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h 25、短文两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教师寄语:在人生的旅途中,要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一种敢于挑战的精神,才能取得成功,赢得胜利!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背课文。
2、理解、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汇及句子的意义。
能通过想象,扩展文章省略的细节和场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感受夸父勇敢、坚强,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共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热爱祖国古代文化。
学习重点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2.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和理解作品形象的精神品质。
【走进作者】《山海经》是一部记载中国古代国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的著作,除了保存着丰富的神话资料之外,还涉及到多种学术领域,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中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奇书,也是一部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二十一卷,西汉皇室贵族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在其主持下编著。
成书年代大约在景、武之间。
【拓展链接】神话:由人民集体口头创作,表现对自然力量的崇拜、斗争及对理想追求的虚构故事,属民间文学的范畴,具有较高的哲学性、艺术性。
千百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与民间艺人进行创作的不朽源泉,对后世影响深远。
【自主学习案】1. 给加点字注音夸.父(kuā )颛顼..(zhuān xū )水潦.(lǎo )2.一词多义:①欲得饮.(名词,喝的水)②饮.于河、渭(动词,喝)3.古今异义①夸父与日逐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
)②饮于河.渭(古义:专指黄河。
今义:泛指所有河流。
)③地维.绝(古义:绳子。
今义:维持)4.词性活用①北.饮大泽(名词作状语,向北)②道.渴而死(名词作状语,在半路)③天倾西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北)5.特殊句式倒装句:“天倾西北”—“天西北倾”,状语后置6. 走进文本①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答: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②概括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经过、结果答:原因:争帝位。
第25课《短文两篇》精品实用教案(鄂教版初二下)

第25课《短文两篇》精品实用教案(鄂教版初二下)【教学构想】«短文两篇»所选的两篇文章尽管文字不多,却十分优美。
关于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笔者有以下摸索:1.注意激发学习文言文的爱好。
文言文因离我们时代久远,且文字简约、语言精深,学生读起来觉得涩口,难以明白得,因而产生厌恶情绪。
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方法,挖掘教材中新颖有味的内容,补充学生感爱好的资料,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
2.重视对课文的诵读。
〝教学千法读为本〞,这是学好文言文的一把金钥匙。
课堂教学中能够运用多种诵读形式交错进行,在反复的诵读中,感知文章的大意,品味语言,加深对课文的明白得,丰富知识底蕴,培养文言语感。
3.注意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给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文言文课堂教学大多依旧教师〝包办〞,学生在被动中同意教师的所谓知识传播。
事实上,文言文学习有一定的规律,要让学生善用归类:比较法进行词句学习,总结归纳,长期坚持,学生的积存多了,明白得能力也就会提高。
教学中可放手让学生去学,学生在自己的动脑、动口、动手中达到知识的积存的目的。
4.注意〝文〞、〝言〞并重。
在教学中应以〝文〞的领会带动对〝言〞的明白得。
因为文章中的词句只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文〞才是〝言〞的最坚实的根基。
假如只着眼于词句的学习,而忽视它所承载的丰富的思想感情,那必定是舍本逐末。
关于第二篇短文的教学,我把重点放在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明白得,并联系实际,注重唤起学生的体验,期望能在处世态度方面给学生以有益的启发。
【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把握常用文言词语,明白得课文大意。
2.品味优美语言,明白得作品意境,体会文章包蕴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积存文言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显露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5短文两篇 2015年 上课课件

不详,其中14篇是战国时期的作品,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
民俗、神话等研究有参考价值。其
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
文献。
夸父逐日
据说“夸父”本是北方一个巨人族的 名称,他们个个都是身材高大、力大无比的 巨人,耳朵上挂着两条黄蛇,手中握着两条 黄蛇。看样子很可怕,其实他们性情温顺善
良,都为创造美好的生活而勤奋努力。
何谓“五帝”? “五帝”指的是黄帝和他 以后的颛顼、帝喾、尧、舜这 五个部落联盟领袖,他们被古 代的历史学家尊称为 "五帝"。
“不周山”何意?
不,表否定; 周,周全,完整; 山,高于地平面的自然隆起。 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这山一有 名字,就不完整。 共工氏怒触不周山,怒触的时候,这 山就叫不周了。
(弃其杖,化为邓林)
《诗经•国风•周南》有这样的诗句“桃之夭夭, 灼灼(zhuó)其华。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实。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zhēn)。”
桃在古代被作为美好的象征:
《庄子》中有:“插桃枝于户,连灰其下,童子 入不畏,而鬼畏之,是鬼智不如童子也。”
桃被当作镇邪驱恶的神物。
过去奉桃为“仙果”,认为吃了可以长寿不老。 《神农经》说得更神:“玉桃服之长生不死。若 不得早服,临死服之,其尸毕天地不朽”。
夸父与日逐走, 入日; 竞跑,赛跑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渴,欲 得 饮, 饮于 河、渭; 想要 喝水 到 黄河、渭水 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河、渭不足, 足够,充足 北 饮大泽。 向北方去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他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未至, 到达
道 渴 在半路上
怒 而 连词,表修饰关系 愤怒地撞击不周山, 天柱 折 ,地 断 维 绳子 绝 。 断 触不周之山, 撞击
25七年级下语文《短文两篇》

25 《短文两篇》学案夸父逐日【学习目标】1.掌握、积累“于、得、走、而、”等词语,理解有关文言句意。
2.了解文言文中的词语省略现象。
3.体会短文的表现手法,深刻领悟故事蕴含的寓意。
【神话简介】神话的起源是在原始社会,幼稚的原始人类看见大自然的变幻无常,如雷鸣、大火、暴风、骤雨、日月运行、云霞聚散等等,惊奇而无法解释,便以为它们都是“神”或者是有“神”在那里支配着。
于是叙述诸神的活动以及他们彼此的矛盾斗争的故事,我们就叫它做神话。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夸父逐日》体裁是___,选自______,这部书共____篇。
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______,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______。
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2、夸父与日逐走,________;渴,欲得饮,________;_____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________。
二、课文理解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2)渴,欲得饮,饮于河、渭(3)河渭不足,北饮大泽(4)未至,道渴而死。
(5)弃其杖,化为邓林。
2、翻译下列句子(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2)未至,道渴而死。
(3)弃其杖,化为邓林。
三、探究赏析1、《夸父逐日》文辞简约,却给人丰富的想象。
对于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个情节,你是如何理解的?2、《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即日光),逮之于禺谷”,那么夸父逐日的行为是自不量力吗?说出你的看法。
3、这篇神话对后世影响很大,人们常以“夸父追日”比喻什么?能以古诗文中名句佐证吗?四、巩固练习下文是夸父逐日神话的另一种记载,读后完成习题。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①。
有人,珥②两黄蛇,把③两黄蛇,名曰夸父。
后土生信④,信生夸父。
七年级语文下册 25 短文两篇学案1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25短文两篇课前自学读一读,尽量了解相关知识。
《山海经》,书名,18篇。
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某某子》又名《某某鸿烈》,是西汉宗室某某王X安招致宾客李尚、苏飞、伍被等共同编著。
据《汉书·艺文志》云:某某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颜师古注日: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今所存的有二十一篇,大概都是原说的内篇所遗。
据高诱序言,“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
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
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
《汉书·艺文志》则将它列入杂家。
作者X安(前179一前121年),西汉文学家。
他学术修养较为深厚,后密谋叛乱,被汉王朝平定。
X安被判定“大逆不道,谋反罪”,自杀。
某某国被废除。
汉武帝在这里设立了某某郡。
神话: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
神话主要通过超自然的现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
传说中的历史内容、寓言中的道德训诫、某某中的劝箴意味都极少在神话中出现。
它起源于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课堂活动第一课时(一)积累知识根据句子,填写神话人物。
1.他开辟了天地,并用身躯化作世间万物。
( )2.他为民除害,射下了天上的九个太阳。
( )3.她怀抱玉兔,在月宫遥望亲人。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短文两篇(解读

比如南郭先生吹竽的故事就告诫
我们要诚实,不要装懂。同学们还知 道哪些这样的例子呢?
23
初 中 语 文
七 下
老师的教训!! 有一次,一个学生问我:“老师你 知道大黄鱼和小黄鱼的区别吗?”我愣了 一下说:“大的叫大黄鱼,小的叫小黄 鱼。”同学们面面相觑,最后一个大胆 的同学说:“老师,大黄鱼和小黄鱼的 区别在鳞片的大小和尾柄的长短。”我 一下傻了眼,我知道这就是强不知以为 知带来的后果。希望同学们要谨记我的 教训,不要效仿。
2
初 中 语 文
七 下
学习目标: 1.熟练地诵读课文 2.掌握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
3.体味文章蕴涵的道理
3
初 中 语 文
七 下
学法点拨(一)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 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重 点在读,难点也在读,要读得充
分,读得多样,读得入情,读出
古文的韵味。
4
初 中 语 文
七 下
默读课文,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齐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语气
8
初 中 语 文
七 下
学法点拨(二)
学习文言文除了要加强诵读以
外,还要理解文章中的字词,以及
一些重要的句子。
9
理解加线词的意思
争辩
原因
初 中 语 文
七 下
在东方游学
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到 ③及日中则如盘盂 认为 寒冷 热水 距 离
④日初出沧沧凉凉 ⑤及其日中如探汤
孰 (shú ) 汝 (rǔ)
知 (zhì )
5
初 中 语 文
七 下
跟着老师读两遍:
孰为汝多知乎?
请同学们大声地将课文读一遍!
25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人教七下2017精品)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正确翻译课文。
2.背诵《夸父逐日》。
3.多角度理解两篇短文的内涵。
教学重点1.翻译课文。
2.多角度理解两篇短文的内涵。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精卫填海》原文投影片。
学生:熟读课文。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夸父逐日》教学设计一、导入茫茫无际的原始森林,深不可测的汪洋大海,高山、峡谷、宇宙、星辰,说不尽的奥秘,道不尽的奇险,吸引着人类不断去想象,去探索,去领略那未知领域的风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言短文,一起体会我国古代人民探索自然的强烈愿望。
(板书《夸父逐日》)二、翻译、背诵,整体感悟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两遍。
2.四人小组讨论,逐句翻译。
3.教师投影需要重点理解的词: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4.全班讨论,落实翻译。
5.复述课文。
四人小组每人复述一遍,然后背诵。
6.全班集体背诵。
三、探究、品味文章内涵1.四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a.你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b.对“弃其杖,化为邓林”的结尾,你是如何理解的?c.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2.全班讨论。
对以上问题,学生争论的焦点可能在问题a,即对夸父敢于“与日逐走”的理解上,全班讨论时,如有学生从自不量力方面来理解夸父的行为,教师不要一下子断然否定,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气魄,这一点解决了,问题b也就通了,夸父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一个英雄,他神奇,力大无比,喝干黄河、渭水两条大河仍不解渴,他遗下的手杖化为桃林,不仅表现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出一种勇敢追求,为人类造福、死而后已的精神。
这个结尾使整则故事更增添了超乎现实的、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而神话的内涵则应从古代人民对于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方面理解。
四、拓展迁移教师出示《精卫填海》原文,提示学生:这也是选自《山海经》的一则中国古代神话,要求学生先讨论、翻译,然后分析两则神话的相同点。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5课《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3)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4)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翻译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1.导入语设计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
女娃造人的故事还记得吗?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娃补天,精卫填海)2.资料链接复习一下有关神话知识,讲述神话的产生和特点及《山海经》。
①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许多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
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只好借助于想象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
这种想象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
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象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②《山海经》译,书名。
18篇。
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教师可根据需要选取要点讲解)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现出一种勇敢追求、 为人类造福、死而不已的 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 浪漫主义魅力。
知识链接
后来人们常以“夸父逐 日”或“夸父追日”、 比喻有宏大的志向或巨 大的力量和气魄。
小结
课文讲述了夸父的故事, 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 气概,同时也反映了古 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 然的强烈愿望与顽强的 意志。这个故事对后世 影响很大,现在人们还 常常用“夸父追日”比 喻有宏大的志向或巨人 的力量和气魄。
作业: (想象大比拼,二题任选其一) 1、 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共工怒触不周山”时的场景。 2、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
释题
触:碰、撞; 不周山:不,表否定;周,周全, 完整。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 共工氏怒触不周山的时候,这山就 叫不周了。它本身就象征着不完整、 灾难。
作品简介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 《淮南子· 天文》。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 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今存的 有二十一篇。“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 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 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 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 倾向于道家。
3 河、渭:
一定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哟!
河:古义-----专指黄河 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走:古义----跑 今义----步行
合作探究:
1 你是如何看待夸父敢于“与日 逐走”的?
从神话的积极意义方面 理解:夸父有着英雄的气 概,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 望和顽强意志。
2 如何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 的结尾的?
问题探究:
1从“怒”中,你看出了什么?
——“触” a.从“怒”看其表现 b.从“怒”看其后果 ——天柱折 地维绝 c.从“怒”看其战斗过程 ——激烈
从“怒”看其人——你觉得共工是一个 怎样的人?
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 威,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 具 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 计后果
字词疏释:
(共工) 怒而触不周之山。
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 句子叫省略句。 (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后 宾语、省略介词等。)
思考: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
什么?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 “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 的位置。
相关资料:
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他统治的地 盘很大,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据说共工氏 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 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 颛顼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颛顼认为,在部族 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 从他一个人的号令,认为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 张的。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 分激烈的斗争。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 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
你了解到古代神话故事有哪些呢? 给同学们说说。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 象的理解与想像的故事。它是人类早 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 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 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 的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 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 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像和幻想把 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 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 面要加以停顿。 )
昔者( 从前 )共工与颛顼争 为帝,怒而触( 碰,撞 )不周之 山,天柱折,地维( 绳子 )绝 ( 断 )。天倾西北,故( 所以 ) 日月星辰移焉 ( 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 ); 里 地不满( 塌陷 )东南。故水潦尘埃 归( 流向 )焉。
文章反映了远古部落间的斗争,塑 造了一位勇敢、坚强、颇具挑战精神 的共工形象,从神话角度向人们解释 了天倾西北,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 的原因。从侧面反映了远古劳动人民 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拓展练习
共工与颛顼争为帝之后,败而大怒, 心中十分不甘,运用联想和想象描述 共工发怒的情状。(提示从心理、语 言、动作、神态) 共工心想:同为帝皇之后,凭我的本领 足以治好天下,为什么一个奸诈的颛顼 能夺取天下,他越想越气,脸气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 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 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 上了颛顼的当,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 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 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 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 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 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共工氏英 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
4、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 》中结尾的两句话?
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 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天塌 西北,地陷东南)。远古的人类显然 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 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 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 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 的现象。
主题思想探讨: 去掉神话色彩,还原本色。(即去掉文中的 想象和夸张)这则神话故事实际反映了哪些内容?
本文选自《山海经· 海外北经》。
《山海经》,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 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 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其中的矿物纪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1 逐走: 2 入日:
竞跑,赛跑。
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黄河、渭水 4 大泽: 大湖 5 道渴而死: 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6 邓林: 地名。即桃林
神话的主要特点是:
1.神话把自然加以形象化,进行 了不自觉的艺术加工; 2.神话创作的基础是现实生活,创 作方法则是浪漫主义的; 3.神话表现了远古人类征服自然的 理想和信念。正因为这样,所以神话具 有丰富多彩的想像、奇妙的情节和感人 的艺术力量。正如马克思说,它表现了 “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 的魅力”。
小结
小结
关于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 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在那个时候, 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 象,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 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 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 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 尽管他们都是神 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 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打开你的知识库,我们来比一比吧。
神话故事中还有夸父一样的人物吗?
说说看
《精卫填海》中的精卫
《女娲补天》中的女娲
《大禹治水》中的大禹
《后羿射日》中的后羿
《共工触山》中的共工 《黄帝擒蚩尤》中的黄帝
…… ……
人物介绍:
共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 为西北的洪水之神。据说共工氏姓 姜,是炎帝的后代。 传说他是二 人首蛇身,满头的赤发,坐骑是两 条龙。 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 轩辕氏的孙子。
听录音朗读。(注意正音,把握好节奏) (1)颛顼(zhuānxū 水潦( shuǐlǎo ) ) (2) ①、共 工 与 颛 顼 争 为 帝; ∕ ②、怒 而 触∕ 不 周 之 山;
(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 )
③、故∕ 日 月 星 辰∕移 焉; ④、故∕ 水 潦 尘 埃∕归 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