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阳货篇
一起学《论语》17.4阳货篇——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一起学《论语》17.4阳货篇——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一起学《论语》17.4阳货篇——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原文】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白话】孔子到了武城,听到弦歌之声。
他微微一笑说到:“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曾听夫子说过:‘君子学习礼乐就会懂得爱人,小人学习礼乐就会易于服从使命。
’”孔子说:“诸位!言偃的话是对的。
我前面说的话是和他开玩笑啊。
”【释词】之:到、往。
武城:鲁邑名。
弦歌:弦,指琴瑟。
歌,指《诗》之乐章。
《正义》:“歌,谓以琴瑟之弦,依《诗》咏之也。
”朱子:“时子游为武城宰,以礼乐为教,故邑人皆弦歌也。
”《注疏》:“欲以礼乐化导于民。
”声:配以琴瑟的歌声。
《后案》:“器而被之以音,音而叶之以器。
气不静则手不调,志不和则音不雅。
此弦歌之声,具有平日陶淑之功,即下文之所谓‘道’也。
”莞尔而笑:微微一笑。
莞尔,微笑的样子。
钱穆先生认为:“莞字本作‘苋’,山羊细角,人笑时两眉角微垂似之。
”割鸡焉用牛刀:杀鸡怎么能用宰牛的刀。
《注疏》:“鸡乃小牲,割之当用小刀,何用解牛之大刀,以喻治小何须用大道。
今子游治小用大,故笑之。
”钱穆:“此有两解:一言其治小邑,何必用礼乐大道。
其实则深喜之。
一言子游之才而用于武城之小邑,则是深惜之也。
然承上莞尔而笑,则终是喜深于惜。
”偃:子游之名。
子游是武城之宰。
君子、小人:此处从地位而言。
《正义》:“君子者,谓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小人者,谓凡庶民之子孙也。
《尚书大传》:‘新谷已入,櫌(yōu)鉏(锄)已藏,祈乐已入,岁事既毕,余子皆入学。
’是小人亦入学习礼乐也。
”学道:道,此处指礼乐。
刘宗周:“道之所该者广,而礼乐其大端也。
”孔安国:“乐以和人,人和则易使。
”朱子:“子游所称,盖夫子之常言。
论语阳货篇读后感

论语阳货篇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言行录,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的阳货篇是《论语》中的一篇,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关于政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对话。
在阳货篇中,孔子与弟子阳货的对话引人深思,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阳货问孔子,“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孔子回答说,“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这段对话中,孔子强调了大臣应该以道德和责任心来事君,不可因为困难而停止。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孔子对于大臣的要求,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深刻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也应该以道德和责任心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和责任呢?此外,阳货篇中还有一段对话让人印象深刻。
阳货问,“其言不让于言。
”孔子回答说,“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好言,而小人以为恶。
君子有信言,而小人以为可。
君子正其衣冠,小人乱其衣冠。
君子其瞽瞍之子,小人其瞽瞍之子。
”这段对话中,孔子告诉我们,君子的言行应该是正直、诚实的,而小人却会误解和扭曲君子的善意。
这句话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深刻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也应该像君子一样,保持正直和诚实呢?通过阅读阳货篇,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孔子对于道德和责任的重视,也深刻地感受到了孔子对于君子的要求。
这让我不禁思考,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也应该像孔子所说的那样,以道德和责任心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和责任呢?我们是否也应该像孔子所说的那样,保持正直和诚实呢?在阳货篇中,孔子的言行给我们提出了很多深刻的思考。
通过阅读《论语》中的阳货篇,我不仅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的智慧和深刻的人生哲理,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对于道德和责任的重视。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孔子的思想,也会更加深刻地理解自己的人生。
一起学《论语》17.22阳货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一起学《论语》17.22阳货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一起学《论语》17.22阳货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原文】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白话】孔子说:“吃饱了而整天无所用心,真是难以长善成德啊!不是有玩六博和弈棋的吗?做这个总比闲着没事要好。
”【释词】终日:整天。
难:难以长善成德。
《正义》:“难者,难以成德也。
”博:六博,似后代之双陆。
钱穆:“即双方各六著,共十二棋,先掷著,视其彩以行棋,其法今不详。
”《注疏》:“《说文》作簙(bó),扃(jiōng)戏也,六箸十二棋也。
古者乌胄(zhòu)作簙。
”弈:即围棋。
《说文》:“弈从廾,言竦两手而执之。
”《注疏》:“棋者所执之子,以子围而相杀,故谓之围棋。
围棋称弈者,又取其落弈之义也。
”贤:胜过。
已:止也,即不为,指无事可做。
【先贤精义】钱穆曰:本章甚言人心必有所用。
马融曰:为其无所据乐,善生淫欲。
《鲁语》曰: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
《论语注疏》曰:此章疾人之不学也。
人饱食终日,于善道无所用心,则难以为处矣哉。
欲令据此为乐,则不生淫欲也。
李氏曰:圣人非教人博弈也,所以甚言无所用心之不可尔。
刘宗周曰:夫子言君子之志于道,如博弈之专心致志,则几矣。
此醒人之辞。
张栻曰:饱食而无所用心,则放越而莫知其极,凡恶之所由生也。
博弈虽不足道,然方其为之意专乎此,比之放越而莫知其极者,犹为愈焉。
此章大抵言无所用心则长恶,为可畏耳。
谢氏曰:博弈之害,止于博弈而已;若放僻邪侈,皆生于无所用心。
心有所用则止,止则不可谓之放。
《论语学案》曰:人心不可无所用,无所用则昏昧放逸,恶日长矣。
况饱食终日,一无所用乎?故曰难矣哉。
世不有博弈者乎?博弈虽贱,而用心则已勤矣,为之犹贤乎无所用心者矣。
人心有全力,只是不肯用;用而不尽,与不用同。
事父母而竭其力,事君而致其身。
程子曰:“某写字时甚敬。
一起学《论语》17.12阳货篇——色厉而内荏

一起学《论语》17.12阳货篇——色厉而内荏一起学《论语》17.12阳货篇——色厉而内荏【原文】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白话】孔子说:“脸面装得严肃而内心怯弱,比喻到各种小人身上,大概就如同那种穿墙挖洞的小偷吧?”【释词】色:脸面、脸色。
张栻认为此处是身为君子而如此。
《四书合讲》:“色,不止颜色,凡形见于外者皆是。
”厉:严肃、威严、矜庄。
荏:柔也,指柔弱、怯弱。
孔安国:“荏,为外自矜厉而内柔佞。
”譬诸小人:在各种小人中比喻之。
譬,譬喻。
《四书合讲》:“曰‘譬诸小人’,则指当时有位之大人言也。
”其犹:大概如同。
其,表示推测语气。
犹,犹如、如同。
孔安国:“为人如此,犹小人之有盗心。
”穿窬:挖墙穿洞。
江熙:“《传》云‘荜门珪窬’,窬,窦也。
”窬,窦、洞,也可以看作打洞、挖洞。
盗:窃。
钱穆:“穿墙壁为洞以求入室行窃。
”【先贤精义】《论语注疏》曰:此章疾时人体与情反也。
外自矜厉,而内柔佞,为人如此,譬之犹小人,外虽持正,内常有穿壁窬墙窃盗之心也与。
勉斋黄氏曰:外为庄严,而内本柔佞,犹小人之有盗心而外饰非盗之状,欲以欺人则一也。
东莱吕氏曰:小人之为不善,有不知其非而为之者,唯穿窬之盗则明知其非而为之,将以掩人之不知也。
色厉内荏者实似之。
尹氏曰:色刚厉而内柔荏,其欲人之不知也,推其心何异穿窬之盗哉?郑汝谐曰:厉,其伪也;荏,其真也。
内欺诸身,外欺诸人,穿窬之类也。
张栻曰:小人谓在下之小人,言君子而色厉内荏,则其为欺与小人之为穿窬者无以异也。
刘宗周曰:色厉内荏,方泰然自以为君子矣,无乃小人之尤乎?故君子作德,诚之为贵。
唐文治曰:《孟子》曰:“人能充无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矣。
”盖穿窬者,非必专为盗物者也。
苟充其类,则天下之穿窬者多矣,诛其心也。
《四书解义》曰:吕公著,生平无疾言厉色,而大节所在,则万夫莫当其勇。
司马光,诸事可对人说,开诚布公,略无城府,其正毅之操,忠直之气,可以贯日月而格鬼神。
论语—阳货篇PPT课件

论语
2019/12/31
阳货篇
乙未年 四月初三 西元2015年5月20日
.
1
阳货
2019/12/31
.
2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 往拜之,遇诸涂。
2019/12/31
1.阳货:又叫阳虎,季氏的家臣。 2.归孔子豚:归,音kuì,赠送。豚, 音tún,小猪。赠给孔子一只熟小 猪。
3.时其亡:等他外出的时候。 4.遇诸涂:涂,同“途”,道路。在 路上遇到了他。
.
3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 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 可谓仁乎?曰:不可。
1.怀:揣在怀里,怀宝, 比喻怀藏着才能。 2.迷其邦:听任国家迷乱。
2019/12/31
.
4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 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 子曰:“诺,吾将仕矣。”
2019/12/31
.
6
2019/12/31
子曰:“乡原,德之 贼也。
1. 原:通“愿”,忠厚。 2. 乡原,等于说好好先生,乡里的
人多数认为他忠厚,实际上他是 同流合污,以博取忠厚之名。
3. 德的败坏者
.
7
孔子说:“没有道德修养 的伪君子,就是破坏道德 的人。”
2019/12/31
.
8
作品赏析
2019/12/31
阳货篇节选

《阳货篇》是《论语》中的一篇重要篇章,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阳货的看法和态度。
阳货是春秋时期的一位著名人物,他曾经担任过鲁国的宰相,是孔子的重要学生之一。
在《阳货篇》中,孔子对于阳货的评价并不高。
他认为阳货是一个有野心、有权力欲的人,他的行为常常违背道德和仁义,甚至有时候会做出一些不义的事情。
因此,孔子对于阳货的态度是批评和指责的。
然而,孔子并没有因为阳货的缺点而完全否定他。
他认为阳货也有一些优点,比如他聪明、有才华、有胆识等等。
因此,孔子对于阳货的态度是客观的、全面的。
在《阳货篇》中,孔子还提到了如何对待阳货这样的人。
他认为,对于阳货这样的人,我们应该保持警惕,不要被他所迷惑。
同时,我们也应该以理服人,不要以势压人。
只有通过以理服人的方式,才能够真正让阳货这样的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正自己的行为。
此外,《阳货篇》还提到了如何加强自身修养的问题。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修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修炼,才能够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
同时,孔子也强调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即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被做的事情。
总之,《阳货篇》是《论语》中的一篇重要篇章,它不仅讲述了孔子对于阳货的看法和态度,还提到了如何对待阳货这样的人以及如何加强自身修养的问题。
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起学《论语》17.26阳货篇——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一起学《论语》17.26阳货篇——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原文】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白话】孔子说:“年到四十,还被人厌恶,最终大概也就无望了吧。
”【释词】见恶:被厌恶。
终:到底、末了。
【先贤精义】朱子曰:四十,成德之时。
见恶于人,则止于此而已。
勉人及时迁善改过也。
《论语义疏》曰:人年未四十,则德行犹进,当时虽未能善,犹望可改。
唐文治曰:教人急进德而修名也。
苏氏曰:此亦有为而言,不知其为谁也。
《四书合讲》曰:人之血气,三十而壮,四十而定,过此则神日衰怠,少能精进,故古人以四十为成德之时。
“无闻”“见恶”,皆以是为断也。
“无闻”,只是无善可称;“见恶”,则更下于无善可闻者。
张栻曰:见恶者有不善,而见恶于人也。
此又甚于无闻者。
《石鼓论语答问》曰:四十而见恶焉,犹云“四十五十而无闻焉”,取其大约言也,此圣人待人忠厚之意。
年至四十,春秋已高,经历世变已多,犹未免见恶于人,此所谓“困而不学,民斯为下”者也。
叹息之而已矣。
刘宗周曰:君子十年而幼学,至四十强而仕则其学成矣。
年四十而见恶焉,老大之悲乃在今日矣。
已矣乎,无可复为矣!其终也已,惜哉!是以君子欲及时以勉学也!《四书反身录》曰:吴康斋读《论语》至“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不觉潸然太息曰:“与弼今年四十二矣,其见恶于人者何限!而今而后,敢不勉力,少见恶于人斯可矣。
”夫康斋年未弱冠,即砥德砺行至是,盖行成德尊,犹自刻责如此,况余因循虚度,行履多错,宜见恶于人者何可胜言。
人即不尽见恶,时时反之于心,未尝不自惭自恨自恶,于志其所以痛自刻责者,尤当如何耶?钱穆曰:《阳货》一篇终于此章,见圣道之不行;下接《微子》篇,皆仁人失所,及岩野隐沦之士,亦由此章发其端。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勉人及时进修也。
盖日月易迈,时不再来,学者当时时自警,以日新其德。
孔子此言,正如清夜晨钟,令人发深省也。
【附录】徐英曰:“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无闻于道也。
四十而见恶于人,则更不足道矣。
论语·默认·阳货篇

论语-默认-阳货篇《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默认阳货篇【原文】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
”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
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佛肸召,子欲往。
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
’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
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物评价】
仲由一生追随孔子,保护孔子,积极捍卫或努力 实践孔子的思想学说,对儒家的贡献、对后代的影 响也是很大,为子至孝,善政为民,诚实守信,忠 义仁勇,闻过则喜,闻善则行,见义必为,见危必 拯,其德其行如日月在天、江河行地。光照人间润 泽华夏,位列十哲,世称先贤。
贰
章节主旨
【本篇引语】
本篇共26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性相 近也,习相远也”;“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 盗”;“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一篇 中,介绍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对仁 的进一步解释,还有关于为父母守丧三年问 题,也谈到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等等。
《 论 语 》
阳 货 篇
壹
贰
叁
肆
目 录
趣 味 阅 读
பைடு நூலகம்
章 节 主 旨
重 点 语 句
边 做 边 学
壹
趣味阅读
仲由
字子路,鲁国卞人(山东省济宁市泗水 县泉林镇卞桥村)。"孔门十哲"之一,受 儒教祭祀。小孔子九岁。性鄙,好勇力, 性伉直,曾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之, 子路于是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然 后来仍多直言,顶撞孔子,是孔门痴儿。 为人伉直,好勇力,跟随孔子周游列国, 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子容而爱之。以 政事闻名。后死于卫国之乱,被砍作肉浆。 孔子大恸,为之不食肉。
春秋时的卞州人仲由,字子路,小时候家里非常穷,他侍奉父母 却是极尽孝心,即使家徒四壁,也要竭尽所能让父母吃好穿好,而 自己往往只随便吃些粗粮。有一次,家里没有粮食吃了,卞州的粮 价却一路飞涨,家里仅剩的那些钱已无法维持下去。子路听说百里 之外的某地粮价较低,便不分昼夜地亲自赶往那里买了米,扛着回 家。看着父母又能吃上香喷喷的米饭,他心里乐滋兹的。 两位老人过世后,子路游学到南方,得到楚王的重用。每次外出 随从的车子都有上百辆,座位上的垫子铺得特别厚,每次宴饮都是 丰盛的佳肴,在当时声势极为煊赫。子路却一点也不高兴,面对着 自己拥有的一切往往黯然神伤,叹息着对人说:“我现在虽然高贵 了,可我的父母在哪里?虽然我还想吃粗粮,还想像当年一样肩扛米 袋步行百里回家,可是这一切都没有机会了。”
肆
边做边学
填 空 题
1.“阳货篇”是《论语》中的第 章。 2.子曰:“性相近也, 3.诗,可以兴, ,
篇,共
。” ,可以怨。
4.子曰:“ 窬之盗也与?”
,譬诸小人,其犹穿
问 答 题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这句话的 观点你认同吗?为什么?
谢 谢 观 看
叁
重点语句
壹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译文】
贰
孔子说:“只有上 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 【译文】 者是改变不了的。” 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者是改变不了的。”
“上智”是指高贵而有智慧的人;“下愚”指卑贱而又愚蠢 的人,这两类人是先天所决定的,是不能改变的。这种观念如果 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去看待,则有其岐视甚至侮辱劳动民众的一面, 这是应该予以指出的。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孔子说:“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 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道听途说是一种背离道德准则的 行为,而这种行为自古以来就存在的。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不仅是道听途说, 【译文】 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而且四处打听别人的隐私,然后到处 传说,以此作为生活的乐趣,实乃卑 鄙之小人。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孔子说:“没有道德修养的伪君子,就 是破坏道德的人。”
“乡愿”指当时社会上那种不分是非,同于流 俗,谁也不得罪的“谨厚老实”的“老好人”, 他们伪善欺世,处处讨好,只想在乡里中博得人 们称道。孔子尖锐地指出:这种“乡愿”,言行 【译文】 不符,实际上是似德非德而乱乎德的人,乃德之 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贼”,世人对之不可不辨。虽然表面上看,他 们是对乡人全不得罪的“好好先生”,其实他们 抹煞了是非,混淆了善恶,不主持正义,不抵制 坏人坏事,所以全然成为危害道德的人。
壹
【原文】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贰
【译文】 孔子说:“人的本 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 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这两句话把「性」与「习」分辨甚明。此处孔子所说的 「性」,与周易系辞传孔子所说的「太极」,名异而实同, 都是心的本体,都未说是善是恶。而且得孔子心传的曾子, 所作的大学,只讲「明明德」,「格物致知」,再传的子 思所作的中庸,只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出都 未讲善恶,足见性无善恶。有善有恶是指「习相远」的 【译文】 「习」而言,习是习惯。习惯是心的作用,心习于善则善, 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心习于恶则恶,如尚书太甲篇:「伊尹曰,兹乃不义,习 与性成。」不义就是不善。性无善恶,归于性,便是相近。 习有善恶,顺于习,便是相远。所以性善性恶以及善恶混 诸说,但就习相远而言,非就性相近而言,探讨心性道理 者不可不知。虽然如此辨明,并非就明白了心性,尚须格 物致知与率性等实际用功,始能有所窥见。
子曰:“色厉而内荏(1),譬诸小人, 其犹穿窬(2)之盗也与?” 孔子说:“外表严厉而内心虚弱,以小 人作比喻,就像是挖墙洞的小偷吧?”
孔子描述春秋末期掌权者之心理,彼等外表道貌岸 然,威严异常,似模似样,而内心则怯懦无比,脆弱至 极。辛辣讽刺装腔作势,狐假虎威,表里不一,口是心 非,以权谋私,作奸犯科,贪污腐化,违法乱纪之人。 【译文】 极度蔑视色厉内荏,欺世盗名之流,作威作福,沽名钓 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誉之辈。于人前伪作仁义之士,窃取他人虔敬,而内心 唯恐为人说破,终日提心吊胆,担惊受怕。时其罪尚未 揭发前,呼风唤雨,威风无比,一旦东窗事发,竟觳觫 颤栗,逃之夭夭。故孔子喻之为钻墙逾穴,偷鸡摸狗之 宵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