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过程与走向
高校招生与录取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对教育质量的影响
高校招生与录取制度改革 可以提高教育质量,吸引 更多优秀学生报考。
改革可以促进高校之间的 竞争,提高教学质量和师 资水平。
改革可以优化教育资源配 置,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 效率。
适应社会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改革招生与录取制 度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提高国际竞争力:通过改革招生与录取制度,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吸 引更多的国际学生来华留学。
改革的目标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
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
增强高校自主权和创新能 力
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 高素质人才
推广自主招生和校长直荐等录 取方式,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 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
完善高水平运动员、艺术类考 生的招生政策,提高选拔质量。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
高校招生与录取制度的基 本情况
高校招生与录取制度的改 革历程
高校招生与录取制度存在 的问题
高校招生与录取制度的未 来发展趋势
02
高校招生与录取制度改革的原因和 目标
改革的原因
提高教育质量:通过改革招生与录取制度,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促进教育公平:改革招生与录取制度,打破地域、身份等限制,让更多人有机会接 受高等教育。
XX
高校招生与录取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
目录
01
高校招生与录取制度的历史演变
高校招生与录取制度改革的具体措
03
施
高校招生与录取制度改革的原因和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走向分析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走向分析近年来,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一直是我国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原有的高考制度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并提高教育质量,高考招生制度改革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走向进行分析。
首先,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促进了教育公平。
过去,高考成绩是唯一的标准,对于那些在学业上发挥不稳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前途可能会受到限制。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尝试多元化的招生方式,不仅仅依靠高考成绩,还考虑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和专业特长等因素。
这种改革使得高考更加公平,有助于发现更多天赋和潜力,更好地选拔适合的人才。
其次,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
传统的高考制度注重记忆和应试,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改革后,不仅仅鼓励学生在学业上有突出的表现,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文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
这种改革使得教育教学更加多样化,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有助于减轻学生和家长的压力。
传统的高考制度中,学生和家长对高考成绩非常重视,这种过分强调结果的观念容易产生过度焦虑和压力。
改革后,学生可以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专业和学校,不再仅仅追求高分。
这样一来,学生和家长的压力也会相应减轻,学生可以更加从容地面对高考。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在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如何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特长仍然是一个难题。
传统的高考成绩是客观量化的,而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相对主观,评判标准容易产生争议。
其次,多元化的招生制度需要更多资源和时间的投入,这对于一些基础条件相对薄弱的地区可能构成一定的困难。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这些问题,以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近年来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在提高教育公平、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减轻学生和家长压力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高校招生政策变革

高校招生政策变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招生政策也在不断变革。
这些变革旨在适应社会的需求和人才培养的要求,促进高等教育的公平与发展。
在本文中,将就高校招生政策的变革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多元化考试方式过去,高考一直是高校招生的主要依据。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高考评价体系的局限性逐渐显现。
为了更好地发现具有潜力和特长的学生,高校招生政策开始引入多元化考试方式。
例如,某些高校开始将学科竞赛成绩、艺术特长和体育成绩等作为招生依据之一。
这种做法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减少高考对学生发展的单一评价,鼓励学生多方面发展。
二、拓宽招生渠道过去,高校招生主要依靠高考成绩,这容易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人才的流失。
为了提高高等教育的效益和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高校招生政策开始拓宽招生渠道。
一方面,高校与中学以及职业学院进行合作,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实践能力进行推优招生。
另一方面,高校还可以通过特殊选拔考试、海外选拔等形式吸引具有特殊才能和潜力的学生。
这样的政策变革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进入高校的途径,也能够促进人才的流动和高等教育的多样性。
三、注重素质教育高等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为了培养专业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具备创新能力、批判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高校招生政策开始注重素质教育。
招生政策中引入学术科研能力、综合素质评价等多维度考核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
高校还提供更多选择课程、开设自主学习空间等措施,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跨学科的综合素质。
这种政策变革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推动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四、推动地方高校发展高校招生政策变革还包括推动地方高校的发展。
过去,优质高校集中在一线城市,导致资源不均衡和高考热点城市的压力。
为了促进地方高校的发展和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益,高校招生政策开始注重地方高校的发展。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地方高校提升办学实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科研创新等。
高等学校招生制度

一、招生制度的起源与发展1. 招生制度的起源招生制度起源于古代,最早可追溯到我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以考试为选拔标准,选拔出具备一定才能的人才进入官场。
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流动和人才选拔的公平性。
2. 招生制度的发展历程(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建立了基于考试选拔制的高校全国统一招生制度。
这一制度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
(2)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高校招生“并轨”改革,取消“计划招生”和“自费招生”的界限,实行统一招生、统一考试、统一录取。
(3)21世纪初,我国启动了新一轮高校招生制度改革,以“新高考”为标志,旨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激发学生潜能。
二、招生制度的主要类型1. 证书制证书制是指学生持有通过中学会考后获得的各类中学毕业证书,一般便可进入高等学校学习,不另举行入学考试。
西欧国家主要采用这种办法。
2. 考试制考试制是指学生要通过竞争性的入学考试,合格者方能被录取。
美国、日本等国家主要采用这种办法。
3. 综合评价制综合评价制是指高校在招生过程中,除了考察学生的考试成绩外,还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特长和潜力等因素。
我国近年来逐步推广这一制度。
三、我国招生制度的现状与改革方向1. 现状我国高校招生制度以考试制为主,实行全国统一高考。
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如“新高考”改革、自主招生、综合评价等。
2. 改革方向(1)进一步推进高考改革,完善“3+3”模式,增加学生选科灵活性。
(2)加强高校招生自主权,探索多元录取机制。
(3)完善高校招生监管体系,确保招生公平公正。
(4)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是选拔和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环节。
我国招生制度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国招生制度将继续深化改革,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激发学生潜能为目标,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试论我国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现状及其改革方向

(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 四川绵阳 , 200 610 )
[ 摘
要] 最近的 高校招生制度 改革 始于 19 9 8年 , 直延 续至今 。本 次高校招 生制度 改革一直 以来备 受争议 , 不可 一 但
争议 的是 , 与以前 的高校招生制度相 比 , 它取 得 的巨大成就是无 可比拟 的。当然 , 就像新 事物 的发展 总是要 经历一 个 由不
试科 目 内容 ) 目设置方案 。 自该方案 颁布 以来 , 国 或 科 全 大部分省份基本上都采用 了这一考试方式 。 虽然后来 因为 该种考试方式在实行 中遇到 了一些 问题 , 些省份也 对其 一 进行 了一定程度 的改革 , 在总体上该 种考试方式还是在 但 很大程度上促进 了我 国素质教 育的发展 。 ( ) 三 放宽年龄限制 , 励终生教 育 鼓 20 年 , 01 普通高等 学校 招生 考试 取消 “ 婚、 龄不 未 年 超过 2 5周岁” 的限制 ; 应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不再 限报 高等职业学校 , 以在毕 业当年参 加普通高 考 , 考普 通 可 报 高校本专科 。这有利 于全 面提 升我 国公 民的科学文 化素 质, 加快我 国的科 教兴 国战略 , 也顺应 了世界科学 教育 发 展 的潮流和科技飞速发展 的需求 。 一 Nhomakorabea、
我 国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现状
在全 国推行“ 3+X ( 3 即语 文、 学 、 语是必考 科 目; ” “” 数 外 “ 是根据各省甚至一 些高等 学校 的要求 灵活安 排 的考 x”
自 19 年 以来 , 国高 等教 育改革的进度 明显加快 。 98 我 相应 的我国的高校招生制度也进 了前所未 有的巨大改革 , 改革 的方 向主要侧重 于以下几个方面 : ( ) 一 扩大 高校招 生规模 , 快高等教 育 大众化进程 加 在 19 99年 以前 , 国 的高 校招生 一 直处 于稳 步发 展 我 的阶段 , 招生数 量的年平 均增长率保 持在 9 %左 右 。到了 19 年 , 国加快 了高等教育 的步 伐 , 99 我 当年 普通高 等学校 招生 19 6 5 . 8万人 , 19 比 9 8年增加 5 . 2万人 , 13 增幅达 4 . 7 4 %。2 0 0 0年 , 招生 2 0 6 2 .1万人 , 比上年增加 5 . 9万人 , 27 增 幅达 3 .5 。20 年计划招生 2 0万 人 , 14 % 01 5 比上年增 加 2 多人 , 幅达 1 . % 。 际招生 人数 2 8 2 9万 增 36 实 6 .8万人 。 比
我国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过程与走向

高 等 教 育 学 刊ACADEMIC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主办我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过程与走向(朱国仁)论中国高等教育公平的价值追求与政策抉择(陈 彬)台湾公、私立大学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探讨(谢政谕)世界贸易组织(WTO )下的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周祝瑛)试论日本的大学分类(天野郁夫)总 第 一 期2003/1高等教育学刊(季刊)ACADEMIC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2003年第1期(总第1期)V ol.1 No.1主办我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过程与走向朱国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论中国高等教育公平的价值追求与政策抉择陈彬台湾公、私立大学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探讨谢政谕名誉主编潘懋元世界贸易组织(WTO)下的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周祝瑛主编刘海峰编委(按姓氏笔画排列)试论日本的大学分类 [日]天野郁夫王伟廉邬大光陈玉琨杨德广钟秉林顾明远鲁洁谢作栩(以下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日]天野郁夫 [日]有本章[俄]尼康德洛夫 [美]P•阿尔特巴赫编辑部主任陈武元ACADEMIC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Vol.1, No1 May, 2003CONTENTSReform on enrollment system of entrance examination for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process and tendency …………………… ZHU Guo-renOn value pursuit and policy choice of equityi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CHEN BinThe equity of educational resource allocation:compare Taiwanese public university with private university……………XIE Zheng-yuA study of the PRC and T aiwanese higher education exchange:An era after joining the WTO ………………………………………………ZHOU Zhu-ying On classifi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Japan……………… AMANO Ikuo我国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过程与走向朱国仁(国家行政学院办公厅,北京100089)[关键词] 高等学校; 招生制度; 改革; 过程; 走向[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经历了恢复、改革和重建三个阶段。
高校招生政策的历史演变

高校招生政策的历史演变近年来,高校招生政策一直备受社会关注。
这一政策的演变对于考生、家长以及整个教育体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高校招生政策的演变,回顾过去的变革,并探讨它们对当今教育体系的启示。
一、早期招生制度在早期,高校招生主要通过笔试来评估学生的学术能力。
由于学生人数相对有限,考试竞争相对较小。
此外,家庭背景和学术成就也被考虑在招生决策中。
这种招生制度在许多古代文明中存在,如中国的科举制度和欧洲的学院系统。
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招生制度逐渐被质疑其公正性和客观性。
考生出身和背景成为决策的重要考虑因素,使得有能力但出身贫寒的学生无法获得公平的机会。
二、选拔制度革新作为对早期制度的改革,许多国家开始引入更公平且全面评估学生综合能力的选拔制度。
这种制度不仅仅通过考试来评估学生的学术能力,还结合考察学生的社会活动、体育成就以及其他个人特质。
其中,美国的高考制度是最著名的例子之一。
高考成绩只是录取大学的一个参考因素,学生还需要提供推荐信、个人陈述和面试等材料。
这种综合评估的制度确保了学生能够全面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潜力,避免了仅仅依赖考试成绩的弊端。
三、平等与多元化的追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平等和多元化成为了高校招生政策中的重要追求。
许多国家的政府和教育机构致力于增加内地或农村地区的学生入读优质大学的机会,以促进社会公平。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提供了各种奖学金和补贴计划,以吸引并支持贫困家庭和少数民族的学生。
一些国家还提供了专门的培训项目,帮助学生克服贫困和地理困难带来的不利条件。
四、新科技与招生创新随着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利用科技手段改革高校招生政策。
一些国家已经引入了在线申请和电子评估系统,以提高招生效率和透明度。
此外,部分高校开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考生评估。
这种技术可以客观地评估学生的能力和潜力,减少主观性评价的影响。
然而,同时也引发了很多关于隐私和公平性的争议,需要谨慎权衡。
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思路与方向

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思路与方向一、引子高校招生制度是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基础,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然而,在不断深化的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高校招生制度面临诸多问题,如应试教育盛行、招生规模大致相等、招生对象单一等。
因此,对高校招生制度进行改革,已成为时不我待的重要课题。
二、改革思路1.推进多元化招生机制多元化招生机制是一种灵活、多样的招生方式,突破了考试成绩高低的束缚,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特长,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化。
通过开设高中学科竞赛、文艺体育特长招生、公益志愿者等多种入学渠道,可以吸纳学生的不同特长和才能。
2.实行分类考试目前,高校招生考试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单一的高考模式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只能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应试能力。
因此,应该推行分类考试。
在高考成绩基础上,将专业考试和素质考试纳入招生考试体系中,并赋予不同的权重。
3.开展智力测评智力测评是对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和潜力的评估,它可以帮助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个性特征、行为特点、兴趣爱好、适应能力等。
以此为基础,可以更加科学地识别和选拔人才。
三、改革方向1.拓宽招生渠道拓宽招生渠道,开展多元化的招生方式,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应该在中学阶段就开始建立多元化的选拔机制,开展兴趣、能力、素质、体验、表现等各方面的评价。
同时,把高中学科竞赛也作为考核指标之一,为大学招生提供更多样化的评价工具。
2.改变学科门类设置目前高等院校的学科门类较为固定,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需求。
而且现行的学科体系并不能准确揭示出人才的能力、兴趣、优势和发展方向。
因此,应该改变学科门类设置,通过增设新兴学科、融合学科等措施,打破传统的专业壁垒,建立更加开放、多元化的学科体系。
3.激发学生兴趣目前高考制度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应试能力,导致了应试教育过剩的局面。
因此,应该通过改革培养方式,树立正确的教育导向。
教育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专业热情,因为只有在自主的学习中,才能不断升华个人能力和领悟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过程与走向朱国仁(国家行政学院办公厅,北京100089)中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经历了恢复、改革和重建三个阶段。
重建就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的高等学校招生制度。
近几年来,我国在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规模、放宽招生条件、增加招生考试次数、改革考试内容、改进录取形式、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自主权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求高等学校招生制度进一步深化和加快改革。
今后改革的方向,就是要突出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公平、公开、科学、多样与灵活、重视能力和素质考核等特点。
关键词:高等学校; 招生制度; 改革; 过程; 走向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建国以后,受政治环境的影响,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经历了几次大的变化。
建国之初沿用建国前的高等学校单独招生的形式,各高等学校自行决定招生计划、招生条件和招生办法;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制度建立,除个别高等学校经教育部批准外,一律参加全国统一招生,招生名额要报请审核批准,招生日期、考试科目全国统一规定;1958年,全国曾一度实行学校单独招生或联合招生,到第二年,又恢复了全国统一命题、一次考试、分批录取的招生制度,直到“文化大革命”爆发;1966年高等学校停止招生5年;1972年恢复招生后,实行的是“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招收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和解放军战士,不受已有学历限制,取消了文化考试和应届高中毕业生考试资格,这种制度到1977年才被改变。
一、1977年以来我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1977年至今二十多年来,我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同样经历了一个不断改革、变化的过程,与以前不同的是,改革是渐进性、连续性的,是稳步推进的。
这是与我国整个社会经济、政治的改革相一致的。
1、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恢复(1977—1985)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是“文革”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较早进行的一项重大改革。
但是,“文革”后几年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受当时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制约,主要是恢复“文革”前的制度,尽管也有一定的改进。
1977年,在“文革”刚刚结束,各项事业百废待兴之际,专业人才不足是当时的最大问题。
恢复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尽快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是当时教育领域的头等大事。
当时刚恢复领导职务的邓小平对此事十分重视,并亲自过问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恢复工作,在政治形势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的1977年就大胆提出:“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
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
1同年10月,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意见》,这是“文革”后印发的我国关于高等学校招生制度也是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文件。
《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直接关系大学培养高级专门人材的质量,影响中小学教育,涉及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是一件大事”。
2由此可见,当时恢复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意义不仅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而且是对整个教育事业、整个社会发展都具有重大影响的大事。
这个文件包括两个附件:《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和《高等学校关于招收研究生的意见》。
前者对招生对象和条件、招生办法、招生计划和分配计划、招生经费和学生待遇等问题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后者对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范围、研究生的条件、来源和招收办法、学制和培养方法、分配、待遇等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
文件尽管还带有当时的政治色彩,在具体规定上显然主要是对“文革”前招生制度的恢复,但它揭开了我国新时期高等学校招生制度乃至整个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
根据《意见》要求,1977年的高等学校招生实行“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地市初选,学校录取,省、市、自治区批准的办法”。
由于刚恢复高考制度,在考生的年龄等方面的要求比较宽松,根据规定,考生应具有高中毕业或相当于高中毕业的文化水平,年龄在30岁以内,在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生人数在20%至30%。
考试分文、理两大类。
前者考试科目包括:政治、语文、数学、史地四门;后者包括政治、语文、数学、理化四门。
当年考生约570万人,录取272971人。
1978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一九七八年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规定招生年龄应主要在20岁左右(1982年规定以后不能超过25岁),不限定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生的比例,实行全国统一命题、由各省、市、自治区组织考试、评卷。
考试科目,文科包括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外语六门;理科包括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六门(1981年加试生物)。
外语考分在1980年以前只作为参考,不计入总分,1981年开始逐年提高计入总分的比例,1983年全部计入总分。
1978年考生615万人,录取401521人。
虽然之后有个别调整,但在整个招生制度上没有大的变化,直到1985年,我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才逐步走上正规,一个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由国家统一命题和下达招生计划的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得以不断健全。
2、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1985—1992)经过八年的招生实践,在制度不断得到恢复和完善的同时,这种招生制度也渐渐显示出一些问题,与国家经济发展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还不大适应,改革势在必行。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把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提出要“改变高等学校全部按国家计划统一招生”的办法。
要求在高等学校的招生中,改进国家招生计划的工作,克服招生计划同国家远期和近期需要相脱节的状况;继续推行并逐步扩大用人单位委托学校培养学生,使之成为国家招生计划的重要补充;高等学校可以在国家计划外招收少数自费生。
把“在执行国家的政策、法令、计划的前提下,高等学校有权在计划外接受委托培养学生和招收自费生”,作为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一项重要内容。
3这次改革的要求说明,高等学校国家统一的计划招生模式开始有所变化,高等学校本身在招生方面得到了一定的自主权。
这也是1985年以后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的一个方向。
为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有关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的要求,1985年后,中央和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一些措施。
关于委托培养问题,1986年,原国家教委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接受委托培养学生管理工作暂行规定》,对1984年由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联合颁发的《高等学校接受委托培养学生的试行办法》进行了补充。
《暂行规定》对委托培养学生的招收、在校管理、毕业生使用和招生经费等问题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
根据规定,委托培养学生与按国家招生计划招收的学生只有经费来源的区别,在录取、管理等方面,和国家招生计划招收的学生一样,不允许因为是委托培养而随意降低录取分数或标准。
委托培养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使高等学校挖掘潜力,为一些单位培养某方面急需的人才。
这是在办学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扩大招生和培养规模的一条有效途径。
据统计,198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共招委托培养生6.04万人,约占当年招生总数的10%。
关于招收自费生问题,1990年,原国家教委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招收自费生暂行规定》,明确指出:“自费生是指普通高等学校按招生规定录取并由本人缴纳培养费、学杂费,毕业后可以由学校推荐就业,也可以自谋职业的学生”。
自费生招收计划是国家招生计划的一部分,招生的规模必须符合国家核定的各地区、各部门招生总额中招收自费生的比例。
高等学校在招生方面有较大自主权。
与委托培养学生不同,自费生的录取分数可略低于计划内招生的分数线(规定是20分以内)。
由于自费生承担部分教育经费,有助于高等学校缓解经费不足的问题,所以,各高等学校积极按照有关规定招收了部分自费学生。
198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收自费生4.22万人,以后每年都有一定增加,直到1996年取消这一制度为止。
定向培养制度是这一时期实行的一项旨在为保证边远经济不发达省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对人才的需要而制定的特殊政策。
根据1988年原国家教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定向招生、定向就业暂行规定》,定向培养生是国家招生计划中的一部分(不能超过当年国家计划招生总数的5%)。
除毕业必须去定向单位服务一定年限(6年)外,在招生和管理方面,定向培养生与国家招生计划内招收的学生完全一样。
同年,原国家教委还发布了《高等学校招收定向研究生暂行规定》,对为边远及欠发达地区定向培养急需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作了具体规定。
定向培养制度的实施,对解决我国人才地区分布不平衡问题、促进边远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满足个别专业、个别工作条件比较艰苦的单位人才的急需,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为保证在某一方面有特殊才能的高中生能够上大学,在这一时期我国还试行了保送生制度。
1985年,全国70多所高等学校招收保送生6000多名。
这也是我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的一项有益探索。
考试制度的改革也是这一时期我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针对全国统考的模式,我国从1983年起就开始酝酿改革的问题,并开始探索改革的措施。
1985年,经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的批准,上海市试行高考单独命题,使高考适合本市中学教学的实际情况,体现“注重基础、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精神。
在高考命题过程中,高等学校教师和中学教师共同参与,前者占60%,后者占40%。
在报考过程中,为避免高中学生过早分科的问题,上海市实行了高中会考制度。
从1988年起,高中毕业生九门科目(包括文理)会考成绩全部合格,被列为参加高考必备的条件之一。
上海市试行高考单独命题是我国高等学校招生权下放的一个探索,也是对全国统考模式改革的一个重大尝试。
为实现高考过程的科学化,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使高等学校录取新生更加科学,1985年,我国部分省、区、市开始进行部分考试科目标准化考试试验,取得了一定成效,并逐步扩大了试验范围。
1989年,原国家教委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标准化实施规划》,对高考实施标准化的目标、步骤和措施作了具体的规定。
1987年,原国家教委发布《关于扩大普通高等学校录取新生工作权限的规定》,对高等学校和省、市、自治区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办公室在高等学校录取新生方面的职责和应做好的工作,分别作了明确的规定。
体现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精神。
为规范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巩固改革的成果,1987年,原国家教委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暂行规定》,这是关于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专门性法规。
《暂行规定》共十二章六十二条,对有关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各个方面都作了具体详细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