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源总规说明书
某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范本模板】

第一章现状概况一、区位关系及规划范围1、区位关系**区位于**镇镇区东西两侧,是**镇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318国道穿境而过,西距天全12公里,东距雅安市区26公里.2、规划区用地范围**区分为**片区和思经片区,**片区用地范围北至土地堂,西至**大桥,东至切山三级水坝,南至盐水岩,面积2.58平方公里。
思经片区用地范围北至思经河,东到思经路,西邻思经乡,南到思经路,面积为0。
33平方公里。
二、现状概况1、**区基本情况。
区属于山地丘陵地带相间地带,**片区自然地势总体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地形整体起伏变化不大,局部有陡坎,平均海拔在650~720m,其用地大部分为农田。
规划区内现有**110kV变电站,沿凤阳大道两侧形成汽车修配及商业小店铺。
**城总体规划产业布局已将**镇作为建材及食品加工区。
同时工业区也是未来**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思经片区现状用地属思经河冲击平地,主要为农田、村镇用地,现有思经乡政府、思经小学等单位,基础设施主要有思经水厂、35KV变电站等.2、天全工矿企业基本情况:区内现有工矿企业有年产量70万吨的治权水泥厂、年产量为20万吨的二郎山水泥厂、琼雅工业硅等20多家工矿企业,年产值约2亿元。
三、**区开发建设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1、有利条件A、区位优势。
**区地处雅安与**城的经济发展轴上,地理区位优越。
B、资源优势。
**镇周边矿产资源丰富,同时区靠近天全河,取水方便,并能满足生产生活用水要求。
区内已建成**110kv变电站,电力得到保证。
C、依托旧镇,开发新区。
**区配套的居住用地及生活服务设施由**镇统一安排。
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并能取得良好的综合效益.D、用地较平坦,有满足区用地规模,且已有一定的基础设施.2、不利因素A、**区涉及部分拆迁企业和居民区,拆迁补偿投入资金较大.B、**110kV变电站虽能对工业区开发建设有利,但高压线走廊对用地布局有一定影响。
第二章规划依据、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一、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3、《**城厢镇总体规划(2005—2020)》、《天全**镇城镇总体规划2007-2020》;4、《城市用地分类及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5、《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试行)》;6、规划区有关自然和社会经济资料。
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的

泾源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办法(暂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泾源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规范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宁夏回族自治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包括城乡规划、用地、建设、公用设施、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和市容市貌、道路照明及景观亮化等各项管理活动。
第三条在泾源县城乡规划区范围内,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二章城乡规划管理第四条重大项目的选址、重要景观节点的设计和重要公共建筑单体设计方案等,均由县规划委员会审定,县规划管理部门负责办理。
第五条县规划管理部门负责城乡规划区内的所有建设工程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及《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核发(以下简称“一书两证”)。
第六条城市规划区内老城区危旧房屋未经规划审批不得翻新重建,已经破损不能居住的危房经房屋安全鉴定机构鉴定后认为达到D级的危房,由政府统一征收后通过货币补偿或安置房置换等方式进行安置,经收回的危房建设用地由国土部门统一收储,待该片区土地存量达到一定规模后,进行整片区的规划建设。
第七条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所有建设项目必须同步配套建设供热、供电、供水、供气、电讯、消防、环卫设施、绿化及其它附属设施,配套设施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
第八条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所有建设活动必须严格执行城乡建设开发控制性指标,任何个人和单位不得更改或变通执行。
(一)城市建设风貌:县城风貌以秦汉风格为主,香水街以伊斯兰风格为主,龙潭街、百泉街以汉唐风格为主;六盘山镇以秦汉风格为主,泾河源镇以汉唐风格为主。
(二)道路交通红线:1、县城道路交通红线。
县城道路交通规划分为三级,即主要道路、次要道路、支路,道路红线宽度主要道路控制在32米——40米,次要道路控制在20——24米,支路控制在12——16米。
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设计说明第一章总体规划设计一、项目概述本案位于遵义市银河北路东南侧,风景如画的桃溪河畔,拟建场地呈东北高,西南低的滨水缓坡场地,是中心城区罕有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优越的居住地。
总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为59405.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366788平方米。
其中,住宅建筑面积为160263平方米,商业建筑面积为17479平方米,高星级酒店建筑面积为76172平方米,写字楼建筑面积为22999平方米,幼儿园建筑面积2239平方米,架空层建筑面积为1985平方米,地下室建筑面积为82249平方米.二、设计依据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4、《住宅设计规范》(2003年版) GB50096—19995、《城市道路和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6、《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7、《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8、《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9、《遵义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遵义市人民政府令第49号) 10、业主提供的用地范围电子图以及其它相关资料三、建筑规划思想和结构1、建筑规划设计思想注重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创造都市山水典雅风格,着重表达组团内部的居住质量均好性,以形成和谐安逸的生活空间。
借助地形与水景的穿插,低建筑密度,高绿地率以及高星级酒店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创造出一个山水园林都市生态居住区。
2、建筑规划结构建筑规划结构为“一轴一带两组团”。
以连接城市道路与桃溪河滨水绿带的开敞步行道为景观轴,景观轴两侧布置两个住宅组团,垂直河道布置十五层住宅,西北侧布置高层住宅和高层酒店建筑,住宅与滨水绿带自然景色的完美结合,使居住环境质量均好性达到最佳,由河岸而上建筑由低至高布置,天际线高低错落,创造出与自然环境融合的山水园林城市建筑景观。
泾源县应急物资储备方案(2020)

泾源县应急物资储备方案(2020)各乡(镇)人民政府,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区市驻泾各单位:《泾源县应急物资储备方案》已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泾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2020年5月15日【此件公开发布】泾源县应急物资储备方案为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物资保障能力,确保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工作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所造成的损害,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宁夏回族自治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泾源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储备工作原则(一)以人为本、维护稳定的原则。
应急物资储备要确保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应急物资准备充足,及时到位,有效地保护和抢救人的生命,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和财产损失,维护市场及社会稳定。
(二)统一领导、统筹规划的原则。
应急物资储备要在县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形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管理科学、运行高效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避免重复建设,节约资金。
(三)结合实际、突出重点的原则。
应急物资储备要紧密结合我县实际情况,以常发的、影响大的灾种确定应急物资储备种类,先急后缓,保证重点。
(四)明确责任,各负其责的原则。
按市、县权限划分,县级主要储备常用的、基本的物资和装备。
相关部门负责储备与之职责相对应的应急物资,确保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之需。
(五)协调配合、快速反应的原则。
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各相关部门之间要密切协调配合,做到信息及时准确传递,应急处置反应灵敏、快速有效,保证应急物资调得出、供得上。
二、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我县范围内应对和处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的各类应急物资、装备、器材的储备和应急响应。
三、储备工作领导机构及职能成立“县应急物资储备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由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分管发改、公安、自然资源、水务、卫健、应急等部门的副县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成员由县发改、公安、民政、财政、自然资源、住建、交通、水务、农业农村、文旅广电、卫健、应急、审计、扶贫、市场监管、地震、气象、轻工园区、人武、消防、工会、供销、医保等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组成。
上海控规成果要求规范说明书-2013.5.21(含附录1、2、3、4)

目录1.总则 (3)1.1目的和依据 (3)1.2适用范围 (3)2.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成果构成 (3)2.1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成果构成 (3)2.2法定文件的成果构成 (3)2.3技术文件的成果构成 (4)3.整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成果要求 (4)3.1法定文件的成果要求 (4)3.2技术文件的成果要求 (16)4.附加图则的成果要求 (34)4.1适用范围 (34)4.2《附加图则》的成果构成 (34)4.3编制程序 (48)4.4附加图则过程性文件的成果要求 (53)5.控规局部调整的成果要求 (54)5.1法定文件的成果要求 (54)5.2技术文件的成果要求 (54)6.增补普适图则的成果要求 (57)6.1法定文件的成果要求 (57)6.2技术文件的成果要求 (58)7.过程性文件的成果要求 (59)7.1规划研究/评估报告的成果要求 (59)7.2初步方案的成果要求 (63)7.3公示稿的成果要求 (63)7.4草案的成果要求 (64)8.产业园区的成果要求 (64)8.1产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成果构成 (64)8.2整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成果构成 (64)8.3地块细分的成果构成 (88)8.4关于产业园区控规成果规范的调整说明 (90)9.远郊新市镇的成果要求 (92)9.1远郊新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成果构成 (92)9.2整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要求 (93)10.电子文件成果要求 (122)10.1电子数据文件组织、命名及格式规范 (122)10.2基本要求 (125)10.3通用制图规则 (126)10.4法定文件的形式规范 (131)10.5技术文件的形式规范 (132)11.附则 (133)11.1解释权 (133)11.2生效日期 (133)附录一控制性详细规划用词说明 (134)附录二控制性详细规划公共服务设施标准符号 (135)附录三控规方案导言内容要求 (136)附录四规划研究/评估报告的内容要求 (138)附录五样稿附录六附加图则操作手册(备注:文件中下划线处为对上版成果规范有调整之处。
泾源县情况简介

泾源县情况简介泾源县农业发展以发展特色产业为主导思想,因地制宜,应时制宜。
发展特色养殖业,以肉牛养殖、经济型农作物为主,发展苗木产业。
利用地域优势,发展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观光旅游农业。
泾源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最南端,因泾河发源于此而得名。
南北长41.5公里,东西宽27.3公里。
东与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相连,南与甘肃省华亭县、庄浪县接壤,西与隆德县毗邻,北与原州区、彭阳县交界,素有"秦风咽喉,关陇要地"之称。
全县辖4乡3镇,114个行政村。
总面积1131平方公里。
总人口12.3万人,其中,回族人口占72%,农业人口占92.5%。
县人民政府驻香水镇。
河流主要有泾河等7 条较意。
大河流,均属径河水系。
海拔1608米-2942米。
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地貌可分为侵蚀构造石山区,剥蚀构造丘陵区和侵蚀堆积河谷平川区三种类型,分别占总面积崐的36%、24%和40%。
气候属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区,有春寒无夏、秋短冬长的特点,年平均摄氏5.7度,极端最高气温40℃,极端最低气温-24℃,全年日照2236小时,无霜期132天。
全县土地面积113.3万亩,其中耕地25.3万亩,占地面积的22.3%;林地面积45.2万亩,占土地面积39.9%;牧草地面积26.6万亩,占土地面积23.5%;其它占地16.2万亩,占地面积的14.29%。
森林覆盖率39.9%。
天然林木材蓄积量108.5万立方米,人工林蓄积量115.2万立方米。
全县人均耕地面积2.7亩。
泾源县有“高原绿岛”美誉的的泾源,地形、地貌奇特,高山碧水、风景瑰丽,旅游资源特别丰富。
老龙潭峰恋叠嶂、幽深莫测;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屯兵避暑、木兰围猎的凉天峡雄奇秀美、层林蔽日;与西北道教名山崆峒山连接的秋天架奇峰刺天、幽泉涧鸣;有“小九寨”美誉的十里荷廊—荷花苑,更是山含情、水含笑、碧荷含尽诗情与画意。
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河水源保护区条例

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河水源保护区条例【法规类别】水资源【发文字号】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8号【发布部门】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含常委会)【发布日期】2014.04.09【实施日期】2014.06.0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省级地方性法规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八号)《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河水源保护区条例》已由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于2014年4月9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4年6月1日起施行。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4年4月9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河水源保护区条例(2014年4月9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第一条为了加强泾河水源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维护生态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泾源县行政区域内泾河水源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
本条例所称的泾河水源保护区,是指为防治泾河水源污染、保证水源环境质量,划定并进行特殊保护的一定面积的水域和陆域。
第三条泾源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泾河水源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由固原市人民政府确定的管理机构负责。
林业、国土资源、农牧、卫生、旅游等有关管理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水源保护区的有关保护和管理工作。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增加投入,加强泾河水源保护区的生态建设,营造和保护水源涵养林,保护水资源,防止水体污染,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
第五条水源保护应当坚持保护优先,防治污染,综合治理的原则,禁止工业污染、控制生活污染,防治面源污染,保障水质安全。
开发、利用和调节、调度泾河水资源时,应当统筹兼顾,维持河流合理流量以及地下水体的合理水位,维护水体的生态功能。
第六条自治区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建立健全泾河水源保护区的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泾县县城总体规划资料汇编(pdf49页)

泾县县城总体规划资料汇编(pdf49页)⽬录第⼀章.⾃然历史 (1)第⼆章.社会经济 (15)第三章.城市基础设施 (18)第四章.社会服务设施 (22)第五章.城市环境保护 (29)第六章.⼈⼝与社会保障 (33)第七章.旅游资源现状 (34)第⼋章.科技⽂化 (39)第⼀章.⾃然历史⼀、地理位置泾县位于安徽省南部,现属于宣城市。
泾县东与宁国交界,北⾄东北与宣城、南陵相连,西与青阳毗邻,南⾄西南与黄⼭市、旌德县接壤。
总⾯积2059平⽅千⽶,户籍总⼈⼝355213⼈(2008年底)。
全县辖9个镇、2个乡:泾川镇、桃花潭镇、茂林镇、榔桥镇、丁家桥镇、蔡村镇、琴溪镇、云岭镇、黄村镇、汀溪乡、昌桥乡。
县政府驻泾川镇。
⼆、⾃然地理条件(⼀)地质泾县⼤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准地台下扬⼦台坳内次级单⽆沿江拱断褶带各和皖南陷褶断带的过渡地带,它们之间以江南深断裂为界。
县境内地层为扬⼦地层区。
地层发育主要有中元界,上元古界、下古⽣界、上古⽣界、中⽣界和新⽣界。
中元古界成为基底岩系,地表未见出露。
上元古界仅于西部⼭区乌⽯⼀带出露震旦系上统,由陆棚相,盆地相沉积的⽩云岩、炭质页岩、泥岩、硅质页岩组成,含微古植物化⽯,厚度不详,变化于100~400⽶之间。
下古⽣界出露⾯积最⼴,其中⼜以志留系居多,除寒武系、奥陶系主要分布于西部⼭区外,志留系⼴泛分布全县境内。
主要由硅质页岩、炭质页岩、硅炭质泥岩、⽩云质灰岩、泥质灰岩和砂页岩等组成,总厚度变化于1000~6500⽶之间。
上古⽣界主要分布在县城周围和铜⼭、⽔东翟村、章渡等地带,呈孤岛状出露。
缺失泥盆系中、下统,包括泥盆系上统、⽯炭系和⼆叠系。
由细粒⽯英砂岩、砂页岩、泥灰岩、⽩云岩、灰岩、硅质岩和含煤碎屑岩等组成,厚度变化较⼤,于300~1600⽶之间。
中⽣界包括三叠系、侏罗系和⽩垩系。
三叠系仅发育下统,出露地带和上古⽣界相同;侏罗系缺失,⽩垩系主要分布于北部的断陷盆地和沿江南深断裂呈串球状排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概述1、现状概述1.1、地理位置泾源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最南端六盘山南麓,地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六盘山腹地,跨东径106°12′-106°29′,北纬35°14′-35°38′。
东与甘肃省平凉市接壤,西与宁夏隆德县毗邻,南与甘肃省华亭、庄浪两县相邻,北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连接。
距固原市79公里,距自治区首府银川市420公里,距甘肃省兰州市350公里,至陕西西安市360公里。
1.2、自然条件1.2.1、地形地貌泾源在陇东黄土高原西部,位于六盘山东麓,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为低山丘陵区,海拔在1608-2492米之间,海拔最高处为六盘山主峰米岗山,海拔2931米;最低处为胭脂峡谷柳家河坝,海拔1608米。
界域内西部为六盘山天然次生林区,有以米岗山为脉络的大小山峰41座,林木茂盛,自然资源丰富;中部为河谷地区,地势较为平缓,形成不同走向的香水、永盛、白面三道川和赵家、秦家、红旗三架塬,另有新民河、沙塘河等8条河流,溪流343条、33道梁、111条大沟,东部为与六盘山余脉相连的土石山地,构成了峰峦迭障,河壑交错,川塬相间,河流密布的地形地貌,形成“三山夹三塬,七水分三川”之势。
以土石山为主,通常分为西部六盘山山地、中部低山沟壑和东部崆峒山前山三个地貌类型。
1.2.2、地质泾源县在区域地质构造上处于中朝地台的西南边缘和昆仓秦岭地槽褶皱区的东段,在祁(连山)、吕(梁山)、贺(兰山)山字型复杂结构体系脊椎贺兰山带马蹄盾底部,下白垩地层发育较全,复背斜构造典型,六盘山构造线在县境内南北向、弧形构造突出。
地质大部分为火山岩系及沉积岩系构造。
泾源县属六盘山东麓华北地层区,陕甘宁盆缘分区,平凉——永寿小区。
古生界地层东部出露有寒武系,奥陶系。
泾源县位于中朝准地台的西南边缘和昆仓秦岭地槽褶皱区东段,横跨地槽和地台两个一级构造单元。
分别属于昆仓秦岭地槽褶皱区走廊过渡带和中朝地台鄂尔多斯西缘拗带两个二级构造单元,地质构造历经加里东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等构造运动。
县境内断层都为燕山——喜马拉雅期的产物,近南北向延伸切割下白垩系六盘山群和下第三系地层,多为逆断层,倾角5°-60°。
有松林沟—南台、松树台—马家新庄、秋千架—沙南峡、南沟4条深大断裂。
1.2.3、地震泾源县在区域地质构造上位于地台与地槽的过渡带上,处于我国南北地震区的六盘山地震活动带之中。
在区内受南北向的几条深大断裂的控制,由于其深大断裂的长期发展和多次复活,导致断裂带上的构造地震较为活跃。
根据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划分泾源县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设计特征周期为0.35s,近10年未发生大的地震、滑坡、塌陷、冲沟等地质灾害。
1.2.4、气象条件泾源县受六盘山地形影响,具有明显的中亚大陆性气候特点,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
其气候特点是:春寒夏旱秋雨多,气温偏高,降水、日照偏少,气温日差大,无霜期短。
县境内近十年平均气温6.8℃,极端最高气温32.2℃,最低气温-26.1℃。
县境内近十年平均日照时数2242小时,降水量650.90mm;平均风速2.3秒/米,最多风向西北偏西,出现频率为18%;最大风速18.4秒/米,极大风速28.5秒/米。
十年平均无霜期164天;平均蒸发量1480mm,相对湿度60%-70%,冻土层深度在0.8-1.2m之间。
1.2.5、水文资料泾源县水资源充沛,境内水系均属泾河水系,呈西向东流向,较大河流从南向北依此为新民河、东峡河、泾河干流源头、盛义河、香水河、羊槽河、沙塘河和颉河。
1.地表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泾源县多年平均降水量718mm,年降水总量7.06亿m3,平均地表泾流约2.62亿m3,水质较多,人均水资源量1722m3。
2.地下水:浅层地下水较为丰富,泾河流域地下水补给模数5-15万m3/年·km2,地下水资源1.15亿m3,埋深较浅,一般在4-20m之间,易开发利用。
1.2.6、矿产资源1.矿产种类:主要有石灰岩、白云岩、石英、砂岩、油页岩、砖瓦粘土和水锈石等,另外还有矿泉水、古生物化石、地热、河砂、石膏以及铜、铁、锌、铅等资源。
2.矿产储量及分布:石灰岩主要分布在三关口红沙石沟矿区(储量约9亿吨);秋千架矿区(储量约43万吨);园子沙南矿区(储量约7.4万吨);大湾乡杨岭矿区(储量约29万吨);秋千架二级铜储量约845吨,沙南C级铜金属储量约290吨,老龙潭水锈石储量约3万立方米,秋千架白云岩储量约162万吨。
1.2.7、旅游资源1.文物古迹:泾源县历史悠久,地方文化积淀雄厚,文物古迹主要有水沟秦汉遗址、制胜关、石窑湾石窟、凉殿峡、堡子山、北伍清真寺。
2.风景名胜区:泾源县地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六盘山腹地,这里山翠水碧、风光竟秀、佳景天成,是六盘山国家级旅游扶贫试验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
主要自然景观有老龙潭、二龙河、鬼门关、野荷谷、香水峡、沙南峡、胭脂峡、秋千架、花崖子、米岗山、延龄寺、凉殿峡。
2000年宁夏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成立,将6个旅游景区确定为长期重点开发建设区,老龙潭、二龙河、凉殿峡、野荷谷、胭脂峡及独立景点为6个旅游景区,共65个景点。
1.2.8、土地资源2008年末全县土地总面积为113094.17公顷,其中农业用地面积101941.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0.14%;建设用地面积2762.7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44%;未利用地面积8389.9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42%。
1.3、历史沿革商周时期,泾源属雍州,为古卢国地。
唐代属关内道陇州华亭县。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析华亭县地置安化县,为泾源建县之始。
金大定七年(1167年),改安化县名为化平县,隶属风翔路平凉府。
清国治十年(1871年),设置化平川直隶厅,属平庆泾固化道。
民国二年(1913年),改化平直隶厅为化平县,隶属陇东行政专区。
1950年9月18日,经甘肃省政府批准,改化平县名为泾源县,隶属甘肃省平凉专暑。
1953年5月11日,改称泾源县回族自治区。
1955年5月又改为泾源县回族自治县。
1958年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为固原专署所辖,复称泾源县。
至1998年,全县共辖2个居委会,6个乡,2个镇,一个经济开发区,共辖76个行政村,334个村民小组。
2003年7月固原撤地设市时,将原固原县的大湾乡、什字镇、蒿店乡划归泾源县。
1.4、社会经济资料1.4.1、行政区划及人口2003年撤地设市及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由原来的6乡2镇调整为4乡3镇。
4乡是:大湾乡、黄花乡、兴盛乡和新民乡;3镇是:六盘山镇、香水镇和泾河源镇。
110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468个村民小组。
2009年末,全县总户数33092户,总人口123364人,其中:回族人口93167人,占总人口的75.52%;农业人口113487人,占总人口的91.99%;自然增长率11.59‰,人口密度109.08人/平方公里,户均人口3.72人/户。
乡村劳动力66430人,占总人口53.85%。
辖区面积:县域南北长约61.2公里,东西宽约27.3公里,全县总面积1130.94平方公里。
1.4.2、社会经济发展2009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5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1.8%,增长18.1%,其中一、二、三产业完成1.27亿元、1.33亿元和1.96亿元,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95.7%、102.3%和105.3%,增长6.3%、33.2%和16.6%。
人均生产总值3688元。
全县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545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22亿元。
1.4.3、交通条件近年来随着“旅游县”的开发建设,全县公路建设特别是干线和旅游公路得到完善,交通十分便利。
“312”国道(县境内22.125公里)从六盘山镇东西横穿,西通隆德县,东至平凉市;“101”省道(县境内76.649公里)南北穿越,南通甘肃省华亭县,北至固原市原州区;另有泾隆、泾平、泾白、泾彭县道(县境内78.039公里);基本形成“二纵四横”干线的主骨架。
全县通车里程627.36公里。
1.4.4、公共服务设施1.教育设施:2009年底,全县共有各类学校(园)106所,在校学生22119人。
其中:公办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401名;民办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86名;学前班23个,在班幼儿715名;小学90所,在校学生14205人;初级中学10所(含一中、什字中学和职业中学初中部),在校学生5592名;完全中学2所,高中在校学生697名;职业中学1所,职业班在校学生423名。
全县中小教职工1307人,其中小学教职工806人;初级中学387人;高级中学114人。
全县生均校园占地面积为12.6㎡,生均校舍面积为4.8㎡,全县校舍危房率为18%。
2.医疗设施:2008年底,全县共有各类医疗服务机构12所,职工总数24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94人,床位数192张;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69人,各乡镇的行政村各建有一所卫生室。
3.文体娱乐和社会福利设施:2009年底,全县有文化站7个,从业人员14人,藏书约9000册;文化馆1个,从业人员23人;公共图书馆1个,从业人员13人,藏书约23000册;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个,从业人员2人,文物藏品216件;体育机构1个,从业人员7人,专职教练员6人。
全县有敬老院9所,从业人员25人,共养老人162人(县中心敬老院、六盘山镇敬老院、蒿店敬老院、黄花敬老院、香水镇敬老院、园子敬老院、东峡敬老院、新民敬老院、县社会福利院)。
全县110个行政村各有一个村委会(党员活动室),一个农民科技培训站,各个乡镇有一处公共娱乐广场,清真寺186座,寺庙3座。
2、总则2.1、规划编制背景2.1.1、战略背景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精神,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要求,努力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因此泾源县必须充分利用区位、交通和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抓住发展的有利时机,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实现跨越式发展,根据自身特点,提出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策略。
2、新的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建设。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指导思想。
“五个统筹”中,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泾源县城乡协调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而随着泾源县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的发展,城乡在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方面的协调显得越发重要;在新的发展观的指导下,研究泾源县的城乡协调发展道路是本次泾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一个重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与新发展观的提出,对于确定泾源城市发展战略、本次规划的原则和重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