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镜下鉴定指导书 Microsoft Word 文档
矿物与岩石的鉴定-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矿物与岩石的鉴定注意:表头能填的都要填上一、实验的目的与要求1、通过对造岩矿物的标本的观察,认识常见造岩矿物。
2、学习根据造岩矿物的形态和物理特性,用肉眼鉴定常见造岩矿物的实际技能和描述矿物的基本方法。
3、对各类常见岩石标本进行综合肉眼鉴定。
二、实验原理1、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物理性质和成分的自然元素或化合物。
由于其化学成分内部构造和形成时地质环境的不同,造成不同的矿物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呈现不同的特征。
2、各类岩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不断地进行着相互间的转化,岩石的原始物质是岩浆,岩浆在侵入活动过程中冷凝成各种火成岩。
火成岩在外动力地质作用下,经过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沉积岩。
在大规模的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已形成的火成岩、沉积岩,下降到地壳深处,受湿度、压力、岩浆分异的化学溶液的影响而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各种变质岩。
三、使用仪器、设备、材料1、仪器:放大镜、小刀、条痕板等2、材料:矿物及岩石标本四、实验步骤(一)矿物的肉眼鉴定法,通常情况下,可参照下列步骤进行:1、首先观察矿物的光泽。
2、然后试验矿物的硬度。
3、再观察矿物的颜色。
4、进一步观察矿物的形态和其它物理性质。
针对有限的几种可能性,逐步地缩小范围,认真观察,仔细分析最终鉴定出矿物,定出矿物名称。
(二)肉眼对岩石进行分类和鉴定,具体步骤可为:1、观察岩石的构造。
2、观察岩石结构。
3、分析岩石的矿物组成和化学成份。
4、最后应注意的是在肉眼鉴定岩石标本时,常常有许多矿物成份难于辨认,如具隐晶质结构或玻璃质结构的火成岩,泥质或化学结构的沉积岩,以及部分变质岩,由结晶细微或非结晶的物质成份组成,一般只能根据颜色深浅、坚硬性、比重大小和“盐酸反应”等进行初步的判断。
五、实验记录(数据、图表、计算等)(一)常见造岩矿物的肉眼综合鉴定(自己查找资料,描述自己感兴趣的两种矿物!)(根据你所选择的岩石的种类,选择一张表格来描述岩石性质)表2 认识岩浆岩表2 认识沉积岩表2 认识变质岩。
矿物岩石标本鉴定指导书

矿物岩石标本鉴定指导书
矿物和岩石的鉴定是地质学和矿物学领域的重要内容,对于矿
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鉴定矿物和岩石标本需要结合
外部特征、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以下是
关于矿物和岩石标本鉴定的指导:
1. 外部特征:
首先,观察标本的外部特征,包括颜色、形状、光泽、硬度、断口等。
矿物和岩石的外部特征常常能够提供一些重要的线索,比
如颜色和光泽可以帮助初步判断矿物的成分,硬度和断口则可以反
映其物理性质。
2. 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是鉴定矿物和岩石的重要依据之一。
包括硬度、比重、断口、光泽等。
硬度可以通过矿物间的划痕测试来初步确定,
比重可以通过比重瓶进行测定,而断口和光泽则可以通过肉眼观察。
3. 化学成分:
化学成分是鉴定矿物和岩石的重要依据之一。
可以通过化学
分析的方法来确定矿物和岩石的具体成分,比如酸碱试验、熔融法等。
4. 使用工具:
在鉴定过程中,需要使用一些常见的工具,比如硬度计、比
重瓶、酸碱试剂等。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鉴定矿物和岩
石标本。
5. 参考书籍和专家指导:
在鉴定过程中,可以参考一些专业的矿物学和岩石学的书籍,比如《矿物鉴定手册》、《岩石和矿物的鉴定与描述》等。
同时,
也可以寻求专家的指导,特别是在鉴定一些复杂的矿物和岩石标本时。
总的来说,鉴定矿物和岩石标本需要多方面的综合分析,包括
外部特征、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等。
同时,还需要使用一些专业的
工具,并参考相关的书籍和专家指导。
希望这些指导对你有所帮助。
石大自然地理实验指导02岩石观察鉴定

实验二岩石观察鉴定(一)目的要求了解三大岩类的基本特征,掌握岩石的结构、构造和主要矿物成分特征,认识常见岩石。
(二)实验准备典型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标本3套;放大镜、小刀、稀盐酸、滴管、条痕板、笔记本等。
(三)主要内容1、观察鉴定下列最主要的岩浆岩标本1)超基性岩类:橄榄岩2)基性岩类:辉长岩、玄武岩3)中性岩类:闪长岩、安山岩4)酸性岩类:花岗岩、流纹岩5)其他:伟晶岩、黑曜岩(火山玻璃)2、观察鉴定下列最主要的沉积岩标本1)碎屑岩类:砾岩、角砾岩、砂岩、粉砂岩2)黏土岩类:泥岩、页岩3)化学岩类:石灰岩、白云岩、凝灰岩(岩浆岩与沉积岩过渡类型)3、观察鉴定下列最主要的变质岩标本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夕卡岩、混合岩。
(四)原理方法1、岩浆岩的鉴定方法岩浆岩的标本在肉眼鉴定时的观察描述内容包括岩石的颜色、结构和矿物成分,最后予以定名。
1)颜色岩石的颜色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颜色之总和,而非某一种或几种矿物的颜色。
如灰白色的岩石,可能是由长石、石英和少量暗色矿物(黑云母、角闪石等)等形成的总体色调。
因此,观察颜色时,宜先远观其总体色调,然后用适当颜色形容之。
岩浆岩的颜色也可根据暗色矿物的百分含量,即“色率”来描述。
按色率可将岩浆岩划分为:暗(深)色岩色率为60-100相当于黑色、灰黑色、绿色等;中色岩色率为30-60相当于褐灰色、红褐色、灰色等;浅色岩色率为0-30相当于白色、灰白色、肉红色等。
反过来,我们亦可根据色率大致推断暗色矿物的百分含量,从而推知岩浆岩所属的大类(酸、中、基性)。
这种方法对结晶质,尤以隐晶质的岩石特别有用。
2)结构构造岩浆岩按结晶程度分为结晶质结构和非晶质(玻璃质)结构。
按颗粒绝对大小又可分为粗(>5mm)、中(5-1mm)、细粒(1-0.1mm)结构,以及微晶、隐晶等结构。
其中特别应注意微晶、隐晶和玻璃质结构的区别。
微晶结构用肉眼(包括放大镜)可看出矿物的颗粒,而隐晶质和玻璃质结构,则用肉眼(包括放大镜)看不出任何颗粒来,但两者可用断口的特点相区别。
岩石学实验指导书

《岩石学》实验指导书目录目录 (1)岩浆岩实验指导 (2)实验一超基性岩类(2学时) (8)实验二基性岩类(2学时) (10)实验三中性岩类(2学时) (12)实验四酸性岩类(2学时) (14)实验五未知岩浆岩鉴定(2学时) (16)岩浆岩实验指导一、观察描述的基本原则:科学观察是人们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客观对象从而获得科学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
科学观察的原则是坚持观察的客观性,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事物进行周密、系统、全面的观察和分析。
观察不是消极地观看,而是积极关注和思维的过程,是深入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扩大感性认识,启发思考,导致新的发现,所以它是科学研究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获取经验事实的方法。
科学观察要有准确详实的记录,用专业的术语、规范的语言、约定的符号、标准的计量单位,并借助绘图、摄影等手段,把观察的结果详细记录下来。
二、岩石学实验的目的要求岩石学实验课是岩石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观察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步骤,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并掌握辩别岩石的基本方法。
通过实验达到以下目的:1.掌握各类岩石的基本特征(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次生变化等特征)。
2.掌握岩浆岩手标本及镜下观察、描述和分类命名的方法,写出完整的岩石鉴定报告,最终达到正确地鉴定未知岩浆岩的岩石类型,并准确定名的目的。
3.学会利用岩石学特征确定矿物的成因类型、结晶顺序、次生变化和形成条件。
三、岩浆岩观察描述的内容与方法:岩浆岩的观察描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野外岩石或手标本的观察描述;二是室内鉴定描述,主要是偏光显微镜下的岩石薄片鉴定。
(一)手标本的肉眼观察与描述手标本的肉眼观察和描述方法应借助放大镜、小刀和简单试剂(如稀盐酸)。
观察描述的内容包括: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次生变化、其它特征和综合定名。
其中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是岩石的最基本特征,又是分类命名的基础,应该仔细观察和描述。
岩石鉴定的步骤精选文档

岩石鉴定的步骤精选文档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常见岩浆岩现场鉴别(一)本表引自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主编的《铁路工程地质手册》1999常见岩浆岩现场鉴别(二)本表引自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主编的《铁路工程地质手册》1999常见沉积岩现场鉴别(一)本表引自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主编的《铁路工程地质手册》1999注(摘自《普通地质学》):火山碎屑岩与正常碎屑岩的区别:1、火山碎屑一般具尖棱状,没有磨圆现象。
2、火山碎屑大小不等(分选性差),而正常沉积碎屑一般分选性较好。
3、火山碎屑的成分主要为熔岩(除石英、长石外,还常含有玻屑,如黑云母、角闪石、辉石等),而正常砂屑、粉砂屑则很少或没有这样的碎屑。
4、火山碎屑之间的充填胶结物为火山灰尘,风化后往往呈疏松的粉末,与正常碎屑的硅质、钙质、铁质、黏土等胶结物有所不同。
常见沉积岩现场鉴别(二)本表引自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主编的《铁路工程地质手册》1999注(摘自《普通地质学》):钙质泥岩和页岩---含碳酸钙(5~25%)。
碳酸钙成分过多则过渡为泥灰岩。
常见变质岩现场鉴别(一)本表引自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主编的《铁路工程地质手册》1999常见变质岩现场鉴别(二)本表引自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主编的《铁路工程地质手册》1999片岩:石英片岩、角闪石片岩岩质较硬,强度相对较高;云母片岩、绿泥石片岩、滑石片岩、石墨片岩等性质较差,其强度较低。
常见变质岩现场鉴别(三)本表引自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主编的《铁路工程地质手册》1999常见变质岩现场鉴别(四)本表引自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主编的《铁路工程地质手册》1999。
岩矿试验岩石镜下描述

普通辉石 浅绿色 不规则粒状 短柱状 他形 半自形 粒度1.2-2.2mm多色性不明显 横断面上为对称消光 纵切面上为斜消光 聚片双晶 正高突起 二级黄 含量 %
橄榄石 无色 他形 半自形 粒度0.4-2.5mm多为1.6-22不完全解理 不规则裂纹发育 正高突起 糙面明显 干涉色 三级蓝 光性可正可副 平行消光
半自形粒状 块状构造
主要矿物 中长石 石英 角闪石
副矿物 磷灰石 磁铁矿
磁铁矿 黑色不透明 正极高 均质矿物
中长石(中性斜长石)自形无色粒径0.5-4mm部分风化后显浑浊板柱状 一组解理正低突起 一级灰 聚片双晶 卡钠复合双晶 部分有环带状构造 含量70%
角闪石 黄绿 黄色长条状 横切面六边形及棱形 自形 两组完全解理 夹角56°粒径0.4-1mm强多色性 正中突起 最高干涉色三级黄 含量10%
石英无色纯净透明半自形 含量30%
暗色矿物炭质矿物 不透明 边缘不规则 30%
3.红柱石片岩
斑状变晶结构 基质鳞片状变晶 斑晶为红柱石和石英 基质为绢云母 炭质和磁铁矿等
红柱石 无色或微带粉色 颜色分布不均匀 弱多色性 两组正交解理 偶见黑色炭质包裹体 正中突起自形 一级灰 平行消光40%
间粒 间隐结构 粒间被细小晶体 玻璃质隐竟质填充
斑状结构
4.角闪安山岩
斑状结构 斑晶成分为中性斜长石 角闪石 其余为基质 斜长石微晶玻晶交织结构
斑晶之普通角闪石 黄绿 浅黄色 短柱状 横切面六边形 自形 粒度0.4-0.9mm两组完全解理 多色性强 正中突起 二级蓝按花边结构 含量15%
斑晶之堇青石 无色 呈假六方形和短柱状 低突起 双晶结合面以一定角度相切形成六连晶 对顶的单体同时消光 多炭质包裹体 干涉色一级灰白 含量40%
岩石力学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doc

岩石力学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班级姓名目录一、岩石比重的测定二、岩石密度的测定三、岩石含水率的测定四、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的测定五、岩石单轴抗拉强度的测定六、岩石凝聚力及内摩擦角的测定(抗剪强度试验)七、岩石变形参数的测定八、煤的坚固性系数的测定实验一、岩石比重的测定岩石比重是指单位体积的岩石(不包括孔隙)在105~110o C 下烘至恒重的重量与同体积4o C 纯水重量的比值。
一、仪器设备岩石粉碎机、瓷体或玛瑙体、孔径0.2或0.3毫米分样筛、天平(量0.001克)、烘箱、干燥器、沙浴、比重瓶。
二、试验步骤1、岩样制备:取有代表性的岩样300克左右,用机械粉碎,并全部通过孔径0.2(或0.3)毫米分样筛后待用。
2、将蒸馏水煮沸并冷却至室温取瓶颈与瓶塞相符的100毫升比重瓶,用蒸馏水洗净,注入三分之一的蒸馏水,擦干瓶的外表面。
3、取15g 岩样(称准到0.001克)得g 借助漏斗小心倒入盛有三分之一蒸馏水的比重瓶中,注意勿使岩样抛撒或粘在瓶颈上。
4、将盛有蒸馏水和岩样的比重瓶放在沙浴上煮沸后再继续煮1~1.5小时。
5、将煮沸后的比重瓶自然冷却至室温,然后注入蒸馏水,使液面与瓶塞刚好接触,注意不得留有气泡,擦干瓶的外表面,在天平上称重得g 1。
6、将岩样倒出,比重瓶洗净,最后用蒸馏水刷一遍,向比重瓶内注满蒸馏水,同样使液面与瓶塞刚好接触,不得留有气泡,擦干瓶的外表面,在天平上称重得g 2。
三、结果:按下式计算:s d g g g gd 12-+=式中:d ——岩石比重;g ——岩样重、克;g 1——比重瓶、岩样和蒸馏水合重、克; g 2——比重瓶和满瓶蒸馏水合重、克; d s ——室温下蒸馏水的比重、d s ≈1岩石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岩石的重量。
有两种做法:称重法和蜡封法。
我们采用的是蜡封法。
一、主要仪器设备烘箱、干燥器、熔蜡锅、天平、线、石蜡、水中称量装置。
二、试件制备选取有代表性的边长约40~50mm 近似立方体的岩石、选3块、修平棱角、刷取表面粘着物。
岩石学实验指导书

《岩石学》实验指导书昆明理工大学《岩石学》实验指导书编者:吴静国土资源工程学院2005年7月前言由于教学改革,教学时数的大量缩减,仅为原学时数的一半,《岩石学》课程是《晶体光学》、《沉积岩岩石学》、《火成岩岩石学》、《变质岩岩石学》四门课程的合并,目前没有一本实验指导书能完全将上述内容全部包括,来满足实验课的教学需要。
因此为了满足地质专业岩石学实验课教与学的需要,按地质专业岩石学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和我系现有实验条件,并参考其它院校的教学经验,编写了这本实验指导书,其目的在于能对学生初学岩石有所帮助,通过实践培养学生掌握岩矿鉴定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指导书主要适用于地质矿产普查与勘探四年制本科专业的学生。
内容上以室内岩石鉴定的一般工作方法为主(偏光显微镜),为避免与教科书内容重复,在编写过程中力求做到密切配合讲课的基本内客,简明实用的指导思想,编排了31个实验(学时数为62,每个实验学时数为2学时)。
实验包括了预习内容、实验目的、实验内客(讲述了观察与描述方法)、作业或实验报告要求。
使用时必须参考相应的《晶体光学》、《光性矿物学》、《火成岩岩石学》、《沉积岩岩石学》、《变质岩岩石学》等教材。
实验内容的安排上,可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合并或增减。
由于时间紧,加上编者水平有限,书中缺点错误、安排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望各位教师和同学们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今后不断充实和完善它。
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参考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编者吴静2005年7月目录岩石学实验目的要求 (1)对学生的要求 (1)第一部分晶体光学实验一偏光显微镜 (2)实验二解理、多色性的观察 (3)实验三突起等级观察 (5)实验四干涉色及矿片上光率体椭圆半径方向和名称的测定 (6)实验五干涉色级序、双折率的测定 (7)实验六消光类型及延性符号 (8)实验七一轴晶干涉图 (10)实验八二轴晶干涉图 (11)实验九透明矿物的系统鉴定 (12)第二部分火成岩(一)火成岩主要造岩矿物鉴定 (13)实验一橄榄石、辉石类的鉴定 (13)实验二角闪石、云母类的鉴定 (15)实验三斜长石的鉴定 (17)实验四碱性长石、石英、霞石、方解石的鉴定 (21)(二)火成岩鉴定方法...........................................................................22(三)火成岩实验内容 (26)实验一超基性岩类 (26)实验二基性侵入岩类 (27)实验三基性喷出岩类 (28)实验四中性侵入岩类 (29)实验五中性喷出岩类 (30)实验六酸性侵入岩类 (31)实验七酸性喷出岩类 (32)实验八碱性岩类 (33)实验九脉岩、火山碎屑岩 (34)第三部分沉积岩实验一沉积岩的结构、构造 (35)实验二正常沉积碎屑岩 (36)实验三泥质岩 (37)实验四碳酸盐岩 (38)第四部分变质岩实验一变质岩造岩矿物鉴定 (40)实验二变质岩主要结构和构造 (41)实验三区域变质岩(一) (42)实验四区域变质岩(二) (42)实验五混合岩类、交代变质岩类、动力变质岩 (43)参考文献 (44)岩石学实验目的要求岩石学实验课是岩石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观察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步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岩浆岩岩石学实验指导一、岩浆岩薄片的镜下观察和描述在偏光显微镜下对岩石薄片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描述和分析是常规的且是最重要的岩石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岩石薄片的镜下观察和研究不仅可以更为准确地确定组成岩石的矿物组分和百分含量、粒度、次生变化等,而且可以提取更多的成因信息。
岩石结构的重要内容——矿物颗粒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多为显微结构,多在显微镜下才能进行观察。
尤其是具细粒结构、微粒结构、隐晶质结构的岩浆岩,在手标本上表现出的岩石学性质比较有限,要进行更细致的观察和较准确的命名,必须进行镜下观察。
镜下观察和描述的内容主要是矿物成分及百分含量、显微结构、显微构造、次生变化等;在此基础上判断岩石中矿物的结晶顺序,并给出正确的定名。
首先在实验报告上写上实验名称、日期、姓名、班级及薄片号,若有对应的手标本,则把标本号记下,并对手标本进行详细的观察和描述。
(一)矿物成分的观察和描述:岩石薄片中,常可见多种矿物成分,初学者往往不知道从何下手。
建议按如下顺序进行观察和描述:(1)根据矿物颗粒的大小,采用低倍物镜或中倍物镜,在单偏光和正交偏光下反复地对整个岩石薄片概略地浏览,大致判断岩石的结构类型并分出有几种矿物;(2)对矿物一种一种地详细观察其晶体光学特征,一般先看铁镁矿物,再看硅铝矿物、副矿物和次生矿物;或按照矿物含量多少的顺序来观察。
(3)估计百分含量。
描述时,对具等粒结构、连续不等粒结构的岩石薄片,按矿物含量多少及其在分类命名中的作用,分主要矿物、次要矿物和副矿物分别描述;斑状结构则分斑晶和基质描述。
描述内容主要是矿物在单偏光、正交偏光下的主要晶体光学性质,包括形态、颜色、多色性、突起等级、解理特征、包裹体类型、最高干涉色、消光性质、消光角、双晶类型等,同时也要描述矿物颗粒的一些结构特征,如自形程度、粒度大小、与其他矿物的关系等,再次为矿物的次生变化特征,如次生矿物类型、大小、分布方式等。
对矿物名称的确定,一般要求定到矿物“种”,连续类质同象系列的矿物则要定到“亚种”。
如有斜长石,则必须测其牌号,以确定其亚种名称。
注意:(1)在实际的描述过程中,不一定要把某矿物所有的光学性质都写出来,要抓住最能反映矿物性质地鉴定特征,简单而准确地描述出来。
对包裹体、光性异常、不一致消光特点则要进行说明,对常见的造岩矿物不必用锥光测轴性与光性,如石英,长石等。
对出现的不常见矿物,则根据情况系统地鉴定之。
(2)在描述具斑状结构的岩石时,若斑晶、基质中都有斜长石,则要分别测其牌号并比较。
若基质为显微显晶质结构(肉眼为隐晶质),则要描述其矿物成分、显微结构特点。
若为显微隐晶质、玻璃质,则以其总体特征的观察描述为主,如玻璃折射率大小、颜色等,如为霏细结构,笼统地定成分为长英质。
以斑晶为观察和描述的重点,对其成分、含量、特征、大小、自形程度等观察,这些对岩石大类区分十分有用。
(3)描述矿物粒度时,首先确定矿物的粒度范围(最小-最大粒度),然后确定主要粒度范围。
每种矿物描述完毕后,要估计其百分含量,一般要求用目估法,也可用直线法。
(二)显微岩石结构镜下岩石结构内容为结晶程度、颗粒大小、自形程度、矿物颗粒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矿物的排列方式。
描述顺序如下:(1)岩石的整体结构以粒度和自形程度为主,粒度以主要矿物的粒度为主,有长石时则度量长石粒度(长轴),如中粒辉长结构,具斑状结构者则描述成:斑状结构,基质具××结构。
(2)矿物组分的结构特点每种矿物的粒度范围和自形程度,描述在矿物成分特点中。
矿物颗粒之间关系的结构多为局部结构,如蠕虫状结构、条纹结构、反应边结构等,可描述在矿物成分中,但在结构描述中,对其重要者有必要重复加以强调。
对具斑状结构的岩石,斑晶的结构特点如粒度范围、自形程度、环带结构、反应边结构、暗化边结构、熔蚀结构等多在矿物成分中描述,有些则在结构描述中重复强调,因为这些内容构成与同类斑状结构岩石不同的特点且具较明确的成因意义。
宏观为微粒及隐晶质结构的火山岩的基质中,矿物微晶的排列往往构成一些较特殊的结构类型,如安山结构、粗面结构、粗玄结构、辉绿结构、霏细结构等,要仔细观察其特征。
基质为火山玻璃者,要观察有无脱玻化现象。
在中~高倍镜下观察雏晶、微晶的有无、形状、大小、数量等。
(三)显微构造特征对块状构造者,一般在薄片描述中不再描述,重点对显微构造,如珍珠构造、流纹构造、假流纹构造、气孔—杏仁构造以及矿物颗粒有无定向性排列等进行细致地观察和描述。
(四)次生变化岩石的次生变化反映了其成岩以后的变化历史。
若无次生矿物或次生矿物极少时,可写上岩石新鲜,未发生次生变化。
当次生矿物较多时,要描述何种原生矿物变成何种次生矿物,以及次生变化的方式(沿裂隙、解理发生次生变化,呈浸染状或呈团块状、脉状变化等),次生矿物的主要光学特征、次生变化强弱。
如果次生变化极强,原生矿物已模糊不清或几乎全部为次生矿物所代替,即已进入了变质岩的范畴。
现将几种原生矿物的常见次生变化列表如下:岩石次生变化很多,可以是一种类型,也可以是多期次生变化类型叠加;多种次生变化叠加时,要判断次生变化类型的先后,并写出判断依据。
(五)判别矿物成因与确定矿物结晶顺序确定矿物结晶顺序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如下之基础;(1)要了解常见造岩矿物的大致成因,即矿物的成因分类,如正常(岩浆)矿物、成岩矿物、岩浆期后矿物、他生矿物、外生矿物等。
(2)正确运用空间法则判断结晶顺序。
(3)正确运用反应原理确定顺序,要注意全面观察,多找证据,综合分析。
(六)岩石定名完成上述五个方面的观察和描述之后,依据主要矿物、次要矿物及有特殊成因意义的矿物的百分含量、结构、构造等特点,按有关分类命名原则,对岩石薄片进行综合命名。
(七)素描图素描图是岩石鉴定报告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未附照片时,就依靠素描图形象地再现镜下的岩石特征。
尽管现在显微照相比较普遍,但素描图仍是常用的手段,与照片相比,素描图具有重点突出地表现现象的特点,同时画素描图可锻炼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根据鉴定人员想表现的内容来决定放大倍数。
一般反映较粗粒岩石特点时或反映岩石整体结构、成分特点时,用低倍物镜或中倍物镜;而要反映局部结构或隐晶质、玻璃质结构或矿物内部某些特点时,则用中~高倍物镜。
一般标准是使主要矿物在素描图上占10mm为合适。
选择典型的、能代表岩石特征的视域非常重要。
素描图要力图真实,但又要突出重点,具代表性,可略去不必要地内容,不要过分追求艺术加工,一般应反映三方面的内容:(1)矿物成分及其含量相对比例;(2)岩石结构,包括矿物颗粒的相对大小、自形程度、形态、相互关系等;(3)矿物本身的性质;靠铅笔的粗、细、轻、重分出单偏光下观察到的突起等级、糙面、解理等,矿物的颜色以及正交偏关镜下的干涉色用彩笔填色。
矿物名称用代号标出,在图的下方可配以简单的文字说明,还要注明,单偏光或正交偏光、放大倍数或视域直径。
绘素描图时,可按如下一些顺序:(1)先画大的主要矿物和次生矿物,再画小的矿物;(2)先绘斑晶,后画基质;(3)先画格架矿物,后画充填矿物(如粗玄岩的粗玄结构,花岗岩中的填隙石英等)。
(4)先画自形的矿物,后画他形的矿物;(5)先画轮廓,后填内容(矿物的轮廓、结构的轮廓、显微构造轮廓)等等。
常用矿物代号(英文名称简写):橄榄石Ol 普通角闪石Hbl(horn)透长石San斜长石Pl 黑云母Bi 霞石Ne单斜辉石Cpx 白云母mu或ms 白榴石Lc紫苏辉石hy 磷灰石Ap 方解石Cc普通辉石Aug 正长石Or 绿帘石Ep霓石Aeg 微斜长石Mi 榍石Sph条纹长石Per 蛇纹石sep 叶绿泥石Pen尖晶石Spi 锆石Zr 伊丁石Id磁铁矿Mt二、岩浆岩岩石鉴定报告实例实验一岩浆岩薄片的观察与鉴定橄榄岩和角闪安山岩薄片鉴定和描述(一)橄榄岩薄片号_____橄榄石:85%,无色,半自形-自形粒状,短柱状,粒径2-2.5mm为主,具一组不完全解理,多数仅见裂纹,最高干涉色III级兰绿,平行消光,在消光位附近可见环带结构,二轴晶(一)2V≈85°。
普通辉石:7%,具很浅的绿色调,半自形短柱状,粒径2mm±为主,正高突起,可见两组完全解理,夹角近于90°,柱状切面上仅见一组完全解理,最高干涉色II级黄,斜消光Ng∧C=44°±,二轴晶(+),2V大约等于60°。
透辉石:8%,无色透明,半自形短柱状,粒径2mm±为主,正高突起,可见两组完全解理,夹角近于90°,柱状切面上仅见一组较密集的完全解理,最高干涉色II级橙红,斜消光Ng∧C=40°±,二轴晶(+),2V大约等于56°。
副矿物:尖晶石:1%±,褐黄~褐绿色,自形,正极高突起。
正交偏光镜下为全消光,均质体。
次生矿物:滑石:1%,淡绿色,正低突起,沿橄榄石颗粒边缘,裂缝内部分布,正交偏光下可见为垂直裂隙壁的细小纤维晶体,I级黄及以上的干涉色。
镜下结构特征:岩石为中粒半自形~自形等粒镶嵌结构。
次生变化:橄榄石发生了弱滑石化,沿颗粒边缘及裂缝变化。
矿物形成顺序:橄榄石,普通辉石,尖晶石—蛇纹石。
岩石名称:中粒尖晶石二辉橄榄岩(二)橄榄紫苏辉长岩薄片号:————主要矿物:斜长石:45%,半自形,板柱状,大小在3.5×2mm左右,无色透明,正低突起,具完全解理,聚片双晶发育,用卡钠联晶法测得牌号An=56±,为拉长石。
普通辉石:35%,短柱状,半自形,粒径约在1~3mm,单偏光下微带淡绿或淡褐黄色调。
两组完全解理,夹角近90%,柱状切面见一组解理,最高干涉色II级黄,Ng∧c=44°,具简单双晶及聚片双晶,部分辉石内部具希列构造。
次要矿物:紫苏辉石:5%,他形~半自形粒状-短柱状,具多色性,Ng=淡绿色,Np=淡玫瑰红,可见两组正交解理,二轴晶(一),短柱状面平行消光,最高干涉色I级橙红。
橄榄石:10%,他形粒状,正高突起,有不规则裂纹,最高干涉色三极蓝绿,部分与辉石构成反应边结构。
角闪石:2%,绿黄~褐绿,多色性明显,两组完全解理,夹角56度。
黑云母:1%,片状,一组完全解理,多色性及吸收性强,Ng=绿褐色,Np=淡黄色,平行销光,最高干涉色II级红。
副矿物:磁铁矿:≥1%,黑色,不同名,自行粒状,可呈现包裹体出现。
磷灰石:≤1%,无色透明,正中突起,一级灰干涉色,可呈包裹体。
结构特征:半自形中粒等粒结构,平均粒径2-3m。
普通辉石与斜长石粒径近等,同为半自形,含量相近,构成典型的辉长结构,局部具反应边结构,为辉石构成橄榄石的反应边,角闪石构成辉石的反应边,显微均一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