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导学案【学生版】

合集下载

《方山子传》导学案

《方山子传》导学案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第四单元推荐作品方山子传导学案一、基础知识:1、字音:陈慥.闾.里遁.岐.亭庵.居谪.居矍.然勋阀..2、古今异义词①然终不遇..(古义:不被赏识,得不到重用)②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古义:遗留下来的样子)③余所以..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至此者(古义:……的原因)④而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⑤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古义:骑在马背上)⑥使从事..于其间(古义:任职)3、词类活用①庵.居蔬食(..名词作动词,庵,以庵为居;食,以……为食)②余既耸然异.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③见方山子从.两骑(动词使动用法,使……跟从)④岁.得帛千匹(名词作状语,每一年)⑤亦足以富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富裕安乐)4、文言句式⑴判断句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也”表判断)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也”表判断)自谓一世豪士(“谓”为判断词)⑵宾语前置何为而在此(“何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为何”)⑶状语后置晚乃遁于光、黄间(正常语序为:晚乃于光、黄间遁)鹊起于前(正常语序为:鹊于前起)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正常语序为:于眉间犹见)⑷省略句欲以此驰骋当世(“驰骋”后省略介词“于”)徒步往来山中(“山”前省略介词“于”)见方山子从两骑(“见”前省略主语“余”)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余”后省略“于”)亦足以富乐(“以”后省略宾语“之”)二、参考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借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方山子传》导学案【学生版】

《方山子传》导学案【学生版】

《方山子传》导学案(学生版)【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与作者的用意2.理解并翻译重点语句,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

3.分析方山子的人物形象,培养洒脱的人生态度,追求心灵的自由。

【学习重点】理解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能够准确地翻译。

【学习难点】揣摩作者苏轼写这篇文章的意图,理解作者幽微难明的内心世界。

【学习课时】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第一二段中重要的文言知识【作者与作品】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为著名画家,工枯木竹石。

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金石、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方山子,即宋代陈慥,字季常,因头戴方山冠,号方山子,别号龙丘先生。

晚年隐于光州、黄州间。

苏轼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其父陈希亮曾是苏轼的上司。

陈季常与苏轼友善,二十年未见,却在岐亭重逢。

陈季常好宾客,家有歌妓。

妻柳氏非常厉害并且爱忌妒,常常当着客人的面就与陈季常大闹,让他下不了台。

苏东坡就写诗嘲笑陈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这就是成语“河东狮吼”的来历。

字词正音闾()遁()庵()居谪()居矍()然著()帽奴婢()岐()亭挟()二矢()勋()阀()垢( )污傥()见之与诵读并翻译课文第1、2段,解释句中加点词。

(1)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2)闾里之侠皆宗.之()(3)稍.壮()(4)折节..读书()(5)欲以此驰骋..当世()(6)然终不遇.()(7)晚乃遁.于光、黄间()(8)庵.居蔬.食()(9)徒.步往来于山中()(10)方山冠之遗像..()(11)适.见焉()(12)方山子亦矍然..()(13)问余所以..至此者()(14)环堵萧然....()(15)而妻子..之意()()..奴婢皆有自得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第3—5段中重要的文言知识诵读并翻译课文第3—5段,解释句中加点词。

(完整word版)《方山子传》(导学案)

(完整word版)《方山子传》(导学案)
⑤亦足以富乐 ( )⑥方山子怒马独出( )
(4)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
过岐亭,适见焉, (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
适 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 )
(5)解释下列句中“而”的用法和意义:
①方屋而高( )②何为而在此?( )
③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④使骑逐而射之( )
③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④古义:任职。 今义:指投身到事业中.)⑤古义:的原因. 今义:因果连词)
(3)【参考答案】①宗,名词动用,尊奉。②异,意动用法,认为……奇怪③从,使动用法,使……跟从④岁,名词作状语,每年。⑤使动用法,使……富足快乐⑥使动用法,使……愤怒。
(4)【参考答案】 恰好,副词;适应,动词;到、往,动词;顺从,动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洒脱的人生态度,追求心灵自由。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方山子前侠后隐的行径与神情风貌,感受和理解传主与常人迥异的生命取向.
2.理解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之情,深层理解打动作者苏轼的方山子之“异"的内涵。
预习案
知识预备:(检测学生自学效果,落实目标)
1.根据课文内容填补词语。(落实教学重点之在头脑中重现古文内容)
4、【参考答案】C (①③是描述他的“侠”)
5.请准确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参考答案】(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注意“而”和“妻子”“ 异”的翻译)
②【参考答案】方山子也显出惊讶的样子,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注意“矍然”“所以”“故”的翻译)
[问题2]文章结尾叙及光、黄间的其他异人,有何作用?

《方山子传》(学生案)

《方山子传》(学生案)

《方山子传》导学案(一)【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本课时为第一课时,自查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初读课文,重在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

2.认真限时(30分钟)、独立完成,规范书写,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特殊句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明确方山子的独特个性与人生取向,体会作者借传主形象体现自己情志的笔法,提高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1.能够按字面意思直译古文。

在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能够在头脑中重现古文内容,感受和理解传主与常人迥异的生命取向。

2.深层理解打动作者苏轼的方山子之“异”的内涵。

预习案一、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

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二、写作动机: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的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别感兴趣的东西,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

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三、预习作业1.自行读熟《方山子传》,疏通文句,弄懂文意,给生字词注音,标示出课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字及重要句式。

2.你认为方山子的“异”表现在哪些方面?【我的疑问】知人论世初读课文探究案【合作探究·研读剖析】1.第一自然段简介方山了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与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2.第三自然段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3.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检测案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题。

《方山子传》(导学案)

《方山子传》(导学案)

《方山子传》导学案(二)【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本课时为第二课时,把握文章任务形象的塑造方法,掌握欣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2.认真限时(30分钟)、独立完成,规范书写,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把握文章任务形象的塑造方法,掌握欣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关注文章的细节描写,赏析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洒脱的人生态度,追求心灵自由。

【教学重点和难点】1.认识方山子前侠后隐的行径与神情风貌,感受和理解传主与常人迥异的生命取向。

2.理解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之情,深层理解打动作者苏轼的方山子之“异”的内涵。

预习案知识预备:(检测学生自学效果,落实目标)1.根据课文内容填补词语。

(落实教学重点之在头脑中重现古文内容)①稍壮,___________,欲以此________________,然终不遇。

②_____________,不与世相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③余告之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呼余宿其家。

_____________,而妻子奴婢,皆有_____________;余既耸然异之。

④今几日耳,_____________,犹见于眉间,而岂_____________哉!⑤然方山子_____________,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____________。

⑥皆___________,独来穷山中,此岂_____________哉!2.基础知识检测整理(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①犹见于眉间()②前十有九年()③往往阳狂垢污()④方山子傥见之与()(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古今义①欲以此驰骋当世( )③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④使从事于其间( ) 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3)指出下加点词的用法并解释①闾里之侠皆宗之()②余既耸然异之()③见方山子从两骑()④岁得帛千匹()⑤亦足以富乐()⑥方山子怒马独出()(4)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过岐亭,适见焉,()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适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5)解释下列句中“而”的用法和意义:①方屋而高()②何为而在此?()【自主学习指导】温故知新③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方山子传》导学单

《方山子传》导学单
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年级语文学科
《方山子传》导学单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与作者的用意,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2、认识方山子始侠后隐的行径与神情风貌。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方山子的个性及其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
2、体会本文的奇特构思。
一、课前展讲:(5分钟)
二、结构化预习:
1、作者简介:
1、宋将军这一人物,对表现大铁椎起到的作用?
2、课文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大铁椎的豪侠之气,请找出相关语句。
课后反思:
签名:
(4)、思考: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
(5)第4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四、合作交流:
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大铁椎传》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如“省兄”、“健啖”、“囱户”、“言讫”、
“屏息”等。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3、了解本文特色——通过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2、翻译疏通全文,积累文言知识。
三、课上自主学习:
1、研读课文:
(1)、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作者的是他的“异”,那么其“异”表现在哪呢?
(2)、第1段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与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
(3)、在第2、3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两次邂逅所见有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课文中一词多义现象。
一、课前展讲:(5分钟)
二、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及文体
三、课上自主学习:
2、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1)诵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翻译本文,并指出理解有困难的句子。
(2)速读课文,概括出本文叙述了有关大铁椎的哪两件事?从中表明大铁椎是一个怎样的人?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方山子传》导学案设计 (无答案)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方山子传》导学案设计 (无答案)

《方山子传》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特殊句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明确方山子的独特个性与人生取向。

3、体会作者借传主形象体现自己情志的笔法,提高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1、能够按字面意思直译古文。

在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能够在头脑中重现古文内容,感受和理解传主与常人迥异的生命取向。

2、深层理解打动作者苏轼的方山子之“异”的内涵。

【导入】苏轼有一好友好宾客,喜宴饮。

其妻柳氏非常厉害并且爱忌妒,常常当着客人的面就与其夫大闹,让他下不了台。

苏轼就写诗嘲笑他说:“龙邱居士(是苏轼这位好友的别号)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后来人们便把“河东狮吼”作为妒妻悍妇的代称,还把怕老婆的现象戏称为有“季常癖”。

“季常”便是苏轼这位好友的字。

那么,除了怕老婆,这位好友的一言一行还给苏轼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方山子传》。

预习案一、作者介绍苏轼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作者,请同学们自行整理。

二、写作背景通读全文,找出文中交代写作背景的句子。

三、预习作业1、自行读熟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给生字词注音,标示出课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字及重要句式。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①前十有.九年( )②往往阳.狂垢污( )③方山子傥.见之欤()④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古今义①欲以此驰骋..当世(古义:今义: )②方屋.而高(古义:今义: )③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古义:今义: )④使从事..于其间(古义:今义: )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古义:今义:)(3)指出下加点词的用法并解释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②余既耸然异.之( )③见方山子从.两骑( )④岁.得帛千匹( )⑥方山子怒.马独出()(4)解释下列句中“而”的用法和意义:①方屋而高( )②何为而在此?()③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方山子传》导学案

《方山子传》导学案

《方山子传》导学案预习案一、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

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二、写作动机: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的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别感兴趣的东西,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

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三、预习作业【苏轼佳句】○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粗缯zēng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和董传留别》○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基础积累】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注音写汉字:闾.里/三闾.大夫( ) 驰骋.( ) 招聘.( ) 逃遁.( ) 岐.亭/歧.途( )庵.居( ) 冠.服( ) 著.帽( ) 陈慥.( ) 糙.米( ) 矍.然/矍.铄/攫.取( ) 剽.悍( ) 勋.阀( ) 垢.污( ) 诟.病( ) 奴婢.( )血气方gāng( ) 吞声zhízhú( )( ) 含gòu( )忍辱头悬梁,zhuī( )刺gǔ( )hù( )恶不悛自jīn( )功伐 chēn( )怪交通zhào( )事切中肯qìng( )独辟xī( )径越zǔ( )代páo( ) jué( )择与世永jué( )探究案【合作探究•研读剖析】1.第一自然段简介方山了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与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2.第三自然段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3.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检测案1.加点词读音解释正确的是()A.弃车马,毁冠.服 guàn,帽子B.见其所著.帽 zhù,戴C.晚乃遁.于光、黄间 dùn,隐居D.庵居蔬食. sì,给……吃2.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山子怒.马独出 (使马怒,即纵马向前)B.方山子亦矍然.. (吃惊注视的样子)C.余既耸.然异之 (通“悚”,惊奇)D.方山冠之遗像.. (死者的相片)3.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稍壮,折节..(环绕房屋的院墙)萧然,而妻子奴婢..(改变以往的志向和行为)读书 B.环堵C.使酒..(假装疯癫)垢污,不可得而见..(因酒使性,嗜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D.往往阳狂4.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皆弃不取,独来穷.(穷僻、偏僻)山中B.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精明强干)C.方山子傥.(倜傥)见之欤D.欲以此驰骋..(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当世5.对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A.闾里之侠皆宗.之(以为宗,尊奉,推崇,意动用法)B.余既耸然异之(对……感到惊奇,意动用法)C.见方山子从.两骑(跟随)D.岁.得帛千匹(每年,名作状)6.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晚乃遁于.光、黄间②于.是项王乃上马骑B.①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②其贤不及.孔子C.①余谪居于.黄②多于.在庾之粟粒D.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②臣之所好者道也.7.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A.呼余宿其家B.犹见于眉间C.往往阳狂垢污D.前十有九年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山子并不是姓方名山子,而是姓陈名慥字季常,因为他所戴的帽子,帽顶呈方形高高耸起,很像古代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式,所以人们称他为方山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山子传》导学案(学生版)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与作者的用意
2.理解并翻译重点语句,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

3.分析方山子的人物形象,培养洒脱的人生态度,追求心灵的自由。

【学习重点】理解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能够准确地翻译。

【学习难点】揣摩作者苏轼写这篇文章的意图,理解作者幽微难明的内心世界。

【学习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第一二段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作者与作品】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为著名画家,工枯木竹石。

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金石、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方山子,即宋代陈慥,字季常,因头戴方山冠,号方山子,别号龙丘先生。

晚年隐于光州、黄州间。

苏轼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其父陈希亮曾是苏轼的上司。

陈季常与苏轼友善,二十年未见,却在岐亭重逢。

陈季常好宾客,家有歌妓。

妻柳氏非常厉害并且爱忌妒,常常当着客人的面就与陈季常大闹,让他下不了台。

苏东坡就写诗嘲笑陈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这就是成语“河东狮吼”的来历。

字词正音
闾()遁()庵()居谪()居矍()然
著()帽奴婢()岐()亭挟()二矢()
勋()阀()垢( )污傥()见之与
诵读并翻译课文第1、2段,解释句中加点词。

(1)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2)闾里之侠皆宗.之()
(3)稍.壮()(4)折节
..读书()
(5)欲以此驰骋
..当世()(6)然终不遇.()
(7)晚乃遁.于光、黄间()(8)庵.居蔬.食()
(9)徒.步往来于山中()(10)方山冠之遗像
..()
(11)适.见焉()(12)方山子亦矍然
..()
(13)问余所以
..至此者()(14)环堵萧然
....()
(15)而妻子
..之意()()
..奴婢皆有自得
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第3—5段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诵读并翻译课文第3—5段,解释句中加点词。

(1)余既耸然异.之()(2)使.酒好剑()
(3)独念
..方山子少时()(4)前十有.九年()(5)见方山子从.两骑()(6)游.西山()
(7)方山子怒.马独出()(8)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9)自谓.一世豪士()(10)使.从事
..于其间()()
(11)园宅壮丽与公侯等.()(12)独.来穷.山中()()(13)往往阳.狂垢污()(14)方山子傥.见之欤()
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第四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第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第三课时教学重难点:文言知识总结及拓展延伸
3.闻
(1)不与世相闻
(2)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3)今已显闻

(1)徒步往来山中
(2)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见欺(3)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1)过岐亭
(2)过故人庄
(3)过秦论
(4)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1)适见焉
(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3)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4)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5)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使
(1)使骑逐而射之
(2)使从事于其间
(3)使酒好剑

(1)独来穷山中(2)欲穷其林
(3)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4)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5)蝉则千转不穷

(1)方耸而高
(2)使骑逐而射之
(3)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4)俯而不答,仰而笑
五、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1)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3)欲以此驰骋当世。

()
(4)徒步往来山中()
(5)余谪居于黄()
(6)人莫识也()
(7)犹见于眉间()
(8)岁得帛千匹()
(9)晚乃遁于光、黄间()
(10)呼余宿其家()
第四课时
教学重难点:文本探究及拓展训练
【文本探究】
1、从鉴赏提示可知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作者的是他的“异”,那么方山子的“异”表现在哪儿呢?
2.得知作者被贬原因,方山子的反应是“俯而不答,仰而笑”,他跟苏轼有没有共同遭遇?如何理解这个细节的丰富涵意?
3.由此看出苏轼写作本文仅仅是为了记方山子其人吗?还是另有深意?
【拓展训练】
大铁椎传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

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

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

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

柄铁折叠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

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

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

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

信之曰:“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

吾与将
军俱不敢问也。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一日,辞宋将军曰:“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

吾去矣!”将军强留之,乃曰:“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

久居,祸且及汝。

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

”宋将军欣然曰:“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客曰:“止!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

”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

客不得已,与偕行。

将至斗处,送将军登空堡上,曰:“但观之,慎弗声,令贼知也。


时鸡呜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

客驰下,吹觱篥数声。

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一贼提刀突奔客,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

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

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

忽闻客大呼曰:“吾去矣。

”尘滚滚东向驰去。

后遂不复至。

魏禧论曰:子房(张良)得力士,椎秦皇帝博浪沙中。

大铁椎其人欤?天生异人必有所用之予读陈同甫《中兴遗传》豪俊侠烈魁奇之士泯泯然不见功名于世者又何多也岂天之生才不必为人用欤抑用之自有时欤?子灿遇大铁椎为壬寅岁,视其貌当年三十,然大铁椎今年四十耳。

子灿又尝见其写市物帖子,甚工楷书也。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生异人/必有所用之/予读陈同甫《中兴遗传》/豪俊侠烈魁奇之士/泯泯然不见功名于世者/又何多也/岂天之生才不必为人用欤/抑用之自有时欤?
B.天生异人必有所/用之/予读陈同甫《中兴遗传》豪俊/侠烈魁奇之士泯泯然/不见功名于世者/又何多也/岂天之生才不必为人/用欤抑用之自有时欤?
C.天生异人/必有所用之/予读陈同甫《中兴遗传》/豪俊侠烈魁奇之士泯泯然/不见功名/于世者又何多也/岂天之生才不必为人/用欤抑用之自有时欤?
D.天生异人必有所/用之/予读陈同甫《中兴遗传》豪俊/侠烈魁奇之士/泯泯然不见功名/于世者又何多也/岂天之生才不必为人用欤/抑用之自有时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过:访问
B.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啖:谈话
C.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扣:询问
D.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期:约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铁椎其人名不见经传,能吃、力大、寡言,一把四五十斤重的大铁椎片刻不离身,给
人以种种神秘感,直到最后才知道他是一个身怀绝技、勇武过人的“异人”。

B.宋将军威名远播,雄健有加。

大铁椎慕名而来,却发现他们“皆不足用”,既说明大铁椎有抱负,想寻找真正的英雄干一番大事,又表现他有知人之明,豪放而坦诚。

C.大铁椎欣然答应了宋将军的请求,带着将军前去与响马贼决战,却让将军“登空堡上”,叮嘱他“但观之,慎弗声”。

充分表现了他关心友人、敢作敢当的大丈夫气概。

D.大铁椎决战前后连续三次说出了“吾去矣”一语,这既是大铁椎向将军的告别之语,更是大铁椎对寻找到志同道合者之难,实现抱负、施展才能之难的沉重叹惋。

4.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

久居,祸且及汝。

(2)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