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中国教师报》共成长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优秀7篇)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优秀7篇)《中国教师报》读后感篇一本学期,我阅了《中国教师报》,这是一份“全国教师自己的报纸”。
大部分版面刊登的都是一群像我们一样工作在基层一线教师的作品,反映的都是我们这些广大教师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工作,真实的教学,切实贴近我们的实际。
无论还是内容,都令人耳目一新。
闲暇之余,我便抓紧时间阅读《中国教师报》。
慢慢地,我便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不断地从中汲取“营养”:“国内、外”最新的教育动态,让我领略到国内、外教育不同的的无限风光;“深度访谈”使我感受到教育的伟大力量;“教师论坛”给了我与名师心与心交流的机会……每一次读,我都受益匪浅。
我品味到了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知识大餐”,她激励着我不断地学习,更让我享受到了一份温馨,一份淡然,一份美丽。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教学理念在逐步改变,教学生活也格外丰富多彩了。
《中国教师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同行,认识国内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的机会,让我们认识、了解到广大校外、国内同行工作者们的教学状态,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自身教学,改进自身不足,有效地促进我们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中国教师报》给我们这群最广大社会专门群体却是最容易被人淡漠的群体提供了表达思想、总结经验、倾吐对教育的思与学的情感园地,它促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最后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加强和促进了我们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同时也为我们更好地反思自己,省视自己的教学,为以后工作与生活提供了表达的空间与舞台。
感谢《中国教师报》,她让我拂去心灵的灰尘,端正了一个教师的心态,点亮心灯,不为名利所累,让我做一个面带笑容的老师,时刻有一颗健康向上的心;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爱学生是一种责任,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激情,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感谢《中国教师报》,她不仅提高了我的教育教学能力,而且让我更加理智地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
随着阅读的深入,在不断陶冶中,我学会了理解,学会了宽容,学会了正确对待学生,学会了乐观对待生活。
2019年我与中国教师报共成长征文范文

可我对老王老师说,你本来就是一位敬业的好老师,你本来就是个能干的人,不就是少一张纸吗?慢慢争取呀!人不常说嘛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教学几十年了,虽然没评上高级,可评上高级的人还是少数的,如果您能再看开点,结果可能就不会这样了,关于那两个差生,咱先分析一下他们的情况然后对症下药,您说呢?哦,这也许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原因,其实,评高级职称的要求也应改一改,侧重老教师一些也不为过,干了几十年的教育嘛。
教师呀,教师,当我们为了孩子的成绩而想训斥他们时,请您一定把握住自己的底线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再说《健康人生》,是我喜欢的版块之一,它包括人生感悟、健康方程式、休闲有道、职场心态等,每当我阅读完这些文章我工作起来精神劲十足。自己平时也很喜欢休闲运动,每天都是走路上班,再加上有《中国教师报》这个精神食粮我想我的业余生活会感到更充实的。
《中国教师报》有很多板块,可我最喜欢的板块是《新观察》、《健康人生》这两个栏目,板块的文章选得非常贴近一线教师的心里与工作状态,文章写得实在、现实还透漏着风趣。
先说说《新观察》吧,这个板块引领我的思想走在了教育的最前沿,让我更清楚地了解了当代我们这个教师队伍中存在的诸多利弊,也把一线教师心中的酸甜苦辣展示在大家面前,让你去品味,去深思,尤其是遇事不走弯路子,我校的教师都很喜欢它。我们有时看到一篇文章,几个人会针对一件事争论不休,就说《老王》这篇文章吧,道出了一位教学认真的好教师,可就是没有一些教学中的荣誉证书,进而高级职称与他很遥远,老王为了把教学成绩拼命争成第一,抬手打了学生一耳光,接下来是家长不愿意了,再下来老王回家了。学校的老师分成正反方,各持己见、互补相让,争得不可开交。
我与《中国教师报》共成长

我与《中国教师报》共成长与《中国教师报》的相遇还是要从我大学时候说起,那时候的我喜欢泡一杯茶静静地坐在学校的阅览室里徜徉书海。
在一个安静的午后,不知是谁把她遗落在了桌上,造就了我和《中国教师报》的一场美丽的邂逅。
从那之后,我深深地被“全国教师自己的报纸”这句话所吸引,并开启了人生中一场美丽旅途。
从那一天起,她始终伴随我,激励着我。
让我对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满怀热情和希冀。
毕业后,我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
但当我满怀激情的站在那三尺讲台之上时,我发现了自己的很多欠缺之处,才明白教学有时候不仅仅需要热情,还需要自己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而《中国教师报》犹如一座灯塔,指引着我在茫茫的大海中前行,寻找正确的方向。
我开始学会反思自己,是不是自己讲课不够精彩,不能够去引起学生的兴趣;是不是自己过于严厉,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是不是学生缺乏自信,不敢大胆的站起来发言。
而这些问题,我都能从《中国教师报》里寻找出答案。
她不仅是良友,给我平时的生活带来无尽的欢乐,还是严师,给我以谆谆教诲,教导我怎么去热爱,尊重和引导每一个孩子。
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是我一直坚守的信念。
我认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我最喜欢《中国教师报》里的教师感悟、随笔散文和个人事迹。
这些文章经过细细咂摸,总能让我品出一些沁人心脾的芳香。
有些故事读着总能引起我的共鸣,让我从别人身上学会如何正确处理教学中的问题,体会着每位老师工作中的酸甜苦辣。
此外,还有一些有关教育改革的新动态,前卫的教育理念和对教学案例进行全面分析的文章都让人受益匪浅。
如此深入浅出的阐述让我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了更为清晰明了的理解。
从一篇名为《给教师的一封信》的文章里,我学会到了对于老师来说至关重要的三大点:激情、坚守、创新。
能随着时间的侵蚀,不消磨调自己最初的热情,在面对困难挫折时,不轻言放弃和后退。
让激情与勇气,信念与理想共存,才是教师能屹立不摇的根本。
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考验,希望在很多年后如果有人问我是否后悔当初的选择时,我能毫不犹豫回答:“我为教师自豪!”。
关于中国教师报有感征文

关于中国教师报有感征文篇一:中国教师报征文《中国教师报》是一份适应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发挥引导教师、帮助教师、为教师服务作用的报纸。
它始终坚持“零距离贴近教师”的办报宗旨,努力做到贴近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实际,让我受益匪浅。
阅读之后,我回顾过去,重新审视自己,思考如何让自己成长为一名令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
首先要敬业,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这个职业,献身教育事业。
教师一定要端正的一个观点就是教师不是“教书匠”,不能把教师当做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是将它置于人生目标,人生追求的崇高位置,真正将它看做是育人的重大工程,它所担待的责任是一种未来的希望。
教师的职业道德告诉我们,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的集中表现,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教师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教育事业、社会利益的一个准则。
的确,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会去更多地去思考怎样把课上得更好,怎样才能让学生更热爱学习、学到更多的知识。
因为热爱教育,所以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默默地奉献自我。
无论领导安排什么样的工作,都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去完成。
因为热爱教育,所以会积极地去探索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与专业技能。
因为热爱教育,所以才会热爱每一位学生,关心每位学生,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
其次,要爱生。
一位教育家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因为别人的孩子跟自己是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要做到从心底来爱护他们,那是真的很不容易的。
而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属于这一类的爱,我认为要做一名让人民满意的教师最基本的就是热爱学生,没有学生,又何谈教育呢?学生,通常似乎都是被划分为两类的,一类是众多人的宠儿——“优秀生”,另一类则是永远被大家遗忘在角落里的“学困生”,这个称呼似乎还近乎人情,有些老师甚至就会毫不客气地称他们为“差生”,这样严格地分级称呼对于孩子来说,是一辈子背负的阴影,在他们幼小脆弱的自尊心上烙下了生铁铁的印记。
我与《中国教师报》共成长

我与《中国教师报》共成长第一篇:我与《中国教师报》共成长我与《中国教师报》共成长《中国教师报》以中国教师为名,零距离地贴近教师,是一份全心全意为教师教育教学服务的报纸。
对于我这个一线教师来说,就倍感亲切。
第一次接触《中国教师报》的时候,是在十五年前的一天。
我从师范学校毕业不久,被分配到一所农村小学任教。
由于学校地处偏远,信息闭塞,那时也没有电脑网络,闲来无事时,就读读书看看报,但能够真正适合教师阅读的教育书籍很少,平时接触的多是一些党报党刊。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学校的报纸中夹了一份《中国教师报》。
淡淡的墨香,清新的版面、新颖的内容一下子吸引了我,我一口气把报纸从头到尾认真读了一遍。
就这样,我结识了《中国教师报》,并爱上了她。
还记得初为人师时,为了一节课的出色完成,我常常设计教案、反复备课到深夜。
为了转化后进生,我常常吃过中饭,就来到班级中辅导学生。
一年下来,学生的成绩却与理想相差甚远。
我失望了,我开始反思。
于是,夏蚊满屋的夜里,我埋头“齿啃”《中国教师报》,悉心拜读,认真领会其中关于教学的新课标,新理念,新方法,令我耳目一新;信任、宽容、尊重、民主等词语让我感到教育的希望;人生、讲台、灵魂之窗更让我们感受到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荣的事业的尊严,让我激情迸发。
杏林春晓里一篇篇隽永的文字滋润了我的心灵;新观察以犀利的笔墨触动了现实教育的痛处;班级在线让我在班级管理中如鱼得水;我在《阅读》中找到了同感,在《政策直通车》里了解了教育时事……任汗水淌过面颊,任蚊虫肆意叮咬,如痴如醉地沉迷。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尺讲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后来担任班主任,肩上的责任更大了。
而初次担任班主任,让我心理感到惴惴不安。
面对小学生,处理很多琐碎的问题比上好一堂课还要难。
为了更好地成为他们的学习老师、生活保姆和心理医生,在《中国教师报》的帮助下,我不断学习教学业务,改进班主任教育教学措施。
呆板的课堂和枯燥的知识间总缺少些趣味的点缀,平淡的生活也少了些许心灵的寄托。
我与《中国教师报》征文

我与《中国教师报》征文篇一:我与《中国教师报》共成长我与《中国教师报》共成长安徽省太和中学李彦才回想自己的从教历程,让我想起和《中国教师报》经历的难忘岁月。
从事教学九年来,我的点滴成长,都离不开《中国教师报》的细心指导,都离不开《中国教师报》的热切支援,我由衷的感谢《中国教师报》。
最初相识并了解她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获得的一份赠报,深深被她上面刊登教育理论所吸引,尤其是贴近一线教师生活的那一篇篇教学心得、随笔感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曾记得每一次的忘我读报,仿佛看到了自己教育生活中的真切情景,让我找到了做教师的幸福和做班主任的收获!从2006年9月进入教学岗位起,我开始从邮局订阅《中国教师报》,真正和她结下了不解之缘,曾记得每到星期一就“无心教学”,望着学校大门口望穿秋水,盼着送来自己放飞心灵的“芳草地”。
《中国教师报》引领着我进行着杏坛的跋涉,充实干涸的心灵,正是最初那一年多我走出了自己原来那狭小的生活社交圈,渐渐的淡忘了同行间打牌闲聊的悠闲,取而代之的繁忙的教育追寻为我的思想增添了不少活力,心无旁骛的关注教育,为自己积累了一定的“资本”,于是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每一次的取得好成绩,我都暗自庆幸,我有一个好帮手。
长期以来,我一直关着《中国教师报》的成长,每到一期,我都认真细致的研读,渐渐懂得了报纸所阐述的办刊理念“全国教师自己的报纸”。
慢慢的熟悉了她的栏目和风格,我觉得这里是了解教育的一扇窗口,耕耘教学的乐土,培育教师的摇篮。
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了一个思维展示的平台,思想交流的阵地,技艺切磋的擂台。
在这里我可以驰骋思想,飞扬激情,展示自我。
《中国教师报》的“阅读” 、“健康人生”、“对话”、“新课程”、新教改、“校长峰会”等栏目上的一篇篇教师心得体会与经验之谈,让我受益匪浅;一个个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案例,让我豁然开朗;一则则充满人问关怀的新闻报道,观点,让我不不禁凝眸沉思。
教育工作者的真切经历,班级管理心得体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等短小精悍的文章深深的吸引着我,一次次与坛友对话,与编辑交流,与名师沟通,与名校长探讨,似乎有了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2016最新中国教师报征文

2016最新中国教师报征文《中国教师报》,犹如指路明灯,照亮我工作、生活、学习、写作的前程,小编收集了中国教师报征文,欢迎阅读。
第一篇:中国教师报回首往昔,我的生活、工作、学习、写作历程,《中国教师报》对我的影响非常之大,特别是在我开始热衷于撰写教育教学方面的文章后,《中国教师报》恰如指路明灯,给我指明了方向,适时指点了我的迷津。
学生时代起,就有写日记的习惯,自从我把教师这一行当定位为我的终身事业,我开始写教育日记,每天每时每刻,在校园,在我们身边,都在发生着各种各种的事情,这些事情有的是突发的,有的是预见的,有的是清晰的,有的是模糊的,有的是令人高兴的,有的是让人伤心的……但,无一例外,这些事情是活生生的,个性化的,独特的,它们组成了教师和学生的整个学校生活。
另外,我还布置学生每天记日记,通过阅读学生的日记,我走进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我的情感和学生水乳交融,我会不由自主地或感动、或感慨、或舒心、或伤感,有时高兴和鼓舞,有时矛盾和焦虑,我习惯性地将之记录下来,并加以剖解、分析、反思,以见证教育的生命轨迹和个人的心路历程。
本世纪初,我有幸接触到《中国教师报》,我如获至宝,仔细研读,对特别感兴趣的文章不仅做了剪贴,甚至熟读成诵。
彼时,我并没有想到要给她投稿,我觉得她太遥远,像天上的太阳,照耀我,温暖我,足矣,我没有奢望过,我也可以成为太阳,去照耀、温暖别人。
经常拜读《中国教师报》上的文章,我更加勤勉更加积极地撰写教育日记,并且开始自觉地将日记体转向笔记体。
虽然只是一字之差,教育日记显得随意而闲散,而教育笔记,则带着有意识的探究和思考,应该是教育日记的提炼、归纳和总结。
教育日记其实就是教师记录教育的一种最普遍最生动最有效的方式,是一种个人的随笔式的记录。
它很随意,不讲究格式和字数,三言两语或万语千言,全在自己心情。
也没有内容限制,写读书感悟、课堂实录、教学反思、师生对话、家访实录都行,甚至与家长与同事沟通,校长和同行的赞誉或是批评,乃至于刮风下雨天气变化,凡所见所思所闻所感,统统可以记录在案,留待日后细细品味。
成长路上有你相随

成长路上有你相随——我与《中国教师报》的不舍情缘作者:汤拥民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639 更新时间:2012-11-1好书好报需要阅读分享,阅读丰富充盈人生,知识改变人生命运。
在我23年的教育生涯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份报刊就是《中国教师报》,她是推动我在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强有力的支撑和源泉。
她是2005年下半年我调入初中后开始进入我的视野的,我一度被她里面优美的文笔、深邃的哲理、诗意的语言、教育理念的精辟深深的吸引住了,激发了我对她的强烈兴趣、爱好和关注。
我对她的感情和缘分是“一见钟情”,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我心里想:如果我能早点与之相识、相知,长期相濡以沫的话,我的人生一定会比年轻无知、幼稚肤浅的我更加的幸福、丰富和美好。
我现在拥有的《中国教师报》有厚厚的几大册,我将每年的《中国教师报》按发行期数顺序装订成册,无一遗漏。
学校订了两份《中国教师报》,我将一份放在教师办公室供教师们阅读,一份我自己留存。
因此,我和她的情缘身身相随,心心相印,缘分不尽,她和我永远有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的存在、发展和延续,我和她还会有更加美好的前程与未来……她是我们教师的好帮手。
她里面的篇章凝聚着作者教育方面的理念、智慧、技巧,非常值得我学习、借鉴、效仿。
她给我的感觉是教学上的难点、疑点问题化难为易、迎刃而解了。
她给我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从而创造出教学上的精彩和花团锦簇。
作者先进的教学经验、独到的教学方法、过人的教学水平,让我一眼就喜欢上了她,念念不忘,非常的牵挂。
虽然学生时代的我文学细胞并不是十分活跃,可自从有了她的润物细无声的浸润、关怀和爱护,我与她之间经常进行心与心的碰撞、交流和切磋,这样循环往复我就有了教育理论方面的成长与提高,让我的心智也变得成熟了。
通过她的指点,我有三篇教学论文《如何对初中生进行阅读训练》、《提高初中生语文课自主阅读水平的有效途径》、《试论古典文学中诗歌的时空张力之意蕴》先后发表并获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中国教师报》共成长
2008年的一天,我在办公室里与《中国教师报》邂逅了,翻开这张墨香扑鼻的报纸,深深被她上面刊登的每一篇文章所吸引,从此我与《中国教师报》结下不解之缘。
《中国教师报》是“全国教师自己的报纸”,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年轻的教师,她对我的帮助很难用语言来形容。
《中国教师报》是了解神圣教育事业的一扇窗口,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开拓思维、展示风采的平台,在这里我可以驰骋思想,飞扬激情。
《中国教师报》的“教育家”、“现代课堂”、“教师生活”、“课改研究”、“网评天下”等栏目上的一篇篇教育专家的经验之谈,让我受益匪浅;一个个理念新颖的教学案例,让我豁然开朗;一则则观点鲜明的精彩评论,让我不禁沉思良久。
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教育同仁的真切经历,班级管理的心得体会等短小精悍文章深深的吸引着我,我对教育事业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思想不断提升。
教师是做人的工作,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教育的效果就会事倍功半。
《中国教师报》的谆谆教诲使我不断进步,日渐成熟。
我的心灵得到升华,让我更加热爱我的学生,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必须遵循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教师爱学生,是一种义务,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激情,更是一种能触及心灵、打动人心的爱的教育过程。
爱是一门伟大的艺术,而宽容就是这门艺术的精髓。
当我
俯下身子,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学生时,发现每一名学生都是那么的可爱,他们都有着独特的潜能的,正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挖掘。
陶行知就曾告戒:“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所以,不管孩子的过失有多么严重,如果动机不是出于恶意,就尽量不要责罚他。
《中国教师报》让我懂得了这些道理,她让我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宽容的态度来善待学生,以赏识的目光来看待学生,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学生的问题。
“热爱学生、宽容学生、理解学生”的理念逐渐融入了我的灵魂。
课堂的主体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课堂教学要关注生命的存在,从唯智教育走向以人为本的教育。
《中国教师报》让我懂得,教师要“忘掉教师之形,忘掉教材之形,忘掉课堂之形”。
要俯下身子,把自己与学生放在同一个层面,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共同生活;要不拘泥于教材和教案,遇物则诲,相机而教,以适应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况;要将课堂当作师生互动合作的舞台,在同学们的交流中,自己以一个引领者的身份,进行适时的评价,点拨。
《中国教师报》帮助了我,改变了我。
如今,我已是《中国教师报》的一名忠实读者,在今后的教学之路上,我期待着和《中国教师报》一路同行,阔步走向美好的明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