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名家精练:杜牧专题练

合集下载

2020-2021高考语文二轮 诗歌鉴赏 专项培优含答案解析

2020-2021高考语文二轮 诗歌鉴赏 专项培优含答案解析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观兵杜甫北庭①送壮士,貔虎数尤多。

精锐旧无敌,边隅今若何。

妖氛拥白马②,元帅待雕戈。

莫守邺城下,斩鲸辽海③波。

【注】①北庭:都护府名。

②妖氛拥白马:指安史叛贼。

③辽海:叛贼史思明的老巢,今辽河流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中的“虎”是指勇猛的战士,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中的“虎”指如猛虎一样的气势。

B. 额联表现部队精锐,气势无敌,对其寄予了厚望;“边隅”指“邺城”,是指前线作战之地。

C. 题目“观兵”,“观”是指观看,“兵"是指正在出征的战士,本诗写了战前的预设与战后的喜悦心情。

D. 本诗综合运用了比喻、对比等艺术手法,融叙事、议论为一体,语言精炼,笔力雄健。

(2)结合全诗,分析“斩鲸”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案】(1)C(2)①斩鲸,就是斩首的意思,是指直剿叛军老巢、平定叛乱;用了比喻的手法。

②对出兵决战、平定叛乱充满期待与自信;从诗中“壮士”“貔虎”“精锐”“元帅”等词语,可以看出战前准备充分,士气高昂。

③表现出擒贼先擒王、不达目的不罢休、斩草除根的必胜决心和意志;暗含了对和平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解析】【分析】(1)C项原诗是作者观看将士们出征,表现了他们的勇猛,主要写了战前的预设,对必胜的信心。

作者写的是战前,还没开始作战,也就无所谓“战后的喜悦心情”。

故选C。

(2)本诗“斩鲸”,是斩首的意思。

“斩鲸”运用了比喻,比喻平定叛乱势力;“斩鲸辽海波”,是指应该率军直捣敌人巢穴,平定叛乱。

本题要求结合全诗来分析“斩鲸”所表达的情感。

考生先要读懂诗歌,在读懂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题目、时代背景、注释等揣摩作者通过“斩鲸”所表达的情感。

本诗的意思是:北庭都护府派遣的豪壮勇猛的战士,数量很多。

这支精干勇敢的部队过去无敌于天下,现在把他们放到临敌的边境会怎么样呢?安史叛将气焰很盛,元帅等待着挥兵进击,荡平贼寇。

2020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专题测试:专题6 诗歌鉴赏 题型3 Word版含解析

2020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专题测试:专题6 诗歌鉴赏 题型3 Word版含解析

专题六|诗歌鉴赏1个客观题3个主观题题型3赏析语言,分析技巧——主观题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9分)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苏轼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

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

蹋散芳英落酒卮。

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

花尽酒阑春到也,离离。

一点微酸已著枝。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词的标题看,这是一首奉和词,奉和的对象是杨元素,内容是写梅花。

B.上阕末句,芳英散落,不偏不倚,掉在客人的酒杯之中,可爱又可恼。

C.上阕由寒雀争看梅花,逗引客来花下,梅花惹人喜爱的美姿不言而喻。

D.末句“一点微酸”是写梅子,诉之味觉,新颖形象,读来意味无穷。

解析:选B B项,“可爱又可恼”有误,从作者写的内容来看,这里并无“可恼”之意。

2.(对点题)词的首二句写景极为高妙,请加以赏析。

(6分)答案:①写寒雀翔集枝头,竞相观赏葳蕤如玉的梅花;②运用拟人手法,侧面烘托梅花的姿态、神韵与品格;③“满”形容寒雀之多,“争”刻画竞相之态,“看”仿佛寒雀很有欣赏眼力,字字写雀,句句写梅,手法高超;④写出了春回大地,诗人会友赏梅的无限喜悦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9分)牧童词①张籍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②!【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②截尔头上角: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在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两句交代了牧童远牧的原因: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

B.“白犊时向芦中鸣”写出了牛儿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的情状。

C.“还鼓长鞭三四声”用“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

D.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结尾借放牛娃之口,点明全诗主旨。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二)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9~20题。

(8分)戏答诸少年(唐)白居易顾我长年头似雪,饶君壮岁气如云。

朱颜今日虽欺我,白发他时不放君。

古树(唐)徐凝古树欹斜临古道,枝不生花腹生草。

行人不见树少时,树见行人几番老。

19.《戏答诸少年》中“朱颜”一词意为,《古树》中“”一句写出古树的老态。

(2分)20.简析两首诗在说理方法上的相同之处。

(6分)【分析】(19)本题考查对诗中关键词的理解以及诗句的理解。

要结合平时积累以及语境来理解。

(20)本题考查对诗歌使用的表现手法的掌握。

先准确地答出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为何是这样的手法,再分析传达的感情。

【解答】(19)对“朱颜”的理解可结合学过的李煜的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里“只是朱颜改”一句中朱颜的词意,应该是指红润美好的容颜。

“枝不生花腹生草”一句写出了古树的老态,它已经不开花且腹中长满了草,证明了它已经老去。

(20)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第一首写了诗人年老,头发已经白似雪,而少年们气概如云,两者对比,写出了自己的感慨。

第二首诗后两句“行人不见树少时,树见行人几番老”说行人从来没见过树年青时,但是古树却已经见证了几番苍老,将“行人”与“古树”的年龄对比,写出了世事变迁,人与物代谢不同。

第一首后两句“朱颜今日虽欺我,白发他时不放君”通俗易懂,任何人都逃脱不了苍老的命运,诗人对青春难再有深刻认识。

第二首诗借写古树来表达对宇宙无限而人生短暂的感慨。

所以都喻指深刻,可以说是“借题发挥”。

答案:(19)红润美好的容颜(答“年轻的容颜”亦可)枝不生花腹生草(20)①都运用对照(对比)写法。

《戏答诸少年》将诗人的年老“头似雪”与少年的“气如云”对比,写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古树》将行人与古树时序(年龄)进行对比,写出了树的古老及世事的变迁。

②都在借题发挥。

《戏答诸少年》以“戏答”为题,以看似戏谑的笔调写出了诗人对岁月如流、青春难驻的深刻认识;《古树》以吟咏饱经沧桑的古树来表达自己对宇宙无限而人生有限的感慨,颇具韵味。

2020届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名家精练:高适专题练

2020届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名家精练:高适专题练

2020届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名家精练:高适专题练【题文】河北省衡水市武邑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蓟中作高适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①。

惆怅孙吴②事,归来独闭门。

【注】①安禄山为夺取边功,数次侵略奚、契丹,引起边患,却被唐玄宗封为东平郡王。

②“孙吴”指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和吴起;“闭门”指东汉名士陈寔有感于世道黑暗,拒绝入仕,故“闭门悬车,栖迟养老”。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开篇以“沙漠”“寒垣”这样特有的塞外景物,勾勒出一幅浩瀚伟岸的典型图画。

B. 三、四两句以白描之法大笔勾勒诗人登上寒垣所见“白日”昏暗、寒云苍茫的萧条荒凉之景。

C. 五、六两句深刻揭露了前文“边城何萧条”的根源。

“一到”“每愁”两词对举,突显边患之重之久。

D. 全诗叙事写景,形象逼真,境界浑朴;议论抒情,深睿精警,跌宕起伏;语言精炼绮丽,字字含情,情感浓烈。

15. 这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较为丰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D15. (1)一、二句以“策马”“长驱”“登”三个连续急促的动作勾画出一个挥鞭驰骋、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表达出诗人浓浓的爱国情怀;(2)中间两联写出对安禄山发起不义战争的反感与否定,也含有对贤者沉沦奸邪得志的现实的憎恨;(3)最后两句借用典故透射出具有孙吴之才的诗人报国无门的强烈愤懑以及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追求。

【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D项,“绮丽”错,应是平淡质朴。

故选D。

【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专项训练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专项训练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专项训练练习题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秣陵(清)屈大均牛首开天阙,龙岗抱帝宫。

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

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

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秣陵怀古(清)纳兰性德②山色江声共寂寥,十三陵树晚萧萧。

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

【注释】①秣陵:今南京市,秦朝称为秣陵。

牛首、龙岗均为南京山名。

②纳兰性德,曾任清圣祖侍卫,《秣陵怀古》为他护驾清圣祖祭明陵后所作。

(1)《秣陵》的颈联,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典故,形象地表现了当日金陵人事之凋零。

(2)有人说,纳兰性德既是站在本朝立场贬抑明王朝,又是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评价明朝的兴替变化,其所持观点远在许多秣陵怀古诗之上。

请联系这两首诗谈谈你的理解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念奴娇•中秋苏轼凭高眺远,见长空,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注释】本诗是作者被贬黄州时作。

水晶二句: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李舟以笛遗李牟,"牟吹笛天下第一,月夜泛江,维舟吹之……甚为精壮,山河可裂……及入破,呼吸盘擁,其笛应声粉碎”。

李牟,或作李谟。

此喻胸中豪气喷薄而出。

(1)分析“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在词中的作用。

(2)请从下片入手,结合全词,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竹石牧牛①并引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②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

戏咏。

野次③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此诗作于北宋后期党争之时。

②伯时:指李公麟。

善绘人物与马,兼工山水。

③野次:野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题画诗写景抒情,不加藻饰,却涉笔成趣,余味隽永。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训练附解答:诗歌鉴赏(一)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训练附解答:诗歌鉴赏(一)

专项训练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闽中秋思学科王杜荀鹤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1)诗的前两句写景很有特色,请你简要分析这两句是怎样写景的。

(2)诗人为什么说“只堪图画不堪行”?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离果州作陆游鸠雨催成新绿,燕泥收尽残红。

春光还与美人同:论心空眷眷,分袂却匆匆。

只道真情易写,那知怨句难工。

水流云散各西东。

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桥风。

【注】诗人走上了他渴望已久的军旅道路,赴任途中经果州时写下了此词。

(1)词的上阕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2)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前后有变化,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峡口送友人司空曙峡口飞花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友人。

送蜀客雍陶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是通过何种意象来描写哪一时节的景色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一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面烘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落梅刘克庄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这首诗写于诗人任建阳(今属福建)令时,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东南一隅。

诗人后来因该诗被贬官。

(1)本诗颔联的比喻新颖别致,请作简要分析。

(2)诗的尾联有何寓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如梦令 [南宋] 严蕊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1)不是梨花,不是杏花,词中描写的是什么花?为什么?(2)这首词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2020届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名家精练:杜甫专题练

2020届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名家精练:杜甫专题练

2020届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名家精练:杜甫专题练【真题回顾】2016年高考真题——语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杜甫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闾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

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

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

④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

⑤斯须:一会儿。

8.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5分)9.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8.答:第一问: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前都不免相形失色。

第二问: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间一气呵成。

9.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的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

,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肥东的神采尤其不易。

【各省市模拟题汇编】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石柜阁(节选)杜甫石柜曾波上,临虚荡高壁。

清晖回群鸥,暝色带远客。

羁栖负幽意,感叹向绝迹。

信甘孱懦婴,不独冻馁迫。

优游谢康乐,放浪陶彭泽。

吾衰未自由,谢尔性所适。

[注]本诗为杜甫携一家老幼由陕入蜀,途经石柜阁所作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石柜阁高耸在层层波浪之上,水光上映,高壁的倒影好像在虚空中回荡。

B.霞光、鸥鸟与远客在暮色中组成一幅和谐画面,色彩丰富,又富有动感。

C.诗人痛恨自己生性孱懦,加之为饥寒所迫,以致辜负了幽奇的山水景致。

D.本诗前四句描写景象,后八句抒写情怀,描写和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篇最后四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怀?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典诗歌鉴赏精准训练精准训练 含解析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典诗歌鉴赏精准训练精准训练 含解析

精准训练一赏析意象作用练前提示意象是古代诗歌表情达意的主要载体。

赏析意象的作用,需注意以下四个方面:①造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

②写人:衬托人物,铺垫蓄势。

③抒情:感发兴寄,表达情感。

④结构:或为线索,或为中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注]杜甫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注此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761),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诗中“柳絮”“桃花”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柳絮、桃花为暮春典型意象,诗人借景抒情,表达春尽之时的伤心断肠之情。

②反衬和拟人手法,柳絮随风、桃花逐水而去,以二者的无情反衬诗人的有情、多情。

③以物喻人,以颠狂柳絮和轻薄桃花比喻势利小人,讽刺他们随波逐流,表达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故衫①白居易暗淡绯衫②称老身,半披半曳出朱门。

袖中吴郡新诗本,襟上杭州旧酒痕。

残色过梅③看向尽,故香因洗嗅犹存。

曾经烂熳三年著,欲弃空箱似少恩。

注①本诗作于宝历元年(825),时白居易从忠州刺史徙杭州刺史再徙苏州刺史。

②绯衫:大红色官服。

唐代官员三品以上着紫红,四品、五品以上官员的朝服为绯红。

③梅:梅雨季节。

诗人想借“故衫”抒发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首联用“绯衫”“老身”自嘲,表达了诗人年事已高未获提拔重用的苦闷之情。

中间两联借绯衫依旧感慨职位依旧,为职位长期得不到升迁而苦恼。

尾联“欲弃空箱似少恩”借旧衣不可弃,暗喻旧臣不宜疏远,表达了诗人希望得到皇上提拔重用的心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名家精练:杜牧专题练【题文】四川省成都市2020届高三摸底测试语文试题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怀寄中朝①往还②杜牧平生自许少尘埃,为吏尘中势自回。

朱绂③久惭官借与④,白头还叹老将来。

须知世路难轻进,岂是君门不大开。

霄汉几多同学伴,可怜头角尽卿材。

【注】①中朝:朝廷。

②往还:往来,此处指朋友。

③朱绂:古代系印章或玉佩的红色丝带。

④借与:即借绯。

唐代五品以上官员穿绯衣,官阶不到五品而特许穿绯衣的称为借绯。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诗标题说明诗人想借写诗给在朝廷为官的朋友之机,表露自己的心声。

B. 首联写诗人本自不愿为世俗沾染,却发现做官后自己仍然难免沦于世俗。

C. 颔联写面对自己的官服感到惭愧,自责鬓角已白,却无所作为,白拿俸禄。

D. 颈联写诗人明白仕途是艰难的,虽然朝廷大门对天下人才都是大大敞开的。

2. 诗歌后两联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1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颔联写面对自己的官服感到惭愧,自责鬓角已白,却无所作为,白拿俸禄”错误,从诗中来看,颔联“朱绂久惭官借与,白头还叹老将来”,“朱绂”是以系印章的丝带来代指官职,而“久”则说明身处该官职的时间之长,“借与”则暗示官职不高,为官时间之久与官位之低形成反差,这里要表达的是对为官已久却未得重用的痛心。

故选C。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答题前,首先要根据题干的提问明确提问的方式,如本题问的是“诗歌后两联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这是针对局部来考查情感,然后要理解这后两联的意思,再结合全篇以及注释来分析其中的情感。

颈联“须知世路难轻进,岂是君门不大开”意思是要知道仕途是难以轻易进入,(我仕途不顺)难道是朝廷的大门没有打开吗?表面看来诗人认为朝廷的大门大开,而自己却仕途难进,实际上却是借这样的反嘲来表达自己不得重用的抑郁和不满;尾联“霄汉几多同学伴,可怜头角尽卿材”意思是朝廷上有很多官员都是自己的同窗好友,他们能够身在高位一定是身怀其材,表面看来是夸赞友人的才华,而实际上借写友人的得志来展示自己的不得志,借以表露自己不受重用怀才不遇的不满。

【答案】1. C2. 对自己官场不得志的抑郁和不满。

颈联说朝廷对天下打开了大门而自己仕途难进,其实是反嘲自己不获重用,表达了不得志的抑郁。

尾联写自己的同窗好友都在朝廷做了大官。

看似称赞居高位者必有其材,实则表露自己对未受重用的不满。

【题文】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20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商山富水驿①杜牧益戆②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③。

当时物议朱云④小,后代声华白日悬。

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

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注]①富水驿,原名阳城驿。

唐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因指斥奸佞、犯颜直谏被贬,后人为避其名讳将阳城驿改名为富水驿。

②汲黯屡次忠谏,被汉武帝怒斥“甚矣,汲黯之戆也”。

戆,愚直。

③贾谊上疏陈述时弊,被贬长沙,路过汨罗江时,曾凭吊屈原。

④朱云因吁请尚方宝剑以斩奸臣之头而触怒汉成帝,险些被杀。

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中借汲黯事赞颂阳城耿介刚直,暗讽当政者不辨忠奸,视忠臣为戆夫。

B. “终须南去吊湘川”暗用贾谊被贬之典喻阳城,表达对阳城忠而被贬的惋惜。

C. 诗将朱云因年少被时人轻视与后世备受推崇对比,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

D. 全诗叙议结合,多处用典,借古以论今,表达情感丰富充实、含蓄蕴藉。

4.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诗人希望朝天者从中获得怎样的警示?(6分)【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C项,“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错误,“当时物议朱云小”中“朱云小”指的是象征皇帝威望的“赤云”为之变小。

并无“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之意。

故选C。

【4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体悟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

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本题需要先大出尾联的含义,再分析诗人写作此联的用意。

尾联“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意思是:我看这个阳城驿的名字不要轻易便改了,留着它,使得凡是到长安做京官路过此地的人,都能感念到阳城大夫的风节,而警惕自己不要贪污腐化呵!诗人直言“阳城驿”不该改名,是对指斥奸佞、犯颜直谏的“阳城”的肯定和赞美,诗人希望朝天者能像阳城一样刚正不阿,保持清贫人格。

【答案】3. C4. ①不要轻易改动阳城驿的驿名,留着它一警醒路过此地的官员。

②保持刚正不阿,敢于忠言直谏,不谄媚权力;③因正直被贬,即使清贫困顿,也始终要保持一腔正气。

诗歌赏析:唐代诗人杜牧《商山富水驿》贪污腐化,自古皆然,深层积累。

偶读(唐)杜牧的七律《商山富水驿》,他对晚唐腐败政治的抨击,激昂沉痛,似乎是为了今天的反腐败留下的遗训。

诗曰:益戆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

当时物议朱云小,后代声华白日悬。

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盃钱。

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商山在陕西商县之东,有驿舍,原名“阳城驿”,因和罢官后隐居中条山的谏议大夫阳城同名,后人为了尊敬阳城,避免犯他的名讳,而改为富水驿。

但是,杜牧觉得阳城是一位清廉正直,反对贪腐的谏官,应该保留阳城驿的原名。

因此,题下这首诗:“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唐德宗既封阳城为谏议大夫,阳城忠于职守,向德宗检举奸臣裴延龄的奸恶,颟顸的德宗怒把耿直的忠臣视为“戆夫”,不是“贤者”(这也是所有昏君的通病),藉故加罪于阳城,贬他到湖南偏僻的小城道州当刺史。

故曰:终须南去吊湘川(有凭吊屈原的意思)。

朱云为汉成帝时谏官。

大臣张禹极其谗佞,朱云疾恶如仇,吁请成帝授予尚方宝剑去砍取张禹的头,这里藉朱云来比阳城;这一句,还有一层双关的意思,当诤臣和老百姓对朝廷的“物议”直干霄汉,使得象征皇帝威望的“赤云”为之变小的时候,在后人心目中,忠臣的声誉反而像白日悬空那样辉煌。

对于奸邪谗佞的人,阳城都要当面给他吐口水,而他自己却是清贫如水,老是拖欠着人家的酒钱。

我看这个阳城驿的名字不要轻易便改了,留着它,使得凡是到长安做京官路过此地的人,都能感念到阳城大夫的风节,而警惕自己不要贪污腐化呵!【题文】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雁杜牧①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②月明孤影过,长门③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④。

[注]①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八月,北方回鹘族南侵,引起边民纷纷逃亡。

杜牧时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

②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

③长门:汉宫殿名。

④菰米、莓苔都是雁的食物。

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诗人想象鸿雁遭射四散的情景。

“虏弦开”运用借代手法,用胡骑挽弓射猎代指其发动军事骚扰活动。

B. 颔联承首联写孤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

“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声,都与上联“惊飞四散”相应,突显孤雁之失群离散,形单影只。

C. 颈联写诗人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

大雁还在南征的途中,诗人却已想到它们的北返;正在哀怜它的惊飞离散,却已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

D. 这首诗中的“早雁”与杜牧《赤壁》中的“折戟”一样,都是触发作者思绪的意象,但这首诗婉曲细腻,与《赤壁》豪宕俊爽的风格并不相同。

6.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6分)【5题详解】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此类试题一般从意象的含义、手法及其解说、艺术效果、语言风格、曲解诗意等角度设错,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题中A项,“借代”错误,应是双关。

故选A。

【6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诗歌的手法和情感的能力,分析手法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从抒情方式看,诗歌借早雁,写黎民之苦,运用的托物言志的手法,注意物象的特征和情感之间的关系,通过写早雁“惊飞四散哀”“孤影过”“数声来”表达袭扰边民的胡骑的愤慨和厌恶;通过“胡骑纷纷在”表达对统治者不能安边安民无视自姓苦难的不满;通过“一一回”表达对逃亡流离的边民早日得到安置、享受饱暖的期盼。

【答案】5. A6. ①象征(托物言志),以惊飞四散的早雁象征流离失所的人民,②作者借四散惊飞欲归不得的早雁表达了对饱受骚扰背井离乡有家不能归的边地人民的深切同情。

③诗人以汉言唐,借“孤影数声来,胡骑纷纷在”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能安边安民无视自姓苦难的不满,表达对肆意南侵、惊散早雁、袭扰边民的胡骑的愤慨和厌憎,表达对逃亡流离的边民早日得到安置、享受饱暖的期盼。

【题文】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九日齐山登高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连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①。

【注释】①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见落日而北望国都临淄,想到难于永享据有国土之乐,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7.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李清照的《醉花阴》与本诗都反映出古人重阳赏菊、饮洒的风俗,但诗人心境不同,本诗没有前者包含的相思之愁。

B. 颔联写诗人理想中尽兴地过重阳的方式——应该将菊花插个满头再归去,旨在表现他对菊花的独特喜爱和内心的旷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