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导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方山子传》导学案

《方山子传》导学案

《方山子传》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句式。

2、理解传主的事迹与精神风貌,探究作者的写作原因。

3、鉴赏文章独特的结构艺术。

【知识链接】1、乌台诗案: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

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

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

由于苏轼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他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

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

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

2一般人物传记类文章的写作常规:介绍人物姓氏、字号、籍贯、生卒年月;家庭背景;学识、性情、举荐或科举功名情况、生平主要事迹;对人物的评价、作者的感情倾向等。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预习要求:组成学习小组。

结合导学案完成知识点归纳,能够自己解决最好,解决不了的问题成员之间讨论完成。

1、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字,号,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与其父、其弟并称“三苏”。

2、自读课文、正音闾里()庵()折节()岐亭()陈慥()矍然()耸然()挟二矢()精悍()勋阀()阳狂垢污()傥()3知识点归纳通假字前十有九年犹见于眉间往往阳狂垢污(2)古今异义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使从事于其间。

(3)重点字词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见其所著帽余谪居于黄方山子亦矍然余既耸然异之见方山子从两骑与公侯等方山子傥见之欤?(4)文言句式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方山子传》优质课课件(附导学案)

《方山子传》优质课课件(附导学案)
背景。
人物形象塑造
深入剖析方山子这一人物形象,从他 的言行举止、性格特点等方面进行探 讨,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塑造的方
法。
文章结构分析
详细解析《方山子传》的文章结构, 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部分,让学生 理解文章的整体框架。
写作技巧探讨
对文章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归纳和总结, 如对比、象征等手法,提高学生的写 作能力和鉴赏水平。
观众互动
观众可就表演内容提问或 发表看法,与演员进行互 动交流,提高课堂参与度。
创意写作,以现代视角重构故事
故事重构
学生以现代视角重新审视《方山 子传》,将其改编成一个新的故
事或剧本。
创意写作
学生发挥想象力,运用现代文学手 法和技巧进行创意写作,呈现独特 的故事风格。
作品展示
学生完成作品后,可在课堂上进行 展示和朗读,接受同学和老师的点 评和建议。
多媒体辅助
运用PPT等多媒体手 段辅助教学,提供丰 富的背景资料和图片 资源,帮助学生更好 地理解文本内容。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梳理及大意概述
01 文章开篇
简要介绍方山子的背景和身份,为下文做铺垫。
02 主体部分
详细叙述方山子的生平事迹,展现其独特个性和 卓越才华。
03 结尾部分
总结全文,强调方山子的历史地位和影响,表达 对其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0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 观,培养其尊重历史、关注现实、积极向上的思 想品质。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朗读法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 自读、集体朗读等方 式,帮助学生熟悉文 本,提高其文言文语 感。
翻译法
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 逐句翻译,理解文章 大意和人物形象特点。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选修教案设计)(合集5篇)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选修教案设计)(合集5篇)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选修教案设计)(合集5篇)第一篇:《方山子传》教学设计(选修教案设计)教材分析:具体分工:第一大组(重点负责第一段并兼顾全文)第二大组(重点负责第二段并兼顾全文)第三大组(重点负责第三段并兼顾全文)第四大组(重点负责第四、五段并兼顾全文)各组同学准备内容:一、基础知识2、各同学挑出自己负责段落的:①重要、难的实词(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及其他对理解句意很关键的词)②重要、难虚词(18个重要虚词中涉及到的)③重要、难的句子(特殊句式或其它疑难句子)。

组长整理好准备在堂上讲解。

(可写在纸上投影出来或做成课件)3、组长收集整理其它组同学提出的自己负责段落中的疑难问题,并选代表在堂上解答这些问题。

二、本文思想内容及写作技巧1、每个同学针对课文思想内容或写作技巧至少设计一个问题。

每组最终选定一个问题供大家探讨。

2、完成课后p29“思考.探究”题。

三、扩展加深1、复习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

《饮湖上初晴后雨》(湖光瀲豔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2、查找“隐士”(陶渊明、许由、伯夷、叔齐、介子推等)的相关资料。

3、查找“苏东坡”的相关资料。

教师补充:一、问题设计1、根据你搜集到的隐士资料,概括出他们的共同点并谈谈你对他们的看法。

2、以“说东坡”为话题,自选一个角度写一个片段,谈谈你对苏轼的认识。

可以是对他个人(如经历、性格、思想、爱好、品质)的认识,也可以是对他的某首(篇)诗、词、文、赋的写景、意象、情感、语言、风格等任一方面的看法。

二、补充资料尽管儒家创始人孔子说过“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孟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人得意时仕,失意时隐,自古而然。

但六朝隐士之多,恐为历代之冠。

“隐逸文化”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有“千古隐逸诗人”之称,他虽没有以“招隐”为题的诗篇,但他的诗却达到了“隐逸诗”的巅峰。

《方山子传》优质课导学案(附课件).doc

《方山子传》优质课导学案(附课件).doc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方山子传》导学案编写:张洁王琳琳审核:刘德智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的用法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2、明确方山子的独特个性与人生取向,体会作者借传主形象体现自己情志的笔法。

知识链接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宋代诗人、散文家、词人、书法家、画家、高级厨师,是一个对中国文学史、艺术史有着巨大贡献的全能型作家。

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在文学史上取得很高的成就,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称之为“一门父子三词客,千秋文章八大家”。

苏轼如此全才,与他同时代的四位诗人甘心做他学生,形成“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现代女作家方方曾经说过:“我要是生活在苏轼那个年代,我一定要想方设法嫁他”。

同时,民间传说苏轼还有个妹妹叫苏小妹,是个才貌双全、秀外慧中的女人,嫁给了秦观,其实这是民间传说的,是民间杜撰的,不是事实。

诗人: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海棠》﹚散文家:与北宋古文运动领导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如《喜雨亭记》、《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

词人:与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词作豪放高旷,情浓意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书法家: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绘画家:善画竹,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高级厨师: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肘子。

苏轼早年任凤翔答判时与陈慥交游,元丰三年(1080 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方山子传》导学案

《方山子传》导学案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第四单元推荐作品方山子传导学案一、基础知识:1、字音:陈慥.闾.里遁.岐.亭庵.居谪.居矍.然勋阀..2、古今异义词①然终不遇..(古义:不被赏识,得不到重用)②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古义:遗留下来的样子)③余所以..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至此者(古义:……的原因)④而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⑤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古义:骑在马背上)⑥使从事..于其间(古义:任职)3、词类活用①庵.居蔬食(..名词作动词,庵,以庵为居;食,以……为食)②余既耸然异.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③见方山子从.两骑(动词使动用法,使……跟从)④岁.得帛千匹(名词作状语,每一年)⑤亦足以富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富裕安乐)4、文言句式⑴判断句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也”表判断)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也”表判断)自谓一世豪士(“谓”为判断词)⑵宾语前置何为而在此(“何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为何”)⑶状语后置晚乃遁于光、黄间(正常语序为:晚乃于光、黄间遁)鹊起于前(正常语序为:鹊于前起)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正常语序为:于眉间犹见)⑷省略句欲以此驰骋当世(“驰骋”后省略介词“于”)徒步往来山中(“山”前省略介词“于”)见方山子从两骑(“见”前省略主语“余”)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余”后省略“于”)亦足以富乐(“以”后省略宾语“之”)二、参考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借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教案】高二上语文《方山子传》导学案

【教案】高二上语文《方山子传》导学案

《方山子传》导学案A、预习案一、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

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二、写作动机: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的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别感兴趣的东西,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

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三、预习作业【苏轼佳句】○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粗缯zēng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和董传留别》○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基础积累】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注音写汉字:闾里/三闾大夫( ) 驰骋( ) 招聘( ) 逃遁( ) 岐亭/歧途( )庵居( ) 冠服( ) 著帽( ) 陈慥( ) 糙米( ) 矍然/矍铄/攫取( ) 剽悍( ) 勋阀( ) 垢污( ) 诟病( ) 奴婢( )血气方gāng( ) 吞声zhízhú( )( ) 含gòu( )忍辱头悬梁,zhuī( )刺gǔ( )hù( )恶不悛自jīn( )功伐chēn( )怪交通zhào( )事切中肯qìng( )独辟xī( )径越zǔ( )代páo( ) jué( )择与世永jué( )B、探究案【合作探究•研读剖析】1.第一自然段简介方山了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与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2.第三自然段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3.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C、检测案1.加点词读音解释正确的是()A.弃车马,毁冠服guàn,帽子B.见其所著帽zhù,戴C.晚乃遁于光、黄间dùn,隐居D.庵居蔬食sì,给……吃2.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山子怒马独出(使马怒,即纵马向前)B.方山子亦矍然(吃惊注视的样子)C.余既耸然异之(通“悚”,惊奇)D.方山冠之遗像(死者的相片)3.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稍壮,折节(改变以往的志向和行为)读书B.环堵(环绕房屋的院墙)萧然,而妻子奴婢C.使酒(因酒使性,嗜酒)好剑,用财如粪土D.往往阳狂(假装疯癫)垢污,不可得而见4.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皆弃不取,独来穷(穷僻、偏僻)山中B.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精明强干)C.方山子傥(倜傥)见之欤D.欲以此驰骋(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当世5.对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A.闾里之侠皆宗之(以为宗,尊奉,推崇,意动用法)B.余既耸然异之(对……感到惊奇,意动用法)C.见方山子从两骑(跟随)D.岁得帛千匹(每年,名作状)6.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晚乃遁于光、黄间②于是项王乃上马骑B.①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②其贤不及孔子C.①余谪居于黄②多于在庾之粟粒D.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②臣之所好者道也7.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A.呼余宿其家B.犹见于眉间C.往往阳狂垢污D.前十有九年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山子并不是姓方名山子,而是姓陈名慥字季常,因为他所戴的帽子,帽顶呈方形高高耸起,很像古代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式,所以人们称他为方山子。

方子山传学案(教师版)

方子山传学案(教师版)

《方山子传》学案(教师版)学案编号:选修2—8 编写人:李媛审核人:翁学婉班级姓名组别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本文文言实词、虚词意思,归纳文言知识点。

了解作者。

2.过程与方法:体会本文构思——“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精巧与奇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方山子狂放的精神实质。

自学引导:(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宋代诗人、散文家、词人、书法家、画家,是一个对中国文学史、艺术史有着巨大贡献的全能型作家。

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在文学史上取得很高的成就,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称之为“一门父子三词客,千秋文章八大家”。

苏轼如此全才,与他同时代的四位诗人甘心做他学生,形成“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现代女作家方方曾经说过:“我要是生活在苏轼那个年代,我一定要想方设法嫁他”。

诗人: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海棠》﹚散文家:与北宋古文运动领导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如《喜雨亭记》、《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

词人:与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词作豪放高旷,情浓意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书法家: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绘画家:善画竹,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2)相关链接:河东狮吼——比喻妇人妒悍,大吵大闹。

北宋的时候,有一太常少卿、工部尚书陈希亮,亮有一儿子叫陈慥,此人狂放不羁,傲视世间,视荣华富贵为粪土,尽管是官宦之后,不坐车,不载官帽,和我们今天爱摆架子,摆谱的人不一样。

《方山子传》导学案

《方山子传》导学案

《方山子传》导学案预习案一、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

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二、写作动机: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的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别感兴趣的东西,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

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三、预习作业【苏轼佳句】○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粗缯zēng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和董传留别》○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基础积累】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注音写汉字:闾.里/三闾.大夫( ) 驰骋.( ) 招聘.( ) 逃遁.( ) 岐.亭/歧.途( )庵.居( ) 冠.服( ) 著.帽( ) 陈慥.( ) 糙.米( ) 矍.然/矍.铄/攫.取( ) 剽.悍( ) 勋.阀( ) 垢.污( ) 诟.病( ) 奴婢.( )血气方gāng( ) 吞声zhízhú( )( ) 含gòu( )忍辱头悬梁,zhuī( )刺gǔ( )hù( )恶不悛自jīn( )功伐 chēn( )怪交通zhào( )事切中肯qìng( )独辟xī( )径越zǔ( )代páo( ) jué( )择与世永jué( )探究案【合作探究•研读剖析】1.第一自然段简介方山了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与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2.第三自然段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3.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检测案1.加点词读音解释正确的是()A.弃车马,毁冠.服 guàn,帽子B.见其所著.帽 zhù,戴C.晚乃遁.于光、黄间 dùn,隐居D.庵居蔬食. sì,给……吃2.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山子怒.马独出 (使马怒,即纵马向前)B.方山子亦矍然.. (吃惊注视的样子)C.余既耸.然异之 (通“悚”,惊奇)D.方山冠之遗像.. (死者的相片)3.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稍壮,折节..(环绕房屋的院墙)萧然,而妻子奴婢..(改变以往的志向和行为)读书 B.环堵C.使酒..(假装疯癫)垢污,不可得而见..(因酒使性,嗜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D.往往阳狂4.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皆弃不取,独来穷.(穷僻、偏僻)山中B.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精明强干)C.方山子傥.(倜傥)见之欤D.欲以此驰骋..(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当世5.对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A.闾里之侠皆宗.之(以为宗,尊奉,推崇,意动用法)B.余既耸然异之(对……感到惊奇,意动用法)C.见方山子从.两骑(跟随)D.岁.得帛千匹(每年,名作状)6.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晚乃遁于.光、黄间②于.是项王乃上马骑B.①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②其贤不及.孔子C.①余谪居于.黄②多于.在庾之粟粒D.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②臣之所好者道也.7.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A.呼余宿其家B.犹见于眉间C.往往阳狂垢污D.前十有九年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山子并不是姓方名山子,而是姓陈名慥字季常,因为他所戴的帽子,帽顶呈方形高高耸起,很像古代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式,所以人们称他为方山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方山子传》导学案教师版第1课时【旧知检测】传是以记载人物事迹为主的一种文章。

一般人物传记写作常规:介绍人物姓氏、籍贯生卒年月和世系、生平行事。

【考点呈现】理解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句式。

【尝试练】(一)作者及思想简介1、写作背景:本文作于宋神宗元丰年间、作者贬官黄州之时。

2、苏轼的思想:苏轼在儒学体系的基础上濡染佛老,他把儒、佛、老三家哲学结合起来,各家思想对他几乎都有吸引力。

他早年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有志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积习。

佛老思想一方面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主义又有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

3、方山子:陈慥,字季常,别号龙邱先生。

其父陈希亮曾是苏轼的上司。

与苏轼友善。

二十年未见,却在岐亭重逢。

相关链接:河东狮吼——比喻妇人妒悍,大吵大闹。

北宋的时候,有一太常少卿、工部尚书陈希亮,亮有一儿子叫陈慥,此人狂放不羁,傲视世间,视荣华富贵为粪土,尽管是官宦之后,不坐车,不载官帽,和我们今天爱摆架子,摆谱的人不一样。

隐居龙丘。

当地人不知道他的来历,就叫他“方山子”。

元丰三年(1080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不期遇上陈慥,两人系成为好友。

陈慥在龙丘的房子叫濯锦池,宽敞华丽,家里养着一群歌妓,客人来了,就以歌舞宴客,就有点象我们现在招待客人进歌厅的意思差不多。

而陈慥的妻子柳氏,性情暴躁凶妒,每当陈欢歌宴舞之时,就醋性大发(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

拿着木杖大喊大叫,用力椎打墙壁(当然她不敢打陈慥,否则就会遭到休妻的惩罚)弄得陈慥很是尴尬。

苏东坡就写了一首诗取笑陈慥: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二)整体朗读,字词正音:闾(lǘ)里折(zhé)节岐(qí)亭陈慥(cào) 矍(jué)然勋(xūn)阀阳狂垢(gòu)污傥(tǎng)(三)课文解读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lǘ乡里)之侠皆宗(尊奉)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凭借)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赏识)。

晚乃遁(归隐)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屋(帽顶)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遗留下来的样子,古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适逢,恰好)见焉(他)。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惊讶的样子),问余所以(……的原因)至此者。

余告之(他)故(原因)。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妻子儿1.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

(1)见其所著帽(省略句,省略主语,“见”前应加主语“人”)(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判断句)(3)何为而在此?(倒装句)(4)呼余宿其家(省略句,“宿”后省略介词“于”;倒装句,“于其家宿”)2.鉴赏提示说: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苏轼的是他的“异”,那么方山子“异”在何处?明确:(1)与常人不同的生活道路:少时——血气方刚一身侠气稍壮——折节读书有志用世晚——终不遇遁于光、黄间(2)生活态度的独特: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所著帽,方屋而高(3)待人接物的态度:不与世相闻。

人莫识也。

3.得知作者被贬原因,方山子的反应是“俯而不答,仰而笑”,如何理解这个细节背后的丰富内容?明确: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世道的熟悉,见怪不惊;含蓄表达了方山子对作者的理解、同情;对打击诬陷作者的奸邪小人的蔑视。

【拓展练】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然终不遇不遇:不得志B.余既耸然异之耸然:害怕的样子C.使酒好剑使酒:因酒乱性D.方山冠之遗像遗像:死者的相片解析: 选A。

B.惊奇的样子; C.嗜酒;D.遗留下来的样式2.对下列句中加点色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推崇B.稍壮,折节读书折节:改变志节、行为C.方山子傥见之与傥:或许D.欲以此驰骋当世驰骋:纵马奔跑解析:选D.“驰骋”在文句中是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的意思3.下列每组句子中下划线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①余既耸然异之②他植者则不然C.①晚乃遁于光、黄间②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D.①呼余宿其家②其皆出于此乎解析: 选 A .连词,表递进 B. ①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代词,这样 C. ①介词,在②介词,比 D . ①代词,他的②副词,大概,表推测。

【课后练习】翻译下列句子: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翻译: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在当代一展抱负,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2、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翻译: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

3、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翻译: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并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4、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翻译:我被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5、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翻译: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

5、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翻译: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

《方山子传》·教师版第2课时【旧知检测】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4、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5、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6、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7、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9、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考点呈现】理解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句式。

【尝试练】1.学习课文第3、4、5段。

独念(私下里想)方山子少时,使(放纵)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同“又”)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使动用法,使……跟从)两骑,挟二矢(箭),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让)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趁机)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认为)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精明强干)之色犹见(同今异义)于其间,今已显闻(显赫的名声)。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等同,相类似)。

河北有田,岁(名作状,每一年)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1、下列对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

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

但作者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D这篇文章虽称作“传”,实际上只是粗线条地勾勒了陈慥生活中的几个断面。

作为人物传记,其写法同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如出一辙。

答案:1..C(A句陈述“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错误;B句陈述“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错误,因为他壮年时“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D句“如出一辙”理解有误,本文是人物传记,而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名为“传”,实际上是一篇蕴议论于抒情的散文。

二者写法明显不同。

)【拓展练】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余谪居于黄谪:降职B.见方山子从两骑从:跟随C.一发得之发:射箭D.园宅壮丽,与公侯等等:相类似答案:B使……跟随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3分)A.①过岐亭,适见焉②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B.①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②余告之故C.①因谓之方山子②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D.①游西山,鹊起于前②余谪居于黄答案:D介词:在/ A恰好、适应/ B.旧、原因/ C因此、趁此【课堂检测】1、选出加横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A、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B、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C、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D、环堵萧然答案:D,A妻子儿女。

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B、古义:任职。

今义,指投身到事业中【课后练习】翻译下列句子:1、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译文:我独自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译文: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

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3、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译文: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应当有官做,假如他能侧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

4、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译文: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5、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

方山子倘见之欤?译文: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

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