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物理:12.3《长度、时间及其测量》教案1(人教版九年级)

第三节长度、时间及其测量教学设计(一)一、教学设计思路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的技术中最基本的测量。
应该让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测量工具,并会选用适当的测量工具。
生活中还常常有利用的方法测量长度的和时间,生活中还常常利用估测的方法,测量长度和时间。
应通过活动使学生有所了解。
本节的内容是一项练习物理技术的课,应该在互动上有所加强,让学生得到充分的练习。
可以放映大量的视频和课件、图片。
本节课也是练习物理仪器的使用的一堂课,所以课上的活动应该多一点。
五、课时建议1课时六、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入师:要求同学们闭目凝神,当同学们听到老师说出“运动”一词时,呈现在脑海中的是什么情景?适当的引导学生师:这些运动物体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学生列举脑海中呈现的情景:飞奔的火车、骏马;飞流直下的瀑布;田径赛场上的运动员……学生列举运动物体的共同特征练习测同学跑百米的速度学生分组(课下作业)想想做做展示图片,提出现象,生活物理并可以让每个学生实际测量比较一下,你用皮尺量一量拳头的周长,再量一下你的脚底长,你会发现这两个长度很接近。
所以买袜子的时候,只要把袜底在自己的拳头上绕一下,就知道是否适合。
再量一量脚长和身高,你会发现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
高个子要穿大号鞋,矮个子要穿小号鞋,就是这个道理。
你还可以测量人的身高与头长,比较一下,它们之间有的关系。
七、板书设计第三节时间和长度的测量1.时间的测量钟表,秒表。
单位2.长度的测量单位工具3.误差和错误。
12.3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D. 图画纸的厚度
3.刻度尺分度值为0.1cm ,木块A的长 2.35cm 度是_______ 厘米.
4、.刻度尺分度值为 1cm 长度是_________ 厘米 2.4
木块A的
3.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
(1)辅助工具法
适于测圆、圆柱体的直径和圆锥体的高
(2)累计法
测纸厚,细丝直径
(3)化曲为直法(替代法)
1. 太阳钟:日晷
2. 沙钟(沙漏)
3. 火钟
一炷香的工夫。
炸药的导火索也是火钟。Fra bibliotek4. 水钟(滴漏)
5. 摆钟(伽利略发现单摆的等时性)
6. 近代机械钟和机械表
7. 电子表
电子表
三、误差
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的差 异就叫误差。 误差的来源: 1、测量时,要用眼睛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 位数字,是估读就不可能非常准确。 2、仪器本身不准确 。 3、环境温度、湿度变化。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
第三节 长度、时间 及其测量
第一课时
一、长度的测量
1.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1)常用单位: 千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μm )、纳米(nm )
(2)相邻单位换算关系 1km= 1dm= 1mm=
103 10
m,1m= cm,1cm=
帽高与帽沿直径是否一样长?
一样 长
4
4
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大小、长
度是不可靠的
难熬的日子我们用“度日如年”来 形容,这时感觉时间特慢特长;而快 乐的日子我们感觉时间过的很快,特 别短,“不知不觉”的就过去了。可 见,凭我们的感觉来判断时间的长短 是不准确的
12.3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师: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差异叫误差,这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减小误差?
点拔思维:有的误差是偏大,有的误差是偏小。
丙生: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师:请一个同学归纳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丁生:1.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
2.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学生分小组探究活动1:用刻度尺测课本的长度和宽度,教师巡回检查,当给予指导、督促、解决问题。
师:下面请相邻的两个小组互相交流测量方法。
并请一个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生甲:上台演示,说明用刻度尺测课本长度的方法,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
师:请每个小组报出测量结果。
……
师:为什么每个小组的测量结果不同?请一个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如何读数。
【学习目标】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与时间的基本单位;会进行常用长度、时间单位的换算:能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周期现象估测时间。
2.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
3.能利用生活中已知长度的物品进行长度的估测。
4.会正确使用带毫米刻度的刻度尺测量长度。
5.会正确记录测量所得的数据,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一、长度、时间的单位
1mm=?mm 18km=?m 130nm=?m
10dm=?mm 2´102cm=?mm 78mm=?m
二、刻度尺的使用
师:通常我们测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你知道还有什么测量工具?
甲生:刻度尺。
师:下面以前后两桌四个人为一小组,用刻度尺测书本的长度和宽度,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动手,并在小组内交流测量方法(刻度尺如何放置,如何读数)测量结果。
(二)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侧物体。(2)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3)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并记上单位。(4)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初二物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设计5篇

初二物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设计5篇第一篇:初二物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设计初二物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设计教学准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学情分析本节是本章的第一节,刚开始学习物理的初中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使学生了解测量的必要性是这部分内容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本课贴近生活,可通过实验操作来进行新课的讲授。
学生普遍来说都能专心听课,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教学难点:误差的产生。
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工具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必须要测出相应的时间,看来测量时间对于生活和科学研究非常重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准确地测量时间。
二、新课学习(一)时间的测量1.计时工具教师概括介绍计时工具的发展变化过程。
在古代,人们用日晷、沙漏等器具来计时。
16世纪后,欧洲出现了有重锤的摆钟,近代机械式钟表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现代利用石英晶体制成了稳定、轻巧、方便的电子钟表,它们一天的偏差不超过0.5秒。
目前最准确的计时装置是天文台使用的原子钟,30万年的偏差只有1秒。
让学生看课文了解古代和现代的几种计时工具。
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古代人和现代人测量时间的工具、测量方法?简要介绍日晷、沙漏计时原理:日晷(guǐ):在太阳照射下垂直于日晷圆盘上的杆在圆盘上形成影,随太阳升降运动,不同时刻在日晷上影子的位置不同,在日晷上对应位置标上对应的时刻,就可以用来计时了;②沙漏:沙漏上方容器的沙子以相同的时间间隔向下方的容器漏下相同数量的沙子,根据漏下的沙量计时。
12.3长度与时间及其测量

• 2,力改变了物体的形状
力的概念
•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从力的效果中可 以知道两个物体之间发生了力的作用。 • 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表示 •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力的示意图
线段的起点 或终点
有箭头
的线段
作用点
代表方向
代表大小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 想想议议 • 打人问题,你疼我也疼吗 • 推船问题
• 2,放(刻度尺贴近被测物体,物体左端与 刻度尺0刻度线对齐)
• 3.看(视线与尺面垂直) P34,9
• 4,读(用分度值作单位估读到下一位)
1.40cm
2.35cm
• 5,记(数字,单位)
• 6,算(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 1(选)2(放)3(看)4(读)5(记)6 (算)
时间的测量
• 时间测量工具的发展 古代人没有钟表, 人们利用观察周围事物的变化来了解时间。 例如观察竿影、日晷和月亮的运行及圆缺 的变化来了解时间的变化,或用铜壶滴漏、 沙漏、水滴、一炷香、一顿饭来计算时间 的长短。
长度时间及测量渤海实验学校九年 Nhomakorabea二班测速度就必须知道路程和时间
• 请注意图2中灰色线条。 它们是平行的吗?他 们一样长吗
• 中心的两个圆的面积 那个大
靠感觉来估测一个物体的大小不准确
• 靠仪器来测量某些定 量是比较准确的
测量长度
单位 国际单位制
• 长度的单位 米 m • 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符号是—— 千米 • 比这个单位大的单位是——,比这个单位 分米 厘米 毫米 微米 小的单位是——、——,——,——、 纳米 ——
单位换算
• • • • • • 1km=1000m=103m 1dm= m=10()m 1cm= m=10()m 1mm= m=10()m 1um=10()m 1nm=10()m
九年级物理 12.3长度、时间及其测量精品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用具
刻度尺20个(100cm)、秒表20个、铜丝。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 计 意 图
情境引入
复习:(1)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直接测量速度的工具?(2)由v=s/t,要测量物体的速度,必须要测出什么?
过渡:如何测长度和时间呢?
合作探究
一、测量的必要性
C、误差是不可以避免的,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D、误差就是测量中的错误
(4)、体育课上测量学生跳远成绩时,体育王老师选择下列哪种尺子比较合适( )
A、分度值为1mm的米尺 B、分度值为1cm,量程为的软尺
C、分度值为1cm,量程为10m的卷尺 D、分度值为1dm,量程为20m的卷尺
(5)、四位同学分别用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先后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下列测量结果中,记录正确的是( )A、B、25.82 dm C、D、(6)、单位换算:(1)=m=cm (2)83μm=nm=m
(3)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
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
学生大胆举例,大胆回答:
测出长度和时间。
学生各自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根据,回答问题
学生观察测量工具
学生阅读课本第35~37页
让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做一做,试一试。
回忆:为什么要制定国际单位?回答。
记忆长度单位及其进率。
①伸开手掌,从大拇指到中指指尖的距离,称为“一柞”。
②伸开两臂的长度,大约等于身高;人步行时,平均一步的长度;某一个手指的宽度等。
2、为什么引入国际单位制?
3、长度的单位
(1)复习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进率。了解长度单位还有微米、纳米等。
九年级物理 第十二章第三节三.长度时间及测量课件 人教版

H
19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不可以
可以
测量工具本身的精密程度、方法不正确、
测量方法的完善程度
仪器使用不正确、
等客观因素
读数不正确等
测量者主观因素
H
20
小结
1. 长度的测量
➢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 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 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 纳米(nm)等。
1 nm = 0.000 000 001 mH=10 9 m
9
(2)测量长度的方法及工具:
➢ 古代:100 粒谷排列的长度规定为一尺; ➢ 一拃:张开大拇指和中指,两端的距离(长
约五寸)为一拃。 ➢ 英国:国王亨利规定他的鼻子尖到他伸直手
臂的中指尖的距离规定为一码;
➢ …… ➢ 现代: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导入新课
. O3
➢圆O1、O2、O3这三个圆的面积大小顺序是什么? 各面积有多大?
➢不看表,你能准确知道1分钟有多长吗?
H
1
要对物体的某些情况进行定量 的描述,必须用仪器来测量。
尺、天平、钟表、温度计等,都
是我们熟悉的测量仪器或工具。
H
2
H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日晷
古代的计时“钟表”漏壶
H
7
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
单位,叫做国际单位制(简称SI)。
米
m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秒
s
九年级物理导学案 12.3 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12.3、长度、时间及其测量课时:1课时【学习目标】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体验通过日常经验、物品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长度和时间的方法。
3.认识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重点难点】1.重点是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多种途径。
2.难点是怎样进行长度和时间的准确测量。
【导学指导】1.阅读课本第35页及36页,完成下面的问题:(1)要对物体的某些情况进行定量的描述,必须用仪器来。
(2)确定测量标准时,应当选取,世界各国人民都接受的事物为标准,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叫。
(3)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__。
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它的长度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们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2.科学探究:如何使用刻度尺?(1)学生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
(2)请同学们测一下课本的长、宽、厚,讨论交流并记录测量的结果。
(3)小组讨论:归纳刻度尺的使用方法:3.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8页及39页上面两段,完成下面的问题:(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
符号是。
时间单位还有、等。
我们现在使用测量时间,在运动场和实验室常用来测时间。
(2)1h=____min;1min=____s;(3)误差是如何造成的?(4)错误与误差有什么不同?(5)减小误差的方法是什么?【课堂练习】1.(多选)减小误差常常采用的方法是()A、多次测量求平均值B、改进测量方法C、选择精密的测量工具D、多人同时测量同一物理量2.完成课本40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3、5题【要点归纳】1.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长度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使用刻度尺时,要将尺子放正并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2.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时间的主单位是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知道测量有误差, 3、体验通过日常经验、物品或自然现象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 估测长度和时间的方法
复习导入
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3.65× 3.65×106 3650000= ___________ 5.06× 5.06×10-5 0.0000506= __________ 8.41× 8.41×107 8410× 8410×104 = _________
×
√
会读: 会读:
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分度值的下一位. 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78cm
会记: 会记:
记录的测量结果应由准确值、估读值和 记录的测量结果应由准确值、估读值和 准确值 单位组成。 单位组成。 组成
2.78cm
练一练
例如:现有卷尺(分度值1cm)和卡尺(分度值0.1mm)根据 例如:现有卷尺(分度值1cm)和卡尺(分度值0.1mm)根据 卷尺 1cm) 0.1mm) 需要选择测量下述物体所用的工具: 需要选择测量下述物体所用的工具: 1、测量跳远长度需用_________. 测量跳远长度需用_________. 2、测量铜丝的直径需用_________. 测量铜丝的直径需用_________.
换算关系: 换算关系:
1h = 60min=3600s 1s = 103ms= 106µs
想一想、 想一想、试一试
能不能把你的脉 搏、心跳变成估 测时间的工具? 测时间的工具?
六、误差
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的差异就 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的差异就 叫误差。 叫误差。
误差的来源: 误差的来源: 1、测量时,要用眼睛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 测量时, 下一位数字,是估读就不可能非常准确。 下一位数字,是估读就不可能非常准确。 2、仪器本身不准确 。 3、环境温度、湿度变化。 环境温度、湿度变化。
练一练 1km= 1dm= 1mm=
103 10
m,1m= cm,1cm=
10 10 103
dm, dm, mm, nm
103 μm ,1 μm=
练一练 1cm= 1dm= 28m= μm , nm, mm, 1μm= 1nm= 50nm=
10-4 10-8 5×10-8 ×
104 108 2.8×104 ×
一、长度的单位
1.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 1.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国际单位制中 2. 常用单位: 常用单位: 千米(km)、分米(dm)、 )、分米 千米(km)、分米(dm)、 厘米(cm)、毫米(mm)、 )、毫米 厘米(cm)、毫米(mm)、 微米(μm)、纳米(nm) )、纳米 微米(μm)、纳米(nm)
会放: 会放:
零刻度线或某一数值刻度线对齐待测物的起 零刻度线或某一数值刻度线对齐待测物的起 对齐 始端或整刻度端,使刻度尺有刻度的边贴紧 始端或整刻度端,使刻度尺有刻度的边贴紧 待测物体,与所测长度平行,不能倾斜。 待测物体,与所测长度平行,不能倾斜。 平行
会看: 会看:
视线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视线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垂直
本课小结
一、长度的测量
1、单位及换算 2、刻度尺的使用 认 选 看 放 读 记
3、特殊的测量方法
二、时间的测量
1、测量工具 2、单位及换算三、误差定义、来源、减小误差的方法、 定义、来源、减小误差的方法、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三、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
辅助工具法
适于测圆、 适于测圆、圆柱体的直径和圆锥体的高
累积法 测纸厚, 测纸厚,细丝直径
四、时间的测量工具
五、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是秒(s) 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是秒(
)、分 min) 比秒大的单位: 比秒大的单位:时(h)、分(min) 比秒小的单位:毫秒(ms)、微秒(μs)、 比秒小的单位:毫秒(ms)、微秒(μs)、 )、微秒
cm, dm. m
二、正确使用刻度尺
会认: 认清刻度尺的单位、零刻度线的位置、 会认: 认清刻度尺的单位、零刻度线的位置、 单位 的位置 量程、 量程、分度值
零刻度线 量程
单位
分度值
会选: 会选:
在实际的测量中, 在实际的测量中, 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 好,测量时应先根据实 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 的精确度,再选择满足 的精确度, 测量要求的刻度尺. 测量要求的刻度尺.
注意:1.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误差不可能消除,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注意:1.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误差不可能消除,只
能尽量的减小。 能尽量的减小。 2.减小误差的办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使用精密的 2.减小误差的办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使用精密的 减小误差的办法 取平均值 精密 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3.误差不是错误: 3.误差不是错误: 误差不是错误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 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错误是不应该 发生的, 发生的,是可以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