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东北关内移民与社会变迁浅析
近代关内人口迁移对东北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

近代关内人口迁移对东北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作者:吴军王延荣来源:《知与行》2016年第11期[摘要]19世纪中叶以来,受多重因素影响,关内向东北内地进行大规模迁居,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几次大的人口迁移,二百年封禁政策的解禁使清末东北三省人口总数超过1 600万,1927至1929年民国时期,关内居民移居东北每年迁居人数高达70万,伪满时期日本对东北资源的疯狂掠夺需要,又形成了近代东北的又一次移民高潮。
移居至东北的关内移民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变了当地农业落后的现状,使耕种土地面积增加,工商业、交通运输业日渐繁荣,东北地区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关键词]近代关内移民;东北;社会发展[中图分类号]C92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6)11-0111-04自清末民国以来,我国大量关内移民涌入东北,使东北地区人口得以快速增长,也给这一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移民和当地居民的共同努力下,东北地区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提升,城镇化步伐加剧,工商业、交通运输业得到迅猛发展。
可以说近代关内移民对东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一、“移民”及“近代关内移民”“移民”一词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至战国时期,在《周礼》《管子》等书中都有过相关记载。
而关于“移民”的定义,史学界一直存在多种说法。
葛剑雄《中国移民史》一书对移民的定义是:“具有一定数量、一定距离,在迁入地居留了一定时间的迁移人口。
” [1]对于这种阐述,笔者比较认同。
“近代关内移民”则是对移民的外延进行了相对的限定。
首先是时间上的限定,本文所涉及的移民指的是近代以来的移民,大致时间分界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至民国结束这一历史时期。
其次是地域方面的界定,专指关内移居东北的移民。
“关内”历史上基本认定为山海关以内,包括我国山东、河北、河南乃至江浙等中原地区。
所以本文中所指移民,仅限定为近代自中原地区迁居东北的移民。
至于此范围外的清末以前移民、新中国成立后的北大荒移民以及国际移民等,在此不再赘述。
清末以来东北地区移民垦殖与环境变迁

清末以来东北地区移民垦殖与环境变迁于春英(牡丹江师范学院历史系,黑龙江牡丹江157012)摘要东北地区自清末以来,随着开禁放荒,移民大量涌入,土地垦殖迅速加快,使区域经济得以开发,同时,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开垦的盲目性,使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关键词清末;东北地区;移民垦殖;环境变迁中图分类号F301.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517-6611(2007)24-07691-03历史时期的农业生产活动是人类活动中最主要的活动之一,尤其是土地垦殖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导致自然环境的变迁。
东北地区自清末以来,随着开禁放荒,移民大量涌入,土地垦殖迅速加快,使区域经济得以发展,同时,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盲目的开垦,使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较大破坏,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清末以来东北地区移民垦殖的历史进程1.1清末东北地区的移民垦殖历史上,东北长期是游牧和渔猎民族活跃的地区。
自秦汉至明清,来自北方的牧渔猎民族和来自中原的农耕民族之间频繁的角逐和战争使农业开发的历史进程经常被打断,农业发展一直比较落后。
尽管在某个历史时期有一定规模的垦殖活动,但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相当低,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基本保持着原始状态。
到了清朝初年,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根本之地”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修筑“柳条边”,划定旗界和民界,禁止旗民混居,又下令禁止关内流民出关出口。
清朝的封禁政策限制了关内移民的大量流入,阻碍了东北土地的开发,使东北地区处于封闭、原始、荒芜状态。
到了清朝末年,清政府为了加强对边疆的控制,抵御沙俄侵略,对东北的封禁政策逐渐松弛。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对东北边疆实行弛禁放荒政策,允许关内移民来边境垦荒。
1904年起,黑龙江地区全面开放,吉林、奉天也相继全面开放。
清末“封禁政策”的废除使东北移民迅速增加。
据统计,1850~1910年,东北人口由289.8万增加到2158.2万,平均每年增加30多万人。
清末民初东三省移民与近代城镇的兴起

清末民初东三省移民与近代城镇的兴起
范立君;黄秉红
【期刊名称】《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34)001
【摘要】清末民初,关内人口向东北的迁移,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可谓"全部近代史上一件空前的大举".1860年东北局部开禁,特别是1904年全面开禁后,随着大片土地的放垦,关内移民东北者络绎不绝,东北原有的城镇,规模迅速扩大,同时大批新的城镇纷纷兴起.这些城镇不是建立在军事驻防的基础上,而是在招民垦荒、移民实边与铁路、港口兴建的过程中,陆续发展起来的.此时,东北的城镇才真正具备了近代意义上的性质与规模.
【总页数】6页(P93-98)
【作者】范立君;黄秉红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四平,136000;吉林市昌邑区第一实验中学,吉林,吉林,132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9.3
【相关文献】
1.清末民初川江轮船运输的兴起与济楚川盐运输近代化 [J], 谭刚
2.清末移民与黑龙江地区城镇的兴起和村落的形成 [J], 王海波
3.清末民初第三次关内移民浪潮与东北中、北部地区交通近代化和城市化 [J], 曲
晓范;谢春河
4.晚清移民与上海近代城市经济的兴起 [J], 樊卫国
5.交通、产业与城镇化——以近代阳泉兴起为例 [J], 赵俊明;陕劲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末民初东北移民实边存在问题初探

清末民初东北移民实边存在问题初探高强【摘要】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the Qing Government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adopted the immigration policy in the northeast region so as to be against the aggression and defend the frontiers.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mmigration policy,there were many problems such as the wrong policy guide,the corrupt officials,and many measures was not carried out for some reasons.These problems obstruct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mmigration policy,and did not attain the full purpose.%清末民初,出于防范边患、巩固边疆之目的,清政府和民国政府在东北地区实行移民实边政策。
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诸如政策导向错误、经办官员腐败等。
另外,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也往往流于形式。
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移民实边政策的推行受到阻碍而未能收到完美的效果。
【期刊名称】《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12)005【总页数】4页(P69-72)【关键词】清末民初;东北;移民实边【作者】高强【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宝鸡721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52自清朝初年以来,清政府在东北地区实行封禁政策,致使东北边疆人烟稀少、满目荒凉,遂使沙皇俄国有机可乘,于19世纪中叶侵吞中国东北边疆大片领土,近代东北边疆危机由此而引发,之后,沙俄与后起的日本对我国东北边疆的侵略日甚一日,导致清政府实施以招民开垦边荒为主要形式的移民实边政策作为应对之策,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继续推行这一政策。
清末民初东北关内移民与社会变迁浅析

清末民初东北关内移民与社会变迁浅析中华民族的历史在现在看来就是一部移民的历史,而移民史在历史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近代关内移民大规模迁居东北主要是明清以来出现的东北三省移民运动的高潮阶段,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迁移运动”[1]638,它对东北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变迁和深远的影响。
标签:中国近代;东北移民;社会变迁中国东北的人口大多数都是移民,特别是清末民初时期,华北地区的人们因自然灾害等原因而大批地涌向东北,更是形成了空前的移民浪潮。
而这一创举究其根源主要是由来自原住地的推动力以及移民地的吸引力,更有两方面结合的因素促成。
本文旨在分析清末民初时期东北移民的原因及其概况来阐述移民所带来的社会变迁。
一、移民东北的原因在清朝统治的两百多年间,北方各省向黑龙江地区移民的汉族人口大约在两百万左右。
据计算,嘉庆十七年(1812年)省内人口近四十五万人,而到1911年省内人口则达到三百几十万人,增加了近三百万人。
除其自然增长外,应有二百余万人是北方关内各省的移民[2]36-37。
当然,移民的原因有很多种,下面就几个主要原因进行分析。
首先,最主要的就是经济原因。
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经济来源就是土地。
而清末时期的土地兼并使大部分人们失去土地,被迫出走,成了流民,这是移民的一个主要原因。
1644年清军大规模入关,清军家眷及奴仆也“从龙入关”,整个东北地区几乎“罄国入关,尽族西迁”。
入关的人数一直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但有人推算过,大约有“九十万进入关内”[3]而在这些入关的人中,除了满族外,还有其他民族随之入关。
但清朝入关后生计比较困难,为笼络八旗将士以及满足满洲贵族对土地的要求,清政府于1645年(顺治二年)正式颁布了圈地令,直到1669年(康熙八年)才最终因为人民的强烈反抗而废止。
而这二十四年正是与清初辽东地区的招垦时期相对应的。
清政府一方面在关内大肆圈地,另一方面又在东北地区进行招垦,这也就导致了大多数在圈地的过程中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得不离开家乡,成了流民,并且流入了黑龙江地区。
“民国”时期的东北移民潮探析

“民国”时期的东北移民潮探析姜晔【摘要】关内各省向东北移民,在"民国"时期形成了空前的高潮,大多属于自主性的人口流动,一方面由人民自发形成,另一方面则由政府提倡促成。
这些移民多来自山东、河北、河南等省,他们通过海路、铁路、陆路进入东北,而且大多北上,寻求生存。
"民国"时期东北的移民分为三个阶段,1927年—1930年是东北移民高潮兴起阶段,每年约百万人。
移民进入东北后,在南满地区留居的很少,大多数移民则沿中东铁路继续北进,散布于吉、黑各县及鸭绿江流域带。
在"民国"时期的移民高潮中,移入东北的居民还有外国人,如朝鲜人等。
这种大规模的移民现象,不但促进了东北人口的迅猛增涨,加速了东北各民族的融合,而且也加速了东北各地特别是东北北部的开发。
%People from provinces west to Shanhai Guan form the climax of the migration wave into the Northeast region during the Republican period,which was a spontaneous flow of population caused by people's spontaneity as well as government's promotion.The immigrants from Shandong Province,Hebei Province and Henan Province came into the Northeast region by sea,railways and roads and went Northward in order to earn a living.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the migration was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From 1927 to 1930,it was the beginning of the migration wave and about one million people crowded to the Northeast,the majority of whom came northward continuously along the railways and scattered living in Jilin,Heilongjiang and Yalu River,with only a small number staying in South Manzhou.In the climax of the migration wave during the Republican period,even the foreigners settled down heresuch as Koreans.Such large scale of migration wave not only promoted population growth in the Northeast,but also sp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ortheast region,especially the north part of Northeast.【期刊名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35)002【总页数】5页(P284-288)【关键词】“民国”时期;东北移民;影响【作者】姜晔【作者单位】大连现代博物馆,辽宁大连116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5本文“民国”时期是指1911年—1931年张氏父子统治东北时期。
论民国初期东北关内移民的流动特点

论民国初期东北关内移民的流动特点作者:亓冠华来源:《学理论·下》2022年第02期摘要:近代大量华北民众涌入东北,形成了东北关内移民这一特殊群体。
移民如何进入东北,以及进入东北的流向与分布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究。
在铁路未修建之时,移民的流向主要集中于辽河平原一带,民国以来,随着铁路的加快修建和铁路联运政策的推行,关内移民形成了沿铁路线“由南往北逐步纵深推进、由中心城市向四周‘放射性’扩散”的流动趋势,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关内移民的涌入被迫中断。
移民可能并非因铁路修建而迁徙东北,但铁路修建后所形成的铁路网很大程度上影响移民的流向与分布,所以,本文着重探讨在东北铁路线形成的背景下,关内移民进入东北的流动特点。
关键词:东北移民;铁路修建;沿线分布中图分类号:K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2-0087-04近代以来,大量关内移民涌入东北,对当地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对移民的概念,众多学者长期以来持有争议,为避免歧义,本文采用葛剑雄对“移民”的定义:“一般来说,移民是指迁离了原来的居住地而在其他地方定居或居住了较长时间的人口。
任何参加了这一迁徙过程的人都是这次移民中的一员,都具有移民的身份。
”[1]10移民的概念在此处较为泛化,凡是迁徙并定居东北一段时间的移民都可称作东北移民。
移民迁徙的原因大多都是因当地天灾人祸、苛捐杂税,百姓难以继续生存,便向外涌出,正如费孝通所说,移民流动是一种变态,因为中国农民世代定居是常态,安土重迁是其典型特征[2]7。
尤其是自20世纪以来,因华北地区的动乱与天灾频繁,造成许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向北迁徙的部分人口形成了东北移民群体。
关于东北移民群体,现有研究角度甚多,①本文主要关注于东北修建铁路之后,移民的具体流向问题,关于铁路与移民关系,已经有一些学者进行讨论,②不过,单就东北移民的具体流向与分布而言,還未有详细论证说明,③正如当时的人所说:“我国各铁路为移民之先驱,铁路所至,移民随之,将于移民运输,提倡不遗余力。
清代东北人口与群体社会研究

清代东北人口与群体社会研究清代东北地区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边疆地区,同时也是中日俄三方争夺的热点地域。
在清代东北的人口与群体社会研究方面,有以下几个重要内容:东北人口的来源与迁徙、东北群体社会的形成、东北人的生活状态及其变迁。
首先,东北地区的人口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北方游牧民族的扩张、中原地区人口的自愿移民和强制迁徙。
在清代前期,满洲人及其部属入主东北,构成了东北地区的主要统治者。
此外,八旗贵族、通行汉人、蒙古人、朝鲜族等也相继迁入东北地区,形成了多元的民族社会。
其次,东北地区的群体社会形成是在中原封建社会的基础上,与游牧民族社会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清朝初年,满洲人主要居住在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其主要生活方式是以牧猎为主,与当地汉族农耕社会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随后,清朝实行的“关、舆”政策也促进了满洲人向边疆地区扩张,进一步推动了封建社会和游牧社会的融合。
在这个过程中,八旗贵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通过军事占领和政策引导,逐渐形成了与当地农民社会交往的模式。
第三,东北人的生活状态及其变迁在清代东北研究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清代初期,东北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多以种植粮食为主,同时兼营渔猎。
与此同时,牧民社会发展迅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经济体系。
到了中后期,随着东北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商业的兴起,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和现代化的趋势。
东北的农民逐渐向城市迁徙,参与工商业活动,农村经济也逐渐与市场经济联系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东北的民族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在东北地区,满洲人与汉族的关系一直以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存在。
同时,朝鲜族、蒙古族等其他民族在东北地区的存在也对东北的民族关系产生了影响。
这些民族的交往和融合对东北地区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清代东北人口与群体社会研究的重点内容包括东北人口的来源与迁徙、东北群体社会形成的历史过程以及东北人的生活状态及其变迁。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关系演变,为我们认识和理解现代东北的历史和现实提供有益的借鉴综上所述,清代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关系演变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末民初东北关内移民与社会变迁浅析中华民族的历史在现在看来就是一部移民的历史,而移民史在历史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近代关内移民大规模迁居东北主要是明清以来出现的东北三省移民运动的高潮阶段,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迁移运动”[1]638,它对东北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变迁和深远的影响。
标签:中国近代;东北移民;社会变迁中国东北的人口大多数都是移民,特别是清末民初时期,华北地区的人们因自然灾害等原因而大批地涌向东北,更是形成了空前的移民浪潮。
而这一创举究其根源主要是由来自原住地的推动力以及移民地的吸引力,更有两方面结合的因素促成。
本文旨在分析清末民初时期东北移民的原因及其概况来阐述移民所带来的社会变迁。
一、移民东北的原因在清朝统治的两百多年间,北方各省向黑龙江地区移民的汉族人口大约在两百万左右。
据计算,嘉庆十七年(1812年)省内人口近四十五万人,而到1911年省内人口则达到三百几十万人,增加了近三百万人。
除其自然增长外,应有二百余万人是北方关内各省的移民[2]36-37。
当然,移民的原因有很多种,下面就几个主要原因进行分析。
首先,最主要的就是经济原因。
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经济来源就是土地。
而清末时期的土地兼并使大部分人们失去土地,被迫出走,成了流民,这是移民的一个主要原因。
1644年清军大规模入关,清军家眷及奴仆也“从龙入关”,整个东北地区几乎“罄国入关,尽族西迁”。
入关的人数一直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但有人推算过,大约有“九十万进入关内”[3]而在这些入关的人中,除了满族外,还有其他民族随之入关。
但清朝入关后生计比较困难,为笼络八旗将士以及满足满洲贵族对土地的要求,清政府于1645年(顺治二年)正式颁布了圈地令,直到1669年(康熙八年)才最终因为人民的强烈反抗而废止。
而这二十四年正是与清初辽东地区的招垦时期相对应的。
清政府一方面在关内大肆圈地,另一方面又在东北地区进行招垦,这也就导致了大多数在圈地的过程中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得不离开家乡,成了流民,并且流入了黑龙江地区。
其次,自然灾害和战争危害也是移民的重要原因。
进入黑龙江地区的移民大多是来自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地。
而这些地区在历史上就是灾害频发地区,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最为突出。
据顺治年间的不完全统计,黄河大的决口就有十五次之多。
康熙年间河患更加严重,从1662年到1677年黄河大的决口达六十七次[1]39,造成的损失是相当严重的。
另外,还有旱灾、虫灾等自然灾害。
在自然灾害波及的地区,灾民相继出走,向灾害较少的黑龙江地区迁徙。
清入关后,各地的武装抗清斗争频发。
清中、后期,帝国主义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也大多数是在关内北方各省进行,更是给这些地区的百姓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在战争打起来之后,还有部分百姓被抓,充当劳役。
这就迫使大量的居民迁徙,远离灾难。
再次,清政府对东北地区实行了移民实边和放荒筹饷的政策。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为加强对边疆的控制,抵制沙俄侵略,在东北地区采取了移民实边政策。
除了采取招民开垦的奖励措施之外,还采取了催垦、抢垦、自由垦殖等一系列的实质性措施,并且在经济上对移民给予一定的资助,这在当时对移民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
清末,为了弥补财政的不足,清政府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黑龙江地区采取了放荒筹饷的政策。
即只要是代垦民户亩垧土地缴纳京钱六吊三百文,或是银一两三钱,便发给大照,土地即归代垦民户所有[2]42。
后来发展到了“旗民兼收”的程度,即无论是旗人民人,只要缴纳押租,便可报领土地。
这一做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也促使大批移民进入黑龙江地区。
最后,东北地区具有吸引移民的有利条件。
黑龙江地区最大的特点就是地大物博,人口密度较低,土地比较容易获得,自然是贫苦农民的向往之地。
此外,黑龙江地区还有金矿、森林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再加上中东铁路的修建以及1905年后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成为了国际性的商埠,各项事业的开发都对劳动力产生了极大的需求,这也给黑龙江移民提供了重要的生活出路,客观上为移民的迁徙带来了便利的条件,促使移民走向高潮。
二、东北移民的概况与类型清末黑龙江地区的人口已经有三百万之多,而在这三百万人当中除了少数土著居民外,大部分都是从关内北方各省迁徙而来的汉族移民。
而这些移民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大致上可以概括为流人、流民、垦民这三种类型。
顺治中期以后,清王朝为维护其统治,“凡旗民杂犯重罪载在刑律者,或以免死,或以加等发遣兹土分管束安插”①这种被发遣到边地的“罪人”,历史上称为流人。
流人当中除一般百姓外,还有许多的官宦。
所谓“流民”,就是指突破封禁偷渡出关的汉族移民。
清代长时期地实行封禁政策,不准移民出关,但人们仍想尽办法冲破封禁,另觅生路。
后来,清政府已无法控制大量涌入的流民及增多的垦地,因而光绪年间被迫采取了“就地养民,增租裕深”的办法。
这样,以黑龙江地区流民的合法化为终点,清政府维系了数百年的封禁之地,也就荡然无存了。
1861年部分开禁后,特别是日俄战争爆发后,黑龙江地区的移民急剧增加。
清政府从移民实边的角度出发,在黑龙江地区开始招垦移民。
吉林、黑龙江两省都设立了招垦局,统一管理移民事务,因此关内北方各省的贫苦农民更加“蜂攒蚁聚”,聚族而居。
而且清政府还在1904年以后采取了许多有利于移民的措施,致使移民数量在清末的一段时间里达到了高峰。
从清代黑龙江移民的状况看,在时间上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也即初期的招垦时期(1644-1667年),初、中时期的封禁时期(1668-1860年)以及后期的开禁放垦时期(1861-1911年)。
在这三个阶段当中要数封禁时期历时最长,大约持续了二百年左右,极大阻滞了黑龙江地区的早期开发,不过后期开禁放垦时间虽然较短,其意义与产生的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
但是,清初鼓励向东北移民的政策仅仅实行了二十四年(1644-1667年)。
为了维持满洲固有的风俗以及保护满洲旗人的生计,1668年康熙皇帝下令永远停止在辽东招民授官,这也就使得东北地区进入了封禁时期。
更甚至清政府勒令流民入籍,妄图想通过所谓的“清边”之策来阻止流民出关,但是其洪流已不可遏止,到乾隆年间关外流民人口已达数万。
纵观清政府开禁放垦政策的三个阶段,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而开禁政策的实施只不过是清政府迫于无奈而采取的办法而已。
三、移民文化所产生的社会变迁虽然开禁政策只不过是清政府迫于无奈而采取的办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汉族移民以各种形式进入黑龙江地区,并且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物质文明,这对黑龙江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移民文化的渗入也促使当时的东北社会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变迁。
首先,移民文化促使了商品经济的渗入。
商品经济最初渗入到黑龙江地区是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当时北方各族人民进行贸易交流的集市被称作是“楚勒罕”,黑龙江地区的各族人民就是通过每年参加“楚勒罕”大会,与汉族人民加强了接触和了解,并且通过这一渠道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生活资料引入到自己的社会生活中,这对少数民族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其表现主要是:这种物物交换的商品经济的出现冲击着原有的自然经济,加速了少数民族地区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
再者,生产工具的传入也使得少数民族内部以及各民族之间出现了社会分工,从而产生分散的个体劳动。
而且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对交换猎物的价值观念也有所增强,并且逐步产生了货币价值观念。
其次,移民的先进技术在黑龙江地区传播。
清初时期,黑龙江地区的少数民族都是以渔猎采集为主要的生产方式。
后来移民将大量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以及农作物的品种带入黑龙江地区,致使一部分少数民族在生产形态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有部分民族定居下来并由过去的狩猎采集经济转为了半农、半牧、半定居或定居的社会形态。
这些都与汉族移民的文化影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所以说,汉族移民带入先进生产技术的社会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再次,移民的语言文化对当地的影响。
清代以前,黑龙江地区少数民族的语言是比较庞杂的。
随着移民的流入,更多的汉文化通过民间的汉族移民流传了过来,出现了许多民族同时应用本民族语言和汉语两种语言的情况,后来汉语才逐步演变成了一种流行的通用语言。
汉语词汇的渗入,最明显的体现就是那些至今仍然可以比较容易区别出来的地名。
今天黑龙江地区的许多地名,都应该视为汉族文化影响的一部分。
此外,内地民间文学作品的传入也是汉族文化渗入较多,影响较大的表现之一。
最后,移民文化对当地的风俗习惯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汉族移民把一种迥然不同的外乡文化习俗带进了黑龙江地区,其先进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影响并同化着周围的少数民族,促使当地的风俗习惯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如服装上的变化、饮食上的变化还有宗教信仰上的变化,可以说移民使中国北部边疆汉化了。
四、小结在清朝统治的二百多年里,黑龙江地区的少数民族在汉族移民先进文化的影响下,在社会形态、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边疆地区的发展也逐渐地接近内地文化水平。
这虽然不能完全归功于汉族移民,但汉族移民作为边疆地区社会变迁历史合力中的一支分力,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参考文献:[1]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是资料(1912—1927):第二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2]李德滨,石方.黑龙江移民概要[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3]张旋如.清初封禁与招民开垦[J].社会科学战线,19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