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资料: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赏析
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全文赏析

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全文赏析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俞平伯作者简介俞平伯(1900~1990),祖籍浙江德清,出生于苏州。
原名俞铭衡,字平伯,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
他毕业于北京大学,积极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任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学院等院校教授。
他是新文学运动初期的重要诗人,是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
提倡过“诗的平民化”。
1918年,以白话诗《春水》崭露头角。
后与朱自清等人创办我国最早的新诗月刊《诗》。
1947年加入九三学社。
建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
先后结集出版作品有《杂拌儿》《燕知草》《杂拌儿之二》《古槐梦遇》《燕郊集》等。
其中《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名篇传诵一时。
我们消受得秦淮河上的灯影,当圆月犹皎的仲夏之夜。
在茶店里吃了一盘豆腐干丝,两个烧饼之后,以歪歪的脚步踅上夫子庙前停泊着的画舫,就懒洋洋躺到藤椅上去了。
好郁蒸的江南,傍晚也还是热的。
“快开船罢!”桨声响了。
小的灯舫初次在河中荡漾;于我,情景是颇朦胧,滋味是怪羞涩的。
我要错认它作七里的山塘;可是,河房里明窗洞启,映着玲珑入画的曲栏杆,顿然省得身在何处了。
佩弦呢。
他已是重来,很应当消释一些迷惘的。
但看他太频繁地摇着我的黑纸扇。
胖子是这个样怯热的吗?又早是夕阳西下,河上妆成一抹胭脂的薄媚。
是被青溪的姊妹们所薰染的吗?还是匀得她们脸上的残脂呢?寂寂的河水,随双桨打它,终是没言语。
密匝匝的绮恨逐老去的年华,已都如蜜饧似的融在流波的心窝里,连呜咽也将嫌它多事,更哪里论到哀嘶。
心头,宛转的凄怀;口内,徘徊的低唱;留在夜夜的秦淮河上。
在利涉桥边买了一匣烟,荡过东关头,渐荡出大中桥了。
船儿悄悄地穿出连环着的三个壮阔的涵洞,青溪夏夜的韶华已如巨幅的画豁然而抖落。
哦!凄厉而繁的弦索,颤岔而涩的歌喉,杂着吓哈的笑语声,劈拍的竹牌响,更能把诸楼船上的华灯彩绘,显出火样的鲜明,火样的温煦了。
小船儿载着我们,在大船缝里挤着,挨着,抹着走。
它忘了自己也是今宵河上的一星灯火。
解析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多年以前,俞平伯和朱自清同游秦淮河,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共同题目,各作散文一文,于是便有了新文学中的两篇散文名作。
虽为同体文章,但二者却以迥异的风格传世,于是便有了新文学中的两篇散文名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就像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这样传奇的两位文学巨匠肯定也会用自己的手法让佳作传世。
一样的灯彩月影,一样的歌吹泛舟,但对于两个有着不同经历的人来说,有着各自的情愫。
俞平伯是首次来到秦淮河上,朱自清则是重游。
因此在文章的开头就显示出了差异。
“我们消受的秦淮河上的灯影,圆月犹皎的仲夏之夜。
”这突如其来的两句一下就把这位初来者的欣喜惊奇的心情勾勒出来。
而那位重游者在文开头只是平直的交代“平伯初泛,而我是重来了”朱自清善于把自己的真实情感通过平易的叙述表达出来,笔致简练,朴素亲切;而俞平伯追求一种独特的风致,遣词造句比较古朴、凝练。
在朱自清在这篇散文里,着意描绘了秦淮河的夜景,并且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把自己的感情和思绪,融注进他所创造的形象里。
但另一方面,朱自清又渴望光明,富有正义感,怅惘而不妥协,始终严肃地对待生活、对待自己。
这种思想情感被灌注于《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甚至作品中关于月色、灯火、河水的描写,都隐含着作者的感情色彩。
夜游一开始,他就神往于秦淮河的历史陈迹,那“华灯映水”、“灯月交辉”的光景,使朱自清“枯涩久了”的心,被“润泽”得“不能自主”,简直有迷离恍惚之感。
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作者的烦闷、惆怅似乎都被暂时忘却,只感觉到月光、灯火、水色的交互辉映,成一派不浓不淡、若明若暗、朦朦胧胧,调和、适中、安逸的境界,这正是朱自清当时追求的安宁和一切均皆适度的意趣的流露。
然而作者却不能真正超然,泛舟途中出现的妓船,把他拉回到现实中,情感为之骤然一变。
一来作者没有想到他们“仍在秦淮河里挣扎”,为现实的黑暗而愤然;二来作者又苦于既同情他们的遭遇,又迫于道德律而不能点歌,为此“觉得很怅怅的”。
浅谈《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修辞美

浅谈《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修辞美摘要:《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一篇同名散文。
1923年,现代散文家朱自清与友人俞平伯同游秦淮河,之后两人以共同的题目各作散文一篇,两篇散文各有各的美,而本文谈的是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的修辞美。
朱自清的散文朴实、自然,语言精炼,句式优美,修辞繁多却不拖沓,被后来人称为“文中有诗,诗中有画”。
故本文主要是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赏析:词语美,句式美,辞格美,借此感受其中的修辞与语言的魅力。
关键词: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词语美;句式美;辞格美一、词语美精炼的词语在一篇好的文章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很早的时候就被人们所重视。
《论文偶记》中说;“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味淡则简,气蕴则简,品贵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
”可见简于词之重要,则也可见词于文之重要。
而朱自清在文中写道:“在每一只船从那边过去时。
我们能画出它的轻轻的影和曲曲的波,在我们的心上;这显着是空,且显着是静了。
”“轻轻”的影、“曲曲”的波,影与波都是处于变化中的事物,要写出其神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朱自清的影与波仿佛就在眼前,那影、那波,让人心神荡漾,而其后的“空”与“静”更是直接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见此景的心情,安宁且平静,让读者能够体会到作者那沉重的负担被暂时卸下,却得来不易的短暂的轻松与宁静。
“……那时处处都是歌声和凄厉的胡琴声,圆润的歌喉,确乎是很少的。
”“凄厉”与“圆润”相对,不仅仅写出了胡琴的声音与歌者的少有的声色,同时也映射出了当时作者所处的境地,其中的艰难与挣扎,无需多言,仅几字便可领会。
二、句式美句子的格式简称句式,它是多种多样的,说话、写文章用什么样的句式,也是修辞的重要内容。
宋代陆游《登北谢》诗;“香浮鼻观,喜动眉间练句成。
”可见古人对句式的重视。
[1]文章中作者多处使用反问句,“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歌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是啊,这样的美景里,我们必然是会沉醉入梦的;“……但一个平常的人像我的,谁愿凭了理性之力去丑化未来呢?”是啊,谁愿意呢?一句话写出了作者的沉醉与无奈,同样也是一句话写出了作者的不愿与挣扎,他想要长处于此,但却不得不步入战场;他想要打破陈旧,但却始终无法迈出那一步,内心激荡着巨大的挣扎,它们彼此战斗着,抵抗着。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张静怡“纸醉金迷” 、“六朝金粉”的秦淮河,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而逐渐失去了昔日风韵,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以浓墨重彩为它猛绘一笔,再次展现了浓装艳丽秦淮河的风采。
朱自清成名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记叙夏夜泛舟秦淮河的见闻感受,作者在声光色彩的协奏中,敏锐地捕捉到了秦淮河不同时地、不同情境中的绰约风姿,引入发思古之幽情。
富有诗情画意是文章的最大特色,秦淮河在作者笔下诗、如画、如梦一般。
奇异的“七板子”船,足以让人发幽思之情;温柔飘香的绿水,仿佛六朝金粉所凝;飘渺的歌声,似是微风和河水的密语……平淡中见神奇,意味隽永,有诗的意境,画的境界,正所谓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文。
作者的笔触是细致的,描绘秦淮河风光时,不求气势豪放,而以精巧展现美,具体细腻地描绘秦淮河的秀丽安逸,充分体现了作者细致的描写手法。
船只、绿水、灯光、月光、大中桥、歌声……种种景物,作者抓住其光、形、色、味,细细描绘,却是明丽中不见雕琢,淡雅而不俗气,使得秦淮河在水、灯、月交相辉映。
历史是秦淮河的养料,可以说历史成就了秦淮河,没有历史的秦淮河失去了一切意义。
作者从现实走进历史回忆,从形态与神态两方面唤醒了秦淮河。
“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晦,是不一的。
但好歹总还你一个灯彩。
” 这灯彩实在是最能钩人的东西:“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我们这时模模糊糊的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
我们真神往了。
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
于是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
”作者由灯开始堕入历史,模模糊糊中、恍惚中,实在是许多历史的影象使然了:行走的船只,雾里看花,尽是飘飘然,朦朦胧胧;飘渺的歌声,似幻似真……作者借助对历史影象缅怀,将秦淮河写得虚虚实实、朦朦胧胧,让人陶醉,令人神往。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
1.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啊,那简直就是一幅绝美的画卷!就像你置身于一个梦幻的世界,周围的一切都变得那么不真实。
比如那悠悠的桨声,难道不像在轻轻诉说着秦淮河的故事吗?
2. 秦淮河的灯影,哇,真是太迷人了!仿佛是无数颗璀璨的星星落入了河中。
你想想,这不就像走在一条闪闪发光的银河上吗?
3. 当你沉浸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时,那种感觉,哎呀,无法形容!就好似被一股温柔的力量紧紧包裹着,难道不是吗?
4. 秦淮河的美,那是独一无二的呀!就如同一个绝世佳人,让人忍不住想要亲近。
你看那河边的建筑,不正是她华丽的衣裳吗?
5.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真的会让你陶醉其中!就像喝了一杯香醇的美酒,让你晕乎乎却又无比享受。
这难道不比一场美梦还美妙吗?
6. 站在秦淮河畔,感受着那桨声和灯影,哇塞,简直太棒了!就好像自己变成了古代的文人墨客,在吟诗作对呢,你说是不是很神奇?
7. 秦淮河的魅力,那可是无穷无尽的哟!好比一个巨大的磁场,把你深深吸引住。
你听听那桨声,是不是像在呼唤你去探索?
8.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真的太有韵味了!仿佛是一首悠扬的老歌,在你耳边回荡。
这不就和你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一样吗?
9. 看着那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心中满是感慨啊!就像看到了岁月的流淌和变迁。
难道你不会也有这样的感受吗?
10.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那么让人着迷和难忘!就如同心中的一个秘密花园。
你难道不想去亲自感受一下它的魅力吗?
我的观点结论: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就是一个充满魅力和魔力的地方,值得每个人去细细品味和感受。
朱自清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

朱自清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导语: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一篇出色的代表作,文章笔墨变化多端,有典雅的诗化语言,也有浓艳的语句。
作者坦率和诚挚地流露出真情实感,将自己的感情与思绪,融合在技巧十分高超的风景描写中间。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朱自清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一篇出色的散文代表作,文章笔墨变化多端,有典雅的诗化语言,也有浓艳的语句。
作者坦率和诚挚地流露出真情实感,将自己的感情与思绪,融合在技巧十分高超的风景描写中间,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篇文章相当突出地标志着“五四”散文创作所达到的艺术成就。
对于社会人生和自然景色,朱自清一向很善于进行精确和缜密的观察,作出细腻和深入的描写。
朱自清在描绘自然景物的时候,都是在读者不知不觉中,悄悄地完成的。
这些委婉而富有韵味的描绘,在开始时似乎都是无关紧要的闲笔,他从各处名胜的游艇讲起,说到了秦淮河的小船(七板子),说到了这船上的“灯彩”,接着就扩展到多少条游船上的灯光,映出了河上的“薄霭和微漪”,然后又过渡到描写“碧阴阴的”、“厚而不腻”的河水,描写河上“薄薄的夜,淡淡的月”,描写清朗的月光和浑浊的灯光,及其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景致。
在这一束束五彩缤纷而又变幻莫测的光照底下,秦淮河的夜景显出“缠绵”和“渺渺”的丰富复杂的意境。
在表现秦淮河光亮的这一点上,朱自清运用的并非形象的色彩,而是抽象的文字,他驾驭起文字来像具有魔力似的,非常真实地绘出了秦淮河光亮的美丽与绚丽多彩,绘出了犹如印象派大师所作的五光十色的油画。
显得非常丰满和浑厚。
这当然是由于作为现代人的朱自清,接受了中外艺术创作的许多有益的,对于宇宙万物的观察和理解深刻的缘故,因此才能够作出这种真实形象的描写。
在涂抹鲜明丰富和浑厚浓郁的色彩,描绘灯光、水光和月光时,朱自清将自己深沉的感情灌注了进去。
他一开始就神往于秦淮河的历史陈迹,因而产生了“空”和“静”的感觉,然而当圆润的歌声,凄厉的琴声,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一起传来时,他“便疯狂似的不能自主了”,历史和现实的交织辉映,确实使他的感情波涛起伏,他不是单纯地在作风景画,同时也剖析了自己心中的强烈感受,他将自己的感情与思绪,融合在技巧十分高超的风景描写中间,因而当读者在领略他笔下的秦淮河夜景时,也就领略了他情感与思绪的波澜,领略了他内心中的搏斗。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张静怡“纸醉金迷” 、“六朝金粉”的秦淮河,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而逐渐失去了昔日风韵,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以浓墨重彩为它猛绘一笔,再次展现了浓装艳丽秦淮河的风采。
朱自清成名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记叙夏夜泛舟秦淮河的见闻感受,作者在声光色彩的协奏中,敏锐地捕捉到了秦淮河不同时地、不同情境中的绰约风姿,引入发思古之幽情。
富有诗情画意是文章的最大特色,秦淮河在作者笔下诗、如画、如梦一般。
奇异的“七板子”船,足以让人发幽思之情;温柔飘香的绿水,仿佛六朝金粉所凝;飘渺的歌声,似是微风和河水的密语……平淡中见神奇,意味隽永,有诗的意境,画的境界,正所谓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文。
作者的笔触是细致的,描绘秦淮河风光时,不求气势豪放,而以精巧展现美,具体细腻地描绘秦淮河的秀丽安逸,充分体现了作者细致的描写手法。
船只、绿水、灯光、月光、大中桥、歌声……种种景物,作者抓住其光、形、色、味,细细描绘,却是明丽中不见雕琢,淡雅而不俗气,使得秦淮河在水、灯、月交相辉映。
历史是秦淮河的养料,可以说历史成就了秦淮河,没有历史的秦淮河失去了一切意义。
作者从现实走进历史回忆,从形态与神态两方面唤醒了秦淮河。
“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晦,是不一的。
但好歹总还你一个灯彩。
” 这灯彩实在是最能钩人的东西:“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我们这时模模糊糊的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
我们真神往了。
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
于是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
”作者由灯开始堕入历史,模模糊糊中、恍惚中,实在是许多历史的影象使然了:行走的船只,雾里看花,尽是飘飘然,朦朦胧胧;飘渺的歌声,似幻似真……作者借助对历史影象缅怀,将秦淮河写得虚虚实实、朦朦胧胧,让人陶醉,令人神往。
两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散文文本的多重语境分析

其次,这种美来自于秦淮河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南京的母亲河,秦淮河承载 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在文章中,朱自清通过对秦淮河历史文化的描绘,让我们 感受到了这条河流所蕴含的厚重历史和独特文化。
最后,这种美来自于作者与秦淮河之间的情感交融。在文章中,朱自清将自己 的情感融入了对秦淮河的描绘中。这种情感与河流之间的交融,使得文章更加 感人至深,让我们对这条古老的河流产生了更为深厚的感情。
在这篇文章中,俞平伯对秦淮河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了深入挖掘。他通过描述秦 淮河畔的古建筑、传统手工艺和地方美食,让读者领略到了秦淮河厚重的历史 文化底蕴。同时,他还引用了大量的诗词典故,将秦淮河的美景与文学艺术完 美结合,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造诣。
在阅读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不禁回想起自己曾在秦淮河畔漫步的情景。那时, 夕阳西下,秦淮河畔的古树映入眼帘,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之中。俞平 伯笔下的秦淮河,唤起了我对那段美好时光的回忆。在这篇文章中,我感受到 了俞平伯对秦淮河的热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他的文字让我重新认识了秦 淮河,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南京这座古都的别样华彩。
重读《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我们不仅欣赏到了朱自清优美的文字,更感受 到了这条南京古城的母亲河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 时代里,我们应该更加珍视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传 承和发扬光大。
谢谢观看
文本分析1、词汇语境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朱自清运用了大量形容词和动词来描绘秦淮河 的景色和氛围,如“黯淡”、“隐约”、“宁静”、“柔软”等,这些词汇从 不同角度展现了秦淮河的韵味。而在俞平伯的文章中,他更注重用细腻的笔触 描绘秦淮河的细节,比如他描述船娘摇橹的姿态,以及秦淮河岸边的建筑、植 物等。这些不同的词汇选择,使得两位作家笔下的秦淮河更加生动和立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资料: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导读:高一语文资料: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多年前,俞平伯与朱自清同游秦淮河,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共同的题目,各作散文一篇,以风格不同、各有千秋而传世,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南京秦淮河,它那旖旎的风光,尤其是它那蕴含历代兴亡的史迹,历来就是许多骚人墨客歌咏凭吊的场所。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泊秦淮》,就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诗云:“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把对秦淮美景的抒写与对时局的深沉感慨结合了起来。
到了清代,孔尚任作传奇《桃花扇》,更是极写秦淮河笙歌繁华的气象和国破家亡的惨景。
因此人们神往秦淮河,正如朱自清文中所说的那样,不仅是因为它那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美景,实在是有许多历史的影象使然了。
这两篇散文写于“五四”革命风潮刚刚过去三四年的时候。
当时,随着革命的深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统一战线进一步分化,“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
比之“五四”当时来,整个文化领域显得比较冷落。
由于新的革命高潮还没有到来,一些知识分子感到前途茫茫,正如茅盾所指出的那样:“到了‘五卅’的前夜为止,苦闷仿徨的空气支配了整个文坛,即使外形上有冷观苦笑与要求享乐和麻醉的分别,但内心是同一苦闷彷徨。
走向十字街头的当时的文坛只在十字街头徘徊。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这两篇同题散文当可印证这一点。
我们从文章中不难看出,无论是俞平伯还是朱自清,由于他们都困缚在知识分子的狭小天地里,因而他们也就不可能从秦淮河的历史和现状里,发掘出更有积极意义的思想来。
他们也有所不满,有所追求,但是又感到十分迷惘,因而文中就都有着一种怅惘之感。
他们不掩饰自己思想上的苦闷。
朱自清写道:“这实在是因为我们的心枯涩久了,变为脆弱;故偶然润泽一下,便疯狂似的,不能自主了。
”俞平伯则写道:“其实同被因袭的癣趣所沉浸。
”他们都有着一种精神的渴求,想借秦淮之游来滋润心灵的干枯,慰藉一下寂寞的灵魂,这里多少还回荡着一点“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呼声,虽则这呼声是那么轻微。
但是山水声色之乐,毕竟不能解除他们精神上的苦闷,他们也不能像古代一些文人那样放浪形骸,因而在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上,他们处处显得拘谨,显得与环境很不协调。
结果自然是乘兴而去,惆怅而归。
但是在大致相同的思想境界中,我们又可以发见他们不同的地方。
在如画的美景中,朱自清抒发的是难以消受或不堪消受的心境,对那怡人娱目的美景和粗率不拘的歌声,有着一种热切的依恋,感情上比较强烈,而这一切,写来又是那么朴直,不加文饰,更表露作者朴实诚恳的性格。
有人说朱自清是“文如其人”。
他的“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这是很中肯的评论。
而俞平伯作文,喜欢在抒情写景之中,阐发所谓“主心主物的哲思”,置身在秦淮河这所谓“六朝金粉”的销金窟里,他虽则被这“轻晕着的夜的风华”所陶醉,但是所感到的“不是什么欣悦,不是什么慰藉;只感到一种怪陌生,与怪样的朦胧。
”“我们无法使人信它是有,我们不信它是没有,勉强哲学地说,在或近于佛家的所谓‘空’”。
比之朱自清的热切依恋之情来,俞平伯表现得冷静、理智,他在文章中极力要造成一种空灵、朦胧的意境,就像水中月、镜中花似的,使人捉摸不定。
因而文中有些段落,不仅有一种淡淡的苦涩之感,而且使读者感到有些玄妙。
人们常常说,现实生活是丰富多采的,因而文学作品的题材应该多样化,这样才能反映生活的真实面貌,文艺也才能百花齐放。
这些自然是很对的,但是,如果我们深入一步考察的话,还会发现,即使是同样的题材,在有才能的作家的笔下,由于不同的风格和流派,甚至由于不同的性格和气质,也会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手法,使同一题材的作品,呈现不同的风貌。
一样的灯彩月影,一样的歌吹泛舟,在朱自清和俞平伯的笔下,写得却是各呈异彩。
俞平伯是首次来到秦淮河上,朱自清则是重游,因此,那文章一开头,就大为不同。
“我们消受得秦淮河上的灯影,圆月犹皎的仲夏之夜。
”这突如其来的两句,一下子就把这位初来者的欣悦并略带惊奇的心情勾勒出来了。
而那位重游者,在文章的开头,却只是比较平直的交代:“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来了。
”朱自清善于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平易的叙述表达出来,笔致简练,朴素亲切。
俞平伯写散文追求一种“独特的风致”,遣词造句方面,他吸收了明人小品的某些长处,比较古朴、凝练。
在整个格局方面,他又喜欢在细腻柔婉的描写中,插入一些哲理的分析,因此他的散文,就有着一种情与思、热与冷的结合。
虽则有些地方显得比较繁缛,但也不乏机智的富有情味的描写,比如“小船儿载着我们,在大船缝里挤着,挨着,抹着走,它忘了自己也是今宵河上的一星灯火”。
这“挤着”、“挨着”、“抹着”,很有生活实感,写出了秦淮河上一派喧哗景象。
特别是“它忘了自己也是今宵河上的一星灯火”,更有哲理的意味。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有形或无形的联系。
坐在小船上看风光,殊不知这一叶小舟本身也是河上的风光,每一个赏灯玩景之人,都成了秦淮河风光的组成部分。
在这里,情与思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了。
同是写船出大中桥,来到秦淮河最为繁华的地方,朱自清写来从容舒徐,在俞平伯笔下,却是奇峰突起:“船儿俏俏地穿出连环着的三个壮阔的涵洞,青豁夏夜的韶华已如巨幅的画豁然而抖落。
哦!凄厉而繁的弦索,颤岔而涩的歌喉,杂着吓哈的笑语声,劈拍的竹牌响,更能把诸楼船上的华灯彩绘,显出火样的鲜明,火样的温煦了。
”色彩似乎更为浓烈更突显出这位初来者的惊奇与欣喜。
俞平伯是谙熟古典小说词曲的,因此在这篇散文中,随处可见他在这方面的功力。
他把这些文艺样式的用词融汇在一起,并不显得突兀或错杂,反而增添了文章的生气和丰采。
比如“今天的一晚,且默了滔滔的言说,且舒了恻恻的情怀,暂且学着,姑且学着我们平时认为在醉里梦里的他们的憨痴笑话。
”这一段颇像古典词曲的句式,用在这儿,却也显得自然而风趣。
“时有小小的艇子急忙忙打桨,向灯影的密流里横冲直撞。
冷静孤独的油灯映见黯淡久的画船(?)头上,秦淮河姑娘们的靓妆。
茉莉的香,白兰花的香,脂粉的香,纱衣裳的香……微波泛滥出甜的暗香,随着她们那些船儿荡,随着我们这船儿荡,随着大大小小一切的船儿荡。
有的互相笑语,有的默默不响,有的衬着胡琴亮着嗓子唱。
一个,三两个,五六七个,比肩坐在船头的两旁,也无非多添些淡薄的影儿葬在我们的心上——太过火了,不至于罢,早消失在我们的眼皮上。
不过同是些女人们,你能认识那一个面庞?谁都是这样急忙忙的打着桨,谁都是这样向灯影的密流里冲着撞;又何况久沉沦的她们,又何况飘泊惯的我们俩。
当时浅浅的醉,今朝空空的惆怅;老实说,咱们萍泛的绮思不过如此而已,至多也不过如此而已。
你且别讲,你且别想!这无非是梦中的电光,这无非是无明的幻相,这无非是以零星的火种微炎在大欲的根苗上。
扮戏的咱们,散了场一个样,然而,上场锣,下场锣,天天忙,人人忙。
看!吓!载送女郎的艇子才过去,货郎旦的小船不是又来了?一盏小煤油灯,一舱的什物,他也忙得来像手里的摇铃,这样丁冬而郎当。
”整整这么一段,不仅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有着一种诗词的韵律美。
从它的句式和韵律来看,这一段无异是一段散曲,看得出来,作者在这些地方是着意经营的,但又不使人感到前后不协调,反而使文章平添了不少风采,增加了读者许多兴味,应该说,这些地方都是得力于作者古典文学修养的深厚.纸醉金迷”“六朝金粉”的秦淮河,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而逐渐失去了昔日风韵,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以浓墨重彩为它猛绘一笔,再次展现了浓装艳丽秦淮河的风采。
朱自清成名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记叙夏夜泛舟秦淮河的见闻感受,作者在声光色彩的协奏中,敏锐地捕捉到了秦淮河不同时地、不同情境中的绰约风姿,引入发思古之幽情。
富有诗情画意是文章的最大特色,秦淮河在作者笔下诗、如画、如梦一般。
奇异的“七板子”船,足以让人发幽思之情;温柔飘香的绿水,仿佛六朝金粉所凝;飘渺的歌声,似是微风和河水的密语……平淡中见神奇,意味隽永,有诗的意境,画的境界,正所谓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文。
作者的笔触是细致的,描绘秦淮河风光时,不求气势豪放,而以精巧展现美,具体细腻地描绘秦淮河的秀丽安逸,充分体现了作者细致的描写手法。
船只、绿水、灯光、月光、大中桥、歌声……种种景物,作者抓住其光、形、色、味,细细描绘,却是明丽中不见雕琢,淡雅而不俗气,使得秦淮河在水、灯、月交相辉映。
历史是秦淮河的养料,可以说历史成就了秦淮河,没有历史的秦淮河失去了一切意义。
作者从现实走进历史回忆,从形态与神态两方面唤醒了秦淮河。
“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晦,是不一的。
但好歹总还你一个灯彩。
”这灯彩实在是最能钩人的东西:“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我们这时模模糊糊的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
我们真神往了。
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
于是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
”作者由灯开始堕入历史,模模糊糊中、恍惚中,实在是许多历史的影象使然了:行走的船只,雾里看花,尽是飘飘然,朦朦胧胧;飘渺的歌声,似幻似真……作者借助对历史影象缅怀,将秦淮河写得虚虚实实、朦朦胧胧,让人陶醉,令人神往。
作者本着力于秦淮河的自然景观,却以歌妓的出现淡化了自然和他的审美情趣。
作者把自己当时那种想听歌,却又碍于道德律的束缚,一心想超越现实,但又不能忘却现实的矛盾心情剖析得淋漓尽致,真实具体,那种情真意却,给予读者极大的感染力,而意蕴深厚自然。
为梦中回到现实,做好了铺垫。
总的来说,《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篇文章明显地体现了朱自清散文慎密、细致的特色。
朱自清在描绘秦淮河的景色时,将自然景色、历史影象、真实情感融会起来,洋溢着一股真挚深沉而又细腻的感情,给人以眷恋思慕、追怀的感受。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展现一幅令人缅怀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影象。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