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同步练习:《伶官传序》人教版含答案
伶官传序练习-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

伶官传序时间:40分钟分值:40分[基础提升]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分)( )A.锦囊装璜共商国是心心相印B.凯旋启事出奇不意逸豫亡身C.遴选邦交掎角之势平心而论D.俳优冒然励精图治飞黄腾达答案 C解析A.璜—潢。
B.奇—其。
D.冒—贸。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学习只靠老师讲解是不够的,还要靠自己积极思考,认真琢磨,官止神行....才能奏效。
②《伶官传序》中没有佶屈聱牙....的措辞,只是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语言平易近人,自然晓畅。
③老赵一见人就说:“古人云‘言而无信,不知其可’。
我这个人一辈子从不食言,绝对是一言九鼎....。
”④为化解部分旅客的不满情绪,他们设立了“旅客投诉中心”,此举说明他们不光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还有闻过则喜....的雅量。
⑤他虽然年纪轻轻,作品也不多,但在绘画创作方面已是头角峥嵘....,受到专家的普遍赞赏。
⑥奥巴马此次企图以贸易保护来维护美国本土企业的利益,却走上了一条极端的道路,从长远来看无异于釜底抽薪....。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②⑤⑥答案 B解析①官止神行:不用眼睛看,只凭潜意识去做某种活动。
望文生义。
②佶(jí)屈聱(áo)牙:(文章)读起来不顺口。
使用正确。
③一言九鼎:一句话的分量像九鼎那样重。
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
用错对象,应用“一诺千金”。
④闻过则喜: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错误就感到高兴。
形容虚心,对自己要求严格。
使用正确。
⑤头角峥嵘:头角,比喻青年人显示出来的才华;峥嵘,特出的样子。
形容年轻有为,才华出众。
使用正确。
⑥釜底抽薪: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
不合语境。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创业的越来越多。
他们的家庭背景、受教育的程度以及投入的资金,都决定着他们能否在创业大潮中脱颖而出。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五单元+《伶官传序》+同步练习1+

《伶官传序》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索C.此三者,吾遗恨.也恨:愤恨D.及凯旋而纳.之纳:收藏解析:选C C项,恨:遗憾。
2.下列各句中“与”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契丹与.吾约为兄弟B.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莫能与.之争D.当与.秦相较解析:选B B项,动词,给;A、C、D三项均为介词,和。
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A.一夫夜.呼B.函.梁君臣之首C.仓皇东.出D.负而前.驱解析:选B A、C、D三句中的名词“夜”“东”“前”在动词前不是作句子的主语,而是用来修饰、限制动词,属于名词作状语;B句中的“函”在此用作动词,意为“用木匣子装”。
4.下列句子中,省略成分补充得不对的一项是()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B.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箭)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于庙)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其)函梁君臣之首D.而身死国灭,(其)为天下笑解析:选B B项,应是“负(锦囊)而前驱”。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译文:(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译文:参考答案:(1)以至于割下头发,对天发誓(愿以死报),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2)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使自己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
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
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是时,诸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缙绅..,群臣愤嫉,莫敢出气,或反相附托,以希恩倖,四方藩镇..,货赂交行,而景进最居中用事。
庄宗遣进等出访民间,事无大小皆以闻。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第五单元第21课伶官传序 Word版含解析

第21课伶官传序春秋霸主齐桓公,称霸诸侯,却因亲近小人导致祸起萧墙;吴国国君夫差,雄霸南方,却因贪恋美色导致勾践灭吴;开元明君唐玄宗,开创盛世,却因专宠贵妃导致盛唐衰落,历史上无数鲜活的例子告诉我们:盛衰由人,成败由人。
只有生活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玩物丧志,才能不再重复古人的错误和悲剧,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他又被贬了。
临近不惑之年,命途却还如此多舛,这让他有些压【课内挖掘】⊙课内素材逆境时,庄宗唯恐辜负先人之托,用兵时负矢在前,身先士卒,终于一胜再胜,大获成功。
在成功后,便改初衷,宠幸伶人,贪图享乐,以致政事废弛,衰败继之。
庄宗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宠信伶人,让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优伶掌握实权。
后来,李嗣源发动兵变,郭从谦首先响应,率近卫兵攻皇城,纵火焚烧兴教门,闯入内宫,乱兵在宫楼上用箭射死仓皇东出的庄宗。
[适用话题]可用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谦受益,满招损”“成与败”“顺境与逆境”等写作话题或题目中。
⊙精彩运用遥想李存勖当年,是何等的雄姿英发。
自从在24岁袭得晋王之位,先后攻燕国,破幽州,灭梁国。
甚至于“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是何等的壮阔,甚至于举天下之豪杰都莫能与之相争。
但是,他没有继续忧劳,反而觉得自满。
于是骄奢不检宠爱伶人,导致最后被数十伶人围困,中流矢而亡,可见死得是多么的凄惨。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无论任何事物,兴也由人,亡也由人。
也就是说,盛衰之理,是源于人事的。
不单单是李存勖,像秦王朝兴起的时候不也是因为仁政,灭亡的时候,也是由于秦始皇的暴政,六国中抗秦则兴,赂秦则亡,虽然最后不赂者以赂者亡,那也是由于失去了强力的援助。
还有项羽不也是由于重贤而兴,寡谋而亡吗?由此观之,成败都由人啊!当然,成败虽然由人,但是人却不能掌握成功与失败,毕竟,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也许就在你不经意时就已经埋下了祸患。
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我们尽了全力去做了,我们就成功了。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伶官传序

自主赏析伶官传序一、夯基达标1.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乱者四应.(yīnɡ)以一少牢告.庙(告诉)B.仇雠.已灭(chóu) 系燕父子以组.(组合)C.盛.以锦囊(shènɡ)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推究)D.与尔三矢.(shǐ) 抑.本其成败之迹(或者)项,“应”应读“yìnɡ”;告,祭告。
B项,组,绳索。
C项,“盛”应读“chénɡ”。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B.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C.抑本其.成败之迹D.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项,加强祈使语气的副词,其他三项为代词。
3.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C.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项,“兴”“亡”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B项,“夜”为名词作状语,在夜里;“乱”为形容词用作动词,作乱。
D项,“函”为名词用作动词,用匣子装。
4.下列句子中,句式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身死国灭,为天下笑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C.而智勇多困于所溺项为介词结构后置句,A、B、C三项均为被动句。
5.下列句子中,省略成分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C.入于太庙,还矢先王,与坐谈、B、D三项均省略宾语“之”,C项省略介词“于”。
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020秋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训练与检测:第5单元伶官传序训练含解析

第五单元伶官传序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D)A.李存勖.(xù) 请其矢.(shì) 自于人欤.(yú)B.伶.官(línɡ) 盛.以锦囊(chénɡ) 誓天断发.(fā)C.抑.本其成败之迹(yì) 仇雠.已灭(chóu) 乱者四应.(yīnɡ)D.吾遗.恨也(yí) 智勇多困于所溺.(nì) 泣下沾襟.(jīn)【解析】A项,矢shǐ;B项,发fà;C项,应yìn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A.负.而前驱负:背着及凯旋而纳.之纳:收藏B.吾遗恨.也恨:悔恨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来、本来C.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泣.下沾襟泣:哭泣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乃:你的岂非人事..哉人事:给人安排工作【解析】B项,恨:憾恨。
原:推求。
C项,泣:眼泪。
D项,人事:人力所及所为。
3.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A)例: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A.大喜,笼归,举.家庆贺B.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C.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D.戍卒叫,函谷举.【解析】A及例句,表范围的副词,全;B动词,抬头;C动词,拿;D动词,攻克。
4.选出与例句加点字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C)例句:仓皇东.出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解析】A、B、D三项与例句均为名词作状语。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5~6题。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5.与“方其盛也”句中的“其”指代对象不同的一项是(B)A.与其所以失之者B.请其矢C.其意气之盛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解析】B当“那”讲,其他的都当“他”讲,指李存勖。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5单元第2课 《伶官传序》 含答案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伶官传序教学目的:1.学习“盛"“告"“困"“于"“其"“之”等文言词语的用法.2。
体会一些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3。
理解作者的思想主题和写作目的;体会围绕中心步步深入地进行论证的写作方法.4.体会本文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表现主旨的方法。
教学重点:文言词语的用法教学难点:步步深入的写作方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学法点拨:整体感知、诵读、点拨、自学、讨论、批注等。
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简介作家作品时代背景2、听录音,正音、明读3、熟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步骤:一。
教学导入:同学们,初中时我们学过《醉翁亭记》,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欧阳修的文学创作风格,体味到了他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洒脱之气。
今天我们将学习欧阳修的另一篇传记《伶官传》的序言《伶官传序》,从中学习他的另一人生观点。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二、作者作品与时代背景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
积极培养后进,因而成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
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
诗、词也有很高成就.六一居士最初被贬谪到滁州山乡时,自号醉翁。
年老体弱,又多病,将要辞别官场,到颍水之滨颐养天年,便又改变名号叫六一居士。
有位客人问道:“六一,讲的是什么?"居士说:“我家里藏了书一万卷,集录夏、商、周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盘,又经常备好酒一壶.”客人说:“这只是五个一,怎么说‘六一'呢?”居士说:“加上我这一个老头,在这五种物品中间,这难道不是‘六一'了吗?" 欧阳修不但是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史学家。
他著有两部史书,一部是与人合编的《新唐书》,一部是《新五代史》。
第21课 伶官传序-课时同步练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解析版)

第五单元第21课伶官传序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来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乃:你的C.盛衰之理.,虽曰天命理:道理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告:祭告【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注意一词多义,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
A项,“原:原来”错误,“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意思是推究庄宗取得天下的原因,“原”,动词,推其根本。
故选A。
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来看,加点的词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B.函.梁君臣之首C.仓皇东.出D.负而前.驱【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词类活用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疏通句子意思,然后依据该词的意义判断其在特定语境中临时具有的新的语法功能,注意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A项,“一夫夜呼”中的“夜”译为“在夜里”,放在动词“呼”之前,时间名词作状语;B项,“函梁君臣之首”中的“函”译为“用匣子装”,后带宾语“君臣之首”,名词用作动词;C项,“仓皇东出”中的“东”译为“从东面”,放在动词“出”之前,方位名词作状语;D项,“负而前驱”中的“前”译为“在前面”,方位名词作状语。
3.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和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函梁君臣之.首D.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答案】A【解析】A项,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C、D三项都是结构助词,的。
4.对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而皆背晋以归.梁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④与其.所以失之者A.①与②中的“归”相同,③与④中的“其”不同。
B.①与②中的“归”不同,③与④中的“其”相同。
C.①与②中的“归”相同,③与④中的“其”也相同。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检测:第五单元+伶官传序+Word含答案

第五单元 自主赏析 伶官传序一、课内双基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组是( A )A .仇雠.(chóu) 凯.(kǎi )旋 遗.(yí)恨 骄奢.(shē) B .离散(sǎn )沉溺.(nì) 剔.(tì)除 俳.(fēi )优 C .度.(dù)曲 宝藏.(cán ɡ) 勖.(xù)勉 系.(jì)颈 D .囊.(nán ɡ)括 发.(fà)誓 缱.(qiǎn )绻 伶.(lín ɡ)人 【解析】 B 项中“散”应读sàn ,“剔”应读tī,“俳”应读pái ;C 项中“藏”应读zàng ,“系”应读xì;D 项中“发”应读fā。
2.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一句中“乃”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导学号 65994323( C )A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B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C .家祭无忘告乃.翁 D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解析】 C 你的;A 表判断的副词,是;B 于是;D 副词,竟然。
3.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导学号 65994324( C )例:与.尔三矢 A .遂与.之俱出 B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C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D .无乃尔是过与.【解析】 C 与例句同,动词,给;A 介词,和;B 动词,帮助;D 句末语气词,表反问。
4.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导学号 65994325( C )A .⎩⎪⎨⎪⎧盛以.锦囊,负而前驱而皆背晋以.归梁 B .⎩⎪⎨⎪⎧此三者,吾遗.恨也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 .⎩⎪⎨⎪⎧此制作之本.意也虽逾本.色,不能复化 D .⎩⎪⎨⎪⎧请.其矢,盛以锦囊请.奉盆缶秦王 【解析】 A 介词,用/连词,表顺承;B 遗留/舍弃;C 原来的;D 领取/请允许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伶官传序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李存勖.(xù)请其矢.(shì)皆自于人欤.(yú)B.伶.官(líng)盛.以锦囊(chéng)誓天断发.(fā)C.抑.本其成败之迹(yì)仇雠.已灭(chóu)乱者四应.(yīng)D.吾遗.恨也(yí)智勇多困于所溺.(nì)泣下沾襟.(jīn)解析:A项,“矢”应读“shǐ”;B项,“发”应读“fà”;C项,“应”应读“yìng”。
答案:D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负.而前驱负:背着。
及凯旋而纳.之纳:收藏。
B.吾遗恨.也恨:悔恨。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来、本来。
C.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
举.天下之豪杰举:举行。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乃:你的。
岂非人事..哉人事:人员的录用、调配、奖惩等。
解析:B项,恨:憾恨。
原:推其根本。
C项,举:所有的。
D项,人事:人力所及所为,此处主要指政治上的所作所为。
答案:A3.下列各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析:D项,所以:用来……的。
A、B、C三项的“所以”都是“……的原因”。
答案:D4.下列句子中,省略成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B.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箭)而前驱C.及凯旋而纳之(于庙)D.而身死国灭,(其)为天下笑解析:B项,“负”后省略的应是“锦囊”。
答案:B二、阅读鉴赏5.阅读文本,完成第5~8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来。
B.忧劳可以兴.国兴:兴盛。
C. 函梁君臣之首函:用木匣装着。
D.而皆背.晋以归梁背:背着。
解析:A项,原:推其根本。
B项,兴:使……兴盛。
D项,背:背叛。
答案:C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B项,介词,用。
A项,副词,表示祈使语气/代词,那。
C项,介词,被/介词,对于。
D项,代词,你的/副词,竟然。
答案:B7.下列对原文的分析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小序主要论述后唐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历史教训,侧重阐明国家的盛衰在于“人事”和“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B.本文为了总结历史教训,具有明显的针对性,采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并非无病呻吟,而是寓有无穷的感慨,既是史论,又是针对现实而发的政论。
C.本文紧紧抓住一兴一亡的对比,十分鲜明地推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
虽是议论文,所举的人物极富形象性,神态如生,如写李克用,寥寥数语就表现出他愤恨填膺的神态。
D.本文意在告诫南宋统治者吸取“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教训,不要重蹈唐朝灭亡的覆辙。
解析:D项,“不要重蹈唐朝灭亡的覆辙”错,应为“后唐”。
答案:D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答案:(1)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由于人事呢?(2)祸患常常是从微小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所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有溺爱伶人才如此吗?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3题。
朋党论(节选)[宋]欧阳修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
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
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
此君子之朋也。
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尧之时,小人共工、鷼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
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
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立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
《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
”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
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
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
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
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幸:希望。
B.暂.相党引以为朋者暂:暂时。
C.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诮:嘲笑。
D.夫兴亡治乱之迹.迹:事情。
解析:C项,诮:责备。
答案:C10.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臣闻朋党之.说②舜亦不疑而皆用之.③以.同道为朋④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解析: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他们。
③介词,因为;④连词,因为。
答案:D11.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说明“小人无朋”和“君子有朋”观点的一组是()A.①小人所好者利禄也②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B.①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②善人虽多而不厌也C.①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②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D.①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②周有臣三千,惟一心解析:B项,②说的不是君子;C项,①说的不是小人;D项,①说的不是小人,②说的也不是君子。
答案:A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朋党”的说法,自古就有。
君子和君子因道义结成朋党,小人和小人因私利而结成朋党。
这是自然的道理。
B.在第二段中,作者对“小人没有朋党,只有君子才有”的观点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
C.在第三、四、五段,作者运用对比、举例、引用、比喻等论证手法,论述了“做皇帝的,只需排斥小人的假朋党,重用君子的真朋党,天下就能治理好了”的观点。
D.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只是希望君主能分辨君子和小人,借鉴前代治乱兴亡的经验。
解析:C项错,第三、四、五段没有使用比喻的论证方法;另外,“只需……就……”也不合文意。
答案:C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2)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答案:(1)因此做君王的,应该斥退小人虚伪的朋党,任用君子真正的朋党,那么天下就能大治了。
(2)舜也并不怀疑他们并且都加以任用;但是后世并不责备舜被二十二人结成的朋党所蒙骗,却赞美舜是聪明的圣主,因为他能辨别君子和小人。
三、语言表达14.(2014·浙江高考)依据下面的示例仿写,要求句式、结构与示例相似,不得选择“月”“湖”“鱼”作为描述对象。
【示例】弯月落在湖水中;鱼儿游去了,碎得月影半池——听见了嫦娥幽怨的歌声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
答题时应明确题目要求“句式、结构与示例相似”且要符合情理。
首先,从内容上看,要分析示例中的事物,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月”落在“湖”中,“鱼”也在“湖”中,有动有静,第三句紧承前两句造成的一个意境,第四句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意趣。
其次,从结构、手法上看,第四句是联想想象,虚实结合,同时还是一个问句的形式。
再次,选择一组相关意象,按例句的句式结构仿写即可。
答案:残花缀在繁枝上;鸟儿飞去了。
撒得落红满地——听见了花儿落地的叹息么?15.(2014·湖北高考)下边的绘画和书法作品,展现了画家和书法家心中的奔马的神韵。
请用诗或文的形式描绘你心中的奔马。
要求:①必须原创;②运用比喻、比拟两种修辞手法;③不超过60字。
解析:题中给出的绘画和书法作品只是为做题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内容为“你心中的奔马”。
要注意题目的要求,其中比拟修辞手法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种,做题时从拟人着手较为容易。
答案:(1)奔跃气如虹,昂首啸长空。
龙马抖精神,奋蹄疾如风。
(2)哒哒哒哒,蹄声敲醒草原;萧萧长嘶,鸣声激荡群山!啊,草原的精灵,大地的骄子,迅疾如风,快似闪电!骏马奔驰,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