,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本文从胜任力研究的溯源、competence与competency的辨析、胜任力概念和分类以及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等多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希望能给企业构建胜任力模型助一臂之力。

一、胜任力研究溯源胜任力(Competence)来自拉丁语Competere,意思是适当的;国内有人译作素质、能力、胜任力、胜任特征等。

胜任力在管理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最早可追溯到美国古典管理学家泰勒(Taylor)1911年通过\时间一动作研究\对胜任力进行的分析和研究。

Flanagan (1954)首先提出\关键事件\方法,根据公司管理者的工作分析,认定7个管理者工作要素,即生产监督、生产领导、员工监督、人际协调、与员工的接触和交往、工作的组织计划与准备以及劳资关系,也被认为是胜任力研究的萌芽阶段。

1958年,美国哈佛大学终身荣誉教授、国际著名心理学家戴维。

麦克莱兰(David C.McClland)主编了一本题为《才能与社会:人才识别的新角度》的书,阐述了具有某些个性特征的人与其所表现出的工作取向以及工作绩效之间的相关性问题,被认为是现代意义上胜任力研究的开端,其书中所使用的Talent一词,也就是后来所使用的competence的前身。

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

怀特(Robert White)在《心理学评鉴》杂志上发表了《再谈激励:胜任力的概念》,在文章中第一次正式提到与\人才识别\和\个人特性\有关联意义的competence一词。

1963年,罗伯特。

胜任力研究综述

胜任力研究综述

胜任力研究综述胜任力是指个人在特定工作场景下,具备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同时能够与工作环境相匹配,胜任工作任务并产生显著业绩的能力。

(Spencer & Spencer, 1993) 。

胜任力的研究不断深入,以体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企业管理的重要性,本文将简要介绍相关研究进展,并探讨其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影响。

1.胜任力的理论发展与实证研究早期的胜任力研究主要关注个人的工作表现以及个人素质和能力因素与工作表现之间的关系。

Spencer和Spencer(1993)提出了一个广泛接受的模型来定义胜任力,其中包括个人能力、个性特质、价值观和利他情感等方面。

Lloyd and Sharma(2002)研究认为,工作表现与胜任力之间存在积极的相关性,表现好的员工通常会更加具备胜任力。

2.胜任力框架的建立和应用随着对胜任力概念更深入的研究,研究者开始将其应用到实际的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

例如,Mansfield(1996) 将胜任力视为对特定岗位的成功招聘和雇佣的关键要素,并且在雇佣员工时考虑到胜任力因素。

Schneider和Konrad(1997)通过胜任力框架和自然语言分析技术,可以更好地预测面试中胜任力的得分。

3.胜任力的评估和发展胜任力的发展和评估也是企业的一个重要任务。

Zibarras和Wood(2010)建立了一套评估工具来评估应聘者及员工胜任力的水平。

评估结果可以用于制定发展计划和解决员工表现问题。

Lopez和Pou(2005)则关注了企业对员工的胜任力发展的投资,认为员工在胜任力意识和胜任力技能方面能够得到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发展,将有利于提高员工个人和团体表现。

4.胜任力与组织绩效胜任力通常被认为是支持组织绩效和成功的关键因素。

Chen和Fang(2007)认为,在高胜任力环境中工作的员工,其工作绩效要显著好于低胜任力环境中的员工。

Keshtidar(2010)研究发现,胜任力评价评估过程可以帮助企业制定更有效的业务规划和绩效评价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胜任力:研究溯源与概念变迁本文梳理了胜任力研究的发展史,然后追踪胜任力发展过程中涵义的变迁,指出其存在的不同点与共同点,并分析了胜任力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胜任力研究溯源概念变迁胜任力(Competency)来自拉丁语Competere,涵义是适当的。

目前,“胜利力”在国内存在着众多不同的译名,如胜任素质、胜任特质、胜任特征、素质、胜任能力、能力、才能、资质等。

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胜任力理论与应用体系在我国已经引起众多学者和使用者的广泛关注,且日益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以致于有些学者提出了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们对胜任力内涵与外延的理解与把握还不尽相同。

我国学者在对“胜任力”的引进和研发过程中,对其历史的介绍是零碎的、松散的。

本文对胜任力研究溯源及其概念变迁做一详细梳理,试图厘清我国胜任力研究的源头。

胜任力的研究溯源胜任力的研究在国外起步较早,其概念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当时人们就曾通过构建胜任剖面图(Competency Profiling)来说明“一名好的罗马战士”的属性。

其后来发展也呈现出一条比较清晰的脉络。

“胜任力运动”兴起之时,有关人的工作绩效的研究,从人体机械运动效率、关键事件到胜任力,经历了约三个阶段,从泰勒到弗莱纳根到心理学家麦克利兰。

20世纪初,“科学管理之父”泰勒(Taylor)对科学管理的研究,后来也被称之为“管理胜任力运动”(Management Competencies Movement)。

他应用“时间——动作” 研究分析方法(Time and Motion Study),去界定哪些因素导致了优秀工人高质量、高效率的工作过程和结果。

泰勒的这一思想的影响非常深远,目前我们常用的工作分析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时间一动作分析”方法的延续。

如胜任力建模的主要方法之一行为事件访谈法就源于工作分析、关键事件法和心理投射测验之结合。

后来,美国学者约翰·弗莱纳根(John Flanagan )研究了1941年至1946年美国飞行员的绩效问题,于1954年创建了“关键事件”方法,并就此成为胜任力研究领域核心方法的应用先导。

约翰·弗莱纳根认为,工作分析的主要任务就是评价工作的关键要求。

这些关键事件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工作行为的目的;针对目的收集与该行为相关的关键事件;分析相关数据;描述这些行为需要的胜任力。

胜任力研究之父——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大卫·C·麦克里兰(David·C·McClelland)发展了前人的研究成果。

他于1973年在《美国心理学家》(American Psycgologist)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测量胜任力而不是智力)。

在该文中,他运用大量篇幅分析传统的人才测量与甄选机制存在的问题,他承认传统的智力和成就测验有一定的信度,但对其在企业招聘员工以及学校招生方面的运用效度提出了质疑。

他明确指出,滥用智力测验来判断个人能力是不合理的,人们主观上认为能够决定工作成绩的一些人格、智力、价值观等方面因素,在现实中并没有表现出预期的效果。

它还通过列举大量的研究成果和数据,来证实传统智力测验的结果与所预测的工作成功因素之间相关性很低。

基于此,他主张用胜任力评估来代替传统的成绩和能力倾向测试,并提出了基于胜任力的有效测验的原则。

因此,他强调离开被实践证明无法成立的理论假设和主观判断,回归现实,从第一手材料入手,直接发掘那些能够真正影响员工绩效的个人特质与行为特征,为提高组织效率和促进个人事业成功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他将直接影响员工绩效的个人特质和行为特征称为Competency(胜任力)。

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胜任力运动的开端。

随后,McClelland又在弗莱纳根的关键事件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简称BEI),以及胜任力有效测试的六个原则:最佳的测试应该是标准样本测试;测试的作用;让公众知道如何提高那些被测量的特征或特性;测试应该对经过现实生活聚类整合的胜任素质进行评估;测试应该包括操作式行为和反应式行为两方面;测试应该概括并综合了各类主要的操作式概念模式(Operant Thought Patterns),以最大程度地概括各种行为。

20世纪70年代早期,当时美国政府需要甄选情报信息官(Foreign Information Service Officers,简称FISO),作为宣扬美国政治、人文、社会的代言人,以使更多的人支持美国政策。

McClelland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研究影响情报信息官工作绩效的因素。

最后总结出杰出的情报信息官与一般胜任者在行为与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从而找出了情报信息官的胜任力,例如,跨文化人际间的敏感性等、政治判断力和对他人的积极期待。

随后,美国政府在研究公务员录用的评估方法时发现,有一种能够被明确定义、观测并测量的能力,它往往体现在哪些能够持续取得高业绩的人的行为特征中,它包括人的思维方式、行为特征、对工作的态度以及沟通能力等,人们把麦克米兰的工作视为胜任力运动取代智力测量运动的一个发展关键点。

1982年,麦克里兰的学生和资深同事鲍耶兹(Boyatzis)通过大量的文献检索和实证研究,归纳出优秀管理者的胜任力模型,并在其代表作《胜任的经理人》中,对此作了系统的介绍。

该书的出版对北美的广大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使胜任力从学术理论研究走进直线管理者、咨询顾问和HR从业者的世界。

胜任力的概念变迁在介绍胜任力概念变迁之前,有必要对Competence 和Competency这两个词进行界定和对比,否则会让人觉得无所适从。

McClelland,Spencer的著作中就有将二者混用的情况。

不过还是有学者指出二者之间还是存在差别的,根据《美国大辞典》,Competence主要是指“具备或完全具备某种资质的状态或品质”。

具体到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就可以说是一个人在某个职位上能够胜任的状态。

Competency(本文使用并译为胜任力)则是指与优异绩效有因果关系的行为维度(The Dimensions of Behavior)或者是行为特征(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是人们履行工作职责时的行为表现。

McClelland(2001)也认为,Competence是指个体履行工作职责和取得绩效的能力,而Competency则集中关注个体在一个特定情景下的实际行为表现。

对胜任力的研究,如果说1973年之前,是McClelland独自煎熬、默默耕耘的开创阶段;1973年以后,胜任力的概念在管理学与心理学领域逐步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则进入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发展阶段。

此后,人们在差异心理学、教育与行为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等领域对胜任力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而胜任力的内涵与外延随着人们研究的深入也有一个逐步嬗变的过程,经研究整理如表1所示。

汇总上述众多学者给胜任力所下的定义,可以发现在关于“胜任力”的概念中,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界定,有些偏重特质,有些偏重行为,但其内涵还是有其共同点的,主要有:都是以绩效有密切关系;都包括因果关系的观点,认为胜任力是导致个人绩效优劣的深层次原因;都强调工作情境中员工的价值观、动机、个性或态度、技能、能力和知识等特征;行为本身不是胜任力,而是其表现形式,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胜任力的表现,胜任力是其中稳定、可描述、能预测高绩效的那部分行为等;都与工作任务相联系,具有动态性,能够区分业绩优秀者与一般者。

面对如此多的定义和解释,目前大部分学者和企业比较赞同和使用Spencer 夫妇于1993年提出的概念。

这一概念包含三方面来考虑:深层次特征、引起或预测优劣绩效的因果关联和参照效标。

深层次特征指人格中深层和持久的部分,它显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具有跨时间和跨情景的稳定性,能够预测多种情景中人的行为。

本文可以把胜任力描述为在水面飘浮的一座冰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胜任力的冰山模型。

水上部分代表表层的特征,如知识,技能等;水下部分代表深层的胜任特征,如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等。

后者是决定人们的行为及表现的关键因素。

因果关联指胜任力能引起或者是预测个体的行为和绩效,它是导致个人绩效深层次的原因。

参照效标是衡量某特征预测其在现实情境中工作优劣的效度标准,它是胜任特征定义中最为关键的方面。

我国学者王重鸣与彭剑锋对胜任力的界定与Spencer基本相似。

《财富》500强已有超过半数的公司应用胜任力模型与人力资源开发。

根据美国薪酬协会的调查,75%~80%的美国公司或多或少开展过胜任力模型的应用。

运用胜任力模型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日益为人们所接纳,是因为胜任力模型具有三个重要特征:标准。

借助胜任力模型,可以建立一套比较客观的人力资源管理标准。

为包括招聘选拔、培训开发、绩效评价与反馈、薪酬管理,以及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等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该标准源自于实际工作行为与工作绩效,可以最大化地消除假想和虚幻的成分。

行为。

胜任力模型建立的标准,来自于客观的工作行为,又通过客观的行为来体现,具有一致性。

量化。

胜任力模型通过行为锚定量表法对行为进行量化,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可控性。

所以,胜任力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为高能力不等于高绩效提供了解释;为企业员工有效规划个人职业生涯提供了依据和参考;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如何有效支撑企业战略找到了出发点和载体,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运行的基石和条件。

参考文献:1.戴维·D·杜波依斯.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Shi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research in transitional time of China[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5.12(1)3.[美]泰罗.胡隆祖等译.科学管理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4.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院(IHRI)编著.从胜任到卓越:人力资源经理胜任素质模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5.刘晓红,徐扬,史本山.基于胜任力的企业人力资源评价模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林竹,(1974—)女,南京工程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