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凌云 比较三种季风气候的异同
诗歌中的气候知识

诗歌中的气候知识作者:朱寅莹来源:《幸福家庭》2019年第03期古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遗产。
在古诗词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与气象有关的诗词。
我们就山地和平原气候为例,来看一看古诗词里的巍巍高山和广阔大地的气候差异。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全诗虽短短四句,却形象地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
人间四月已经到了芳菲落尽,春意凋零的时候,可是在高山深处的古寺之中,本该凋残的桃花才刚刚吐露芬芳。
那么,这其中到底有怎样的科学依据呢?这种现象主要是山地海拔过高导致气候的垂直变化造成的。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0.6℃(气温垂直递减率)。
由于平原和山地的相对高度较大,所以同纬度山顶的气温是山脚气温减去相对温差,故山顶气温要远低于山脚的气温。
所以,同样的季节,山地气温会比平原地区更低,当平原地区春尽夏至时,山地的温度可能才刚刚达到春天万物复苏的温度,从而出现“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现象。
我们登山时也常常能够感受到这种现象,随着我们登上的海拔越高,气温会逐渐降低。
因此在攀登高峰时,我们往往会随身携带一件厚外套,来抵御高海拔的寒冷。
另外,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每上升1000米约降低6℃,但降水则随海拔升高而递增,当达到最大降水高度后则随高度增高而递减,所以高山地区气候随着高度的变化依序形成若干垂直气候带,就如从低纬度到高纬度一样,这种环境条件就造成山地生物多样性的垂直分异,也就会产生我们所说的山地垂直自然带。
不仅是同纬度的山地和平原气温有所差异,山地的不同方位温度也有所不同。
唐朝刘元载的《早梅》中曾经写到“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这句诗通过写梅花来表现不同方位温度差异。
南坡的枝叶在暖风中生长,而北坡的枝叶却沐浴着寒风。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种,一方面,北半球山南均为向阳坡,而山北为背阳坡,造成同一海拔高度上南坡阳光照射明显好于北坡,气温也随之高于北坡。
盛唐气象知识点总结2020

盛唐气象知识点总结2020一、观测技术盛唐时期,中国对气象的观测已经相当发达。
据史书记载,唐太宗时期就开始了对日月星辰的观测记录。
唐朝设有神仙观,专门负责观测日月星辰的位置和运行轨迹,所以在唐代就已经有了相当精确的天文观测记录。
此外,唐代也开始了对气象现象的观测,并进行了详细的记录。
据李白《将进酒》诗中所载,“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不如人间有味酒。
”说明唐代对降雨的观测已经相当精确,能够观测到小雨的降水量和分布情况。
唐代在气象观测技术上取得的成果,为后世的气象观测工作奠定了基础。
后来的宋代开始了气象观测的规范化和系统化工作,对中国气象观测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气候特点盛唐时期的气候特点主要可以总结为“暖湿多风,季风影响明显”。
盛唐时期,中国处于受季风影响的地区,季风明显,夏季潮湿多雨,冬季干燥寒冷。
盛唐时期的气候特点对当时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根据史书记载,盛唐时期的气候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夏季气温高,多雨,冬季气温低,少雨。
夏季主要受到南方季风的影响,雨水充沛;冬季则受到北方季风的影响,干燥寒冷。
盛唐时期的气候特点,对当时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夏季雨水充沛,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并且水利条件好,便利农田灌溉和水稻种植。
而冬季干燥寒冷,适合冬季小麦等作物的生长,冬瓜、白菜等蔬菜也能够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生长。
三、灾害防护盛唐时期的气象灾害主要包括洪水、旱灾和风灾。
史书记载,盛唐时期经常遭遇洪水和旱灾,而且风灾也是频繁发生的。
对于气象灾害,盛唐时期开始了相应的防护工作。
史书中记载了一些盛唐时期的灾害防护措施,比如修建水利工程,开展抗旱造林等。
唐代还建有气象预测机构,尽力预测气象灾害的发生,为抗灾救灾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总的来说,盛唐时期在气象观测技术、气候特点和灾害防护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就。
这些成就为中国气象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后世的气象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中国气候八年级上册知识点

中国气候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气候是地球表面大气长期物理、化学和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定地区长期平均的天气情况。
具体来说,气候反映了某一地区在长时间尺度下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风向和风速等指标。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差异明显,下面就来了解一下中国气候八年级上册的知识点。
一、东亚季风东亚季风是指中国南部和东南部地区在夏季受到西南风的控制,有大量的降水和高温,冬季则受到西北风控制,天气寒冷干燥。
季风所贡献的水分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主要雨水来源,也为中国南沙群岛等海域带来充足的降水。
但是由于季风的不稳定性,一些地区也存在洪涝灾害的风险。
二、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它在中国地理环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该区域最大的天气特点就是突兀的高低温差,日夜温差也很大。
这是因为青藏高原在冬季气压高,空气稠密,造成了“高压脊”现象;而在夏季青藏高原空气活动增强,热力强度加大,导致气温高,而空气湿度也相对较低。
三、华北平原华北平原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平原,覆盖面积广阔,天气条件也很复杂。
夏季高温多雨,湖泊积水丰沛,冬季则干冷无比,一直到春节前后才有雪。
四、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之一,它在中下游地区形成了一个广阔的平原,包括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和上海。
这个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多炎热多雨,冬季则温和干燥,降水年正常情况下平均为800至1200毫米。
五、西北干旱区西北干旱区包括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多个省份,是中国气候最炎热干燥的一块区域。
这里的天气特点是降水极少,几乎无法养活农作物和基本的人类居住。
但是由于这里宝贵的矿藏和地下水资源非常丰富,使得这个地区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以上就是中国气候八年级上册的核心知识点。
各地的气候变化会对人类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与此相关的行业也将受到各自的各自影响。
因此,了解每个地区的气候状况,了解它们的特点和规律,对我们更好地进行预防和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种季风气候比较

气候类型 南 亚 季 热带季风 风 气候 气 候 东 亚 季 风 气 候 主要分布地区 印度半岛 中南半岛 中国海南岛 台湾岛南部 秦岭-淮河以南 日本南部 朝鲜半岛南部 秦岭-淮河以北 日本北部 朝鲜大部分地区 俄罗斯远东地区 主要风向 主要气候特征 夏季:西南风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暖热干燥, 冬季:东北风 雨季旱季分明 夏季高温多雨, 夏季:东南风 冬季温和干燥, 冬季:西北风 全年降水充足且 较为平均 夏季:东南风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冬季:西北风 雨季旱季分明
西南季风与东南季风的区别

比较: 南亚季风与东亚季风海陆风的形成:白天陆面暖,水面冷,于是形成了水面和陆面之间的热力对比即温差。
这种温差可以形成水平气压梯度,气压差将导致水平气流形成。
白天接近陆面的地方气压低,接近水面的气压高,气压梯度方向由水面指向陆面。
在这一气压梯度的影响下,接近下垫面的观测者感觉到的是向岸风(区域较小时,地转偏向力影响比较小,可忽略不计)。
高层的气压梯度方向恰好与地面的相反(由气压垂直梯度季风形成原理和海陆风一样(各种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季风形成比海陆风复杂得多)。
季风一词起源于阿拉伯语Mausim,意思是随季节变化的风。
早期人们用季风来表示印度洋,特别是阿拉伯不等引起),故在陆面一侧可形成上升气流,水面一侧形成下沉气流,二者温差结果形成了一个区域环流。
在夜间情形恰好相反,由此海陆风就是这样形成的,并且具有日强度变化。
①海地区地面风向的季节性反转。
一,季风定义(1)新加坡学者拉梅奇(C.S.Ramage,1971)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总结前人的工作,给季风做了一个具体定义:a.1月与7月盛行风向的变化至少有120º.b.1月与7月盛行风向的平均频率超过40%.c.至少在1月或7月中有一个月的平均合成风速超过3m/s.d.在5度经纬度的矩形内,1月与7月两个月份中每一个月中气旋与反气旋的交替出现至少每两年一次。
(用南亚的山脉作为自然的北界,并且使之成为矩形,可以基本上把35ºN-25ºS和30ºW-170ºE的范围作为季风区。
)②(2)20世纪80年代,Webster(1987)又给出了一个更为普遍的季风定义:冬夏风向的季节性反转和干湿期的季节性交替出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季风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人们提出了反映季风强度与爆发时间的各种指数,对季风的区域特征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对季风的形成原因有了很多的认识,总的看法是:季风是大气环流季节变化的反映,是不同地区热力对比的结果,即相对于海陆风而言,是更大尺度的“热生风,风生雨”的现象。
2020年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诗句中反映出的气候

行测常识判断考点范围很广,一般包括政治、法律、经济、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方面。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的《凉州词》)。
描述了我国夏季风不能到达西北地区。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夏季盛行东南风,风从海上而来,携带水汽丰沛,容易引起降雨。
但是玉门关以西地区(玉门关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的西端),深居内陆,夏季风难以到达,降水较少。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
描述的是我国西北地区,冬季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雪的天气。
3.“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苏轼《惠州一绝》)。
反映了我国南方热量丰富,四季如春鲜果不断。
罗浮在今天广东省境内,属于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干湿分明,光照较多,夏强春弱,四季宜耕。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正是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而在高山古寺之中,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主要是山地海拔高导致气候的垂直变化造成的。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0.6度,由于平原和山地的相对高度较大,所以山顶的气温是山脚气温减去相对温差,故山顶气温要远低于山脚的气温。
5.“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反映了对流雨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的特点。
对流雨是世界四大降水形式(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台风雨)之一,因是冷暖气流呈上下对流运动而成云致雨而得名。
对流雨时常出现于热带,亚热带或温带的夏季午后,以热带,亚热带地区最为常见。
因日照很强,蒸发旺盛,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至高空冷却,凝结成雨。
6.“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有约》)。
反映我国江淮地区春末夏初时节,(大约4月下旬至5月上旬)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与从南方北上的暖空气的汇合于华南地区,形成华南准静止锋。
人教版8年级地理 气候(人教版)第三课时—我国的气候特征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人教版)第三课时—我国的气候特征一、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二、教材分析《气候》一节内容是八年级的重要课程,从内容和课标要求来看,既回顾、承接了七年级学过的知识,又有拓展、延伸并进行综合应用的部分。
本节课要求学生能够读图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通过阅读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及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通过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描述我国各气候类型的主要特点。
三、教学目标1.通过图形的分析知道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特点,了解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
2.对比三种季风气候的特征,了解我们国家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
3.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体会到各地理要素和事物之间的联系,渗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点,我国的气候的主要特征。
2.教学难点: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
五、教学策略根据课标要求,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景观图中学会观察,发现规律。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以问题推动学生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逐步形成区域地理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六、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彩色景观图等2.学生准备:复习气温和降水知识,预习本节内容七、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图示观察法、归纳总结法八、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思路新课导入一方水土养一方植被。
植被是气候的一面最形象的镜子,通过植被的疏密和种类,或者周边的环境,可以推出气候在气温和降水上的一些特点,今天我们就从我国一些典型植被来学习我国气候类型。
创设地理环境全班分为五个小组,各组派一位同学选取一张图片活动一请各组观察各自手上的植被图片,并通过小组讨论完成以下任务,时间2分钟:1.分析这些植被需要有什么样的生长环境;2. 尝试给所选的图在中国地图上安个家;3. 说明安家理由。
活动规则:全班分为五个小组,直接答对小组每人得2张奖票,部分答错则酌情给予奖票,补充答对组每人得1张奖票,答错小组不得分。
七年级上盛唐气象的知识点

七年级上盛唐气象的知识点盛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不仅在文学、艺术等领域有出色的表现,气象方面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以下为七年级上盛唐气象的知识点。
一、盛唐时期的气候特点盛唐时期处于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带,全国气候特征明显、多样性强。
在盛唐时期,南方以湿润为主,北方以干旱为主,冬季中北部地区寒冷、东南地区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温和。
二、盛唐时期的气象预测和应对(一)天文观测盛唐时期,天文学是非常发达的一门学科,在气象预测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量观测和计算日食、月食、日月合朔等天文现象,可以掌握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于气象预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卜算是古代中国一种神秘的预测、卜筮方法,中唐时期尤为繁荣。
卜宜晓、卜空云等卜者经常用卜筮的方式来预测天气和自然灾害,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三)风雨表盛唐时期,有专门的官员负责调查和编写风雨表,供官方使用。
风雨表是一份记录每个月气候变化和天灾人祸的表格,对于预防自然灾害、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四)应对自然灾害在盛唐时期,自然灾害频繁,尤其是洪水、旱灾、台风等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政府和人民通过加强防洪治理、灌溉、水利管理等手段,来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三、盛唐时期的天文气象现象盛唐时期,天文观测达到了相当高水平,对于日月食等天文现象具有了精准的预测和记录。
日月食是一种典型的天文气象现象,被看作是神怪的迹象,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有关日月食的传说故事。
(二)彗星彗星也被称为“长毛星”,是天文学家们长期关注的天体。
盛唐时期出现了许多彗星,其中最有名的是“李龙吉星”,这颗星在天空中的轨迹非常明显,引起了广泛关注。
(三)风雨雷电盛唐时期风雨雷电比现代要频繁许多,因为天文观测和气象预测的水平有限,人们并不能精准地掌握自然环境变化,所以风雨雷电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不便和危害。
总之,盛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在气象方面也有着丰富多彩的表现,为后世科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海性气候
欢迎指导 谢谢!
比较三种季风气候的异同
授课教师:祁阳县黎家坪镇二中唐凌云 指导老师:陈志辉
三种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通过下面气候坐标图讨论、分析这三 种气候的异同
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探究①说出这三种气候各自的最低气温大致是多少?
探究②这三种气候的降水分别集中在哪几个月?主要
方案(一)1月的时候去哈尔滨欣赏冰雕 方案(二)7月的时候去北京登长城 请你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提醒他该注意些什么?
(提示:印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哈尔滨、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
温带季风气候
• 温馨提示:
• 一月的哈尔滨气温低,请注意防寒保暖哟! • 七月的北京降水多,别忘了带雨具啊!
1、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的共同特征是(C )
A、终年高温多雨 面某城市气候资料,判断其气候类型 (B )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 3 5 10 17 22 25 29 28 23 18 11 7
降水量mm 45 60 100 120 160 220 200 110 80 90 50 30
降水季节?
探究③结论:异
,同
。
最低气温 : (异)
热带季风气候 15℃以上 亚热带季风气候 0℃以上-8℃左右 温带季风气候 0℃以下
降水季节: (同)
热带季风气候 (6-9月) 夏季 亚热带季风气候 (5-9月) 夏季 温带季风气候 (7-8月) 夏季
印度的小朋友买买提想来中国旅游,设计了两 个旅游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