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长度的测量.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掌握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并能够进行长度的换算。
2. 学生能够理解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并能够进行时间的换算。
3. 学生能够了解测量存在误差,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误差计算。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的方式主动参与学习,培养探究和合作的能力。
2. 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和计算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实践操作的能力。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展示的方式,培养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热爱,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培养正确对待测量误差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和换算、时间的基本单位和换算。
教学难点:测量存在误差的概念和误差计算。
学情分析:学生对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国际单位制中的具体单位和换算关系还不够熟悉。
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但对误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还不清楚。
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来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与激发兴趣1.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长度和时间的例子,如测量书桌的长度、计算跑步所用的时间等,引发学生对长度和时间的思考和讨论。
2. 教师提出问题,如:“你们知道长度和时间有哪些单位吗?为什么我们需要统一的单位来测量长度和时间呢?”激发学生对测量存在误差的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激发学生对长度和时间的兴趣,并引发他们对测量误差的思考。
Step 2: 探究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1.教师介绍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米(m)及其换算关系。
可以通过展示刻度尺或使用实际的测量工具进行示范。
1km=103m; 1dm=10-1m;1cm=10-2m;1mm=10-3m;1μm=10-6m;1nm=10-9m。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

第一章第1课时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陈元彬一、学情分析本章是此套教材的起始章,本节是本章的第一节,刚开始学习物理的初中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使学生了解测量的必要性是这部分内容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本节首先给出两张图,让学生先观察后测量,认识到人的直觉有时不可靠,要对物体的某些情况进行定量的描述,必须用仪器来测量。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测量是各种实验的基础。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有关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的内容已有一些感性认识,但实际操作少,且生活中的测量常常比较粗略,不够规范。
本课就从训练学生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开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尽量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出发,学习有关测量长度和时间的知识,达到能够规范地使用测量仪器和进行正确测量的目的。
本节介绍的物体的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
学习物理,就需要从最基本的测量开始。
先通过对长度和时间这两个物理量的了解,进而了解国际单位制并学会基本的测量方法。
本课贴近生活,可通过实验操作来进行新课的讲授。
学生普遍来说都能专心听课,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知道测量有误差,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3)能通过日常经验、物品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长度和时间,了解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三、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2)能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二)教学难点(1)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2)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四、教学方法1、对比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通过这四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知识。
2、先对照课本插图讲解,再利用学生手头的三角板和直尺分组实验,测量书本,手指等常见物体的长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测长度和测时间的实验过程中发挥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精神,用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应用于生活,与高中知识相衔接。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1课时)学案

5.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1课时)主备:孟小利审核:孟小利审批:班级: 学习小组:学生姓名:【学习目标】1.能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2. 掌握长度的国际制单位、常用单位及换算。
3. 知道长度的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
【学习重点】长度的单位、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
【学习难点】测量工具的选择及测量中的读数。
【准备器材】直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米尺,皮尺【自主预习】一、预习展示:1、长度的单位及换算A.长度的国际制单位,常用单位B.长度单位的换算:1km= m 1m= km 1m= mm 1mm=__ __m 1mm= µm 1µm=____mm 1µm= nm 1nm=__ __µm 2、归纳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看:看、看、看(位置是否磨损). (2)放:A.刻度尺要沿着所测长度,被测物体;B.零刻线要和所测长度的一端 .(3)读:A.眼睛正对观测点,视线与尺面;B.精确的测量要估读到下一位.(4)记:记录结果应包括和家长签字【合作探究】一、引入新课有条件的同学可以通过上网查阅有关长度单位的资料,了解“米”的定义的历史变迁。
自己感受一下一米的长度有多少,量一下自己的一步有多长,自己大拇指指甲有多宽?活动一、请你目测一下课桌的长,宽和高,比较它们的长度。
长:宽:高:,如何比较____________。
不用直尺,你如何证实自己的目测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大家所说的,我们知道要测量长度,首先要定出长度的标准,即长度的单位。
而世界通用的标准就是国际单位制--(课本第102页)长度的国际单位是:常用的长度单位还有:、、、、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1km= m 1m= km 1m= mm 1mm=__ __m1mm= µm 1µm=____mm 1µm= nm 1nm=__ __µm1km = m = dm = cm = mm = µm= nm 练一练:3.8km= m 2.5mm= µm 24nm= m 3.1dm= µm 观察课本第103页图5-4,比较微观粒子到宇宙尺度数量级的差别活动二、你知道的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都有哪些?你使用过的都有什么?1.取出你的刻度尺,仔细观察;它的量程是:它的分度值是:2.使用你的刻度尺量一下你的物理课本和你的钢笔,并把测量结果记录如下:物理课本:长:宽:钢笔:长:对比课本104页的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看看你记录的结果正确吗?※小结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具体方法,“一看、二放、三读、四记”。
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1课时)(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第1课时)导入新课【事例引入】生活中经常需要测量,比如说,同学们的身高是多少;穿的鞋是多大号码;课桌的高度、长度、宽度是多少等。
【实验引入】让学生先观察上图中帽檐的直径AB与帽子高度CD哪个较长?右图中,中心的两个圆哪个面积较大?再用尺进行测量。
(3)单位换算:1 km=103m 1dm=10-1 m 1cm=10-2 m1 mm=10-3m 1μm=10-6 m 1nm=10-9 m(4)长度单位进率记忆方法记住:km、m、mm、μm、nm之间的进率为103,m、dm、cm、mm之间的进率为10。
长度单位换算示意图:(5)长度单位换算的步骤数值不变,乘原单位与目标单位之间的进率,将原单位改写为目标单位。
可简记为“数不变,单位换,乘进率,进行算”。
如图所示:是把25.68 cm换算为0.2568m的过程。
【播放视频】——《长度的单位》。
【例题1】试一试你对长度单位的掌握情况,在下列数据后面填上适当单位:①某同学的身高是1.67 _____;②物理书的长度是2.56_____;③一支铅笔的长度是18_____;④一元硬币的厚度约为2____。
【答案】①m;②dm;③cm;④mm。
【解析】①同学的身高是1.67 m;②物理书的长度是2.56 dm=25.6cm;③铅笔的长度是18 cm;④一元硬币的厚度约为2mm。
【例题2】进行单位换算:①5.4km= m = nm②2.4nm = mm = km③1.5mm= μm= m【答案】①5.4×103,5.4×1012.②2.4×10-6,2.4×10-12.③1.5×103,1.5×10-3.【解析】①根据1m=109nm得5.4km= 5.4×1km =5.4×103m= 5.4×103×1m = 5.4×1012 nm②根据1nm=10-3μm =10-6mm得2.4nm=2.4×1nm=2.4×10-6mm =2.4×10-12km③根据1mm=103μm得1.5mm=1.5×1mm=1.5×103μm=1.5×10-3m【例题3】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A)A. 12.56 cm=12.56×10-2 m=0.1256 mB. 12.56 cm=12.56 cm×10-2 m=0.1256mC. 12.56 cm=12.56÷102 =0.1256 mD. 12.56 cm=12.56×10-2 cm=0.1256m【解析】进行单位换算时,数字保持不变,然后乘以单位之间的进率,最后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结果,只有A正确。
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doc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三维目标】1.识与能力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⑵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⑴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⑵体验探究长度间接测量的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自主梳理】一、长度的测量1.单位:(1)国际单位:______,符号:______。
(2)常用单位及换算2.测量工具(1)刻度尺使用前要观察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
(2)刻度尺放置时要_________被测物体。
二、时间的测量1.单位:(1)国际单位:______,符号______。
(2)其他单位及换算2.测量工具:______等。
三、误差1.概念:测量时,______ 和______之间的差异。
2.特点:误差______(选填“能”或“不能”)避免,只能______。
3.常用的减小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探究】一、正确使用刻度尺使用刻度尺要“六会”1.会认:正确认识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2.会选:所测物体长度不超过刻度尺的量程,且选择合适的分度值。
3.会放:把刻度尺的刻度线尽可能贴近被测物体,不能歪斜。
4.会看: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尺垂直,不得斜视。
5.会读:一定要估读到分数值的下一位。
6.会记:记录的测量数据,包括准确值、估计值以及单位(没有单位的数值是毫无意义的)。
二、科学探究:如何使用刻度尺?(1)提出问题:怎样知道课本的长、宽、厚?(2)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估测一下课本的长、宽、厚,讨论交流并记录估测的结果。
(3)小组讨论:如何用尺测量?(4)学生自己测量并记录测量的结果,与估测结果相比较。
1让学生讨论交流,归纳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量程、分度值合适的刻度尺。
初中物理《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教学设计_人教版

初中物理《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教学设计_人教版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共2课时)第一课时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知识与技能】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3.知道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并知道它与其他单位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2.体验长度的间接测量的探究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重点】1.认识常用的计时工具和长度测量工具.2.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难点】1.长度的间接测量方法.2.单位的换算.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知识点一长度的单位【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0-11,完成以下问题: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符号是 m;时间的主单位是秒,符号是s.2.1 km=1 000 m 1 m=10 dm 1 dm=10 cm1 cm=10 mm 1 mm=1 000 μm1 μm=1 000 nm知识点二长度的测量【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1-13,完成以下问题:1.人的直觉有时不可靠,要对某些情况进行定量的描述,必须使用测量工具.2.长度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常用测长度的工具有刻度尺、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学生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3.刻度尺的使用规则:A.“选”:根据测量长度选择适当的刻度尺.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平行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合作探究】探究一使用前观察及使用方法1.测量前要做到哪三观察?答:(1)观察零刻度线,如已磨损应从其他整刻度量起.(2)观察刻度尺的量程(测量范围).测量时一般要求一次测量,如果测量范围小于物体的实际长度,则势必要移动刻度尺测量若干次,但这样会产生较大的误差.(3)观察分度值,即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它决定测量的精确程度.分度值反映了刻度尺的精确程度和测量结果的有效性.2.如何使用刻度尺?答: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可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即“选、放、读、记”.(1)选:在实际的测量中,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测量时应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精度,再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2)放:即刻度尺的位置应放正,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物体保持平行(如图甲所示),不能歪斜(如图乙所示).甲乙对于较厚的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如图丙所示).零刻度线磨损时,要从其他清晰整数刻度线作为起始刻度测起,测量结果应该等于读出的刻度值减去作为起始的刻度值(如图丁所示).丙丁(3)读:即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图所示);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读值).图中铅笔长度为69.5 mm,其中69 mm是准确值,0.5 mm是估读值.(4)记:指记录.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值和单位.图中木块长度为2.77 cm.3.请各小组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宽、厚,并交流测量方法,将测量结果填入下表.长( cm)宽( cm)厚( cm)探究二如何较准确的测出一元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丝的直径?答:(1)测量硬币的直径.探究: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放在硬币下进行测量,直径的位置难以判断,会使测量不准确.只能用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方法1(卡尺法):如左图所示,用直尺和三角板把硬币紧压在桌面边缘;借助两把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来进行测量.或用一只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如右图所示,用两把三角板紧夹住硬币,均可从刻度尺上读出硬币的直径D.方法2(滚轮法):在纸面上画一条直线,让硬币从某个记号开始,在纸面上沿直线滚动n周记下终点.测出线段长度s,先求出每周的周长L=s/n,再利用L=πd求出硬币的直径d=s/nπ.方法3(替换法):把硬币放在纸上,贴着边缘用笔画上一圈,再剪下对折,然后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圆的d,即为硬币的直径.方法4(化曲为直法):拿一纸条紧贴着硬币边包几圈,用一大头针在纸条上扎穿一个孔,然后将纸条展开平放,用刻度尺测出相邻孔间的距离L,就是硬币的周长.根据公式d=L/π求出硬币的直径.(2)测量一页纸的厚度,探究:纸的厚度约为10-4 m,用毫米刻度尺测不出一页纸的厚度,也测不出二页纸的厚度,但是能测出上百页纸的厚度,而一页纸的厚度只要把测出的厚度除以总张数就可以求出了.(以多测少法)测量时取若干页纸(纸的页数要足够多),压紧后,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量出其总厚度L,然后将总厚度除以纸的页数n,求出每页纸的厚度l=L/n.(3)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道理与测量一页纸的厚度相同(以多测少法).测量方法: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捋直,将金属丝在铅笔上依次密绕适当的圈数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l,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金属丝的直径d=l/n .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数字+单位.【教师点拨】1.测物体的长度时要注意:一贴二平三读,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2.零刻度线磨损的刻度尺,可任选一整数刻度线为“测量零点”.3.长度测量结果要估读一位且只能估读一位,若被测长度的终端恰好对准某一刻度线,应估读“0”.【跟进训练】1.如何测量一个碗口的周长?思路:被测长度的特点:①曲线;②规则(圆).测量方法:①直接用卷尺测量;②化曲为直:用细线绕碗口一周再拉直测量;③利用圆周公式C=2πr=πd:两把三角板一把刻度尺夹紧碗口即可量出直径或用纸将碗口的圆描下,再将纸上的圆对折即可测出直径或利用几何方法(有多种方法)找到直径来测量.2.我国第一条高铁线——武广高铁,如何知道这条铁路的总长度呢?思路:被测长度的特点:距离太大,难以直接用刻度尺测量.测量方法:①上网查找;②借助地图间接测量.说明:上述两个问题先分析特点,方法让学生讨论后再一一评价.鼓励学生多找方法,并尽量找到简单实用的方法.知识点三时间的测量【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3-14,完成以下问题: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s,常用的单位还有 min和h.2.1 min=60 s 1h=60 min=3 600 s3.为了较方便的测量时间间隔,我们经常用停表测量时间.此外,测量时间的工具有:日晷、沙漏、石英钟、机械钟、电子钟、停表等.【合作探究】探究三时间的估测活动:(集体活动):估测1分钟的时间长度.(请三个同学上台面向黑板,其余同学当裁判,讲台桌上的大时钟面向“裁判”,教师喊计时开始,三名若认为1 min时间到则举手,比比看谁对1 min的时间估测更准一些.)答:从活动中发现时间估测的结果精确度是不高的,当精确度要求高时,可以选择适宜的时间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探究四(2人一组):停表的使用.(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对停表的使用方法进行简单讲解,然后教师喊口令,学生按停表计时,请同学相互帮助,掌握停表的使用方法.) 答:(1)调:先进行调节,按下复位键,使秒针指在“30”处.(2)按:按动转柄按钮开始计时.(3)停:再次按动转柄按钮,计时结束,这时秒针会停在最后计时处.(4)读:读出停表上分针和秒针所对应的时间值,相加即为测量值.1.长度的测量(1)常用测量工具.(2)长度单位.2.时间的测量(1)常用测量工具.(2)时间单位.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第二课时误差【知识与技能】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过程与方法】1.体验测量过程中造成误差的客观原因.2.体验测量过程中造成错误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重点】1.造成误差的客观原因.2.减小误差的方法.【难点】误差和错误的区别.知识点误差【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4,完成以下问题: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合作探究】1.为什么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答:由于受所用的仪器、测量方法的限制和测量者的不同,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别,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做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2.减小误差有哪些方法?答: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3.错误与误差有何不同?答: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教师点拨】1.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2.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会更接近真实值,误差较小.【跟进训练】要测量1角硬币的厚度且使测量结果误差较小,下列方法中最佳的选择是( D )A.刻度尺仔细测量硬币的厚度B.刻度尺多次测量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C.用刻度尺分别测出10个1角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D.用刻度尺测出10个1角硬币叠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以10,求得一个1角硬币的厚度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2.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3.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错误可以消除.完成本课对应训练.课题§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课标与教材分析课标: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一课时)(课件)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精品备课(人教版)

一 教学目标
1.会使用恰当的工具测量长度,知道如何规范地测量长 度。 2.能通过日常经验、物品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长度。 3.了解计量长度的工具及其变化的过程。
二 教学引入 耳听为虚,眼见就一定为实吗?
弗雷泽螺旋幻觉图像
艾宾浩斯错觉
二 教学引入 我们的感觉可靠吗?
常用测量工具:刻度尺
正确使用刻度尺六会 (选、认、放、看、读、记)
传说有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各用自己的腰围做标准,测量同 一段布的长度,因结果不同而互相争吵,这说明什么?
测量需要有统一的标准
我们用什么作为比较某个物理量的标准呢?
单位
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 制(简称SI)。我国法定单位用国际单位制。
三 长度的单位
测量实际上是一个比较过程,就是将 一个待测的量与一个公认的测量标准 (也叫单位)进行比较。长期以来,世界 上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年代) 选定的测量标准不相同。为了方便国 际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 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
紫色的线弯了吗?
橙色的线哪段长?
三 长度的单位
想一想
线段AB、CD哪条长? 如何验证两条线的长短呢?
凭感觉是不可靠的,要对物体
的某些情况进行定量的描述,必须
用仪器来测量。
一样长
三 长度的单位
为了正确地认识周围的世界, 准确地把握事物的特点,人们发明 了许多仪器和工具,帮助我们进行 准确的测量。
三 长度的单位
五 随堂练习
2.如图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就使
用方法而言,__B_尺不正确,物体的长度是_2_.2_0 _cm。
3. 下列算式正确的是( C ) A.54km=54km×1000m=54000m B.54km=54km×1000=54000m C.54km=54 ×1000m=5.4 ×104m D.54km=54 ×10-3m=5.4 ×10-4m
沪科版《长度与时间的测量》教案

沪科版《长度与时间的测量》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与时间的基本单位;会进行常用长度、时间单位的换算;有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周期现象估测时间。
2、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
3、利用生活中已知长度的物品进行长度的估测。
4、会正确使用带毫米刻度的刻度尺测量长度。
5、会正确记录测量所得的数据,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教学重点:1、度和时间的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
2、会正确使用带毫米刻度的刻度尺测量长度。
3、会正确记录结测量结果。
教学难点:正确读取和记录测量结果。
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讲述;在生活、生产和科研中,经常要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探究物体的运动规律也需要进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二、新课教学要进行测量,就要有一个人们公认的测量标准——测量单位。
在古代,人们就学会了利用身边的物品、自然界的某些规律的变化作为测量的单位。
比如身高,足长等作为长度单位、利用昼夜的交替、季节的变化等作为时间的单位。
1960年,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测量标准,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1、长度单位你知道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吗?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学生回答:比“米”大的单位有“千米”(km),比“米”小的单位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还有“微米”(μm)、“纳米”(nm)等。
讲述换算关系:1km=103m; 1dm=10-1m; 1cm=10-2m1mm=10-3m 1μm=10-6m 1nm=10-9m(可将长度单位分为两组,千进制:km,m,mm,μm,nm;十进制:m,dm,cm,mm)。
课堂巩固练习。
提问:你知道我国以前使用的还有哪些长度单位?与米的换算关系如何?(学生回答:尺,寸)提问:你知道英、美等国家使用的长度单位还有哪些?与米的换算关系如何?(学生回答:英里,英尺,英寸,码)2、时间单位提问:你知道时间单位除“秒”(s)外,还有哪些时间单位?它们与秒的换算关系如何?学生阅读课本后回答: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材分析
“测量”一节,包括长度的测量,质量的测量以及时间的测量。
这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学好这部分知识对后续的学习关系重大,必须让学生“吃”好这“第一口饭” 。
第一和第二节都采取随堂实验,既可克服可见度小的弊端;也可以通过“以物悟物” ,满足初中生的心理要求,有利于他们积极参与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提高感知的效果。
测量工具的使用,教师先示范,学生再模拟操作是立竿见影的。
采用PPt 放映实物图和字幕,既能增强信息强度,又可以节约时间,使学生有较多的时间进行操作练习。
本节知识在《综合科学》中已经学过,重点应放在工具的操作上,让学生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养成爱护公物的思想作风。
要特别强调的是,教师应身教言教并举,时时、处处从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实验素质和基本的行为方式这个目标出发,努力陶冶他们的心理品质。
所以,放天平、旋螺母、放物体、镊砝码、移游码等一招一式都应操作规范化,干净利索,使学生有所感受并付之行动。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三方面都同时受到教益和长进。
对于物理量的估测,应结合实际,将身边常见的物体,进行一次测量,使他们有感性认识,并以此为标准,扩展到对其他物体的估测。
本节共分三课时:(1)长度的测量;(2)时间的测量;(3)测量的技巧
第一课时长度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测量的意义和发展的历史,知道测量的要素是单位和量度工具。
(2)初步了解估测的意义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测量是随着历史和科学的进步逐步完善和精确的过程。
(2)在落实1厘米、1分米、1米、1米3、1千克等基本标准的过程中,初步进行模型的建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古今中外测量的方法和工具,让学生感悟科学的发展是极其缓慢和艰苦的。
(2)通过对身边常见物体物理量的估测,让学生感悟估测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测量的要素单位和测量工具难点:估测过程中的标准
教学任务分析
1.学生原有水平分析:
(1)通过预备、初一年级《综合科学》的学习,初二学生对长度、质量的知识已经有了较具体的概念
(2)学生对长度、质量的测量工具的使用,已经初步学会。
2.学生学习支架的设置:支架一:让学生准备一米长的物体一个(可以是直尺,也可以是细绳),一千克的物体一个。
估测过程中标准的选取,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通过准备这两样器材,学生对一米、一千克增强了感性认识。
支架二:在家庭作业中,主动与家长到自由市场购买物品,增强对事物的感知水平。
教学媒体
实验器材:各种刻度尺,各种秤,托盘天平,准备一些常见物体用于长度和质量的估测。
学生准备一米长的物体一个(可以是直尺,也可以是细绳) ,一千克的物体一个。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弓I入新课:以一个故事说明长度测量的重要性。
1阅读教材,说出什么是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基本单位你都知道那些?测量工具的发展历史,反映出人类科学技术文明发展演变的历程。
2、展示米尺、学生用尺、卷尺、游标卡尺、千分尺等长度测量工具,感悟1厘米、1 分米、1厘米、1米、1米3等基本标准,
3、以自己身体各部分作为标准,想一想都有什么测量的意义?
4、比一比,看一看那位同学估测的准确。
完成活动卡1和2的内容。
5、展示各种秤、天平,感悟1千克基本标准,估测身边常见物体的质量,然后完成活动卡内容3。
作业:利用休息日,到各种市场感知常见物体的一些物理常识。
板书设计
一、单位和测量工具
1、长度的测量
(1)单位:米、千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等。
在国际单位制中基本单位是米。
(2)单位换算:1千米=103米=106毫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3)测量工具:刻度尺
2、质量的测量
(1)单位:千克、吨、克、毫克等。
在国际单位制中基本单位是千克。
(2)单位换算:1吨=103千克=106克
(3)测量工具:秤;实验室常用仪器:托盘天平。
、估测:
估测不是随意乱猜,而是有标准的定量比较。
第二课时时间的测量和历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时间的单位及测量时间的工具。
(2)知道打点计时器的计时原理。
(3)学会用打点计时器并学会计算时间。
2、过程与方法(1)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有关测量时间仪器的知识以及时间测量的历史。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收集信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在学生用打点计时器实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相互协作能力;养成爱护实验器材、遵守实验纪律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古今中外测量时间的方法和工具,让学生感悟科学的发展是极其缓慢和艰苦的。
(2)渗透无形的时间可由具体的空间来描述的物理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时间的单位和测量。
难点:打点计时器的使用。
教学任务分析
1.学生原有水平分析:(1)初二的学生对时间以有初步了解,时间的单位、单位换算也初步学会。
(2)时间测量工具知识,学生已经了解现代钟表,
2.学生学习支架的设置:(1)学习支架一:为使同学们系统的了解时间测量工具的知识,教师课前安排收集信息,让他们到课堂上交流,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几种重要的时间测量工具,再放映一段电影,了解钟表的发展史;
(2)学习支架二:打点计时器的原理及使用的目标较高,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1这个过渡目标,给学生学习设置支架,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体验过程,在分组实验中教师再加以指导,使他们顺利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电脑、实物投影;打点计时器(两名同学一套)。
塑料杯两个,铁架台,水。
教学流程 找出下列诗句中与我们物理有关的词?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时间不仅是物理学一个基本的物理量, 它与我们的生活也是密切相关, 今天我和同学
们一起学习“时间的测量和历史”
1、 阅读教材,说出时间都有哪些单位?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年、月、日、时、分、秒。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
秒。
2、 通过阅读教材和你收集到的信息,请同学们谈谈古今中外都有哪些测量时间的工具? 日晷、漏
钟、火钟、脉搏、摆钟、秒钟、电子钟、原子钟。
在同学讲完日晷后放映一段《东方之光》录像。
全部讲完了测量工具后,放映关于钟 表发展史
的VCD 影片。
测量工具的发展历史,反映出人类科学技术文明发展演变的历程。
任何有节奏规律的事物都可以作为测量时间的工具。
“小实验”简易的水漏。
用一张纸带,放在水滴的下方,纸带上出现水迹,假设每秒 钟均匀
的有两滴水落下,让同学们说出两滴水的时间间隔是多少。
3、 学生实验1:用钢锯条,前面装上小铅笔头,让学生有规律的向下敲打纸带,另一名 同学匀速的拉动纸带。
引入打点计时器:与水漏相似,但测量更精确的物理学常用的实验仪器一一打点计时 器。
4、 打点计时器。
阅读活动卡,了解打点计时器的结构及原理。
5、 学生实验2:用打点计时器测量时间。
6、 讨论几组同学的纸带,分析点与点之间的间隔不同的原因。
7、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一、时间的测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单位:年、月、日、时、分、秒。
在国际单位制中基本单位是秒。
2、测量工具:日晷、水漏、沙漏、火钟、
脉搏、摆钟、秒钟、电子钟、原子钟。
二、打点计时器:
1、结构:
2、原理:有节奏、有规律的振动。
教后反思
本节课包含课前学生收集信息、课堂活动两部分。
教学过程中首先阅读教材结合收集的信息,以自学的方式展现时间的单位和测量工具。
让学生感悟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密不可分的。
打点计时器安排的是学生实验,教师加以指导和调控。
本课时利用多媒体教学。
以一段《东方之光》大型景观录像,让学生感受家乡的人文思
想,再以生动有趣的动画,展示时间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打点计时器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时间测量的方法。
“小实验” 简易的水漏的安排,没有照顾到大多数同学,所以改成学生小组实验,用一个钢锯条前面固定一个铅笔头,让学生一下一下均匀的敲打在纸上,然后另一名同学匀速拉动纸带,第三名同学估测每敲打一下的时间,这样更能让学生体验到打点计时器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