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基础同步练习试题
人教部编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同步练习题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知识要点一:九一八事变1.1931年月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环,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不战而溃。
第二天清晨,日军占领。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
这次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2.九一八事变纪念馆应该建立在下列哪座城市最合适? ()A.北京B.上海C.沈阳D.南京3.日本进攻沈阳城的借口是()A.九一八事变B.柳条湖事件C.西安事变D.七七事变4.九一八事变后,导致东北迅速沦亡的最主要原因是()A.日军的突然袭击B.东北军作战不利C.敌我力量悬殊D.将介石的不抵抗政策5.九一八事变后,知名民主人士何香凝将自己的裙子送给蒋介石,并在裙子上赋诗一首:“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
不战送河山,万世同羞耻……诗中的“河山“是指()A平津地区 B.东北地区 C.华北地区 D.华东地区6.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族民众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起来抵抗日军侵略,这支爱国部队是()A.国民革命军B.东北抗日游击队C.抗日联军D.抗日义勇军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了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够欢聚一堂?(1)材料中“那个悲惨的时候”指的是什么事件?(2)东北松花江上的同胞为什么会“流浪!流浪”?(3)《松花江上》之歌唱出了东北人民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知识要点二:华北危机与ー二·九运动8. 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冒着严寒聚集在新华门前,向国民党当局请愿。
历史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第18课 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同步测试

第18课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学校班级姓名__________一、选择题:1.如图照片是一座造型独特的纪念馆,建筑的外观设计成台历,可以看到日期是“1931年9月18日。
这座建筑应该位于()A.北京B.上海C.沈阳D.南京2.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人民和没有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来抵抗日本的侵略,这些爱国武装部队叫()A.抗日部队B.抗日游击队C.抗日义勇军D.东北部队3.促进民众觉醒,掀起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是()A.一二·九运动B.西安事变 C.五四运动D.五卅运动4.1936年一场震惊世界的“兵谏”在中国爆发,导致“兵谏”的主要外因是()A.中共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中日矛盾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C.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情感D.蒋介石主张停止内战、联共抗日5.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事件是()A.“八一宣言”的发表B.抗日义勇军成立C.一二·九运动爆发D.西安事变和平解决6.蒋介石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的重要原因是( )A.削弱各地方军阀力量B.害怕日本的强大军事实力C.集中军事力量“围剿”红军D.寄希望于国际联盟主持公道二、材料分析题:阅读下列材料:“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请回答:(1)材料中“那个悲惨的时候”指的是什么事件?(2)请问:东北松花江上的同胞为什么会“流浪!流浪”?(3)《松花江上》之歌唱出了东北人民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参考答案一、1.C 2.C 3.A 4.B 5.D 6.C二、(1)九一八事变(2)蒋介石命令张学良不予抵抗,致使东北三省全部沦于日寇之手,东北人民被迫流亡他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同步练习

第18课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同步练习一、填空题01 年9月18日,日军污蔑中国军队破坏南满铁路路轨,并以此为借口,突袭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东北军不战而溃,日军占领沈阳。
短短4个多月,100多万平方千米的锦锈河山全部沦陷。
1932年,日本在长春建立,企图分裂中国。
02 1935 年,日本策动所谓“”,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国民政府对日采取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03 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却遭到镇压。
04 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得以。
它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初步形成。
二、选择题05 “苦难十四年,日本和汉奸,压迫老百姓,有苦不能言”中的“苦难十四年”始于( )A.九一八事变B.-.二八事变C.七七事变D.南京大屠杀06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受中国共产党派遣,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是( )A.贺龙B.彭德怀C. 杨靖宇D. 叶挺07 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战争,中国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开始于( )A.东北地区B.平津地区C.淞沪地区D.西北地区08从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军民局部抗战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中国军民抗战时间长达( )A.7年B.8年C.14年D.16年09上海商务印书馆以出版新式教科书而享誉近代。
1933年该馆出版了新的历史教科书,书名冠以“复兴”二字,寓意相当深刻。
下列事件与之相关的是( )A.九一八事变B.西安事变C.“华北自治运动”D.一二.九运动10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促成了( )A.国共第一次成功合作B.抗日民族统战线初步形成C.十年内战全面停止D.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初步形成11 九一八事变后,《生活画报》刊载了《东北义勇军喋血苦战情形》和《沦亡一年后东北情况》等图片,真实记录了日军的侵华暴行和东北军民的英勇抗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从九一八到西安事变》同步训练(解析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到西安事变》同步训练试卷(解析版)一、选择题1.《盛京时报》报道:“……晚间,北大营一部分官兵炸毁柳条湖附近之南满铁路,因而引起中日两军之大冲突。
”该亲日报刊扭曲了以下哪一事件的真相?()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华北事变 D.八一三事变【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的“北大营一部分官兵炸毁柳条湖附近之南满铁路,因而引起中日两军之大冲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袭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
故A符合题意;BCD发生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与题干信息不符。
故选A。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北大营一部分官兵炸毁柳条湖附近之南满铁路,因而引起中日两军之大冲突”,依据此信息可以判断是九一八事变。
2.“我的家乡在东北的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了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歌词所反映的史实是()A.九一八事变B.西安事变C.七七事变D.华北事变【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我的家乡在东北的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了那无尽的宝藏,”结合所学知识,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制造柳条湖事件,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
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是为“九一八事变”。
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
A选项符合题意;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B选项不符合题意;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C选项不符合题意;华北事变:日本为侵占华北而蓄意制造的一连串事件。
使得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加深。
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熟悉九一八事变的史实,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3.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的事件是()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答案】A【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经过精心策划,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的一段路轨,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日军以此为借口,炮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攻占沈阳城,这就是“九一八事变”。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同步习题(含答案)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同步练习1. 抗日战争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在“十四年抗战”中,无数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
下列人物中最早进行抗战的民族英雄是()A. 杨靖宇B. 佟麟阁C. 赵登禹D. 张自忠2. “古都兵变冻天寒。
化作长城碧血丹,国共缓攻矛与盾,军民披沥胆与肝……青史每篇常滴泪,何时两岸结新欢?”这首诗是为纪念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而作()A. 红军长征B. 西安事变C. 九一八事变D. 七七事变3. 新华社在2016年发布的《浴火重生的历史回响》一文中写到:85年前的今天,日军悍然发动了“”。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年抗战从此打响。
多少中华儿女毁家纾难,义无反顾,与侵略者殊死拼杀”文中的两处二应为()A. 九一八事变B. 七七事变C. 九一八事变D. 七七事变4. 1931年9月23日,《申报》发表《国人乎速猛醒奋起》的时评,提出“惟自卫乃能自救,惟热血乃能洗耻”。
这则时评针对的是()A.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B. 九一八事变C. 七七事变D. 南京大屠杀5. 1936年,中共中央发电文称,“目前局势:南京右派与日本联盟正在夺取蒋系中派造成中国内乱,另一方面南京与各地左派正进行调和,中派在动摇中,人民反对内战”。
“我们方针:扶助左派、争取中派、打倒右派、变内战为抗战。
“根据这一方针,中共决定和平解决西安问题。
这么做的原因主要是()A. 蒋介石已放弃了内战的念头B. 为显示共产党的宽容大度C. 国共两党已消除了阶级矛盾D. 民族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6. 2016年是西安事变爆发80周年。
在西安事变史实陈列馆的门口上方,有“历史的转折”五个大字(如图).“历史的转折”是指()A.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B. 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C. 标志着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D. 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7. 从1936年起,中国共产党提倡与各党派、团体和军队结成一个反日大同盟,中共倡导下,“全国抗日解放联盟”“全国救亡社”等民间组织应运而生。
八上历史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同步训练(部编版)(含答案解析)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同步训练1.“2021年9月18日,辽宁沈阳9时18分拉响防空警报,在规定的9条路、18条街等区域、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辆一律停驶鸣笛。
14响警世钟寓意抗战14年,3分钟警报,提醒着人们牢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这则新闻纪念的是()A.九一八事变B.七七事变C.平型关大捷D.武汉会战2.1936年,美国著名记者发表对时局的评论说:“□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而告终,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
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
”“□”()A.使南京国民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B.使国共两党停止对立,走向合作C.彻底结束了国共内战局面D.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3.某中学为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开展了一次以“勿忘国耻,爱我中华”为主题的诗词创作大赛,其中有一首这样表述:“关东沦陷时四载,日本贪婪已百年……热血学生争祖地,河山还我卫家园!”请你判断这首诗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A.五四运动B.九一八事变C.一二·九运动D.七七事变4.为扩大红军的社会影响力,1936年8月—1937年2月,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发动参与长征的全军干部积极投稿,编制了一部关于长征的集体作品《两万五千里》。
但该作品完成以后,并没有大量公开刊印,只是在党内高级干部中小范围传阅。
这主要是因为()A.国内政治局势发生重大变化B.西北地区印刷技术较为落后C.中国共产党的处境日益恶化D.红军致力于反“围剿”的斗争5.从1932年春到1934年,在东北的南满、东满、北满和吉东地区相继建立了十几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反日游击队。
仅据日方的统计,从1931年“九一八”至1935年末,日本关东军的伤亡数字为:战殁者4200人,伤病者17.13万人。
这说明()A.中华民族的局部抗战战果突出B.东北三省当时已沦为日本殖民地C.日本法西斯被彻底打败D.国共合作抗日的局面初步形成6.美国著名记者史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而告终,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同步测试-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含答案)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一、单项选择题1.“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了无尽的宝藏……”“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起( )A. 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B. 国共两党十年内战基本结束C. 中华民族全国性抗战开始D. 八路军、新四军开辟敌后战场2.学校师生要向日本天皇及当时在位的满洲皇帝遥拜,唱国歌,背诵溥仪的诏书,且学生须学习日语,并被灌输‘日满一体’的思想。
”上述情况最可能发生于下列何时何地?( )A. 1920年的台湾B. 1939年的香港C. 1940年的沈阳D. 1943年的北京3.西安事变结束时,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说:“西安事变……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
一个统一的中国……终于在渐渐诞生。
”她所说的“统一”是指()A. 西安事变最终获得和平解决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C. 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D. 抗战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4.“高举‘一二·九’火炬,不忘爱国初心”,12月9日某校举行纪念“一二·九”爱国运动,请问该活动纪念的历史事件的背景是()A. 九一八事变B. 一二八事变C. 华北事变D. 七七事变5.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在《中国的新生》一书中对1936年的某一事件评价说:“它不是几个将军私人的冲突,而是由于民族敌人无厌的侵略所激起的伟大政治斗争的焦点,是全中国反日运动,特别是西北军民反日运动之最尖锐的表现。
”詹姆斯·贝特兰认为,“它”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 国民党内部各派系之间矛盾的加剧B.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C. 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D. 全国抗日救亡新高潮的推动6.西安事变爆发后,有人主张将蒋介石“交付人民审判”,但中共中央认为应争取国民党亲英美派接受“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为此制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测试: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第18 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测试时间:15分钟一、选择题1.(2018 湖南邵阳中考)有研究表明:中国十四年抗战直接伤亡人口在4100 万以上,加上战时失踪、被俘等项数字,人口损失则超过4500 万。
材料中的“十四年抗战”开始于() A.九一八事变B.华北事变C.西安事变D.七七事变1.答案 A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
2.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我国就丧失了一百多万平方千米河山的主要原因是()A.日军突然发动袭击B.抗日义勇军力量弱小C.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D.英、美等国纵容日本侵华2.答案 C 自九一八事变爆发至西安事变,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对日一直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
3.一二·九运动中,北平学生高唱《义勇军进行曲》,歌曲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当时的含义是指()A.东北三省沦陷,民族危机加深B.日军攻占山海关C.日本策划“华北自治运动”D.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企图灭亡全中国3.答案 C 《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935 年。
1935 年,日本策划“华北自治运动”,企图把华北五省从中国分离出去,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歌曲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就是指的这一事件。
4.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这一调整是()A.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B.纠正博古、李德的“左”倾错误C.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提出解放台湾的目标4.答案 C 在当时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5.从1936 年起,中国共产党开始提倡与各党派、团体和军队结成一个反日大同盟。
在中共倡导下,“全国抗日解放联盟”“全国救亡社”等民间组织应运而生,一些颇具说服力的口号如“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立即对日开战,停止‘剿共’”等广为流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一、单选题
1.西安事变爆发后,张学良、杨虎城发表通电,提出“发动全国之整个抗战”,他们呼吁()
A.变法维新
B.反蒋抗日
C.团结抗日
D.和平建国
2.以下是某班以“周恩来的外交风云”为主题设计的内容,下列搭配与主题不相称的是:()
A. 力挽狂澜——亚非会议
B. 民族大义——西安事变和平谈判
C. 摒弃前嫌——中日建交
D. 和平共处——中印谈判
3.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根本出发点是()
A. 使国民党内部矛盾加剧
B. 改善国共两党的关系
C. 缓和国民党内部矛
盾
D. 从全民族利益出发共同抗日
4.下列是日本发动的侵华事变,其中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的事件是()
A. 八一三事变
B. 九一八事变
C. 七七事变
D. 一二八事变
5.(2017•河北)著名诗篇《露营之歌》写道:“铁岭绝岩,林木丛生,暴雨狂风,荒原水畔战马鸣。
围火齐团结,普照满天红。
同志们!锐志哪怕松江晚浪生。
起来呀!果敢冲锋,逐日寇,复东北,天破晓,光华万丈涌……”中国人民“复东北”的壮举应始于()A. 《马关条约》的签订
B. 《九国公约》的签署
C.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D.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6.领导西安事变的国民党将领有( )
①张学良②杨虎城③李宗仁④周恩来
A. ①
②
B. ②
③
C. ①
③
D. ②④
7.2017年,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将中小学课程教材中的“八年抗战”一律更改为“十四年抗战”。
“十四年抗战”开始于()
A. 九一八事变
B. 遵义会议
C. 西安事变
D. 卢沟桥事变
8.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
A. 七七事变的爆发
B. 中共七大的召开
C. 百团大战的胜利
D.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9.某班正在开展辩论赛,正反方的辩题分别为“释放蒋介石”、“除掉蒋介石”。
请问这个班正在辩论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A. 重庆谈判
B. 西安事变
C. 四一二政变
D. 七七事变
10.有一首歌谣这样唱道:“蛐蛐叫喊夜声长,茄子下来菊花黄;没到八月过中秋,小鬼便抢占沈阳。
”它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 九一八事变
B. 华北事变
C. 卢沟桥事变
D. 百团大战
11.1936年底发生的扭转时局的关键事件、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A. 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B.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C. “九一八事变”爆发
D.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
12.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的关键是()
A. 国民党内亲日派企图置蒋于死地
B. 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C. 抗日救亡运动的推
动
D. 中共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努力
13.“晚上十点半,板垣征四郎下令按动了爆炸柳条湖铁轨的按钮,中日延续了十四年的第二次战争从此爆发。
”材料所指的是()
A. 鸦片战争
B. 七七事变
C. 甲午中日战争
D. 九一八事变
14.1936年的美国《纽约时报》报道称:“蒋介石将军,虽已失去自由,但中国政局仍为彼所操持,全世界闻讯之余,皆为之震惊。
”报纸报道的历史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华北事变
15.“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处置。
”这表明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是为了()
A. 增强国力
B. 地方自治
C. 拥蒋反共
D. 逼蒋抗日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
并为此作出了种种努力,蒋介石最终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材料二:1945年8月,蒋介石在短短十天之内一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共同商讨国家大计”。
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去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1)西安事变发生的时间?发动者?
(2)西安事变在周恩来等人的努力下最终得到和平解决,这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
(3)材料二里国共谈判的目的是什么?
(4)国共谈判地点在哪里?经过谈判国共双方签订了什么协定?
(5)周恩来在两次谈判中起了重要作用,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有哪些历史功绩?(请举出一例)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箕豆之煎,况汉卿(即张学良,字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位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
绝不宜以叛逆目之。
而政府逮加讨伐,宁不顾国人责以勇于对内,怯于对外?”
——1936年12月24日《桂林日报》
材料二:“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
”
——张学良、杨虎城通电全国的电文
(1)材料一中的“陕变”是指什么事件?发生于何时?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张学良发动此事件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一中的“强邻压境”是指哪一个国家?
(4)中共对这次事件的态度如何?派谁来谈判?
(5)这一事件的解决对当时的时局有何影响?
18.【抗争篇:识人类良知】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揭穿谎言】
材料一:日本右翼势力宣称:“在支那事变(指1937~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发展的过程中,日军……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性质。
最重要的是,日本方面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意图。
”
材料二:日本右翼势力胡说:“南京大屠杀是20世纪最大的谎言”。
【誓死抗战】
材料三: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四:1940年5月,张自忠在宜城壮烈牺牲。
张自忠牺牲前给将士们写下了鼓舞士气的抗战家书:“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
【守住良知】
材料五:外交部长王毅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加害者越不忘加害于人的责任,受害者才越有可能平复曾经受到的伤害。
……70年前日本输掉了战争,70年后日本不应再输掉良知。
”(1)结合有关史实,批驳材料一、材料二中日本右翼分子的谎言。
(2)七七事变爆发前,中国民众是怎样抵抗日本侵略的?材料三中提及的“民族凝聚力”在政治上主要表现是什么?
(3)张自忠的抗战家书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
(4)你认为日本怎样做才不输掉良知?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C
2.【答案】B
3.【答案】D
4.【答案】B
5.【答案】C
6.【答案】A
7.【答案】A
8.【答案】D
9.【答案】B
10.【答案】A
11.【答案】D
12.【答案】D
13.【答案】D
14.【答案】B
15.【答案】D
二、材料分析题
16.【答案】(1)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
(2)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国民党: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
共产党: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4)重庆;签订了《双十协定》或“会谈纪要”。
(5)国共合作时期,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1927年,参加并领导了南昌起义;1934年,参加了长征,遵义会议后,和毛泽东一起指挥军事;解放战争中与毛泽东一起转战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
17.【答案】(1)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
(2)为停止内战,逼蒋抗日。
(3)日本。
(4)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周恩来等。
(5)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它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18.【答案】(1)材料一观点批驳:日本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已经侵占中国东北;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又占领中国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
材料二观点批驳:据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统计,日军占领南京后六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三十万人以上。
(2)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主要表现: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必胜信念;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视死如归,杀身成仁的崇高气节;等等。
(4)正视历史,以史为鉴,反省战争罪行;信守和平承诺,做一个负责任的国家;真诚向受害国道歉,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