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以后关内往东北的移民状况分析

合集下载

日本向中国东北农业移民史研究述评

日本向中国东北农业移民史研究述评
. , ,
1 936
年出版 了 《 满洲农业 移民文献 目
1943
录 》 此后 满洲事情案内所在 献 目 录集》 中 设开拓 民篇 对 献作 了补充
. , ,
年发行的 《 满洲文 年 以后 出版的文
19 36
在我国
,
1 984
年出版了由大连市图书馆
, , 。
除了 以 上新整 理 出版的资料外 类似于 回忆录的 资料 地方史志等也相继出版
最早从率 日 本 向东北 移 民 史研究并发 表论文的 是孔经 纬教授 他在
《1 9 3 1
,
由茶 园义 男整理 的《 满洲移民拓
,
务局原资料 》 也是 近年新发 现 的极秘资料 并将 由不
二 出版社再版发行

《 满洲移民有关资料集成 》 是对 既
,
r9
1 年《 6 历史研究 》 第 3 期发表 了
. , , ,
在 武装移 民研 究方 面 主 要 有桑岛节 郎所著《 满 洲武装移民 》( 1 9 7
9
年 ) 严格 地 说 该书并非是一 部对
,
,
19
68
初期 移民进行研究的著作 而 只 是着皿 写 了第一和 第
二 次移 民团所走 过的路程 尤其在该书的 后 半部分
. , ,
19 73
年 所著的 《日本帝 国主 义 下 的民族革命运 动 》 两 部书 其三是将 日 本 移民与 日本农村经济更生
、 . , 、 .
,
主编的 《 东北地 方文献联合 目 录 》 在 开 拓 团 篇 中 收 录 了东北地 区 各图书馆馆藏的移民文献 目录

例如
:
《 弥荣村史 》 《 满

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人民的流亡生活

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人民的流亡生活

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人民的流亡生活九一八事变,也被称为“中东路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中国东北的行动。

这场事变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人民来说,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

无数的东北人民被迫离开家园,开始了流亡生活。

本文将重点探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人民的流亡生活。

一、事件背景九一八事变时,中国东北是中国东北民族地区,繁荣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然而,日本为了实现其帝国主义扩张的野望,制造了事变,刺激了事变的发生。

当时的东北人民遭受了空前的苦难。

二、流亡开始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的许多城市如奉天(今沈阳)、长春等先后沦陷。

国民政府无力抵御日本的侵略,中国东北人民被迫离开家园,开始了流亡生活。

大量的人民逃离故土,以求躲避战火的蹂躏。

三、滞留在敌占区的困境许多东北人民无法逃离敌占区,他们被迫留在敌人控制的区域中。

在这些地区,他们面临着严厉的日本军国主义统治,被迫忍受各种不人道的待遇。

他们生活在恐惧之中,面临着种种困境。

四、流亡的艰辛相比之下,那些能够逃离敌占区的东北人民,也并非一帆风顺。

他们面临着漫长而艰苦的旅途,往往没有足够的食物和水源。

他们不得不经受恶劣的天气和艰难的交通条件。

这些流亡者过着艰辛的生活,伤心地离开家园。

五、对流亡者的防导在流亡过程中,国民政府尽力为东北流亡者提供援助。

政府组织了救助行动,为流亡者提供食物、医疗等基本生活必需品。

然而,由于硬件设施和资源的匮乏,这种援助往往无法完全满足流亡者的需求。

六、流亡生活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的流亡生活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损失。

在流亡者中,许多人丧失了家庭和财产,他们带着对家园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担忧,在陌生的土地上重新开始生活。

这些流亡者在流亡地区寻找工作和落户,为当地社会带来一定的变化。

七、流亡者的归乡困难九一八事变结束后,很多已经流亡的东北人民希望能够回到家园。

然而,由于政治和经济的复杂因素,许多流亡者无法顺利归乡。

东北“新大陆”移民史

东北“新大陆”移民史

〔往事]History|东北“新大陆”移民史今日遭遇人口危机的东北,过往曾是移民的热土。

今日的东北人,也大多是移民的后代。

®文/陈祥“回想‘九一八’事变以前,我们从沈雪纷飞,成了白茫茫的世界的时候,可是我们坐在火车上,座位是那么样的舒适,室内是这样的温暖,我们可以吃到旅大名产水果,和南方来的蜜橘,我们一点也感不到身在塞北。

”明清史学家谢国桢记录了激动人心的东北火车之旅。

彼时的东北,是中国工业、农业、商业和文化事业最具活力之地。

在享受现代化交通工具和工商业发展成就的同时,东北建设速度惊人。

当贫穷的人们从地窄人稠的关内涌向地广人稀的关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只花了半个多世纪,就让白山 黑水变了模样。

近年来,随着民营经济的不振,东北 地区人口流出现象开始受到关注。

伴随着 生育率的低下,东北地区的人口前景被打 上了大问号。

而曾几何时,东北本是移民 的热土,今日的东北人也大都是祖辈“闯 关东”的后裔。

民国时代掀起移民高潮民国伊始,中央和地方政府就把发展 边疆垦殖事业视为当务之急,东北移民事 业进入新时代,也成为社会热点。

1912年3月,辛亥革命元老黄兴、蔡 元培等人发起成立拓殖协会,黄兴任会长,该组织的宗旨是“开发边土、増产兴业、拍摄时间是1931到1932年,一面坡镇的主要街道一景。

该地位于黑龙江,因滨绥铁路(东 清铁路的一段)沿线车站在此而快速兴起。

筹备军饷、杜绝帝国觊觎、减轻内地人满之患”。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批准立案,并拨款30万元,该组织可谓政治资源雄厚。

农商总长张謇在1913年制定《国有荒地承垦条例》,规定:“凡国有荒地,除政府认为有特别使用目的之外,均准人们按照本条獅垦。

”从此,开垦之规定和承领之程序,在国家法律层面上有规可循。

东北和西北等地纷纷成立垦殖机构,黑龙江率先在1914年成立垦殖局,负责测量和调查省内可耕土地,在农事上协助新来移民。

袁世凯的洪宪帝制导致中央政府失去法统,当北洋政府治理失效、地方上正式启动藩镇割据时,丛林政治状态到来。

九一八事变对东北地区的影响

九一八事变对东北地区的影响

九一八事变对东北地区的影响九一八事变,也被称为“震惊世界的九一八”,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中国东北的行动。

这一事件对东北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改变了东北的政治经济格局,也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首先,九一八事变导致东北地区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日本对东北地区的侵略行动并没有停止于一日,而是持续了近14年之久。

日本侵略者把东北地区作为他们的殖民地,进行了大规模的资源掠夺和人口搬迁。

原本繁荣的东北地区经济在日本侵略下遭受了严重的摧残,一度陷入了贫困的境地。

其次,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东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遭受破坏。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东北地区建立了一系列的军事工厂,将大量资源用于战争生产,加剧了东北地区的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

许多本应用于发展东北地区工业的资源被日本掠夺走,导致东北地区长期处于农业和资源输出型经济的被动地位。

此外,九一八事变还给东北地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日本侵略者残暴地压迫和剥削东北地区的居民,实行了残酷的奴役政策,对民众进行了大规模的强征、征粮和强迫劳动。

许多无辜的百姓被迫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生活失去了安定和幸福。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人民沉浸在了长期的苦难和不公之中,他们流血流泪,为了自由和民族尊严进行顽强抗争。

最后,九一八事变对东北地区的民族自豪感形成了重大冲击。

曾经作为中国领土的东北地区被如此侵略和欺凌,让东北人民深感耻辱和屈辱。

然而,九一八事变也激起了东北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抗争精神。

九一八事变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伤疤,激励着东北人民为民族的独立和尊严而奋斗。

尽管九一八事变给东北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苦难,但东北人民并没有屈服于日本侵略者。

他们以顽强的抗争精神和爱国热忱,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总之,九一八事变对东北地区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它改变了东北的政治经济格局,使东北成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不仅如此,九一八事变还给东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带来了巨大破坏,给当地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近代东北移民历史

近代东北移民历史

东北的历史就是200年左右的移民史,明朝以前的东北大概只到现在的辽阳。

满清入关时,满族总人口不足二十万,能打仗的不过七万人。

而明朝有两亿人,由于李自成以及袁崇换的冤案,离间了很大一部分汉人,张献忠在四川杀人如麻,当地百姓更是自发的帮助满清灭了张氏。

可见满清入主中原,主要是汉人的功劳,否则,就是他人口再涨十倍也无法征服大明。

抗击满清主要是在辽东和长江中下游。

当年袁崇换实施“以辽土养辽人,以辽人保辽土”策略,训练“关宁铁骑”,屡挫满清,宁远(今辽宁兴城)一仗,奴尔哈赤三千铁钾军全军覆没,并为此送了命,而宁远城内参战的竟有70%是百姓。

可见从明朝开始,戍边的移民已经对国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满清政府为了防止东北进一步汉化,阻止向东北大量移民。

真正的移民开始于清末民明初,这一点北洋政府尤其是张氏父子(张作霖、张学良)功不可没。

到20年代中期,张氏父子实行“整军精武,励精图治”的政策,开矿山、修铁路、建银行、办学校,在北满(黑龙江)积极屯军垦(东北军垦的经验被毛泽东全盘吸收了),只用了10年时间,东北的经济在中国举足轻重,铁路85%国有化,电信设备98%国有化,而此时中国大江南北从北京到南京,从上海到广州铁路和电信设备95%都控制在洋人手里,象样的民族工业极其有限。

东北大学教授的工资是北大的六倍,约3000现大洋,超过总统段其瑞,1927年可以生产马达(引进当时最先进的北欧的设备),1930年亚洲第一部带空调的火车在大连诞生。

所有这些成就令国人羡慕,国父孙中山曾深刻地检讨过:“搞三民主义这么些年,民生竟还不如东北的张氏父子”。

很多人说东北的繁荣是日本人的功劳,其实这太高看日本人了,1929年,日本人也承认,不用半年,满铁的股份就会全部落入中国人手里,而当时苏联经营的中东铁路,更是苟延残喘,也正是因此才引发了30年的“中东路事件”,张学良急于收回中东铁路而酿成军事冲突。

九一八以前,日本在东北的投资很少,唯一的“投资”是军事上的,但后来又发现被张作霖欺骗而反目成仇。

九一八事变日本殖民统治下的东北

九一八事变日本殖民统治下的东北

九一八事变日本殖民统治下的东北九一八事变:日本殖民统治下的东北(文章开篇段落,介绍九一八事变背景)1931年9月18日,也被称为九一八事变,是中日两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这一天,日本军队制造了一个导火索,炸毁了沈阳日本铁路,然后以所谓的“中国人破坏行动”为借口,开始了对中国东北的侵略。

九一八事变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起重大事件,也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东北地区的开始。

(正文部分,分为三个小节论述)一、日本侵略东北的背景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是日本在其帝国主义扩张政策下的结果。

20世纪初,日本迅速崛起,并开始追求殖民扩张。

东北地区,由于其富饶的资源和地缘优势,成为日本军国主义者觊觎已久的对象。

此外,日本贪图东北地区的延长战线和作为进攻中国其他地区的前哨基地,为实现其亚洲霸权的目标,东北地区成为重要的战略要地。

二、日本殖民统治的行动与政策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迅速建立了东北地区的殖民统治。

他们控制了东北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成立了伪满洲国政府,任命伪满政府的傀儡官僚,控制了各级政府机构。

此外,日本还通过经济掠夺和文化侵略,加强了对东北的控制。

他们剥夺了东北的资源,强行推行“皇民化运动”和“引导思想”,试图扭曲历史和意识形态,使东北逐渐失去独立性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三、东北人民的抵抗与反抗面对日本的殖民统治,东北人民展开了勇敢的抵抗和反抗斗争。

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东北各地爆发了群众抗议示威、起义暴动等各种形式的抵抗运动。

东北人民组织了游击队和抗日军队,与日军展开了长时间的游击战。

东北人民在艰苦的条件下,坚决对抗日本的压迫和剥削,开展了广泛的爱国运动,并为中国的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文章结尾段落,总结九一八事变影响)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在中国东北地区进行殖民统治。

这场殖民统治给中国人民带来了长期的痛苦和沉重的伤害。

然而,东北人民的抵抗精神和反抗斗争精神,始终是中国人民抵抗外侮和争取民族独立的一个重要标志。

山东 东北移民

山东 东北移民

一、山东移民东北的原因民国年间(1912—1949),山东移民东北的规模大大超过清代,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山东人多地少,而且土地占有极不合理,造成广大人民生活极端贫困,这是山东人口迁移东北的基本原因。

民国年间山东耕地不到1亿亩,而人口数却始终浮动在3000万上下。

人均耕地不到3亩。

特别要指出的是,大部分土地都被地主占有。

据调查,陵县丰皇乡,1942年有3700户,1.5万人,土地4万亩,人均耕地2.7亩。

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却占有耕地70%以上,而80%的贫苦农民只占有15%的土地,其中有近一半贫苦农民根本没有土地。

仅1943年这个乡迁往东北的就达200多户,1000多人。

高密县城关镇南关村,1948年98%的土地被人口占22%的地主霸占,而人口占78%的农民只占有2%的土地。

正是这种情况,迫使全村34户计118人逃荒东北。

2、灾荒与战乱是促使山东人口大规模迁移的直接原因。

民国时期,山东天灾频繁,兵连祸结,战争连年不已,兵匪、旱灾、蝗灾常常轮番发作,酿成极严重的饥荒。

1927年山东大灾荒几遍五六十个县,受灾者2000万人,约占全省人口的60%。

灾区中之居民,有田不得耕,有房不得住,于是颠沛流离,辗转而赴东三省者,不下百余万人。

据《哈尔滨晨报》特派通讯员调查,难民中最多者,为山东沂水、黄县二地之民,日照、莒县、济宁、临沂、菏泽、定陶等地次之。

据难民言,沂水县人民十分之七逃荒庄外,则该地灾情之大,可以想见。

1928年山东连续灾荒。

1925年至1928年军阀张宗昌盘踞山东时,任意加捐派款。

天灾人祸,导致了1926年至1930年的第一个移民高峰。

1938年至1944年第二个移民高峰,其直接原因也是灾荒和战乱。

临朐县1940年至1942年3年大旱不雨,粮食不收,加上日寇汉奸和土匪杂牌军对人民烧杀抢掠,致使该县成为骇人听闻的“无人区”。

1940年全县38万人,到1942‘年只剩下8万人,逃荒东北三省的竟达12.8万人。

九一八事变中的黑龙江与东北地区战局

九一八事变中的黑龙江与东北地区战局

九一八事变中的黑龙江与东北地区战局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也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开端。

而在这场战争中,黑龙江与东北地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战争经过以及对地区局势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当时日本军队以“中国铁路事变”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

这个时期正值中国国内政治动荡不安,国共两党内部矛盾激化,国家实力薄弱,对外抵抗能力不足。

而黑龙江与东北地区作为中国的重要边疆地区,一直备受日本的觊觎。

二、战争经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队迅速占领了沈阳、大连等重要城市,并在东北地区建立了满洲国。

随后,他们将侵略目标瞄准了黑龙江。

1932年,日本军队发动了对黑龙江的进攻,迅速占领了哈尔滨等重要城市。

黑龙江成为了日本军队的重要后方基地,他们通过控制黑龙江,进一步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控制。

在战争中,黑龙江成为了中国军队与日本军队的前线交战地。

中国军队积极抵抗,但由于实力悬殊,很快被日本军队击败。

黑龙江沦陷后,中国军队撤退到了东北地区的抗日根据地,开始了游击战争。

这场战争持续了多年,给黑龙江与东北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伤亡。

三、对地区局势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黑龙江与东北地区沦陷于日本军队之手,成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日本军队在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资源掠夺,剥削了当地的人民,严重破坏了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同时,日本军队还进行了残酷的统治和文化侵略,试图彻底改变地区的民族认同和文化传统。

他们强迫当地人学习日本语言和文化,禁止使用中文,破坏了地区的教育体系和文化传承。

然而,九一八事变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抵抗意识。

黑龙江与东北地区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中国军队和人民在这里进行了顽强的抗战。

他们组织了游击队,进行了游击战争,给日本军队造成了巨大的困扰。

最终,九一八事变成为了中国人民团结抗战的象征,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开始。

在全国范围内,人们纷纷响应抗战号召,形成了全民抗战的浪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乱年代,生存的抉择----九一八事变以后关内往东北的移民状况分析回顾中国的近代史,中国大地满目疮痍。

历史总充满了戏剧性,必然性和悲剧性。

翻开那一页页历史扉页,那充满沧桑感地词印上了一个时代的烙痕,记录了一代人的辛酸血泪。

闯关东、下南洋、走西口。

几百年来,这几个沉甸甸的词记录着生活在中原地区的百姓四面突围,谋求生路的历史。

国家兴衰、王朝更替、外族入侵与那些小人物生命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儿女情长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特定时空中一幅跌宕起伏的历史画面。

从大历史下那些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镜像中,我们不难窥探出那个动荡时代东北社会的独特历史人文景象。

九一八事变以后,关内、东北这一片生存史、发展史更加错综复杂。

日本向东北实行武装移民和国策移民。

但这股闯关东的热潮仍在不断冲破各种有形无形的障碍,一直绵延,谱写了最华丽的生存篇章。

(一)关内向东北移民历史悠久。

清中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华北地区向东北移入了大量人口。

他们成长为近代东北开发的主要力量,为东北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仅在清朝一代,由山东、河北、河南三省移入的农民就达1000万人,其中山东一省就约占70%。

(注:参见路遇:《清代和民国山东移民东北史略》)民国以后,关内农民移民东北的浪潮持续高涨,特别是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了一个每年进入东北的移民达数十万以至百万之巨的高峰时期,从1923到1931年间,移居东北的关内移民达582万余人,其中265万余人在东北长期定居。

(注:参见[日]天野元之助:《满洲经济的发达》)由上可见,近代关内移民成为东北人口增长的重要来源,其移民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可以算得上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

九一八事变以前,政府为对抗日本的移民计划,开始有组织、有目的地从山东、河北甚至河南、安徽等地以每年三百万人口的速度向东北大量移民。

张作良、张学良父子统治东北时期,大力发展工矿商业等,使东北的经济状况大大优于关内平均水平,从客观上为关内移民来东北创造了更多更好的机会。

但这样的形势并没有延续多久,很快九一八事变发生。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的移民侵略先后进入到了武装移民和"国策移民"时期。

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前,长达40年的移民侵略政策宣告彻底破产。

在此期间,日伪对我华北移民出关采取了限制的措施,关内民众也不愿去东北做亡国奴,已经移民的商民也相继返回故乡。

这使关内移民大减。

更为主要的是,它使20年代以来的移民运动被纳入了日本侵略者的战争轨道,不能自由发展,因而这一时期的移民运动呈现出与事变前不同的特点。

“九一八”事变后华北与东北间人口流动的实质是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北劳动力的强制性掠夺。

日本帝国主义的移民侵略,给东北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

由于日本人民的入侵,成千上万的中国农民丧失土地,流离失所。

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这十几年里,关内向东北移民这段辛酸的历史,背负了沉重的血泪抗争。

(二)对地域的认同是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着的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叶落归根”的思想根深蒂固,一抔故土,永世牵畔。

这些来自中原地区的移民,对乡土和宗族有着深切的认同感,那是他们的根。

根,是埋藏在移民血液里的基因密码。

哪怕他们已在东北生活数十年,繁衍数十代,哪怕那些移民后代根本就在东北土生土长,他们仍然记得,根在关内。

一份族谱,一个地名,一首辈分排序诗,就是他们寻根的钥匙。

另一方面,这种对故土的凝聚有时又并不稳定,游离于主流社会的边缘群体-----移民,近代以来,我国关内人民为躲避战祸和灾荒,纷纷逃离家园,闯关越海,涌入东北。

“闯关东”是悲壮的历史,是一次移民壮举。

存在闯关东的特定背景,有自发的客观因素,也有特定的政治因素。

第一:客观因素(1):山东人多地少,且土地占有极不合理。

这是山东人口迁移东北的基本原因。

人如蝼蚁,在强大的命运面前只能逃生,逃生。

生存永远是人类最重要、最基本的存在法则。

没有土地就意味着没有生存。

民国年间山东有近一半贫苦农民没有土地。

(2):连年的灾荒与战乱。

这是促使关内人口大规模迁移东北的直接原因。

民国年间,关内天灾频繁,兵连祸结,战争连年不断,兵匪、旱灾、蝗灾常常轮番发作,酿成极严重的饥荒,大部分人受灾。

1927—1928年、1938—1944年是两个移民高峰。

其直接原因也是灾荒和战乱。

(3):东北三省工商业比较发达。

这是吸引关内破产农民迁移的重要因素。

东北三省有丰富的农产品、森林资源以及煤、铁、石油、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这对工商业的发展极为有利。

日俄帝国主义的侵入,加速了东北三省资源的开发。

特别是“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把东北三省作为军事侵略的基地,工业发展极为迅速。

工商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吸引着与东北三省毗邻的山东人去经商做工。

山东胶东一带每年有大批人去东北三省,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

(4):东北三省地广人稀,土质肥沃。

1931年东北三省已有耕地2亿亩,人口2380万,人均耕地8.5亩,为当时山东同时期人均耕地的3倍。

而且土质肥沃,三江平原谷物收成也比山东好。

此外,东北三省尚有大量可垦荒地,这无疑对山东无地或少地而想获得土地的破产农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第二:可能因素(1)山东与东北三省毗邻,交通便利。

山东人闯关东大抵有两条路线,一条是西路,由京奉铁路入关,然后沿京奉、南满、打通、四洮等路分散。

此外,还有许多贫苦农民拖儿带女,肩挑步行,从柳条边的威远堡门、法库门、辽东边墙的各边口及喜峰口、古北口等处进入东北三省。

另一条是东路,走这条路的人大都是坐车或步行到烟台、威海卫、青岛、石臼,然后坐火轮船到大连登陆转赴长春、滨海等地。

或是在沿海的小渡口,如黄县的龙口、蓬莱的兰家口、刘家旺、蓬莱城等渡口,坐帆船到对岸营口、丹东登陆。

(2)广泛而密切的社会联系。

山东人闯关东历史悠久,到清朝末年移民数量已有几百万。

这些移民散居于东北三省各个地区,从事各种职业。

正是这些移民与山东老家的亲属邻里保持着各种各样的社会联系,山东广大破产农民由此取得各种信息,形成迁移动机。

如果缺少这些社会联系,移民新到一地,举目无亲,也是很难落脚的。

第三:特定因素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出现移民回潮流。

日本执行向东北大量移入日本人和朝鲜人的大陆殖民主义政策,公布了针对华北移民的《取缔外国劳动者规则》,并严加限制移民入关;关内民众也不愿去东北做亡国奴。

已经移民的商民,也相继扶老携幼转回故乡,“凡由大连进口之轮船,无一艘不告人满”,出现移民回流潮。

但这些困难始终没有阻挡移民者的浪潮,为了生存他们仍向这片热土扩展者。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为了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应付战时紧急状态所需的庞大的劳动力数量,不得不依靠关内。

据伪满调查,1939年至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每年都强行征集和招募二三百万劳工。

1940年从关内进入东北三省的劳动力即达122万人。

无论是历史地理因素还是人文政治因素,那些艰难险阻让这股“闯关东”的热潮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三)不管有没有封禁令,关东之路一直难走。

几百年来,多少闯关东的人一辆推车,或一根扁担、两个箩筐,前挑幼子、后挑家当。

一肩挑起全家的希望,一步一步跋山涉水向东北。

在这条路上他们历尽艰辛坎坷,在历史时期呈现出它特定的历史特点。

(1)移民的合法性,政府有计划有组织,自发移民关内农民赴东北谋生有着悠久的历史,近代以前的大部分时间,关内往东北移民是非法的。

近代以后,开始了由政府进行有组织和有规划的移民,关内往东北的移民由20世纪以前的自发时期进入了自觉、快速发展的时期。

到民国初年,招垦政策更加放宽,除了继续执行上述清政府所采取鼓励、支持、推动移民事业的进行。

在政府积极鼓励移民与民国以后关内生存环境异常艰难和东北运输业发展、农业开发、工商业勃兴的条件下,关内与东北之间在社会经济、政治及自然环境等方面出现了强烈的反差,从而驱使关内的农民、灾民和难民大规模的迁居东北,致使清末以来的移民浪潮有增无减,持续高涨,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终于形成了一个每年进入东北的移民达数十万以至百万的高峰时期。

(2)移民路线主要为水路和陆路,但水路多于陆路。

近代关内移民赴东北的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水路,二是陆路。

水路,又称东路。

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一衣带水,隔海相望,最近处相距只有90海里,顺风扬帆一个晚上就可到达,再加上船票低廉,因此在铁路开通之前,移民绝大部分走水路。

陆路,又称西路。

走陆路的移民多是山东偏西部、河南、河北、山西一带的人,因为他们距东部沿海较为遥远,于是多沿官道步行北上。

随着近代化交通工具铁路的出现,关内移民通过陆路赴东北者日益增多,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总的说来仍较水路少。

(3)移民的职业,以农业移民为主,其次为劳务移民,再次为经营工商业近代关内移民多是在家乡生存环境异常艰难的情况下,被迫变卖家产而赴东北谋生的农民、灾民和难民,因此,从整体上看大部分移民是去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特别是居住在离辽河、铁路等运输线较远地区的移民从事农业的比例更高。

关内移民在东北除了大多从事农业劳动外,其他绝大部分则被城市及城郊的工矿业、第三产业吸收雇佣,从事开矿、建筑、市内短途运输业及打包、搬运、装卸、修理、饭店、客货栈、承揽介绍等为商品流通、贸易往来、城镇人口日常生活服务的商业性劳动关内移民在东北也有经营工商业的。

为适应移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关内商人在东北经商已是很早的事。

到了近代,东北三省的商品贸易由与关内间的区域性贸易发展为国际性贸易,特别是民国年间出现的大批的移民,不仅为东北农业开发、工商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而且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消费群,为从事长途贩运贸易的商人获取更大利润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关内商人在东北的实力随之不断加强。

他们纷纷在辽河沿岸、铁路沿线的各大城镇设立总行,用以统辖各地支店。

由此可见,关内移民在东北所从事的职业是多种多样的。

但总的来看是以从事农业劳动为主,其次为从事商业性劳动。

(4)移民的属性,九一八事变以后永久性移民、半永久性移民日益增多。

1912年之前,以季节性移民为主。

九一八事变以后,以永久性移民、半永久性移民为主。

永久或半永久性移民是指离开家乡在外地长期落户定居并繁衍生息融合为当地人的移民,或者是打算在外地长期定居的移民。

随着东北地区的全部开禁、政府的积极鼓励和关内生存环境的日益艰难,许多移民改变了过去那种单身赴东北的做法,开始携家眷同行,作长期定居的打算。

于是,永久或半永久性移民开始增多。

而在此期间,日本的移民侵略先后进入到了武装移民和"国策移民"时期。

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前,长达40年的移民侵略政策宣告彻底破产。

(5)除以上主要特点以外,“闯关东”的民众还呈现出年龄较小,性别构成单一等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