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文化]东北移民文化初探

合集下载

清末民初东北关内移民与社会变迁浅析

清末民初东北关内移民与社会变迁浅析

清末民初东北关内移民与社会变迁浅析中华民族的历史在现在看来就是一部移民的历史,而移民史在历史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近代关内移民大规模迁居东北主要是明清以来出现的东北三省移民运动的高潮阶段,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迁移运动”[1]638,它对东北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变迁和深远的影响。

标签:中国近代;东北移民;社会变迁中国东北的人口大多数都是移民,特别是清末民初时期,华北地区的人们因自然灾害等原因而大批地涌向东北,更是形成了空前的移民浪潮。

而这一创举究其根源主要是由来自原住地的推动力以及移民地的吸引力,更有两方面结合的因素促成。

本文旨在分析清末民初时期东北移民的原因及其概况来阐述移民所带来的社会变迁。

一、移民东北的原因在清朝统治的两百多年间,北方各省向黑龙江地区移民的汉族人口大约在两百万左右。

据计算,嘉庆十七年(1812年)省内人口近四十五万人,而到1911年省内人口则达到三百几十万人,增加了近三百万人。

除其自然增长外,应有二百余万人是北方关内各省的移民[2]36-37。

当然,移民的原因有很多种,下面就几个主要原因进行分析。

首先,最主要的就是经济原因。

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经济来源就是土地。

而清末时期的土地兼并使大部分人们失去土地,被迫出走,成了流民,这是移民的一个主要原因。

1644年清军大规模入关,清军家眷及奴仆也“从龙入关”,整个东北地区几乎“罄国入关,尽族西迁”。

入关的人数一直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但有人推算过,大约有“九十万进入关内”[3]而在这些入关的人中,除了满族外,还有其他民族随之入关。

但清朝入关后生计比较困难,为笼络八旗将士以及满足满洲贵族对土地的要求,清政府于1645年(顺治二年)正式颁布了圈地令,直到1669年(康熙八年)才最终因为人民的强烈反抗而废止。

而这二十四年正是与清初辽东地区的招垦时期相对应的。

清政府一方面在关内大肆圈地,另一方面又在东北地区进行招垦,这也就导致了大多数在圈地的过程中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得不离开家乡,成了流民,并且流入了黑龙江地区。

移民史视角下的东北移民文化——评范立君著《东北移民文化》

移民史视角下的东北移民文化——评范立君著《东北移民文化》

移民史视角下的东北移民文化—评范立君著移民史视角下的东北移民文化——评范立君著《东北移民文化》孙玉龙摘要:自20世纪初东北移民史开始被纳入研究视野之后,一直被人们所关注。

近年来学术界对东北移民的研究成果很多,著作颇丰。

但从移民史的视角研究东北移民文化的著作尚不多见。

范立君先生的著作《东北移民文化》对于东北移民文化作了详细的梳理和全新的阐释,深入探讨移民与东北文化形成的关系,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东北移民;移民文化;东北文化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974(2019)06-0139-06DOI :10.13877/22-1284.2019.11.024收稿日期:2019-07-15作者简介:孙玉龙,吉林集安人,通化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东北史、满族历史与文化。

(吉林通化134002)学中国社会的发展就是一部移民的历史。

只有了解移民的过程,才能真正体会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

长久以来,人们对于东北移民文化存在着误解,对东北文化持怀疑的态度,认为东北没有自己的文化,东北文化是齐鲁文化的翻版。

范立君先生的著作《东北移民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9月)在厘清东北移民过程的基础上,从多角度、多层面对东北移民文化的形成、主要内容、主要特征及价值、时代精神及当代走向等进行了研究,对于东北文化作了全新的阐释。

范先生认为东北移民文化是在东北固有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了关内各地的特色文化,在不断移民的过程中完成了文化的更新。

移民浪潮使东北地区融入汉文化圈的同时,也在东北地区内部产生了多元的文化系统。

随着移民人口的大量流入,给东北带来了胶东文化、豫东文化、燕赵文化、晋商文化等各自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

这些文化不断被东北原有土著文化加以改造,形成了具有崭新内涵的东北移民文化。

东北移民文化既留有原有文化的烙印,又存在着与移植文化不同的文化特征。

清末民初东北移民实边存在问题初探

清末民初东北移民实边存在问题初探

清末民初东北移民实边存在问题初探高强【摘要】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the Qing Government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adopted the immigration policy in the northeast region so as to be against the aggression and defend the frontiers.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mmigration policy,there were many problems such as the wrong policy guide,the corrupt officials,and many measures was not carried out for some reasons.These problems obstruct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mmigration policy,and did not attain the full purpose.%清末民初,出于防范边患、巩固边疆之目的,清政府和民国政府在东北地区实行移民实边政策。

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诸如政策导向错误、经办官员腐败等。

另外,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也往往流于形式。

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移民实边政策的推行受到阻碍而未能收到完美的效果。

【期刊名称】《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12)005【总页数】4页(P69-72)【关键词】清末民初;东北;移民实边【作者】高强【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宝鸡721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52自清朝初年以来,清政府在东北地区实行封禁政策,致使东北边疆人烟稀少、满目荒凉,遂使沙皇俄国有机可乘,于19世纪中叶侵吞中国东北边疆大片领土,近代东北边疆危机由此而引发,之后,沙俄与后起的日本对我国东北边疆的侵略日甚一日,导致清政府实施以招民开垦边荒为主要形式的移民实边政策作为应对之策,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继续推行这一政策。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1897—1931年东北移民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1897—1931年东北移民
11appeI坨d.Many remgees iIlside Sh龇lllaig啪we托tlle immi伊枷groups which played
弧inlpoIt纽t role ill nlis phenom锄on.By孤d l对ge,me perfomarlce w勰more
Shanhaig啪 prominent during the pefiod of 1 897-1 93 1.Re如gees inside

日期:嘲年}A}于B
(’日

damdoc为您倾心整理(小店)(QQ@2218108823)

硕士擘位论炙
MASTER’S THESIS
序言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内地人民向边疆迁移的传统。移民可以划分为政府性移民和 自发性移民两种,不同时期两者的主导地位不同。有时政府性移民占主导地位,有 时自发性移民占主导地位。政府为了开发边疆,扩大耕地面积,调节人口与耕地的 比例①,鼓励内地人民向地广人稀的边疆迁移。或者由政府有组织、大规模地向边 境移民。中国历代政府出于国防的需要,移民屯垦多设于边患地区、要冲之地。通 过移民可以巩固边疆、开垦荒地,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部分 汉族人民为了生存发展、逃避战乱灾荒等自发地到地广人稀的边疆定居,成为当地 的一分子,为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社会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本文以<1897—1931年东北移民》为论文题目基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首先,东北移民问题的研究范围需要进一步拓展,特别是1897一1931年间的 移民更值得深入思考,这一阶段是近代东北移民的高峰期,移民数量之多、规模之 大历史罕见,对东北的社会经济发展,边境巩固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1931—1945 年日本占领东北期间,东北人民不屈不挠地反抗日本侵略,占东北人口多数的移民 起主要作用。从后面的学术动态简介中可以看出,对移民问题的研究,虽己有了一 定的学术积累,但与其他地区的移民史相比,近代东北移民史的研究仍十分薄弱, 研究成果不多,尤其是1897一1931年间的东北移民研究更为薄弱。 其次,笔者在读研期间就开始关注东北移民问题,收集移民资料,经过二年来 的积累,对东北移民问题已经有了初步了解,为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此外,笔 者的先辈是东北移民。笔者本人是在东北出生长大的,对东北社会的状况比较熟悉, 搜集东北移民方面的资料容易些,具有研究东北移民问题的优势。基于以上考虑, 笔者选择<1897一1931年近代东北移民》作为硕士论文选题。 《1897—1931年东北移民》分析了移民社会背景、移民进程及对东北社会经济 的影响。“移民潮"的形成,根本原因是经济利益趋动的结果,是人们为生存发展 而进行的移民。本文有助于人们了解当时关内东北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助于人们

近代东北移民历史

近代东北移民历史

东北的历史就是200年左右的移民史,明朝以前的东北大概只到现在的辽阳。

满清入关时,满族总人口不足二十万,能打仗的不过七万人。

而明朝有两亿人,由于李自成以及袁崇换的冤案,离间了很大一部分汉人,张献忠在四川杀人如麻,当地百姓更是自发的帮助满清灭了张氏。

可见满清入主中原,主要是汉人的功劳,否则,就是他人口再涨十倍也无法征服大明。

抗击满清主要是在辽东和长江中下游。

当年袁崇换实施“以辽土养辽人,以辽人保辽土”策略,训练“关宁铁骑”,屡挫满清,宁远(今辽宁兴城)一仗,奴尔哈赤三千铁钾军全军覆没,并为此送了命,而宁远城内参战的竟有70%是百姓。

可见从明朝开始,戍边的移民已经对国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满清政府为了防止东北进一步汉化,阻止向东北大量移民。

真正的移民开始于清末民明初,这一点北洋政府尤其是张氏父子(张作霖、张学良)功不可没。

到20年代中期,张氏父子实行“整军精武,励精图治”的政策,开矿山、修铁路、建银行、办学校,在北满(黑龙江)积极屯军垦(东北军垦的经验被毛泽东全盘吸收了),只用了10年时间,东北的经济在中国举足轻重,铁路85%国有化,电信设备98%国有化,而此时中国大江南北从北京到南京,从上海到广州铁路和电信设备95%都控制在洋人手里,象样的民族工业极其有限。

东北大学教授的工资是北大的六倍,约3000现大洋,超过总统段其瑞,1927年可以生产马达(引进当时最先进的北欧的设备),1930年亚洲第一部带空调的火车在大连诞生。

所有这些成就令国人羡慕,国父孙中山曾深刻地检讨过:“搞三民主义这么些年,民生竟还不如东北的张氏父子”。

很多人说东北的繁荣是日本人的功劳,其实这太高看日本人了,1929年,日本人也承认,不用半年,满铁的股份就会全部落入中国人手里,而当时苏联经营的中东铁路,更是苟延残喘,也正是因此才引发了30年的“中东路事件”,张学良急于收回中东铁路而酿成军事冲突。

九一八以前,日本在东北的投资很少,唯一的“投资”是军事上的,但后来又发现被张作霖欺骗而反目成仇。

试析东北移民中文化取代的原因

试析东北移民中文化取代的原因

作者: 关学智
作者机构: 沈阳工程学院基础部,辽宁沈阳110136
出版物刊名: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52-55页
主题词: 东北移民 文化取代 原因
摘要:在由清初至近代所发生的大规模东北移民潮中,东北地区的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原著民文化被外来的汉文化全面取代。

这一情况的出现,有其内在原因,综合起来看,共有五个:一是移民人数的众多和满汉混居现象的出现;二是清王朝主动的鼓励政策对这一文化取代的推动;三是入主中原的满族贵族率先汉化对东北地区留守满人的影响;四是落后的土著文化向先进的移民文化学习的本能;五是东北原著民不排外的纯朴民风。

因此五点,在东北移民过程中发生文化取代就成为社会运动的必然,是不可避免的移民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演变

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演变

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演变2016-12-29吉祥满族满族联谊会一、早期的渔猎一农耕一游牧文化东北东部为山区、中部为平原和西部为草原,这样的自然条件使得东北地区很早就形成了相应的生产方式和文化特质,两千多年来,东部渔猎文化、中部农耕文化和西部游牧文化的地域结构一直没有改变,直至清朝大量移民的涌入才得以改变。

早期的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带,各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形成多元统一的文化格局,可以说,早期的东北地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少数民族特色。

东部的长白山地、松花江与黑龙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主要活动着以渔猎经济为主的民族,如高句丽、肃慎、女真等,中西部则主要活动着以牧业经济为主的东胡、乌桓、鲜卑、契丹、蒙古族、达翰尔族等民族。

中部地区为草原与森林的交错地带,也是农业、牧业、渔猎三大经济区的汇合地带,农业民族、游牧民族、渔猎民族在这里交互融合。

满族建立清朝后,大量满族人迁入关内,造成了东北人口锐减、经济凋零、村镇废弃、文化荒芜,极大地延缓了东北地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清朝封禁时期的“流人”文化为保护“龙兴之地”,保护满洲的民族文化不被汉化,康熙七年,清政府用柳树修筑了一条长城(柳条边),将柳条边外设为蒙古族游牧区和满族渔猎区,严防关内汉族居民进入禁地,自此开始了对东北地区多年的封禁政策。

封禁政策严重阻碍了东北地区的开发进程,同时也关闭了东北与中原的文化交流大门。

封禁期间,东北文化的发展主要依赖以流人为主体的文化。

东北、云贵、新疆等地是当时朝廷指定发遣流人的地区,其中以东北为最多。

沈阳、开原、宁古塔(黑龙江宁安)、船厂(吉林市)、卜魁(齐齐哈尔)、爱辉、三姓(依兰)等地是东北的主要流放地。

清朝政府通过“文字狱”等禁锢思想,将大批政治犯和思想犯遣送到荒凉寒冷的地区。

这些人既被称为流人。

很多流人都是中原或江南的文化人。

流放之际,他们携带了大量的汉文典籍,有的还以教书谋生,极大地推动了东北当地的教育发展,此间创办的沈阳萃升书院、宁古塔龙城书院、铁岭银冈书院,就是典型的流人文化载体。

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移民对东北地区的历史作用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首先,移民对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20世纪初,东北地区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吸引了大量的移
民前来工作和定居。

这些移民为东北地区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做
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
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东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使东北成为中
国的重要工业基地。

其次,移民对东北地区的社会文化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民们带来了各种不同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丰富了东北地区的文
化多样性。

他们与当地居民的交流交融,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东北文化。

同时,移民也为东北地区注入了新的思想
观念和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的多元化和开放性,推动了东北地区
社会文化的进步。

另外,移民对东北地区的人口结构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大量移民的涌入改变了东北地区的人口结构,使其成为了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共存的地区。

移民的到来也为东北地区带来了劳动力资
源,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

同时,移民也为东北地区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推动了当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总的来说,移民对东北地区的历史作用是多方面的。

他们为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的繁荣以及人口结构的多样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东北地区的进步和发展。

移民与当地居民共同建设了东北地区的繁荣和繁荣,成为了东北地区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移民文化初探
一、东北移民概述
中国东北人口绝大多数为移民,在近代移民就高达2000万之多,主要来自于华北地区,其中以山东移民为最,河北次之,两省移民占移民总数90%以上。

探究其动因:一方面是来自原住地的推力,另一方面是来自移住地的吸力,是两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华北因人口稠密,自然灾害频发,苛捐杂税繁重,使本来就极度贫困的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困窘。

为了谋求生存,广大华北灾民被迫越海闯关,迁居到地域毗连、人口稀少、资源丰富的东北。

特别是清末民初,华北灾民更是成群结队地涌入东北,形成了空前未有的移民大潮。

汉人大量迁移到东北,有两个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首先,东北人口发生了结构上的改变。

在东北地区,汉人己经由原先的少数变成了多数,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也逐渐地同化了东北的文化,占领了主导地位。

其次,从历史上看,汉人的迁移对东北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移民给东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因素和不同的生活习惯等,使得东北的土著民族的生活方式、语言、习俗等发生了改变,并最终被汉人的习俗所同化。

这两大现象说明,富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的东北文化是因为移民的出现而产生的,因为居民的迁移导致了文化发生迁移并进行融合,汉人文化融入了东北土著民族的文化,形成了一种新的东北文化。

二、东北的移民与文化
汉唐时期,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越来越严重,领土面积也越来越大,因此,开始有大量的中原文化进入东北。

与此同时,朝廷也派来官吏整治东北,随之而来的商贾也到东北进行经济活动,这些都为东北的土著人与外界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

政治、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文化教育的发展,文人骚客也渐渐地涌入了东北,创作了很多著名的著作,为东北的文化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

清代迁移到东北的人数,在中国历史上达到了高峰。

在这期间,有很多富有文化修养的人迁移过来。

他们曾经居住在中原和江南,受过非常浓厚的汉文化教育。

他们的迁入,带来了宗法文化,给东北土著人民带来一种全新的文化。

宗法文化、农耕文化、家长统治构成的儒家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了东北文化中。

随之而来的儒家文化逐渐地停留在了东北文化中,成为东北文化的一种不可磨灭的文化象征。

仁、义、礼、智、信,在东北文化的作品中可以被看到,东北作家的文化心理、民族性格、价值观、生活习俗都被这种儒家文化所影响着。

在很多东北文化作品中,都充斥着儒家文化。

三、移民文化对东北的影响
(一)性格的影响
中原汉人迁移到东北,由于自然环境、土质、食物等原因,他们原本温文尔雅的性格随之发生了变化。

再加上东北人其本身具有的少数民族的粗犷、率直、豁达性格的影响,使得
中原汉人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

东北人的重情义、率直、乐于助人等淳朴的民风与关内人的含蓄、做事严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二者的性格发生了融合,虽然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但较之过去有了很多的相似点。

(二)道德观念异化
中国文化对道德的规范是其他任何一个文化都无法比拟的。

但在东北,儒家道德规范远不像在关内那样被奉为金科玉律,在某些方面反而表现为一种冷眼相看的态度。

最突出的表现在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的淡化。

这种观念也使得东北的文学作品相较于其他地区的文学作品显得更为离经叛道,这种特点与东北人的道德观念是息息相关的。

随着中原汉人的迁入,东北人对于儒家的思想观念在逐渐发生改变,在作品中也有所体现。

(三)宗教观念的异化
在东北,宗教神秘色彩是一直存在的。

这种神秘色彩融入到东北的文化作品中,在文学作品上形成了一种独有的特点。

宗教观念的异化表现在萨满的文化被中原人所吸纳改变,成为东北大地整体的信仰观念,这在作品中也有所体现。

(四)艺术审美观念异化
反映地域艺术审美观念最明显的方式就是地方戏曲,东北的地方戏曲就是二人转。

东北二人转在形成之初就注入了一种异化因素,表现为一种强烈的性意识和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反叛,这在东北文学作品中也不难发现。

四、移民文化对东北作家的影响
移民文化对东北作家的影响可以在他们的作品中看到。

他们的性格、价格观念等,由于移民的介入也发生了改变,并通过作品风格的转变表现出来。

移民受东北特殊的风土人情、时代环境影响,也形成了独特的性格、精神,使得东北的文学作品总是带着明显的异域风情。

文学作品中浓郁的宗教色彩,豪放的精神,广裹的场景描写等,都是移民所带来的文化与东北文化融合在东北作家的文学作品中的表露。

东北土著民族原有的游牧生活方式使得他们的性格带着刚毅、勇敢的特征,加上移民而来的关内人的冒险精神的渗入,使得东北的文化有着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不稳定性。

而且与其他的文化不同的是,在东北文化中,人们是赞扬流浪冒险精神的,冒险者、流浪者成为东北文学中非常鲜明、重要的人物形象《呼兰河传》《生死场》《流浪者之歌》等,都是关内移民的后代所创作的优秀作品,作者沾染的东北文化气息毫无保留地在这些作品中展现出来。

移民文化影响了他们的父辈,父辈的传统观念和东北文化的相互冲击又影响了他们,使得他们的文学作品具有了独特的文化气息。

而这都是与移民文化分不开的。

五、总结
东北文化的移民文化表现形态,是东北的土著居民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汉人文化等多种文化的相互融合。

东北的独特文化与移民文化是分不开的,移民所带来的经济、政治
的发展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移民还带来了东北地区所没有的生活习惯、儒家思想和宗教信仰等。

正是这些移民文化的相互冲撞和重新整合,才形成了现在的东北文化。

因此,东北的文化与东北移民文化是分不开的,只有了解了移民文化才能更全面、更真实地接近东北文化,了解东北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