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最新

合集下载

2024版贝尔面瘫

2024版贝尔面瘫

2024/1/29
19
05 康复训练与生活质量改善
2024/1/29
20
康复训练方法介绍
2024/1/29
面部肌肉锻炼
01
通过特定的面部肌肉锻炼,如皱眉、闭眼、鼓腮等动作,增强
面部肌肉的力量和协调性。
物理疗法
02
采用热敷、冷敷、按摩等物理手段,促进血液循环,缓解面部
肌肉紧张和疼痛。
针灸治疗
03
运用针灸方法刺激面部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促进面神经功能
• 诊断标准:依据患者典型的临床表现额纹消失、睑裂变宽、鼻 唇沟变浅变平、病侧口角低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等即可做出 临床诊断。闭目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显露白色巩膜,称Bell 征阳性。
2024/1/29
6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需要与引 起周围性面瘫的其他 疾病相鉴别
腮腺炎、肿瘤、下颌 化脓性淋巴结炎等。
2024/1/29
1可能,患者应 定期随访,注意面部保暖和避免
过度疲劳以降低复发风险。
社交障碍
面瘫可能导致患者面部不对称, 影响社交活动,需关注患者心理
健康并提供必要支持。
预防措施
积极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避 免面部长时间受冷风吹袭;保持 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和疲劳。
发病原因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绝大部分患者无任何征兆,多数患者与面部受风寒有关。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无法完成抬 眉、闭眼、鼓嘴等动作。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女发病率相近,绝大多数为一侧性, 双侧者甚少。
2024/1/29
4
临床表现及分型
• 临床表现 • 急性起病,数小时或1~3天症状达到高峰,病初可伴耳后耳内疼痛。 • 一侧面部额纹消失,睑裂变大,鼻唇沟变浅变平,病侧口角低垂,示齿

2024年面瘫最新

2024年面瘫最新

面瘫最新1.药物治疗:目前,药物治疗是面瘫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脱水药、B族维生素、糖皮质激素和抗病毒药物等。

这些药物可以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神经修复,并减少并发症。

2.针灸治疗:针灸是传统的中国治疗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面瘫的治疗中。

近现代临床应用表明,针灸对面瘫有满意的疗效。

针灸治疗通常与药物联合使用,可以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

3.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物理治疗包括理疗和面部康复训练,这些方法有助于恢复面部肌肉的功能。

物理治疗通常在急性期后开始,以促进面部肌肉的恢复和功能重建。

4.脉冲射频治疗:近年来,脉冲射频治疗成为面瘫治疗的新选择。

这种方法适用于面神经解剖学损伤的FNP及其伴发的连带运动、面部神经微卡压综合征等疾病类型。

脉冲射频治疗的优势在于其精准性和对周围组织的最小损伤。

5.抗生素和抗病毒治疗:对于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尤其是高风险莱姆病患者,在等待检测结果时即启动抗生素治疗。

所有患者均应使用激素治疗,严重面瘫者还应使用抗病毒治疗。

总的来说,面瘫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脉冲射频治疗等。

治疗的选择取决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面瘫的类型、程度和病因。

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在改善预后方面显示出优势。

对于患者来说,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至关重要。

在上述提到的面瘫治疗方法中,中西医结合的神经修复治疗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细节。

这种治疗方法结合了传统中医和现代医学的优势,为面瘫患者提供了一种全面且有效的治疗方案。

中西医结合的神经修复治疗中西医结合的神经修复治疗主要依赖于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原则,以及西医的精确诊断和针对性治疗。

这种方法不仅关注症状的缓解,更注重病因的治疗和患者整体功能的恢复。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面瘫的方法主要包括:1.针灸治疗: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面部肌肉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常用的穴位包括攒竹、阳白、四白、地仓、颊车等。

2024年面瘫病专诊疗方案分析总结优化(2篇)

2024年面瘫病专诊疗方案分析总结优化(2篇)

2024年面瘫病专诊疗方案分析总结优化引言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面部肌肉的功能障碍,造成面部表情不对称。

面瘫病的诊断与治疗一直是临床医学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

本文将对2024年面瘫病专诊疗方案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1. 分析1.1 疗效分析2024年面瘫病专诊疗方案在治疗面瘫病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采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面部表情功能。

在药物治疗方面,使用抗病毒药物和抗炎药物可以有效地抑制病毒的复制和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减少面瘫病的症状。

在物理治疗方面,通过热敷、面部按摩、功能性训练等手段,可以促进面部肌肉的血液循环和恢复功能。

在手术治疗方面,面神经重建手术可以通过重建受损的面神经,使面部肌肉重新获得功能。

1.2 不足之处然而,2024年面瘫病专诊疗方案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优化。

首先,药物治疗的疗效不稳定。

由于面瘫病的病因多种多样,不同的患者对同一种药物的治疗效果差异较大。

因此,需要更精确地确定面瘫病的病因,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其次,物理治疗的效果有限。

尽管物理治疗可以促进面部肌肉的恢复,但其效果依赖于患者的合作程度和治疗师的操作技巧。

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物理治疗的方法,提高治疗的效果。

再次,手术治疗的风险较高。

面神经重建手术是一种复杂的手术,可能导致一些并发症,如感染、面部肌肉功能不全等。

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手术方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2. 优化建议2.1 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针对面瘫病的病因多样性,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通过患者的病史、症状以及相关检查结果,确定面瘫病的病因,并针对性地选择药物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2.2 创新物理治疗方法可以通过引入新的物理治疗方法,提高面瘫病的治疗效果。

例如,可以采用电刺激、激光治疗、声波治疗等新技术,促进面部肌肉的恢复。

同时,可以开发面部肌肉功能训练的虚拟现实系统,提高患者的治疗积极性和效果。

面瘫的治疗方法

面瘫的治疗方法

面瘫的治疗方法
面瘫是一种面部肌肉运动障碍,常常导致面部表情和说话困难。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面瘫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恢复面部功能。

1. 药物治疗:医生可能会开具抗病毒药物,如抗病毒素,以治疗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面瘫。

此外,还可以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来减轻炎症反应和促进神经再生。

2. 物理疗法:常见的物理疗法包括颜面肌肉按摩、面部肌肉运动训练和电刺激。

这些疗法可以帮助加强面部肌肉,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并促进面部血液循环。

3. 针灸治疗:针灸可以刺激面部经络和神经,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流动。

针灸治疗还可以改善神经功能,促进面部肌肉的恢复。

4.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药结合西医治疗可以综合调理全身和面部功能。

中药可以通过改善体内气血运行和调整脏腑功能,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

5. 营养补充:合理的饮食和营养补充对于面瘫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维生素B12、维生素E和ω-3脂肪酸等营养物质可以帮助面部肌肉的健康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6. 心理支持:面瘫可能对患者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如自尊心下降和社交困难。

及早的心理支持和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应对困境,增强自信心,提高康复效果。

总之,面瘫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最适合的治疗方法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因进行选择。

及早诊断和治疗是恢复面部功能的关键。

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以获取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2023年中国特发性面神经瘫痪诊治指南

2023年中国特发性面神经瘫痪诊治指南

2023年中国特发性面神经瘫痪诊治指南1. 引言本指南提供了2023年中国特发性面神经瘫痪(以下简称面瘫)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面瘫是一种常见的面部肌肉运动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貌和生活质量。

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2. 诊断2.1 疾病定义根据临床症状和表现,面瘫可分为特发性面瘫和继发性面瘫。

特发性面瘫是指无明显病因的一侧或双侧面肌无力或麻痹;继发性面瘫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面肌无力或麻痹。

2.2 临床表现面瘫的临床表现包括面部肌肉麻痹或无力、口角歪斜、眼睑无法完全闭合等。

2.3 诊断标准面瘫的诊断应根据患者的症状、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导致的面部肌肉运动障碍。

3. 治疗3.1 非药物治疗面瘫患者应遵循以下非药物治疗原则:- 保护面部肌肉,避免受到外界刺激;- 平衡饮食,补充充足的营养;- 进行物理治疗,包括按摩、热敷等;- 做面部肌肉锻炼,加强肌肉力量。

3.2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可考虑使用药物治疗面瘫。

常用的药物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抗病毒药物。

3.3 手术治疗对于某些特殊情况下,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治疗可能是一种选择。

手术治疗可包括面神经重建术、肌肉移植术等。

4. 康复护理面瘫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进行康复护理,包括身体功能训练、语言康复和心理支持等,以帮助患者恢复面部肌肉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5. 随访和预后面瘫患者治疗结束后需要定期随访,并进行相关的康复评估。

预后因患者个体差异较大,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面部肌力恢复。

6. 结论本指南为2023年中国特发性面神经瘫痪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指导,旨在帮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促进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提高。

> 注意:本指南仅供医生参考,具体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判断进行。

最新面瘫分级

最新面瘫分级
正确
3.俄罗斯于1950年与中国建交。
错误
4.“一带一路”是国际公共产品。
正确
5.涉外工作主要是外交工作,没必要制定涉外法务制度。
错误
6.优化城乡文化资源的配置是实现平均分配。
错误
7.我国政协作用始终没有变化。
错误
8.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指人们有共同的认同、共同的价值。
正确
9.做好保密工作只是很普通的工作,不属于维护国家安全的工作。
静止状态:面部对称,张力正常
运动状态:额部-轻度至中度运动
眼部-用力可完全闭合眼睑
嘴部-用最大力仍有轻度无力
Ⅳ级
中-重度功能障碍
大体观察:明显的无力和/或影响外观的不对称
静止状态:面部对称,张力正常
运动状态:额部-无运动
眼部-闭合不完全
嘴部-用最大力仍有不对称
Ⅴ级
重度功能障碍
大体观察:只有非常轻微的可察觉的运动
House-Brackmann面神经瘫痪分级
(最新版)
级别
类别
临床特征
Ⅰ级
正常
所有面部功能正常
Ⅱ级
轻度功能障碍
大体观察:眼睑闭合检查时轻度无力;可有非常轻微的连带运动
静止状态:面部对称,张力正常
运动状态:额部-功能中度至良好
眼部-轻度用力可完全闭合
嘴部-轻度不对称
Ⅲ级
中度功能障碍
大体观察:面部两侧有明显差异但不影响外观,明显可见但不严重的连带运动,痉挛,和/或半侧面肌痉挛
静止状态:不对称
运动状态:额部-无运动
眼部-闭合不完全
嘴部-仅有轻度运动
Ⅵ级
完全无功能
无运动
说明:
回答正确的题目显示为“蓝色”,错误显示为“红色”。

最新中医诊疗规范0(精品收藏)

最新中医诊疗规范0(精品收藏)

中医诊疗规范0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一、概述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

802)。

中医观点: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主要是指面部肌肉瘫痪,多由风邪入中面部,痰浊阻滞经络所致,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西医观点:面瘫由感染、特发性(常称Bell麻痹)、肿瘤性、神经源性等多种原因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等症。

二、诊断:(一)中医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2。

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3。

面瘫恢复的趋势

面瘫恢复的趋势

面瘫恢复的趋势
面瘫恢复的趋势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个人的身体状况、面瘫的原因、治疗方法以及恢复过程中的康复措施等。

在面瘫初期,因为面部肌肉的神经受损,所以患者可能会出现面部表情无法自如展现的情况。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神经可能逐渐恢复,并且面部肌肉也会逐渐加强。

具体来说,面瘫恢复的趋势如下:
1. 前3至6个月:在面瘫初期,恢复速度较快,且在此期间运动神经有可能逐渐恢复。

很多患者会观察到面部肌肉的运动能力有所改善。

2. 6至12个月:大部分康复发生在这个阶段。

面部肌肉可以逐渐恢复并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状态。

然而,恢复的速度因人而异。

3. 12个月以后:在这个阶段,肌肉的恢复可能会逐渐变缓,但仍有可能看到一些进一步的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面瘫的恢复进程因患者个体差异以及面瘫原因而异,恢复的时间和程度也会有所不同。

积极的康复措施和治疗方法,如面部肌肉锻炼、物理疗法、
中医针灸等,可能有助于加速面瘫的恢复。

同时,对于患者来说,保持积极的心态、遵守医生的建议和指导也非常重要。

总体而言,面瘫的恢复通常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恢复期内的恢复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瘫最新面神经麻痹蒋川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贝尔麻痹俗称“面瘫”“歪嘴巴”、“吊线风”):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

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

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不受年龄限制。

患者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

面神经面神经是一混合性神经其功能以运动为主也含有感觉纤维及副交感纤维。

运动神经纤维:支配面部表情肌感觉神经纤维()一般感觉神经纤维:支配面部、耳后皮肤()鼓索神经:舌前味觉()镫骨神经:支配听觉副交感神经纤维()支配泪腺()支配唾液腺面神经为对脑神经的第对神经,脑桥延髓沟的外侧出脑行向前外进入内耳道两根在内耳道内合并穿内耳道底行于颞骨岩部的面神经管面神经的分段以茎乳孔为界面神经管段颅外段()运动神经核上段起自额叶中央前回下端的面神经皮层中枢下达脑桥下部的面神经运动核。

()运动神经核段面神经根在脑桥中离开面神经核后绕过外展神经核至脑桥下缘穿出。

()小脑脑桥角段面神经离开脑桥后跨过小脑脑桥角会同听神经抵达内耳门。

此段虽不长但可被迫扩展到cm而不发生面瘫。

()内耳道段面神经由内耳门进人内耳道偕同听神经到达内耳道底。

()迷路段面神经由内耳道底的前上方进人面神经管向外于前庭与耳蜗之间到达膝神经节此段最短长~mm()鼓室段又名水平段自膝神经节起向后并微向下经鼓室内壁的骨管适在前庭窗上方、外半规管下方到达鼓室后壁锥隆起平面。

此处骨管最薄易遭病变侵蚀或手术损伤亦可将此段分为鼓室段(自膝神经节到外半规管下方)与锥体段(自外半规管下方到锥隆起平面)。

()乳突段又称垂直段自鼓室后壁锥隆起高度向下达茎乳孔。

此段部位较深在成人距乳突表面大多超过cmo()颌骨外段脑桥延髓沟内耳门面神经管面神经膝面神经管段的分支岩大神经镫骨肌神经鼓索面神经颅外段及其分支面神经主干主干进入腮腺前的分支主干在腮腺的分支()岩大神经:在膝神经节处由面神经分出由内脏运动纤维构成经过岩大神经沟出破裂孔再经翼管前行抵翼腭窝在翼腭神经节换神经元后节后纤维分布到泪腺及腭鼻腔粘膜腺支配腺体的分泌。

()镫骨肌神经:为面神经行于面神经管沿鼓室后壁下降时在锥隆突后侧发出的一个细支支配镫骨肌。

()鼓索:是面神经在未出茎乳孔前发出的重要分支含内脏运动和内脏感觉纤维穿过鼓室至颞下窝加入舌神经(三叉神经下颌神经的一个分支)。

内脏感觉纤维(味觉)是膝神经节内假单极神经元的周围突随舌神经分布于舌前的味蕾内脏运动纤维(即副交感神经)随舌神经至下颌下神经节换神经元后节后纤维支配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的分泌。

面神经主干面神经出茎乳孔至面神经在腮腺内分叉处之间的一段。

面神经主干的走行长约cm直径约mm。

出茎乳孔位于茎突和乳突之间的间隙内。

在茎乳孔面神经位于距乳突前缘中点深约cm处向前、外并稍向下外耳道软骨与二腹肌后腹之间前行越过茎突根部的浅面腮腺横过颈外动脉及下颌后静脉的外侧。

面神经主干进入腮腺前的分支耳后神经二腹肌支茎突舌骨肌支面神经主干在腮腺内的分支面神经主干进入腮腺后在腮腺深、浅两叶之间前行经颈外动脉和下颌后静脉外侧走行~cm后分叉。

两干型分出颞面干、颈面干颞面干:行向前上方分出颞支、颧支及上颊支。

颈面干:行向前下方分出下颊支、下颌缘支及颈支。

面神经主干在腮腺内的分支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颈支()颞支多为二支由腮腺上缘穿出越过颧弓中份浅面支配眼轮匝肌上缘及颧肌。

()颧支有支由腮腺上缘穿出与面横动脉伴行横行于颧弓的上方支配眼轮匝肌下份、颧肌及提上唇肌。

()颊支有支由腮腺前缘穿出可分为上、下两主支上主支平行于腮腺管的上方下主支位于口角平面支配颊肌及口周围肌。

()下颌缘支常为一支于腮腺下端穿出在颈阔肌深面跨过面动脉及面前静脉的浅面沿下颌骨的下缘前行支配降下唇肌与颏肌。

()颈支常为一支较细由腮腺下端穿出向前下行支配颈阔肌。

最常见的面神经损伤是周围性损伤可发生在内耳道、面神经管、中耳、或腮腺区等处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是面肌的瘫痪。

但在面神经管内或内耳道处损伤时除表情肌瘫痪外还常伴有听觉过敏。

舌前的味觉丧失泪腺和唾液腺分泌障碍等症状。

面神经的血管供应:面神经的血管供应来源于颈动脉和椎动脉系。

膝状神经节、乳突段、鼓室段内耳后动脉的茎段动脉和脑膜中动脉的岩动脉降支供应。

内听道段由椎动脉的小脑前下动脉的内听动脉发出迷路外动脉供应。

鼓室段侧支循环比乳突段丰富故愈合能力也较强。

整个神经行程均有节段性血管进人供应血运故允许神经有一定程度位移而不发生缺血坏死。

面瘫面瘫分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

核上瘫:常为脑出血或脑肿瘤所致系因病变累及从额叶发出的皮质脑干束的纤维或合并累及其他下行至面神经核的纤维所致。

核下瘫:病变累及面神经核或面神经的运动纤维。

面神经损伤定位面神经核上部的细胞接受双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的面神经运动纤维支配同侧面上部(睑裂以上)表情肌。

面神经核下部的细胞仅接受对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的面神经的运动纤维支配同侧下部(睑裂以下)表情肌。

面神经核上瘫表现为对侧睑裂以下的颜面表情肌瘫痪如鼻唇沟平坦、口角上提障碍、鼓腮无力等而额纹仍存在并常伴有与面瘫同侧肢体的瘫痪而无味觉和唾液分泌障碍。

面神经核下瘫表现为病变同侧全部表情肌瘫痪如额纹消失、不能闭眼及皱眉、鼻唇沟平坦、口角上提障碍、鼓腮无力等。

根据受损部位的不同核下性面瘫可伴有听觉改变、舌前/味觉减退以及唾液、泪腺分泌障碍。

根据受损部位的不同核下性面瘫可伴有听觉改变、舌前/味觉减退以及唾液、泪腺分泌障碍。

面瘫病因①感染性病变感染性病变多由潜伏在面神经感觉神经节内休眠状态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被激活引起②耳源性疾病③自身免疫反应④肿瘤⑤神经源性⑥创伤性⑦中毒如酒精中毒长期接触有毒物⑧代谢障碍如糖尿病、维生素缺乏⑨血管机能不全⑩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

病理面神经水肿髓鞘或者轴突有不同程度的变性以在茎乳孔和面神经管内的部分尤为显著。

部分病人乳突和面神经管的骨细胞也有变性。

临床表现多数患者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

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

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

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

由于泪点随下睑外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其中周围性面瘫发病率很高而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

部分患者可有舌前味觉障碍外耳道疱疹等。

检查静止检查()茎乳突检查茎乳突是否疼痛或一侧颞部、面部是否疼痛。

()额部检查额部皮肤皱纹是否相同、变浅或消失眉目外侧是否对称、下垂。

()眼检查眼裂的大小两侧是否对称、变小或变大上眼睑是否下垂下眼睑是否外翻眼睑是否抽搐、肿胀眼结膜是否充血溃疡是否有流泪、干涩、酸、胀的症状。

()耳检查是否有耳鸣、耳闷、听力下降。

()面颊检查鼻唇沟是否变浅、消失或加深。

面颊部是否对称、平坦、增厚或抽搐。

面部是否感觉发紧、僵硬、麻木或萎缩。

()口检查口角是否对称、下垂、上提或抽搐口唇是否肿胀人中是否偏斜。

()舌检查味觉是否受累。

运动检查()抬眉运动检查额枕肌运动功能。

重度患者额部平坦皱纹一般消失或明显变浅眉目外侧明显下垂()皱眉检查皱眉肌是否能运动两侧眉运动幅度是否一致。

()闭眼闭眼时应注意患侧的口角有无提口角运动患侧能否闭严及闭合的程度。

()耸鼻观察压鼻肌是否有皱纹两侧上唇运动幅度是否相同。

()示齿注意观察两侧口角运动幅度口裂是否变形上下牙齿暴露的数目及高度。

()努嘴注意观察口角两侧至人中的距离是否相同努嘴的形状是否对称。

()鼓腮主要检查口轮匝肌的运动功能。

治疗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三个阶段来考虑。

急性期:起病周内可视为急性期此阶段主要是控制组织水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少神经受压。

用地塞米松mg静滴连续天或口服泼尼松mg每天顿服或分次服连服d渐减量停药疗程共d注射用腺苷钴胺营养神经。

联合抗病毒药物更佳常选用阿昔洛韦或病毒唑口服或静滴。

此外给予维生素Bmg肌注每日次治疗急性期:应嘱病人注意保护眼睛以防引起暴露性结膜炎特别是要防止角膜损害可用眼膏入睡后应以眼罩掩盖患侧眼睛不宜吹风和持续用眼减少户外活动。

治疗恢复期:第周末至两年为恢复期。

给予维生素BB外可给与烟酸地巴唑等。

可给与面部肌电刺激按摩等。

针刺可取较多穴位如加取地仓翳风太阳风池合谷足三里等穴强刺激留针时间延长并可加用电针。

恢复期可根据病情进行面肌的被动和主动运动锻炼。

治疗后遗症期:年后面瘫仍不能恢复者可按永久性面神经麻痹处理。

针灸治疗毫针疗法:常规针刺法浅刺法透刺法毛刺、盘刺法缪刺法滞针牵拉法子午流注纳甲法电针疗法火针疗法穴位注射疗法耳针疗法艾灸疗法综合疗法理疗超短波治疗红外线照射茎乳孔部电脑中频理疗循证医学研究《贝尔面瘫治疗指南》全世明高志强《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年月第卷第期年美国神经病学会(AmericanAcademyofNeurology,AAN)颁布类固醇、无环鸟苷以及外科方法治疗贝尔面瘫的临床指南年再次肯定该临床指南使用类固醇激素治疗贝尔面瘫。

因为缺乏足够强的Ⅰ类研究仍不能明确肯定激素治疗对贝尔面瘫有益。

然而可获得的证据支持一个B级推荐因此基于收集的Ⅰ、Ⅱ类研究结果及相对较轻的副作用谱我们得出结论:类固醇激素是安全的并且在改善贝尔面瘫患者面肌功能方面很可能是有效的。

总结文献中口服泼尼松常用剂量lmgkg最多mg天。

初始剂量持续天然后接下来天依次递减。

用阿昔洛韦治疗贝尔面瘫。

因为缺乏Ⅰ类研究我们不能明确肯定阿昔洛韦治疗对贝尔面瘫有益。

然而可获得的证据支持一个C级水平的推荐。

因此基于一个Ⅱ级研究结果及相对较轻的副作用谱我们得出结论:阿昔洛韦(与泼尼松联用)是安全的并且在改善贝尔面瘫患者面肌功能方面可能有效。

总结文献中口服阿昔洛韦剂量mg天、连用天至mg天、连用天不等。

外科面神经减压治疗贝尔面瘫。

在所有外科治疗贝尔面瘫患者的研究中偏倚的危险度太高而不能支持循证结论。

另外外科面神经减压有并发症严重的包括永久性听力损失。

鉴于这些原因对于外科面神经减压治疗贝尔面瘫尚无充足的证据支持以作出推荐。

临床推荐①贝尔面瘫患者推荐早期口服类固醇激素很可能有效改善面肌功能(B级水平)②推荐早期阿昔洛韦与泼尼松联合用药。

可能有效改善面肌功能(C级水平)③关于外科面神经减压改善面肌功能方面尚无充足的证据支持以作出推荐(U级水平)。

预后面瘫的病人左右预后良好其预后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恰当以及患者的年龄等因素有关。

多数患者可在至个月内完全恢复。

预防防止面部特别是耳后部受风寒如:夏季夜晚不在窗口屋顶睡觉乘火车汽车时不使耳后部长时间的受冷风吹袭。

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