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的《阿贝格变奏曲》作品分析
罗伯特·舒曼变奏曲二重性格探究——以《阿贝格变奏曲》为例

,,
■
- ■-
■ ●- ■
罗伯 特 ・ 舒 曼变 奏 曲二重性 格探 究
。
以《 阿贝格变奏 曲》 为例
一 向 颖 浙江 艺术 职 业 学 院
摘要 : 罗伯 特 . 舒 曼是 欧洲 浪 漫 主 义 音 乐 的 重要 奠 基 者 之 一 , 《 阿 贝格 变 奏 曲》 是 他 的 代表 作 品 。虽 然 这 首 作 品 看上 去仅 仅
则 是 颇 具 特 色 且 有 代表 性 的一 位 。 他 的音 乐创 作 具 有 浓 重 的 浪 漫 主 义 色 彩 , 有 着 极 高 的 欣 赏 与 研 究 价 值 。 他 的 一 生 充 满 坎
坷、 命 运 多 舛 他 的理 性 与 激 情 一 刻 不 停 的 争 斗 并 在 他 的 音 乐创 作 中 刻 下 深 深 的 烙 印 由于 曲折 的生 活 和 感 情 经 历 , 加 之 受 到 浪 漫 主 义 文学 的熏 陶 。 舒 曼在 人格 发 展过程 中. 组 建 形 成 了二 重 性 格 特 征 同 时 .这 种 二 重 性 格特 征 又 直 接 或 间接 、 从 内容 和 形 式 上 影 响 了 他 的音 乐 评 论 和 音
是一首 小曲. 但 作 者 的 二 重 性 格 由此 部 作 品 表 现 得 淋 漓尽 致 , 本文主要从创造 背号、 演奏 分析 和 教 学分 析 等 三 个 方 面 对
这 部 作 品 和 作 者 的 二 重性 格 进 行 了研 究 . 旨在 使 人 们 对 舒 曼 钢琴 作 品有 更 深 入 细 致 的认 识 和 理 解 。
乐 创 作 他 臆 想 中 的 两 名 核 心 人 物 弗 洛 列 斯坦 ( F l o r e s t a n )和埃塞 比乌斯 ( E u s e — b i u s ) , 在 他 的 音 乐 评 论和 音 乐创 作 中 如 影 相随. 展 示 了两 种 不 同 形 象 : 前 者 性 格 热
舒曼双重性格在《阿贝格变奏曲》中的体现

舒曼双重性格在《阿贝格变奏曲》中的体现《阿贝格变奏曲》是德国著名作曲家罗伯特·舒曼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其为妻子克拉拉所作的作品之一。
舒曼以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双重性格而闻名,这种双重性格在《阿贝格变奏曲》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本文将从舒曼的双重性格和《阿贝格变奏曲》的音乐特点两个方面来探讨舒曼双重性格在该作品中的体现。
我们来谈谈舒曼的双重性格。
舒曼生于1810年,去世于1856年,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对内心情感和精神世界的表达,个人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常常成为他作品的主题。
舒曼的双重性格体现在他的音乐创作中,一方面他是理性的,严谨的,另一方面又充满了情感的冲动和想象力的丰富。
这种双重性格在他的音乐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特别是在《阿贝格变奏曲》中。
《阿贝格变奏曲》是舒曼在1854年为纪念他的妻子克拉拉·舒曼所创作的作品。
作曲家以克拉拉的名字"ABE-GG"作为作品的主题,构思了七个变奏曲和终曲的结构。
整个作品充满了戏剧性的冲突和情感的交织,正好体现了舒曼双重性格的特点。
在《阿贝格变奏曲》中,舒曼的双重性格首先体现在作品的乐曲结构上。
他在作品的结构上运用了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揉合了深刻的思想和强烈的情感。
作品由一个主题和七个变奏曲组成,每一个变奏曲都表现了不同的情感和音乐构想。
在结构的安排上,舒曼通过反复的变奏和回旋的主题,展现了他严谨的理性和对音乐结构的精准把握;他又通过变奏曲的多样化和情感的激烈表达,流露出他内心世界的冲突和矛盾。
整个作品既具有严谨的逻辑性,又富有浓厚的情感色彩,这种双重性格在乐曲结构中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舒曼双重性格在《阿贝格变奏曲》中的体现

舒曼双重性格在《阿贝格变奏曲》中的体现罗伯特·舒曼是19世纪欧洲音乐史上一位著名的浪漫主义作曲家和钢琴家,他的音乐具有丰富的情感表达和赋有诗意的谱写特色,同时也表现出他内心复杂的双重个性和精神障碍。
这种特殊的人格特质也体现在舒曼的许多音乐作品中,比如他的钢琴作品《阿贝格变奏曲》。
《阿贝格变奏曲》是舒曼于1830年创作的钢琴曲,由一首主题和十份变奏构成。
曲子以柔和的旋律和优美的和声展开,经过阴郁的变奏后,最后达到一个充满欢乐和情感释放的高潮,这种渐进的情感张力变化体现了舒曼内心复杂的个性和精神状态。
首先,在这首曲子中,舒曼的双重个性特质表现为情感起伏和突然的心理转变。
这一点在变奏曲的结构和音乐表现上都有所体现。
比如第一份变奏中,舒曼以缓慢的速度和低沉的音乐语言表现了他内心的孤寂和忧郁;而第二份变奏则快速而有力地展现了他内心的激情和热情。
这种情感的紧张和变幻体现了舒曼内心双重个性特质的矛盾和冲突。
其次,舒曼的精神障碍状态也体现在曲子的音乐表现上,比如他的暴躁和焦虑。
在曲子的第七份变奏中,舒曼使用了十分重复的音乐片段和极大的音量来表现他的愤怒和不安情绪,这种音乐语言不仅反映出舒曼精神状态的不稳定和脆弱,也表现出他的音乐才华和掌握力。
最后,在曲子的结构和演奏风格上,舒曼的双重个性也得到了体现。
在曲子的结构上,舒曼采用了主题变奏的方式来构建形式,不仅突出了主旋律的美丽,也体现了他对音乐结构的深刻掌握和技巧。
而在演奏风格上,舒曼则通过对速度、音量、节奏和音色的巧妙运用来表现出音乐的内在情感和精神状态,使得曲子有着浓郁的舒曼风格和内涵。
总之,《阿贝格变奏曲》是一部充满个性和情感的音乐作品,反映了舒曼内心的复杂和精神状态的特殊性。
舒曼凭借个性化的音乐表达和技巧,为听众展现出一个独特的音乐世界,成为了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也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阿贝格变奏曲》的创作特点论文

《阿贝格变奏曲》的创作特点论文《阿贝格变奏曲》的创作特点论文【摘要】:阿贝格变奏曲是舒曼的第一首钢琴作品,是从文学作品中获得灵感而创作的,整首作曲充满了幻想性色彩,富于诗意。
笔者试从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技法、曲式结构等方面对作品的创作特点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阿贝格变奏曲标题性创作技法曲式结构文学作品罗伯特·舒曼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评论家、钢琴家、指挥家。
他的作品,以钢琴曲和歌曲居多,他的钢琴作品有很强的文学功底,常表达人和事在心中激起的反响,他继舒伯特之后发展了浪漫主义的钢琴音乐风格。
他惯以数首歌曲组成套曲,以浪漫主义诗人的诗作为歌词,注重诗的内在意境。
阿贝格变奏曲是舒曼作于1829-30年并于1831年出版的一首钢琴作品,也是他第一首钢琴作品,题献给《阿贝格女伯爵》,以题献阿贝格伯爵夫人为名,实为献给曼海姆名门女子梅塔·阿贝格。
一、具有鲜明的标题性1829年冬天,十九岁的舒曼在一个舞会上邂逅了一位名叫阿贝格的少女,也正是阿贝格这个姓氏字母ABEGG给了舒曼一个突发的灵感,舒曼所处的浪漫主义时期是标题音乐繁盛的时期,主题部分分为A、B两个乐句组成,每个乐句分为八个小节,A段旋律以A-B-G-E-E为音调模进上行,而B段以G-G-E-B-A为音调下行模进。
整首曲子都围绕着ABGEE展开。
他的众多作品都是有标题的钢琴音乐作品,例如《春天交响曲》、《林中情景》等等。
二、含有字谜的动机《阿贝格变奏曲》共分为一个主题和五个变奏,所有变奏都围绕主题展开和发展起来。
“Abegg”与音乐中的音名相符,在《阿贝格变奏曲》中,舒曼把A-B-E-G-G中的B降低半音为降B,来充当此曲的主题,根据主题作一系列的变奏,整曲每个变奏也都有隐藏的字谜。
变奏一:紧张激烈的快板,在细微的动态中藏着主题,整个变奏曲由主题的A-B半音音型构成,它的反复模进强调了主题。
变奏二:速度平稳,整个由双手共同组成的三声部切分节奏出现,A段第一乐句旋律是半音阶上行,左右手相呼应;第二乐句右手不变,低声部提高两个八度,重复第一乐句。
舒曼双重性格在《阿贝格变奏曲》中的体现

舒曼双重性格在《阿贝格变奏曲》中的体现
《阿贝格变奏曲》是德国音乐大师罗伯特·舒曼创作的一部钢琴作品,被誉为浪漫主
义音乐的杰作之一。
这部作品展现了舒曼独特的双重性格,表现出他内心深处的冲突与对抗。
本文将通过对《阿贝格变奏曲》中舒曼双重性格的体现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音乐作
品背后的情感交织和内心纷扰。
舒曼的双重性格在《阿贝格变奏曲》中得到了音乐上的明显体现。
这部作品由一首主
题(即阿贝格主题)及其19个变奏组成,每一个变奏都展现了舒曼复杂而矛盾的性格特征。
从音乐结构上看,舒曼以清晰的旋律、丰富的和声和多变的节奏,描绘了自己内心世界的
多重风貌。
一方面,舒曼的音乐富有激情、冲动和浪漫的情感,展现了他的狂放、豪迈和
不羁的性格特征;他的音乐又充满了深邃、哀伤和忧郁的情感,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孤寂、忧虑和挣扎。
这种双重性格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得整个《阿贝格变奏曲》具有
强烈的个人色彩和情感张力。
舒曼的双重性格在《阿贝格变奏曲》中得到了对于生命、爱情和创造力的深刻思考。
在作品中,舒曼通过音乐来探讨人生的无常、爱情的深刻、创造力的力量。
他以细腻的音
乐语言,表达了对于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对于爱情的执着与忠诚,对于创造力的执着与坚毅。
他也表现出了对于孤寂、忧伤、绝望的恐惧与挣扎。
这种深刻的思考和情感的交织,
使得《阿贝格变奏曲》成为了一部不仅仅是音乐作品,更是人生之曲的杰作。
舒曼通过这
部作品,勇敢地去直面内心的纷争与动荡,勇敢地去探索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终于创作出
了这部永恒的杰作。
两首《舒曼主题变奏曲》之研究

两首《舒曼主题变奏曲》之研究舒曼的主题变奏曲是他创作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其中尤以其两首主题变奏曲乐曲《ABEGG幻想曲》和《卡尼格斯伯格变奏曲》最为著名。
本文将从两首主题变奏曲的结构、主题和变奏角度对两首乐曲进行分析和比较。
一、结构分析《ABEGG幻想曲》共有八个节奏,由引子、主题、六个变奏,以及终曲组成。
整个乐曲按照主题变奏的结构来组织,每个变奏的长度不等,但总体呈现出紧凑的剪裁效果。
在六个变奏中,可以看到舒曼运用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来呈现主题。
而终曲则是在前八个节奏中各个音响上的再现,使整个曲目呈现出一种完整性和统一性。
《卡尼格斯伯格变奏曲》共有27个变奏,由引子、主题、以及变奏和终曲组成。
整个乐曲超过了30分钟的时间,其中变奏的长度和数量都较多。
整个曲目以主题变奏的形式呈现,不同的变奏体现不同的音乐元素,如速度、节奏、旋律、和声、情感等,其中一些变奏带有明显的叙事性和戏剧性,使乐曲的表现力更为丰富。
二、主题分析《ABEGG幻想曲》的主题是由四个乐音组成的短小旋律,总共有八个小节,以G调为基础,表现出一种流畅、柔和、缠绵的情感。
整首乐曲的后续变奏将主题的旋律和节奏进行改变,如第一、第六、第八个变奏对其节奏和旋律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和延伸,同时加入了更多的和声元素,使得乐曲更加富有层次感和变化性。
《卡尼格斯伯格变奏曲》的主题由八个小节组成,采用C小调,表现出一种沉重、古怪、神秘的气氛。
主题是整首曲目的灵魂,它在变奏中不断被改变,但是又不失主题的特征,同时在不同的变奏中,舒曼更加注重情感表达和艺术表现,带有明显的音乐性和戏剧性。
三、变奏角度《ABEGG幻想曲》的变奏内容主要是对旋律和和声进行改变,如在第一和第六个变奏中延长了旋律的长度,使得和声更加丰富,同时也加入了更多的技巧元素。
整个乐曲变化有限,整体氛围逐渐向日渐明朗、完整的情感展开。
《卡尼格斯伯格变奏曲》的变奏角度则更为复杂,除了对旋律和和声的改变外,更多的展示了舒曼的音乐才华和创意。
舒曼双重性格在《阿贝格变奏曲》中的体现

舒曼双重性格在《阿贝格变奏曲》中的体现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舒曼的音乐作品常常蕴含深刻的思想和情感,他的双重性格也常常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体现。
《阿贝格变奏曲》是他创作的一个重要作品,这部作品不仅在音乐性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同时也展现了舒曼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独特的双重性格。
《阿贝格变奏曲》是舒曼在1833年创作的一部钢琴作品,它由一段简单的主题以及对这一主题进行的多个变奏组成。
变奏曲的主题取材自舒曼的朋友约翰·克里斯蒂安·阿贝格的一首歌曲,而曲子的创作灵感则来源于舒曼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音乐的执着追求。
在这部作品中,舒曼的双重性格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我们可以从作品的音乐性质中看出舒曼的热情奔放一面。
整部作品的音乐情感非常丰富,旋律跌宕起伏,节奏快慢变化多端,气氛迅速转换。
这些音乐元素都展现了舒曼内心热情奔放的一面。
在变奏曲中,舒曼不断地对主题进行变化和发展,旋律不断地被重塑和改变,展现了舒曼的创作天赋和音乐才华。
尤其是在变奏曲的高潮部分,舒曼的音乐充满了激情和活力,像是一场内心深处的情感释放,展现了他那种热情奔放的一面。
但与此作品中也透露出舒曼内心深处忧郁沉思的一面。
在变奏曲的某些部分,音乐情感突然转变,节奏放缓,旋律变得柔和,氛围也变得安静而悠远。
这些部分展现了舒曼内心深处的忧郁情感,仿佛在倾诉他的内心世界。
特别是在第七个变奏的部分,舒曼用简单而又富有内涵的旋律,让人感受到了他的内心世界的温柔和忧郁。
正是这种热情奔放和忧郁沉思的双重性格,使得《阿贝格变奏曲》成为了一部备受称道的作品。
舒曼的音乐在这部作品中既有着激情澎湃的一面,又有着细腻柔情的一面,旋律时而如奔腾的江河,时而如静谧的湖水,并且在这两种情感之间不断变换。
这种双重性格的体现使得整个作品既有着音乐性上的张力和美感,又有着内心世界的深刻表达,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和共鸣。
舒曼的双重性格在《阿贝格变奏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舒曼阿贝格变奏曲的演奏与分析

舒曼阿贝格变奏曲的演奏与分析魏巧钰天津音乐学院摘要:舒曼是十九世纪德国浪漫主义时期最为人熟悉的作曲家、钢琴家、音乐评论家。
舒曼年轻的时候以演奏钢琴非常出色而出名,后来因为不当的练琴方法,导致他的手指不适合继续演奏钢琴,因此他转向作曲工作。
因为对钢琴的熟悉与热爱,舒曼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钢琴作品,比如《阿贝格变奏曲》《蝴蝶》《幻想曲》等等。
《阿贝格变奏曲》是舒曼创作的第一首钢琴作品,全曲篇幅并不长,但是写作手法精妙,作品充满着幻想情节与诗的元素,因此被广大音乐爱好者所喜欢。
本文将从进行《阿贝格变奏曲》的音乐分析出发,研究全曲的演奏技巧,为弹奏该曲的钢琴爱好者提供理论经验。
关键词:舒曼;《阿贝格变奏曲》;音乐分析;演奏技巧绪论舒曼本文深受其父亲的影响,在文学方面有极高的造诣,因此舒曼大多的音乐作品都有其背后的典故,充满着文学修养。
《阿贝格变奏曲》是舒曼的第一首钢琴作品,从长度来看篇幅非常短小,但是作品结构设置精妙,充满了舒曼本人的创作特点。
整首作品和声丰富,旋律优美,在变幻莫测的变奏中给予听者美的享受,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一、舒曼生平以及《阿贝格变奏曲》创作背景(一)舒曼生平简述舒曼全名罗伯特•亚历山大•舒曼,他1810出生于德国一个小镇上。
他的父亲喜爱文学,因此影响到他的孩子们,舒曼也就对文学颇有了解。
舒曼七岁的时候开始学习钢琴,在学习钢琴的同时学会了即兴伴奏,对写作篇幅短小的钢琴舞曲也展现了极大的兴趣。
后来因为舒曼在练琴的过程中使用了错误的方法,导致手指机能受到了损伤,因此结束了钢琴演奏。
由于对音乐的热爱,舒曼并没有放弃学习音乐,他转向了学习作曲,并成为了著名的作曲家。
在爱情道路上,舒曼走的也不平坦。
舒曼在跟随他的钢琴老师维克学习钢琴的时候,爱上了老师维克的女儿克拉拉,但是受到了老师维克的强烈阻挠,在经过了一番努力之后,说服维克老师,两人才终于能在一起。
舒曼的妻子克拉拉,因从小跟随其父维克学习钢琴,也是一位极富才华的钢琴家,舒曼后期所创作的钢琴作品,都是由克拉拉首次演奏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舒曼的《阿贝格变奏曲》作品分析
摘要:在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时期,舒曼作为当时杰出的的钢琴作曲家,其作品《阿贝格变奏曲》将文学完美融入音乐之中,使其充满诗意和浪漫色彩。
本文对《阿贝格变奏曲》的创作背景和文学特点以及音乐本体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了解其主题变奏结构以及其中的文化气息。
关键词:舒曼;钢琴;变奏曲;浪漫主义
一、《阿贝格变奏曲》的创作背景
在19世纪,欧洲众多国家政治比较动荡,思想文化和艺术文化在此期间兴起和演变,浪漫主义音乐支配和主导着当时大部分作曲家的创作方向。
自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开始在欧洲流行开始,其强调主观精神的理念对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音乐巨匠贝多芬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两个时期的嫁接桥梁,然而自贝多芬之后,欧洲音乐的内涵逐渐被改变,庸俗的音乐变得十分普遍,其中钢琴变奏曲也内容低俗,情感空洞,艺术感不足。
因此,舒曼为了改变庸俗音乐泛滥的社会现状,以自身的激情开始积极的进行钢琴变奏曲的创作,而《阿贝格变奏曲》便是在此环境下创作出来的。
二、《阿贝格变奏曲》文学特点
《阿贝格变奏曲》规模虽小,但是其文学含量却很丰富,从其标题上可以看出其独特的浪漫性,以美丽的女孩“阿贝格”的名字来进行创作,使得作品单从标题上看就充满了诗意,而内容上更是诗意盎然,体现出一种率性、随意、不拘一格的风格。
舒曼将“abegg”(阿贝格原文)几个字母转化为音名从而作为整个作品的主题动机,再进一步的进行变奏,其乐曲的主题动机带有隐喻性的字谜游戏。
而且主题的创作极具画面感和情节性,节拍是四分之三拍,律动感特别强,拍点明确,舞蹈性强,旋律优美,充满梦幻感,听众听了之后总想跟着舞蹈旋转。
除此之外,这部作品的结构虽然不如古典时期严谨,充满自由感,但也没有完全不同于古典主义时期。
三、《阿贝格变奏曲》音乐本体分析
第一,主题。
从主题上来看,《阿贝格变奏曲》的主题是二段体结构,采用四分之三拍的节奏,在F大调上写成,律动感非常强,温暖明亮饱含生机。
A段由a句以及a1句组成,包含16个小节,其中由第1节至第8节构成a句,伴随主题旋律依次往下做了三次模进,以八度音型在高音区奏出的旋律来增强音响效果。
a1句是主题的重复部分,只是稍微改动音型,旋律部分从八度变为分解八度,每小节第1拍的单音变为八度,增强低音效果,力度也从mf改为pp,为主题增加了一份梦幻。
B段仍然由16小节组成,同样分为b句和b1句,前8节构成b句,后8节则构成b1句,b句开始是“ggeba”,与主题正好相反,并以此旋律在a句中向上做了3次模进,让音乐步入高潮。
b1句是b句重复,基本上和A段相同,但是b1句在旋律和织体上有点变化,力度也稍有改变,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第二,第一变奏。
与主题的音乐情绪完全不一样,充满炫技性,风格上也充满激情,旋律从“abegg”的前面两个音符“A降B”发展而来,也是以二段体结构为音乐结构,由A、B两段构成,在A段的演奏中,在“A降B”的基础上,始终保持在八度上进行演奏,连续快速并且力度逐渐加强,从而和弦上行并在反复模进中加强,到达顶点之后,以和弦分解的方式飞快下降。
B段开头充满力度,音乐之中情绪激动热情,往下进行强有力的模进,在慢慢上行,旋律时而变化,力度也忽强忽弱,最后以大力度和弦结束。
第三,第二变奏。
第二变奏的音乐格调与旋律通过双手共同完成,A段依旧以“A降B”的演变进行发展,旋律线条波动不大,内容上第二句重复第一句,但是左手单音声部比右手提高到两个八度,漂浮于上空;B段也采用半音动机,左手主低音,由单音变为八度,加强低音效果,旋律线条依旧平稳,从第3节开始,左手声部超过右手,持续到结束。
第四,第三变奏。
这部分依然是二段体,采用F大调,
四分之三拍,节奏和调性无变化,在乐谱开始处表明了“corrente(流畅)”的意思,因此,在此部分比较欢快轻松。
A段高声部是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旋律有上行有下行,连贯且流畅,上行旋律有半音构成。
B段同样利用十六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以这样的旋律进行上行和下行的交织,跳跃性比较的大,旋律的节奏起伏比较明显,尤其左手声部跳幅更大,最终以七和弦为主和弦结束。
第五,第四变奏。
仍然以“abegg”为主题,但和声更具多样化。
首先是在A大调上写成,采用九分之八节拍,再转换到E大调,在其中加入了颤音,高音部和低音部不断的交错,最后转回F大调,在此过程中速度变得快而密集。
第四变奏在形式上最为自由,装饰音和华彩的乐句相互穿插其中,增强了旋律的变换,使得音乐更具华丽色彩。
第六,第五变奏。
作为终曲,是整个乐曲中最大最复杂的一段变奏,在F大调上完成,采用百分之六节拍,三部曲的结构,以“abegg”为主要变奏,旋律带着哀伤和幸福。
A 段共有38个小节,音乐节奏与第一变奏相似,旋律以及和声与第二变奏相似,B段中的情感比较丰富,不受约束,节奏的速度较快,旋律充满了欢乐,C段,重复主题部分,加强音乐的乐感,采用琶音的形式进行改变,将乐曲带入结尾,进行到下行模进音型阶段,逐渐结束。
四、结语
《阿贝格变奏曲》在钢琴变奏曲也内容低俗,情感空洞,艺术感不足的时代被创作出来,其独特的风格,优美的旋律,使得其在演奏的过程中充满浪漫和幸福。
《阿贝格变奏曲》丰富的文学气息,丰富的情感变化,快速跑动的音型,使其对演奏者的要求较高。
舒曼是浪漫主义的代表,其作品值得我们欣赏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