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非均质性定量表征(第一部分_表征参数来源)资料
第七章 储层非均质性

第二节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资料基础
岩心观测及实验分析资料、测井资料、测试资料、开发地震
一、岩心观测及实验分析资料 1、岩心观测资料 •粒度韵律 •沉积构造 •夹层分布 •裂缝特征 2、实验分析资料 •岩石结构特征 •岩石物性(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 • •成岩特征 •岩石润湿性、毛管压力、相渗透率及自吸特征
地震、试井)
小层 (岩心分析、测井、
地震、试井)
样品或层内相对均质层 (岩心分析和测井)
孔隙、颗粒、基质 (显微镜)
非均质特征 分层性 (层组划分、分层系数、砂岩密度) 层间渗透率差异程度 层间隔层 层间裂缝 砂体几何形态及各向连续性 砂体连通性 裂缝和断层的平面分布 孔隙度平面变化 渗透率平面变化及方向性 井间渗透率差异程度 粒度韵律 渗透率韵律 层理构造及渗透率各向异性 层内夹层 层内裂缝 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比值 层内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孔隙非均质(孔间和孔内) 颗粒非均质(粒间和粒表) 填隙物非均质
四、开发地震 •三维地震 •垂直地震剖面(VSP) •井间地震
第三节 储层非均质性表征
一、层间非均质性
砂层间差异→划分开发层系、决定开采工艺的依据 →注水开发中层间干扰和水驱差异
我国陆相湖盆沉积体系→层间非均质性比较突出 主要包括:
•层系旋回性 •分层系数和砂岩密度 •砂层间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层间隔层 •层间断层、裂缝特征
第七章 储层非均质性
第一节 第二节 资料基础 第三节 储层非均质性表征 第四节 储层非均质性对油田开发的影响
第一节 分类
一、概念
沉积建造、成岩演化、构造改造等作用→油气储层在空间分布及 内部各种属性上均表现出不均匀变化 影响地下流体运动及最终采收率的主要因素 •测量单元具有规模和层次性→储层非均质性具有规模和层次性 •标量具有各向同性:非均质性表现为空间分布上的差异 •矢量具有各向异性:非均质性表现为空间分布和考察方向的差异
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

摘要人们讲储层的基本性质在三维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或各项异性称为储层的非均质性。
储层非均质性无论是岩性或物性变化,通常都是极其复杂的,并且直接影响开采效果。
本文主要针对油气储层的非均质性研究内容与发展进行讨论。
本文所运用的储层非均质综合指数对储层的非均质性进行研究,除了从地质角度去考虑控制储层非均质性形成的因素外,还把储层所处的沉积微相、油层的顶底面构造以及流体在其中流动能力等因素纳入了研究中。
研究储层的非均质性,不仅可以升华对储层非均质性的认识,而且在确定开发方案、进一步部署井网和提高采收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表征参数、分层系数、砂岩密度、有效厚度系数目录第1章前言 (1)第2章储层非均质性概念 (1)2.1 储层概念 (2)2.2 石油天然气储层地质学概念 (2)2.3 储层非均质性概念 (3)第3章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 (4)3.1 Pettijion(1973)的分类 (4)3.2 Weber(1986)的分类 (5)3.3 Haldorson(1983)的分类 (5)3.4 裘亦楠(1989)的分类 (6)第4章层间非均质性 (7)4.1层间非均质性研究 (7)4.2层间非均质性的成因 (7)4.3层间非均质表征参数 (8)4.3.1分层系数、砂岩密度、有效厚度系数 (8)4.3.2砂层间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8)4.3.3统计表征参数方法 (9)4.3.4 油田开发应用 (10)第5章层内非均质性 (10)5.1 垂向粒度分布的韵律性 (10)5.2 层理构造……………………………………………………………………. .115.3层内夹层 (11)5.4层内渗透率非均质性 (11)5.5引起层内非均质性的根本原因 (12)第6章结论……………………………………………………………………………. .13参考文献…………………………………………………………………………………. .14致谢……………………………………………………………………………………… .15第1章前言我国地大物博,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
储层非均质性共34页文档

⑤树枝状砂体:属伸长状砂体,通常较为弯 曲并有分枝。树枝状分流河道砂体即属此 类。
⑥不规则砂体:形态不规则,一般有一个主 要延伸方向,但其它方向也有一定的延伸, 为多次水流改道形成的复杂成因的砂体。
2、砂体规模及连续性
• 砂体规模是各向延伸的实际大小,通常用 砂体长度、砂体宽度或宽厚比、钻遇率、 砂岩密度来表征,是决定井网型式和井距 的关键地质因素。
透率
Vk K K K
统计偏差点(指(顺序号 /岩心总数)×102为 84.1的点)渗透率
6、泥质隔夹层的分布频率(Pk)和分布密 度(Dk)
• 不稳定泥质夹层对流体的流动起着不渗透或 极低渗透作用。影响着垂直和水平方向上渗 透率的变化,它的分布具有随机性,很难横 向追踪,通常定量参数。
• 夹层分布频率(Pk):每米储层内非渗透性泥 质夹层的个数。网下对砂体的控制程度。
按延伸长度可将砂体分为五级
一级:砂体延伸大于2000m,连续性极好。 二级:砂体延伸1600~2000m,连续性好。 三级:砂体延伸600~1600m,连续性中等。 四级:砂体延伸300~600m,连续性差。 五级:砂体延伸小于300m,连续性极差。
①正韵律:颗粒粒度自下而上由粗变细者称为正韵律。往往导致物性自下 而上变差。
②反韵律:颗粒粒度自下而上由细变粗者称为反韵律。如三角洲前缘河口 坝可以形成典型的反粒序韵律,往往导致岩石物性自下而上变好。
③复合韵律:即正、反韵律的组合。正韵律的叠置称为复合正韵律。反韵 律的叠置称为复合反韵律。上、下细,中间粗者称之为反正复合韵律, 上、下粗,中间细者称为正反复合韵律。
• 裘怿楠先生(1992)将碎屑岩储层非均质性由大 到小分为4类,这也是我国油田生产部门通用的 储层非均质性分类:
第11章储层非均质性

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 可以采出的石油储量
35% 平均采收率
30-45% 残余油
25-35% 未采出的 可动油
必须用昂贵的 化学剂才能采 出的石油储量
被油藏非均质性 隔挡在地下,当前 正在挖潜的对象
28
第6节 剩余油分布
一、成因机理
油气采收率=波及体积× 驱油效率
采油
注水
平面波及系数:
注入剂 波及
宏观 剩余油
质程度平面等值图,表征其平面变 化。研究重点是渗透率方向性,它 直接影响到注入剂平面波及效率。
5、渗透率方向性
15
第3节 平面非均质性
二、对开发影响
影响注入水平面波及范围 1、高渗带方向; 2、古水流线方向; 3、裂缝发育方向
影响注采关系和井网布置 对于侧向连续性差砂体,如透镜状砂体,注水开采必须保证每个砂
体至少有一注一采。若井网不完善,则: 1、砂体无钻井控制,油层处于原始状态,形成未动用剩余油区; 2、只注无采,使油层压力越憋越高,注水不见效,最后水无法注入; 3、只采无注,仅靠天然能量采出少部分原油,大部分成为剩余油;
16
第4节 层内非均质性
层内非均质性:单砂层内垂向上储层性质的变化。包括韵律性、渗透 率各向异性、夹层分布等。层内非均质性是直接控制和影响单砂层内 注入剂波及体积的关键地质因素。
3、构造高部位的水动力“滞留区” 注入水常向低处绕流,构造高部位无井
控制则可造成水动力滞留,注水驱不到。
34
第6节 剩余油分布-分布模式
4、断层附近的水动力“滞留区” 由于断层封闭遮挡作用,致使单
向注水受效差,在油水井与断层之 间不能形成良好驱替通道,地下流 体因不能流动而形成滞流区。
35
礁滩型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定量表征

o f E x p l o r a t i o n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 S i n o p e c Z h o n g y u a n O i l i f e l d C o m p a n y , P u y a n g 4 5 7 0 0 1 , C h i n a )
第 2 5卷 第 4期 2 0 1 3年 8月
岩
性
油 气
藏
Vo 1 . 2 5 No . 4 Au g .2 01 3
L I TH0L0GI C RES ERVOI RS
文章 编 号 : 1 6 7 3 — 8 9 2 6 ( 2 0 1 3 ) 0 4 — 0 0 2 7 — 0 6
中图分 类号 : T E l 2 2 . 2 3 文献标 志码 : A
Qu a n t i t a t i v e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0 n o f i n t e r l a y e r h e t e r o g e n e i t y o f r e e f l f a t r e s e r v o i r
Ab s t r a c t :Re e f la f t r e s e r v o i r i s o te f n i n lu f e n c e d b y di a g e n e s i s a n d t e c t o n i s m,wh i c h l e a d s t o t h e e x t r e me l y s t r o n g he t e r o g e n e i t y . Th e r e f o r e , q ua n t i t a t i v e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o f t h e h e t e r o g e ne i t y c a n e f f e c t i v e l y g ui d e t h e r e s e r v o i r p r e d i c t i o n a n d o i l ・ g a s ie f l d d e v e l o pme n t . Ta k i ng t he r e e f f l a t r e s e r v o i r o f Pu ua g ng Ga s Fi e l d a s a n e x a mpl e , we s e l e c t e d a g g r e g a t e i n d e x me t h o d a n d p e r me a b i l i t y di v e r s i t y c o e ic f i e n t me t h o d t o c ha r a c t e r i z e t h e i n t e r l a y e r h e t e r o g e n e i t y .The r e s ul t s h o ws t h a t t he t wo me t h o ds h a v e c o ns i s t e n c y i n t h e a s s e s s me n t r e s u l t ,a nd t he a s s e s s me n t r e s u l t i s c o n s i s t e n t wi t h
储层非均质性定量评价新方法——以XC气田须二气藏为例

储层非均质性定量评价新方法——以XC气田须二气藏为例刘海松;匡建超;霍志磊;王众【摘要】针对储层非均质性定量评价方法有的过于简单、有的又过于复杂、系统性不强等问题,根据集对分析原理和灰色关联度分析,建立了灰色集对分析模型,通过模型计算出联系度和权重,并将该分析模型运用到XC气田须二气藏层内非均质性定量评价中,同时就应用情况进行了评价.【期刊名称】《天然气技术与经济》【年(卷),期】2013(000)001【总页数】3页(P16-18)【关键词】非均质性;灰色关联度;集对分析;联系度【作者】刘海松;匡建超;霍志磊;王众【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四川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0.20 引言以往对储层层内非均质性的研究,大多采用将各层的储层参数简单相加进行比较分析的方法,此法过于简单、系统性不强且对事物刻画不准确[1-2]。
近年来,许多学者在储层非均质性定量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常规反演和神经网络预测相结合技术[3]、非均质综合指数法和模糊数学模型[4]、主因子分析法[5]、局部变差函数法[6]、储层相控随机建模[7]等。
然而这些评价方法又都过于复杂,实用性不强。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构建了一种较为简单、实用的评价方法——灰色集对分析评价法。
1 灰色集对分析评价方法集对分析的主要思路是对不确定性系统中的集对作同异反分析,然后计算集对的同异反联系度。
集对是集对分析的基础元素,而联系度是集对分析的关键环节[8]。
设有联系的集合A和B。
A有n项表征其特性,即A=(a1,a2,…,an),B也有n项表征其特性,B=(b1,b2,…,bn)。
A和B构成集对H(A,B)。
若要讨论集对H(A,B)的关系,就需要计算H(A,B)的联系度,其表达式为:式中,s为同一性的个数;f为差异性的个数;i为差异不确定性系数;p为对立性的个数,在区间(-1,1)视不同情况取值;j为对立系数,且j≡-1。
苏里格气田储层非均质性

苏里格气田储层非均质性摘要: 苏里格气田属于典型的岩性圈闭气藏,具“低孔、低渗、低丰度”的地质特征。
以苏里格气田东区z9区块为研究目标,利用实际地质资料分别对苏里格气田z9区块石盒子组8段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和层间非均质性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研究区石盒子组8 段层内和层间非均质性都非常严重,垂向上的层间和层内非均质性要强于平面非均质性; 石盒子组8下亚段砂体最发育,在沿河道方向砂体的连续性较好,而在垂直河道方向上河道砂体较厚更叠频繁,连续性较差,致使层间非均质性最严重。
关键词: 砂体;夹层;非均质性; 储层; 苏东z9区块; 苏里格气田abstract: the surig gas field belongs to lithologic gas reservoir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ypical, with “low porosity, low permeability, low abundance .”. surig east block z9 gas fiel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ing the actual geological data respectively 8 reservoir plane heterogeneity, intraformational and interlayer heterogeneity study of surig gas field z9 block stone box.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udy area shihezi formation of 8 layer and interlayer heterogeneity is very serious, vertical interlaminar and intrastratal heterogeneity is stronger than the plane heterogeneity; shihezi group of 8 low sub-member of zhiluoform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continuous along the channel direction of sand body is good, but in a vertical channel the direction of channel sand body is thick overlapping frequent, continuity is poor, resulting in the most serious interlayer heterogeneity.keywords: sand body; interlayer; heterogeneity; reservoir; su east block z9 gas field; surig中图分类号:te3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一、区域地质概况苏里格气田东区地处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和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境内。
储层非均质与剩余油分布

(3)平面非均质性 包括砂体成因单元连通程度、平面孔隙度、渗透率的变化和非均质程度以及
渗透率方向性。
(4)孔隙非均质性 孔隙非均质性指砂体孔隙、喉道大小及其均匀程度,孔隙喉道的配置关系和
连通程度。这些性质直接影响油田开发过程中注入剂的驱替效率。
储层层内非均质性与剩余油分布
一、层内沉积韵律性与剩余油分布 二、层内沉积构造差异与剩余油分布 三、层内夹层的分布与剩余油分布 四、层内砂泥组合与剩余油分布 五、渗透率非均质程度的定量表征
(据宋力,2010年6月)
储层层内非均质性与剩余油分布
根据夹层上下储层不同韵律特征,可以进一步总结出三种剩 余油分布模式:界面之上富集型、界面之下富集型和界面上下富 集型。
(1)界面之上富集型
剩余油主要集中于 界面之上的韵律层底 部相对低渗透部分,
特点:界面分隔的 上下两个砂体渗透率 级差均较大,自然电 位曲线呈典型的漏斗 型。
砂岩密度(Sn):指剖面上砂岩总厚度占地层总厚度的百分数。数值 越大,砂体越发育,连续性好。统计时注意应含粉砂。其主要作用是油 田开发地质中研究砂体连通性,这在研究平面非均质性时也非常重要!
有效厚度系数:含油层厚度与砂岩总厚度之比的百分数,其平面等 值线可较好地反映油层的分布规律,这主要油藏工程中用于研究采收率 问题
(3)砂夹泥组合 即砂岩中夹有泥质夹层,由于夹层的存在降低了砂体垂向连通性,
因而阻碍了油气在砂体内的垂向运移,往往有剩余油富集
储层层内非均质性与剩余油分布
五、渗透率非均质程度定量表征
表征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的定量参数: 渗透率变异系数、渗透率突进系数和渗透率级差
渗透率变异系数:单砂层内渗透率的标准偏差与其平均值的比值,反映样品偏 离整体的平均值的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4
1669.54
16.6
1669.96
18.2
1670.46
19.3
1670.8
19.9
1671.14
18.9
1671.34
19.7
1671.79
18.4
1672.17
20
1672.52
19.3
1673.25
17.2
1673.59
16.6
渗透率
46.6 15 10.1 213.7 167.5 127 18.2 95.2 97.4 77.9 55.2 14.9 30.1 11.5 38.5 121.8 68.2 51.3 94.7 12.9 107.9 83.5 8 12.1
1.深度校正 depth correction、斜井校正 2.环境校正 environmental correction 影响因素:(1)泥浆性能、泥饼、泥浆侵入及侵泡等;
(2)井眼几何形状、不规则、井壁垮塌等
(二)测井数据标准化
standardization on well log data
1.定义:消除仪器刻度误差、人为操作误差、校正误差等 各种误差,尽可能使全油田(全区)测井数据统一在同一刻 度标准之下。实质是:利用同一油田或地区的同一层段往往 具有相似地质—地球物理特征。
2.标准层选取 (1)在目的层相邻井段,岩性稳定且全区普遍分布; (2)电性特征明显易辨,且同一测井内容的数值相同或呈 有规律性变化。
B、平面非均质性(plane heterogeneity):储层的平 面展布,包括储层的几何形态、连通性等。
C、层间非均质性(interlayer heterogeneity):某一 单元各储层之间垂向差异性的总和。
一、来源岩心分析
庄2井岩心分析数据
深度
1632.11 1632.96 1633.43 1634.04 1634.82 1635.29 1635.86 1662.5 1663.12 1663.83 1664.48 1669.44 1669.95 1670.34 1670.76 1671.26 1671.6 1671.94 1672.14 1672.59 1672.97 1673.32 1674.05 1674.39
0.8
0.123 3.12 0.35
27.2
38.8
12.4 0.97
0.096 3.5 0.31
31.6
30.6
16.1 0.75
0.089 3.48 0.2
29
39.9
13.5 0.97
0.085 3.71 0.39
24.9
41.1
12.3 0.73
0.111 3.17 0.04
25.6
37.9
7.18 7
7.37 7
11.62 11.35 13.17 8.73 8.36 8.55 10.18 12.17 7.18 7.18 7.18 14.68
15
二、来源测井数据处理与解释
数据量充足、求取方便、且具平面延拓能力。
(一)测井资料预处理
pretreatment o well log data
与沉积方式、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运动有关。 就目前方法和研究程度,概况为: (1)宏观非均质性(Homogeneity):储层岩性、物性、
含油性以及储层连通程度在纵向上、横向上的变化特征。可分 层内、层间、平面非均质性。
A、层内非均质性(internal heterogeneity):单储层 在垂向上性质的变化。
储层非均质定量表征
杨少春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09年4月
储层非均质定量表征
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表征参数来源 第二部分 定量表征方法 第三部分 非均质性定量建模及储层非均质特征 第四部分 储层大孔道定量研究
第一部分 表征参数来源
储层非均质性 Study on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储层非均质性:储层中岩石的地质—物理性质的变化特征。
26.9
42.9
15.2 0.78
0.122 3.09 0.29
26.2
42.5
7.7
33
35
15.8
21.9
34.5
10.4 0.95
0.136 2.99 0.34
28.5
32.1
10
0.93
0.144 2.86 0.21
24
32.2
10.6 0.83
0.124 3.1 0.34
23.8
32.7
13
Vsh(粒级〉6.64,
C值
但<13)
0.211
9.1
0.172
12.52
0.134
23.37
0.231
7
0.277
6.37
0.323 0.423 0.3 0.283 0.263 0.224 0.195 0.283 0.342 0.281 0.283 0.261 0.268 0.301 0.307 0.183 0.167
含油饱和 含水饱和
度
度 碳酸盐 分选系数 粒度中值 平均值 偏态
25.6
39.8
13
0.59
0.098
3.4 0.15
31.4
44.2
17.6
0.8
0.074 3.88 0.35
27.1
39.3
14.8 0.96
0.057 4.36 0.44
22.2
45.9
11.3
0.63
0.099 3.34 0.18
12.7 0.87
0.136 2.98 0.29
27.6
32.8
12.4 0.74
0.113 3.25 0.25
29.5
33.6
10.6 0.93
0.112 3.25 0.36
28.1
32.9
11.7 0.94
0.112 3.29 0.41
26.5
35.6
13.2 0.71
0.109 3.27 0.21
30.2
34.7
11.6
0.9
0.116 3.15 0.24
31.2
34.1
10.2 0.88
0.12 3.15 0.32
31.4
37
14.4 0.92
0.074 3.92 0.42
28.1
41.4
15.7 0.85
0.08 3.83 0.42
峰态
0.92 1.72 1.2 1.53 1.31
1.32 1.33 1.4 1.52 1.23 1.62 1.69 0.93 1.21 1.05 1.66 1.68 1.1 1.38 1.51 1.97 1.29
校正后深度 (-0.3) 孔隙度
1631.81
20.8
1632.66
18.7
1633.13
19.7
1633.74
20.9
1634.52
20.4
1634.99
22.5
1635.56
14.1
1661.7
20
1662.32
18.5
1663.03
19.9
1663.68
16.8
1668.64
18
166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