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第14课言之无文-行而不远PPT教学课件

• 活动体验 • 《诗话总龟》片段点评:《诗话总龟》记述的“推敲”故事中,“推”“敲”二字各胜擅场,各有千秋:
“推”字写门扉虚掩,正突出隐逸者闲适恬淡的情怀;“敲”字以动衬静,更扣合诗题《题李凝幽居》 的“幽”字。用“推”还是用“敲”字并不太重要,关键是启示我们:推敲锤炼劳力劳心,需要殚精竭 虑甚至呕心沥血才行。 •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①。 暂去还来此,幽期②不负言。 【注释】 ①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这里指石根云气。 ②幽期:再访幽居的期约。言:指期约。
• “只要你审美的本能不曾汩灭时,这是你的机会实现纯粹 美感的神奇!”改为陈述句为“只要你审美的本能不曾汩灭 时,这是你的机会实现纯粹美感的神奇”。前者是祈使句, 后者是陈述句,前者语气强烈,同样更能抒发作者对母校 的依依爱恋之情。
• 《祖国山川颂》选段点评:该选段中,作者以赞美和歌颂为旨归,从 南到北,从东到西,充满自豪地列数祖国大地的优美景致,以动情的 笔墨,尽情地倾吐了对祖国山川的赞美之情。
• 《我与地坛》选段点评:《我与地坛》选段中,用“浮夸”修 饰“琉璃”,用“炫耀”修饰“朱红”,突出表现出400年前 地坛建筑的富丽堂皇;
• 和“剥蚀”、“淡褪’,相搭配,并用“自在坦荡”补充说明 “茂盛”,则写出了岁月流逝后地坛公园荒颓衰败的景象。
• 从富丽奢华到荒颓不堪,表现了古园的沧桑变化,蕴涵着作者 的人生感悟。
学乃聚宝盆。创造人间福祉,推动历史车轮。
• 驶至近代,国难当头。百年忧患,敌忾同仇。聚散沙成铁塔,变弱者 为健儿。东方巨人如睡狮惊醒,民族魂魄化火凤飞升。挽狂澜于既倒, 建广厦于废墟。转国运蒸蒸日上,升国旗神舟凌空。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ppt课件01

2020/7/26
11
四、经典语段
古人说话讲究辞令,写文章讲究文采,其中 很有道理。因为,说话要动听,文章要耐看, 才能起作用。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 远”,这是十分中肯的意见。一部《论语》, 不但是孔门的思想和学问所在,其语言之精 练、优美和含蓄,也是古代文章的典范。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
2020/7/26
19
5. 有人说理论文章除了在语言上要重视文采 外,也要有自己的个性,你怎么看?
【名师点拨】 人们喜欢看文艺作品,小说、 散文,除了故事情节和艺术美的因素外,也 和语言的个性化有关。理论文章是从逻辑、 概念、观点、思想上写的,不能像文艺作品 那样写得多姿多彩,但也不能总是板着面孔。 每个人的性格、经历、知识结构、工作岗位 等等各不相同,文章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个 性,写出文章来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理 论文章在观点正确的基础上,写作的形式百 花齐放,读者才会欢迎。
上忽闪着,让路面显得浮动不定,很多年前
的祖母在巡夜时给摔倒过,她手里的灯滚在
了地上,发出骨碌碌的声音。
2020/7/26
25
所以,我的父亲总是很小心地走着,他走到 厨房里,将煤炉盖子拧紧,又把碟子里的调 料放到纱厨底下,然后,才回过身往堂屋那 边走去。灯光在我的窗子下缓慢地亮起来, 又逐渐消失,我清晰地看到了一切,可一眨 眼,所有的东西都不见了。
2020/7/26
24
星星在天上流动着,就像一片片树叶给风吹
了起来。父亲仰头看着天,口里喃喃地说着
含糊的声音,一辈子了,他总是算计着隔夜
的天气,想着明天的日头应该好些,自己好
下田干活,老邻居们说,父亲是个谨慎的人,
他的细心表现在每个晚上的巡夜。在我们都
【成功励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成功励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言而可以兴邦。
----《论语·子路》君子不与人交谈,也不在别人身上浪费言语——《论语》:魏灵功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他有一个很好的理由,他的话也很合理-----荀子,费世子不知言之人,乌可与言;知言之人,默焉而其意已传。
----唐·韩愈如果你能与他人交谈,但不与他们交谈,你将失去他人;不要和别人说话,要和别人说话——《论语》:魏灵功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汉·司马迁言有浮于其意,而意有不尽于其言。
----宋·苏拭对人说好话比布和丝绸更温暖;伤人的言辞比矛和戟更深刻----荀子:荣辱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劝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
-----《荀子·非相》语言中没有善与恶。
如果你从我心里得到了什么,你会不问就得到的——宋素勋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论语·子路》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论语·泰伯》言必通俗方能传远,言必闭口方能动风——北京通俗小说《冯玉梅的团圆》有意而言,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
----宋·苏拭道听而言,德弃之——《论语·阳品》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尚书·大禹摸》好话出自口中,坏话出自口中——《诗经·小雅·正月》雄辩而厚颜无耻——《诗经·小雅·乔颜》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三国志·蜀书·马良传》君子言以信为本,怨恨远离身。
———《左公转八年》谗媚之言甘,贤良之言直。
甘则易悦,直则难入。
----唐·张九龄你不能在真人面前撒谎-----明峰梦龙浮言可以事久而明,众睹可以时久而息。
--唐·刘禹锡儿子是沉默的、奇怪的、强大的、混乱的、神圣的——《论语·舒尔》告诫生活中有许多话,许多话会失去——《明珠白露》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的锤炼》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的锤炼》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文中“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含义;(2)学会通过具体例子分析语言表达的得体与否;(3)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使语言更加简明、连贯、得体。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中的语言表达技巧;(2)运用所学知识,对自己的日常语言表达进行修改和完善;(3)通过课堂分享、讨论,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热爱,增强语言表达的自信;(3)培养学生学会与人沟通交流,提升人际关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含义;2. 学会分析语言表达的得体与否;3. 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如何使语言表达更加简明、连贯、得体;2.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独立思考,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语言表达技巧;2.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借鉴;3. 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学会分析语言表达的得体与否;4. 实践锻炼法: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1.2 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表达,引发学生对语言锤炼的思考。
2. 自主学习2.1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含义;2.2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如何使语言表达更加简明、连贯、得体。
3. 合作探讨3.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借鉴;3.2 各组选代表进行课堂分享,总言表达的技巧。
4. 实例分析4.1 教师展示具体例子,让学生学会分析语言表达的得体与否;4.2 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对实例进行分析。
5. 实践锻炼5.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5.2 学生提交作业,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高考作文靓丽语言妙招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高考作文靓丽语言妙招“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是大教育家孔子对文章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那就是“有文采”。
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征圣》中也写道:“志足而言文,精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蝶,秉文之金料矣”。
可见,一篇作文如果能做到才情焕发,辞采华瞻,必能让读者在披文入情的过程中如春日游园,心魂俱醉,也能给阅卷老师带来视角上的愉悦。
要做到着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妙用动词、形容词,修饰语,叠字等。
高尔基说过:“作为一种感受人的力量,语言真正的美,产生于语言的准确、明晰和动听。
”古人也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径须”的提法,唐代诗人贾岛关于“推敲”的典故更是脍炙人口。
“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诗句中的“闹”“绿”“咽”“冷”等词就起到了一字传神的效果,让人过目不忘。
精心运用叠音词也能增强语言的意境美、音乐美。
如袁鹰的《井冈翠竹》:“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
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站在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不久,却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这段文字用了“郁郁苍苍”、“重重叠叠”、“密密麻麻”、“亭亭”等叠音词,不仅准确地描绘出井冈翠竹的英姿,而且显示出了声音的回旋荡漾,增加了文句的音乐美。
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句连用七对叠字,将一种愁苦难堪之情,自胸腑中喷薄而出,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
二、句式灵活多样,整散结合。
灵活运用整句即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采用骈句、整句的形式,来抒发感情或点题,以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日融金,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华,我摘一束最灿的;漫漫人生,我要采撷世间最美的——那弥足珍贵的—-诚信。
”(2001年高考优秀作文《采撷世间最美的》)由于这段文字运用了排比的修辞,使得句式整齐,文章文思如泉涌,酣畅淋漓,激昂处似排山倒海,一泻千里;舒缓处如行云流水,俊逸洒脱,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的锤炼》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的锤炼》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语言的基本要素,包括词汇、语法、修辞等。
2.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并欣赏生活中的语言美,提高语言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语言的基本要素:词汇、语法、修辞。
2. 语言的应用:思考、表达、交流。
3. 语言的美:生活中的语言美、经典语句欣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语言的基本要素,语言的应用,语言的美。
2. 教学难点:语言的修辞手法,语言的欣赏与评价。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语言的基本要素和应用。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语言美的感受和体验。
3. 欣赏法:让学生欣赏经典语句,提高语言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语言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讲解:讲解语言的基本要素,包括词汇、语法、修辞。
3. 实践:让学生进行语言应用的练习,如思考、表达、交流。
4. 分享: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语言美的感受和体验。
5. 欣赏:欣赏经典语句,提高语言素养。
7.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评价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语言应用能力:通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评价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案例资料:收集生活中的实例,用于分析和讲解语言的基本要素和应用。
2. 经典语句集:整理一些经典语句,用于欣赏和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3. 练习题库:准备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内容。
八、教学进度:1. 第1周:介绍语言的基本要素,讲解词汇、语法、修辞。
2. 第2周:讲解语言的应用,包括思考、表达、交流。
3. 第3周:讲解语言的美,包括生活中的语言美和经典语句欣赏。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课文讲解

畅言教育
相关链接
因曾被错划“右派”,居然未能评上北师大资深教授。几十年来,他致 力于中国文学史研究,文学史,史料扎实、宏富,史识不凡。与刘盼遂共同 主编《中国历代散文选》,著有《古代文学探讨集》、《中国散文史》、 《历代散文丛谈》等。曾获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一等奖,又获北京市教育 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古代文学史》曾获华东地区优秀图书特等奖(2000 年)。
畅言教育
作者简介
郭预衡(1920—2010),当代学者、散文研究家。 河北玉田人。1945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 1947年又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史学研究所。建国后, 历任辅仁大学讲师,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 中文系副主任、古籍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市文艺学 会第一、二届副会长。郭先生学识渊博,学术论著 自成体系,为人平和耿介,工于书法。
谬误( miù )
真挚( zhì )
畅言教育
成语解释
经世致用: 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 喷薄欲出:形容水涌起或太阳初升时涌上地平线的样子。 耐人寻味: 形容值得仔细琢磨其中的奥妙。 娓娓动听:形容善于讲话,使人喜欢听。 琅琅上口: 比喻响亮的读书声。
畅言教育
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针对当时写作中忽视文采的现象,以孔子的名言 为题,逐层深入,以各种实例做铺垫,阐述自己的主张,认为 理论文章也要讲究文采。文章立意警醒,针对性和说服力较强, 读来颇有启发意义。
畅言教育
第四单元 ·汉语的美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
本课时编写:洛阳市 李金霞老师
畅言教育
课文导入
有句话叫“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 说一个人讲话如果没有文采,就不会流传的很久 远。古人无论是写文章还是做诗都非常讲究文采。 杜甫,他虽然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仍然非 常注意锤炼语言。他有句诗:“为人性僻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是说自己的诗句如果不能让 人吃惊,到死都不罢休。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的锤炼》教学设计(湖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的锤炼》教学设计(湖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含义,认识到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准确、清晰、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修辞手法,丰富语言表达,提高写作水平。
4.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语言表达的基本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表达更生动、形象。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优秀文章,学习语言表达技巧。
3. 实践训练法: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教学素材,制作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准备发言。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创设情境:讲述生活中因语言表达不清导致的误会。
1.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此类误会,使语言表达更准确、清晰。
2. 学习课文2.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含义。
2.2 教师讲解课文,分析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3.1 展示优秀文章,引导学生分析语言表达技巧。
3.2 学生分组讨论,总言表达的要点。
4. 实践训练4.1 学生动手实践,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4.2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改进表达方式。
5. 课堂小结5.2 教师强调语言表达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
6. 作业布置6.1 编写一篇短文,运用所学语言表达技巧。
6.2 收集生活中的语言表达实例,分析其优缺点。
7. 课后反思7.2 学生反馈学习效果,提出改进意见。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表达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邀请语文素养较高的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和经验。
3.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作文润色法管窥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意思是说,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久远。
仅有健康充实的内容而没有优美语言的文章总让人觉得有些缺憾;文质兼美的文章才是真正的好文章。
南宋词人杨冠卿的《卜算子苍生喘未苏》中有“苍生喘未苏,贾笔论孤愤。
文采风流今尚存,毫发无遗恨”句,意思是说贾谊的言论、文章之所以能流传千古,除了精警的政治见识和充沛的思想激情,还得力于辞采的美赡与风韵的高卓,简直让人叹为观止,没有一丝一毫的遗憾了。
可见文采对于文章是多么重要。
如今的中高考,也特别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注重文笔的优美流畅,中高考满分作文,作文大赛的获奖作品无一不是语言优美流畅之作。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发展等级”有一项要求就是“有文采”。
当然,讲求文采并不是追求形式主义,语言美是建立在充实内容基础之上的,是为内容服务的。
如果单纯追求辞藻华丽而不顾内容表达的需要,那是毫无意义的唯美主义倾向。
因此,强调文章语言美的同时,一定要牢记语言形式为内容服务这一宗旨。
那么,怎样才能使作文的语言美起来呢?下面介绍几种好方法。
1.活用词语使用词语要力求出新,不可老生常谈,亦不可拾人牙慧。
俗话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
有的同学写起文章来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话,或重复罗嗦,或拿腔捏调,或无病呻吟,读起来枯燥沉闷,味同嚼蜡,令人生厌,怎么能打动读者呢?用词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文章内容的表达,影响着语言的生动性。
如果能做到词汇丰富,用词面宽,文章自会生动许多。
而能否活用词语,则是文章生动与否的关键因素。
在这方面最忌讳的是平淡,最难得的是出新,不可拾人牙慧,而应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借鉴别人而又翻出新意,言人所未言,发人所未发,才能取得好的表达效果,才能让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
对于一个词语的妙用,第一个使用者是天才,第二个使用者是庸才,第三个则是蠢材。
从另一个角度讲,作文语言能否出新,也是一个学生有无创新能力的表现之一。
移用就是一种最常用的润色文章的方法,即用于甲事物的词语用在乙事物上,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比如,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中“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的“击”和“翔”,就用得十分传神:“击”写出了雄鹰在空中翱翔,翅膀有力拍打的雄姿;“翔”则表现出鱼儿在水中自由轻快地游动,仿佛鸟儿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令人回味无穷。
又如,高考满分作文中的例子:“放飞一个童话”;“灵魂在呜咽,良知在抽泣”;“乌篷船停泊在比枫桥还要斑驳的心情里,摇荡者清秋的月亮”;“避开了‘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尘嚣,也远去了‘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孤独,诗人坚硬的生命第一次疏朗得让人艳羡”;“季风的熔炉,卷碎一切痛苦,每当情感再次荒芜,我一遍又一遍地将往事反刍,咀嚼你的呵护,品味我的冷漠与残酷......”等等。
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善于总结、积累,久而久之,驾驭语言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2.运用成语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能使文章增色不少。
成语是我们的先辈在语言运用过程中提炼并沿用至今的,其生命力非常旺盛。
成语还有凝练的特点,可谓言简而意丰。
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成语的运用。
一篇文章中若能准确运用五到十个成语,就会让人感到很有韵味,文采倍增。
当然,并不是说一篇文章中成语越多越好,是否使用成语,运用成语的多少,要看文章表达的需要。
如果不适合中心,不符合语境,哪怕是再好的成语,也要忍痛割爱,决不能用进文章中去。
比如,说一个人办事如何如何精明老练,就可以用“老谋深算”来形容;说一个人羞惭到极点以致发怒,就可以说他“老羞成怒”;而说一个人办事以前已经有了全面的设想和安排,就可用“胸有成竹”这个成语;说一个人对于所得到的东西非常珍视,就可以用“如获至宝”来表达,准确而又简练......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场合里自然而然的就用上了成语。
譬如当我们遇到某件很难办的事情非常为难时就会用“进退两难”、“进退维谷”、“骑虎难下”等成语来行形容;当我们看到某人想掩盖事实却使事实更明了时,我们马上会想到“欲盖弥彰”、“此地无银三百两”之类的成语;这样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
高考作文取得满分的同学就很注重成语地运用,如高考作文中有这样地句子:“蟾蜍爸爸也不甘示弱,双方争执不下”、“稻田里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呱呱’声”(《看谁更厉害》);“你会因喜爱北国的皑皑白雪而对南国的椰林海风不屑一顾吗?”、“中国大陆曾涌现出多少一夜暴富的企业,却总因抛不开‘任人唯亲’的用人机制,任意进行而最终分崩离析,被市场经济的洪流卷走”(《心中的天平》)。
当然,要想做到运用自如,就必须在“勤”字上下功夫,积跬步以致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只有多读多看多用,才能准确把握成语的词义,辩明其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弄清其词义大小、描述对象、使用范围及固定搭配,只有这样才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建议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一本成语小词典,有空就翻一翻,日积月累,掌握的成语量会越来越多,并且能准确运用。
3、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就是依据题旨情境,运用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言语活动的方法。
学习修辞手法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运用它很好地表情达意。
比喻。
我们平时用的最多的明喻、暗喻、借喻,都能使语言生动形象,各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比如,我们说“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宝帘闲挂小银钩”,“月亮月亮像一把银梭”,把一弯新月比喻成“小船”、“小银钩”、“银梭”,抓住了“弯”、“白”这样的相似点,生动贴切,令人遐思,给人以美感。
高考满分作文有这样的句子:“深深的围墙,明眸的宫女,沉寂的粉蝶,慵懒的梳妆,犹如宫廷的车轮在昭君心里缓缓碾过。
”这里用了四个偏正短语作本体,道出了昭君心中的孤寂和忧愁。
再如,“柔情也许是一把双刃剑,正负的功能淬于一身,但也许它更可以算是一把刻刀,在尊重真理的前提下刻出生活的特质与生命的特质:让生命美丽而不轻佻,繁华而不浮躁。
”这里把感情比作一把“双刃剑”,形象地说明能否处理好感情亲疏对能否正确认识事物的重要性。
又如高考一篇题为《无题》的诗歌体满分作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如果感情像月光那么要知道它剽窃不了太阳的光线”,把感情比作月光,非常形象,充满诗意。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梁捷说过:形象化的语言是作文成功的一大秘诀。
的确,形象化的语言给人的印象鲜明而深刻,让人久久萦怀,难以忘记。
而非形象化的语言则让人读了以后满脑子乱麻,不会有任何明晰的印象。
比喻就是使语言形象化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排比是一种很有效的修辞手法,它能加强语气,开阔意境,形成排山倒海之势,使表达很有力度,高考满分作文中用排比的很多,有的考生一开头就紧扣中心来几个排比句,一下子就抓住了阅卷老师的注意,给了阅卷老师以好感,又增强了表现力,如高考满分作文《呐喊——不能沦丧的道德》:“诚信没有重量,却可以让人有鸿毛之轻,可以让人有泰山之重;诚信没有标价,却可以让人的灵魂贬值,可以让人的心灵高贵;诚信没有体积,却可以让人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可以让人的胸怀宽广、高瞻远瞩;诚信没有色彩,却可以让人的心情灰暗、苍白,可以让人的情绪高昂、愉悦!”就是用了几个排比句,用对比手法指出讲诚信与不讲诚信截然不同的结果,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真可谓“凤头”,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心,又给人以启迪。
再如, 高考满分作文《心中的天平》的开头:“你会因喜爱北国的皑皑白雪而对南国的椰林海风不屑一顾吗?你会因沉迷于江南的小桥流水、青瓦白墙而否定西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美吗?你会因介意林黛玉″使性子″而不看经典名著《红楼梦》吗?你会因钟情流行音乐而厌烦‘沉闷乏味’的古典音乐吗?”排比四个问句,意境开阔,气势磅礴,引起人们对能否不为感情亲疏所左右、客观地认识事物的深思,这样写生动且有思想深度。
对偶能使语言有对称整齐之美,音节和谐,读来琅琅口,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等,对偶在学生作文中主要用于整句,如高考满分作文的例子:“感情如水,理性如冰”(《理性的美》);“无论何时,月光都会将皎洁的亮色洒向大地,不管它是高是低;无论何地,蒲公英都会把种子撒向大地,不管它是贫瘠还是肥沃”(《给感情一把尺》);“浮尘障目,看清流常为浊水,观蓝天常成阴霾,眺绿野常似荒漠”(《拭去眼前的浮尘》)等,这写样,气势恢宏,大有一泻千里之势。
拟人。
“春风细心而温柔地抚摸和呵护着刚露芽的小草”,把春风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思想感情及动作行为,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和具体的感受。
“太阳最终吝啬地收起了它最后的一线亮光。
月亮还没有出来,留下的只是满天的云霞,轻轻地亲吻着宁静的山村”,把太阳和云霞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思想感情。
夸张超越正常思维,夸大或缩小事物,让人展开想象,如李白的诗句“燕山雪花大如席”,极写燕山的酷寒(当然也含有比喻);又如“白发三千丈”,写出“愁”之深之长。
对比使不同事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比较则使同类事物辨别出异同高下。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常用修辞手法,这里就不一一举出了。
写作中学会了运用修辞手法,你的文章会文采倍增。
4、句式多变多变的句式能使行文生动活泼,富于变化,避免枯燥单调。
试想整篇文章全用陈述句,读起来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呢?只能是兴味索然,死水一潭。
因此,要有意识变换运用多种句式,使你的语言活起来。
常用句式除陈述句外无非就是疑问句、设问句、反问句、双重否定句、倒装句等,要视情况灵活运用;整散结合、长短结合也是使行文活泼的好方法,同学们在平时的习作中都要用一用,做到养之有素,才能写出好句子来,才能在升学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设问句,在阐明观点之前,有意先提出问题,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索。
有时连问几句,最后才对这些问题总起来作出扼要的回答,说明这些问题之间有内在联系,也说明这个答案具有普遍意义。
如果一篇文章的开头用设问句,或者标题用设问句,就能启发读者思考,便于读者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论证中间插入设问,可以使论证深入,形成波澜;在一段或一节的末尾设问,甚至直接让设问句单独成段,可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反问句,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切的意思,以加重语气,较陈述句更能把本来的意思表达得鲜明透彻。
其特点是只问不答,答在问中。
它经常用在论述之后,因为这时结论已很明显,再用反问句加以强调,就显得更突出有力。
如高考满分作文《把握诚信》:“的确,我们从‘人之初性本善’的童年所带来的那份淳朴的诚实,应该好好把握,怎能任岁月‘雨打风吹去’,而洗掉了诚实的本色呢?”用强烈的语气指出不能丢弃了诚信。
倒装句,打破了句子的正常语序,对某一成分加以突出强调。
如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强调了糊涂的程度之深;“多美啊,北京的初冬!”,强调了北京初冬的美,增强了赞叹之情。
有时也可将定语或状语提前加以强调,如,“渐渐地,我对作文产生了兴趣”,将状语“渐渐地”提前,突出这一过程是渐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