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尘嚣》中芭丝谢芭
哈代长篇小说与其电影改编关系研究——以《德伯家的苔丝》和《远离尘嚣》为例

品位·经典文艺评论20【作者简介】 李琪,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2019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哈代长篇小说与其电影改编关系研究——以《德伯家的苔丝》和《远离尘嚣》为例○李 琪(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摘 要】 电影与文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文学作品是众多影视题材的重要来源,影视改编的不断实践,是影视艺术与文学保持联系最重要的一个纽带。
英国作家哈代的长篇小说多次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屡获好评。
通过对其长篇文学作品《德伯家的苔丝》和《远离尘嚣》与电影改编后的差异进行分析,旨在思考如何能够更好地将文学与电影相结合。
【关键词】 哈代;……电影改编;……《德伯家的苔丝》;……《远离尘嚣》一、作者生平托马斯·哈代(Thomas…Hardy,1840~1928)作为英国横跨两个世纪的文学家,以诗歌进入文坛,却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得到赏识,屡屡受挫,随后便开始小说创作。
他将自己的小说分为三类——“性格与环境小说”“罗曼蒂克与幻想小说”及“机敏与经验小说”,尤其是“性格与环境小说”这一类别的作品得到了读者与文学界极大的反响。
1871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无望的补救》问世,得到了极大的反响,于是放弃建筑行业,一心专注于文学创作。
其一生共发表近15部长篇小说(一部未发表)、4部短篇小说集、8部诗集以及两部诗剧,代表作有《德伯家的苔丝》《远离尘嚣》《亲爱的》和《卡斯特桥市长》等。
由于《无名的裘德》出版,引起了批评界广大的议论与抨击,哈代于1893年停止小说创作,再次执笔进行诗歌创作,希望通过诗歌隐晦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1910年,哈代获得英国文学成就奖。
1928年1月11日,哈代去世,骨灰安葬在西敏寺。
托马斯·哈代作为横跨19世纪与20世纪英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思维方式及创作方法对于后起的作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至今,哈代仍是拥有最多读者的维多利亚时代小说家之一。
存在主义解读《远离尘嚣》中芭丝希芭的自我找寻

存在主义解读《远离尘嚣》中芭丝希芭的自我找寻摘要本文从萨特的存在主义角度分析了托马斯·哈代小说《远离尘嚣》中芭丝希芭从非本真自我向本真自我转化的过程。
芭丝希芭因为追求浪漫,爱慕虚荣,很长时间迷失了自我,处于非本真生存状态。
此外,她没有摆脱男权社会的影响,成为男人的附属品。
最终,芭丝希芭因为伽百列的教化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使她走出幻想和虚荣,摆脱了男权社会的束缚,实现了自我找寻,回到本真生存状态。
关键词:存在主义本真自我非本真自我虚荣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现代社会有时会使人远离个体而趋向墨守成规。
有些人的思考、行动、穿着、言谈等在模仿他人所为;有些人认为自己只是他人的附属品,听从别人的安排;有些人追名逐利,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充满竞争的现实社会,要讲求个体独立,追求真实自我,增强社会责任感,这也是存在主义哲学的本质。
虽然哈代和萨特生活在不同时代,但是他们对人类的生存状态有着极为相似的看法。
所以从萨特的存在主义视角分析《远离尘嚣》这部小说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我找寻是托马斯·哈代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远离尘嚣》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小说中有两种人物:一种是勇敢地面对荒谬境遇;一种是失去了个体独立性,形成“蚁山社会”(ant-hill society)。
伽百列属于第一种。
相比之下,芭丝希芭则属于第二种,经历了太多的荒谬之后,她最终在伽百列的帮助下实现了自我找寻。
一存在主义理论存在主义是一种以个人为中心,研究人类生存状态的哲学。
存在主义关注人类个体在大众社会压力下对身份和人生价值的追求。
萨特是最具影响力的存在主义哲学代表,他的存在主义思想主要包括:存在先于本质。
人的生存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认知。
萨特将人类存在分为本真自我存在和非本真自我存在。
本真存在是存在主义的个体特征。
非本真自我屈从于社会传统和命运,失去了个体独立性。
非本真的人喜欢幻想,追求浪漫等不切实际的东西,有时不能理解自己,也不能控制自己,按“他人”要求和期望行动,生活在谎言与欺骗中。
解析新版电影《远离尘嚣》的生态女性主义

解析新版电影《远离尘嚣》的生态女性主义作者:曹旺儒来源:《电影评介》2016年第05期爱情电影《远离尘嚣》讲述了年轻貌美的女农场主芭丝谢芭·埃弗登与三个男人——憨厚老实的牧羊人盖伯瑞克、家境殷实的农场主伯德尔德、年轻潇洒的士兵特洛伊之间的爱情纠葛。
虽然这部文学巨著被搬上大荧幕很多次,但2015年重新拍摄的电影《远离尘嚣》还是获得一致好评,《纽约日报》评价:“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以一种跌宕起伏的过山车形式去烘托影片中浪漫、质朴的氛围。
值得注意的是:导演制作了一部彻底的现代电影,却讲述了一个设定在维多利亚时代的“什么是女性想要爱情”的爱情故事,从而引出一个即时的经典。
”一、对传统的反叛巨著《远离尘嚣》诞生于英国的维多利亚时期,当时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多定义为优雅、忠诚、顺从的家庭主妇的形象,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大多是天真无邪、一心遵从道德规范与生活准则的形象。
女主角的名字来源于圣经,是放纵人性,满足自身欲望的象征。
名字虽然只是一种形式,但却有着十分深厚的文化内涵,将这个具有男性歧视的名字来指代芭丝谢芭,恰恰衬托出芭丝谢芭与女性固有气息格格不入的品质。
女主人公芭丝谢芭离经叛道、勇敢、独立、自信、充满现代意识,大胆叛离了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标准,完全体现了生态女性主义。
[1]芭丝谢芭因此也会有一些性格、道德上的缺陷,因为美貌,芭丝谢芭免不了有些虚荣,她利用自己的美貌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诱惑了三个有魅力的男人,一个是老实的牧羊人盖博瑞克、一个是富有的伯德尔德,另外一个则是有魅力的特洛伊。
另外,芭丝谢芭具有前卫的事业观。
芭丝谢芭前卫的事业观和生活中点滴细节均体现出她超前的女权意识。
她明白自己的价值,拒绝男性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义,对男性权利进行质疑和颠覆。
在维多利亚时代,传统女性的梦想与追求就是做一个忠于家庭的贤妻良母,除此之外,女性所从事的则是佣人、裁缝、保姆等极具女性特征、不需要抛头露面的职业。
剖析哈代《远离尘嚣》中芭丝谢芭的曲折人生

剖析哈代《远离尘嚣》中芭丝谢芭的曲折人生托马斯?哈代是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在英国文坛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一位小说创作者。
哈代主要倾向于现实主义的创作,其创作的《德伯家的苔丝》《远离尘嚣》《无名的裘德》《还乡》等长篇小说都是非常有影响力的。
哈代对于现实社会当中的女性是比较关注的,本质上是因为哈代身处于两次工业革命之后,看到大量的农民阶级转化成为工人阶级被大资本家奴役和剥削,他以自己的长篇小说记录当时人们所遭受的各种精神和物质的折磨,并且表达了自己对这些悲惨的农民阶级和其他社会的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怜悯。
伍尔夫曾评价说,托马斯?哈代的去世使整个英国的小说界没有了真正统一的领导。
一、托马斯?哈代的《远离尘嚣》以及芭丝谢芭人物形象托马斯?哈代的《远离尘嚣》实际上是哈代第一部真正获得社会广泛关注以及好评的著名长篇小说。
因为这样一部小说,托马斯?哈代放弃了原先赖以为生的建筑师职业,转而专门地以从事写作为生。
在传统的文学小说当中,对于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一般都是泾渭分明的,可以说不是善良的天使,就是蛇蝎心肠的魔鬼,并且过去的很多作家都是以当时社会上公众的喜好来创作这些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托马斯?哈代的《远离尘嚣》这部长篇小说也并不例外,芭丝谢芭这个女性人物形象在哈代的笔下是一个天资聪颖,并且敢于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事物的女性,无论是在精神世界上还是在物质世界上,都非常强调自身的自主及独立。
芭丝谢芭的个性理智,并且敢于坚持自己的决定,处理任何事情都雷厉风行,可以说几乎和世俗世界里的男性人物形象有着相同的性格。
但是芭丝谢芭这个人物形象仍然摆脱不了时代与命运的摆布,在她的身上有着时代的烙印和传统思想的束缚,这曲折的人生命运最终让她和众多同时代的英国普通女性一样走入了相同的道路。
二、爱情与爱情之上婚姻的脆弱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个性,每一部成功小说当中的人物形象都是相当鲜明的。
正如前文所说,哈代笔下的芭丝谢芭就是一个个性非常固执坚强的女性形象,这样的个人性格虽然能够让很多人敬重她,但是也会使她遭到时代以及传统的压迫。
关于《远离尘嚣》主要人物的简要分析

3、注定的悲剧形象 芭丝谢芭注定是一个悲剧形象。当然,这一 悲剧形象是由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她自己内 在的性格缺陷素,加上自私、疯狂占有欲的伯德伍 德和特洛伊等外部因素造成她的悲剧命运。这部小 说是命运的悲歌,在这僻静的土地上,悲剧仍在上 演。 二、加布里埃·奥克 1、聪明和能力受人欢迎 奥克体现了农民朴素的智慧。无论他去哪里, 他都给别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当他第一次出现在 芭丝谢芭的农场时,他的性格便使他受到大家的欢 迎。他还知道如何给羊治病。奥克的聪明和能力为 他赢得了巨大的荣誉和赞扬。 2、乐观和耐心地应对生活的变化 当他遇到自然灾害来袭时,奥克是乐观和积 极的。由于他的羊群遇到了一场意外的灾难,他的 农场破产了。面对这样的打击,虽然他很难过,但 很快就能恢复。 在爱情方面,他对爱人的坚持追求是生动的。 芭丝谢芭拒绝他真诚的求婚,但在他的内心,他从 来没有放弃追求芭丝谢芭。他尽全力救芭丝谢芭。 生命是偶然的、多变的、不可预测的。当厄运降临 的时候,我们应该坦然面对,幸福可能就会降临。 托马斯·哈代创造了奥克的形象来表达他完美的人 生理想,人们应该以一种合理的态度去追求自己想 要拥有的东西。 3、用真诚和无私赢得他人的信任 奥克从不伪装自己,待人宽厚。他从不掩饰 自己的想法,承认他想得到管家的位置。不幸的是, 羊群被摧毁了。他庆幸的是他没有结婚,否则,其 他人会跟他分享贫穷的压力。因此,他更关心别人 的困难,而不是他个人的不幸。 对于爱情,他也忠于芭丝谢芭。当特洛伊引 起了她的注意并赢得了她的心时,他直截了当地告 诉她特洛伊是一个不安全、不温柔的男人。他为她 考虑一切,因此他们的爱情最终能够预示。 三、特洛伊中士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的资产阶级思 想道德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导致 了人们思想的变化。特洛伊中士作为资产阶级的典 型代表,他把虚假、轻浮,放荡的性格特征体现的 淋漓尽致。他的出现引起了一系列的冲突。他剥夺 了奥克的爱,导致了这一悲惨的事件。
生态女性主义视域下芭丝谢芭悲剧成因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生态女性主义视域下芭丝谢芭悲剧成因丛陆宁 宿迁学院文理学院基金项目:2017年宿迁学院大学生实践创新科研基金指导项【2017XSJ023】产出论文。
摘 要:哈代在其成名作《远离尘嚣》中通过女主人公芭丝谢芭命运悲剧描述,揭示出了父权制社会下女性的地位和处境,力图倡导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和谐发展的关系。
试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对芭丝谢芭悲剧人生的成因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究哈代早期的文学创作思想。
关键词:哈代;芭丝谢芭;生态女性主义;悲剧成因作者简介:丛陆宁(1998.8–),女,江苏南通人,宿迁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84-03一、引言哈代是十九世纪末英国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型的小说家,他的小说具有强烈的社会气息和时代内容,能够深刻地揭示出英国社会各阶级之间的矛盾与危机,1874年小说《远离尘嚣》的发表更是使他一举成名。
小说从生态女性的角度出发,描写了偏僻落后的乡村中自然、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力求能够探索出父权制社会下女性的地位和处境。
在哈代所生活的那个维多利亚时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工商业日益发达,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侵入农村,打破了乡村生活的和谐、宁静,哈代的家乡遭受到强大的冲击。
哈代热爱古老的生存方式,喜爱和自然淳朴的农民打交道,然而美丽的乡村生活却逐渐逝去,哈代特地引用托•格雷的《墓畔哀歌》中的“远离尘嚣”作为书名,体现了他对这种远离尘嚣、与外界隔绝的美好乡村生活的向往,这也是哈代创作这部小说的意图。
生态女性主义思潮最初的形成是以法国女性主义者、作家弗朗索瓦滋•德•奥波纳尼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生态女性主义”为标志,并且她还预言“这场革命将在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之间建立一种全新的关系”。
[1]哈代的《远离尘嚣》通过一系列的环境描写,通过写出人与环境、环境与社会之间的种种矛盾来推动情节的发展。
从反叛到皈依——《远离尘嚣》中拨示巴形象解析

Vo l.32No .5May 2011第32卷第5期2011年5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 o urnal of C hifeng University (S o c.S ci )《远离尘嚣》是托马斯·哈代的成名作,也是哈代早期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但是对于这部全面反映维多利亚妇女生存状态的力作,国内外评论界的关注却远不如哈代的其他作品如《还乡》、《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
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对《远离尘嚣》进行解读,说明哈代对女主人公拨示巴的塑造超越了父权传统,并从女性主义理论出发,揭示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探讨哈代的女性观。
一、对父权传统的反叛在19世纪的英国,女性被定义为忠诚顺从、纯洁禁欲的,很多作家,特别是男性作家如司各特、狄更斯、萨克雷等,大多按照社会习俗和道德标准刻画他们的女性人物,“女性形象变成了体现男性精神和审美理想的一种介质……所以她们总是被她们的男性创造者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削足适履的扭曲变形。
”[1]这些女性人物或者是柔顺、忍耐的“天使”,或者是凶悍、邪恶的“妖妇”。
作家将女性神圣化是因为需要她们为男性奉献和牺牲,将她们妖魔化是对不顺从女性的恐惧和贬抑,这样的划分是非现实的,是男性价值观的体现和对女性的不公正的界定。
但在《远离尘嚣》中,哈代对拨示巴的塑造超越了父权传统下维多利亚妇女的形象。
拨示巴有着不同寻常的个性、丰富的情感和叛逆的个性。
她勇于追求女性自我,以性格、爱情和婚姻上的独立反叛着父权制,显示出鲜明的女性意识。
她的第一次亮相便显露了她追求自我的意向。
在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照镜子的行为只允许发生在卧室内,超越这个范围的行为被认为是不得体的。
拨示巴正是以这样“不得体”的行为出场,她坐在马车上拿出镜子欣赏自己的容貌。
这种自我欣赏来自于她完整独立的性意识和她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体现了她追求独立、自由的愿望。
按照传统社会观念的要求,女性在公开场合应该时刻保持优雅的淑女形象,不应当过分张扬肢体。
论哈代笔下的女性形象

Student Name: 高凤Student ID:2011200805Course Name: American LiteratureTeacher’s Name: Liu FengshanDate:2015.1.3论哈代笔下的女性形象摘要:在十九世纪后期的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时期,作家托马斯•哈代执着地坚持自己的创作主题和方向,诚实而又大胆地揭露种种惨烈的社会悲剧,从而给自己的小说创作招致那么多的赞誉和毁谤。
哈代重视男女情爱的描绘,结合当时的社会实际,男权制的社会现状里,女性在两性关系的弱势地位,所以在男女两性中他更注重对女性的刻画。
通过研究哈代笔下的女性形象,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透过情爱表象试图传达的深层意蕴。
关键词:哈代文学作品女性形象正文:哈代的文学盛名是以他的小说为标志的,在反映人的社会生活,尤其是人在社会的痛苦上,哈代是个独具一格的小说家。
在他的小说中,描写爱情的小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世界文学女性形象画廊添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
另外,哈代是一位善于运用爱情题材表现深刻主题的文学大师,借助情爱的描写,生动地揭示出人性之底蕴,讴歌了大胆冲破世俗偏见、传统道德和婚姻制度束缚,勇于追求纯洁爱情的青年男女,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了破坏、扼杀人们幸福爱情生活的社会。
一、传统温顺型女性形象哈代的小说世界是以女性为中心,在维多利亚时代的完美女性“天真可爱,感情细腻,纯洁无暇,顺从温顺,宗教上虔诚笃信,心理上依赖男性,绝对服从命运安排的婚姻”。
哈代小说《卡斯特桥市长》里的苏珊,是一位具有传统忍让屈从美德的女性。
婚后她默默忍受生活的压力,对丈夫的专横习以为常,没有丝毫的怨言,成了男性任意践踏乃至抛弃的占有物。
亨查德在酒后把她像卖掉一头牛和一匹马那样以五个基尼倒手,她虽然很生气丈夫的行为,但也只是伤心地接受这个事实,怀里抱着孩子,顺从的跟着水手牛森走了。
后来,为了女儿再度寻找丈夫并与他复合,她依然操持家务,照顾丈夫与女儿,默默地忍受着不幸的生活和无从反抗的命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在爱情悲喜剧《远离尘嚣》中,哈代从客观外在环境和主人公内在个性两个方面去刻画他们的悲剧故事。
本文试图从决定小说悲剧色彩的两个主要决定因素进行判断,即贯穿《远离尘嚣》中的外部环境:客观因素和其中人物性格中存在的一些缺陷,来深层剖析《远离尘嚣》中的悲剧因素。
关键词:《远离尘嚣》;悲剧;环境因素;人物性格
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是一位多产而优秀的小说家。
一生共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其中7部被他自己合称为“性格与环境”小说。
《远离尘嚣》即是其中一部。
作品以威赛克斯乡村为背景,描写在特定环境中的人物以及其与所处环境的冲突。
从乡村自然风光的描写和人物悲剧命运中,自觉地批判现实,反映下层人民的贫困和痛苦。
《远离尘嚣》中,在反映现实,揭露现实和批判现实的过程中,哈代以其笔下刻画的主人公的命运来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以此展示人生的痛苦。
在《远离尘嚣》中,我们看到的是一场发生在乡村的爱情悲喜剧。
其中,哈代从客观外在环境和主人公内在个性两个方面去刻画他们的悲剧故事。
难以捉摸的冥冥之中注定的命运与小说中人物的性格中的缺陷结合,导致了他们的失败和悲剧的产生。
当然,变幻莫测,无从把握的宿命论和作为人的本能和感情之表现的爱情,一直都是哈代作品中两个最主要的主题思想。
本文试图从决定小说悲剧色彩的两个主要决定因素进行判断,即贯穿《远离尘嚣》中的外部环境:客观因素,和其中人物性格中存在的一些缺陷,来深层剖析《远离尘嚣》中的悲剧因素。
一、客观因素:是偶然,亦是宿命流淌全文的不仅仅是自然优美的威赛克斯乡村风光,同时它也被一种注定悲剧的必然性笼罩。
从而引发一场这发生在远离尘嚣之处的悲剧。
因为哈代深受古希腊悲剧命运观的影响,认为人的命运是一种不可捉摸的神秘力量,它控制着人的一切,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远离尘嚣》这部作品中无处不流露出一种浓厚的宿命论色彩。
(1)悲剧式的命运观许多评论家注意到在哈代的作品中,一种不可名状的命运的力量在人物和情节的发展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他们认为哈代有浓厚的宿命论倾向。
似乎命运总是在冥冥之中控制和戏弄着故事中的人物。
勤劳能干稳重的奥克,在邂逅女主人公芭丝希芭后并对其产生好感,对其表达爱意但痛遭拒绝。
可随后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一场意外使自己从一个自给自足的农场主变成了身无分文的可怜人。
悲惨地沦落到要到招工集市上寻觅一份打工机会的地步,然而,鬼使神差地,又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他被一位女农场主收留做
了她的羊倌,就在神秘女农场主揭开面纱的一刻,两人都吃了一惊,原来,她就是拒绝了奥克的芭丝希芭。
此时她已经继承了叔父的遗产,不再贫困,俨然已经是个高傲美丽的农场主了。
命运又一次把两人纠缠在一起。
芭丝希芭在和使女一起抛硬币以决定该把情人节匿名卡寄给谁的时候,更想不到这看似随便的举动会把她随后的生活推进悲剧的深渊,而她在许多场合下的言谈举止,给人留下的印象和造成的结果,几乎都没有想到或是不愿看到的;而波德伍德,《远离尘嚣》中的另一男主人公,是一个非常富于个人魅力的人物,他拼命与各种逆势力抗争,竭尽全力想去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一切均以失败告终。
对他来说,一切都是上苍冥冥之中的安排,天意注定得不到的,竭尽全力去强求也是枉然,若内心不服从命运的安排而去抗争,最终的结局只能是走向自我的毁灭。
通过这些命运与故事中人物开的玩笑,哈代是不是要告诉我们,人永远不可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人永远无法知道自己行为的后果,而命运又是那么神秘善变,它超出了人的领悟把握能力,只有像奥克那样具备了极其坚忍不拔的意志,方能在人生中成为成功者。
(2)宗教思想阐释在《远离尘嚣》中,大量对《圣经》以及基督教义的直接引用和象征手法应用比比皆是,在《圣经》中芭丝希芭是一个耽于感官享受的女人,被大卫王爱上,在丈夫被派上战场死后,便嫁给了大卫王,上帝杀其子以示惩罚,后与大卫王生所罗门。
在小说中芭丝希芭在她这一连串错误行为后,终于尝到了恶果,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她最终对自己的行为悔悟,对奥克表示了自己的忏悔。
这种描写芭丝希芭的情节。
哈代在其中却是暗含了《圣经》中的情节原型“犯罪——受罚——忏悔”。
至于奥克,似乎他才是真正的主要角色,它体现了作者心目中理想人物的形象。
这一点仅从他的名字上就有所暗示:“伽百利”在《圣经》中是“上帝的强者”的意思,它不仅是宣告施洗者约翰和耶稣的降生天使,还体现着人道精神,并主持着自然界中的成熟过程。
而小说中的伽百利正是这样一个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