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概述1..
汉译英翻译技巧讲解一(词的翻译) (1)

答案:
3.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政府鼓励居 (减词) 民植树造林、退耕还林。 From the 1950s, the government encouraged the local population to plant trees and reforest the region.
注解:“植树”就是要“造林”,“退 耕”就是要“还林”,故意义相同的部 分可省去不译。
注解:这里的“农业”是狭义的,指养活中国 庞大人口的耕作农业,因此用“farming”比用 广义的“agriculture”更合适。
答案:
2.中国剪纸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增词)
Chinese paper cutting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1500 years.
注解:“流行”在第一句中是指时尚、时髦,因此译为 fashionable比译成常用的popular要更加合适;而在第二句 中“流行”指普遍的、受欢迎的,即可译为“popular”。
2.增词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汉译英 时往往需要补充汉语里省略的词语或缺 失的表示语法结构的词,以使得译文符 合英语的语法结构和表达习惯。汉译英 增词时通常要增补冠词、介词、代词以 及连接词。
汉译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译技巧讲解
一、词的翻译
1. 词义选择 汉英两种语言在具体运用中,词义 往往随着语言情境而变,同样一个汉语 词,翻译成英文时不是一成不变的,选 用什么词得根据不用的语境而变。
例如: 汉语中的“大”在英语中根据不同 语境翻译也不同,“大城市”译为 a big city,但是“大雨”就译成heavy rain, 再来看看下面几个词怎么翻译: 大志向 大人物 great ambition an important person
4.英汉翻译教程 (1)

第一章翻译的定义和翻译的原则一、翻译的定义1.Translation is the art of recomposing a work in another language without losing its original flavor.( Columbia Encyclopedia )2.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 Eugene A. Nida )3.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以达到沟通思想感情、传播文化知识、促进社会文明,特别是推动译语文化兴旺昌盛的目的。
(孙致礼2003:6 )二、翻译的原则1. Yan Fu (1854-1921)In translation, there are three aspects difficult to bring about: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It is no easy work to realize ―faithfulness‖! If there is only faithfulness without expressiveness , the translation doesn’t amount to translation. From here we can see expressiveness is of great importance.(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①Japanese army killed millions of innocent people during the war.----那场战争中日本军队屠杀了成百上千无辜的平民②Action is equal to reaction, but it acts in a contrary direction.――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③We shall all miss him, but we wish him a long and happy retirement.――我们都会想念他的,我们祝愿他退休后快乐、长寿.④For never was a story of more woe Than this of Juliet and her Romeo.古往今来多少离合悲欢, 谁曾见这样的哀怨辛酸!⑤Crafty men contempt studies, simple men admire them, and wise use them; for they teach not their own use; but that is a wisdom without them, and above them , won by observation.――有一技之长者鄙读书,无知者慕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2. Fu Lei (1908-1966)①From there I could see the whole valley below, the field, the river , and the village. It was all beautiful, and the sight of it filled me with longing.――从这里望下去,整个山谷一览无遗,只见那田野、河流、村庄,全都美不胜收,真叫我心驰神往.②He carried on a business , but brought his pigs to the wrong market.――他经营生意,可是几乎血本无归.3.Qian Zhongshu①Capri is a gaunt rock of austere outline, bathed in a deep blue sea; but its vineyards, green and smiling, give ita soft and easy grace. It is friendly, remote, and debonair.卡普里岛是一块外形突兀的荒凉的岩石,沐浴在深蓝色的海洋里,但是它的葱绿的葡萄园仿佛在向人微笑,使这个海岛增添了几分令人舒爽的温柔宁静的姿色,卡普里岛远离尘嚣,但景色宣人,生机盎然。
翻译通论第一章 概述

推语定言,学而以应及被应认 用定 语是 言2、一 学超个 的越心 过语理 程言语。层言对面的学这考、个虑社过会程 作详尽的科学描述困难极大。部分原因是, 翻译科学说到底是一个与别的学科交叉的科 学,其特点表现为描述、解释与规范的种种 问题不断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定义7除强调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之外,还 进一步提到翻译这个复杂过程可能要涉及的 几个方面,即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以及 应用语言学等。换句话说,译者走笔之时应 当要考到作者或者读者的心理活动、所处的 环境与一定的上下文等超语言的因素。唯其 如此,译出来的东西方可能真正达意,方可
孔雀的事。古越南越裳国(包括今越南、柬埔寨的临邑、扶 南等地)在交趾之南,于中国相距遥远,语言不通,所以与 中原只能通过“重译”,即多次翻译,才能够交流。上面, 越赏国使臣通过三位“象胥”多重翻译而说的那句话,是世 界上最早的口译记录了。
根据《礼记》记载,象胥是负责对南
方各地的翻译官的称呼,而周代对专管其 他各方面的翻译的人员,又有了不同的称 呼:
这个故事希望为世上出现的不同语言和种族提 供解释,也被看作是引发翻译需求的事件,是 翻译起源的神话,也成为了一个讲述翻译起源 的典故。后来人们说到翻译的起源是,总会提 到“巴别塔典故”,说的就是这个故事。公元 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灭掉犹 太王国,使犹太人沦为修建巴比伦城的奴隶。 亡国为奴的犹太人凭借自己的思想来表达愤怒, 因此巴比伦人的“神之门”在犹太人眼里充满 了罪恶,并遭到了诅咒。再加上当时巴比伦城 里的居民讲的远不止一种语言,《圣经·旧约》 的作者也就很容易把“语言混乱”于上帝对建 塔的惩罚相联系。
穿越一定的时间或空间,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
个地方,这个过程对搬运者而言是要经受痛苦 或磨难的。
Unit 1 翻译概述

可译与不可译
Why are people tired on April Fool’s Day? Because they have just had a long match. When do dogs refuse to follow their masters? When their masters go to the flea market. What’s the longest word in the world? Smiles.
* 信也指保持原作的形式 * 信还指保持原作的风格 信还指保持原作的风格—— 即原作的民族风格、 即原作的民族风格、时代风 格、语体风格、作者个人的 语体风格、 语言风格等。 语言风格等。
以下译文达到可信标准了吗? 独家新闻 休息室 彩票
译成:only 译成:rest 译成:
one news
room
6
I. 翻译的定义
唐代贾公彦在《义疏》一书中写道: 唐代贾公彦在《义疏》一书中写道: 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 “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 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现代汉语词典》 -《现代汉语词典》 现代汉语词典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连贯性话语在保 持其内容即意义的情况下改变为另 一种语言的连贯性话语的过程。 一种语言的连贯性话语的过程。
一些著名高等学府的中英文校训
Patriotism, Advancement, Democracy and Science
Peking University (founded in 1898):
Improve Yourself, Carry Forward Stamina, Seek Truth and Develop Innovations
第一讲 翻译的基本概念和问题

通顺: 译文语言通顺易懂,自然流畅,符合译文语言表达习惯, 没有文理不通、晦涩难懂等现象。
例1:Darkness released him from his last restraints. 原译:黑暗把他从最后的顾忌中解放出来。 改译:在黑暗中,他就再也没有什么顾忌了。 例2:语言这个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 可。 原译:Language is something difficult to learn well and to learn it well one has to study very hard. 改译:The mastery of language is not easy and requires painstaking effort.
例2:What is done by night appears by day. 原译:夜晚做的事白天就看见了。 改译: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例3:从小儿三灾八难,花的银子也照样打出你这么 个银人儿来了。(《红楼梦》) 原译:You‟ve had three mishaps and eight disasters since you were a boy, the money we‟ve spent on you would make a person made of silver. 改译:You‟ve had one trouble after another since you were a boy, the money we‟ve spent on you would make a silver statue bigger than you.
E. A. Nida(尤金· 奈达)提出的翻译标准(1964) 1. true to the original 2. vivid 3. smooth and natural 4. equivalent of response (忠实于原文、传神、语言顺畅自然、同等效应) “Readers of TL must have the same response to the text with that of readers of SL despite of different means of expressions.” (尽管语言表达形式不同,译文读者读译文取得的 心理反应要和原文读者读原文的心理反应基本相 同。) Dynamic Equivalence 动态对等 →Functional Equivalence 功能对等(p.8-9)
郭著章、李庆生《英汉互译实用教程》(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第1~6章【圣才出品】

郭著章、李庆⽣《英汉互译实⽤教程》(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第1~6章【圣才出品】第1章翻译概述⼀、填空1. Yan Fu’s 3-word translation criteria are _____, _____and_____.【答案】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解析】严复提出的翻译标准:信、达、雅。
2. Translation in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of some_____years.【答案】two thousand【解析】我国的翻译事业有约2000年的历史。
3. The two words used as the common criteria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today are _____and_____.【答案】faithfulness, smoothness【解析】我国现今通⽤的两个翻译标准:“信”和“达”。
⼆、回答下列问题1. What is meant by translation?【答案】Translation is a representation or recreation in one language of what is written or said in another language, not only an art but also a science.2. What was Karl Marx fond of saying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a foreign language?【答案】Karl Marx was fond of saying: “A foreign language is a weapon in the struggle of life.”3. What are the prerequisites for a qualified translator?【答案】Generally speaking, a qualified translator should have five prerequisites:① a good command of the source language,② a good command of the target language,③ a wide range and scope of knowledge,④ a high political consciousness,⑤ a necessary knowledge of basic techniques used in translation.4. How to define the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the liberal translation?【答案】Literal translation refers to an adequate representation of the original almost without any change of word-order or sentence construction. Liberal translation is also called free translation, which does not adhere strictly to the form or word-order of the original.5. What do you think should be the criteria of translation?【答案】To me, the criteria of translation should be the following two words: faithfulness and smoothness, or even only one word: faithfulness.三、英译汉1. Sourc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答案】译出语和译⼊语2. the Oriental and Occidental languages 【答案】东⽅语⾔和西⽅语⾔3. Alexander Fraser Tyler【答案】亚历⼭⼤?弗雷泽?泰勒4. Georges Mounin【答案】乔治?穆南5. Feedorov【答案】费道罗夫6. Indu Dharmarakcha【答案】竺法护7. Kumara’3iva【答案】鸠摩罗什8. Paramartha(Gunarata)【答案】真谛/波罗末陀(拘那罗陀)【答案】利玛窦10. Euclid’s Elements【答案】《⼏何原本》11. La Dame aux Camelias【答案】《茶花⼥》12. A History of Politics(by E. Jenks)【答案】《社会通诠》(甄克思著)13. On Liberty(by J. S. Mill)【答案】《群⼰权界论》(约翰?穆勒著)14.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by A.Smith) 【答案】原富》(亚当?斯密)15.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by T. H. Huxley)【答案】《天演论》(赫胥黎)四、汉译英【答案】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2. “宁顺⽽不信。
翻译第一讲 翻译理论与实践

导学——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 导学
译者素养: 译者素养:
译者的素质: 译者的素质: 外语素质 语言敏感度 心理素质 翻译的辅助工具: 翻译的
导学——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 导学
Tips: :
提高方法: 提高方法:
翻译理论+翻译技巧+ 1. 翻译理论+翻译技巧+翻译实践 研究有关翻译的论述,弄懂翻译的基本问题。 ( 阅读理论著作;专题论文;翻译教材;译品的前言后语) 2. 研究译作范本 从中摸索翻译的规律和技巧,对比不同译本的处理和效果。 研究典型译例,注意翻译技巧的说明和译句的得失,为翻译 实践打好基础 3. 不断进行翻译实践 (1) 依照词语---句子---段落---语篇的顺序; (2) 选择不同题材和体裁的练习材料; (3) 难易循序渐进; (4) 译文反复修改,不断提高译文质量; (5) 选择有参考译文的文本,进行对比学习; (6) 可请别人修改或校正。
翻译理论与实践
导 学 第一章: 第一章:翻译概述 第二章: 第二章:英汉语言对比 第三章: 第三章:词语的翻译 第四章:句子翻译技巧( 第四章:句子翻译技巧(上) 第五章:句子翻译技巧( 第五章:句子翻译技巧(下) 第六章: 第六章:常见文体的翻译
导 学
• • 教学目的: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翻译理论,提高翻译水平。 教学目的: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翻译理论,提高翻译水平。 本课程主要介绍基本的翻译理论知识, 本课程主要介绍基本的翻译理论知识,通过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和大量译例 翻译,介绍了翻译的一系列常用方法和技巧。通过实践熟悉翻译技巧, 翻译,介绍了翻译的一系列常用方法和技巧。通过实践熟悉翻译技巧,培养 翻译能力,不断提高翻译水平和能力。 翻译能力,不断提高翻译水平和能力。。
翻译概论Chapter1-2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及翻译的原则

Chapter1----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1.第一章内容概述1)翻译的重要性(对翻译和翻译家的种种比喻):普希金------“人类精神的传递者。
”歌德------“世界上全部交际来往中最重要、最高贵的事业之一。
”理查兹------“整个宇宙中最为复杂的活动之一”人类自有语言交流以来,翻译活动也就一直相伴相随。
翻译不仅使得人类各种语言与文化之间的沟通成为可能,而且还帮助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文明的更高阶段发展。
2)从对翻译或翻译者的宏观比喻来看翻译的本质(1)对翻译或者翻译者总体或宏观的比喻;歌德------翻译家应是“忙碌的媒人”钱钟书------将翻译比作“做媒”《翻译、历史与文化》------把翻译比作婚姻翻译者还被比喻成“像一位雕塑家,用雕塑再现油画作品的形象”,也是“珍宝的发现者”或是“掘金者”。
在西方,翻译家数百年来也把自己的工作比喻成“把一个酒瓶里的酒倒到另一个酒瓶里去”,翻译并不是简简单单“倒酒”的机械动作,而是一个需要翻译者在艺术上有所倾注的复杂微妙的过程。
(2)从对翻译操作过程的比喻来看翻译的本质①把翻译比作渡河——船是要翻译的文本,领航者是翻译者,渡河的行程便是翻译的过程,河的两岸分别就是原语与译入语的文化。
②美国翻译家Margaret Sayers Peden把原作想象成一块方方正正的冰,翻译的过程就是这块冰的熔化过程。
这个比喻借用了自然科学对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描述,十分生动,也颇富揭示性。
③对翻译,另一种最新的、更具揭示性的比喻是“没有舞台的演出”。
④巴西翻译家——“食人者”对翻译者或者翻译的种种比喻尽管五花八门,但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它们基本上都是正面的,都包含对翻译者工作的褒扬,是确实还有少数比喻表达了对翻译或翻译者的否定或批评;如“翻译即背叛者等”。
2)翻译的本质翻译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工具,在国与国之间、原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翻译不仅仅是文本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过渡,也是文本之间、文化之间的一种协商过程,是以翻译者为中间人进行交流和斡旋的过程;翻译不仅仅是一门涉及语符转换、意义传递的技巧或技艺,更是一项极富创造性、挑战性的活动,是“一种艺术,一种需要译者像画家、表演家”那样具有高超创作才能的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复每译一书,都有一定的目的和意义,常借西方著 名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著作表达自己的思想。他译书往 往加上许多按语,发挥自己的见解。严复在《天演论》 (公元一八九八年出版)卷首的《译例言》中提出著 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他说:"译事三难:信、 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 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但严复对"雅"的解释今天看来是不足取的。他的"雅"是 指脱离原文而片面追求译文本身的古雅。他认为只有 译文本身采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实际上即所谓上 等的文言文,才算登大雅之堂。
明代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马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 的《几何原理》、《测量法义》等书。清代的林纾和 他的合作者以口述笔记的方式翻译了一百八十四种西 方文学作品,达一千万字以上。所译小说中最著名的 有《巴黎茶花女遗事》(La Dame aux Camelias)、 《黑奴呼天录》(Uncle Tom's Cabin)、《块肉余生 述》(David Copperfield)、《王子复仇记》 (Hamlet)等。 严复是我国清末新兴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他从光 绪二十四年到宣统三年(公元1898-1911)这三十年间 翻译了不少西方政治经济学说。
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史约两千年。纵观全过程,西方的翻译在历史 上前后曾出现过六次高潮或可分为六个大的阶段。首 先是肇始阶段。公元前四世纪末,盛级一时的希腊奴 隶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起来。但是,当时的 希腊文化仍优于罗马文化,因而对罗马有着巨大的吸 引力。翻译介绍希腊古典作品的活动即始于这一时期。 很多大文学家都用拉丁语翻译或改编荷马的史诗和一 些希腊戏剧作品。这是欧洲也是整个西方历史上第一 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
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思想 和文学革新的大运动,也是西方翻译史上的一次大发 展。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 等各个领域,涉及到古代和当代的主要作品,产生了 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1611年 《钦定圣经译本》的翻译出版标志着英国翻译史上又 一次大发展。文艺复兴时期乃是西方(主要是西欧) 翻译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标志着民族语 言在文学领域和翻译中的地位终于得到巩固,同时也 表明翻译对民族语言、文学和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所起 的巨大作用。
从隋代到唐代,这段时间是我国翻译事业高度发达时期。 隋代历史较短,译者和译作都很少。比较有名的翻译 家是彦琮。在彦琮以后,出现了我国古代翻译界的巨 星玄奘。他和上述鸠摩罗什、真谛一起号称华夏三大 翻译家。
玄奘在翻译理论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根据自己 的理解和翻译实践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 译标准,意即“忠实”“通顺”,直到今天仍有指导意义。 到了宋代,佛经翻译已远不如唐初的极盛时期。在翻 译理论方面颇有贡献的要数赞宁。他曾归纳了以往译 经的各种情况,提出了解决翻译过程中各类矛盾的六 种办法。 三、明清时代 到了明代万历年间直至清朝"新学"时期,我国出现了以 徐光启、林纾、严复等为代表的介绍西欧各国科学、名称来看, 他有两个关键词,
一个商务英语,一个翻译。这门课就围绕这两方面来 进行。 说到翻译呢,对于一个优秀的翻译人员的话,理论是 基础,实践是真理。 也就是说,实践对于学好翻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 果只掌握了理论,而不去实践,是不能成为好的翻译 人员的。相反,没有理论系统的学习,而有大量的翻 译实践,有可能是自以为合格的翻译者。 而商务英语翻译除了关系着翻译,还涉及到很多商贸 知识。
第二个翻译高潮涌现于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 是宗教性质的。《圣经》由希伯莱语和希腊语写成, 必须译成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所普遍接受。因此在较 早时期就有人将《圣经》译成拉丁语,到公元四世纪 这一译事活动达到了高潮,其结果就是出现了形形色 色的译本。
中世纪中期,即十一至十二世纪之间,西方翻译家们云 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 语。这是历史上少有的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 也是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三个高潮。
中国翻译简史
简单说来,中国的翻译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汉代-东晋时期; 二、隋-唐-宋时期; 三、明清 时期; 四、五四时期; 五、新中国成立至今。 一、汉代-东晋时期 中国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而中国真正 称得上语际翻译的活动应该说是始于西汉的哀帝时期 的佛经翻译。到了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八四 年),佛经翻译就正式开始了。中国翻译界现在的直 译和意译之争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翻译概述
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翻译理论是通过翻译实
践活动经验的总结而提炼出来的,主要用来检验翻 译作品,检查翻译活动的效果,而不是用来指导翻译 实践。 理论是用来“解释和预测翻译过程和翻译产品的”。 由于翻译理论是从描写和分析译品中总结出来的, 因此理论亦可反过来用于指导对译品的批评与赏 析。通过对译本好与坏的分析及评价,探求其深层 次原因,亦可促进翻译实践的发展,这样也从某种程 度上体现了翻译理论对实践的促进作用。
从十七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各国的翻译 继续向前发展。其最大特点是,翻译家们不仅继续翻 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代的和当代的作品也发生了很 大的兴趣。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歌德等 大文豪的作品都被一再译成各国文字,东方文学的译 品也陆续问世。
西方翻译的第六个大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 束以来的翻译活动。新时期的翻译与过去任何时期都 大不相同,取得了巨大的进展。首先是翻译范围的扩 大。其次,翻译的规模大大超过了以往。再者,翻译 的作用也为以往所不可企及。最后,翻译事业发展的 形式也有了很大变化和进步。
到了东晋时代,佛经翻译活动就组织有序了。当时主 要的组织者是释道安。他主张严格的词对词、句对句 (word for word, line for line)的直译。释道安在此期 间请来了著名的翻译家天竺(即印度)人鸠摩罗什。 他主张意译,纠正了过去音译的弱点,提倡译者署名, 以示负责。 二、隋-唐-宋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