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考历史主观题评分细则
2013年浙江省文综试卷历史部分评分细则

2013年浙江省文综试卷历史部分评分细则(38-1 )标准答案: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2分)关系: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
(2分)变化:商品经济比较发达,(1分)纺织业显著发展,(2分)市镇经济繁荣,(1分),资本主义萌芽。
(2分)执行答案建议:1、考生如果按照教材内容答出“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或“以小农经济为主”“男耕女织”,或“农业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给2分。
但如果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答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精耕细作”等,也可酌情给1分。
2、对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如果考生答出“农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商品经济只是补充”,或答出“农业为主,商业为辅”,或“以农业经济为主”也给2分.如果答出“农业发达,商业(商品经济)不发达”、“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反过来又促进农业的发展”等,也可的情给1分。
3、概括明清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将4个得分点合并为3个,即商品经济比较发达,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合并为一起,计2分,纺织业显著发展为2分,市镇经济繁荣为2分。
如果考生答出“丝织业(高度)繁荣”、“纺织业(丝织业)得到进一步发展”、“纺织业(丝织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市镇经济繁荣”、“城镇化步伐加速”,均分别给2分。
对于“纺织业显著发展”、“市镇经济繁荣”考生只答出“民众生活来源(或财政税收)主要依靠丝(纺)织业”或“大多数民众从事丝(纺)织业”等,给1分。
对“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和“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如果学生答出其中一点,就给1分;如果答为“雇佣关系出现”则不给分。
(38-2 )标准答案:自然经济加速解体;(3分)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2分)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
(2分)执行答案建议:1、自然经济加速解体(3分)只要提到自然经济(传统经济、小农经济)解体(崩溃或相近词语),(皆给3分)2、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2分)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流通领域),给2分只提到“农产品商品化”或只提到“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给2分要之,“农产品”、“世界市场”是本小题的采分点3、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2分)商品经济比重超过农业经济,给2分举凡文意中有比较意味的,皆给2分若只提到商品经济的变化或农业经济的变化,则给1分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
四川巴中2013中考政治历史考试说明及大纲

四川巴中2013中考政治历史考试说明及大纲文科综合是指思想品德、历史两学科。
命题以现行初中教材和课程标准为依据,以重灵活性、实践性为原则,难度适中。
试题满分为150分,闭卷笔试,答题时间为120分钟。
试卷由试题和答卷两部分组成,只交答卷。
思想品德60分,其中基础题36分,中难题18分,难度较大题6分;历史90分,其中基础题54分,中难题27分,难度较大题9分。
1.政史单项选择题:70分其中思想品德,32分;历史,38分。
2.思想品德:28分3.历史:52分1.以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为命题依据。
2.只考教科版九年级所学内容。
第一单元历史启示录了解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了解中国近代百余年沧桑的历史以及中华民族英勇抗争的历史,初步感受团结爱国、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了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核心地位,懂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
从认知和情感上把爱国、爱中国共产党和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学会全面看待问题,树立忧患意识。
懂得没有祖国的兴旺发达,也就没有个人的前途和幸福。
懂得报效祖国是每个中华儿女应尽的责任。
培养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并能将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转化为立志成才的自觉行动。
第二单元财富论坛让学生感受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初步形成对小康社会的感性认识。
通过了解“小康”内涵的历史演变、小康的标准、不同阶段的小康特征,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认识“实现全面的小康,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3)帮助学生理解勤劳、智慧与开拓、科技是创造财富的重要源泉。
引导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珍惜成果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逐步培养现代人必需的开拓进取精神和崇尚科学的精神。
帮助学生理解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意义及其实现的条件;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优越性。
2013年历史中考质量分析及教学建议(4)

崇左市2013年中考历史卷质量分析一、试题概况(一)试卷结构崇左市2013年中考,历史试卷仍采用政史合卷、闭卷考试的形式,历史学科总题量为18题,赋分60分。
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份,1~15题为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占卷面总分的50%;16~18题为非选择题,共30分,占卷面总分的50%。
其中,中国古代史14分,中国近现代史22分,世界古代史2分,世界近现代史22分。
以上数据,体现了出题者对各年级教材的尊重,各年级的赋分、内容分布均衡合理,符合广西2013中考历史学科说明的要求,是一份难得的,有分量的好试题。
(二)试题基本特点整体分析2013年崇左市中考历史试卷,并结合过去二年的试卷,我们可以看到这份试卷在命题思路、试题题型和结构布局等方面,稳中有变,推陈出新。
1、稳定2013年崇左市中考历史试卷给考生的第一感觉是平稳的试题题型和命题视角。
试题注重基础,坚持以“课标”、“说明”和教材为本,从史实出发,着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中,这样的命题思路与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越来越接近。
(1)题型稳定。
综合考察过去二年及今年的崇左市中考历史试题,虽然整个卷面分为两个部分,但是,都由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综合题三类题型组成。
可以说,这几年崇左市中考历史卷的题型非常稳定,这也有利于学生的复习备考。
(2)命题视角稳定。
近三年的崇左市中考历史试题,都体现了以下三方面的命题视角。
第一、关注现实。
试题以现实热点问题为切入点考察历史。
今年的中考题,选择题第3题、第8题、第14题,都分别以新疆喀什巴楚县发生严重暴力恐怖事件,“神舟十号”飞天,国家主席习近平参加南非德班会议,这些今年发生的,现实的热点问题为切入点,考察了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863计划、欧洲联盟三个知识点。
材料题第17题,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为关键词,考察了学生对中国近代化的四次探索、开国大典新中国的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些重大的、基本的历史事件的把握。
2013年平凉市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2013年平凉市中考历史质量分析报告2013年初三历史学业考试已经结束.本次考试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反应出的问题更值得我们深思。
通过对本次试卷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探讨,清楚地认识到初三历史教学的优势与不足,为使下学期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加大改革力度,提高初三历史教学的整体水平,做试卷质量分析如下:一、试题分析(一)、试题结构今年初三历史会考试题总体感觉是设计比较合理。
由选择题、读图题、材料解析题和简答题四大题13小题构成,考查的形式丰富多样,角度独特,问法新颖。
(二)、试题及分值分布分析本试题满分共50分,包括四种题型,一题选择题10个小题共20分,二题读图题3个小题共12分,三题材料解析题3个小题共8分,四题简答题5个小题共10分。
其中中国历史和世界史各占总分的50%。
从年级来看,七年级的中国古代史10分,具体分布为3个选择题6分,读图4分。
八年级的中国近代现代史15分,具体分布为3个选择题6分,读图4分,材料解析3分,简答2分,九年级的世界古代史2分一个选择题,世界近现代史23分,具体分布为选择题6分、读图4分、材料解析5分、简答8分。
这样的题型和相应的给分标准符合当前初中历史的考试标准。
(三)、试题特点分析:本试题的设计彰显了新课程理念,紧扣时代的脉搏,考查的知识范围广,紧密联系课标,所考查的知识点都源自课本,无偏、难、怪题。
试题既重视基础,照顾了绝大多数学生及格,同时考查的问题角度新颖,重视考查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知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等。
具体来说,本套试题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1、重视基础,考查基本知识,学生较容易作答。
如选择题和读图题,这些题目只要课本知识掌握牢固,作答时认真细心,基本上都能得分。
2、内容跨度大知识面较广。
试题包括初一至初三各级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点。
3、难度适中、重点比较突出.本次试题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并适当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能力,符合初中历史的教学目标,即以掌握基础知识为重点同时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等.4、重视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全方位、多角度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013年潍坊市中考历史考试说明

第一编考试说明Ⅰ.命题指导思想初中毕业生历史课程学业水平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终结性考试,是全面、准确反映初中毕业学生在历史课程学习方面达到《历史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历史毕业水平的程度。
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初中毕业生历史学业考试本着有利于广大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落实《历史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目标,有利于学生改进学习方式,拓展历史学习渠道,提高历史学习效率,有利于全面、公正、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历史学习的状况, 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
Ⅱ.考试内容及要求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及乡土历史课程学习的要求,立足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学生社会生活,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查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题易、中、难题目比例约为5:3:2一、考试目标与要求1.记忆、识记基础知识。
准确识记基本的经典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获取、解读有效信息。
阅读历史资料、历史问题,获取有效信息,分析、解读历史信息。
3.迁移、运用历史知识根据试题要求,调动、运用学科知识,结合获取的信息,解答相关问题。
4.描述、评价人物事件。
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准确描述历史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对历史事件或人物做出合理的评价。
二、考试范围考试范围包括《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潍坊乡土历史内容。
中国古代史1.夏商周三代,西周分封制。
2.商鞅变法,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3.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4.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
5.张骞通西域;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6.知道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
7.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2013年历史中考试卷结构

2013年历史中考试卷结构1、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30分)和材料解析题(30分)。
2、分值分布:七年级上、下册约占10%,八年级上册约占30%;九年级上、下册约占60%。
3、试题难度:容易题70%,中难题20%,较难题10%。
七上10《“秦王扫六合”》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公元前230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的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
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来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
为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
(秦时一尺长23.1厘米,一斤相当于250克,一升为202毫升)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为抵御匈奴,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为开发岭南地区,开凿了灵渠。
秦朝疆域广大,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抵南海,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封建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秦灭六国是古代历史上重大事件,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加强各地的政治经济的联系,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七上12《大一统的汉朝》文景之治: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减轻徭役赋税,重视农业生产;以身作则,提倡节约;重视“以德化民”,社会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史称“文景之治”。
汉武帝的大统一: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的势力,使其越分越小,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上,在长安举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七上15《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的地方称为西域。
汉武帝派张骞在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密切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2013年历史中考批卷总结

2013年历史中考批卷总结2013年中考已经结束,现对中考批卷中反映出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做以总结。
一、试题分析:1、从出题范围看:紧贴课标要求,没有偏难怪内容,符合教学原则。
既考察了知识,也突出考查了考生的思维、综合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科内的综合,但以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为主。
易于教师找准教学方向,具有指导作用。
2、从题目设计看:所有题目紧紧贴住课标基础,只有几道综合知识联系以及知识横向联系的考查题目,综合难度较低。
3、从教师体验看:备课组教师在本学期的新授或复习中都能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充分进行集体备课,注重发展学生各种能力。
复习过程中备课组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答题能力的培养。
在时间很紧的情况下,总结以往的经验,复习时注重了学生的笔头训练,备课组采用单元+专题+课标提纲的方式,课堂呈现最大的密度,注重复习高效性。
二、批卷中出现的问题1、错别字问题:在三个主观思考题中,均出现错别字现象。
如第26题中“法兰西第一帝国”写成“法兰酉第一帝国”;“《权利法案》”写成“《权力法案》”;第27题中“启蒙运动”、“文艺复兴”中“蒙”、“复”两字或缺少笔划或多笔划;第28题中“凡尔赛”写成“凡尔塞”;“雅尔塔”写成“雅儿塔”;“杜鲁门”写成“杜鲁社”;“苏联解体”写成“苏联结体”或“苏联截体”;“两极格局”写成“二极格局”或“二级格局”;“罗斯福新政”写成“罗欺福新政”等等。
2、书写不规范: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写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杜鲁门主义”写成“‘杜鲁门’主义”;“罗斯福新政”写成“《罗斯福新政》”等等。
3、用词不准确,知识混淆:如第26题第(1)小题第一问是“图一中人物是哪国人?”,答案应为“美国人”,学生答成了“英国人”、“德国人”、“日本人”、“苏维埃政权”、“意大利人”等。
第26题第(1)小题第二问是三幅人物图(华盛顿、拿破仑、罗斯福)中人物的最重要贡献,出现错误情况如下:华盛顿的贡献答案应为“领导美国独立战争,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取得了民族的独立”等,学生则答成了“领导美洲人民获得解放”、“解放了美国”、“使美国独立,维护了国家统一”、“使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维护了国家的统一”、“领导了美国南北战争,国家统一”、“结束了英国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统一”、“解放人民,成立美国”、“是美国第一任总统”、“维护了美国的独立”、“颁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等。
2013荆州市中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

历史学科考试说明一、考试性质初中升学考试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水平考试,其目的是全面、科学地考査初中毕业生的学科学业水平。
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学业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指导思想初中升学考试应有利于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促进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引导新课程的实施,全面落实课程标准所设定的目标;有利于引导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的学业水平;有利于师生的教与学,促进教学均衡发展。
三、命题原则历史学科的命题遵循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原则,在坚持时序性、突出历史发展的主线、考査主干知识的同时,更注重考查考生运用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注重对考生理想信念、民族情怀和世界视野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发挥历史学科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
历史学科的命题以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实验教科书为依据,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素材,以历史材料为主要情景载体,体现课改精神和学科特点,注重纵横联系和古今联系,尊重学生个性选择,鼓励考生有自己的见解。
参考答案和评分细则可操作性强。
四、考核目标与能力要求(一)再认再现历史知识能力。
1.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过程和历史结论。
2.再认再现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历史空间。
(二)获取和解读历史材料能力。
3.阅读理解历史文字材料、历史图片材料和历史数据材料。
4.最大限度地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5.在材料有效信息、问题设置和课本所学知识三者之间建立有效联系和迁移,并对有关问题进行认识、说明和分析。
(三)论证和探究历史问题能力。
6.归纳、概括和比较历史知识。
7.把历史事件、人物和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说明和分析。
8.初步运用一分为二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探究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中考历史主观题评分细则
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田家炳实验中学王建俠
19.(1)原因:废除科举制;移情于词曲;读书人专心写词曲或杂剧都可给1分。
(2)①表现:交通便利;政府重视;人口集中;商业繁荣;商品林立等符合题意,答出两点就可得2分。
功能:交通中心;区域经济中心;商贸中心都可给分。
但如果答成政治中心,绝对不能给分。
②职能:参考答案,符合题意,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
必须是地方行政机构,不能答成行政机构。
积极影响: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社会发展都可给1分。
但如果答成消极影响,绝对不能给分。
(3)作用:政府对政治、经济、文化的管理;促进社会的发展;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全;促进了民族的融合都可给分。
但如果答成单独的词语:政治;经济绝对不能给分,主观题没有表述,只答一个、两个字都不给分。
20、(1)历史背景:学生答成:脱亚入欧;工业文明打败农业文明;工业革命扩张,全球经济发展;走上资本主义;过分宣扬明治维新可给1分。
此题的答案要求:必须说清日本的背景;必须从日本的消极影响回答。
如果学生答成:民族危机,内忧外患;明治维新的积极影响都不能给分。
史实:发动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等都可以给分。
但答成: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不能给分。
(2)态度:中立政策;纵容妥协;姑息养奸;绥靖政策都可给1分。
原因:中国:中国战场牵制大量日军可给1分。
美国:卷入二战;美国自身利益受损;美国需要中国打败日本;美国害怕战火烧到大陆本土可给1分。
此题必须从中国、美国两个方面回答,一个方面1分。
如果学生抄写材料,不给分。
(3)影响:从消极影响或积极影响回答都可给1分。
例如:维持了世界的相对和平;维持了亚太地区的相对稳定也可给1分。
看法:美国利用日本实行霸权主义;美国利用日本插手亚太地区事务;加剧了亚太地区的紧张局势可给1分。
只要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人类都可给1分。
21、(1)表现:遣唐使来华;马可·波罗来华;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只要是古代中国对外的积极影响,都可给1分。
如果学生答成:张骞出使西域;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不能给分。
意图:提倡自由、平等、民主;反对君主专制,提倡民主可给1分。
(2)看法: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任人宰割;八国联军侵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都可给1分。
崩溃:参考答案。
(3)主张:参考答案。
(4)性质: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资产阶级革命都可给1分。
如果学生答成:旧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不能给分。
标志:开国大典可给1分。
(5)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可给1分。
影响:从对世界政治、经济的积极影响方面来回答,都可给分,一点1分。
认识:从政治格局多极化或经济全球化角度回答,都可给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