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原理-综合指标分析法
统计学原理

2
统计调查
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 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通过本章节应掌握各种 调查方法的特点、应用条件,调查方案的制定,并根据实际情况采用 适当的调查方法收集资料。
1 2 3
统计调查的意义和种类
统计调查方案 统计调查方法
1
统计调查的意义和种类
对调查资料进 行审核
对调查资料进 行分组
对调查资料进 行汇总计算
将汇总的结果 编制成统计表
1 2
统计分组 统计表
1
统计分组
一、统计整理的意义和内容
1
意义
统计资料整理就是人们对社会经济现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 是统计工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中间环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即既是统计调查 阶段的继续和深入,又是统计分析阶段的基础。
2
内容
• • • 整理纲要的内容包括一整套空白的综合表和编制说明。 综合表是根据统计研究任务的要求,密切联系调查表的内容而设计的表式, 其基本内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分组,一部分是相应的统计指标。 编制说明是叙述整理资料的地区范围(省、市、县等)、程序、负责汇总的 各级机关,主栏各组的涵义,宾栏指标的计算方法等。
统计基础知识
姓 名 时 间
1
统计总论
统计调查 统计整理
基本概念
2
3
统计工作的两个环节
4 综合指标 5 抽样估计 6 相关分析 7 指数分析 统计分析方法
8 动态数列分析
1
统计总论
统计学是从数量方面认识世界的一种科学,是以客观现象的数量 特征和数量关系为研究对象的。
统计的基本功能就在于通过对大量数据的观察和综合分析,消除 各种偶然和次要因素的影响,以正确揭示客观现象的基本特征及内在的 规律性。
统计学原理第五章

第五章综合指标学习要点:了解各种指标的概念及作用,掌握相对指标、平均指标的特点及计算方法,变异指标的计算方法。
§1、总量指标§2、相对指标§3、平均指标§4、变异指标学习知识点:前言:1、总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的总规模、总水平的综合指标。
将总体单位数相加或总体单位标志值相加,就可以得到说明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某种现象总体的总规模、总水平的指标,即总量指标。
如:2010年年年末为1339724852亿,反映是我国人口的总规模。
总量指标的作用:第一、总量指标可以用来反映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国力,反映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或一个单位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起点。
第二、总量指标可以用来作为制定政策、制定计划和实行科学管理的基本依据,也是检查政策、计划执行情况,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绝对效果的重要指标。
第三、总量指标可以用来研究客观现象的数量表现及其发展的变化趋势。
第四、总量指标是计算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基础。
一、总量指标的种类:1、按其反映现象总体内容的不同:• 总体单位总量(简称单位总量):指总体内所有单位的总数,表示总体本身规模的大小。
对于一个确定的统计总体,其总体单位总量是唯一确定的。
• 总体标志总量(简称标志总量):指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总和。
对于确定的统计总体,标志总量不是唯一的,而是随着标志的不同可计算不同的标志。
• 例:我们研究某市三级医院的基本情况,则全市三级医院的总数量是总体单位总量,而全部三级医院职工总人数、全部三级医院职工工资总额等就是总体指标总量。
2、按反映时间状况的不同,可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 时期指标指反映某社会经济现象在一段时间活动结果的总量指标,它反映的是一段时间连续发生变化过程。
如产品总量、货物运输量、商品销售量、国内生产总量等。
• 时点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时间(瞬间)状况上的总量指标。
如人口数、职工数、设备台数等。
统计学原理——综合指标

20 110
乙厂
150
100.7 115
丙厂 230
237
合计
500
498
31
案例资料:某桥车厂2005年和2006年的产量 资料如表所示
项目
经济型 豪华型
合计
2005年
45 11 56
实际 52 20 72
2006年
计划 同行业先进水平
50
66
15
30
65
36
该厂2006年的利润总额为12626万元,产品总产值 为14519.5万元,占用资金总额为7.05亿元,职工 人数为2500人。2006年轿车生产单位成本计划降低 5.5%,实际降低6.7%,2005年的全员劳动生产率 为4.45万元/人。
2、特点: (1)将数量差异抽象化 (2)只能就同类现象计算 (3)反映总体变量值的集中趋势
3、分类: (1)数值平均数: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 何平均数; (2)位置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35
二、算术平均数
1、简单算术平均数:
x x1 x2 xn x
n
n
2、加权算术平均数:
x x1 f1 x2 f2 xn fn xf
—
市场个数(fi)
4 9 16 27 20 17 10 8 4 5
∑fi= 120
Mi fi
580 1395 2640 4725 3700 3315 2050 1720 900 1175
∑Mi fi =22200
k
X
Mi fi
i 1
22 200 185(台)
n
120
39
三、调和平均数
40
41
32
排 姓名 名
2021统计学原理-《统计学》第四章 综合指标试题(精选试题)

统计学原理-《统计学》第四章综合指标试题1、一组数据向某一中心值靠拢的倾向反映了数据的________。
2、________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变量值。
3、一组数据排序后处于中间位置上的变量值称________。
4、不受极端值影响的集中趋势度量指标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5、一组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称________。
6、________是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其相应的平均数之比。
7、数据分布的不对称性是________。
8、数据分布的平峰或尖峰程度称________9、计算比率的平均数一般用几何平均法,它实际上是各变量值对数的________。
10、Excel中计算中位数时选用的函数为________函数.11、某工厂13名工人某日生产零件数分别为(单位:件)10、11、13、11、14、11、12、11、15、16、12、12、13,则中位数为________;众数为________。
12、某百货公司连续几天的销售额如下:257、276、297、252、238、310、240、236、265,则其下四分位数是________。
13、一组数据分布的最高峰点所对应的变量值即为_______________。
14、当平均数大于中位数时,数据呈_______________分布。
15、若一组数据的,则其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分布。
16、如果一组数据服从标准正态分布,则峰态系数为____________。
17、_________________是一组数据中间位置上的代表值,不受数据极端值的影响。
18、假定一个总体由5个数据组成:3、7、8、9、13,该总体的方差为________。
19、某班共有25名学生,期末统计学课程的考试分数分别为:68、73、66、76、86、74、61、89、65、90、69、67、76、62、81、63、68、81、70、73、60、87、75、64、56,该班考试分数的下四分位数和上四分位数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统计学原理5综合指数讲解

-
单价(元)
个体指
2004年 2005年 数(%)
p0
p1
K ? p1
p0
2005年商 品收购额
(元)
p1q1
10
10.3 103 158 002
2
2.1 105 145 005
5
5.4 108 80 028
4
4.4 110
5 016
-
-
-
388 051
按2004年价格计 算的2005年收购
? p1q1 ? ? p0q1 ? 190 000 ? 226 000 ? ? 36 000(元)
三、其他形式的综合指数( p201-202了解)
(一)马歇尔-艾奇沃斯指数
(二)费雪理想指数
第三节 平均指标指数
平均数指数 ——综合指数的变形( p202-203 )
平均指标指数公式有 两种: 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编制 数量指标综合指数) 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 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 )
狭义指数的特点: 1.综合性:综合反映多种事物构成的总体变动 2.平均性:表示各个个体变动的一般程度
二、指数的作用(p188-189)
(一)综合反映事物变动方向和变动程度;
(二)分析各个因素变化的影响;
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现象叫做复杂现象。 现象的总量是若干因素的乘积: 如:商品销售额=商品销售量×单位商品价格(一个总
数(p200)
K p? ? ?
p1q n p0q n
以上三种指数公式该如何选择?
拉氏指数和派氏指数
早在1864年,德国的经济学家拉斯贝尔提出,在综 合指数公式中,同度量因素宜固定于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故称为 拉 氏指数公式。
统计学原理公式及应用

《统计学原理》常用公式汇总及计算题目分析第一部分常用公式第三章统计整理a)组距=上限-下限b)组中值=(上限+下限)÷2c)缺下限开口组组中值=上限-1/2邻组组距d)缺上限开口组组中值=下限+1/2邻组组距第四章综合指标i.相对指标1。
结构相对指标=各组(或部分)总量/总体总量2。
比例相对指标=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3。
比较相对指标=甲单位某指标值/乙单位同类指标值4。
强度相对指标=某种现象总量指标/另一个有联系而性质不同的现象总量指标5.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实际数/计划数=实际完成程度(%)/计划规定的完成程度(%)ii.平均指标1。
简单算术平均数:2。
加权算术平均数或iii.变异指标1.全距=最大标志值-最小标志值2。
标准差: 简单σ= ; 加权σ=3。
标准差系数:第五章抽样估计1。
平均误差:重复抽样:不重复抽样:2。
抽样极限误差3。
重复抽样条件下:平均数抽样时必要的样本数目成数抽样时必要的样本数目4。
不重复抽样条件下:平均数抽样时必要的样本数目第七章相关分析1.相关系数2。
配合回归方程y=a+bx3.估计标准误:第八章指数分数一、综合指数的计算与分析(1)数量指标指数此公式的计算结果说明复杂现象总体数量指标综合变动的方向和程度.(—)此差额说明由于数量指标的变动对价值量指标影响的绝对额。
(2)质量指标指数此公式的计算结果说明复杂现象总体质量指标综合变动的方向和程度。
(-)此差额说明由于质量指标的变动对价值量指标影响的绝对额。
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3)复杂现象总体总量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相对数变动分析:= ×绝对值变动分析:—= (—)×(—)第九章动态数列分析一、平均发展水平的计算方法:(1)由总量指标动态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①由时期数列计算②由时点数列计算在间断时点数列的条件下计算:a.若间断的间隔相等,则采用“首末折半法”计算。
自考00974统计学原理复习重点

00974统计学原理章节基础知识第一章:总论1、统计的三基本方法:大量观察法,综合分析法,归纳推断法((可扩展未简答)2、凯特乐将统计学的三个主要源泉:英国的政治学派,德国的国势学,法国的概率统计3、“统计”一词的含义:统计包括三个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
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科学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统计工作的成果是统计资料,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的基础是统计工作,统计科学既是统计工作经验的理论概括,又是指导统计工作的原理、原则和方法。
(简答)4、统计信息的两大特征:数量性和总体性(多选、简答)5、统计的三大职能:信息,咨询,监督(多选)6、四大计量尺度: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重点前两个)7、按度量层次低到高: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8、区别总体和总体单位(选择,判断)9、统计指标的的三大特性:总体性,数量性,综合性(多选)10、区分变异和变量,变量又可以分为: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多选)第二章:统计资料的收集和整理1.统计资料的三大特性:数量性,总体性,客观性(选择,填空)2.总体性的定义是指统计是从整体上反映和分析事物数量特征,而不是着眼于个别事物,因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从整体上观察,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判断)3.原始资料的搜集方法访问方法观察方法实验方法(多选)4.统计调查的方式:1)普查:专门组织进行一次性的全面调查(填空、多选)2)抽样调查:最常用的方法3)统计报表4)重点调查:了解定义(选择)(多年都有考到)5)典型调查6.结论:统计方式是以普查为基础,抽样调查为主体(选择、判断)7.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1) 调查目的:调查目的要符合客观实际,是任何一套方案首先要明确的问题,是行动的指南。
(2) 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调查对象即总体,调查单位即总体中的个体。
(3) 调查项目:即指对调查单位所要登记的内容。
(4) 调查表:就是将调查项目按一定的顺序所排列的一种表格形式。
统计学原理 第四章 统计指标

例如:合格率、计划完成程度、人口增长率等 复名数 (有单位) (复合单位): 例如: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平均单价(元/ 个)、人均产量(件/人)等 二、相对指标的作用(了解) 1、深入了解事物发展的质量和状况提供客观依据
2、提供了现象之间的比较基础
三、相对指标的种类及计算(重点)
1、计划完成相对数 同一总体 内部之比 2、结构相对指标 3、比例相对指标 4、动态相对指标 两个总体 之间对比 5、比较相对指标
劳动时间单位
实物单位
1、用货币度量事物的数量。 2、具有最广泛的综合性和概括能力, 可表示总体规模和总体水平,但比较 抽象,甚至难以正确反映实际现象。 3、价值指标按计算价格不同分为: ①现行价格计算的价值指标 如:工业总产值是用报告期内销售产品 的实际出厂价格计算,反应现象实际水 平 ②不变价格计算的价值指标 消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真实反映事 物发展的水平和规模
2、按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分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 粮食总产量、人口出生总 数、商品零售总额 人口数、企业数、商品库 存量、牲畜存栏数
时期指标
连续登记、汇总求得 可以直接相加 数值大小与时期长短成 正比
时点指标
间断登记取得 不具有可加性 数值大小与时点间隔 无关
• • • • • •
填空题: 按照时间状况来分(考虑可否加总): 时期 _指标 全年出生人数 ____ 时点_指标 耕地面积____ 时点 _指标 全国中等专业学校数____ 时期 _指标。 商店销售额 _____
考虑可否加总 考虑是否总量指标 • • • • 4、下列统计指标中,属于时期指标的是( A、工业增加值 B、在册职工人数 C、人均销售额 D、工资总额 E、出生人口数
AD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量(万辆) 108 114 117 119 123
其中,最后两年各月份实际产量为(单位:万辆):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004年 9.6 9.6 9.8 9.8 9.9 9.9 10.0 10.0 10.1 10.1 10.1 10.1
2005年 10.1 10.1 10.2 10.2 10.2 10.2 10.2 10.3 10.3 10.4 10.4 10.4
动态相对数 是同类指标数值在不同时间
上的对比,也称发展速度。
发展 速度
报基告期期指指标标数数值值100﹪
说 ⒈为无名数,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明 ⒉用来反映现象的数量在时间上的变动程度。
强度
某一总量指标数值
相对数 另一有联系但性质不同的总量指标数值
无名数的 强度相对数
一般用﹪、‰表示。其特点是分子 来源于分母,但分母并不是分子的 总体。
按反映的时间状况 不同分为:
按计量单位不同分 为:
总体单位总量 总体标志总量
时期指标 时点指标
实物指标 价值指标 劳动量指标
总体单位总量 总体所包含的总体单位的数量
总体标志总量
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的 标志值总和
一个总体中只有一个单位总量,但可以有多 个标志总量,它们由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 汇总而来。
i =1
i =1
∑n a = a + a + + a = an
i=1
第二节 相对指标
一、相对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相对指标的概念:
是社会经济现象中两个相互联系的 指标数值之比,用来反映某些相关实 物之间数量联系程度的综合指标。
第二节 相对指标
一、相对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相对指标的作用:
可以反映总体的结构、比例、速度 和密度等内部特征,对总体进行更深 入的分析和研究 ; 将现象规模的差异抽象化,使原来 不能直接用总量指标对比的现象找到 直接对比的基础。
2005年 10.1 10.1 10.2 10.2 10.2 10.2 10.2 10.3 10.3 10.4 10.4 10.4
+0.5 +0.5 =120
要求计算: ⒈该厂“十五”期间产量计划的完成程度;
⒉提前完成计划的时间。
解:
计划完成 程度
123 120
100﹪
102.5﹪
提前完成计划时间:
+0.4 +0.4 +0.4 =120.2(已超额完成计划) 可以判断出,计划任务应是在 2005年3月份的某一天完成的
年份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合计
投资额(亿元) 11.4 11.9 12.5 12.8 13.1 61.7
其中,2012年各月份实际完成情况为(单位:亿元):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投资额 1.1 1.0 1.2 1.1 1.1 1.1 1.2 1.2 1.3 1.1 0.9 0.8
或离中趋势指标。
第一节 总量指标
三、总量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总量指标是反映在一定时间地点 和条件下的社会经济现象总体规模 或水平的统计指标。
第一节 总量指标
三、总量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是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起点; 是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和企业经营 管理的主要依据; 是计算其他统计指标的基础。
总量指标的种类
按反映的总体内容 不同分为:
例:我国某年国民收入使用额为19715亿元,其中 消费额为12945亿元,积累额为6770亿元。则
消费额占国民收入 使用额的比率
12945 19715
100﹪
65.7﹪
积累额占国民收入 使用额的比率
6770 19715
100﹪
34.3﹪
说 ⒈为无名数; 明 ⒉同一总体各组的结构相对数之和为1;
【方法二】在2005年10月为完成超额的0.1亿元 的投资额所用的天数:
0.1 31 2.82 2天
1.1
即提前完成任务两个月零两天。
⒉长期计划完成情况的检查
⑵ 水平法
计划指标以计划末期应达到的水 平规定任务
计划完成 程度
计划末期实际达到的水平 计划规定末期应达到的水平
100﹪
提前完成 计划全 出现连续12个月的实际完成数 计划时间 部时间 达到计划任务数所需要的时间
例:某市计划“十五”期间要完成社会固定资产 投资总额60亿元,计划任务的实际完成情况为:
年份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合计
投资额(亿元) 11.4 11.9 12.5 12.8 13.1 61.7
其中,2012年各月份实际完成情况为(单位:亿元):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因为自2004年3月起至2005年2月底连续12个月 的时间内该厂自行车的实际产量已达到120万 辆〔119+﹙10.1–9.6﹚+(10.1–9.6)=120〕, 即已完成计划任务,提前完成计划10个月。
例:某自行车厂计划“十五” 末期达到年产自 行车120万辆的产量,实际完成情况为: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i1
i1
i1
∑ ∑ ∑ n
n
n
(Xi Yi ) (X1 Y1) (X 2 Y2 ) (X n Yn ) Xi Yi
i1
i1
i1
∑ ∑ ∑ ∑ n
n
n
n
(Xi Yi Zi ) Xi Yi Zi
i1
i1
i1
i1
∑ ∑ n
n
(aX i ) = aX1 + aX 2 + + aX n = a X i
10.0 10.0
10.5 10.5
思考 如何确定提前完成计划的时间?
【分析】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004年 9.6 9.6 9.8 9.8 9.9 9.9 10.0 10.0 10.1 10.1 10.1 10.1 2005年 10.0 10.0 10.2 10.2 10.2 10.2 10.2 10.3 10.3 10.4 10.5 10.5
甲企业 乙企业
利润 资金 资金利 总额 占用 润率
500 3000 16.7% 万元 万元 不可比 不可比 可比 5000 40000 12.5% 万元 万元
比较两厂经济效益
二、相对指标的种类及其计算方法
结构相对数 比较相对数 比例相对数
动态相对数
强度相对数
计划完成情况 相对数
结构 相对数
总 总体 体全 部部 分数 数值 值100﹪
计量单位
实物单位
自然单位 如:台、件 度量衡单位 如:米、平方米 标准实物单位 如:吨标准煤
复合计量单位 如:吨公里、千瓦时
劳动单位 如:工日、工时
价值单位 如:元、美元
总和记法及求和规则
总和表示形式: 求和规则:
∑n Xi = X1 + X2 + + Xn
i=1
∑ ∑ ∑ n
n
n
(Xi Yi ) (X1 Y1) (X 2 Y2 ) (X n Yn ) Xi Yi
总 总体 体中 中另 某一 一部 部分 分数 数值 值100﹪
例:我国某年国民收入使用额为19715亿元,其中 消费额为12945亿元,积累额为6770亿元。则
积累额与消费额 的比率
6770 100﹪ 12945
17 33
1:
2或
51.52﹪
说 ⒈为无名数,可用百分数或一比几或几比几表示; 明 ⒉用来反映组与组之间的联系程度或比例关系。
100﹪
110﹪
⒉长期计划完成情况的检查
⑴ 累计法 计划指标按计划期内各年的总 和规定任务
计划完成 程度
计划期内实际完成累计数 计划任务总数
100﹪
提前完成 计划全 自计划执行日起至累计实际数量 计划时间 部时间已达到计划任务数所需要的时间
例:某市计划“十五”期间要完成社会固 定资产投资总额60亿元,计划任务的实际 完成情况为:
例:某自行车厂计划“十五” 末期达到年产自 行车120万辆的产量,实际完成情况为: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产量(万辆) 108 114 117 119 123
其中,最后两年各月份实际产量为(单位:万辆):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004年 9.6 9.6 9.8 9.8 9.9 9.9 10.0 10.0 10.1 10.1 10.1 10.1
表现形式:绝对数、相对数和平均数
二、综合指标的种类
反映现象总体规模或水平的
总量指标 综合指标,即数量指标,也
称为绝对数。
指应用对比的方法来反映相
相对指标 关事物之间数量联系程度的
指标,也称为相对数。
反映现象总体各单位某一数
平均指标 量标志的一般水平,又称统
计平均数。
说明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变异
变异指标 程度大小,又称离散指标,
实 计际 划完 任成 务数 数100﹪
⑵ 考察计划执行进度情况:
计划完成 进度
累计至本期止实际完成数 全期计划任务数
100﹪
例:某企业2005年计划产量为10万件,而实际 至第三季度末已生产了8万件,全年实际共生 产11万件。则
第三季度末 计划完成进度
8 10
100﹪
80﹪
全年计划 完成程度
11 10
每千人口拥有 的医院床位数
24700张 1000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