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相似三角形常见题型解法归纳.优选

合集下载

相似三角形难题集锦(含问题详解)

相似三角形难题集锦(含问题详解)

一、相似三角形中的动点问题1.如图,在Rt△ABC中,∠ACB=90°,AC=3,BC=4,过点B作射线BB1∥AC.动点D从点A出发沿射线AC方向以每秒5个单位的速度运动,同时动点E从点C沿射线AC方向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运动.过点D作DH⊥AB 于H,过点E作EF⊥AC交射线BB1于F,G是EF中点,连接DG.设点D运动的时间为t秒.〔1〕当t为何值时,AD=AB,并求出此时DE的长度;〔2〕当△DEG与△ACB相似时,求t的值.2.如图,在△ABC 中,ABC=90°,AB=6m,BC=8m,动点P以2m/s的速度从A点出发,沿AC向点C移动.同时,动点Q以1m/s的速度从C点出发,沿CB向点B移动.当其中有一点到达终点时,它们都停止移动.设移动的时间为t秒.〔1〕①当t=2.5s时,求△CPQ的面积;②求△CPQ的面积S〔平方米〕关于时间t〔秒〕的函数解析式;〔2〕在P,Q移动的过程中,当△CPQ为等腰三角形时,求出t的值.3.如图1,在Rt△ABC中,ACB=90°,AC=6,BC=8,点D在边AB上运动,DE平分CDB交边BC于点E,EM ⊥BD,垂足为M,EN⊥CD,垂足为N.〔1〕当AD=CD时,求证:DE∥AC;〔2〕探究:AD为何值时,△BME与△E相似?4.如下列图,在△ABC中,BA=BC=20cm,AC=30cm,点P从A点出发,沿着AB以每秒4cm的速度向B点运动;同时点Q从C 〔1〕当x为何值时,PQ∥BC?〔2〕△APQ与△CQB能否相似?假如能,求出AP的长;假如不能说明理由.5.如图,在矩形ABCD中,AB=12cm,BC=6cm,点P沿AB边从A开始向点B以2cm/s的速度移动;点Q沿DA边从点D开始向点A 以1cm/s的速度移动.如果P、Q同时出发,用t〔s〕表示移动的时间〔0<t <6〕。

〔1〕当t为何值时,△QAP为等腰直角三角形?〔2〕当t为何值时,以点Q、A、P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二、构造相似辅助线——双垂直模型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A的坐标为(2,1),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与线段OA的夹角是45°,求这个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ABC中,AB=,AC=4,BC=2,以AB为边在C点的异侧作△ABD,使△AB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求线段CD的长.△ABC中,AC=BC,∠ACB=90°,点M是AC上的一点,点N是BC上的一点,沿着直线MN折叠,使得点C恰好落在边AB上的P点.求证:MC:NC=AP:PB.9.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矩形ABCO的边OA在x轴上,边OC在y轴上,点B的坐标为〔1,3〕,将矩形沿对角线AC翻折B点落在D点的位置,且AD交y轴于点E.那么D点的坐标为〔〕A. B.C. D.10..,如图,直线y=﹣2x+2与坐标轴交于A、B两点.以AB为短边在第一象限做一个矩形ABCD,使得矩形的两边之比为1﹕2。

相似三角形难题

相似三角形难题

相似三角形难题难题1题目:在△ABC中,D、E分别是AB、AC的中点,BE、CD相交于点O,AO的延长线交BC于点F,求证:AF:AO=2:1。

解答思路:1.连接DE:由于D、E分别是AB、AC的中点,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DE∥BC且DE=21BC。

2.利用相似三角形:由于DE∥BC,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我们有△ADE∼△ABC和△DOE∼△COB。

3.找出比例关系:由于DE=21BC,则BCDE=21。

由于△ADE∼△ABC,则AFAO=ACAE=21(因为E是AC的中点)。

4.计算AF:AO:由于AFAO=21,则AF:AO=2:1。

难题2题目:在△ABC中,D、E分别是AB、AC上的点,且DE∥BC,DBAD=32,△ABC的面积为S,求△ADE的面积。

解答思路:1.利用相似三角形:由于DE∥BC,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我们有△ADE∼△ABC。

2.找出比例关系:由于DBAD=32,则ABAD=52。

3.计算面积比:由于△ADE∼△ABC,则S△ABC S△ADE=(ABAD)2=(52)2=254。

4.计算△ADE的面积:由于S△ABC=S,则S△ADE=254S。

难题3题目:在△ABC中,D、E分别是AB、AC上的点,且∠ADE=∠B,AE=6,AD=4,AC=9,求AB的长。

解答思路:1.利用相似三角形:由于∠ADE=∠B且∠A=∠A(公共角),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我们有△ADE∼△ACB。

2.找出比例关系:由于△ADE∼△ACB,则ACAD=ABAE。

3.代入已知值求解:代入已知值AE=6,AD=4,AC=9,得到94=AB6。

4.计算AB:解这个方程得到AB=227。

完整版)相似三角形题型归纳

完整版)相似三角形题型归纳

完整版)相似三角形题型归纳1、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点E为对角线AC上的一点,且AE∶EC=1∶3.将BE延长至与CD的延长线交于点G,与AD交于点F。

证明BF∶FG=1∶2.2、在直角三角形ABC中,∠BAC=90°,AB=AC,D为BC的中点,E为AC上的一点。

点G在BE上,连接DG并延长至交AE于点F,且∠FGE=45°。

证明:(1)BD·BC=BG·BE;(2)AG⊥BE;(3)若E为AC的中点,则EF∶FD=1∶2.3、在直角三角形ABC中,∠BAC=90°,AD⊥BC于点D,点O是AC边上的一点,连接BO交AD于点F,OE⊥OB交BC边于点E。

证明:(1)△ABF∽△COE;(2)当O为AC的中点时,求△ABC的面积;(3)当O为AC边中点时,求△ABC的面积。

4、在平行四边形ABCD和平行四边形ACED中,点R为DE的中点,BR分别交AC、CD于点P、Q。

写出各对相似三角形(相似比为1除外),并求出BP∶PQ∶QR的值。

5、在△ABC中,AD平分∠BAC,EM为AD的中垂线,交BC延长线于点E。

证明DE=BE·CE。

6、过△ABC的顶点C任作一直线,与边AB及中线AD分别交于点F和E。

证明AE∶ED=2AF∶FB。

7、在Rt△ABC中,CD为斜边AB上的高,点M在CD 上,DH⊥BM且与AC的延长线交于点E。

证明:(1)△AED∽△CBM;(2)DE=DM。

8、在△ABC中,BD、CE分别是两边上的高,过D作DG⊥BC于点G,分别交CE及BA的延长线于点F、H。

证明:(1)DG=BG·CG;(2)BG·CG=GF·GH。

9、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点P为对角线AC上的一点。

过P的直线与AD、BC、CD的延长线、AB的延长线分别相交于点E、F、G、H。

证明:AG∶GB=CP∶PD。

1、求证:如图,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中,点P在AC上,点Q在BC上,且AP=CQ。

相似三角形中的“母子”型-2023年新九年级数学核心知识点与常见题型通关讲解练(沪教版)(解析版)

相似三角形中的“母子”型-2023年新九年级数学核心知识点与常见题型通关讲解练(沪教版)(解析版)
从点 B 开始沿 BC 边运动,速度为 4cm/s,如果点 P、Q 两动点同时运动,何时 QBP 与 ABC 相似?
【答案】经过 4 秒或 1.6 秒时,△QBC 与△ABC 相似 【分析】由题意可得, AP = 2t,BP = 8 − 2t,BQ = 4t ,根据△QBC 与△ABC 相似,分情况列式计算即可.
∴AF=FE=ED=DA,∴四边形 AFED 菱形.
是 (2)证明:由(1)得:△ABF≌△EBF,∴∠BAG=∠BEF,
∵四边形 AFED 是菱形,∴AD∥FE,∴∠BEF=∠C,∴∠BAG=∠C, AB = BG
∵∠ABG=∠CBA,∴△ABG∽△CBA,∴ BC AB ,即 AB2=BG•BC. (3)解:如图,
关知识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求解是解题的关键.
【过关检测】
一、填空题 1.如图,在 ABC 中,点 D 在 AB 上,请再添一个适当的条件,使△ADC∽△ACB ,那么可添加的条件是 __________.
【答案】 ACD = ABC (答案不唯一,也可以增加条件: ADC = ACB 或 AC2 = AD AB ).
【分析】(1)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 AB=CD,AB∥CD,再证明四边形 BECD 为平行四边形得到 BD∥CE,根 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由 CM∥DB 可判断△BND∽△CNM; (2)先利用 AD2=AB•AF 可证明△ADB∽△AFD,则∠1=∠F,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F=∠4,∠2=∠3,所以∠3=∠4, 加上∠NMC=∠CMD,于是可判断△MNC∽△MCD,所以 MC:MD=CN:CD,然后利用 CD=AB 和比例的性质即 可得到结论. 【详解】证明:(1)∵四边形 ABCD 是平行四边形, ∴AB=CD,AB∥CD, 而 BE=AB, ∴BE=CD, 而 BE∥CD, ∴四边形 BECD 为平行四边形, ∴BD∥CE, ∵CM∥DB, ∴△BND∽△CNM; (2)∵AD2=AB•AF, ∴AD:AB=AF:AD,

相似三角形经典题型

相似三角形经典题型

相似三角形经典题型一、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相关题型1. 题目已知在△ABC和△A'B'C'中,∠A = 50°,AB = 3cm,AC = 4cm,∠A'= 50°,A'B'= 6cm,A'C' = 8cm。

判断这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

解析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在△ABC和△A'B'C'中,(AB)/(A'B')=(3)/(6)=(1)/(2),(AC)/(A'C')=(4)/(8)=(1)/(2),且∠A = ∠A' = 50°。

所以△ABC∽△A'B'C'。

2. 题目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 = ∠ACD,AB = 6,BC = 4,AC = 5,CD=(7)/(2),求AD的长。

解析因为∠B = ∠ACD,且(AB)/(AC)=(6)/(5),(BC)/(CD)=(4)/(frac{7){2}}=(8)/(7),(AC)/(AD)未知。

又因为(AB)/(AC)=(6)/(5),(BC)/(CD)=(4)/(frac{7){2}}=(8)/(7),不满足三边对应成比例。

但是由∠B = ∠ACD,(AB)/(AC)=(6)/(5),(BC)/(CD)=(4)/(frac{7){2}}=(8)/(7),可以尝试证明△ABC和△ACD相似。

因为∠B = ∠ACD,(AB)/(AC)=(6)/(5),(BC)/(CD)=(4)/(frac{7){2}}=(8)/(7),这里我们重新计算(BC)/(CD)=(4)/(frac{7){2}}=(8)/(7)是错误的,应该是(BC)/(CD)=(4)/(frac{7){2}}=(8)/(7),(AB)/(AC)=(6)/(5),(BC)/(CD)=(4)/(frac{7){2}}=(8)/(7)(AB)/(AC)=(6)/(5),(BC)/(CD)=(4)/(frac{7){2}}=(8)/(7)(AB)/(AC)=(BC)/(CD)所以△ABC∽△DCA。

九年级上册第四章图形的相似重点题型归纳

九年级上册第四章图形的相似重点题型归纳

九年级上册第四章图形的相似重点题型归纳图形的相似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解决图形变换和比例问题中起到关键作用。

在九年级上册的第四章中,我们学习了图形的相似性质及其相关的题型。

本文将对这些重点题型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

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相似三角形是指具有相同形状但大小不同的三角形。

我们可以利用以下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 AA判定法: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那么它们是相似三角形。

- SSS判定法: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那么它们是相似三角形。

- SAS判定法: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对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那么它们是相似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对应角相等: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即它们的内角相等。

- 对应边成比例: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即它们的对应边的长度比相等。

2.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涉及到长度、面积、坐标等方面的计算和问题求解。

以下是常见的相似三角形的应用题型:- 根据已知条件求解未知长度: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我们可以根据已知条件的比例关系计算未知长度。

- 根据已知条件求解面积: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对应边的长度比的平方。

- 坐标变换问题:当一个图形通过平移、旋转或缩放而变换时,我们可以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解坐标的变换关系。

3. 黄金分割黄金分割是指将一条线段分成两部分,使整体线段与较长部分之比等于较长部分与较短部分之比。

黄金分割具有以下特点:- 黄金分割比例是1:(√5+1)/2,约等于1:1.618。

- 黄金分割线段具有美学上的完美比例,被广泛应用在建筑、绘画等领域。

- 黄金矩形具有一些特殊性质,例如,它的长边和短边的比例等于整个矩形和长边之比。

4. 相似图形的比例尺比例尺用于表示实际对象与图形之间的比例关系。

当我们绘制地图、建筑设计等图形时,需要确定适当的比例尺。

常见的比例尺形式包括文字比例尺和线性比例尺。

- 文字比例尺:用文字描述实际距离与图形上距离的比例关系,例如,“1cm表示10公里”。

非学科数学学培训 相似三角形判定与性质综合(资料附答案)

非学科数学学培训 相似三角形判定与性质综合(资料附答案)

自学资料一、相似三角形判定与性质综合【知识探索】1.A字型、反A字型(斜A字型)8字型、反8字型第1页共22页自学七招之日计划护体神功:每日计划安排好,自学规划效率高非学科培训2.共享性:【错题精练】例1.如图,△ABC中,D边BC上一点,E是CD的中点,且∠ACD=∠ABE,已知AC=2,设AB=x,AD=y,则y与x满足的关系式为()A. xy=4;B. 2xy−y2=4;C. xy−y2=4;D. x2+xy−2y2=4.【答案】B例2.如右图,AD//CB,AB与CD相交于点E,过点B的直线交CD于点F,交AD于点G,若BEAE =23,BF GF =85,EF=2,则DF的长为()第2页共22页自学七招之以背代诵掌:高效记忆有妙招,以背代诵效果好非学科培训A. 72; B. 257;C. 185; D. 4.【答案】B例3.如图,△ABC中,AD是中线,BC=8,∠B=∠DAC,则线段AC的长为()A. 4;B. 6;C. 4√2;D. 4√3.【答案】C例4.如图,在△ABC中,点D在边AB上,过点D作DE∥BC交AC于点E,DF∥AC交BC于点F,若AE:DF=2:3,则BF:BC的值是()A. 23; B. 35;C. 12; D. 25.【答案】B例5.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是DC上的点,DE:EC=3:2,连接AE交BD于点F,则SΔDEF:SΔBAF:S四边形BCEF= .第3页共22页自学七招之举一反三剑:总结归纳典型题,多种解法开脑洞非学科培训【答案】9:25:48例6.如图,在△ABC中,D,E分别是AB,AC上的点,AF平分∠BAC,交DE于点G,交BC 于点F.若∠AED=∠B,且AG:GF=3:2,则DE:BC=.【答案】3:5例7.如图,在△ABC中,点D,E分别在边AB,AC上,∠ACD=∠B,DE∥BC.(1)求证:△ADE∽△ACD;(2)若DE=6,BC=10,求线段CD的长.【解答】(1)证明:∵∠ACD=∠B,又∵∠DAC=∠CAB,∴△ACD∽△ABC,∵DE∥BC,∴△ABC∽△ADE,∴△ADE∽△ACD;(2)解:∵DE∥BC,∴∠EDC=∠DCB,∵∠ACD=∠B,即∠ECD=∠B,∴△EDC∽△DCB,∴CDBC =DECD,即CD2=BC⋅DE,∵DE=6,BC=10,第4页共22页自学七招之以背代诵掌:高效记忆有妙招,以背代诵效果好非学科培训∴CD2=BC⋅DE=60,解得:CD=2√15.【答案】(1)略;(2)2√15.例8.如图,在△ABC中,AD、BE是中线,它们相交于点F,EG∥BC,交AD于点G.(1)求证:△FGE∽△FDB;(2)求AGDF的值.【解答】(1)解:由题意知:∵EG∥BC,∴∠GEF=∠FBD,∵∠BFD=∠GFE,∠GEF=∠FBD,∴△FGE∽△FDB;(2)解:∵AD、BE分别是三角形的中线,∴BD=CD,AE=EC,∵EG∥BC,∴EG是△ADC的中位线,∴EG=12CD,∵△EFG∽△BDF,∴EGBD =FGFD=12,∴DF=23DG,∵EG是△ADC的中位线,∴AG=DG,∴DF=23AG,∴AG:DF=3:2=32.【答案】(1)略;(2)32.第5页共22页自学七招之举一反三剑:总结归纳典型题,多种解法开脑洞非学科培训例9.如图,等边△ABC中,点D是BC上任意点,以AD为边作∠ADE=∠ADF=60∘,分别交AC,AB于点E,F.(1)求证:AD2=AE×AC;(2)已知BC=2,设BD的长为x,AF的长为y,求y关于x的函数表达式;(3)若四边形AFDE的外接圆直径为13√312,求y与x的值.【解答】(1)解:在等边△ABC中∠B=∠C=60∘∵∠ADE=60∘∴∠ADE=∠ACD,∠DAE=∠CAD,∴△ADE=△ACD∴ADAE =ACAD∴AD2=AE×AC;(2)解:∵∠B=∠ADF,∠DAF∠BAD∴△DAF∽△BAD∴DABA =AFAD∴AD2=AF×AB∴△DAF∽△BAD由(1)知AD2=AE×AC,且AB=AC∴AE=AF∵∠B=∠C=∠ADE且∠BAD+∠B=∠ADE+∠CDE ∴∠BAD=∠CDE∴△ABD∽△DCE∴ABBD =DCCE∵BC=2,BD=x,AF=y∴AB=2,CD=2−x,CE=2−y∴2x =2−x2−y∴y=12x2−x+2(0≤x≤2);第6页共22页自学七招之以背代诵掌:高效记忆有妙招,以背代诵效果好非学科培训第7页 共22页自学七招之举一反三剑:总结归纳典型题,多种解法开脑洞非学科培训(3)解:连接EF ,AF =AE ,∠EAF =60∘∠EDF =120∘则△AEF 为等边三角形 ∴四边形AFDE 的外接圆即为等边三角形△AEF 的外接圆 ∵四边形AFDE 的外接圆直径为13√312∴AF =EF =138∴当y =138时,x 1=12,x2=32.【答案】(1)略;(2)y =12x 2−x +2(0≤x ≤2);(3)当y =138时,x 1=12,x 2=32.例10.已知:如图,点D 是等腰直角△ABC 的重心,其中∠ACB =90∘,将线段CD 绕点C 逆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CE ,连结DE ,若△ABC 的周长为6,则△DCE 的周长为( )A. 2√2;B. 2√3;C. 4;D. 3√2.【答案】A例11.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D ,E 在BC 边所在的直线上,且BC 2=BD ⋅CE . (1)求∠DAE 的度数.(2)求证:AD 2=DB ⋅DE .【解答】(1)解: ∵△ABC 是等边三角形,∴∠ABC =∠ACB =60∘,AB =AC =BC , ∴∠ABD =∠ACE , ∵BC 2=BD ⋅CE , ∴AB ⋅AC =BD ⋅CE ,即ABBD =CEAC,∴△ABD∽△ECA;∴∠DAB=∠E,∴∠DAE=∠DAB+∠BAC+∠EAC=120∘(2)证明:∵∠DAE=∠ADB=120∘,∠D=∠D,∴△ABD∽△EAD∴ADDE =BDAD,∴AD2=DB⋅DE.【答案】(1)∠DAE=120∘;(2)略.例12.如图使用卡钳测量容器内径的示意图,现量得卡钳上A、D两端点的距离为6cm,AOBO =DOCO=47,求容器的内径BC.【解答】解:∵AOBO =DOCO又∵∠AOD=∠BOC ∴△AOD∽△BOC∴ADBC =AOBO=DOCO=47∵AD=6cm∴BC=212cm【答案】BC=212cm.例13.如图,在△ABC中,∠A=36∘,AC=AB=2,将△ABC绕点B逆时针方向旋转得到△DBE,使点E在边AC上,DE交AB于点F,则△AFE与△DBF的面积之比等于()第8页共22页自学七招之以背代诵掌:高效记忆有妙招,以背代诵效果好非学科培训A. √5−1;2;B. √5−14C. 3−√5;2D. 3−√5.4【答案】C例14.如图,已知在Rt△OAC中,O为坐标原点,直角顶点C在x轴的正半轴上,反比例函数y=k(k≠0)在第一象限的图象经过OA的中点B,交AC于点D,连接OD.若△OCD∽△ACO,则直线OA的x解析式为.【答案】y=2x例15.如图:在⊙O中,经过⊙O内一点P有一条弦AB,且AP=4,PB=3,过P点另有一动弦CD,连接AC,DB.设CP=x,PD=y.(1)求证:△ACP∽△DBP;(2)写出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3)若CD=8时,求S△ACP:S△DBP的值.第9页共22页自学七招之举一反三剑:总结归纳典型题,多种解法开脑洞非学科培训【解答】(1)证明:∵∠C=∠B,∠A=∠D,∴△ACP∽△DBP.(2)解:由(1)可得:CP⋅PD=AP⋅PB,即xy=12.∴y=12x.(3)解:由题意得{xy=12x+y=8.由②得y=8−x.代入①得x(8−x)=12.得x1=2,x2=6.∴CP=2,PD=6或CP=6,PD=2.S△ACP:S△DBP=CP2:BP2=22:32=4:9或S△ACP:S△DBP=CP2:BP2=62:32=4:1.【答案】(1)略;(2)y=12x;(3)4:1.【举一反三】1.如图,在直角△ABC中,∠ACB=90∘,AC=3,BC=4,且点D,D分别在BC,AB上,连结AD和CE交于点H,若BDCD =2,AHDH=1,则BE的长为.【答案】154.第10页共22页自学七招之以背代诵掌:高效记忆有妙招,以背代诵效果好非学科培训2.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为AB上的一点,连结CE,P为CE的中点,过P作直线MN分别交边AD,BC于点M,N,若EA:EB=5:4,则且PM:PN=.【答案】723.已知,如图,△ABC中,AB=2,BC=4,D为BC边上一点,BD=1.(1)求证:△ABD∽△CBA;(2)在原图上作DE∥AB交AC与点E,请直接写出另一个与△ABD相似的三角形,并求出DE的长.【解答】(1)∵AB=2,BC=4,BD=1,∴ABBC =24=12,BD AB =12,∴ABBC =BDAB,∵∠ABD=∠CBA,∴△ABD∽△CBA;(2)∵DE∥AB,∴△CDE∽△CBA,∴△ABD∽△CDE,∴DE=1.5.【答案】(1)见解答;(2)DE=1.5.4.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BCD和∠ABC的平分线分别交AD于E,G两点,CE,BG相交于点O.(1)求证:AG=DE;(2)已知AB=4,AD=5,求OEOC的值;(3)求四边形ABOE的面积与△BOC的面积之比.【解答】(1)证明:BG平分∠ABC,CE平分∠BCD∴∠ABG=∠CBG,∠BCE∠DCE∵AD∥BC∴∠CBG=∠AGB,∠BCE=∠CED∴AB=AG,CD=DE∵AB=CD∴AG=DE;(2)解:∵AB=4,AD=5∴AG=DG=4,AE=AD−DE=1,GD=AD−AG=1∴EG=AD−AE−DG=3∵AD∥BC∴OEOC =EGBC=35;(3)解:连接AO,设SΔOEG=9a∵AD∥BC,∴△OEG∽△OCB∴SΔOEG:SΔOBC=9:25∴SΔOBC=25a∵AE:EG=1:3∴SΔOAE:SΔOEG=1:3∴SΔOAE=3a∴SΔOAG=12a∵SΔOAB:SΔOAG=OB:OG=5:3∴SΔOAB=20a∴S四边形ABOE=SΔOAB+SΔOAE=23a∴S四边形ABOE:SΔOBC=23a:25a=23:25.【答案】(1)略;(2)35;(3)23∶25.5.如图,在△ABC中,点D、E分别在AB、AC上,DE∥BC,若AD=2,DB=1,△ADE、△ABC的面积分别为S1、S2,则S1的值为()S2;A. 23B. 1;2;C. 49D. 2.【答案】C6.如图,在△ABC中,AC=4,BC=2,点D是边AB上一点,CD将△ABC分成△ACD和△BCD,若△ACD是以AC为底的等腰三角形,且△BCD与△BAC相似,则CD的长为..【答案】4√337.如图,在△ABC中,EF∥CD,DE∥BC.(1)求证:AF:FD=AD:DB;(2)若AB=15,AD:BD=2:1,求DF的长.【解答】(1)证明:∵EF∥CD,∴AFFD =AEEC,∵DE∥BC,∴ADBD =AEEC,∴AF:FD=AD:DB;(2)解:∵AD:BD=2:1,∴BD=12AD,∴AD+12AD=15,∴AD=10,∵AF:FD=AD:DB,∴AF:FD=2:1,∴AF=2DF,∵AF+DF=10,∴2DF+DF=10,∴DF=103.【答案】(1)略;(2)DF=103.8.在△ABC中,点D、E分别在AB、AC上,∠AED=∠B,如果AE=2,△ADE的面积为4,四边形BCED的面积为5,那么AB的长为.【答案】3.9.如图,ABCD中,AC,BD交于点O,BC=6,OE=2,BO=4.(1)求证△DEF∽△BEC;(2)求AF的长.【解答】(1)证明:∵∠FDE=∠CBE,∠DFE=∠BCE,∠DEF=∠BEC,∴△DEF∽△BEC;(2)解:∴OB=OD=4,AD∥BC,AD=BC=18,∵OE=2,∴DE=4−2=2,∵AD∥BC,∴△DFE∽△BCE,∴DF+BC=DE+BE,∴DF+18=24+2,∴DF=6,∴AF=18−6=12.【答案】(1)略;(2)12.10.如图,四边形ABCD中,AC平分∠DAB,∠ADC=∠ACB=90∘,E为AB的中点,连接CE、DE.AC 与DE相交于点F.(1)求证:△ADF∽△CEF;的值.(2)若AD=4,AB=6,求ACAF【解答】(1)证明:∵∠ACB=90∘,E为AB的中点,∴AE=CE,∴∠EAC=∠ACE,∵AC平分∠DAB,∴∠DAC=∠CAB,∴∠DAC=∠ACE,∴AD∥CE,∴△ADF∽△CEF;(2)解:∵E为AB的中点,∴CE=12AB=AE,∴∠EAC=∠ECA;∵∠DAC=∠CAB,∴∠DAC=∠ECA,∴CE∥AD;∴△AFD∽△CFE,∴AD:CE=AF:CF;∵CE=12AB=3,AD=4,∴AFCF =ADCE=43,∴ACAF =74.【答案】(1)略;(2)ACAF =74.11.如图,矩形ABCD中,AB=4,BC=3,将△ABC沿AC折叠,点B落到E点,此时AE交CD于F,则AF:EF=()A. 24:7;B. 25:7;C. 2:1;D. 3:1.【答案】B12.如图,B、C、D在同一直线上,△ABC和△DCE都是等边三角形,且在直线BD的同侧,BE交AD于F,BE交AC于M,AD交CE于N.(1)求证:AD=BE;(2)求证:△ABF∽△ADB.【解答】(1)证明:∵△ABC与△DCE都是等边三角形,∴AC=BC,CD=CE,∠ACB=∠DCE=60∘.∴∠ACB+∠ACE=∠ACE+∠DCE,即∠BCE=∠ACD.在△BCE和△ACD中,{BC=AC∠BCE=∠ACDCD=CE,∴△BCE≌△ACD(SAS),∴AD=BE;(2)证明:由(1)知:△BCE≌△ACD,∴∠CBE=∠CAD,又∵∠BMC=∠AMF,∴∠AFB=∠ACB=60∘=∠ABC,又∵∠BAF=∠BAD,∴△ABF∽△ADB.【答案】(1)略;(2)略.13.在梯形ABCD中,AB∥CD,点E在线段DA上,直线CE与BA的延长线交于点G.(1)求证:△CDE∽△GAE;(2)当DE:EA=1:2时,过点E作EF∥CD交BC于点F且CD=4,EF=6,求AB的长.【解答】(1)证明:∵梯形ABCD,AB∥CD,∴∠CDE=∠GAE,∠DCE=∠EAG.∴△CDE∽△GAE.(2)证明:由(1)△CDE∽△GAE,∴DE:EA=DC:GA.∵DE:EA=1:2,CD=4,∴GA=8,CE:CG=1:3.又∵EF∥CD,AB∥CD,∴EF∥GB.∴△CEF∽△CGB.∴CE:CG=EF:GB.∵EF=6,∴GB=18.∴AB=GB−GA=18−8=10.【答案】(1)略;(2)10.14.如图,在△ABC中,AB=AC,以AB为直径的⊙O交AC于点E,交BC于点D.求证:(1)D是BC的中点;(2)△BEC∽△ADC.【解答】(1)证明:∵AB为⊙O的直径,∴∠BDA=90∘∴AD⊥BC,∵AB=AC,∴BD=CD,∴D是BC的中点;(2)证明:AB=AC,∴∠C=∠ABD,∵AB为⊙O的直径,∴∠ADB=∠BEC=90∘,∴△BEC∽△ADC.【答案】(1)略;(2)略.1.如图,在△ABC中,AB=8,AC=6,点D在边AB上,AD=4.5,△ABC的角平分线AE交CD于点F.(1)求证:△ACD∽△ABC;(2)求AFAE的值.【解答】(1)证明:ADAC =ACAB,∵∠BAC=∠CAD,∴△ACD∽△ABC (2)解:∵△ACD∽△ABC,AE是∠BAC的角平分线,∴AFAE =ACAB=34.【答案】(1)略;(2)AFAE =ACAB=34.2.从三角形(不是等腰三角形)一个顶点引出一条射线与对边相交,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把这个三角形分割成两个小三角形,如果分得的两个小三角形中一个为等腰三角形,另一个与原三角形相似,我们把这条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完美分割线.(1)如图1,在△ABC中,CD为角平分线,∠A=40∘,∠B=60∘,求证:CD为△ABC的完美分割线;(2)在△ABC中,∠A=48∘,CD是△ABC的完美分割线,且△ACD为等腰三角形,求∠ACB的度数;(3)如图2,△ABC中,AC=2,BC=√2,CD是△ABC的完美分割线,且△ACD是以CD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求完美分割线CD的长.【解答】(1)证明:如图1中,∵∠A=40∘,∠B=60∘,∴∠ACB=80∘,∴△ABC不是等腰三角形,∵CD平分∠ACB,∴∠ACD=∠BCD=12∠ACB=40∘,∴∠ACD=∠A=40∘,∴△ACD为等腰三角形,∵∠DCB=∠A=40∘,∠CBD=∠ABC,∴△BCD∽△BAC,∴CD为△ABC的完美分割线;(2)解:①当AD=CD时,如图2,∠ACD=∠A=48∘,∵△BDC∽△BCA,∴∠BCD=∠A=48∘,∴∠ACB=∠ACD+∠BCD=96∘;②当AD=AC时,如图3中,∠ACD=∠ADC=180∘−48∘2=66∘,∵△BDC∽△BCA,∴∠BCD=∠A=48∘,∴∠ACB=∠ACD+∠BCD=114∘;③当AC=CD时,如图4中,∠ADC=∠A=48∘,∵△BDC∽△BCA,∴∠BCD=∠A=48∘,∵∠ADC>∠BCD,矛盾,舍弃.∴∠ACB=96∘或114°;(3)解:由已知AC=AD=2,∵△BCD∽△BAC,∴BCBA =BDBC,设BD=x,∴(√2)2=x(x+2),∵x>0,∴x=√3−1,∵△BCD∽△BAC,∴,∴CD=√3−1√2×2=√6−√2.【答案】(1)略;(2)略;(3)√6−√2.3.已知,如图,△ABC中,AB=2,BC=4,D为BC边上一点,BD=1.(1)求证:△ABD∽△CBA;(2)在原图上作DE∥AB交AC与点E,请直接写出另一个与△ABD相似的三角形,并求出DE的长.【解答】(1)证明:∵AB=2,BC=4,BD=1,∴ABBC =24=12,BDAB=12,∴ABBC =BDAB,∵∠ABD=∠CBA,∴△ABD∽△CBA;(2)解:∵DE∥AB,∴△CDE∽△CBA,∴△ABD∽△CDE,∴DE=1.5.【答案】(1)略;(2)1.5.4.如图,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E是BC中点,DE交AC于F,若DE=12,则EF等于()第21页共22页自学七招之举一反三剑:总结归纳典型题,多种解法开脑洞非学科培训A. 8;B. 6;C. 4;D. 3.【答案】C第22页共22页自学七招之以背代诵掌:高效记忆有妙招,以背代诵效果好非学科培训。

相似三角形题型归纳

相似三角形题型归纳

相似三角形题型归纳1. 什么是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是指具有相似形状的三角形,它们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在解决相似三角形问题时,常用比例关系来推导解题思路。

2.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性质:2.1 角对应相等性质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2.2 边对应成比例性质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边分别成比例,则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2.3 AA相似性质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3. 相似三角形的题型分类相似三角形题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3.1 判断相似这类题目给出了两个或多个三角形,要求判断它们是否相似。

解决这类题目时,可以通过比较角度或边长的比例来进行判断。

3.2 求比例这类题目已知两个或多个相似三角形的某几条边的长度,要求求出其余边的长度比。

3.3 计算面积这类题目已知两个相似三角形的边长比例,要求计算它们的面积比。

3.4 整体应用这类题目将相似三角形与其它几何概念结合起来,要求多层次的计算与推理。

4. 相似三角形题型解法示例4.1 判断相似问题:已知三角形ABC与三角形DEF的两个内角分别相等,是否可以得出它们相似?解答:根据相似三角形的角对应相等性质,当两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相等时,可以得出它们相似。

4.2 求比例问题:已知三角形ABC与三角形DEF相似,且AB:DE =3:2,AC:DF = 5:4,求BC:EF的比例。

解答:根据相似三角形的边对应成比例性质,可以得到AC:DF = BC:EF。

又已知AC:DF = 5:4,代入BC:EF,得到BC:EF = 5:4。

4.3 计算面积问题:已知三角形ABC的面积为6平方单位,三角形DEF与三角形ABC相似,且AB:DE = 2:1,AC:DF = 3:2,求三角形DEF的面积。

解答:根据相似三角形的边对应成比例性质,可以得到AB2:DE2 = AC2:DF2。

又已知AB:DE = 2:1,代入AC:DF = 3:2,得到AB2:DE2 = 4:1,即AB:DE = 2: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字形,A’形,8字形,蝴蝶形,双垂直,旋转形
双垂直结论:射影定理:①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高是两直角边在斜边上射影的比例中项.②每一条直角边是这条直角边在斜边上的射影和斜边的比例中项
⑴△ACD∽△CDB→AD:CD=CD:BD→CD 2=AD•BD
⑵△ACD∽△ABC→AC:AB=AD:AC→AC2=AD•AB
⑶△CDB∽△ABC→BC:AC=BD:BC→BC2=BD•AB
结论:⑵÷⑶得AC2:BC2=AD:BD
结论:面积法得AB•CD=AC•BC→比例式证明等积式(比例式)策略
1、直接法:找同一三角形两条边变化:等号同侧两边同一三角形三点定形法
2、间接法:⑴3种代换①等线段代换;②等比代换;③等积代换;
⑵创造条件①添加平行线——创造“A”字型、“8”字型
②先证其它三角形相似——创造边、角条件
相似判定条件:两边成比夹角等、两角对应三边比
相似终极策略:
遇等积,化比例,同侧三点找相似;
四共线,无等边,射影平行用等比;
四共线,有等边,必有一条可转换;
两共线,上下比,过端平行条件边。

彼相似,我角等,两边成比边代换。

(3)等比代换:若d
c
b
a,
,
,是四条线段,欲证
d
c
b
a
=,可先证得
f
e
b
a
=(f
e,是两条线段)然
后证
d
c
f
e
=,这里把
f
e
叫做中间比。

①∠ABC=∠ADE.求证:AB·AE=AC·AD
②△ABC中,AB=AC,△DEF是等边三角形,求证:BD•CN=BM•CE.
③等边三角形ABC中,P为BC上任一点,AP的垂直平分线交AB、AC于M、N两点。

求证:BP•PC=BM•CN
D
C
A
word.
word. F
E
D
A
B
C ☞有射影,或平行,等比传递我看行斜边上面作高线,比例中项一大片
①在Rt△ABC中,∠BAC=90°,AD⊥BC于D,E为AC的中点,求证:AB•AF=AC•DF
②ABCD
③梯形ABCD中,AD//BC,作BE//CD,求证:OC2=OA.OE
☞四共线,看条件,其中一条可转换;
Rt△ABC中四边形DEFG为正方形。

求证:EF2=BE•FC
②△ABC中,AB=AC,AD是BC边上的中线,CF∥BA,求证:BP2=PE·PF。

③AD是△ABC的角平分线,EF垂直平分AD,交BC的延长线于E,交AB于F.
求证: DE2=BE·CE.
12
F
D
A
word.
☞两共线,上下比,过端平行条件边。

①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求证:AB:AC=BD:CD.
②在△ABC 中,AB=AC , 求证:DF:FE=BD:CE.
③在△ABC 中,AB >AC ,D 为AB 上一点,E 为AC 上一点,AD=AE ,直线DE 和BC 的延长线交于点P ,求证:BP:CP=BD:CE.
④在△ABC 中,BF 交AD 于E.
(1)若AE:ED=2:3,BD:DC=3:2,求AF:FC ; (2)若AF:FC=2:7,BD:DC=4:3,求AE:ED.
(3)BD:CD=2:3,AE:ED=3:4 求
:AF:FC
⑤在△ABC 中,D 、E 分别为BC 的三等分点,AC 边上的中线BM 交AD 于P ,交AE 于Q ,若BM=10cm ,试求BP 、PQ 、QM 的长.
F B A C
D E 3
2
1E D
A
B
C
P D A B C E E A B C D F
word.
⑥△ABC 中,AC=BC ,F 为底边AB 上的一点,(m 、 n >0),取CF 的中点D ,
连结AD 并延长交BC 于E.(1)
的值.(2)如果BE=2EC ,那么CF 所在直线与边AB 有
怎样的位置关系?证明你的结论;(3)E 点能否为BC 中点?如果能,求出相应的的值;如果不能,证明你的结论。

☞彼相似,我条件,创造边角再相似 ①AE 2=AD ·AB ,且∠ABE =∠BCE ,试说明△EBC ∽△DEB
②已知ABD ∆∽ACE ∆,求证:ABC ∆∽ADE ∆.
③D 为△ABC 内一点,连接BD 、AD ,以BC 为边在△ABC 外作∠CBE=∠ABD ,∠BCE=∠BAD ,求证:△DBE ∽△ABC 。

④D 、E 分别在△ABC 的AC 、AB 边上,且AE •AB=AD •AC ,BD 、CE 交于点O. 求证:△BOE ∽△COD.
O
D B
A E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
wor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