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文化的 “天人关系”(一)
浅析中西方伦理思想的比较——以“天人合一”思想为例

文_学术探讨337摘要:中西伦理思想明显存在很大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本文主要选取了“天人合一”思想为例,来阐述一下中西伦理思想的差异,在中国的传统伦理思想中,“天人合一”主要被赋予了“德性之天”之义,“天人合一”主要是从整体出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正心”的角度,来强调成圣之道,达到“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即是成圣的最高境界,然而在西方的伦理思想中,“天”则主要指的是“自然之天”,主要是指规则、法则之义,强调“人为自然立法”,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关键词:“天人合一”;德性之天;自然之天一、中国传统思想中天人关系问题“天”原本指的是自然,在中国伦理思想中,它被引申为人在自然中的地位,中国传统思想在道德本质和起源问题上坚持“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道德的本质和根源在于天道本体,人的一切行为的道德原则和道德价值都根源于天。
尽管有人提出“明于天人之分”、“天人交相胜”等思想,但都是以“天人合一”为基础的。
1、性与天道合一《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就说明了,性是人从天那里受命而得的。
朱熹解释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
”“诚”是连接“天道”和“人道”的桥梁。
“人之道”就是对天之道的追求和接近。
不仅如此,中庸还把“诚”当作圣人达到的精神境界,认为达到“至诚”境界的圣人,能尽己、尽人、尽物之性,从而能参天地之化育,认为只有“至诚”的圣人才可以充分的了解自己的“性”。
这种天道与人性合一的观点在孟子那里也有体现,《孟子》曰:“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
”还说了“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强调了人性与物性、天道之间的相通。
并通过“至诚”把心、性、天连接起来,肯定了性与天道的合一。
2、大人与天地合德《周易.文言传》提出“大人与天地合德”的理想。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这里的“大人”就是有德有位的圣人,这样的圣人以其无私,“与道为体”。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对比

中美价值观念对比分析1.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Oneness vs. Dividednessbetween Man and Nature)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或对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而西方则主张天人相分。
天人合一是指人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对自然的崇拜,人们将自然中日夜交替、季节变换与人们的生活和活动周期相一致起来,一切都处在不断循环往复之中,并与自然和谐统一。
实际上,自古代几千年以来,人们在各个生活侧面都力求与自然统一,达到顺其自然的境界 无论是政治、思想、情感、理智和实践等方面都是如此。
人们做事情讲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追求天时、地利、人和。
在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和影响下,在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言语观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笼统、求综合和知觉上重直觉,迥异于美国人或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言语观。
西方人,从古至今倾向于把宇宙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
西方的哲学家从古代起就开始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对立的,一分为二: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社会与自然等,一切二分对立。
因此人与自然相分对立,而人处在支配和改造自然的位置。
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地位,他们相信这并不是天命,顺从命运的人会遭到唾弃。
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人把自己比作一部机器或一个独立存在的原子的缘故。
天人相分决定了美国人一分为二,对待事物习惯分析的思想方式和重逻辑的思维方式,以及求“准确”的言语观。
总之“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这两种不同的宇宙观构造东西方人色思维方式、民族性格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西方东方宇宙观:天人相分天人合一思维方式:抽象思维具象思维重分析、逻辑、客观重直觉、综合、主观演绎式归纳式线性圆周式言语观:法制语言人制语言重形合重意合写作:开门见山(演绎式思维)往往不开门见山(归纳式思维)2.群体取向与个人主义取向(Group vs. IndividualismOrientation)群体取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群体取向,二是他人取向。
中西文化中神性与人性关系.ppt问题解答

对立与统一
相互联系,密切相关 1神性
• 神性:就是具有 上帝自然属性的彰显, 是 本体与生俱来的 “真理,生命和道理”自 然的, 本能的, 不由自主的 “德行”显现, 或者完备的, 或者部分的秉性。例如 神圣 上帝 有以下 五种基本属性(物质和道德 的):
后来中国人 称之为 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 就是上帝 五种最基本的 道德 属 性
相互对立
• 神性和人性,是指存在于神和人的一些特 质。也正是具备和展现了这些特质,人才 为人,神才为神 • 在《诸神之战》这部影片中宙斯反复说的 一句话,我创造了人类,我爱他们,他们 的祈祷和赞美让我拥有强大的力量。这么 一句话就可以看出希腊神话中人神之间的 爱逃不开利益关系,不是一种超脱的爱, 无缘无故的爱。
表现
• 妇人常常有妇人之仁,过度溺爱。 基督耶 稣具有人性的一面,所以基督耶稣没有 《旧约》天父那样的严酷无情。父爱更加 专注于“灵”生命和圣洁。人性和母爱更 多趋向于肉体和世俗享受。中国三皇五帝 也是人性与神性的结合,存在人性的一面 • 但人性的局限,自私自利,贪婪,自我意 识膨胀秉性,自然形成个体之间的相互约 束,往往也导致自我毁灭,自相残杀。
过程
• 人性挑战神性(打仗的是人,又不是神, 胜利依靠人类自己的双手。公主和亲历史 常见,即使君主是军权神授,但大家都是 父母生的,凭什么要保护公主,而牺牲平 民百姓呢? • 人神关系的修复(伊斯兰教,基督教的衰 弱与兴盛,宗教改革) • 人神关系的终极和谐之路是神真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脱人 性,回归神性,而人则约束人性,臣服神 性(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行)
•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这些精神,全面 发展具有这五种完备的道德属性。 而不是 单一性。做一个完全的各个方面发展的人。 上帝是全部属性的整体,任何单一,部分 崇拜就是偶像。
从英汉构词看中西“天人关系”的哲学观

世界观本 身 的形 成 通 过 语 言 这 一 手 段 才 能 实 现 ” ,
“ 每一语言里都包含着 一种独 特的世界 观” 即不 同的 ,
语 言 体 现 不 同 的世 界 观 , 映 认 识 现 实 的 不 同 思 维 方 反
而亚里士多德 以为词能够正 确地反 映 出客 观现实 , 词 本身并不存在真伪 的问题 , 只有 当词 构成 句子时才 可 能发生真伪 。亚 氏甚 至将 语 言符号 的意义 区别 为 符
语 言 是 社 会 符 号 系 统 , 文 化 是 相 辅 相 成 的 。语 与
号所指 的概念 和符号的具体指 称物 两个方 面 , 而且词 的所指概念 与其具体 的指称对象可 以不 同。 中国传统 的语 言观认 为语言 是 外部 客 观现 实 的 图像 。以庄子为代表 的哲 人把语 言放在 人 的思 维 、 意
作者简介 : 李建红 ( 9 8 ) 女 , 16 一 , 湖南益 阳人 , 湖南工学院副教授 。
4 9
“ 观 性 ” “ 面 性 ” 认 为 它 有 重 要 的哲 学 意 义 、 主 和 片 , 语
( o o n ig 。 c mp u dn )
言学意义 、 文化史 意 义甚 至美学 和法 学意 义。“ 萨丕 尔—— 沃尔夫假 说 ” 出语 言 决定思 维 , 言结 构 的 提 语
手, 比较 英汉不同的思维方式在构词 的异 同, 以此来映射 中西不 同的“ 并 天人” 哲学观。 关键 词 : 言与文化; 语 构词 ; 中西“ 天人 关系” 哲学观
中 图 分 类 号 : 4 . H16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11 (0 9 0 0 4 0 17 0 2 20 )4— 0 9— 4
一 语 言 研 究
中西文化在天人关系问题上的异同

中西文化在天人关系问题上的异同
中西文化在天人关系问题上存在一些异同。
一方面,中西文化对待天人关系的态度存在异同。
在中西文化中,天人关系指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神明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在中文文化中,天人关系强调个体在社会和自然之中的位置和角色,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被看作是能够通过自由意志主动塑造世界的存在,强调人的个人权利与自由。
因此,西方文化中的天人关系更注重个体对自身发展的追求。
另一方面,中西文化在对待天人关系中的行为规范方面也存在差异。
在中文文化中,传统价值观强调谦虚、尊敬他人、尊重自然等观念,在与他人交往时强调礼貌和恭敬。
这反映了中文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思想更为突出,个体追求自身利益和自由更被看重,因此,在交往时强调个人的自主性和平等,相对较少注重礼节和恭敬。
综上所述,中西文化在天人关系问题上存在一些明显的异同。
中文文化中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尊敬、恭敬等传统价值观;而西方文化中更强调个体的自由和权利,注重个体对自身发展的追求。
同时,中西文化中在对待天人关系的行为规范上也存在差异,中文文化更注重礼节和恭敬,
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体的自主性和平等。
“天人之际”、“天人合一”与“天人一也”(赵妙法)

现在,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一般场合,“天人合一”的说法很是流行,并认为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特点和长处。
当今的学术界的许多大人物都在这样地大谈特谈着。
例如,钱穆先生、季羡林先生和张世英先生都用“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或“主客二分”说中西文化的对立。
1991年,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1991年8月第四期,第93-96页)发表了他一生中的最后一篇文章:《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
在这篇文章中,钱先生说:“在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
”“中国文化过去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对‘天’‘人’关系的研究。
中国人喜欢把‘天’与‘人’配合着讲。
我曾说‘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
”“西方人喜欢把‘天’与‘人’离开分别来讲。
换句话说,他们是离开了人类讲天。
这一观念的发展,在今天,科学愈发达,愈易显出它对人类生存的不良影响。
”钱先生把“天”理解为“天命”,把“人”理解为“人生”。
季羡林先生则不同意钱先生的这种观点:“我不把‘天’理解为‘天命’,也不把‘人’理解为‘人生’;我认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我们人类。
天人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看来在这一点上我同宾四先生意见是不一样的。
”但是季先生并没有对“天人合一”的说法提出过不同意见,相反地是完全接受了这种说法的:“西方是‘一分为二’,而东方则是‘合二而一。
”“我理解的‘天人合一’是讲人与大自然合一。
”“据我个人的观察与思考,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是迥乎不同的,夸大一点简直可以说是根本对立的。
西方的指导思想是征服自然;东方的主导思想,由于其基础是综合的模式,主张与自然万物浑然一体。
”(以上参见季羡林等编选:《东西文化议论集》(上),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第81-83页)张世英先生则专门写了一本专著:《天人之际》(人民出版社,1995年)来讨论这个问题。
该书的中心思想是:人对世界万物的基本态度或关系有两种:一是主客二分,一是天人合一(指主客不分,物我交融)。
中西文化比较 第四章 天人合一与物我两分

第四章天人合一与物我两分1、人与自然(人与天)思维方式2、人与社会(三层)3、人与人(我与他;我与我)第一节从宇宙观到认识论一、“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总结:“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题,它构成了一个阴阳、天人、形神、理物、道器、内外等重大范畴统一的宇宙。
二、二元对立的认识前提* 萨特“地狱就是他人”。
* 二元的对立还表现为人自身的分裂。
(灵肉分裂)* 伊壁鸠鲁“是生活愉快的乃是清醒的理性,理性找出了一切我们的取舍的理由。
”(中世纪灵与肉的分裂达到绝对的程度)第二节直觉思维与逻辑推理一、主观联系的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联想思维)是非逻辑的思维。
* 直觉思维十分重视为认识者留下广大自由的主观空间,有极强的主观性。
* 直觉体验的个体主观性是不确定的,认识本身也就有极大的随意性,灵活性,这也许是直觉思维具有创造力量的原因,是中国哲学思维的绝妙之处。
* 重视个体性的西方文化,在思想和情感方面给了个人以诸多的限制,而重视群体的中国文化则给了个人以更多的自由。
* 直觉思维具有立体有机联系的特征。
(1,2,3)* 因为它是主观的,顿悟式的,是难以言说的;它是个体化的,是无法概括的。
* 联系性是直觉思维达到认识目的重要途径。
1、这种联系性首先建立在宇宙整体论的观念上的一切都在联系中。
“‘气’充一切虚,贯一切实。
”气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它能贯穿一切有形无形之物。
2、思维的联系性还是互为因果,相互推动变化,彼此包容的联系;也是无所不在,超越时空、虚实的广泛联系。
3、中国思维的这种联系性还是辩证、转化的关系。
二、细剖精析的逻辑分析* 西方科学文化极发达,靠了两条重要的认知方法:一是可以理解的逻辑,一是可以控制的实验。
* 分析的方法包含两大步骤:1、细剖精析(* 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也不例外。
* 自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论起,原子一直被认为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
)2、建立逻辑的认识系统(* 切割细分得到单一、确定的认识,使认识具有可靠性、明晰性,是认识更深入。
东方人和西方人对天和人之间关系的认识

东方人和西方人对天和人之间关系的认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于天和人之间关系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东方文化中,天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人与天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西方文化中,天往往被视为一个客观的存在,人与天之间的关系则相对较疏远。
下面将对东方人和西方人对天和人之间关系的认识进行更详细的探讨。
东方文化中,天往往被看作是神圣的、至高无上的存在,代表着宇宙的法则和秩序。
在中国文化中,天被视为至高的天帝,人们对天的崇拜和敬畏之情表现在祭祀和祈福的活动中。
中国古代的帝王认为自己是天的代表,有天命的象征,要依照天的旨意来治理天下。
在东方人的眼中,天是超越人类的存在,人们要尊重天的旨意,顺应天的道,才能获得福祉和平安。
与此相对应的是,西方文化中的天往往被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一部分,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人类并没有密切的联系。
在西方的宗教中,上帝被视为创造者,但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
西方人更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个人努力,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不是完全依靠天的旨意。
西方文化中的人们往往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主性,相对较少去追求与天的关系。
此外,东方人和西方人对待天灾人祸的态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东方文化中,人们往往将自然灾害和人祸归咎于天的不满或天的惩罚,认为这是天的旨意,需要人们去接受和忍受。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认为天灾人祸是自然的规律或人的行为所导致的,而非天的旨意。
西方人更强调人类的智慧和技术,努力通过改变自然的规律来应对灾难。
总的来说,东方人和西方人对天和人之间关系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东方文化中,天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人与天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要顺应天的道。
而在西方文化中,天被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一部分,与人类之间的关系相对较疏远,人们更强调个人的自由意志和努力。
此外,东方人和西方人对待天灾人祸的态度也存在差异,东方人更倾向于接受和忍受,而西方人更倾向于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西文化的“天人关系”(一)
论文关键词: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天人关系
论文摘要:中西方文化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话题,特别是在“天人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是“天人合一”思想,西方文化主流是征服自然和“天人二分”的思维方式。
“天人关系”理论的阐述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关系”论述
在“天人关系”上,主张人与自然的调和、协和、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不仅作为中国文化主干,而且后来也成为东亚区域性学说的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都有“天人合一”的观念。
“天人合一”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来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
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
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这就是孑L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也许可以说儒家思想是一种建立在修德进业基础上的人本主义,它可以对人们提高其作为“人”的内在品德方面贡献于社会;道家思想是一种建立在减损欲望基础上的自然主义,它可以对人们顺应自然、回归人的内在本性方面贡献于社会。
儒家的“仁论”和道家的“道论”哲学以及它们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同样可以贡献于今日人类社会。
这就是说,中华文化不仅可以在调整“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都可以起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就其哲学的思维方式和形上层面也会对二十一世纪的哲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一部分。
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
”天人本是合一的。
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
人类行动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老子从对宇宙自身和谐的认识出发,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论,它提示了一种应该遵循的规律,人应该效法地,地应该效法天,天应该效法“道”,“道”的特性是自然而然的,也就是说归根结底人应效法“道”的自然而然,顺应“自然”,以“自然”为法则。
“(圣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为什么要效法“道”的自然而然呢?这是因为老子认为,“人为”和“自然”是相对的,人常常违背“自然”。
人违背自然,人就会受到惩罚。
所以老子说,作为宇宙规律的“道”,由于它的特性是“自然无为”,它对天地万物并不命令它们作什么,人就更加不应该破坏自然了。
庄子还提出了“太和万物”的命题,意思是说天地万物本来存在着最完满的和谐关系,因此人们应该“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
人应该顺应“天”的规律,按照五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以适应自然的要求。
为此,在《庄子》一书中特别强调人应顺应“自然”,如他说:“顺物之自然”,“应物之自然”等等。
他认为,远古时代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时代,那时人类社会是“莫之为而常自然”,不做什么破坏自然的事,而经常是顺应自然的。
2西方文化“天人关系”论述
在“天人关系”上,西方文化主张是人与自然的分离,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对立,征服自然,强调“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
人的理性思维是源于对自然关照形成的,特别是柏拉图开创“理念”论哲学后,西方哲学基本上是按照这个路子走下去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上是人居于主导地位,人认识自然的方式是通过人类理性来进行的。
西方文化的传统,特别是近代哲学恢复了人和自然的地位后,过分强调了人的主体性,把人当作主体,把人之外的东西当作人认识的对象——客体,延续了柏拉图时代的思维方式——“分离”,又一次导致了主体与客体的远离。
没有将人类自身看成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将人类看成了自然万物的主宰
者,人的价值高于自然万物,自然万物都得为人类服务,都得听从人类的摆布。
如美国的哲学家詹姆斯就号召人们向大自然开战,他这样说“可见的大自然完全是可塑的和冷漠的,——它是一个道德的多元宇宙……但不是一个道德的宇宙。
对这样一个妓女(指大自然)我们无须忠诚,我们与作为整体的她之间不可能建立一种融洽的道德关系;我们与她的某些部分打交道完全是自由的,可以服从也可以毁灭它们”。
西方哲学正是全世界都“战天斗地征服大自然”,进行资源掠夺式生产,曾经极大地推动了机械革命,推动了工业化生产的进程,但却是以严重破坏人类生存环境为代价的。
只顾眼前,不管长远,不给后代子孙留后路、同时也不给自己留后路的思想根源。
3中西文化“天人关系”的当前状况
随着现代环境和资源问题的日益突出,社会发展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
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过量开发,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全球气候的日益变暖,空气和水的污染El益严重,土壤日益耗尽,许多可耕土地逐渐被沙漠所吞没,大批物种逐渐被消灭,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与El俱增,这些造成了人与自然十分紧张的关系,以致是使人类社会面临着全球性的严重生态危机,已经严重的威协着人类自身生存的条件。
生态环境问题,首先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被破坏。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价值,给人类提供了发人深省的智慧在今天愈来愈显示其独特的价值。
西方学者在哲学文化领域也开始反思西方,转向东方,日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将之视为对治人与自然严重对立的精神良药。
1988年,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聚会,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在闭幕会上说: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这就是说,西方学者在对自身文化进行反思并转向东方,开始重视中国传统文化。
这里主要是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对“天人关系”的不同看法来说的。
西方文化自有西方文化的价值,并且在近两三个世纪中曾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人类社会有了长足的前进。
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二十世纪末,西方哲学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弊病可以说越来越明显了,其弊端不能说与“天人二分”没有关系。
更何况这点东西方许多学者已有所认识,例如:1992年1575名科学家发表了一份《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开头就说:“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
”因此,如何补救西方文化所带来的弊病,并为二十一世纪提供一对人类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之观念,“天人合一”的观念无疑将会对世界人类未来求生存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意义。
西方学者对我国儒家古老经典《周易》非常重视,不仅《周易》的英译本已有10余种,而且还有专门研究《周易》的著作。
例如美国学者约翰·希里格斯在其与英国学者合着的《混沌七鉴——来自易学的永恒智慧》一书中说:《易经》对我们特别有启示。
混沌的科学思想源于研究人员对气象学、电路、湍流等复杂物理系统的研究。
很明显,《易经》的作者和注疏者曾长期深入思考过自然界和人类活动中的秩序和无序问的关系,他们最终将这种关系称为“太极”。
该书又说:欧洲、美国、中国的社会正处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正如过去《易经》的作者和注疏者那样,此时此刻人们正试图洞察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寻求永恒变易中的稳定。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来自方方面面的思想和感知产生出巨大能量的时代。
当代世界的社会状况类似于物理系统中的非平衡态。
新的相对稳定和意外结构有时会突然产生。
或许,当未来社会朝我们未曾指望的方向发展时,混沌科学会帮助我们理解所发生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