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运动创新实验指导书

机构运动创新实验指导书
机构运动创新实验指导书

实验四:机构运动创新设计实验指导书

一、实验目的

1、培养学生对机械系统运动方案的整体认识,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背景的训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设计及工程实践动手能力。

2、通过机构的拼接,在培养工程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可以发现一些基本机构及机械设计中的典型

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可以对运动方案设计中的一些基本知识点融会贯通,对机构系统的运动特性有一个更全面的理解。

3、加深学生对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结构组成的认识,了解平面机构组成及运动特性,进一步掌握

机构运动方案构型的各种创新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用实验方法构思、验证、确定机械运动方案的初步能力。

4、培养学生用电机、传感器、等控制测量元件组装动力源,对机械进行驱动和控制的能力。

二、实验的核心内容:

使用“机构运动创新设计实验台”进行积木式组合调整,从而让学生自己构思创新、试凑选型机械设计方案,亲手按比例组装成实物模型,亲手安装电机及控制电路,模拟真实工况,动态演示观察机构的运动情况和传动性能,通过直观调整布局、连接方式及尺寸以及更改电路来验证和改进设计。设计和组装融为一体,直到该模型机构灵活、可靠地按照设计要求运动到位,最终使学生用实验方法自行确定了切实可行,性能较优的机械设计方案和参数,即通过创意实验模拟实施环节来实现培养学生创新动手能力的教改目标。

三、实验设备、工具

1、机构运动创新设计实验台,两人一套。

2、交流调速、直流电机等动力控制元件。

3、钢板尺、量角器、游标卡尺。

4、扳手、钳子、螺丝刀等常用工具一套。

四、实验选题

1、刮雨器传动装置

要求:(1)原动件整周旋转,输出摇杆大摆角摆动(相同的摆角)。

2、车门启闭机构

要求:(1)气缸驱动。

(2)车门开启角度90度。

3、电风扇摇头机构

要求:(1)电机驱动。

(2)电风扇左右摆动。

(3)有高副机构。

4、增大CAM升程角的转动导杆和凸轮机构

要求:(1)曲柄为输入键。

(2)凸轮与导杆相连。

(3)当曲柄转过90度时,凸轮与导杆一起转过180度。

5、插床的双滑块急回机构

6、手动冲床

要求:使扳动手柄的力获得两次放大。

7、插床机构

要求:(1)具有急回特性,Q=30度。

(2)插刀实现大行程往复运动。

(3)运动传递由电机→齿轮减速→原动件曲柄→……→输出件插刀。

8、自动手套机大行程往复运动机构

要求:(1)输出件实现大行程往复运动。

(2)运动传递由电机→齿轮减速→原动件→…→输出件。

9、行程速比系数为1的平面连杆机构

要求:(1)行程速比系数为1。

(2)运动传递由电机→齿轮减速→原动件曲柄→……→输出件。10、牛头刨创主切削运动机构

要求:(1)具有急回特性,Q=30度。

(2)运动传递由电机→齿轮减速→导杆→……→滑块

11、料仓自动出料门

要求:(1)门关闭后实现自锁。

(2)通过电机带动实现自动操作。

12、鄂式破碎机偏心铰链连杆机构

要求:(1)挤压力放大30倍。

(2)摆杆角度10±5度。

13、压力机

要求:(1)设计一六杆机构。

(2)输出运动为往复直线运动。

14、插齿机主动机构

要求:(1)设计一六杆机构。

(2)输入运动

(3)输出运动为往复直线运动。

15、内燃机机构

说明:本实验题目仅供参考,学生也可自拟题目,经实验老师检查同意后,亦可参加实验。

五、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1、预习本实验,初步了解实验装置,熟悉各种运动副和杆件的组装方法,熟悉机构尺寸的调整方

法,电机等控制元件的安装使用方法。

2、针对设计题目,初步拟定机械系统运动方案及控制方案,绘出草图。

六、实验方法与步骤

1、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机构运动创新设计实验台”的多功能零件,按照自己设计的草图,现在桌

面上进行机构的初步实验组装,这一步的目的是杆件分层。一方面为了使各个杆件在相互平行的平面内运动,另一方面为了避免各个杆件、各个运动副之间发生运动干涉。

2、教师指导学生按照上一步骤实验好的分层方案,使用实验台的多功能零件,从最里层开始,依

次将各个杆件组装连接待机架上。其中构件杆的选取、转动副的联接、移动副的联接、移动副的联接、凸轮、齿轮、齿条与杆件用转动副联接、凸轮、齿轮、齿条与杆件用移动副联接,杆件以转动副的形式与机架联接,杆件以移动副的形式与机架联接,输入转动和输入移动的原动件的组装方式详见附图和说明。

3、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输入运动的形式选择原动件。若输入运动为转动(工程实际中以柴油机、电

动机等为动力的情况),则选用双轴承式主动定铰链轴或蜗杆为原动件,并使用电机通过软轴联轴器进行驱动;若输入运动为移动(工程实际中以油缸、气缸等为动力的情况),可选用直线电机驱动。

4、教师指导学生试用手动方式摇动或推动原动件,观察整个机构各个杆、副的运动,全都畅通无

阻后,安装电机,用柔性联轴器将电机与机构相连。

5、教师指导学生最后检查无误后,打开电源试机。

6、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动态观察机构系统的运动,对机构系统的工作到位情况、运动血迹动力学特

性作出定性的分析和评价。一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⑴各个杆、副是否发生干涉;

⑵有无“憋劲”现象;

⑶输入转动原动件是否曲柄;

⑷输出杆件是否具有急回特性;

⑸机构的运动是否连续;

⑹最小传动角(或最大压力角)是否超过其许用值,是否在非工作行程中;对机构运动过程中是否产生刚性或柔性冲击;

⑺机构是否灵活、可靠的按照设计要求运动到位;

⑼控制元件的使用及安装是否合理,是否按预定的要求正常工作。

7、若观察机构系统运动发生问题,则学生必须按前述步骤进行组装调整,直至该模型机构灵活、

可靠的完全按照设计要求运动。

8、至此学生已经用实验方法自行确定了设计方案和参数,再测绘自己组装的模型,换算出实际尺

寸,填写实验报告,包括按比例绘制正规的机构运动简图,标注全部参数,计算自由度,划分杆组,兼述步骤7所列各项评价情况,指出自己有所创新之处,指出不足之处并简述改进的设想。

9、教师验收合格,签定总体演示效果,作为创新及动手环节的评分依据。

七、附:机构运动创新设计实验台使用说明

机构组合创新设计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学号合作者

指导教师时间20 至20 学年第周

一、机构运动简图(要求符号规范并注参数)

二、机构有个活动构件。有个低副,其中转动副个,移动副个。有个高副,其中齿轮副个,蜗轮蜗杆副个,凸轮副个。有个复合铰链,

在处。有个局部自由度,在处。有虚约束,在处。

三、机构自由度数目为F=3n-2P L-P H=3X-2X-0=

四、机构个原动件。在处用驱动,模拟的运动;在处用驱动,模拟的运动;在处用驱动,模拟

的运动。

五、针对原设计要求,按照实验结果建树机构的有关杆、副是否运动到位、曲柄是否存在、

八、指出在机构中自己有所创新之处。

九、指出机构的不足之处,简述进一步改进的设想。

附:机构运动创新设计实验台使用说明

一、实验设备及工具:

1、创新组合模型一套,包括组成机构的各种运动副、构件、动力源及一套实验工具。设备名称:ZBS-C 机构运动创新设计方案实验台,实验台组件清单如下:

ZBS-C机构运动创新方案设计实验台组件清单

1)齿轮:模数2,压力角20°,齿数为28、35、42、56,单级齿轮传动可实现四种基本传动比,中心距组合为:63、70、77、84、91、98;

2)凸轮:基圆半径20㎜,升回型,从动件行程为30㎜;从动件采用对心滚子从动件;为保证凸轮和从动件始终保持接触,还提供了弹簧使其产生力锁合。

3)齿条:模数2,压力角20°,单根齿条全长为400㎜;

4)槽轮:4槽槽轮;4工位;

5)拨盘:可形成两销拨盘或单销拨盘;

6)主动轴:轴端带有一平键,有圆头和扁头两种结构型式(可构成回转或移动副);

7)从动轴:轴端无平键,有圆头和扁头两种结构型式(可构成回转副或移动副);

8)转动副轴(或滑块):用于两构件形成转动副或移动副;

10)复合铰链Ⅱ(或滑块):用于四构件形成复合转动副;

11)主动滑块插件:插入主动滑块座孔中,使主动运动为往复直线运动;

12)主动滑块座:装入直线电机齿条轴上形成往复直线运动;

13)活动铰链座Ⅰ:用于在滑块导向杆(或连杆)以及连杆的任意位置形成转动-移动副;

14)活动铰链座Ⅱ:用于在滑块导向杆(或连杆)以及连杆的任意位置形成转动副或移动副。

15)滑块导向杆(或连杆);

16)连杆Ⅰ:有六种长度不等的连杆;

17)连杆Ⅱ:可形成三个回转副的连杆;

18)压紧螺栓:规格M5,使连杆与转动副轴固紧,无相对转动且无轴向窜动;

19)带垫片螺栓:规格M5,防止连杆与转动副轴的轴向分离,连杆与转动副轴能相对转动;

20)层面限位套:限定不同层面间的平面运动构件距离,防止运动构件之间的干涉;

21)紧固垫片:限制轴的回转;

22)高副锁紧弹簧:保证凸轮与从动件间的高副接触;

23)齿条护板:保证齿轮与齿条间的正确啮合;

24)皮带轮与皮带:用于机构主动件为转动时的运动传递;

25)张紧轮:用于皮带的张紧;

26)张紧轮支承杆:调整张紧轮位置,使其张紧或放松皮带;

27)张紧轮销轴:安紧张紧轮;

28)(螺栓M8):特制,用于在连杆任意位置固紧活动铰链座Ⅰ;螺栓Ⅲ;

29)直线电机:10㎜/s,配直线电机控制器,根据主动滑块移动的距离,调节两行程开关的相对位置来调节齿条或滑块往复运动距离,但调节距离不得大于400㎜;注意:机构拼接未运动前,应先检查行程开关与装在主动滑块座上的行程开关碰块的相对位置,以保证换向运动能正确实施,防止机件损坏;

30)旋转电机:10r/min,沿机架上的长形孔可改变电机的安装位置;

31)标准件、紧固件若干(A型平键、螺栓、螺母、紧定螺钉等);

32)实验台机架。

2、组装、拆卸工具:一字起子、十字起子、呆搬手、内六角搬手、钢板尺、卷尺。

3、实验需自备笔和纸。

二、实验原理

一个好的机械原理方案能否实现,机械设计是关键。机构设计中最富有创造性、最关键的环节,是机构形式的设计。常用机构形式的设计方法有两大类,即机构的选型和机构的构型。

1)机构尽可能简单:从四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是机构运动链尽量简短,完成同样的运动要求,应优先选用构件数和运动副数最少的机构,这样可以简化机器的构造,从而减轻重量、降低成本。此外也可以减少由于零件的制造误差而形成的运动链的累积误差,从而提高零件加工工艺性和增强机构工作的可靠性。二是适当选择运动副:在基本机构中,高副机构只有3个构件,低副机构则至少有4个构件和4个运动副。因此,从减少构件数和运动副数,以及设计简便等方面考虑,应优先选用高副机构。但从低副机构的运动副元素加工方便、容易保证配合精以及有较高的承载能力等方面考虑,应优先选用低副机构。选用时应根据设计要求全面衡量得失,尽可能做到“扬长避短”。在一般情况下,应先考虑低副机构,而且尽量少采用移动副(制造中不易保证高精度,运动中易出现自锁)。在执行机构的运动规律要求复杂,采用连杆机构很难完成精确设计时,应考虑采用高副机构,如凸轮机构或连杆 - 凸轮机构。三是适当选择原动机:执行机构的形式与原动机的形式密切相关,不要仅局限于选择传统的电动机驱动形式。如在只要求执行构件实现简单的工作位置变换的机构中,采用气压或液压缸作为原动机比较方便,它同采用电动机驱动相比,可省去一些减速传动机构和运动变换机构,从而可缩短运动链,简化机构,且具有传动平稳、操作方便、易于调速等优点。此外,改变原动机的传输方式,也可能使结构简化。在多个执行构件运动的复杂机器中,若由单机(原动)统一驱动改为多机分别驱动,虽然增加了原动机的数目和电控部分的要求,但传动部分的运动链却可大为简化,功率损耗也可减少。因此,在一台机器中指采用一个原动机驱动不一定就是最佳方案。四是选购用广义机构,不要仅局限于刚性机构,还可选用柔性机构,以及利用光、电、磁和利用摩擦、重力、惯性等原理工作的广义机构,许多场合可使机构更加简单、实用。

2)尽量缩小机构尺寸:如周转轮系减速器的尺寸和重量比普通定轴轮系减速器要小得多。在连杆机构和齿轮机构中,也可利用齿轮传动时节圆作纯滚动的原理或利用杠杆放大或缩小的原理等来缩小机构尺寸。圆柱凸轮机构尺寸比较紧凑,尤其是在从动件形成较大的情况下。盘状凸轮机构的尺寸也可借助杠杆原理相应缩小。

3)应使机构具有较好的动力学特性:一是采用传动角较大的机构,以提高机器的传力效益,减少功耗。尤其对于传力大的机构,这一点更为重要。如在可获得执行构件为往复摆动的连杆机构中,摆动导杆机构最为理想,其压力角始终为零。从减小运动副摩擦,防止机构出现自锁现象考虑,则尽可能采用全由转动副组成的连杆机构,因为转动副制造方便,摩擦小,机构传动灵活。二是采用增力机构,对于执行机构行程不大,而短时克服工作阻力很大的机构(如冲压机械中的主机构),应采用“增力”的方法,即瞬时有较大机械增益的机构。三是采用对称布置的机构,对于高速运转的机构,其作往复运动和平面一般运动的构件,以及偏心的回转构件的惯性力和惯性力矩较大,在选择机构时,应尽可能考虑机构的对称性,以较小运转过程中的动载荷和振动。

2、机构的选型:

据原理方案确定的执行机构所需要的运动特性或实现的功能进行搜索、选择、比较和评价,选出合适的机构形式。下表给出了当机构的原动件为转动时,各种执行构件运动形式、实现机构及应用举例,供机构选型时参考:

机构方案评价指标

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是最常用的首选机构,下表是对他们的初步评价,仅供参考。

典型机构的评价

3、机构的构型

当应用选型的方法初选出的机构形式不能完全实现预期的要求,或虽能实现功能要求但存在着机构复杂、运动精度不够或动力性能欠佳等缺点时,可采用创新构型的方法,重新构筑机构的形式。机构创新构型的基本思路是:以通过选型初步确定的机构方案为雏形,通过组合、变异、再生等方法进行突破,获得新的机构。

1)利用组合原理构型新机构

将两种以上的基本机构进行组合,充分利用各自的良好性能,改善其不良特性,创造出能够满足原理方案要求的、具有良好运动和动力特性的新型机构。如:齿轮—连杆机构,能使先进歇传送运动、实现大摆角、大行程的往复运动、同时能较精确的实现给定的运动轨迹;凸轮—连杆机构更能精确的实现给定的复杂轨迹,凸轮机构虽也可实现任意的给定运动规律的往复运动,但在从动件作往复摆动时,受压力角的限制,其摆角不能太大,将简单的连杆机构与凸轮机构组合起来,可以克服上述缺点,达到很好的效果;齿轮—凸轮机构常自由度为2的差动轮系为基础机构,并用凸轮机构为附加机构,主要应用于以下场合:实现给定运动规律的变速回转运动、实现给定运动轨迹,如机床的分度补偿机构、误差校正机构。

2)利用机构变异构型新机构:

机构倒置:机构的运动构件与机架的转换;

机构的扩展:以原有机构作为基础,增加新的构件,构成新的机构,机构扩展后,原有各构件间的相对运动关系不变,但所构成的新机构的某些性能与原机构有很大差别。

机构局部结构改变:如导杆机构的导杆槽由直线变为曲线,或机构的主动件被另一自由度为1的机构或构件组合所置换,即可得到运动停歇的特性。

运动副的变异:高副低代法。

三、实验方法

任何平面机构都是由若干个基本杆组(阿苏尔杆组)依次联接到原动件和机架上而构成。因此必须掌握平面机构组成原理、杆组概念、基本杆组的拆分与拼装方法

1、杆组的概念:

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是其原动件的数目应等于其所具有的自由度的数目。因此,机构可以拆分成机架、原动件和自由度为零的构件组。而自由度为零的构件组,还可以拆分成更简单的自由度为零的构件组,我们将最后不能再拆的最简单的自由度为零的构件组称为基本杆组(或阿苏尔杆组),简称为杆

由杆组定义,组成平面机构的基本杆组应满足条件:

023=--=H L P P n F

式中:n 为杆组中的构件数;P L 为杆组中的低副数;P H 为杆组中的高副数。由于构件数和运动副数数目均应为整数,故当n 、P L 、P H 取不同数值时,可得各类基本杆组。 1) 高副杆组:

1===H L P P n

图4-1 高副杆组

2) 低副杆组:

当P H =0时,杆组中的运动副全部为低副,称为低副杆组。由于有023=-=L P n F ,故3

2L P n =

故n 应当是2的倍数,而P L 应当是3的倍数,即n=2、4、6……,P L =3、6、9……。当n=2,P L =3时,基本杆组称为Ⅱ级组。Ⅱ级组是应用最多的基本杆组,绝大多数的机构均由Ⅱ级杆组组成,Ⅱ级杆组可以有下图所示的五种不同类型:

图4-2 平面低副Ⅱ级组

n=4,P L =6时的基本杆组特称为Ⅲ级组。常见的Ⅲ级组如图4-3所示。

A

B

A

B

图4-3 平面低副Ⅲ级组

由上述分析可知:任何平面机构均可以用零自由度的杆组依次连接到机架和原动件上的方法而形成。因此,上述机构的组成原理是机构创新设计拼装的基本原理。

2、杆组的正确拆分:

杆组正确拆分应参照如下步骤:

1)正确计算机构的自由度(注意去掉机构中的虚约束和局部自由度),并确定原动件。

2)从远离原动件的构件开始拆杆组。先试拆Ⅱ级组,若拆不出Ⅱ级组,再试拆

Ⅲ级组。即杆组的拆分应从低级别杆组拆分开始,依次向高一级杆组拆分。

正确拆分的判别标准:每拆分出一个杆组后,留下的部分仍应是一个与原机

构有相同自由度的机构,直至全部杆组拆出只剩下原动件和机架为止。

3)确定机构的级别(由拆分出的最高级别杆组而定,如最高级别为Ⅱ级组,则此机构为Ⅱ级机构)。

注:同一机构所取的原动件不同,有可能成为不同级别的机构。但当机构的原动件确定后,杆组的拆法是唯一的,即该机构的级别一定。

若机构中含有高副,为研究方便起见,可根据一定条件将机构的高副以低副来代替,然后再进行杆组拆分。

图4-4 杆组拆分例图(锯木机机构)

如图所示机构,先去掉k 处的局部自由度,计算机构的自由度:11128323-?-?=--=H L P P n F ,并设凸轮(与杆件1固连)为原动件;按步骤2)的拆分原则,先拆分出由杆件4、5,2、3,6、7组成的三个Ⅱ级杆组,再拆分出由杆件8组成的单构件高副杆组,最后剩下的是原动件1和机架9。上图机构为Ⅱ级机构。 3、杆组的正确拼装:

根据事先拟定的机构运动简图,利用机构运动创新设计方案实验台提供的零件按机构运动的传递顺序进行拼装。拼装时,通常先从原动件开始,按运动传递规律进行拼装。拼装时,应保证各构件均在相互平行的平面内运动,这样可避免各运动构件之间的干涉,同时保证各构件运动平面与轴的轴线垂直。拼装应以机架铅垂面为参考平面,由里向外拼装。

注意:为避免连杆之间运动平面相互紧贴而摩擦力过大或发生运动干涉,在装配时应相应装入层面限位套。

机构运动创新设计方案实验台提供的运动副拼接方法参见以下各图所示。

1)实验台机架:如图4-5

实验台机架中有5根铅垂立柱,均可沿X 方向移动。移动前应旋松在电机侧安装在上、下横梁上的立柱紧固螺钉,并用双手移动立柱到需要的位置后,应将立柱与上(或下)横梁靠紧再旋紧立柱紧固螺钉(立柱与横梁不靠紧旋紧螺钉时会使立柱在X 方向发生偏移)。 注:立柱紧固螺钉只需旋松既可,不允许将其旋下。

立柱上的滑块可在立柱上沿Y 方向移动,要移动立柱上的滑块,只需将滑块上的内六角平头紧定螺钉旋松即可(该紧定螺钉在靠近电机侧)。

按上述方法移动立柱和滑块,就可在机架的X 、Y 平面内确定固定铰链的位置。

图4-5 实验台机架图

2)主、从动轴与机架的连接(下图各零件编号与“机构运动创新设计方案实验台组件清单”序号相同,后述各图均相同)如图4-6

运动控制平台—实验指导书

实验1 了解运动控制实验系统 1.1 实验目的 1、了解运动控制系统中的步进电机,伺服电机,变频电机,及其他们的驱动,并掌握步进电机与伺服电机的区别。 2、掌握运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原理,与方框图,知道运动控制卡是运动控制系统的核心。 3、了解电机的面板控制,在有些工业控制过程中,能在程序控制无响应的状态下用面板进行紧急停止运动。 1.2 实验设备 1、运动控制系统实验平台一台。 2、微型计算机一台。 1.3 概述 此多轴运动控制实验平台是基于“PC+运动控制卡”模式的综合性实验平台,对各类控制电机实施单轴和多轴混合运动控制。 该实验平台是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机电控制的基本原理,熟悉现代机电一体化产品控制系统的入门工具。通过该平台的实物教学和实际编程操作,学生可以掌握现代各类控制电机基本控制原理、运动控制的基本概念、运动控制系统的集成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运动控制系统组成 PC机(上位机)、运动控制器(下位机)、接口板、24V直流电源、交流伺服电机驱动器、交流伺服电机、步进电机驱动器、步进电机、变频调速电机驱动器、变频调速电机、导线及电缆。 运动控制实验台结构图如下: 图1.1系统硬件方框图

*上图中直流电源为24V,直流稳压电源,为接口卡与步进电机驱动器提供电压。 伺服电机(及其驱动器): 伺服电动机又称执行电动机,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用作执行元件,把所收到的电信号转换成电动机轴上的角位移或角速度输出。分为直流和交流伺服电动机两大类,其主要特点是,当信号电压为零时无自转现象,转速随着转矩的增加而匀速下降。 交流伺服电机的工作原理:伺服电机内部的转子是永磁铁,驱动器控制的U/V/W三相电形成电磁场,转子在此磁场的作用下转动,同时电机自带的编码器反馈信号给驱动器,驱动器根据反馈值与目标值进行比较,调整转子转动的角度。伺服电机的精度决定于编码器的精度(线数)。 步进电机(及其驱动器): 步进电机是将电脉冲信号转变为角位移或线位移的开环控制元件。在非超载的情况下,电机的转速、停止的位置只取决于脉冲信号的频率和脉冲数,而不受负载变化的影响,即给电机加一个脉冲信号,电机则转过一个步距角。这一线性关系的存在,加上步进电机只有周期性的误差而无累积误差等特点。使得在速度、位置等控制领域用步进电机来控制变的非常的简单。 变频电机(及其变频器): 变频电机与普通交流电机并无大异。主要靠变频器来调节输入给变频电机交流信号的频率来改变电机转速。如数控机床上的主轴电机。 运动控制器(卡): 运动控制器就是通过读取PC机把编程语言并把他们转化为控制电机的输入信号,以达到用户的控制要求的一个装置。 本系统所用控制器型号:GE-300-SV-PCI-R 1.5 系统接线: 伺服接线:伺服驱动器端L1,L2与220V交流电连接; 伺服电机端电源引线红线连U,蓝色连V,黄色连W,黄绿色连FG; 伺服电机端编码器引线与伺服驱动器端CN3端口相连; 伺服驱动器端CN2端口与运动控制器端子板CN5(CN6)连接起来。 步进接线:步进驱动器端V+/V-与直流24V电源相连; 步进电机与步进驱动器接线参考电机上的接线简图即可顺利完成; 步进驱动器端pu+端口与运动控制器端子板CN7(23口)相连,pu-端口与CN7(11口) 相连、DR+端口与CN7(9口)相连,DR-端口与CN7(22口)相连。 主轴接线:变频器R/L1,S/L2,T/L3任意两个端口与220V交流电电源连接; 交流电机三条引线与变频器U/T1,V/T2,W/T3相连(没有顺序,随意连接);

机构运动创新设计..

课程设计报告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 学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 _______________ 机构运动创新设计______________

2015年1月5日 目录 、概述................................. 1 .....................................................

一、概述: 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是各类复杂机械设计中决定性的一步,机构的设计选型一般先通过作图和计算来进行,一般比较复杂的机构都有多个方案,需要制作模型来试验和验证,多次改进后才能得到最佳的方案和参数。本实验所用搭接试验台能够任意选择平面机构类型,组装调整机构尺寸等功能,能够比较直观、方便的搭接、验证、调试、改进、确定设计方案,较好地改善了在校学生对平面机构的学习和设计一般只停留在理论设计“纸上谈兵”的状况二、课程设计目的: 1、培养学生对连杆机构的理解掌握与创新设计能力,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背景的训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设计及工程实践动手能力。 2 、通过机构的拼接,在培养工程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要求学生在拼装一个已有模型之外,自己通过对现实生产和生活中的连杆机构机械产品的观察和理解,通过试验台设备进行拼装和仿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 、加深学生对连杆机构组成原理的认识,进一步掌握连杆机构的创新设计方法。 4、学习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与自由度的计算。 三、课程设计要求和内容: 实验设备和工具 CQJP-D 机构运动创新设计方案拼装及仿真实验台,包括组成机构的各种运动副、构件、动力源及一套实验工具(扳手、螺丝刀)。其中构件包括机架、连杆、圆柱齿轮、齿条、凸轮及从动件、槽轮及拨盘和皮带轮等;运动副包括转动副、移动副、齿轮副、槽轮副等。 实验原理 平面机构是由各个杆组依次联结到机架和原动件上形成的。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是机构的自由度大于零,且原动件数和机构的自由度相等。所拼接的机构必须满足以上两个条件。将主要由连杆构成的连杆机构(可加入一个其他类型构件如齿轮、凸轮、槽轮等)进行拼装,计算分析其自由度后,输入动力源进行 机构运行。实验内容与步骤

《控制系统CAD》实验指导书

《控制系统CAD及仿真》实验指导书 自动化学院 自动化系

实验一SIMULINK 基础与应用 一、 实验目的 1、熟悉并掌握Simulink 系统的界面、菜单、工具栏按钮的操作方法; 2、掌握查找Simulink 系统功能模块的分类及其用途,熟悉Simulink 系统功能模块的操作方法; 3、掌握Simulink 常用模块的内部参数设置与修改的操作方法; 4、掌握建立子系统和封装子系统的方法。 二、 实验内容: 1. 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000 ()(0.11)(0.0011) G s s s s = ++ 应用Simulink 仿真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 2.PID 控制器在工程应用中的数学模型为: 1 ()(1)()d p i d T s U s K E s T s T s N =+ + 其中采用了一阶环节来近似纯微分动作,为保证有良好的微分近似效果,一般选10N ≥。试建立PID 控制器的Simulink 模型并建立子系统。 三、 预习要求: 利用所学知识,编写实验程序,并写在预习报告上。

实验二 控制系统分析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如何使用Matlab 进行系统的时域分析 2、掌握如何使用Matlab 进行系统的频域分析 3、掌握如何使用Matlab 进行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4、掌握如何使用Matlab 进行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5、掌握如何使用Matlab 进行系统的能观测性、能控性分析 二、 实验内容: 1、时域分析 (1)根据下面传递函数模型:绘制其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并在图上读标注出峰值,求出系统 的性能指标。 8 106) 65(5)(2 32+++++=s s s s s s G (2)已知两个线性定常连续系统的传递函数分别为1G (s)和2G (s),绘制它们的单位脉冲响 应曲线。 4 5104 2)(2 321+++++=s s s s s s G , 27223)(22+++=s s s s G (3)已知线性定常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和初始条件,绘制其零输入响应曲线。 ?? ??????????--=????? ???? ???212107814.07814.05572.0x x x x []?? ????=214493 .69691.1x x y ??? ???=01)0(x 2、频域分析 设线性定常连续系统的传递函数分别为1G (s)、2G (s)和3G (s),将它们的Bode 图绘制在一张图中。 151)(1+= s s G ,4 53.0)(22++=s s s G ,16.0)(3 +=s s G 3、根轨迹分析 根据下面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绘制系统根轨迹,并分析系统稳定 的K 值范围。 ) 2)(1()()(++= s s s K s H s G

7.实验七 机构创新组合设计实验

实验七机构创新组合设计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学生对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认识,进一步了解机构组成及运动特性。 2、训练学生的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综合设计的能力。 二、实验设备及工具 1、JKZB-Ⅱ机构创新组合设计实验台。附件:齿轮、齿条、槽轮、凸轮、转动轴、连杆、各种连接组合零部件等。 2、装拆工具:十字起子、活动扳手、内六角扳手、钢板尺、卷尺等。 3、学生自备草稿纸、笔、绘图工具等。 三、实验要求 1、每2~3人一组,每一组实验前拟一份机构运动设计方案,实验后提交新设计方案. 2、完成实验后各组将机械零部件“物还原位”,老师验收后方可离去. 3、每人完成一份实验报告。 四、实验原理和方法 根据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任何平面机构都可以由若干个基本杆组依次联接到原动件和机架上而构成,故可通过选定的机构类型,拼装该机构并进行分析。 1

五、实验内容 1、自行到实验室熟悉本实验中的实验装置,各种零部件、装拆工具的功能;了解机构的拼接方法,拟订自已的机构运动方案的拼接步骤。 2、自拟或课本提供的机构运动方案做为拼接对象。 3.拼接机构,将各基本杆组按运动传递规律顺序拼接到原动件和机架上。 4.绘制运动简图,分析所拼接的平面机构。 5.根据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利用常用的零部件拼接调整,设计一种具有新型的带发明创造性的组合机构。每一组提交一份机构创新设计方案。 6.最后把组合机构安装在实验平台上,进行测试分析、运动分析、实验结果分析、拟定这次实验的步骤,并写出实验报告。 六、实验方法与步骤 1.学生使用“机构创新组合设计实验台”提供的各种零件。按照自己的运动方案简图,先在桌面上进行机构的初步试验组装,这一步的目的是杆件分层。一方面为了使各个杆件在互相平行的平面内运动,一一方面为了避免各个杆件,各个运动副之间发生运动干涉。 2.按照上一步骤试验好的分层方案,从最里层开始,依次将各个杆件组装连接到机架上。选取构件杆,连接转动副或移动副。凸轮。齿轮。齿条与杆件用转动副连接,凸轮。齿轮。齿条与杆件用移动副连接,杆件以转动副的形式与机架相连,杆件以移动副的形式与机架相连,最后组装连接输入转动的原动件或输入移动的原动件。 3.根据输入运动的形式选择原动件。若输入运动为转动(工程实际中以柴油机,电动机等为动力的情况),则选用双轴承式主动定铰链轴或蜗杆为原动件,并使用电机通过软轴联轴器进行驱动。若输入运动为移动(工程实际中以油缸,气缸等为动力的情况),可选用适当行程的气缸驱动,用软管连接好气缸,气控组件和空气压缩机并进行空载形成实验。 4.试用手动的方式摇动或推动原动件,观察整个机构各个杆,副的运动,确定运动没有干涉后,安装电动机,用柔性联轴节将电机与机构相连,或安装气缸,用附件将气缸与机构相连。 5.检查无误后,接通电源试机 6.观察机构系统的运动,对机构系统的工作到位情况,运动学及动力学特性作出定性的分析和评价。一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①各个杆、副是否发生干涉 ②有无形成运动副的两构件的运动不在一个平面,因而出现摩擦力过大的现象 ③输入转动的原动件是否为曲柄。 2

数控插补多轴运动控制实验指导书(学生)

数控插补多轴运动控制系统解剖实验 实验学时:8 实验类型:独立授课实验 实验要求:必修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本实验使学生掌握数控插补多轴控制装置的基本工作原理; 2、根据常用低压电器原理分析各运动控制电气元件的应用原理,分析数控插补运动实现的控制原理; 3、根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要求和设计流程进行运动控制系统的功能分析、机械结构分析、控制系统分析以及相关传感器选型等方面的设计内容。 本实验以数控插补多轴运动控制系统为具体对象,使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和开发的技术流程和主要内容,通过运动控制系统的实现过程掌握常用电气元件识别和原理、数控插补原理、位置伺服控制系统等的设计和实现方式。 二、实验内容 1、通过数控插补多轴控制装置及其相关系统的测试和观察,分析数控插补的工作原理; 2、分析系统的功能、机械结构分析、运动关系以及相关传感器等,分析其相关的机械结构、电机及其驱动模块和传感反馈环节等; 3、根据常用低压电器原理,分析系统各运动控制电气元件的应用原理,分析数控插补运动过程实现的控制原理,并绘制相关的控制原理图和系统连接图。 三、实验设备 1、多轴运动控制系统一套(含电控箱) 2、PC机一台 3、GT-400-SG-PCI 卡一块(插在PC机内部)

四、实验原理 该数控插补多轴运动控制系统是依据开放式数控系统原理构建的,其以通用计算机(PC)的硬件和软件为基础,采用模块化、层次化的体系结构,能通过各种形式向外提供统一应用程序接口的系统。开放式数控系统可分为 3类:(1)CNC 在 PC中;(2)PC作为前端,CNC作为后端;(3)单 PC,双 CPU平台。 本实验采用第一类,把顾高公司的 GT-400-SG-PCI 多轴运动控制卡插入PC 机的插槽中,实现电机的运动控制,完成多轴运动控制系统的控制。其优点如下:(1)成本低,采用标准 PC机;(2)开放性好,用户可自定义软件;(3)界面比传统的 CNC 友好。 图1为该系统的硬件构成图,运动平台机械本体采用模块化拼装,主要由普通PC机、电控箱、运动控制卡、伺服(步进)电机及相关软件组成。其主体由两个直线运动单元(GX系列)组成。每个GX系列直线运动单元主要包括:工作台面、滚珠丝杆、导轨、轴承座、基座等部分,其结构见图2。伺服型电控箱内装有交流伺服驱动器,开关电源,断路器,接触器,运动控制器端子板,按钮开关等。步进型电控箱则装有步进电机驱动器,开关电源,运动控制器端子板,船形开关等。 图1 数控插补多轴控制系统硬件构成

平面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

实验四 平面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学生对机构组成原理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机构组成及其运动特性; 2. 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动手能力; 3.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综合设计能力。 二、 设备和工具 1.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台; 2.工具箱一套; 3.自备三角板、圆规和草稿纸等文具。 三、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1.预习实验,掌握实验原理,初步了解机构创新模型; 2.选择设计题目,初步拟定机构系统运动方案。 四、 实验原理 任何平面机构均可以用零自由度的杆组依次连接到原动件和机架上的方法来组成,这是机构的组成原理,也是本实验的基本原理。 1.杆组的概念 由于平面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是机构的原动件数目与机构的自由度相等,因此机构均由机架、原动件和自由度为零的从动件通过运动副联结而成。将从动件系统拆成若干个不可再分的自由度为零的运动链,称为基本杆组(简称杆组)。 根据杆组的定义,组成平面机构杆组的条件是: F = 3n - 2P L - P H =0 (4-1) 式中: n 为杆组中的构件数;P L 为杆组中的低副数;P H 为杆组中的高副数。由于构件 数和运动副数目均应为整数,故当n 、P L 、P H 取不同数值时,可得各类基本杆组。 当P H =0时,杆组中的运动副全部为低副,称为低副杆组。由于有F = 3n - 2P L - P H =0,故32L P n ,则n 应当是2的倍数,而P L 应当是3的倍数,即n :2、4、6……,P L =3、6、9……。 当n=2,P L =3时,基本杆组称为II 级组。II 级组是应用最多的基本杆组,绝大多数的机构 均由II 级杆组组成,II 级杆组可以有下图所示的五种不同类型: 图4-1 平面低副Ⅱ级杆组

PLC控制系统实验指导书(三菱)(精)

电气与可编程控制器实验指导书 实验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个重要环节.实验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使用所学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基本理论并获得实践技能的重要手段。 一 LC控制系统实验的目的和任务实验目的 1.进行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 2.巩固、加深并扩大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3.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细致踏实的科学作风和良好的实验习惯。为将来从事生产和科学实验打下必要的基础。 4.直观察常用电器的结构。了解其规格和用途,学会正确选择电器的方法。 5.掌握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线路的基本环节。 6.初步掌握可编程序控制器的使用方法及程序编制与调试方法。 应以严肃认真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踏实细致的作风对待实验课,并在实验课中注意培养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实验方法 做一个实验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实验前的准备;进行实验;实验后的数据处理、分及写出实验报告。 1.实验前的准备 实验前应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明确实验目的、要求、内容、步骤,并复习有关理论知识,在实验前要能记住有关线路和实验步骤。 进入实验室后,不要急于联接线路,应先检查实验所用的电器、仪表、设备是否良好,了解各种电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型号规格,熟悉仪器设备的技术性能和使用

方法,并合理选用仪表及其量程。发现实验设备有故障时,应立即请指导教师检查处理,以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2. 联接实验电路 接线前合理安排电器、仪表的位置,通常以便于操作和观测读数为原则。各电器相互间距离应适当,以联线整齐美观并便于检查为准。主令控制电器应安装在便于操作的位置。联接导线的截面积应按回路电流大小合理选用,其长度要适当。每个联接点联接线不得多余两根。电器接点上垫片为“瓦片式”时,联接导线只需要去掉绝缘层,导体部分直接插入即可,当垫片为圆形时,导体部分需要顺时针方向打圆圈,然后将螺钉拧紧,下允许有松脱或接触不良的情况,以免通电后产生火花或断路现象。联接导线裸露部分不宜过长。以免相邻两相间造成短路,产生不必要的故障。 联接电路完成后,应全面检查,认为无误后,请指导老师检查后,方可通电实验。 在接线中,要掌握一般的控制规律,例如先串联后并联;先主电路后控制电路;先控制接点,后保护接点,最后接控制线圈等。 3.观察与记录 观察实验中各种现象或记录实验数据是整个实验过程中最主要的步骤,必须认真对待。 进行特性实验时,应注意仪表极性及量程。检测数据时,在特性曲线弯曲部分应多选几个点,而在线性部分时则可少取几个点。 进行控制电路实验时。应有目的地操作主令电器,观察电器的动作情况。进一理解电路工作原理。若出现不正常现象时,应立即断开电源,检查分析,排除故障后继续实验。 注意:运用万用表检查线路故障时,一般在断电情况下,采用电阻档检测故障点;在通电情况下,检测故障点时,应用电压档测量(注意电压性质和量程;此外,还要注意

实验四-机构创新组合设计实验

实验四机构创新组合设计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学生对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认识,进一步了解机构组成及运动特性。 2、训练学生的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综合设计的能力。 二、实验设备及工具 1、JKZB-Ⅱ机构创新组合设计实验台。附件:齿轮、齿条、槽轮、凸轮、转动轴、连杆、各种连接组合零部件等。 2、装拆工具:十字起子、活动扳手、内六角扳手、钢板尺、卷尺等。 3、学生自备草稿纸、笔、绘图工具等。 三、实验要求 1、每2~3人一组,每一组实验前拟一份机构运动设计方案,实验后提交新设计方案. 2、完成实验后各组将机械零部件“物还原位”,老师验收后方可离去. 3、每人完成一份实验报告。 四、实验原理和方法 根据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任何平面机构都可以由若干个基本杆组依次联接到原动件和机架上而构成,故可通过选定的机构类型,拼装该机构并进行分析。

五、实验内容 1、自行到实验室熟悉本实验中的实验装置,各种零部件、装拆工具的功能;了解机构的拼接方法,拟订自已的机构运动方案的拼接步骤。 2、自拟或课本提供的机构运动方案做为拼接对象。 3.拼接机构,将各基本杆组按运动传递规律顺序拼接到原动件和机架上。 4.绘制运动简图,分析所拼接的平面机构。 5.根据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利用常用的零部件拼接调整,设计一种具有新型的带发明创造性的组合机构。每一组提交一份机构创新设计方案。 6.最后把组合机构安装在实验平台上,进行测试分析、运动分析、实验结果分析、拟定这次实验的步骤,并写出实验报告。 六、实验方法与步骤 1.学生使用“机构创新组合设计实验台”提供的各种零件。按照自己的运动方案简图,先在桌面上进行机构的初步试验组装,这一步的目的是杆件分层。一方面为了使各个杆件在互相平行的平面内运动,一一方面为了避免各个杆件,各个运动副之间发生运动干涉。 2.按照上一步骤试验好的分层方案,从最里层开始,依次将各个杆件组装连接到机架上。选取构件杆,连接转动副或移动副。凸轮。齿轮。齿条与杆件用转动副连接,凸轮。齿轮。齿条与杆件用移动副连接,杆件以转动副的形式与机架相连,杆件以移动副的形式与机架相连,最后组装连接输入转动的原动件或输入移动的原动件。 3.根据输入运动的形式选择原动件。若输入运动为转动(工程实际中以柴油机,电动机等为动力的情况),则选用双轴承式主动定铰链轴或蜗杆为原动件,并使用电机通过软轴联轴器进行驱动。若输入运动为移动(工程实际中以油缸,气缸等为动力的情况),可选用适当行程的气缸驱动,用软管连接好气缸,气控组件和空气压缩机并进行空载形成实验。 4.试用手动的方式摇动或推动原动件,观察整个机构各个杆,副的运动,确定运动没有干涉后,安装电动机,用柔性联轴节将电机与机构相连,或安装气缸,用附件将气缸与机构相连。 5.检查无误后,接通电源试机 6.观察机构系统的运动,对机构系统的工作到位情况,运动学及动力学特性作出定性的分析和评价。一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①各个杆、副是否发生干涉 ②有无形成运动副的两构件的运动不在一个平面,因而出现摩擦力过大的现象 ③输入转动的原动件是否为曲柄。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系统》实验指导书(自编)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 运动控制系统 实验指导书 昆明理工大学信自学院自动化系 2012年9月 目录 实验须知 实验一双闭环不可逆直流调速系统调试 实验二双闭环不可逆直流调速系统的静特性研究 实验三双闭环不可逆直流调速系统的动特性研究 实验四逻辑无环流可逆直流调速系统实验 实验五矢量坐标变换仿真 实验六转差频率控制的交流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仿真 实验七无速度传感器的矢量控制系统仿真 附录1双闭环不可逆直流调速系统原理图及所需挂件 附录2逻辑无环流直流可逆调速系统原理图及所需挂件 实验须知 实验课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实验,是理论联系实际,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的有关理论知识,培养、锻炼和提高对实际系统的调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实验也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作风,以达到工程技术人员应有的本领,因此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认真对待实验课,要求做到:

一、实验前预习,要求: 1、了解所有实验系统的工作原理 2、明确实验目的,各项实验内容、步骤和做法 3、拟定实验操作步骤,画出实验记录表格等。 二、实验中认真、要求: 1、熟知所有设备,认真按实验要求,有步骤地进行各项内容的实验。 2、测试前,必须熟悉仪器、仪表的使用,注意量程。 3、认真记录测试数据和波形。 4、不许带电操作,每次更换线路时,必须断点进行操作,通电前,必 须经指导老师检查,方可合闸。 5、同组同学,必须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三、实验后认真写实验报告 1、整理各项实验数据,列成表格,按要求绘制有关曲线,进行分析比 较。 2、记录和分析实验中的各种现象。 四、实验装置 自动控制系统实验全部在DJDK-Ⅱ型装置上进行。详见“DJDK-Ⅱ实验装置简介”。 实验一双闭环不可逆直流调速系统调试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调速系统各单元电路的调整方法,弄清他们的工作原理及其在系统中 的应用。 2、掌握双闭环不可逆直流调速系统的调试方法和步骤。 二、系统组成及所需挂件 详见附录一。 三、实验内容 (一)双闭环调速系统调试原则 ①先单元、后系统,即先将单元的参数调好,然后才能组成系统。

过程控制系统实验指导书解析

过程控制系统实验指导书 王永昌 西安交通大学自动化系 2015.3

实验一先进智能仪表控制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学习YS—170、YS—1700等仪表的使用; 2.掌握控制系统中PID参数的整定方法; 3.熟悉Smith补偿算法。 二、实验内容 1.熟悉YS-1700单回路调节器与编程器的操作方法与步骤,用图形编程器编写简单的PID仿真程序; 2.重点进行Smith补偿器法改善大滞后对象的控制仿真实验; 3.设置SV与仿真参数,对PID参数进行整定,观察仿真结果,记录数据。 4.了解单回路控制,串级控制及顺序控制的概念,组成方式。 三、实验原理 1、YS—1700介绍 YS1700 产于日本横河公司,是一款用于过程控制的指示调节器,除了具有YS170一样的功能外,还带有可编程运算功能和2回路控制模式,可用于构建小规模的控制系统。其外形图如下: YS1700 是一款带有模拟和顺序逻辑运算的智能调节器,可以使用简单的语言对过程控制进行编程(当然,也可不使用编程模式)。高清晰的LCD提供了4种模拟类型操作面板和方便的双回路显示,简单地按前面板键就可进行操作。能在一个屏幕上对串级或两个独立的回路进行操作。标准配置I/O状态显示、预置PID控制、趋势、MV后备手动输出等功能,并且可选择是否通信及直接接收热偶、热阻等现场信号。对YS1700编程可直接在PC机上完成。

SLPC内的控制模块有三种功能结构,可用来组成不同类型的控制回路:(1)基本控制模块BSC,内含1个调节单元CNT1,相当于模拟仪表中的l台PID调节器,可用来组成各种单回路调节系统。 (2)串级控制模块CSC,内含2个互相串联的调节单元CNTl、CNT2,可组成串级调节系统。 (3)选择控制模块SSC,内含2个并联的调节单元CNTl、CNT2和1个单刀三掷切换开关CNT3,可组成选择控制系统。 当YS1700处于不同类型的控制模式时,其内部模块连接关系可以表示如下:(1)、单回路控制模式

伺服运动控制---实验2+实验4指导书

实验二 步进电机控制实验 [实验目的] 1.掌握使用步进电机驱动器控制步进电机的系统设计方法; 2.熟悉步进电机驱动器的用法; 3.掌握基于步进驱动器的步进电机单轴控制方法。 [实验设备] 1.计算机; 2.台达EH 系列可编程序控制器; 3.步进电机驱动器WD3-007; 4.三相步进电机VRDM 3910/50 LWA 。 [实验原理及线路] 1.德国百格拉步进电机驱动器WD3—007如图1所示,驱动器面板说明如下: 信号接口:PULSE+ 电机输入控制脉冲信号; DIR+ 电机转动方向控制信号; RESET+ 复位信号,用于封锁输入信号; READY+ 报警信号; PULSE-、DIR-、RESET-和READY-短接公共地; 状态指示:RDY 灯亮表示驱动器正常工作; TEMP 灯亮表示驱动器超温; FLT 灯亮表示驱动器故障; 功能选择:MOT.CURR 设置电机相电流; STEP1、STEP2 设置电机每转的步数; CURR.RED 设定半流功能 PULSE.SYS 可设置成“脉冲和方向”控制方式; 也可以设置成“正转和反转”控制方式; 功率接口:DC+和DC-接制动电容; U 、V 、W 接电机动力线,PE 是地; L 、N 、PE 接驱动器电源,电源电压是220VAC 输入时,最大电流是3A 。电源线横截面≥1.5平方毫米,尽量短。驱动器的L 端和N 端接供电电源,同时要串接一个6.3A 保险丝;PE 为接地。 信号说明: (1)PULSE :脉冲信号输入端,每一个脉冲的上升沿使电机转动一步。 (2)DIR :方向信号输入端,如“DIR ”为低电平,电机按顺时针方向旋转;“DIR ”为高电平电机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3)CW :正转信号,每个脉冲使电机正向转动一步。 (4)CCW :反转信号,每个脉冲使电机反向转动一步。 (5)RESET :复位信号,如复位信号为低电平时,输入脉冲信号起作用,如果复位信号为高电平时就禁止任何有效的脉冲,输入信号无效,电机无保持扭矩。 (6)READY :输入报警信号:READY 是继电器开关,当驱动器正常工作时继电器闭合,当驱动器工作异常时继电器断开。继电器允许最高输入电压和电流是:35VDC ,10mA ≤I ≤200mA ,电阻性负载。如用该继电器,要把他串联到CNC 的某输入端。当驱动器正常工作时继 STEP1ON 1 2 3 4PULES.SYS CURR.RED STEP2 PACER W WD3-007PE N L PE U V DC-DC+READY-READY+ RESET-RESET+ DIR-/CCW-DIR+/CCW+ PULSE-/CW-PULSE+/CW+ MOT.CURR FLT TEMP RDY C 40 F E D 2 138A 9B 7 65 图1 步进电机驱动器

机原实验--机械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3实验报告

本次实验的要求,全班共分为八组。每组设计一至二个方案。 实验地点:实验中心北楼202 陈老师 2013.12.23 机械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际机构的应用和搭接加深对不同机构运动特性的理解。 2. 通过对典型机构的组装,掌握活动连接,固定连接的结构和特点,了解实际机构与机构简图的不同之处,避免设计时出现运动的干涉。 3. 通过现场操作,培养实际动手能力,现场应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 4. 通过实验的多方案设计,培养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设计能力。 二、实验原理 通常机构由三个部分组成,原动件—传动件—从动件。原动件输出运动和动力,经传动件的变化,由从动件对外输出。 平面连杆机构由原动件—连架杆、传动件—连杆和从动件-连架杆组成。 三、实验设备及工具 1.ZBS-C机构运动创新设计实验台 2. 工具:外六角扳手(2把),内六角扳手(2个),钢尺(1个),十字起(1把) 一字起(1把) 四、实验内容(任选一至二项) 1.多功能移动式残病人浴缸翻转机构 ⑴上身部缸体翻转机构 要求上身部缸体从水平位置向上翻转至70度,即翻转角为0-70度. 可采用的机构:摆动导杆机构,导杆与上身部缸体固装在-起,带动缸体翻转。

2. 牛头创床机构 要求刨刀(安装在滑枕上)作直线往复运动。 可采用的机构:摆动导杆机构和滑块机构组合。 方案 (一) 方案(二) 3.飞机起落架 要求起落架上轮子从水平位置向下翻转至垂直位置,利用死点使起落架轮子保持在垂直位置。可采用的机构:双摇杆机构

起落架的要求如下: a. 起落架放下后,只要油缸的锁紧长度不变,整个机架构成自由度为零的刚性结构,且处在稳定的死点位置。 b. 起落架收起时,活塞杆内移,轮子移至水平位置。 c. 机构的最小传动角大于30°。 4.冲压成型机 压头作垂直上下直线运动,以较小功率带动主动件运动时,滑块能产生巨大的冲压力。 可采用的机构:多杆增力机构 5.精压机机构

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DCS)课程实验指导书(详)

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DCS)课程实验指导书实验一、单容水箱液位PID整定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熟悉单回路反馈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2、分析分别用P、PI和PID调节时的过程图形曲线。 3、定性地研究P、PI和PID调节器的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设备 AE2000A型过程控制实验装置、JX-300X DCS控制系统、万用表、上位机软件、计算机、RS232-485转换器1只、串口线1根、网线1根、24芯通讯电缆1根。 三、实验原理 图2-15为单回路水箱液位控制系统 单回路调节系统一般指在一个调节对象上用一个调节器来保持一个参数的恒定,而调节器只接受一个测量信号,其输出也只控制一个执行机构。本系统所要保持的参数是液位的给定高度,即控制的任务是控制水箱液位等于给定值所要求的高度。根据控制框图,这是一个闭环反馈单回路液位控制,采用SUPCON JX-300X DCS控制。当调节方案确定之后,接下来就是整定调节器的参数,一个单回路系统设计安装就绪之后,控制质量的好坏与控制器参数选择有着很大的关系。合适的控制参数,可以带来满意的控制效果。反之,控制器参数选择得不合适,则会使控制质量变坏,达不到预期效果。一个控制系统设计好以后,系统的投运和参数整定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一般言之,用比例(P)调节器的系统是一个有差系统,比例度δ的大小不仅会影响到余差的大小,而且也与系统的动态性能密切相关。比例积分(PI)调节器,由于积分的作用,不仅能实现系统无余差,而且只要参数δ,Ti调节合理,也能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动态性能。比例积分微分(PID)调节器是在PI调节器的基础上再引入微分D的作用,从而使系统既无余差存在,又能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快速性、稳定性等)。但是,并不是所有单回路控制系统在加入微分作用后都能改善系统品质,对于容量滞后不大,微分作用的效果并不明显,而对噪声敏感的流量系统,加入微分作用后,反而使流量品质变坏。对于我们的实验系统,在单位阶跃作用下,P、PI、PID调节系统的阶跃响应分别如图2-16中的曲线①、②、③所示。 图2-16 P、PI和PID调节的阶跃响应曲线

数控运动控制技术实验 实验指导书

机械工程学科应用型研究生综合实验Ⅱ 实验指导书 (数控运动控制技术分册) 富宏亚主编 机电工程学院 2014年3月

目录 实验一数控系统硬件连接与电机测试实验 (1) 实验1.1 数控系统硬件连接实验 (1) 实验1.2 数控系统电机测试实验 (5) 实验二数控系统控制软件设计实验 (7) 实验2.1 单轴运动控制软件设计实验 (7) 实验2.2 直线插补运动控制软件设计实验 (13)

实验一数控系统硬件连接与电机测试实验 实验1.1 数控系统硬件连接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数控综合实验台的组成和电路连接。 2、掌握数控系统的构成原理。 二、实验所用单元 计算机、雷泰DMC5480运动控制卡、实验台控制面板、小型3轴立式铣床。 三、实验原理 1、如图1-1所示,数控综合实验台由计算机、雷泰DMC5480运动控制卡、实验台控制面板、小型3轴立式铣床组成。运动控制卡安装在计算机的PCI插槽中;实验台控制面板上安装了电机驱动器、电源、继电器、空气开关、急停和接线板等元器件,小型3轴立铣床包括3个运动轴X、Y、Z和1个主轴。 图1-1硬件系统总体实物图 2、以X轴运动控制电路为例,X轴伺服电机驱动器1与运动控制卡的电路如图1-2所示,各连线引脚定义如表1-1和表1-2所示。Y轴伺服电机驱动器2、Z 轴伺服电机驱动器3与运动控制卡之间的电路可参考X轴运动控制电路进行接线。

图1-2 X轴电机驱动器与运动控制卡连接电路图 3、DMC5480运动控制卡为每个轴配有两个限位信号、1个原点信号。每路信号都加有滤波器可以过滤高频噪声,保证动作可靠。各传感器与运动控制卡接线电路图如图1-3所示: 图1-3 运动控制卡X1引脚与传感器的连接电路图

单回路控制系统实验过程控制实验指导书

单回路控制系统实验 单回路控制系统概述 实验三单容水箱液位定值控制实验 实验四双容水箱液位定值控制实验 实验五锅炉内胆静(动)态水温定值控制实验 实验三 实验项目名称:单容液位定值控制系统 实验项目性质:综合型实验 所属课程名称:过程控制系统 实验计划学时:2学时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单容液位定值控制系统的结构与组成。 2.掌握单容液位定值控制系统调节器参数的整定和投运方法。 3.研究调节器相关参数的变化对系统静、动态性能的影响。 4.了解P、PI、PD和PID四种调节器分别对液位控制的作用。 5.掌握同一控制系统采用不同控制方案的实现过程。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要求 本实验系统结构图和方框图如图3-4所示。被控量为中水箱(也可采用上水箱或下水箱)的液位高度,实验要求中水箱的液位稳定在给定值。将压力传感器LT2检测到的中水箱液位信号作为反馈信号,在与给定量比较后的差值通过调节器控制电动调节阀的开度,以达到控制中水箱液位的目的。为了实现系统在阶跃

给定和阶跃扰动作用下的无静差控制,系统的调节器应为PI或PID控制。 三、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和材料 1.实验对象及控制屏、SA-11挂件一个、计算机一台、万用表一个; 2.SA-12挂件一个、RS485/232转换器一个、通讯线一根; 3.SA-44挂件一个、CP5611专用网卡及网线、PC/PPI通讯电缆一根。 四、实验方法、步骤及结果测试 本实验选择中水箱作为被控对象。实验之前先将储水箱中贮足水量,然后将阀门F1-1、F1-2、F1-7、F1-11全开,将中水箱出水阀门F1-10开至适当开度,其余阀门均关闭。 具体实验内容与步骤按二种方案分别叙述。 (一)、智能仪表控制 1.按照图3-5连接实验系统。将“LT2中水箱液位”钮子开关拨到“ON”的位置。 图3-4 中水箱单容液位定值控制系统

机构创新设计实验报告

机构创新设计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名称:机械原理 学院:机电学院 专业班级:10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学号:101401010124 学生姓名:舒展 2012年6月28日机构创新设计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际机构的应用设计和搭接加深对不同机构运动特性的 理解; 2.通过对典型机构的组装,掌握活动连接、固定连接的结构和特 点;了解实际机构与机构简图的不同处,避免设计时出现运动 的干涉。 3.通过现场操作,培养实际动手和现场应变能力。 4.通过实验的多方案设计培养发散思维和创新设计能力。 二、实验设备 ZSB-C机构创新设计方案试验台。 三、实验原理 此机构由电动机输出动能,再由皮带动齿轮转动,然后由一个小齿轮和一个大齿轮组合,降低输出速度。 构造一个曲柄摇杆机构,实现将电机转动转变化摇杆传动的功能。 利用曲柄摇杆机构特性设计一个能实现刚体给定位置的机构。 最终实现机构运用原理设计要求。 四、备选方案分析和最终选型方案。 设计好曲柄摇杆机构,可选择设计起重机构、铸造造型机沙箱翻转机构、读数机构、轨迹生成机构及缝纫机踏板机构等。 最终先择实现起重功能的起重机构。 最终选择此方案有2个原因。 五、最终选型方案的分析及选择该方案的理由

(一)实验室设备条件及设备精度限制,不能设计出比较精准的机构,此机构相比读数机构、轨迹生成机构等设计难度低,精度要求低。(二)此机构功能容易得到实现,构造比较简单,利用实验室现有机构实验设备、实验构件,在实验室中能独立完成。 六、实际拼装的机构的机构运动简图 七、实际拼装机构的杆组拆分简图

八、此机构功能 (一)实现起重 可以将重物提升到一个平台上,如:装卸载货物、掉重、起重小轿车等 (二)拔起铸造模型 (三)运送物资 (四)升降台 九、问题及建议 1.此机构的由于组成比较简单,有一些地方的设计不够完美,还需 改善。 2.实验的设备太少了,有时候大家都在做实验的时候实验零件不够 用,这使得我们设计的机构不能完全的成功。 3.设备都生锈了,我建议多对设备进行维护。 4.我们实践动手能力还需要提高,希望学院多安排此类课题设计。 十、实验心得 通过这段时间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进一步巩固、加深和拓宽所学的知识;通过设计实践,树立了正确的设计思想,增强创新意思,熟悉掌握了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也培养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自己进行了一个全面的机械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 从开始的传动方案的拟定的总体设计中,让我清楚的了解了自己接下

运动控制实验指导书

运动控制实验指导书 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 2009.2 实验的基本要求 本实验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与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学会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及实验设备拟定实验线路,选择所需仪表,确定实验步骤,测取所

需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必要结论,从而完成实验报告。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必须集中精力,及时认真做好实验。现按实验过程提出下列基本要求。

一、实验前的准备 实验前应复习教科书有关章节,认真研读实验指导书,了解实验目的、项目、方法与步骤,明确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有些内容可到实验室对照实验预习,如熟悉组件的编号,使用及其规定值等),并按照实验项目准备记录抄表等。 实验前应写好预习报告,经指导教师检查认为确实作好了实验前的准备,方可开始作实验。 认真作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对于培养同学独立工作能力,提高实验质量和保护实验设备都是很重要的。 二、实验的进行 1、建立小组,合理分工 每次实验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每组由3人组成,实验进行中的接线、调节负载、保持电压或电流、记录数据等工作每人应有明确的分工,以保证实验操作协调,记录数据准确可靠。 2、选择组件和仪表 实验前先熟悉该次实验所用的组件,记录电机铭牌和选择仪表量程,然后依次排列组件和仪表便于测取数据。 3、按图接线 根据实验线路图及所选组件、仪表、按图接线,线路力求简单明了,按接线原则是先接串联主回路,再接并联支路。为查找线路方便,每路可用相同颜色的导线或插头。 4、起动电机,观察仪表 在正式实验开始之前,先熟悉仪表刻度,并记下倍率,然后按一定规范起动电机,观察所有仪表是否正常(如指针正、反向是否超满量程等)。如果出现异常,应立即切断电源,并排除故障;如果一切正常,即可正式开始实验。 5、测取数据 预习时对实验方法及所测数据的大小作到心中有数。正式实验时,根据实验步骤逐次测取数据。 6、认真负责,实验有始有终 实验完毕,须将数据交指导教师审阅。经指导教师认可后,才允许拆线并把实验所用的组件、导线及仪器等物品整理好。 三、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根据实测数据和在实验中观察和发现的问题,经过自己分析研究或分析讨论后写出的心得体会。 实验报告要简明扼要、字迹清楚、图表整洁、结论明确。

平面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

实验四平面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 、实验目的 1. 加深学生对机构组成原理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机构组成及其运动特性; 2. 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动手能力; 3.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综合设计能力。 设备和工具 1. 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台; 2?工具箱一套; 3.自备三角板、圆规和草稿纸等文具。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1. 预习实验,掌握实验原理,初步了解机构创新模型; 2. 选择设计题目,初步拟定机构系统运动方案。 四、实验原理 任何平面机构均可以用零自由度的杆组依次连接到原动件和机架上的方 法来组 成,这是机构的组成原理,也是本实验的基本原理。 1.杆组的概念 由于平面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是机构的原动件数目与机构的自由度 相等,因 此机构均由机架、原动件和自由度为零的从动件通过运动副联结而成。 将从动件系统拆 成若干个不可再分的自由度为零的运动链,称为基本杆组(简 称杆组)。 根据杆组的定 义,组成平面机构杆组的条件是: F = 3n - 2P L - P H =0 (4- 1) 式中:n 为杆组中的构件数;P L 为杆组中的低副数;P H 为杆组中的高副数。 由于 构件数和运动副数目均应为整数,故当 n 、P L 、P H 取不同数值时,可得各 类基本杆 组。 当P H =0时,杆组中的运动副全部为低副,称为低副杆组。由于有F = 3n - 2P L - 2P L n - 3,则n 应当是2的倍数,而P L 应当是3的倍数,即n :2、4、6……, 9……。当n=2 , P L =3时,基本杆组称为II 级组。II 级组是应用最多的 绝大多数的机构均由II 级杆组组成,II 级杆组可以有下图所示的五 P H =0,故 P L =3、6、 基本杆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