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 2

合集下载

舒曼的“文化适应假说”与二语习得研究现状综述

舒曼的“文化适应假说”与二语习得研究现状综述

舒曼的“文化适应假说”与二语习得研究现状综述魏思奇文化因素是语言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因素。

舒曼的“文化适应假说”揭示了语言习得过程中,语言习得和目的语文化适应的关系,强调文化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

文章以“文化适应模式”和“二语习得”为主题词在CNKI中进行检索,并对搜索到的23篇期刊文章及4篇硕士论文(2005-2017)进行了概括分析。

1引言John Schumann的文化适应模式(Acculturation model)是在自然环境下,学习者社团处在目的语社团中的二语习得这一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从心理距离和社会距离两个方面探讨了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差异。

该理论与以往的本体语言研究的方式不同,而是从文化层面与语言相联系,把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看作是逐步适应目的语文化的过程,把整个第二语言习得看做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

本文以“文化适应模式”和“二语习得”为主题词在CNKI中进行检索,并对搜索到的23篇期刊文章及4篇硕士论文(2005-2017)作一综述。

2相关理论2.1文化适应模式的具体内容关于“文化适应模式”Schumann曾先后对其进行多次阐述,一直在不断完善,其中以1978年的理论最为完整,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第二语言习得只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学习者始终处于从不适应过渡到适应的连续系统中,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的文化适应程度将决定其习得目的语的水平;其中,“文化适应模式”指学习者在社会和心理两方面都能融入目的语群体之中。

另外,Schumann 通过“社会距离 ”和“心理距离 ”来分析和阐述文化适应程度。

2.2文化适应假说的影响因素Schumann提出的“文化适应假说”强调文化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所研究的因素可以归为两类: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

Schumann将其称之为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和心理距离(psychological distance)。

要习得一种第二语言,必须了解并习得该目的语文化,缩短与目的语文化的社会和心理距离是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条件。

浅析舒曼声乐套曲Op.42之2《他,比任何人都高贵》

浅析舒曼声乐套曲Op.42之2《他,比任何人都高贵》

浅析舒曼声乐套曲Op.42之2《他,比任何人都高贵》【摘要】舒曼的声乐套曲Op.42之2《他,比任何人都高贵》是一首充满深情的歌曲,表达了对他人高贵品质的赞美和崇敬。

文章首先介绍了这首歌曲,然后深入解析了施特恩的创作背景,曲目特点分析,歌曲内容解读,表现手法探讨以及音乐特色分析。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首歌曲的内涵和创作背景,以及施特恩的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

文章对所讨论的内容进行了总结,概括了这首歌曲的重要特点和价值。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和欣赏《他,比任何人都高贵》这首歌曲。

【关键词】引言、《他,比任何人都高贵》歌曲、背景介绍、施特恩、创作背景、曲目特点、歌曲内容、表现手法、音乐特色、总结1. 引言1.1 介绍《他,比任何人都高贵》歌曲《他,比任何人都高贵》是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所创作的一首声乐套曲Op.42中的第二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其优雅的旋律和深情的表达而著称,表现了舒曼在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和情感表达能力。

《他,比任何人都高贵》是舒曼为女高音和钢琴而作,以其细腻的旋律、丰富的情感和复杂的音乐结构而受到广泛赞誉。

1.2 背景介绍《他,比任何人都高贵》是舒曼声乐套曲Op.42中的第二首歌曲,是德国著名作曲家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在19世纪中期创作的作品之一。

这首歌曲以德国诗人约翰内斯·勒特伯(Johannes Letteber)的诗歌为基础,表现了一段深情的爱情故事。

在当时的德国,浪漫主义思潮盛行,舒曼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常常充满了浓厚的情感和个人色彩,深受当时的听众喜爱。

舒曼创作这首歌曲的背景也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有关。

在创作这首歌曲的时候,舒曼正处于创作巅峰期,同时也经历着爱情和家庭生活的变化。

这些经历都反映在他的音乐中,赋予了作品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情感。

浅析舒曼声乐套曲Op.42之2《他,比任何人都高贵》

浅析舒曼声乐套曲Op.42之2《他,比任何人都高贵》

浅析舒曼声乐套曲Op.42之2《他,比任何人都高贵》1. 引言1.1 介绍浅析舒曼声乐套曲Op.42之2《他,比任何人都高贵》舒曼声乐套曲Op.42是德国音乐大师罗伯特·舒曼创作的一部重要声乐作品,其中的第2首歌曲《他,比任何人都高贵》极具情感表达力和音乐魅力。

这首歌曲以其深刻的音乐特点和独特的表现力,被广泛认为是舒曼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他,比任何人都高贵》通过舒曼独特的旋律和和声处理,展现出一种极致的音乐美感。

歌曲中情感起伏跌宕,旋律清晰流畅,让人听了不仅能感受到音乐的美好,更能深刻体会到歌曲表达的情感深意。

歌曲的歌词内容也是其魅力所在。

通过细腻的词语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歌词描绘了一种高贵而温暖的爱情情感,让人感受到一种纯粹而深沉的感情体验。

在声乐领域中,《他,比任何人都高贵》被视为一首经典之作,它不仅在音乐表达上具有非凡的艺术价值,更在情感传达和表现力上达到了高峰。

这使得这首歌曲成为舒曼声乐套曲Op.42中不可或缺的精品之一。

通过对《他,比任何人都高贵》的深入分析和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歌曲在音乐史上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价值,同时也能体会到舒曼作品所具有的深刻魅力和艺术魅力。

2. 正文2.1 舒曼声乐套曲Op.42的背景介绍舒曼声乐套曲Op.42是德国作曲家罗伯特·舒曼于1840年创作的一部声乐作品,共有12首歌曲组成。

这部套曲被认为是舒曼的代表作之一,展示了他在声乐领域的独特才华和创作功力。

舒曼在创作这部套曲的背景是他与克拉拉·维克的婚姻。

这段婚姻的谱写透露了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激情和渴望。

舒曼在作品中倾注了对妻子的深情爱意,以及对人生、自然和艺术的思考。

舒曼曾说过,他的作品是一种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而Op.42中的歌曲正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映射。

这部套曲体现了舒曼对音乐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感悟,展现了他作为作曲家和诗人的综合才能。

舒曼声乐套曲Op.42在当时即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被视为浪漫主义时期声乐作品的典范之一。

浪漫主义2

浪漫主义2
象他的钢琴套曲一样,舒曼常常把一首首独立的歌曲组合成套。1840年属于他 创作风格成熟期。舒曼创作了根据海涅的诗歌写的《歌曲集》(9首)、献给克拉 拉的声乐套曲《桃金娘》(26首)、《妇女的生活与爱情》(8首)、《诗人之恋》 (16首)等 。
听赏: 艺术歌曲 《月夜》


约“

圆 舞
斯曲
特 劳
之 王 ”

(一)生 平 (二) 创作
小约翰•斯特劳斯的创作
圆舞曲来源于16世纪德国奥地利地区的民间舞蹈“连德勒”舞曲,连德 勒舞曲是一种三拍子的徐缓的民间舞曲。与连德勒舞曲相比,维也纳圆舞曲在 音乐性格上变得华丽、活泼、优雅,速度较快,常是小快板,三拍子的节奏很 有弹性。有着强烈的节奏和快速的旋转感。整首乐曲的段落结构是:主体是3-5 首小圆舞曲,前面有序奏,最后有结束部,各段落是连续演奏而不中断。
《童年情景》:
包括13首带标题的小曲,舒曼在创作这部作品时对克 拉拉说:“由于回忆起你的童年时代,我创作了这首作 品。”全曲包括“捉迷藏”、“梦幻”、“孩子的请求”、 “骑木马”等,深入地刻画了儿童的心理活动,音乐写的 神态逼真、形象幽默、饶有情趣,是一幅抒情的儿童图画。 其中有些受人喜爱的小曲常被单独抽出来演奏,如“梦幻 曲” 。
序奏开始时,小提琴在A大调上用碎弓轻轻奏出徐缓的震音,好似黎明的 曙光拨开河面上的薄雾,唤醒了沉睡大地,多瑙河的水波在轻柔地翻动。 在这背景的衬托下,圆号吹奏出这首乐曲最重要的一个动机,连贯优美, 高音活泼轻盈,它象征着黎明的到来。
接下来是五首连着一起演奏的小圆舞曲,每首小圆舞曲都包含两个相互对 比的主题旋律。 第一小圆舞曲描写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们翩翩起舞时的情 景。主题A抒情明朗的旋律、轻松活泼的节奏,以及和主旋律相响应的顿 音,充满了欢快的情绪,使人感到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多瑙河;主题B轻 松、明快,仿佛是对春天的多瑙河的赞美。

舒曼全部作品列表(List of compositions by Robert Schumann)

舒曼全部作品列表(List of compositions by Robert Schumann)

List of compositions by Robert SchumannContents• 1 Piano works• 2 Vocal workso 2.1 Lieder and partsongso 2.2 Choral and dramatic works• 3 Orchestral workso 3.1 Works for solo instrument(s) with orchestra• 4 Chamber music1. Piano works•Op. 1, Variations on the name "Abegg" (1830)•Op. 2, Papillons, (1829–1831)•Op. 3, Etudes After Paganini Caprices (1832)•Op. 4, Intermezzi (1832)•Op. 5, Impromptus [on a Theme by Clara Wieck] (1833)•Op. 6, Davidsbündlertänze (1837)•Op. 7, Toccata (1832)•Op. 8, Allegro in B minor (1831)•Op. 9, Carnaval (1834–1835)•Op. 10, 6 Concert Studies on Caprices by Paganini (1833)•Op. 11, Grand Sonata No. 1 in F-sharp minor (1835)•Op. 12, Fantasiestücke ("Fantasy Pieces") (1837)•Op. 13, Études symphoniques ("Symphonic Studies") (1834)•Op. 14, Grand Sonata No. 3 in F minor, "Concerto Without Orchestra" (1835)•Op. 15, Kinderszenen ("Scenes From Childhood") (1838)•Op. 16, Kreisleriana (1838)•Op. 17, Fantasia in C (1836)•Op. 18, Arabeske in C (1839)•Op. 19, Blumenstück in D-flat ("Flower Piece") (1839)•Op. 20, Humoreske in B-flat (1839)•Op. 21, Novelletten ("Novelettes") (1838)•Op. 22, Sonata No. 2 in G minor (1833–1835)•Op. 23, Nachtstücke ("Night Pieces") (1839)•Op. 26, Faschingsschwank aus Wien ("Carnival Jest from Vienna") (1839)•Op. 28, Three Romances (1839)•Op. 32, 4 Klavierstücke (Scherzo, Gigue, Romance and Fughette) (1838–9)•Op. 56, Etuden in kanonischer Form für Orgel oder Pedalklavier ("Studies in the Form of Canons for Organ or Pedal Piano") (1845)•Op. 58, Skizzen für Orgel oder Pedalklavier ("Sketches for Organ or Pedal Piano") (1845)•Op. 60, 6 Fugues on B–A–C–H for organ or pedal piano (1845)•Op. 66, Bilder aus Osten ("Pictures from the East") (6 Impromptus for piano 4-hands) (1848)•Op. 68, Album für die Jugend ("Album for the Young") (1848)•Op. 72, Vier Fugen ("Four Fugues") (1845)•Op. 76, Vier Märsche ("Four Marches") (1849)•Op. 82, Waldszenen ("Forest Scenes") (1848–1849)•Op. 85, 12 Klavierstücke für kleine und große Kinder) ("12 Piano Pieces for Young and Older Children") (piano 4 hands) (1849)•Op. 99, Bunte Blätter (1836–1849)•Op. 109, Ball-Scenen ("Scenes from a Ball") (4 hands) (1851)•Op. 111, Three Fantasiestücke (1851)•Op. 118, Three Piano Sonatas for the Young (1853)•Op. 124, Albumblätter ("Album Leaves") (1832–1845) (includes one piece previously part of WoO 31)•Op. 126, Seven Piano Pieces in Fughetta Form (1853)•Op. 130, Kinderball ("Children's Ball") (four hands) (1853)•Op. 133, Gesänge der Frühe ("Songs of Youth") (1853)•WoO 24, Variationen in Es-dur über ein eigenes Thema "Geister-Variationen" ("Variations in E-flat on an Original Theme") (1854)•WoO 31, Etüden in Form freier Variationen über ein Beethoven'sches Thema ("Studies in the Form of Free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Beethoven") (1831–32)2. Vocal works2.1 Lieder and partsongs•Op. 24, Liederkreis (Heine), nine songs (1840)•Op. 25, Myrthen, twenty-six songs (4 books) (1840)•Op. 27, Lieder und Gesänge volume I (5 songs) (1840)•Op. 29, 3 Gedichte (1840)•Op. 30, 3 Gedichte (1840)•Op. 31, 3 Gesänge (1840)•Op. 33, 4 Lieder (part songs for men's voices with piano ad lib) (1840)•Op. 34, 4 Duets (soprano and tenor with piano) (1840)•Op. 35, 12 Gedichte (1840)•Op. 36, 6 Gedichte (1840)•Op. 37, Gedichte aus "Liebesfrühling" (12 songs, of which numbers 2, 4 and 11 are by Clara Schumann) (1840) •Op. 39, Liederkreis (Eichendorff), twelve songs (1840)•Op. 40, 5 Lieder (1840)•Op. 42, Frauenliebe und -leben (Chamisso), eight songs (1840)•Op. 43, 3 Duets (1840)•Op. 45, Romanzen & Balladen volume I (3 songs) (1840)•Op. 48, Song cycle, Dichterliebe, sixteen songs from Heine's Buch der Lieder (1840)•Op. 49, Romanzen & Balladen volume II (3 songs) (1840)•Op. 51, Lieder und Gesänge volume II (5 songs) (1842)•Op. 53, Romanzen & Balladen volume III (3 songs) (1840)•Op. 55, 5 Lieder (partsongs) (1846)•Op. 57, Belsatzar, ballad (Heine) (1840)•Op. 59, 4 Gesänge (partsongs) (1846)•Op. 62, 3 Gesänge (partsongs with piano ad lib) (1847)•Op. 64, Romanzen & Balladen volume IV (3 songs) (1841–47)•Op. 65, Ritornelle in canonischen Weisen (7 canonic part songs) (1847)•Op. 67, Romanzen & Balladen volume I (5 partsongs) (1849)•Op. 69, Romanzen volume I (6 partsongs for women's voices) (1849)•Op. 74, Spanisches Liederspiel (3 songs, 5 duets, 2 quartets) (1849)•Op. 75, Romanzen & Balladen volume II (5 partsongs) (1849)•Op. 77, Lieder und Gesänge volume III (5 songs) (1841–50)•Op. 78, 4 duets (soprano and tenor) (1849)•Op. 79, Liederalbum für die Jugend (29 songs) (1849)•Op. 83, 3 Gesänge (1850)•Op. 87, Ballad, "Der Handschuh" (Schiller) (1850)•Op. 89, 6 Gesänge (1850)•Op. 90, 6 Gedichte (1850)•Op. 91, Romanzen volume II (6 partsongs for women's voices) (1849)•Op. 95, 3 Gesänge (1849)•Op. 96, Lieder und Gesänge volume IV (1850)•Op. 101, Minnespiel (4 songs, 2 duets, 2 quartets) (1849)•Op. 103, Mädchenlieder (2 women's voices and piano) (1851)•Op. 104, 7 Lieder (1851)•Op. 106, Declamation with piano, "Schön Hedwig" (1849)•Op. 107, 6 Gesänge (1851–52)•Op. 114, 3 Lieder für 3 Frauenstimmen (1853)•Op. 117, 4 Husarenlieder (1851)•Op. 119, 3 Gedichte (1851)•Op. 122, Declamation with piano: "Ballade vom Heideknaben" and "Die Flüchlinge" (1852)•Op. 125, 5 heitere Gesänge (1851)•Op. 127, 5 Lieder und Gesänge (1850–51)•Op. 135, Gedichte der Königin Maria Stuart (1852)•Op. 137, Jagdlieder (5 partsongs for men's voices with 4 horns ad lib) [1849]•Op. 138, Spanische Liebeslieder (1849)•Op. 142, 4 Gesänge (1852)•Op. 145, Romanzen & Balladen Vol. III (5 partsongs) (1849–51)•Op. 146, Romanzen & Balladen Vol. IV (5 partsongs) (1849)2.2 Choral and dramatic works•Op. 50, Das Paradies und die Peri, oratorio (1841–43)•Op. 71, Adventlied for soprano, chorus and orchestra (1848)•Op. 81, Genoveva, opera (1848)•Op. 84, Beim Abschied zu singen for chorus & winds (1848)•Op. 93, Motet, "Verzweifle nicht im Schmerzenstal" for double chorus and organ ad lib (1849, orchestrated 1852) •Op. 98a, Songs from Wilhelm Meister•Op. 98b, Requiem for Mignon for solo voices, chorus and orchestra (1849)•Op. 108, Nachtlied for chorus and orchestra (1849)•Op. 112, Der Rose Pilgerfahrt oratorio (1851)•Op. 115, Overture and incidental music, Manfred (1848–49)•Op. 116, Der Königssohn (Uhland), for solos, chorus and orchestra (1851)•Op. 123, Festival overture on the Rheinweinlied for orchestra and chorus (1853)•Op. 139, "Des Sängers Fluch" (Uhland) for solo voice, chorus and orchestra (1852)•Op. 140, "Vom Pagen und der Königstochter" for solo voice, chorus, and orchestra (1852)•Op. 141, 4 doppelchörige gesänge (partsongs) (1849)•Op. 143, "Das Glück von Edenhall" (Uhland) for solo voice, chorus, and orchestra (1853)[1]•Op. 144, "Neujahrslied" for chorus and orchestra (1849–50)•Op. 147, Mass (1852)•Op. 148, Requiem (1852)•WoO 3, Scenes from Goethe's Faust, oratorio (1844–1853)[1]3.Orchestral works•Op. 38, Symphony No. 1 in B flat, Spring (1841)•Op. 52, Overture, Scherzo & Finale in E (1841)•Op. 61, Symphony No. 2 in C (1845–46)•Op. 97, Symphony No. 3 in E flat, Rhenish (1850)•Op. 100, Bride of Messina overture (1850–51)•Op. 120, Symphony No. 4 in D minor (1841; revised in 1851)•Op. 128, Julius Caesar overture (1851)•Op. 136, Hermann und Dorothea overture (1851)•WoO 29, Symphony in G minor ("Zwickau")(incomplete)4. Works for solo instrument(s) with orchestra•Op. 54, 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 (1841–45)•Op. 86, Konzertstück for Four Horns and Orchestra (1849)•Op. 92, Introduction and Allegro Appassiona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1849)•Op. 129, Cello Concerto in A minor (1850)•Op. 131, Fantasy in C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1853)•Op. 134, Introduction and Allegr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1853)•WoO 23, Violin Concerto in D minor (1853)[1][edit] Chamber music•Op. 41, Three string quartets in A minor, F and A (1842)•Op. 44, Piano quintet in E flat (1842)•Op. 46, Andante and variations for two pianos (1843) (there is an original version for two pianos, 2 cellos and horn) •Op. 47, Piano quartet in E flat (1842)•Op. 63, Piano Trio No. 1 in D minor (1847)•Op. 70, Adagio and Allegro for Horn and Piano (1849)•Op. 73, Fantasy Pieces for Clarinet and Piano (1849)•Op. 80, Piano Trio No. 2 in F (1847)•Op. 88, Fantasiestücke for piano trio (1842)•Op. 94, Three Romances for oboe and piano (1849)•Op. 102, Five Stücke im Volkston for piano and cello (1849)•Op. 105, Violin Sonata No. 1 in A minor (1851)•Op. 110, Piano Trio No. 3 in G minor (1851)•Op. 113, Märchenbilder for piano and viola (1851)•Op. 121, Violin Sonata No. 2 in D minor (1851)•Op. 132, Märchenerzählungen, four pieces for clarinet, viola and pianoforte (probably 1853)•WoO 32, Piano quartet in C minor (1829)[1]•WoO 27, Violin Sonata No. 3 in A minor (1853)。

浅析舒曼声乐套曲Op.42之2《他,比任何人都高贵》

浅析舒曼声乐套曲Op.42之2《他,比任何人都高贵》

浅析舒曼声乐套曲Op.42之2《他,比任何人都高贵》1. 引言1.1 介绍舒曼声乐套曲Op.42舒曼声乐套曲Op.42,是德国作曲家罗伯特·舒曼创作的一部声乐作品,共有12首歌曲,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之一。

这部套曲包含了多种不同主题的歌曲,从爱情、自然到宗教等多个方面展现了舒曼的音乐才华和情感表达能力。

舒曼声乐套曲Op.42中的每一首歌曲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和风格,展现了舒曼作为作曲家的多面才能。

他巧妙地运用旋律、和声和节奏等元素,将诗歌的情感和意境完美地融入到音乐中,使得整个套曲听起来既富有表现力又具有深度。

这部套曲被认为是舒曼音乐中的杰作之一,展现了他对声乐音乐的深刻理解和创作技巧。

每一首歌曲都是一个小型的音乐故事,带领听众进入一个情感丰富、富有想象力的音乐世界。

舒曼声乐套曲Op.42不仅在当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成为了后世作曲家和歌唱家们学习和借鉴的重要作品之一。

1.2 介绍《他,比任何人都高贵》舒曼声乐套曲Op.42中的第二首歌曲《他,比任何人都高贵》,是由作曲家罗伯特·舒曼创作的一首男声独唱曲。

这首曲目体现了舒曼在声乐作品中独具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音乐表达力。

《他,比任何人都高贵》的歌词以优美的诗意描绘了一位高贵、神圣的男性形象,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曲家对高尚品质和理想人格的追求和赞美。

这首曲目的曲调优美动人,旋律流畅婉转,富有节奏感和情感张力,展现了舒曼在声乐创作中的卓越技巧和音乐才华。

作曲家巧妙地运用了旋律发展和变化,营造出一种悠远、高洁的氛围,使整首曲目充满动人的魅力和诗意。

在演唱技巧上,该曲要求歌唱者具备出色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达力,能够准确理解并演绎歌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内涵。

歌唱者需要通过声音的力度、音准和表情来传达曲目所要表达的高贵、神圣的意境,让观众深受感动。

舒曼声乐套曲Op.42之2《他,比任何人都高贵》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高度艺术价值的声乐作品,通过对高尚品质和理想境界的赞美,展现了作曲家独特的音乐视角和情感表达能力。

舒曼《幻想曲集》之二《冲动》和声分析

舒曼《幻想曲集》之二《冲动》和声分析

舒曼《幻想曲集》之二《冲动》和声分析谢丹【摘要】《幻想曲集》(OP.12)是一部由八首风格各异的小曲组成的套曲。

以该曲集第二首《冲动》为研究对象,以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中“和声分析”章节中的分析方法与步骤为基础,从微观、中观、宏观分析三个层面对这首小品作全面的和声分析。

%The Fantasia Set (OP.12) divertimento is a ditty composed by eight different styles. This article,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methods and steps in section "The Harmonies Analysis" of Peng Zhimin's Basic Course of Music Analysis, analyzes comprehensively the second song of the album lmpulse from the micro, meso, and macro levels.【期刊名称】《苏州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9)006【总页数】3页(P33-35)【关键词】舒曼;《幻想曲集》;《冲动》;和声分析【作者】谢丹【作者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艺术与设计系,江苏苏州2151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14一、作品简介《幻想曲集》(OP.12)作于 1837 年夏天① 这首《幻想曲集》是1837年夏天在维也纳创作的。

是舒曼因为与克拉拉的感情关系以及《新杂志》等问题大伤脑筋的时候所创作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作曲家当时的心绪。

,是一部由八首风格各异、对比鲜明、情绪不同的小曲组成的套曲,于1838年由布赖特科普夫出版社出版,是舒曼音乐创作中性格最集中、最凝练的体现之一。

舒曼的这部作品开拓了钢琴的创作领域,其独特的风格,体现了富于幻想、突出情感、不断创新的特点。

舒曼作品《童年情景》作品赏析舒曼童年情景

舒曼作品《童年情景》作品赏析舒曼童年情景

《童年情景》是钢琴套曲,由德国作曲家舒曼于1838年创作。

作品没有直接描绘儿童生活,而是从成年人回忆童年情景的角度进行创作。

以下是分享的舒曼作品《童年情景》作品赏析舒曼童年情景,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舒曼作品《童年情景》作品赏析舒曼童年情景舒曼,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曾在莱比锡大学学法律,19岁起师从维克学钢琴,1834年创办《新音乐报》,刊发了大量评论文章,成为当时德国音乐艺术生活中革新与进步艺术倾向的喉舌。

1840年与维克之女德国钢琴家克拉拉结婚。

1854年精神错乱,后死于精神病院。

代表作有钢琴曲《蝴蝶》,《狂欢节》,《童年情景》等,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和生活》,《诗人之恋》 ;艺术歌曲《月夜》,《奉献》,《核桃树》等。

舒曼继承发展了舒伯特歌曲创作传统,进一步丰富了钢琴伴奏的表现方法,注重选择富有诗意的歌词,故享有诗人音乐家的称号。

舒曼在1938年创作了钢琴套曲《童年情景》。

以他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天真烂漫,充满了各种离奇幻想的岁月,以此来唤起人们心灵深处美好的童年回忆。

这部作品描述了舒曼心中的童年生活,也是一个成年人对童年情景的一种缅怀。

他想人们战火死了他儿童时代的深刻经历,这部作品创作手法简练,形象刻画准确、鲜明,心理描述细腻。

《童年情景》组曲共有13首小曲。

各曲标题为《异国和异国的人们》、《奇怪的传说》、《捉迷藏》、《孩子的请求》、《无限的快乐》、《重要的事件》、《梦幻曲》、《火炉旁》、《骑竹马》、《过分认真》、《惊吓》、《孩子入睡》、《诗人的生活》(1)异国和异国的人们。

平稳四分音符夹杂着不安分的附点节奏,生动地表现了孩子听到异国故事时诧异好好奇的神情。

(2)奇怪的传说。

突变的节奏使乐曲显得夸张活泼,仿佛古怪离奇的故事给孩子留下了深刻印象。

(3)捉迷藏。

上上下下飞快跳跃的顿音逼真地展现出孩子们你躲我藏、追逐游戏的情景。

(4)孩子的请求,亲切温柔的旋律充满稚气,并带有祈求、幻想的情绪,最后结束在属七和弦的七音上,形象地描绘了孩子提出请求期待答复时的神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评论家舒曼
• 1834年,舒曼与维克等人共同创办了音乐评论杂志《新音乐 杂志》,舒曼是主编和主要撰稿人。 • 杂志对当时德国社会音乐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评论,热 情赞扬舒伯特、柏辽兹等作曲家的才能,推荐肖邦、勃拉姆 斯等崭露头角的新人,他向人们呼吁要重视肖邦:“先生们 脱帽致敬吧,在你们面前的是一位天才!”,并称勃拉姆斯 是“年轻的鹰”,为后者写的推荐文章是他在神志清醒阶段 写作的最后一篇文章。 • 《新音乐杂志》在德国十九世纪社会音乐生活中起了重要作 用,舒曼是当时音乐美学和音乐批评领域的一位先行者。
作品概要
• 钢琴音乐作品:
• 套曲:《蝴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欢节》《幻想曲集》《童年情景》《克莱
斯勒里安那》《新事曲》《大卫同盟舞曲》 • 变奏曲:《阿贝格变奏曲》《交响练习曲》
• 奏鸣曲:《 f#小调钢琴奏鸣曲》《g小调钢琴奏鸣曲》
• 大型钢琴曲:《a小调钢琴协奏曲》《C大调幻想曲》 • 其他:浪漫曲、赋格曲、托卡塔、波罗涅兹、即兴曲、练习曲等
谢谢大家
11-1班 杨天宇
舒曼 Robert Schumann
诗人之恋
1810.6.8~1856.7.29
个人简介
• 罗伯特· 舒曼,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自小学习钢琴, 7岁开始作曲,16岁遵母意进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当听到帕格 尼尼的演奏,他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于是19岁的他又进修钢琴, 放弃了法律的学习,专攻音乐。因动用机械装置锻炼双手,后 因手指受伤,使他无法成为一名钢琴家遂转向作曲和音乐评论。 1835-1844年,独自编辑《新音乐杂志》,并开始创作大量钢琴 作品。1840年获耶拿大学哲学博士,1843年赴莱比锡音乐学院 任教。1844~1850年,移居德雷斯顿继续从事作曲和指挥。因 精神疾病日趋严重1854年投莱茵河被救,两年后逝世于精神病 院。
声乐作品:
• 声乐套曲:《桃金娘》《妇女的生活与爱情》《诗人之恋》。 • 叙事歌曲:《两个掷弹兵》等。 • 歌 剧:《格诺费娃》。
• 管弦乐曲:
• 《第一“春天”交响曲》和《第三“莱茵”交响曲》 小提琴奏鸣曲、钢琴与大提琴的民歌风格小曲、双簧管与钢 琴的浪漫小曲、圆号与钢琴的《柔板与快板》。
• 室内乐:包括三重奏、四重奏、钢琴四重奏、钢琴五重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