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后荔枝果皮褐变的控制
荔枝果皮褐变机理与防褐技术

2 荔枝果皮褐变的机理
2.1 酶促褐变 1960 年 Akamine[13]根据荔枝果皮褐变的现象推
测为酶促褐变 认为果皮失水诱导了多酚氧化酶 PPO 的活性 , 在有氧的情况下 PPO 作用于花色素 苷生成了一种称作 类黑精 Melenin 的物质 从而 导致果皮褐变 1963 年 李明启[14]证实了荔枝果皮内 存在 PPO 并推测可能与荔枝的褐变有关 此后 人 们对荔枝果皮 PPO 作了大量研究 1975 年 广东荔枝 贮藏协作组[7]也证实荔枝果皮中存在 PPO 并用亚硫 酸盐 柠檬酸等物质抑制 PPO 活性 在荔枝速冻保藏 中减轻了果皮褐变 谭兴杰等对 PPO 进行了部分纯化 [15] 并从荔枝果皮中分离出 PPO 的天然底物 两相作 用 形成褐色产物 直接说明了 PPO 能氧化酚类物质 形成黑色产物[16] Underhill等[9]发现 荔枝在60 热 水中处理 10min PPO 活性立即增大 并伴随着花色 素苷的快速降解 很快即观察到果皮褐变的出现 这 显然是一种酶促褐变
荔枝采收季节气温高 荔枝果实的呼吸强度又 大 因此 必须迅速预冷 尽快排除田间热 使果温 尽快降至贮藏适温 3 1,Vol.22,No.1
食品科学
综述
冷的方法有冰水预冷 强制通风库预冷 或冷藏间预 冷等 冷链运输则是降低荔枝呼吸强度 延缓衰老 延 缓果皮褐变的首选方法 没有冷藏车的个体户采用冰 水预冷结合泡沫箱加冰包装 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 荔枝果实升温 起到一定的降低呼吸 延缓衰老和褐 变的作用
但酶促褐变观点尚不能很好地解释以下问题 1 荔枝果皮内 PPO 的底物究竟是什么 一直有所争 论 谭兴杰等虽然通过柱层析从荔枝果皮中分离出六 种含酚羟基的物质 却只有一种 含量很低 可被PPO 催化氧化[16] 荔枝果皮所含的酚类物质主要是花色素 苷 即果皮红色色素 已有证据表明 荔枝果皮的PPO 不能催化氧化果皮的花色素苷[17] Wesche[18]等在研究 草莓褐变时也发现 草莓PPO对花色素苷不表现活性 2 虽然许多 PPO 抑制剂有效地抑制了荔枝果皮的 PPO 活性 抑制率达 70 以上 但并不能有效地抑 制果皮褐变[14 15 16] 3 综合国内外对 PPO 研究的结 果 发现荔枝在果皮褐变过程中 与苹果 梨等多种 水果表现不一样 它的 PPO 活性是逐步降低或无明显 变化的 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2 19] 我们用乙烯利 溶液处理新鲜荔枝 成功地诱导了 PPO 活性的提高
荔枝贮运保鲜技术_1

荔枝贮运保鲜技术荔枝是原产我国南方的亚热带名果,由于其独特的色香味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素有“中华之珍果”的美称,是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最有竞争力的水果之一。
但由于它成熟于盛夏高温季节,加上其结构特殊,代谢旺盛,采后易腐烂变质,果皮易褐变,因而给贮运保鲜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一)贮藏特性荔枝是非呼吸高峰型果实,采收当天呼吸强度较高,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步下降,但仍然比苹果、梨、柑桔、香蕉等高出2~3倍。
当果实变褐腐烂时,呼吸强度又趋上升,没有明显的呼吸高峰。
荔枝的乙烯释放量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也没有明显的乙烯高峰,在荔枝的成熟衰老过程中,乙烯的作用不明显。
因此,要搞好荔枝的贮藏保鲜一定要采取一切可行的办法降低荔枝果实的呼吸强度。
如荔枝采收后尽快预冷,贮藏在适当的低温条件下,是降低荔枝呼吸强度、延长贮藏寿命的重要手段之一。
荔枝果实结构特殊,外果皮角质层很薄,龟裂片上有许多小裂口,中间是疏松的海绵组织,因而水分容易散失;另外,果皮与果肉在结构上完全分离,无输导组织相连,当果皮失水时,尽管果肉水分充足,也难于供给果皮,因此果皮迅速失水褐变。
所以平常看到的现象是,果皮干枯而变黑,而果肉仍保持着相当饱满的水分。
在室温无包装条件下,放置3天的荔枝全部变褐,果皮失重率可高达50%。
可见,越是在干热的情况下,荔权保湿就显得越是重要,可以这样说,保湿就是保鲜。
荔枝褐变速度之快,在其他水果中是很罕见的,通常,荔枝在采后24小时内就会发生褐变,常温上2~3天即失去诱人的鲜红色而褐变,大大降低了荔枝的商品价值。
引起荔枝果皮褐变的因素,除果皮失水外,还有病原菌的侵染、侵害、热损伤以及果实本身的衰老。
褐变的内因则是酶促褐变,荔枝果皮内存在多酚氧化酶与过氧化物酶,果皮还含有大量的酚类物质(包括荔枝果皮的红色色素),在有氧的条件下,这些酶就起到一种生物催化剂的作用,使酚类物质氧化变成了黑褐色的物质。
最近的研究表明,果皮褐变还与它的红色色素即花青素的褪色或变色有关,花青素的颜色取决于所处环境的pH值较低时,呈现红色,随着PH值的逐渐提高,颜色由红色变为无色,进而变为紫色,紫黑色,如用碱性溶洲处理新鲜荔枝,荔枝立即变为黑色,如有溶液处理,又可恢复红色。
荔枝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方法

做好冬季的清园工作
在冬季进行全园喷洒石硫合剂 等药剂,减少越冬病菌和害虫 的数量。
结合修剪工作,彻底清除带有 病虫害的枝条和枯叶,集中烧 毁或深埋处理。
对果园进行深翻土壤,破坏病 虫害的越冬环境,减少来年病 虫害的发生源。
荔枝病虫害的危害
01
02
03
产量损失
病虫害会导致荔枝的果实 品质下降,落果增加,严 重影响产量。
品质下降
病虫害会导致荔枝的果实 品质下降,如口感、色泽 等方面。
生长受阻
病虫害会导致荔枝植株生 长受阻,叶片枯黄、脱落 ,影响开花和结果。
防治荔枝病虫害的重要性
提高产量和品质
通过防治荔枝病虫害,可以减少产量损失和品质下降,提高 经济效益。
真菌农药
如白僵菌等,可以用来防治荔枝害虫,如荔枝叶瘿蚊、荔枝木虱等。这些真菌农药能够寄生并破坏害 虫的细胞结构,导致害虫死亡。
利用植物源农药防治荔枝病虫害
苦参碱
可以用来防治荔枝害虫,如荔枝瘿螨、 荔枝叶瘿蚊等。苦参碱是一种天然植物 源农药,能够抑制害虫的神经传导,导 致害虫死亡。
VS
鱼藤酮
可以用来防治荔枝害虫,如荔枝尺蠖、蒂 蛀虫等。鱼藤酮是一种从植物中提取的天 然杀虫剂,能够干扰害虫的神经传导,导 致害虫死亡。
阻隔带,阻止害虫上树。
06
荔枝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 施
采取综合防治方案
农业防治
选择抗病品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增强 树体抗病能力。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和微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 用量,保护果园生态环境。
物理防治
利用灯光诱杀、色板诱杀等物理方法,有效 控制病虫害。
荔枝果皮褐变因索以及控制褐变途径的研究进展

Abt c;h e er bo n gf i ao c r hte ue tepr d0 s rg . ot ste hll add c ae h s atT epr ap rw i ut iam jrat a r cs h ei 』 t acs r n eli n er sdte r i n r ss f ot d o o h e h s e
也 裟 时 表 现 的 失 水 变 响 采 用 密 埘 包 装 的荔 枝 果实 无 .
R NJ n, A e ,I in E C OF i L a g u Q
( 一 u a o n ie rn olg , W u a 3 41 1W h nBie gn e igC le e h n 4 0 5+ Chn 2. n nAgiutrlUnv v. Z ln z n 5 00 ia; He a rc lua ie’ r Ie g h u 4 0 2. Chn ) ia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号 :0 96 2 2 0 ) 2 00 — 3 10 — 2 1(06 0 — 09 0
大 l 且 失 上 诱 人 的鲜 红 包 , …现 变 症 状 果皮 火 水 褐 ^¨ J 并
的 主要 是 粜 皮 中水 分 散 失 失 水原 有 两 个 : 是 粜皮 一
维普资讯
任
俊 , 飞 , 曹 李 强 。
州 40 0 ) I 50 2
( . 汝 I 学 院 ,武 汉 4 0 1 ; , 1武 I物 程 3 4 5 2河南 农 、 大学 , I
摘
要: 荔枝 果 皮褐 变是影 响其 长期 畦藏 、 短 货 架寿 命 厦 降低 商 品 价值 的主 要 因素 。 对荔 枝 的 褐 变 因素 以及 控 缩
采后荔枝果实安全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采后荔枝果实安全保鲜技术研究进展摘要:荔枝果实凭借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经济价值较高等优势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然而,果实在采后贮藏与运输过程中极易出现病原菌感染、褐变、腐败等现象,导致荔枝果实的品质显著下降。
当前常用的物理保鲜法、人工合成化学杀菌剂处理等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却存在着成本高、出现化学残留等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积极探索使用可生物降解、无毒害且不会污染环境的新型安全保鲜技术备受关注。
基于此,本文首先简述了采后荔枝果实品质劣变的原因,后重点综述了采后荔枝果实安全保鲜技术研究进展,以期能够为保证荔枝果实采后品质,延长其贮藏期等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荔枝果实;品质;保鲜技术;研究进展引言荔枝也被称为荔支,是原产于我国南部的一种亚热带水果,具有果实产量高、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等特点,与菠萝、香蕉、龙眼等合称“南国四大果品”。
荔枝味甘性温,具有开胃益脾、补脑健身、增加食欲、止腹泻等功效。
受到荔枝特殊果实结构的影响,再加上荔枝果实成熟期温度较高,采收之后极易受到病原菌侵染与果皮褐变,进而导致果实品质显著下降,既不利于果实采后贮藏与运输,又无法保持其良好的食用价值与商业价值。
据相关数据统计,每年由于荔枝贮运不当造成的损失高于20%。
因此,采取科学、有效的安全保鲜技术对于延长采后荔枝果实货架期、提高果实品质、保持其食用价值与商业价值等具有重要意义。
1采后荔枝果实品质劣变的原因分析1.1病原菌侵染荔枝多在高温高湿的夏季成熟,这一阶段病原菌较多且活性比较强。
再加上荔枝果实较甜、营养价值较高,因此极易遭受病原菌的侵染。
众多研究表明,病原菌侵染是导致果实品质劣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引起荔枝果实采后品质劣变的病原菌包括酸腐菌、炭疽病菌、荔枝霜疫霉菌等。
其中以荔枝炭疽病菌、霜疫病最为严峻,这两种病害均潜伏在果皮表面,有时也会从伤口、虫孔等位置处侵入进而对荔枝果实遭受一定的伤害。
另外,部分细菌、酵母菌等也会繁殖于果皮表面,后逐渐深入到果实当中,进而导致果肉变酸甚至腐烂。
几种处理对采后荔枝果皮水分变化与褐变的影响

l i t c h i wa s s t u d i e d i n t h i s p a p e r .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e d t h a t Hg C1 2 c o u l d i n h i b i t p e e l d e h y d r a t e , a n d he t mo s t
o f Po s t h a r v e s t Li t c h i
W ANG L i n g y u n ’ 一 翻 SUN J i n h u a L I Bo ’ 一 W ANG J i a b a o
( 1 C o l l e g e o f Ag r i c u l t u r e ,Ha i n a n Un i v e r s i t y ,Ha i k o u ,5 7 0 2 0 8
2 E n v i r o n me n t s a n d P l a n t P r o t e c t i o n I n s t i t u t e , C A T A S , D a n z h o u 5 7 1 7 3 7 )
Abs t r a c t Th e e f f e c t o f s e v e r a l t r e a t me n t s o n wa t e r c o n t e n t a n d b r o wn i ng o f t h e p e ic f a r p o f p o s t h a r v e s t
0 . 2 m m o l / L作 用 最 显 著 。5 0 ̄ m o l / L F o r s k o l i n对 果 皮 失 水 起 促 进 作 用 ,其 它 处 理 无 显 著 影 响 。0 . 2m m o l / L H g C I 2 和 果 实 套 袋 都 能 抑 制 果 实 失 重 ,减 缓 果 皮 含 水 量 下 降 ,且 能 延 缓 果 皮 褐 变 进 程 。讨 论 H g C 1 。 抑 制 果 皮 失 水 的机
荔枝采收后管理

果实贮藏与运输
要点一
果实贮藏
将果实放置在适当的温度、湿度和气体环境下,保持果 实的品质和新鲜度。
要点二
果实运输
采用适当的运输方式和工具,确保果实在运输过程中不 受损伤和污染,提高果实的商品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06
荔枝采收后管理注意事项
加强果园管理,做好果园清洁工作
清理果园
采收后应及时清理果园内的残余果、枯枝落叶和杂草,减少病源 菌和害虫数量,防止病虫害滋生。
施肥种类
有机肥
施用腐熟的农家肥、绿肥等有机肥,以提供全面的营养元素。
化肥
施用氮、磷、钾等化肥,以满足荔枝生长所需的基本元素。
施肥方法与数量
环状施肥
放射状施肥
在树冠外缘挖深30-40cm、宽20-30cm的 环状沟,将肥料与土壤混合后施入。
在树冠内部挖放射状的沟,长度视树冠大小 而定,深度和宽度与环状施肥相同。
荔枝采收后管理
2023-11-04
目 录
• 荔枝采收后施肥管理 • 荔枝采收后修剪管理 • 荔枝采收后病虫害防治 • 荔枝采收后水肥管理 • 荔枝采收后采后管理技术时间
早施
在荔枝采收后10-15天内完成第一次施肥,以快速恢复树势。
定期施
每年或隔年采收后进行一次追肥,以维持树体营养平衡。
荔枝蝽蟓
成虫和若虫吸食荔枝花、果实和嫩梢的汁 液,导致落花落果。
炭疽病
果实受害后,果面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褐 色至黑褐色病斑,后期开裂。
荔枝小灰蝶
幼虫蛀食荔枝果实,导致落果。
防治方法与用药选择
霜疫霉病
用25%瑞毒霉1000倍液或75%百菌 清800倍液喷雾防治。
炭疽病
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喷雾防治。
荔枝果实采后损耗发生的原因分析

2021. 3 总第100期 9
本刊特稿 Special Articles
性糖,荔枝变甜。但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荔枝果实 呼吸作用会消耗果肉中大量的糖类和有机酸,使得果 肉中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呈下降趋势,糖分 减少,风味改变[26]。
(五)其他 荔枝裂果多发生在采收期,所谓裂果即果肉突发 性猛长,超过果皮的承受能力,导致果实表皮或角质 层开裂,低的裂果率一般为15%~30%,但严重时可 高达80%~90%,对荔枝果实品质和经济效益产生一 定的影响。在荔枝采收后需要对荔枝进行挑拣和农残 检测,然而病果、虫果、农残超标等荔枝果实的品质 与营养成分受到影响,在采后处理时会被清除,进而 也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Keywords: litchi; postharvest loss; store; circulation
基金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荔枝龙眼)(CARS-32-15)。 作者简介:潘凤仪(1997—),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果品采后生理与技术研究。 通讯作者:吴振先(1971—),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园艺产品采后生理与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二)采收 大部分荔枝果实商业采收成熟度为8~9成熟,如 果过早采收,荔枝果实体积仍处于增长期,果肉中 可溶性固形物尚未达到最高点,含酸量偏高。该品 种所持有的色、香、味等特征尚未表现出来。而采 收时间过晚,荔枝果实成熟度过高,荔枝的耐贮藏 能力会明显下降 。 [35] 荔枝果实的采收期一般可维持3 周,徐赛等试验研究表明,在商业采收初期采收的荔 枝比商业采收末期采收的荔枝更耐贮藏,且能更好地 减缓荔枝的褐变腐烂进程,较好地保持荔枝原有的芳 香风味[36]。 在果实采收、贮藏运输过程中,由于采收工具和 技术的使用不当等原因,荔枝果实容易受到人为或非 人为的机械损伤,这些机械伤容易使果实结构和代谢 发生变化。当荔枝表皮受到损伤,果实体内会产生乙 烯,同时果实本身也容易受到微生物的侵染繁殖,进 而加速果实的衰老褐变过程[37]。 (三)采后处理过程 刚采收的荔枝果实带有大量的田间热,呼吸作用 和生理代谢十分旺盛,但由于荔枝果实在离体条件 下缺乏有效的营养和水分的补给,如果采收后不及 时预冷,荔枝果实容易发生失水、皱缩、变味,贮 藏性下降,更甚者会失去商品价值[38]。有些果农因 为条件缺乏,在荔枝采摘后基本没有进行产地快速 预冷,直接将采摘下来的荔枝果实运送到附近的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果皮褐变,延长储藏时间和货架寿命提供
依据。
材料和方法
材料 统一栽培品种‘muzaffarpu 阿萨姆邦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的实验果园 开花后100天 收获 采后处理 T1 热水处理,盐酸浸泡,晾干,包装 T2 预冷,焦亚硫酸钠溶液浸泡,晾干,酸液浸泡,晾 干,包装 T3 预冷,抗坏血酸浸泡,晾干,包装 T4 次氯酸钠溶液浸泡,晾干,包装 T5 多菌灵浸泡,晾干,包装 T6 和乙烯吸收剂一起包装 T7 蜡乳液浸泡,晾干,包装 T8 不做任何化学处理仅包装 T9 无任何处理 储藏环境:27.7+/-1.2℃、78+/-0.4%RH 储藏期:9天
容。
研究背景
• 许多研究已经表明荔枝果皮的褐变与多酚
氧化酶(PPO) ,花色苷的降解,果皮 PH
等多个因素密切相关,也有研究通过控制
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采后荔枝的
褐变,延长了货架寿命
目的和意义
• 本文以荔枝果皮褐变因素为切入点,对荔
枝进行了九个不同的采后处理,通过对储
藏期间各因素以及货架寿命进行比较,找
色素浓度: 对照组 (A 530 nm –A700 nm ) + (A 420 nm –A 700 nm ) ×5 聚合性色素浓度:
实验组(A 530 nm –A 700 nm ) + (A420 nm -A 700 nm ) × 5 percent contribution of tanin to total color: 聚合性色素浓度/总色素浓度
货架寿命:器官感觉,腐烂程度
结果与讨论
• • • • • PPO活性与果实褐变 酚类物质 花色素苷含量,ADI 色素密度 聚合性色素,percent contribution of tanin to total color • 货架寿命
结论
荔枝预冷后,0.6%焦亚硫酸钠浸泡 10分钟,晾干,在2%盐酸溶液浸泡5 分钟,晾干后由低密度的穿孔塑料 袋这种处理最能够有效地控制果皮 的褐变因素,果皮褐变程度最低, 货架寿命可延长至九天。
相关参数:
PPO比活力:单位重量蛋白质所具有的酶活单位数。 1.9ml 0.05M Na3PO4 1ml PH6.5 0.1M邻苯二酚 0.1ml 酶提取物
总酚含量:通过事先准备好的标准曲线确定
总花色素苷含量:PH示差法 果皮的褐变程度 ADI: 单一PH值法花色素苷含量/PH值示差法花色素苷含 量
采后荔枝果皮褐变的控制
.
汇报人:蔡天娇
• 研究背景 • 目的和意义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和讨论 • 结论
研究背景
• 荔枝果实采后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果皮褐变,荔枝果 皮褐变速度之快,在其他水果中是极为罕见的,通常荔枝 采后24h内就开始褐变,大大降低了荔枝果实的商品价值。 荔枝果皮褐变的研究一直是荔枝贮藏保鲜研究中的中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