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碎屑岩
沉积相-火山碎屑岩

专属火山碎屑岩的结构:
集块结构(火山集块>50%) 火山角砾结构(火山角砾>75%) 凝灰结构(火山灰+火山尘 >75%)
按粒度划分: 集块岩:火山集块>50% 火山角砾岩: 火山角砾>75% 凝灰岩:火山灰+火山尘 >75%
三、构造
与岩浆作用有关: 假流纹构造——熔结凝灰岩中 与沉积作用有关: 层理构造——通常不显,水、风携沉积可有层理。 递变层理——火山碎屑重力流。
(2)塑性岩屑
熔浆在喷出后经塑变、冷凝 而成。 玻璃质结构 火焰状、撕裂状、纺锤状等。
塑性岩屑 / 塑性玻璃岩屑 / 浆屑 / 火焰石
2.晶屑
早期析出的晶体随熔浆炸碎而成。 大小≤2~3mm,常呈棱角状 常见晶屑: 石英 长石(钾长石、斜长石) 黑云母和角闪石
长石(钾长石、斜长石): 沿解理破裂及裂纹
二、熔结火山碎屑岩(集块岩、角砾岩、凝灰岩)
火山碎屑物质可达 90%以上,主要是塑性玻屑和岩屑, 少量晶屑 成因: 火山碎屑就近堆积,自熔结,或加少量熔浆熔结。
流纹质熔结凝灰岩
三、火山碎屑岩(集块岩、角砾岩、凝灰岩)
火山碎屑物大于90%,经压积或压实作用成岩。 ——狭义的火山碎屑岩。
1、集块岩
弧面棱角状玻屑
浮石状玻屑
(2)塑性玻屑
尚未固结的炽热玻屑被压扁、拉长而定向,相互粘连熔结。
形成流纹状——假流纹构造
塑性玻屑(假流纹构造)
二、结构:
火山集块: > 100mm 火山角砾:100~2mm 火 山 灰:2~0.01mm 火 山 尘: < 0.01mm
火山碎屑物的分选和圆度都很差
石英:不规则裂纹、港湾状熔蚀
长石晶屑
火山碎屑岩类

晶屑,白色鸡骨状玻屑,细点为火山尘。 (据孙善平,王小明,1964)
层状玻屑凝灰岩
河北滦平岔道口 单偏光 d=2.2mm 白色玻屑,呈明显定向排列,平行纤维状的为绿泥石
(据孙善平,王小明,1964)
流纹质熔结凝灰岩
(A)
(B)
流纹质凝灰熔岩和流纹质碎斑熔岩
(A)流纹质凝灰熔岩 福建闽清 d=2.2mm 单偏光 显微斑状结构。斑晶成分主要 是石英和斜长石,其中有些已破碎成为晶屑。但因成分与斑晶相同,故是斑晶的碎
裂物,而非外原碎屑。基质呈霏细结构,由细粒石英和碱性长石镶嵌而成。 (B)流纹质碎斑熔岩 福建南平 d=2.1mm 单偏光 石英斑晶已显著破裂,碱性长 石次之,斜长石斑晶未破碎。斑晶裂缝中贯入基质的长英物质,它们与基质中的长
第十二章 火山碎屑岩类
第一节 概述
火山碎屑岩:指由火山爆发作用形成
的各种火山碎屑物质堆积后经多种成岩方式 固结而形成的岩石。
是一种介于熔岩和正常沉积岩之间的过 渡岩石类型。
第二节 火山碎屑物特征
火山碎屑物指的是由火山爆发所产生的各种碎屑物质, 按内部组分物态特征可分为岩屑、晶屑与玻屑三种类型。
一、岩屑
假流纹构造:由压扁拉长的塑变玻屑和塑变岩屑
呈定向排列所形成的一种构造。
层理构造:是由粗细不等或成分不同的火山碎屑
物质形成韵律性的层状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
第四节 分类和种属描述
一、分类命名
按照火山碎屑岩的形成条件、碎屑物质成分的含量、 成岩方式及主要碎屑物质的粒级可将其分为三大类五个亚类, 再包括若干岩石类型。
(A)流纹质熔结凝灰岩 浙江杭州 d=2mm 单偏光 熔结强。玻屑强烈偏平 化,其中许多呈细脉状,表现出良好的假流纹构造。但在似流动方向的晶屑的 两侧,因所受挤压力小,保存了少数弧面多角形的玻屑。
11-2.8 火山碎屑岩类

2.8.5 火山碎屑岩的分类和命名
2.8.6 火山碎屑岩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 一、火山碎屑熔岩类 • 二、火山碎屑岩类 • 三、沉积火山碎屑岩类
一、火山碎屑熔岩类
• 是火山碎屑岩向熔岩过渡的一个类型.熔岩中含有 10--90%的火山碎屑物质。具碎屑熔岩结构。块状 构造。熔岩部分的特征与相应的喷出岩相同,火山 碎屑物质主要是晶屑、玻屑和岩屑,少量异源岩 屑.其成分往往和胶结它们的熔岩的成分相同或相 似。如安徽庐枞何岭冲的橄榄粗安质角砾熔岩,其 角砾成分和胶结物成分相同。角砾具斑状结构,基 质为交织结构,斑晶有斜长石(28.2%),钾长石 (2.5%)、橄榄石(伊丁石化)(10.1%)和辉石(已碳 酸盐化).基质由微晶斜长石、伊丁石、辉石、钾长 石等组成。有不规则的杏仁石分布。由于它们这种 成分上的相似性,所以岩屑和熔岩胶结物就不易区 分,常常不是将它们误为熔岩,就是将它们当作火 山碎屑岩。
2.8 火山碎屑岩类
地震科学系 于晓辉
2.8.1 一般特征
• 火山碎屑岩 火山碎屑岩(pyroclastic rocks)是指火山活动时,由 是指火山活动时, 是指火山活动时 火山爆发作用产生的火山碎屑物质, 火山爆发作用产生的火山碎屑物质,于火山口附近 就地堆积,或在空气或水介质中搬运、降落、沉积、 就地堆积,或在空气或水介质中搬运、降落、沉积、 而后固结形成的岩石。 而后固结形成的岩石。 • 火山碎屑物质来源于地下岩浆的爆炸破碎,和火山 火山碎屑物质来源于地下岩浆的爆炸破碎, 通道壁周围岩石的破坏。 通道壁周围岩石的破坏。火山碎屑岩常和火山熔岩 伴生,也经常与正常沉积岩共存。 伴生,也经常与正常沉积岩共存。它既可发育在陆 地上,也可形成于水下,即既可为陆相, 地上,也可形成于水下,即既可为陆相,也可为海 相。 • 火山碎屑岩的外貌很似正常的沉积碎屑岩,但两者 火山碎屑岩的外貌很似正常的沉积碎屑岩, 碎屑物质的组分和形态以及产状都不相同。因此, 碎屑物质的组分和形态以及产状都不相同。因此, 两者还是容易区别的。 两者还是容易区别的。
火山碎屑岩

➢4)岩屑凝灰岩主要
由熔岩碎屑组成, 较少见,有时易与 岩屑砂岩相混,需 视有无搬运磨 圆、有无玻屑存在 加以区分。
31
四、沉火山碎屑岩类
沉火山碎屑岩类是火山碎屑岩和正常沉积岩间的过渡 类型,火山碎屑物质占90%~50%,其他为正常沉积物 质,经压积和水化学物胶结成岩,常显层理,故有时也 称为层火山碎屑岩类。它与陆源火山碎屑沉积物的区别 是新鲜、棱角明显、无明显磨蚀边缘及风化边缘。正常 沉积物除陆源砂泥外,还可有化学及生物化学组分,以 及生物碎屑等。
35
二、不同方式形成的火山碎屑岩系及其特点
36
1.重力流型火山碎屑沉积 重力流型火山碎屑沉积按其沉积环境又可分为陆上和
水下两种沉积类型。 1)陆上的火山碎屑(重力)流沉积,或火山灰流、砂流沉积
❖成因:是熔结火山碎屑岩类的主要形成方式。高粘度、
富含挥发组分的酸性、中酸性熔浆以强烈爆发形式喷出火 山口并将熔岩柱炸碎呈火山灰等碎屑物质,大部分呈白热 状态的悬浮物混杂于火山气体之中形成“高密度的流体”, 在重力作用下,沿地面坡度向四围扩散,构成由熔岩碎屑 和气体所组成的特殊流体——火山碎屑(重力)流。其搬 运和沉积方式类似深海中的浊流沉积。
岩色深,为暗紫红、墨绿等色;中酸性者色则浅, 常为粉红、浅黄等色。
❖其次取决于次生变化,如绿泥石化则显绿色,蒙
脱石化则显灰白或浅红色。
21
第三节 火山碎屑岩的分类及命名
广义的火山碎屑岩类的分类和命名原则如下所述:
❖1)首先根据物质来源和生成方式,划分为火山碎屑
岩类型、向熔岩过渡类型和向沉积岩过渡类型三种 成因类型。
(0.l~0.0l㎜)和微(<0.0l㎜)四种凝灰岩。碎屑成分主要是 火山灰,按其物态及相对含量,分为单屑凝灰岩、双 屑凝灰岩(两种物态碎屑均在25%以上)和多屑凝灰 岩(三种物态碎屑均在20%以上)。
火山碎屑岩

第八章、火山碎屑岩
第三节、结构构造特征及颜色
松散层构造:在熔结凝灰岩之下,经常出现一些松散层,这是
熔结凝灰岩的特征。其成因是由于熔结凝灰岩底部散热快,而 凝灰物质未经熔结而成;或为凝灰物喷发降落之前原基岩风化 的产物。
层理构造:火山碎屑岩通常不显层理,但在水携或风携的火山
碎屑沉积中,也可出现小型和大型交错层理以及平行层理,有 时也可见到粒序层理。
19
第八章、火山碎屑岩
第三节、结构构造特征及颜色
专属火山碎屑岩的结构:
集块结构
(火山集块>50%) 集块岩
火山角砾结构 (火山角砾>75%) 火山角砾岩
凝灰结构
(火山灰+火山尘>75%) 凝灰岩
碎屑形态特点:
塑变碎屑结构 (主要由塑变碎屑组成) 碎屑熔岩结构 (基质为熔岩结构) 沉凝灰结构 (指混入正常沉积物而言)
如果呈浮岩块喷发物,堆积在空气介质中,较大的浮演化堆积在离火山 口不远的地方,所形成的火山碎屑岩自下而上粒度变小,可形成正粒序层理; 如降落到水盆地中,浮岩碎块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漂浮在水面,比那些粒 径小且不含或者少含气孔的火山碎屑物沉积推迟,便形成逆粒序层理。
23
第八章、火山碎屑岩
第三节、结构构造特征及颜色
一般以填隙物的形式出现
熔岩物质-向熔岩过渡 正常化学沉积物质-向沉积岩过渡
17
第八章、火山碎屑岩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火山碎屑岩组分特征 第三节 火山碎屑岩的结构与构造 第四节 火山碎屑岩的分类 第五节 火山碎屑岩的成因类型及形成机理 第六节 火山碎屑物(岩)的成岩后生变化 第六节 火山碎屑岩的研究方法
20
第八章、火山碎屑岩
2、构造:
假流纹构造:由塑性的玻
火山碎屑岩的名词解释

火山碎屑岩的名词解释火山碎屑岩是一种由火山喷发过程中喷发的岩浆、气体和碎屑物质组成的岩石。
火山喷发时,地下岩浆被高温和高压排放到地表,形成了火山碎屑岩。
这种岩石在地球历史上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构成了地壳的一部分,还对地球的地貌和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将从火山碎屑岩的形成过程、物质组成和地质意义三个方面来解释这一名词。
一、火山碎屑岩的形成过程火山碎屑岩形成的过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火山喷发和火山爆发两个阶段。
首先,火山喷发阶段:当地下岩浆在地质构造破裂带的作用下到达地表时,由于地下岩浆包含的气体的释放,岩浆中的压力迅速减小,岩浆受到的压力无法支撑,造成喷发。
喷发时,岩浆在高温和高压下喷射到地表,形成了喷发柱。
喷发柱中的岩浆渗出到大气中,因而冷却固化,形成火山碎屑岩。
这一过程还伴随着大量的气体和碎屑物质的喷出,形成了火山灰、火山砾、火山弹等。
其次,火山爆发阶段:当岩浆粘度较大且不容易排出喷发地点时,压力就会积聚,在一定程度上积攒到了不可忍受的程度。
此时,岩浆中的气体压力突然释放,形成剧烈的爆炸。
这种爆炸不仅将岩浆和碎屑物质喷射到空中,而且还会扰动附近的岩层,使其起到了挡石墙的作用。
这样形成的岩墙可以用来界定火山口。
二、火山碎屑岩的物质组成火山碎屑岩由于形成的过程不同,其物质组成也有所区别。
一般来说,火山碎屑岩主要包含岩石碎块、玻璃质碎屑和结晶物质。
岩石碎块是火山喷发时,由地下的岩石与岩浆混合物一同喷发到地表上形成的。
这些岩石碎块的大小不一,有的甚至可以达到几十米乃至上百米,是火山岩屑丘形成的基石。
玻璃质碎屑是由于岩浆在火山喷发过程中受到瞬间冷却而形成的。
它们通常以纤维状、球状或带状存在,具有高度透明度,是火山灰和火山砾中的重要成分之一。
结晶物质是由于火山岩浆中含有丰富的氧化金属,喷发过程中冷却后形成的。
这些结晶物质以晶体的形式存在,通常包括石英、辉石、长石等。
三、火山碎屑岩的地质意义火山碎屑岩在地质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岩浆岩岩石学:(一)普通火山碎屑岩

(一)普通火山碎屑岩
普通火山碎屑岩一般简称火山
碎屑岩。
其中火山碎屑占绝对优势,成岩方式以压结为主,常叠加有化学胶结物。
这种胶结物往往是火山灰后期次生变化、分解形成的蛋白石、粘土矿物和碳酸盐矿物。
该类型岩石按粒度分为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和凝灰岩三种:
1.集块岩
岩石中的火山碎屑粒径大于50
毫米者占50%以上,常混有火山角砾、火山灰等,分选性差。
集块岩多分布于火山口附近或火山管道中,分布范
围较窄,可作为寻找古火山口或古火颈的一种标志。
2.火山角砾岩
主要由各种喷出岩的角砾组成,也有其它岩石角砾,角砾棱角明显,也可混入少量晶屑,一般由火山灰胶结,分选性差。
该种岩石除分布在火山口附近外,也可分布于离火山口稍远的地区。
比较常见。
3.凝灰岩
岩石中大多数的火山碎屑粒度小于2毫米,并且被更细的火山尘及火山灰的次生化学分解物(蛋白石、
粘土、碳酸盐等)所胶结。
由于火山灰粒度细小,从火山口喷出后在空中可飘浮数百乃至数千公里,所以一般凝灰岩的分布范围很宽,可距火山口很远。
它是火山碎屑岩中分布最广的一种。
从火山碎屑成分来看,酸性凝灰岩中以玻屑、晶屑为主,岩屑较少;而基性及中性喷出岩晶屑、岩屑较多。
因此,按碎屑成分又可分为玻屑凝灰岩、晶屑凝灰岩和岩屑凝灰岩。
或按与之相当的喷出岩的成分分为流纹质凝灰岩、安山质凝灰岩。
11-火山碎屑岩类

五、典型的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岩类 典型的火山碎屑岩 火山碎屑岩类
(1)正常火山碎屑岩: )正常火山碎屑岩:
火山集块岩:粒度〉64mm的火山碎屑物质,其含量〉 50%,经压固和胶结作用形成。 火山角砾岩:粒度介于2-64mm的火山碎屑物质,其含 量〉50%,经压固和胶结作用形成。 凝灰岩:粒度<2mm的火山碎屑物质,其含量〉50%, 经压固和胶结作用形成。
2. 特征
(1) 颜色 多种多样,取决于其成分 颜色: 多种多样, 中基性——偏深色,中酸性——偏浅色, ——偏深色 ——偏浅色 中基性——偏深色,中酸性——偏浅色, 与次生变化也有关 (2) 产状 随堆积地点不同 产状: 在火山口附近——火山碎屑锥,成层性差, ——火山碎屑锥 在火山口附近——火山碎屑锥,成层性差,分选 不好 离火山口稍远——分选稍好,粒度变小, ——分选稍好 离火山口稍远——分选稍好,粒度变小,成层性 较好 离火山口很远或在水盆地中堆积——分选、成层 离火山口很远或在水盆地中堆积——分选、 ——分选 性更好
集块结构 火山碎屑(火山块) 胶结物(火山灰) 火山碎屑(火山块) 胶结物(火山灰) 火山碎屑物质粒度>64mm。
火山碎屑 物质粒度 介于2介于 64mm之间。 之间。 之间
火山角砾结构 火山碎屑(火山角砾) 胶结物(火山灰) 火山碎屑(火山角砾) 胶结物(火山灰)
火山角砾结构 火山碎屑(火山角砾) 火山碎屑(火山角砾) 胶结物(火山灰) 胶结物(火山灰)
1.火山集块岩 1.火山集块岩
粒径> mm,含量>50 %岩块经胶结而 (1) 粒径> 64 mm,含量>50 %岩块经胶结而 成, (2) 大小不一,分选很差,明显棱角状 大小不一,分选很差, 颜色多样,成分复杂, (3) 颜色多样,成分复杂,杂乱堆积于火山口 附近 (4) 可以帮助寻找古火山口 依据集块成分进一步分, (5) 依据集块成分进一步分,如玄武质集块 安山质—— 流纹质—— ——, 岩,安山质——,流纹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安质岩屑火山角砾岩
流纹质岩屑晶屑凝灰岩
流纹质晶屑玻屑凝灰岩
安山质晶屑岩屑凝灰岩
《岩石学》实验八 火山碎屑岩类
一、实验内容 1、观察岩石手标本:火山角砾岩(17)、火山凝灰 岩(18) 2、显微镜观察岩石薄片:火山凝灰岩(18) 二、要求掌握:手标本和镜下描述、鉴定,认识基 本造岩矿物,正确定名。
第九章 火山碎屑岩类
一、火山碎屑岩的基本特征
二、火山碎屑岩的分类 三、火山碎屑岩的结构构造
火山碎屑岩类的基本特征
火山碎屑岩是由火山爆发作用形成的同期火山碎屑物 质经空气或水介质的搬运、堆积和固结形成的岩石。
火山碎屑岩是介于火山岩和沉积岩之间的过渡性岩石, 兼有二者的特点。其物质来源主要源于熔融岩浆,但 火山碎屑物被喷发至空中或水中时,又经历了搬运和 沉积作用,因此具有沉积岩的特征。 火山碎屑岩主要由火山碎屑物(tephra)组成,可含一 定数量的正常沉积物和熔岩物质,熔岩物质一般作为 胶结物存在。
火山碎屑岩的分类
按照火山碎屑物的粒度大小,可分为火山集块岩、火山 角砾岩和火山凝灰岩。
火山集块岩:火山集块(>64 mm)的火山碎屑物含量>在火山通道 内或火山口附近。 火山角砾岩:火山角砾(2-64 mm)的火山碎屑物含量>50%,填 隙物多为火山灰。常呈棱角状、次棱角状,分选差。常与火山集 块岩相继成层出现。 火山凝灰岩:火山灰(<2 mm)的火山碎屑物含量>50%,胶结物 多为更细粒火山灰或水化学物质。由于粒度小,可远距离搬运。 火山碎屑物多呈棱角状、次棱角状,分选一般。
火山碎屑岩的结构构造
集块结构:粒度>64 mm 的火山碎屑物含量一般>50%,不少 于 1/3。 火山角砾结构:粒度介于 2-64 mm 之间的火山碎屑物含量一 般>50%,不少于 1/3。 凝灰结构:粒度介于 2-0.063 mm 之间的火山碎屑物含量一般 >50%,不少于 1/3。 流状构造:由压偏拉长的塑变玻屑和塑变岩屑定向排列形成, 在野外有时不易与流纹构造区别。 层理构造:多见于水携或风携水下降落的火山碎屑沉积物中, 陆上堆积的涌浪相堆积中也可出现水平层理和交错层理。 粒序构造:有正粒序和逆粒序构造两种。其中逆粒序构造是 由火山碎屑中存在一些体积大但比重小的浮岩屑造成的。
岩屑:多为火山基底或管道中围岩崩碎形成(刚性)、偶见未固结 熔岩喷发形成的团块(半塑性和塑性)。刚性岩屑内部一般保留原 岩结构特征;半塑性岩屑边缘常具薄层玻璃壳;塑性岩屑内常见斑 晶、气孔和流纹构造,可见各种脱玻化现象。
晶屑:多为岩浆中早期析出的斑晶,少数为火山基底或管道中晶体 崩碎形成。多破碎或发生严重熔蚀,外形不规则。暗色矿物常见暗 化边。 玻屑:富含挥发分的熔浆在火山喷发时由于快速冷凝所形成的内部 充满气体或液体的火山玻璃极具膨胀并炸裂破碎形成,往往保持气 孔壁的弧面形态,通常粒度较小,多在0.01-0.1 mm间。
按照物质来源还可进一步分为玄武质、安山质或流纹质, 如安山质火山角砾岩、流纹质火山凝灰岩等。 按照火山碎屑物组成可进一步分为晶屑质、岩屑质或玻 屑质,如岩屑火山角砾岩、玻屑火山凝灰岩等。 综合命名原则: ****质 + 火山碎屑物种类(按前少后多排列)+ 粒度分类 如:流纹质岩屑晶屑角砾凝灰岩
表示:火山灰占>50%,火山碎屑物中晶屑含量占>50%、岩屑占1050%,火山物质的主要成分为长英质矿物及火山玻璃。
10 x ? (+/‒)
镜下代表性 视域速描图
三、实验作业 描述手标本和镜下鉴定,选择镜下典型视域绘速描 图,标出主要矿物名称。
火山碎屑物(tephra)是由火山爆发所产生的各种碎屑物质, 主要来源于地下熔浆或已固结的熔岩。按物质成分可分为岩屑、 晶屑和玻屑;按物理性质可分为刚性、半塑性和塑性;按颗粒 大小可分为火山集块(>64 mm)、火山角砾(2-64 mm)、火 山灰(0.063-2 mm)及火山尘(<0.063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