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群落的稳定发展

合集下载

大象的生活习性是什么

大象的生活习性是什么

大象的生活习性是什么大象是地球上最大的陆生动物,也是智商最高的动物之一。

它们生活在非洲和亚洲的草原、森林和沼泽地带。

大象的生活习性深受群体行为、食性和栖息地的影响。

下面将详细介绍大象的生活习性。

1. 群居行为大象是群居动物,它们组成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以家族为单位生活。

每个家族由成年雌性和幼仔组成,通常由一个或多个雄性领导。

大象的社会结构非常复杂,有着清晰的等级和角色分工。

雄性大象会在家族中起着保护和领导的作用。

大象的群居行为有助于提供相互之间的保护和照顾,同时也有助于群体中年幼成员的成长和学习。

2. 食性习性大象是植食动物,主要以草、树叶、树皮、树枝和水果为食。

每天它们需要消耗大量的食物来满足能量需求,一个成年大象每天需要摄入约150公斤的植物。

大象使用长长的鼻子(象鼻)来抓取食物,并将之送入口中。

由于食量大,大象在一个区域过度放牧可能会导致植被的破坏和生态系统的扰乱。

3. 活动区域大象的栖息地通常是开阔的草原、沼泽地和森林。

它们需要足够的空间来寻找食物和水源。

大象是迁徙性动物,可以长途跋涉寻找新的食物来源和安全的栖息地。

它们可以在需要时步行数十公里,寻找适宜的环境。

4. 长寿与繁殖大象是长寿动物,其寿命可以达到60至70年。

母象从大约12岁左右开始可以生育,怀孕期为22个月,是哺乳动物中怀孕时间最长的。

大象每隔3到6年才会生下一个幼仔,幼仔在出生后会得到家族成员的照顾和保护,直到成年。

5. 智商和情感大象被认为是智商最高的动物之一,具有良好的记忆和学习能力。

它们可以记住复杂的路径和地理信息,并以此来寻找水源和食物。

大象还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和社交行为,它们会互相呼唤,并用触摸和声音来传达信息。

大象还能对环境中的其他动物和物体表现出好奇和兴趣。

6. 保护和威胁大象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包括栖息地丧失、猎杀和非法贸易。

栖息地丧失是大象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树木砍伐和土地开垦导致大象失去了食物和栖息的地方。

保护大象的方法

保护大象的方法

保护大象的方法
一、突出重视:
1、重视大象保护工作,把大象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将大象活动空间作为国家级重点生态保护区之一。

2、制定大象保护法律法规,严格限制大象猎杀、砍伐、捕捉等,严厉惩治非法活动,对对抗政府和捣乱的团伙中的个人予以严厉的处分。

二、根治非法猎杀:
1、建立禁猎保护区,严格控制猎杀行为,重点治理热点地区。

2、抓紧开展南亚象保护计划,加强各国保护工作,建立联合保护措施,实施跨国管控,禁止猎杀、捕捉和商业化繁殖。

3、在可能存在的野生象带地区实行24小时管护制度,管护期间禁止开垦、开采和非法猎杀行为。

三、改善大象生存状况:
1、建立大象大量繁衍的良种繁殖场,改善大象的生存状态,实行饲养养殖。

2、提高大象营养水平,以保证大象良好的生长发育,增加滋养营养。

3、建立大象医疗机构,为大象提供优质的医疗保健。

四、加强文化宣传:
1、加强大象保护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大象保护的重要性,热爱大象,推动大象保护工作的发展。

2、努力加强对大象文化的宣传,开展大象文化节日活动,把大象文化传播到全国。

3、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大象保护的重要性,推动大象保护的发展。

大象的社会结构与群体协作

大象的社会结构与群体协作

大象的社会结构与群体协作大象是世界上最庞大的陆地动物,它们以其强大的体型和智慧而闻名。

然而,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特点外,大象还拥有复杂而精密的社会结构与群体协作能力。

本文将探讨大象的社会结构、群体协作以及它们如何在这个结构中相互作用。

大象的社会结构通常以群体为单位,即由几只成年雌性和其子女组成的家族群体。

每个群体由一只领导雌象领导,这只领导雌象通常是年纪最长、最有经验的母象。

领导雌象负责指导群体的活动、寻找食物和水源,并保护群体免受外界威胁。

此外,大象群体之间还会形成更大的社会单位,称为群落。

群落由几个群体组成,它们共享相似的生境和资源。

大象群体内部有着清晰的等级制度。

在家族群体中,年龄和经验是决定等级的关键因素。

领导雌象位居最高地位,其次是其他成年雌象,然后是幼崽和年轻雄象。

这种等级制度确保了群体内部的秩序和稳定性。

另外,大象群体之间也存在着友好的关系和互动,经常会互相联合起来应对共同的威胁。

大象的群体协作是它们成功生存和繁衍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寻找食物和水源方面,大象群体会以合作的方式进行。

领导雌象通常会领导群体沿着固定的迁徙路线行进,这些路线是多年来代代相传的。

这样的迁徙路线不仅帮助大象群体找到最佳的食物和水源,还避免了人群与人类的冲突。

此外,大象群体还会相互合作,共同寻找食物和保护幼崽,这体现了它们深厚的家族价值观和社会凝聚力。

大象的群体协作还可以在面对威胁时发挥重要作用。

当面临狮子等天敌的攻击时,大象群体会以团队的方式合作应对。

成年大象会围在幼崽周围形成保护圈,阻止狮子的接近。

在面对其他外界威胁时,大象群体也会共同行动,对抗威胁。

总的来说,大象拥有复杂而精细的社会结构与群体协作能力。

它们以家族群体为单位,由一只领导雌象领导,并组成更大的群落。

大象群体内部有着明确的等级制度,同时也保持与其他群体之间的友好关系和互动。

大象的群体协作在寻找食物、水源和面对威胁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大象社会结构与群体协作不仅可以增进我们对大象的认识,也对人类社会学习社会组织和团队合作方面有所借鉴意义。

大象的简介

大象的简介

大象的简介1、象,通称大象,是目前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属于长鼻目,只有一科两属三种,即象科(学名:Elephantidae),非洲象属和亚洲象属。

广泛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和南亚及东南亚以至中国南部边境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2、大象是现存世界上最大的陆地栖息群居性哺乳动物,通常以家族为单位活动。

大象的皮层很厚,但皮层褶皱间的皮肤很薄,因此常用泥土浴的方式防止蚊虫叮咬。

象牙是防御敌人的重要武器。

3、大象主要外部特征为柔韧而肌肉发达的长鼻和扇大的耳朵,具缠卷的功能,是象自卫和取食的有力工具。

4、大象是群居性动物,以家族为单位,由雌象做首领,每天活动的时间,行动路线,觅食地点,栖息场所等均听雌象指挥。

而成年雄象只承担保卫家庭安全的责任。

有时几个象群聚集起来,结成有上百只大象的大群。

5、大象广泛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和南亚及东南亚以至中国南部边境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主产于印度、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

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也有小的野生种群。

非洲象和非洲森林象则广泛分布于整个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陆,喜欢群居。

扩展资料:非洲大象被盗猎和保护情况:20世纪70年代初,因为象牙,无数的非洲大象就被杀害。

从非洲运出的80%象牙都是盗猎自大象。

1990年颁布的国际象牙禁令缓解了这一情况,但却不能根除。

在野生动物管理不太健全的国家,仍然存有为黑市盗猎的现象。

非洲的大部分象牙都出口到亚洲。

2013年9月在津巴布韦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万基国家公园内,盗猎分子使用毒性剧烈的氰化物污染大象饮水的盐渍地等水源,造成至少100头大象中毒死亡。

历史上非洲人捕猎大象主要是为得到象肉和象皮。

但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象牙成为人们捕杀大象的主要获取物。

这不但是因为国际手工艺品市场上对象牙需求量的急速增加,还因为国际金融市场动荡,象牙同黄金和钻石一样,被视为一种价值稳定的硬通货,西方一些大银行竞相争购和储存。

非洲大象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

什么是象群?象群如何集体行动?

什么是象群?象群如何集体行动?

什么是象群?象群如何集体行动?
象群是指由多只大象组成的社会群体,一般由成年雌性和其幼崽组成,也包括成年雄象,一些象群还会吸纳一些年轻的雌性和幼崽。

象群一
般属于大型的社会组织,具有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群体成员之间建
立了稳定的社交关系。

象群如何集体行动?
象群具有很强的社会认知、社会合作和社交行为能力,它们可以集体
行动来完成某项任务或应对威胁。

以下是象群集体行动的几个案例:1. 探路者
在前往水源、食物资源或新的栖息地的路途中,象群会派出一只探路
者来鉴定前方的路况和可能的危险。

探路者往往是一只成年雄象或一
只年轻雌象,它们会依靠自己的敏锐感官来判断前方道路的状况,并
及时向象群发出警报。

2. 集体保护
在遭遇威胁时,象群会采取集体保护的措施。

雄性大象会形成一个圆形,将雌性和幼崽围在中间,并用长鼻子抬起幼崽,以确保它们的安全。

3. 群体行军
当象群需要长途跋涉时,它们会有条不紊地排队行进。

领导者通常是一只成年雌象,其次是其他成年雌象和幼崽,最后是成年雄象。

他们会紧密地排队,依靠彼此的触觉和视觉来协调步伐。

4. 集体抗旱
在干旱季节,象群面临生存威胁。

他们会选择在水源附近的地区组成小团体,并利用鼻子挖掘出地下水源。

在水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一些成年雌性会主动停止哺乳幼崽,以便为自己和整个象群留下更多的水源。

以上是象群如何集体行动的几个案例。

它们展现出了象群的高度社交行为和智能表现,它们的集体行动也受到人类的关注和研究。

大象生活习性

大象生活习性

大象生活习性
大象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动物,它们生活在非洲和亚洲的热带地区。

大象的生
活习性非常有趣,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首先,大象是群居动物,它们生活在由一只成年雄象领导的家庭群体中。

这个
家庭群体通常由成年雄象、成年雌象和它们的幼崽组成。

大象家庭群体之间会形成更大的社群,这些社群之间会有一定的交流和互动。

大象的生活习性还包括它们对食物的需求。

大象是素食动物,它们主要以树叶、树皮、草和水果为食。

每天,一头成年大象需要大约150公斤的食物和200升的水来维持生活。

为了寻找食物和水源,大象经常会长途跋涉,它们的记忆力和智慧帮助它们找到最佳的觅食地点。

此外,大象还有一种非常有趣的行为,那就是它们对家庭成员的关爱和保护。

成年雌象会互相照顾对方的幼崽,它们会互相分享食物和关爱幼崽。

而成年雄象也会保护家庭群体,它们会用自己的体型和力量来保护家庭成员免受捕猎者的伤害。

最后,大象的社交行为也是它们生活习性的一部分。

大象之间会用各种声音和
姿势来传达信息,它们之间会有一定的社交等级和规则。

通过社交行为,大象能够更好地协调和合作,保持家庭群体的稳定和和谐。

总的来说,大象的生活习性非常有趣,它们的群居、食物需求、家庭关爱和社
交行为都展现了它们智慧和温暖的一面。

希望我们能够更多地了解和保护这些伟大的动物,让它们在地球上继续生活下去。

大象知识点归纳总结

大象知识点归纳总结

大象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大象的物种特征1. 外貌特征大象通常被描述为拥有庞大的体型、长长的鼻子和大耳朵的动物。

其中,非洲象的耳朵比亚洲象更大,额头更加凹陷;非洲象的耳朵形状更接近非洲大陆,而亚洲象的耳朵则更接近印度亚洲;而非洲象的头部更大,面部线条更加丰富。

2. 智商和社交大象以其智商高和社交性知名。

它们使用象牙、蹄子和触角进行社交、沟通和保护自身。

大象的智商被认为与灵长类动物相匹敌,它们具有较高的情感认知和社会技能。

3. 食性和消化大象是草食动物,主要以树叶、树枝、草本植物和水草为食。

它们每天需要消耗大量的食物,以维持其体型和能量。

由于食量大,大象的消化系统也相当复杂,具有高效的消化能力。

4. 生殖和繁殖雌性大象(母象)在怀孕约22个月(几乎两年),这是所有陆地动物中怀孕时间最长的。

每胎只生一个幼象,幼象出生后通常在3-4年内继续母乳喂养。

二、大象的生活习性1. 家庭群落大象是以家庭群落为基本单位的社交性动物,通常由成年母象和幼象组成。

雄性大象往往单独生活,或者与其他雄性形成小群。

大象群落内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由一位老年母象领导,其他成员负责保护和照顾幼象。

2. 迁徙和活动范围大象通常在一定的范围内迁徙,寻找水源和食物。

它们可能会在不同季节间进行迁徙,以适应气候和资源的变化。

在迁徙过程中,大象通常会遵循一定的路径,这被认为是作为一种天生的本能行为。

3. 社交和沟通大象通过声音、触角和姿态等方式进行社交和沟通。

它们具有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沟通方式,能够传递各种信息,包括警告、求偶和亲情。

三、大象的栖息地1. 非洲象非洲大象生活在非洲大陆的各种生态环境中,包括草原、沙漠、森林和沼泽地带。

它们通常栖息于开阔的草原和稀树草地,以便觅食和移动。

2. 亚洲象亚洲大象主要分布在南亚、东南亚和东亚地区,包括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泰国、马来西亚等地。

它们的栖息地范围包括热带雨林、沼泽地、山地和平原地区。

四、大象的保护现状1. 濒危情况由于栖息地破坏、非法狩猎、象牙交易等因素的影响,大象正在面临严重的濒危局面。

动物世界大象的社会结构知识点

动物世界大象的社会结构知识点

动物世界大象的社会结构知识点大象是地球上最伟大而庞大的陆地生物之一,它们在动物界中具有独特的社会结构。

本文将深入探讨大象的社会结构,包括其群体组成、等级制度、交流方式以及保护行为等方面的知识点。

1. 群体组成大象群体通常由多个家庭群组成,每个家庭群由成年雌象、幼象和一些亲缘关系密切的雌性成员组成。

这些家庭群之间形成了更大的社会结构,称为部落。

一个部落通常由数十个家庭群组成,总人数可达数百只大象。

2. 等级制度大象拥有稳定的等级制度,根据其年龄、体型、性别和家族血统来确定地位。

一般而言,年长和庞大的雄象拥有更高的地位,而雌象会在其所属家庭群内占据重要地位。

在部落层面,一些特定的雄象会成为领导者,负责决策和保护整个部落。

3. 交流方式大象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交流,包括触觉、视觉和声音。

它们使用长鼻子来传递触觉信息,通过触摸和互相握住鼻子来表达友好和亲密关系。

大象的视觉能力很强,可以远距离识别其他大象和周围环境的细节。

此外,大象可以通过不同的叫声来传递信息,例如咆哮表示愤怒或警告,低吼表示招呼或满足。

4. 保护行为大象是非常团结和互助的动物,它们以保护家庭群和部落成员为己任。

当遇到潜在的威胁时,大象会形成严密的防御阵列,通常由雌象和年轻的幼象组成。

成年雄象会站在最前方,用强壮的体型和长牙来威慑潜在的敌人。

此外,大象还会互相合作,共同寻找食物、护理幼象和分享资源。

5. 生殖方式大象的生殖方式也是其社会结构的一部分。

雄象会在发情期竞争交配权,成为群体的领导者可以享有更多机会进行繁殖。

而雌象通常会选择最强壮、最有能力的雄象作为交配伴侣,以确保后代的优良基因。

幼象则会在家庭群中得到照顾和保护,直到达到性成熟期才离开家庭群组建自己的家庭。

总结:大象的社会结构是一种高度复杂而分工明确的系统。

它们通过群体组成、等级制度、交流方式和保护行为之间紧密的联系,体现了团结协作和互助共存的价值观。

对大象社会结构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保护这一珍贵的物种,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生物学和社会学上的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象群落的稳定发展陶世金龚军王骁(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南京 210031)摘要:本文研究的是生物群落发展的问题,在排除过去由于偷猎和转移的影响的基础上,另外新增了人为干扰因数(人为避孕),来达到如下目标:1保证大象群数目保持在11000头的稳定状态2维持大象性别比1:1问题(一)我们详细研究了大象种群的过去可能年龄结构分布,为我们对于大象年龄2~60岁的合理的存活率的模型构造提供了基础,同时也为避孕措施做了使用年龄的基本调查。

问题(二)我们建立了一个按年龄分组的种群增长的差分方程模型,运用第一问求出的各年龄段大象的存活率以及繁殖率,求解当前大象群落所对应的Leslie矩阵的特征根为1.0414 1,根据Leslie矩阵的稳定性理论知道:若不进行避孕注射该大象种群将无限增长(如果环境允许);据此,利用Leslie矩阵稳定的充要条件求出应该保持多大的繁殖率才能使象群保持稳定,最后求得每年注射避孕药的母象头数为:1393(头)。

问题(三)我们认为每年大象头数稳定增长,增长率为0.004545-0.02727,然后在每年的年末移出50~300头大象,这样就可以控制大象的头数稳定在11000 头,根据Leslie模型,这样就可以算出特征值为1.004545~1.02727,根据特征值求出此时11-60岁象群的繁殖率为0.0398-0.1013,根据需要避孕母象所生的幼象的数目等于注射避孕药使得母象没有繁殖幼象的数目这一条件可以得到关于移出头数、避孕母象头数和繁殖率的关系方程组,进而得出转移多少大象到别处所对应的避孕母象头数。

问题(四)研究发现,因为避孕使得种群年龄结构老龄化,导致种群的稳定性减弱。

假如出现疾病或者失控的偷猎,使大象总数突然大幅度下降,则即使停止避孕,总数恢复到原来稳定值也需要较长时间。

问题(五)整合整个问题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字:存活率年龄结构 Leslie方程差分方程1.问题重述:位于非洲某国的国家公园中栖息着近11000头大象。

管理者要求有一个健康稳定的环境以便维持这个11000头大象的稳定群落。

整个大象群经过一些偷猎枪杀以及转移到外地还能保持在11000头的数量,而其中每年大约有近600头到800头是被转移的。

偷猎被禁止,并且每年要转移这些大象也比较困难,因此,现在的使用了一种避孕注射法可以使得一头成熟母象在两年内不会受孕。

目前在公园中已经很少发生移入和移出大象的情况。

大象的性别比也非常接近于1:1,新出生的幼象的性别比也在1:1左右(双胞胎的机会接近于1.35%)采取措施后任要维持该平衡。

母象在10岁和12岁之间将第一次怀孕,平均每3.5年产下一个幼象,直到60岁左右为止。

新生的幼象存活率为70%到80%。

其后的存活率很高各个年龄段都要超过95%,一直到60岁左右。

假定象的最高年龄是70岁。

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1.探讨年龄在2岁到60岁之间的大象的合理的存活率的模型,推测这个大象群落的当前的年龄结构。

2.估计每年有多少母象要注射避孕药,可以使大象头数固定在11000头左右,估计避孕药可能带来不确定性的影响。

3.讨论假如每年转移50至300头大象到别处,避孕措施将可能产生的改变。

4.大象数量锐减后的重新壮大能力分析。

5.其他相关的问题2.符号说明:(表1-符号说明)3.模型问题假设:1) 象群的划分:0 1~60 61~70象崽成年象老年象(表2-象群年龄划分表)2) 象群的性别比始终控制在1:1,并且在采取措施后也维持这个性别比。

3) 母象在11岁时开始有繁殖力。

4) 不考虑生存空间、个体竞争等情况对象群增长的制约。

5) 母象可以怀孕的年龄为11-60岁,大象的最高年龄为70岁,70岁以后的死亡率为100%,并且61-70岁的大象的头数呈线性递减。

6) 假设大象在各年龄段中的分布率不变,即年龄结构不变,并采用各种措施维持这一结构。

7) 假设被转移的大象只考虑处于1-60岁之间的大象,转移后的大象可看成每年死了这么多头大象。

8) 假设0岁大象能够活到1岁的比例为75%。

9) 在该公园里不存在任何狩猎、偷猎等行为。

10) 对于每年注射避孕药的母象做上标记,保证没有一只母象在连续两年内都注射避孕药。

11) 因灾难而导致的大量死亡的大象是随机的,各年龄段减少的大象的比例相同。

12) 灾难后,大象的正常死亡率不变。

4.问题分析与模型建立求解问题一:大象的存活率是个分段函数。

其中0 岁象崽的存活率为70﹪~80﹪,这里我们不妨设为s0 = 75%;大象从1 岁到60 岁存活率稳定,设为定值s (95% < s <100%) ;大象的最高年龄为70 岁,由文献得大象等哺乳动物生命表属于图1中I型曲线,故我们可以认为大象从60 岁到70 岁存活率成线性递减关系,可以列出表达式:S =s (70-i) /10, (61<i ≤70) 。

大象的存活率分段函数表达如下: 75%(i=0) s (1<i<60)s(70-i)(61<i<70)⎧⎫⎪⎪⎨⎬⎪⎪⎩⎭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图1-种群死亡率与年龄结构关系) 我们的任务是利用两年内被迁移大象的数据,推测s 。

根据存活率的定义,我们决定建立差分模型求解。

关于推测大象种群的年龄结构,准确给出每个年龄值的数量是不可行也是没有必要的。

我们把大象种群(1~60 岁)分成6 各组,0 岁为一组,61~70 岁为一组,给出这八个组模型Ⅰ:差分模型1)数据分析:观察表1 给出的两年内迁移大象的数据,我们发现由于样本点较少,在某些年龄值出现了大象的数量为0,显然不能反应大象群的真实年龄结构。

我们可以将大象群按年龄大小等间隔地分成6组。

于是,我们就把数据分为6 组,每10 岁为一组,即1~10 岁,11~20 岁,21~30 岁,31~40 岁,41~50 岁,51~60 岁六个组。

在这六个组中,已知数据可以认为能够反应象群的真实年龄结构。

2)模型的建立:设x i(t)为第i个年龄组t 次观察的大象总数,记:x(t)=[x1(t), x2(t), …, x i(t)]其中i = 1, 2,⋅⋅⋅6 。

设s i为第i 年龄组的存活率。

可以得到:x i+1(t+1)=s i x i(t),i = 1, 2,⋅⋅⋅5差分方程:1(1) ()()iix ts ix t++=3)模型的求解:示意图:(图2-差分模型示意图)根据假设3.1,理论上应有s1=s2= ⋅⋅⋅ =s5。

为减小抽样的随机性对结果的影响,令:ss1s2s3s4s55分别对全体大象以及母象按6 组分解,得到的结果为:s总=0.9875 ,s母=0.9764,取平均得s = 0.9820 ,满足95% < s <100% 的条件。

4)发现问题:以上结果是在把数据分为6 各组的情况下获得的。

但是,对于m ≠ 6 ,计算结果不理想,有的甚至超过了1。

这主要是因为样本点比较少,且偏差较大,在某些区间不能真实反应大象群的年龄结构。

于是,我们进一步研究,采用新的方法:线性方程组模型。

模型Ⅱ:线性方程组模型1) 模型建立的依据:根据假设3.2, s 为一定值,结合其它比例、数量关系,可以联立方程解得s 。

2) 模型的建立:a) 首先,计算一年中大象的头数。

根据假设3.1,大象群分为三类,且总数稳定在11000 头。

设象崽的头数为X 0,成年大象头数为X1,老年大象头数为X2。

可以得到第一个方程:X0+ X1 +X2=11000 ①b) 其次,考虑到前一年大象的总数等于前两年存活下来的大象加上新生的幼儿再减去运出的大象数。

根据假设3.2,经过一年后,象崽存活下来的头数为X0×s0;成年象存活下来的头数为X1 ×s1;老年大象能存活下来的头数为 X2×s2,因此得到第二个方程:X 0×s0+X1×s1+X2×s2+X0−622 =11000 ②联立①、②得到方程组:X0 +X1+X2 =11000X 0×s0+X1×s1+X2×s2+X0−622 =11000 (*)3) 模型的求解:a) 计算象崽头数根据表1 数据,1 岁~10 岁的大象占1 岁~60 岁的大象比例为:(67/620+169/876)/2=15.05%所以得到:11 岁~60 岁能生小象的母象占1 岁~60 岁的大象比例为:(1-15.05%)×0.5 =42.48%因为能生小象的母象每3.5 年生一头小象,且双胞胎的机会为1.35%,相当于每年生1/3.5=0.2896 头,所以0 岁的大象占1 岁~60 岁的大象比例为:0.4248×0.2896=0.12303这样象崽共有: X0=0.12303×X1(头)③b) 计算60 岁~70 岁的大象头数从表1 中计算运出的59 岁的大象占运出的总大象比率为:(14/622+22/876)/2=0.0238由于运出的大象都是1 岁~60 岁的,所以0.0238 也可看为59 岁的大象占1~60 岁的大象的头数比例,得到60 岁的大象占的比例为0.0238×s ,由假设②可以知道:61 岁~70 岁的大象头数为:X2=1/ 2×10×0.0238×s×X 1 ④60 岁~70 岁的大象经过一年能存活下来的头数为:X2×s2=(1/2)×9×0.0238×s×X1⑤C) 将③、④和⑤两个式子代入上面方程组(*)得:0.12303 X1 +X1 + (1/2) 10 0.0238 X1=110000.12303 X1 + X0 + (1/2) 9 0.0238 X1 +0.12303 X1 -622=11000把象崽的存活率为0 s = 75%代入上述方程组,然后解之得:s= 0.989719 X1=8864.85再依次将1 X 、1 s 代入③、④和⑤求得:X 2=1044.07 X0=1090.66所以,0 岁大象的总头数为1091(头);1~60 岁的大象的存活率为98.9719%,总头数为8865(头);61 岁~70 岁的大象头数为1091(头)。

把0~70 岁的大象分为八个年龄段,由假设知道,各个年龄段占总数可以用各个年龄段移出的头数除以移出的总头数来衡量。

下面以1~10 年龄段的大象头数计算为例:前一年总共移出622 头,其中1~10 岁移出为67 头;前两年总共移出876 头,其中1~10 岁移出169 头。

故1~10 年龄段的大象头数可以这样计算:X11= 8865×[( 67/622+169/876) / 2] =1333(头)其他的年龄段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得到如下表:61-70岁大象104410%(表3 大象年龄结构)(图3-大象年龄结构饼状图)问题二:通过对部分母象注射避孕药使得象群数量固定在11000 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