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舒曼及其作品
论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的创作特征及演奏技法分析

论舒曼钢转曲《童年情景》的创昨尚正及演奏技法分析引言浪漫主义时期是西方音乐历史发展中的高度繁荣时期,在时期诞生了许多优秀的音乐家。
舒曼创作的许多音乐都深受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因此享有“诗人音乐家”的美称,舒曼在钢琴领域首创了钢琴小品套曲的这种体裁,为西方音乐的发展历史上留下了独一无二的艺术财富。
《童年情景》由十三首小曲子组成,每个曲子看似独立,却又相互联系,运用不同的创作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孩子们在不同环境下的不同生活场景。
整部套曲有趣,活泼,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通过对舒曼钢琴套曲的研究,有利于更好的感悟舒曼音乐作品,更准确地演奏《童年情景》这部钢琴作品。
一、舒曼及其音乐作品创作罗伯特亚历山大舒曼,是十九世纪进步浪漫主义最鲜明的代表人物,德国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与音乐评论家之一,1810年6月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诞生了,舒曼出生在一个书商家庭,由于深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他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这也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创作做了铺垫,舒曼7岁时就尝试创作小型钢琴小曲,有出色的即兴演奏才能。
在1826年他的父亲逝世了,16岁的舒曼到莱比锡学习法律,由于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与追求。
他跟随弗里德里希维克学习钢琴,在1830年舒曼学习了他喜欢的音乐专业,但刻苦过激的训练使手指造成了永久性的伤病,18年他在精神疾病的折磨下痛苦万分,最后选择跳进了莱茵河后被救起,两年后在那里逝世,终年46岁。
舒曼作为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创作的音乐都深刻地反映着一种时代的精神,而今我们可能无法在还原舒曼创作《童年情景》时内心的情感,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作曲家舒曼留下的资料,给我们开辟了一扇心灵之窗。
特别是当时舒曼写给爱妻克拉拉的书信,将这些信笺串联起来就是这部作品最好的背景介绍。
关于《童年情景》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追溯到1838年,当时舒曼给随父亲在维也纳巡回演出中的恋人克拉拉写信。
舒曼在信中写道:“趁我现在还没有忘记。
我刚刚写作完的,正是你过去写给我信中那句话的一种回声效应,你在那次信中说过“你几乎像个小孩一样时常想念我”。
浅谈舒曼钢琴作品《蝴蝶》的浪漫主义特征

浅谈舒曼钢琴作品《蝴蝶》的浪漫主义特征《蝴蝶》是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舒曼(Robert Schumann)的钢琴小品,作于1839年。
这首曲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征,从乐曲的结构、旋律、和声、色彩等方面都体现了舒曼作品中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
从曲子的结构上看,《蝴蝶》采用了A-B-A形式,即主题再现曲式。
这种形式在浪漫主义时期非常普遍,它使得乐曲具有一种富于凝练和思想性的特点。
曲子整体结构简洁明了,每个部分都有独特的表达性和意义,而且通过再现主题的方式,增加了曲子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从旋律的角度看,《蝴蝶》的旋律富有激情和抒情感。
曲子开头的主题即展现了这种特点,它充满了欢快和跳跃的感觉,给人一种活泼、灵动的印象。
而在中间部分,旋律变得柔美、宁静,给人一种温馨、舒适的感觉。
整个旋律的发展过程中,舒曼巧妙地运用了各种乐音手法,使得曲子的情感更加丰富多样。
在和声方面,《蝴蝶》运用了丰富的和声技巧,营造出独特的音响效果。
舒曼善于在和弦中添加丰富的变化音符,使得乐曲的和声更加色彩斑斓。
在和声的处理上,舒曼常常采用跳跃的音程和复杂的和弦进行,增加了曲子的变化性和复杂性。
通过和声的处理,舒曼成功地表达了浪漫主义作曲家独特的情感和个性。
从色彩方面看,《蝴蝶》通过音乐语言表达了情感和意境。
曲子的旋律中充满了各种音符的变化和装饰,使得音乐更加鲜活、生动。
舒曼还运用了丰富的音响效果,如颤音、琶音、连音等技巧,使得乐曲更加细腻、柔和。
通过这些音响效果的运用,舒曼成功地塑造了曲子的形象,让人仿佛看到了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舒曼的钢琴作品《蝴蝶》展现了浪漫主义的特征。
它在结构、旋律、和声和色彩等方面呈现出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使得乐曲充满了梦幻、抒情和情感的色彩。
《蝴蝶》不仅是舒曼的代表作,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珍品之一,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情感而受到广泛的赞誉和喜爱。
论舒曼作品中音乐与文学联系

论舒曼作品中音乐与文学联系舒曼是德国后浪漫主义时期的伟大音乐家,以其丰富的音乐语言和严密的结构著称。
他在创作过程中经常从文学作品中汲取灵感,因此他的作品也呈现出了与文学联系密切的特点。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舒曼作品中音乐与文学的联系。
一、文学题材的引用舒曼的部分作品是直接以文学作品为主题,如他的钢琴独奏曲《芬妮·莱布曼》即是以莱布曼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为创作灵感的。
另外,他的室内乐作品《弦乐四重奏#1艾恩菲华》和《两首小夜曲》也是基于文学作品创作的。
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使其传达的情感更加深刻,音乐也因此更加生动。
二、音乐中的情感表达文学常常被用来表达情感,而舒曼在音乐中同样善于表现情感。
他的作品充满了深厚的情感,旋律充满了内涵和情感,尤其在他的《肖邦变奏曲》中更是达到了情感的高峰。
这些音乐之中的情感,常常是从文学中汲取的,可以说舒曼的音乐和他的阅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音乐形式的运用文学中有着多样的表达方式,如诗歌、小说、散文等,而在舒曼的音乐中,也有着多样的形式运用。
如他的歌曲《杨柳》以叙事性诗歌形式呈现,处处都富有故事性,让人听起来有如看着一本小说;他的钢琴曲《愁思曲》则是以自由曲形呈现,反映了一个人深深的思念与羁绊。
这些音乐与对应的文学形式相互配合,不仅充分表现了舒曼的创作天赋,也为音乐和文学的交融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四、音乐和词语的组合舒曼的歌曲作品中,经常会将具体的词语与音乐相结合,形成一个独特的语言。
这种语言表达方式,使得音乐的表现力更加丰富。
如他的歌曲《洛基山谷里的噩梦》将噩梦和山谷这两个词语巧妙地融入了音乐中,创造出了强烈的视听效果。
这种语言在舒曼的作品中并不罕见,成为了他音乐语言中独特的一面。
结论舒曼作品中音乐和文学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文学作为审美之源,为舒曼的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而舒曼的音乐也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情感表达,丰富了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这种交融使得文学和音乐的美学价值得到了更好的展现,也为后来的音乐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路和技法。
浅析舒曼及其大提琴作品(一)

浅析舒曼及其大提琴作品(一)【摘要】文章简短的介绍了德国著名作曲家舒曼的生平和他典型浪漫主义风格的特点,并简单分析了他的大提琴作品。
【关键词】舒曼;浪漫时期;大提琴罗伯特·舒曼是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史上最突出的人物之一,是浪漫主义最先进的代表之一,是一个颇具个性的音乐家,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国的浪漫主义。
丰富的想象力,优美的音乐形象,富有诗意和激情标志着他最好的作品,他的音乐强调内在感情的表达,不拘格式地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力求创造丰富多彩的音乐形象。
一.简述舒曼生平及作品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罗伯特-舒曼,生于1810年6月。
自幼便在钢琴弹奏,即兴和创作中显示出非凡才能,之后曾在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
19岁时师从维克学习钢琴。
1930年开始深入研究理论作曲,创作出大量钢琴作品,其中《蝴蝶》、《狂欢节》就是此期间的杰出代表作。
1835-1844年,独自编辑创办《新音乐杂志》,刊发了大量评论文章。
舒曼的作品,以钢琴曲和歌曲居多,他的钢琴作品有很强的文学功底,常表达人和事在心中激起的反响,他继舒伯特之后发展了浪漫主义的钢琴音乐风格。
他惯以数首歌曲组成套曲,以浪漫主义诗人的诗作为歌词,注重诗的内在意境。
作为音乐评论家,他热情推崇巴赫、贝多芬,赞誉肖邦、勃拉姆斯的天才;他的积极评论,对浪漫主义音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主要作品有:交响曲6首,序曲,钢琴、大提琴、圆号协奏曲,弦乐、钢琴重奏曲,小提琴、钢琴奏鸣曲,交响练习曲12首,大量钢琴套曲、声乐套曲,歌剧;他的论着有《论音乐与音乐家》等。
他的艺术歌曲继承了舒伯特的创作传统,进一步丰富了钢琴伴奏的表现方法,注重选择富有诗意的歌词但更注重歌词的选择,并力图渗透到诗歌的灵魂深处。
用音乐细腻的表达诗意,钢琴伴奏与声乐部分的地位是平等的。
歌曲的前奏、间奏、尾奏都根据诗的意境精心安排。
因此,舒曼有"诗人音乐家"的美称。
舒曼杰出的大提琴作品主要创造在19世纪,他的作品——主题辉煌,浪漫并充满激情,热情并伤感。
舒曼钢琴音乐作品的文学性探讨论文

舒曼钢琴音乐作品的文学性探讨论文钢琴的传统市场需求呈现下降趋势,而发展中国家的钢琴消费量不断增加。
全球钢琴制造和消费正从欧美日向新兴市场转移,其中,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钢琴生产国和消费国。
以下是今天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舒曼钢琴音乐作品的文学性探讨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舒曼钢琴音乐作品的文学性探讨全文如下:舒曼是19世纪上半叶德国著名的音乐家,欧洲早期浪漫派钢琴作曲的杰出人物之一。
舒曼的音乐作品充满着浪漫的诗意,对艺术和生活敏锐的感受力和深刻的洞察力,展现了深邃的生命激情。
特别是在音乐作品创作方面,舒曼表现出非凡的音乐与文学天赋,将钢琴音乐与文学融为一体。
1832年4月,舒曼从尚保罗的小说《少不更事的岁月》最后一章中《假面舞会》获得了灵感,出版了钢琴套曲《蝴蝶》。
1832年4月17日,舒曼在给家里的信件中写道“恳请务必让他们所有的人都尽快地去阅读尚保罗的《年少气盛》最终章,因为《蝴蝶》实际上就是将这段假面舞会诉诸音符。
”显而易见,舒曼希望以音乐的形式表现出尚保罗的小说《少不更事的岁月》,这正是《蝴蝶》的创作动机。
《蝴蝶》始终和《少不更事的岁月》有着若有若无的联系。
舒曼在写给朋友的信件中提到,“我恳求你去阅读《年少气盛》的最后一章,在这一章中你会发现每一件事都清楚地呈现在白纸黑字上,甚至包含升f小调的七里格靴”。
据说《蝴蝶》被加上了一个前言,舒曼借鉴了《年少气盛》的结束语,作为解释性的箴言:“听,沃尔特从远处以狂喜的心情听到遁去的音符,因为他不知道其兄弟也与他们一起逃走了。
”1838年4月,舒曼创作了《克莱斯勒偶记》。
在音乐的表现手法与构思方面,运用了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家霍夫曼的小说元素,克莱斯勒是一位与周围生活的人群格格不入的怪人,但又是一位极有天赋的音乐家。
他对音乐的热爱和独特见解,引起了舒曼的共鸣。
在音乐中,主要是作曲家本人的内心感受,并没有具体的情节性描绘。
舒曼认为音乐是感情的表现,情感在音乐艺术中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论舒曼<幻想曲集>(Op

《论舒曼<幻想曲集>(Op.12)的抒情性,戏剧性与幻想性》
舒曼的《幻想曲集》(Op.12)呈现出丰富的抒情性、戏剧性
和幻想性。
这部作品由八首短曲组成,每首曲子都被赋予了一个标题,如《忧郁》、《快乐》、《几何》等。
首先,抒情性是这部作品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
每首曲子都表达出一种情感,如《忧郁》中的悲伤和沉郁,以及《快乐》中的欢快和愉悦。
尤其是《爱情》一曲,展现出了浪漫主义作曲家特有的热烈情感。
其次,戏剧性也是这部作品的一大特点。
每首曲子都有一个独特的情节,如《快乐》中的充满活力的舞曲,以及《大猎犬》中的惊险刺激。
这些情节使得整个作品充满戏剧性,仿佛一出戏剧般吸引着听众的注意力。
最后,幻想性也是这部作品的一大特点。
舒曼通过丰富的乐曲形式、即兴演奏和复杂的和声,展现了他的音乐想象力。
每首曲子都充满了幻想色彩,如《飞舞》和《几何》中的引人入胜的音乐图景。
总之,舒曼的《幻想曲集》(Op.12)展现了其出色的作曲技
巧和音乐才华。
抒情性、戏剧性和幻想性的完美结合,使得这部作品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杰作之一。
论舒曼钢琴套曲《蝴蝶》的艺术特征

论舒曼钢琴套曲《蝴蝶》的艺术特征陈雅雯《蝴蝶》这首音乐作品具有非常強烈的个人风格,其音乐魅力通过这一作品得到充分展现。
全曲由一个六小节的序和十二段小曲组成,每段的标题为:《化装舞会》《巴尔特》《布尔特》《假面》《维娜》《布尔特之舞》《交换假面》《招供》《愤怒》《卸装》《急忙》《终场与踏上归途的兄弟们》。
作为舒曼的浪漫主义代表作品之一。
《蝴蝶》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特征,如曲式、和声以及节奏等。
想要了解和演绎舒曼的这首钢琴曲,人们需要全面分析它的艺术特征。
作为一位音乐家,舒曼具有非常高的文学造诣,他创作的作品极大地受个人性格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他的内心情感和母亲一样细腻,拥有与他父亲同样深厚的文学功底,他对文学和哲学有着巨大的热爱,并且在生活中具有双重性格,舒曼在创作音乐的过程中都展现和释放了这些因素。
正是因为创作过程交织了这些复杂的情感,舒曼创作的作品让人难以捉摸。
演奏者要深入研究舒曼本人及其作品,进一步分析他作品蕴含的艺术特点,以便更好地理解作品,最终完美地演奏他的音乐曲。
《蝴蝶》是舒曼创作的第一部钢琴套曲,内容简短却丰富,非常美好。
然而,在表演和学习时,由于其蕴含深厚的文学性,部分演奏者极难深入理解其中的音乐内核。
如果想要研究舒曼的钢琴套曲,那么《蝴蝶》无疑是最佳选择。
一、舒曼与《蝴蝶》著名钢琴曲作家罗伯特·舒曼的父母一直都从事和艺术相关的工作,因此他从小就在艺术的氛围下成长,因此表现出优秀的音乐才能。
他创作的音乐作品一直都带有非常深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他之所以会一直坚持创作音乐,最大的原因就是他的热爱。
舒曼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练习和运用指法,在这个过程中,他创新了很多优秀的弹奏指法,极大地促进了他之后的创作,因此他创作出很多优秀的钢琴曲。
舒曼创作的大多数钢琴曲作品都源自1830年,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内容多样并且非常独特,对整个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大多数听众可以从舒曼的音乐作品里体会到日常生活相似的内容和巨大的创造性,套曲这样的音乐表现形式能使舒曼展示自身感悟,正如《蝴蝶》这一音乐作品一样。
关于论舒曼《幻想曲集》OP12的创作及演奏

关于论舒曼《幻想曲集》OP.12的创作及演奏摘要:舒曼的《幻想曲集》Op.12是舒曼创作巅峰时期的作品,不仅是他钢琴音乐创作中的重要经典文献之一,也是整个德奥浪漫主义钢琴音乐中的瑰宝,值得我们深入地学习和研究。
关键词:舒曼;浪漫主义;幻想曲集;钢琴演奏舒曼是19世纪德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他所倡导的标题音乐给后世的音乐创作带来极其深远的影响。
他的性格小品(character piece)是他创作中最独具特色、最具幻想性、最富有灵感的神来之笔。
每首小品的标题和文学紧密相关,充满诗意。
舒曼的创作中从作品1号到作品23号全都是为钢琴而作,这些作品里面有舒曼最伟大的音乐创作,比如被誉为19世纪浪漫主义钢琴音乐里程碑的代表作C大调《幻想曲》作品17号,3首钢琴奏鸣曲,著名的《狂欢节》作品9号,《童年情景》作品15号,《大卫同盟舞曲》作品6号,以及本文即将重点论述的《幻想曲集》作品12号。
舒曼的钢琴音乐创作还有一个典型特征是他特有的浪漫自由的多声部复调织体性的写法,其中新颖的和声,如蝴蝶般轻盈的织体,深情的二重唱,行云流水般的发自内心深处的旋律,变幻的精巧乐思都给后人留下了光辉的典范。
舒曼的幻想曲集OP.12作于1837年,题献给苏格兰的年轻女钢琴家安娜•罗贝娜•莱德拉夫小姐。
曲集由8首小曲组成,相互独立又一气呵成,分为二册,各4首。
每首曲子的标题依次是《傍晚》、《冲动》、《为什么》、《奇想》、《夜》、《寓言》、《奇妙的梦境》、《最后的歌》。
整个套曲以f小调为核心,全曲自始至终洋溢着对克拉拉的爱。
下面我们结合这部作品的音乐创作来对它的演奏进行深入的探讨。
第1首《傍晚》,降D大调,舒曼指示“非常内在地演奏”,舒缓的下行旋律充满诗意地刻画出了傍晚的美景。
2/8拍,每小节分别有二组三连音,长句,上声部要非常细致地连奏,舒曼指示可以用踏板,但要非常巧妙地更换,注意双手交替时不要破坏旋律线条。
第16小节半终止处的反复记号务必要做,第二遍应以变化的、采用更加柔美的音色来演奏,把听众带进如梦如幻的诗一般的意境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舒曼及其作品
专业班级:车辆工程101班姓名:傅志明学号:7012910043 摘要:罗伯特·舒曼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音乐评论家。
本文简短的介绍了舒曼的生平和他典型浪漫主义风格的特点,并简单分析了他的大提琴作品。
关键词:罗伯特·舒曼;浪漫时期;大提琴
罗伯特·舒曼是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史上最突出的人物之一,是浪漫主义最先进的代表之一,是一个颇具个性的音乐家,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国的浪漫主义。
丰富的想象力,优美的音乐形象,富有诗意和激情标志着他最好的作品,他的音乐强调内在感情的表达,不拘格式地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力求创造丰富多彩的音乐形象。
一.简述舒曼生平及作品
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罗伯特-舒曼,生于1810年6月。
自幼便在钢琴弹奏,即兴和创作中显示出非凡才能,之后曾在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
19岁时师从维克学习钢琴。
1930年开始深入研究理论作曲,创作出大量钢琴作品,其中《蝴蝶》、《狂欢节》就是此期间的杰出代表作。
1835-1844年,独自编辑创办《新音乐杂志》,刊发了大量评论文章。
舒曼的作品,以钢琴曲和歌曲居多,他的钢琴作品有很强的文学功底,常表达人和事在心中激起的反响,他继舒伯特之后发展了浪漫主义的钢琴音乐风格。
他惯以数首歌曲组成套曲,以浪漫主义诗人的诗作为歌词,注重诗的内在意境。
作为音乐评论家,他热情推崇巴赫、贝多芬,赞誉肖邦、勃拉姆斯的天才;他的积极评论,对浪漫主义音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主要作品有:交响曲6首,序曲,钢琴、大提琴、圆号协奏曲,弦乐、钢琴重奏曲,小提琴、钢琴奏鸣曲,交响练习曲12首,大量钢琴套曲、声乐套曲,歌剧;他的论著有《论音乐与音乐家》等。
他的艺术歌曲继承了舒伯特的创作传统,进一步丰富了钢琴伴奏的表现方法,注重选择富有诗意的歌词但更注重歌词的选择,并力图渗透到诗歌的灵魂深处。
用音乐细腻的表达诗意,钢琴伴奏与声乐部分的地位是平等的。
歌曲的前奏、间奏、尾奏都根据诗的意境精心安排。
因此,舒曼有"诗人音乐家"的美称。
舒曼杰出的大提琴作品主要创造在19世纪,他的作品——主题辉煌,浪漫并充满激情,热情并伤感。
这些作品都被收录在音乐艺术宝库,也是很多演奏家点缀舞台的经典保留曲目。
在学习舒曼的大提琴作品时需要注意富有想象力的内容,结构形式的逻辑,题材作品的起源,演奏的技巧,指法,运弓等等。
二. 浅析舒曼的大提琴作品
舒曼的大提琴作品(乐曲套曲)都完成于1849年,作曲家自己称之为“硕果累累”,这些作品的特点是有着不同的浪漫冲动,抒情,民谣风格。
在这些作品中占据中心地位的是《五首民间曲调》Op.102,它的技术难点在于丰富并意味深长的内在,而并非单纯的炫技。
也许,作曲家是为了刻意区别于当时很有影响的精湛炫技。
作品Op.102写于1849年4月13-15,仅仅只用三天就完成了,并赠送于当时莱比锡弦乐四重奏的大提琴手。
第一首 Mit Humor, 带有趣味,幽默的快速轮舞舞蹈;第二首Langsam, 温柔的催眠曲,具有宽广的,流畅的旋律;第三首Nicht schnell, mit viel Ton zu spielen, 民歌曲调高亢流畅;第四首Nicht zu rasch,略似进行曲;第五首Stark und markiert,精力充沛,勇敢,有节奏的。
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本人并没有采用民间风俗,它渗透着民间音调,流派等显著的特点,这些特点广泛体现在他之后的很多声乐作品中。
同时还有由作曲家转编为大提琴演奏的作品《柔板与快板》Op.70为圆号和钢琴而作;《幻想曲》Op.73为单簧管和钢琴而作;和同样流行的为双簧管和钢琴而作的《三首浪漫曲》Op.94。
舒曼最著名的器乐作品之一,当属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于1850年,前后只用了短短的两个星期,同时也是浪漫主义作品的典型之作。
别看它是传统的三个乐章,但它是一部真正的浪漫主义作品,也是整合大型循环曲式的浪漫派手法。
创新了形象结构和戏剧性色彩,再部分解释和它作为一个整体循环的形式,因此,这首协奏曲的所有三个乐章没有间歇。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行板。
在稳健的节奏中,抒情与戏剧随着个性而发展;第二乐章,慢板。
代表了不同层面的抒情,这是微妙的,细腻的,鼓舞人心的;第三乐章,非常活泼的快板。
急速,激动,要回到开始,流畅而华丽的旋律,插入戏剧性的片段,将抒情和戏剧性的影像融入谐谑,活跃的主流。
作品中有许多典型的舒曼的特点:突然的情绪变化,内心世界的变化表现出富于幻想的和直率的双重性格。
这种双重性格几乎在他的每部做品里都有所提现,这种任意而奔放的想象力使得他的音乐具有极大的变化和强烈的魅力。
这部大提琴协奏曲反映了舒曼性格中最为动人的一面,除了终曲乐章一两处嬉戏的段落之处,这部作品没有往常的炫技机会,从头到尾都是发自内心的典雅。
遗憾的是,这部作品在舒曼生前一直没有公演,而是在舒曼去世后,1860年6月——纪念舒曼诞辰50周年——在莱比锡音乐厅由捷克大提琴家奥贝格首演(与钢琴)。
在作品问世17年后(1867年)才首次由卡萨尔斯担任独奏与乐队一起演绎。
舒曼的大提琴作品简单、纯洁,真诚、真实,它靠近流行的起源,反映了人类情感的细微差别。
揭示并展现给我们一个新的音乐形式的世界,超越了伟大的前辈并更深入的触及弦乐。
在他的音乐中,我们找到了我们的精神生活,怀疑,绝望,和对理想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