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
《醉花阴》、《声声慢》对比阅读

②借黄花来追忆昔日与丈夫携手赏花品诗的生活 ,如今亡人已远,自己形影相吊,表达了丧夫之 痛;
③借黄花来喻指国破山河碎的南宋,目睹了从北 宋到南宋发生的历史巨变,表达了亡国之恨。
这里的愁是绝望的、压抑的、难以诉说的悲愁。
一般黄花别样愁
《醉花阴》写于李清照年轻时,透着浓 浓的相思之苦,是向丈夫的埋怨与嗔怪;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
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
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 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
他相同的意象。请按照课堂分析的 方法,分别之处这些意象是如何表 达不同的愁思的。
酒
《醉花阴》:“把酒东篱”见证了李清 照与赵明诚的浪漫情怀和曾经的美好时 光,如今又是重阳节,有东篱美景,有 美酒品尝,却没有丈夫相伴,喝酒也只 能算是浇愁而已,用反衬手法写出了自 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声声慢》:辗转漂泊,作客他乡,寒 风、归雁、残菊、梧桐、细雨、黄 昏……都带着浓重的哀愁,词人感到巨 大的孤独、冷清、凄惨,这些对一个饱 经风霜的女子而言实在是无法承受、无 力抵抗,只能借酒浇愁,买醉而眠。可 是,三两杯淡酒根本无法抵御外界的凄 凉之景,更无法抵御内心的浓愁。
《声声慢》写于李清照晚年,是历经国 难和亲人离世的颠沛流离的泣血之作, 是痛并彻底痛苦着的。
她早期的作品多 书写闺情相思和 对大自然的热爱, 风格开朗明快, 清丽婉转; 后期的词作多抒 写思夫、思乡、 思国的浓愁、哀 愁,风格深沉凝 重、哀婉凄苦。 《漱玉词》
李清照《醉花阴》《声声慢》

李清照《醉花阴》
原文: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忱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译文:
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烧完了在炉金兽。
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
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泠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惟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赏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点点滴滴,叠字精妙到无法可想,唯有吟哦而已。
以奇横字浅俗语,写尽万种情思。
醉花阴李清照文本资料(一)李清照的《醉花阴》和《声声慢》李清照的

醉花阴李清照文本资料(一)李清照的《醉花阴》和《声声慢》李清照的重阳《醉花阴》词相传有一个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
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
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正易安作也。
”(见元伊世珍《嫏嬛记》)这个故事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是它说明这首词最好的是最后三句。
现在我们要分析这最后三句,先得看看它的全首: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比瘦。
词的开头,描写一系列美好的景物,美好的环境。
“薄雾浓云”,是比喻香炉出来的香烟。
可是香雾迷濛反而使人发愁,觉得白天的时间是那样长。
这里已经点出她虽然处在舒适的环境中,但是心中仍有愁闷。
“佳节又重阳”三句,点出时间是凉爽的秋夜。
“纱厨”是室内的精致装置,在镂空的木隔断上糊以碧纱或彩绘。
下片开头两句写重阳对酒赏菊。
“东篱”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
“人比黄花瘦”的“黄花”指菊花。
《礼记》月令:“鞠(菊)有黄花。
”“有暗香盈袖”也是指菊花。
从开头到此,都是写好环境、好光景:有金兽焚香,有“玉枕纱厨”,并且对酒赏花,这正是他们青春夫妻在重阳佳节共度的好环境。
然而现在夫妻离别,因而这佳节美景反而勾引起人的离愁别恨。
全首词只是写美好环境中的愁闷心情,突出这些美好的景物的描写,目的是加强刻画她的离愁。
在末了三句里,“人比黄花瘦”一句是警句。
“瘦”字并且是词眼。
词眼犹人之眼目,它是全词精神集中表现的地方。
清照和赵明诚结婚以后,夫妻感情甚笃。
他们一起研究文艺学、金石学,生活美满。
婚后不久,明诚离家远游,清照不忍相别。
这首词没有明写相思,而以深婉含蓄笔墨出之。
词一开头“薄雾浓云愁永昼”的“愁”字,就已点出离愁。
由于爱人不在身边,她白天是焚香闷坐,黄昏后把酒对菊,独自一个,更添惆怅,更觉魂销。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7李清照词两首(附答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1.注字音
加点字
纱厨.
乍.暖
还
乍暖还.寒 还.是
读音 chú zhà huán hái
加点字
东篱.
堆.积
识
相识. 标识.
读音 lí duī shí zhì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2.解多义 瑞脑销金兽(动词,燃烧)
(1)销 莫道不销魂(动词,除去) 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动词,熔化) 莫道不销魂(副词,不要)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代词,没有谁)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本课所选的两首词分别为李清照前后两个时期的作品,它们反映 了李清照不同时期的生活与心态,呈现出不同的韵味、格调。
《醉花阴》写于北宋末年,当时丈夫赵明诚离乡在外任知州,李 清照独守空闺,形单影只,居室寂寥,再不闻评诗论文、查书品茶、 鉴赏碑刻的欢声笑语,极度思念之下而写成此词。
(2)莫 至莫夜月明(通“暮”,晚上) 而卒莫消长也(副词,不)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人比黄花瘦(动词,表比较) 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动词,比较) (3)比 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动词,列在)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动词,与……相比) 寻寻觅觅(动词,寻找) 寻声暗问弹者谁(动词,沿着) (4)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形容词,平常的) 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副词,不久)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 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而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 丢失了大量珍爱的文物、古籍。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 家亡、颠沛流离的痛苦。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此词。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易安体:李清照的词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 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该词体具有神“愁”形“瘦”而以清新奇隽出之的艺术特征。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反思《醉花阴》《声声慢》(定稿)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反思《醉花阴》《声声慢》(定稿)第一篇:《李清照词两首》教学反思《醉花阴》《声声慢》(定稿)《李清照词两首》教学反思李清照的两首词,一首是《醉花阴》,另外一首是《声声慢》,这是我登上讲台后讲的第一堂课,《李清照词两首》教学反思《醉花阴》《声声慢》。
应该说,讲的还是比较顺利的,我想这与自己课前的充分准备十分不开的。
首先我是将这两首词,自己认认真真的好好研究了一下,能够有感情的背诵这两首词;其次我参考了很多比较优秀的教案,从中对自己没有能够掌握的知识点进行了补充,对自己的读法进行了纠正,以及其他知识环节进行了补充;第三,在把正式的教案拿给指导老师看之前,我与小组同学进行了磋商,让他们对我的教案提意见和建议,自己修改。
然后才拿给指导老师看;教案通过之后,我开始了一遍又一遍的演习,直到自己能够完全熟识上面的每一个环节,无论哪个方面在正式上课前我都能说出个甲乙丙丁出来。
《醉花阴》我用的是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教师适机点拨法;《声声慢》我采用的是小组讨论法。
在正式的课堂中,整个课堂进行的循序有进,我想这与教师的教学应变能力,教学机智十分不开的。
在课堂是,可能是讲课紧张吧,我对“佳节又重阳”的“又”字,“薄雾浓云愁永昼”的“永”字分析掉了,后来等到第一个课时结束的时候,我才想起来,于是我巧妙的安排,做了一个调整,加入了一个课堂质疑环节,结果如想象当中一样,没有一个人有疑问,所以我只好自己问了。
也就正好,把自己讲漏掉的两个知识点又补充了进去,第三个方面,我想谈谈,这次教学重点一个发现,教学反思《《李清照词两首》教学反思《醉花阴》《声声慢》》。
那就是无论自己准备的多么的充分,有可能还是会有意想不到的问题或者事情发,学生的思维是非常的活跃的。
因而,我们应该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这或许比我们单纯上自己讲给学生的更多。
刚刚说到了,对于那个教学质疑的环节,虽然没有同学课堂提问,但是课下还是有学生给我出“难题”了。
李清照词二首赏析《醉花阴》《声声慢》

《李清照词二首》赏析这两首词都写出了作者的愁情。
但愁的原因却有所不同。
《醉花阴》开篇即是愁“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词人以“薄雾浓云”的天气衬托了自己愁苦的心情。
词人无事可做,只有守着香炉独自出神。
又到了重阳佳节,应是与亲友团聚的日子,可“半夜凉初透”的孤独谁又能了解?无奈,只有赏菊饮酒来消磨时光。
可哪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词人在凄凉的秋风中思念爱人“人比黄花瘦”给人无限的遐想。
全词通过使人描写重阳饮酒赏局时的触景生情,表达了对远在他乡的丈夫的思念与自己愁苦寂寞之情。
而《声声慢》则是在词人经历国破、家亡、夫死后写下的。
她表达了作者流落江南时的孤苦无依的凄苦心情。
作者寻寻觅觅,仿佛在找寻什么丢失的东西。
然而却是“冷冷清清”什么也没有,真是“凄凄惨惨戚戚”词人几乎失去了所有。
靠山山倒,倚墙墙塌。
无依无靠的她,独自惶恐在破碎的山河中。
“淡酒”其实并不淡,只是愁太重了,满心都是愁,怎能用酒力压住啊!大雁飞过,触景伤情,回想着与丈夫在一起时的幸福,更体现了现在的悲哀。
菊花盛开却无心摘,这是来自内心深处的悲哀。
雨打梧桐点点滴滴,使词人的心碎了。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此人撕心裂肺的呐喊。
全词戛然儿子,是结尾,亦是高潮。
词人满腔悲怨,怎是愁字能说清的呢?比起《醉花阴》,《声声慢》愁得更浓、更悲哀。
这两首词让我想起了李煜的《相见欢》。
这首词是李后主被俘后所写。
包含了李后主内心的惆怅与深沉复杂的人生痛苦。
有着故国难归的亡国之痛,有着昔为君主今为囚徒的强烈反差。
这些感受交织于胸,近乎麻木。
无法分辨此刻因何而愁。
“梧桐深院锁清秋”既写出此时的环境又写出内心的高度压抑。
最终“剪不断理还乱”正如《声声慢》中“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样,压抑太久、郁结太多的愁思集中迸发。
让人回味无穷。
作者的坎坷人生,造就了她词坛上的辉煌。
从无所不有到一无所有,从家庭幸福美满到独自一人孤苦流浪。
这天上地下的生活对于李清照来说是煎熬,更是磨练。
李清照词二首(醉花阴、声声慢)概要

庭中有奇树
枚乘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贡,但感别经时。
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载:“岁往月来, 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 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 会。”又,汉《西京杂记》称:“九月九 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 长寿。” 重阳节有登高、赏菊、插茱萸、 吃重阳糕等的风俗。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今天人们还在思念项羽,就因崇拜他当年宁死 不屈、不肯忍辱回到江东的英雄气概。
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物不勾起她对丈夫的思念。下 片借物诉情。直白相思愁苦无 以消除。 “才下眉头,又上 心头”,把抽象的愁思形象化, 以浅近清唱,表达深沉挚爱。
李 清 照
乍暖还寒:时暖时寒。 将息:养息。 怎生得黑:怎样捱到天黑。 次地:光景,情形。
四下里张望空空荡荡冷冷清清,独处家中若 有所失东寻西觅,凄凉惨痛悲戚,痛彻肺腑, 天气忽热忽冷让人难以养息。害怕孤独喝下几 杯薄酒取暖,怎能够抵挡住临晚深秋寒意。正 在伤心,抬头瞥见大雁飞过,这传信大雁实在 是曾经相识。 满地是衰败零落的黄色菊花, 眼下饱经忧患哪朵可供采摘?独自守着寒窗怎 样捱到天黑?捱到黄昏却偏偏下 起绵绵细雨,雨珠点点滴滴洒落梧桐 叶上,这般光景一个愁字怎能说尽!
李清照被当代散文大家 梁衡称为“乱世中的美神” ,她以沧桑的生命之躯连接 了北宋和南宋。靖康之变, 李清照的家庭遭到严重的摧 残,她也被迫南渡,过起颠 沛流离的生活。南渡不久, 赵明诚病死,她精神上遭到 沉重打击。只身经历国破家 亡夫死的痛苦。此后就在孤 苦寂寞中度过凄惨的晚年。
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教学设计

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高一年级,必修4)江西景德镇昌河中学蔡兰芳一、教学目标:1、通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词作,来体会词作表达的感情,能够当堂成诵;2、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了解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与风格;3、结合词人前后期创作背景,品味词中词人不同的愁苦,掌握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4、从文本细读入手,使学生掌握并学会运用诗词比较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品味比较词人在两首词中的不同的愁情及愁得原因,是学习两首词的重点;难点: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来达到对词人的创作与思想情感有个全面的了解,是高一的学生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朗读、比较鉴赏(文本比较、知人论世比较)、讨论、点拨、多媒体课件四、学法:让学生学会从朗诵中体悟作者的情感;以学生自主鉴赏为主,探究文本,根据所设计的问题,让学生学会比较鉴赏和知人论世鉴赏方法。
五、教学思路:人教版必修四的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是在不同年龄阶段写的,加之年代的特殊性,处于北宋与南宋交替、外族入侵的时间。
是颇能代表她前后期的创作。
李清照,创作生活始于北宋末,终于南宋初。
李清照,前期享受过与丈夫相亲相爱的幸福美满的生活,但美中不足却是两地分居,因此前期的作品大多在诉说对丈夫的相思之愁。
后期,北宋灭亡,李清照遭受夫死、国破、家亡,经受颠沛流离、形单影只等不幸,后期的作品无论是题材内容上还是思想内容上都比前期要深、广。
为此,教授这两首词,主要抓住词的感情变化入手。
以回忆写愁的诗词来导入;再以朗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及对两首词的情感进行初步感知;又从两首词所表达的“愁”情的相同和不同入手,来引导学生对两首词进行比较鉴赏,并让学生学会文本比较鉴赏和知人论世鉴赏两种方法,从而对李清照前后期创作的相同与不同,有个比较清晰的了解。
六、课时设计: 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愁”,自古以来是文学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讲解 文意串讲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开头叠字的运用,定下愁苦的感情基调 , 反映了词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本应说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 觉得难以适应。然而这里不说境之冷清,心之惨 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所抒发的感 情的不同层次。
作者简介
李清照 (1084—1155)号易 安居士,宋杰出女文学家,山东济 南人,婉约词宗。生于北宋元丰七 年,山东章丘,逝于临安,享年七 十一岁。历史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 疾并称“济南二安”。
李清照出身于仕宦家庭,从小受 到良好的文化熏陶,有很高的文学造 诣。18岁与赵明诚结婚,赵明诚去世 后,李清照只身漂泊于台州、温州、 金华等地,晚年定居临安。
资料链接
李清照的《易安居士文集》、 《易安词》已散佚,今仅存四印斋本 《漱玉词》1卷、王仲闻有《李清照集 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本,黄墨谷有 《重辑李清照集》,齐鲁书社版。
请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
酒
雁
黄花
梧桐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 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 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
“李三瘦”指的是哪三瘦?
《醉花阴》: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点绛唇》(蹴罢秋千):露浓花瘦, 薄汗轻衣透。 《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 红瘦。
天气、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
雨
2.这些景物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比酒还浓的愁、天涯沦落之感、孤苦飘 零的晚境。
3.除了描写景物的词句外,还有哪些句 子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写作特色
诗词鉴赏技巧点拨:
知人论事
找词眼 赏析意象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动作寻而不得 孤苦无依
环境 毫无生气 萧杀冷清
心境 凄然悲苦
结构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一连用十四个叠字, 富 有音韵美;内容上:层进式地揭示出词人的内心世界; 为全词定下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
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有何修辞作用?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 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 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朱自清《荷塘月色》
声 声 慢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写作背景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 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 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 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 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 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 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
讨论与研究
1.这首词表达了佳节怀人之思,愁思本 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作者是通过哪些环境描 写来突出她心中的愁闷的? 金兽焚香、玉枕纱厨、对酒赏花。
2.作者的凉意从何而来?
表面上:重阳秋 夜,天气转冷。玉枕 纱厨,难御风寒。 深层面:独居家 中,没有家庭的温馨, 内心感觉到孤独凄凉。
3.重阳节对这种“凉”意,起到了怎样 的作用? 重阳佳节,是夫妻登高求福的好日子, 偏偏丈夫游玩不归,以佳节团聚反衬独处之 悲,加深了凉意。
字。 一、写出了菊花的形态,传达出了秋菊的神。 二、描写思妇因思念而面容清减的形象,写 出了思念之深之苦。 三、以花喻人,花面相映,人如花,花如 人,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
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是苦难的身 世成就了风神灵秀的词人。拨开历史的烟 云,我们分明看到一个乱世中的美神,正 神情凄楚地站立在我们面前。
这是女词人在一个 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 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 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 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 境况。全词所写,不外 一个“愁”字,但与她 南渡以前所写的“愁” 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 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整体感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 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 李 更 兼 细 雨 , 到 黄 昏 、 点 点 滴 滴 。 清 照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题目介绍 醉花阴
①词牌名。双调,五十二字,押仄声韵。 ②曲牌名。属北曲黄钟宫。八句,前五句即 词牌的半阕,稍有变化。一般作为黄钟套曲的 第一曲。
声声慢 ①词牌名。双调,九十六字至九十九字。
有押平声韵和押仄声韵两体。押仄声韵的 按例用入声。
②曲牌名。属南曲仙吕宫。字句格律与词
牌前半阕相同,也有与全阕都相同的。用作引子。
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 得!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常表示 凄苦。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 煜《相见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 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讨论与研究 1.这首词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 嗅。
点绛唇如梦令李清照来自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 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 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 前,本来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 饮菊花酒的风习,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
再如“暗香”,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 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气。“黄花”,也就是“菊 花”。由上可见,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 “菊”的色、香、形态却俱现纸上。
2.用字精确。如 “人比黄花瘦”的“瘦”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佳节又重阳”点明时令,也暗示心绪不好、 心事重重的原因。 “玉枕纱厨”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 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境。 “半夜凉初透”这种凉,既是身体之凉,更是 心里之凄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问:上阙有哪一字暗含了作者的 心情,试结合上片分析 。
然而她,却不禁触景生情,菊花再美再香, 也无法送给远方的人。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 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
莫道不消魂,帝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匆匆离开东篱,回到闺房, 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人感 到一阵寒意,联想到把酒相 对的菊花,顿感人生不如菊 花之意,于是,末句 “ ”,更成为千古绝 唱。 这三句,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 的深秋怀人的境界。
一、同一位作者,在其人生的各个阶段,因经历不同、思想变 化等因素,其作品内涵、情感态度、语言风格等会有所差异。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这首诗写于青年杜甫北 游齐、赵期间。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 年)当时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 庆奉节)。
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秋风渲染愁情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 晚来独登楼,恨字锁眉头,黄花瘦, 雁声断秋。《南楼令》 •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 瘦。
黄花:喻女子容颜的憔 悴
黄花
} 花盛 乐景哀情 反衬
1、音乐美。 2、增强感情。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
愁的浓烈
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
思的悲苦
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
韶华已逝 凄惨
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
愁苦至极一种凄清得苦况蕴 涵于平淡的语言中。
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
愁的无穷 凄苦
悲欢离合、春忧秋愁的私愁,民族的、国家的公愁。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曹操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
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鸿雁传书,思亲怀乡
1、雁声凄惨。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 楼。 ——李清照《一剪梅》 (北雁南飞,词人也是从北方流落南方— —国破家亡之苦)
4.下片写赏菊饮酒,并抒发感受,中 间作者本人的形象在内,说说词中作者是 怎样的形象。 多愁善感、孤寂无聊、相思情苦、弱不 禁风的思妇形象。
写作特色
1.烘云托月的手法。
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但全篇却不见 一“菊”字。 “东篱”,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诗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实际是藏 头。
•凉
• “凉”一语双关。 • A表面上: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 厨,难御风寒。 • B深层面:独居家中,爱人不在旁侧,内 心感觉孤独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