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碉楼简介
关于开平碉楼的故事

关于开平碉楼的故事
开平碉楼:历史与文化的见证
开平碉楼,位于中国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
建于明清时期的碉楼群,以其独特的外观和丰富的历史内涵,成为了当地乃至整个华南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
开平碉楼是由开平地区的华侨所建,他们是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的先驱者。
这
些华侨通过商业贸易与各国联系紧密,积累了丰富的财富和经验,之后回乡建造碉楼展示自己的地位和财富。
碉楼通常由砖木结构建成,高数层,外立面以特色的雕刻和彩绘装饰,呈现出中西方建筑风格的独特结合。
除了作为华侨的豪宅外,开平碉楼还发挥着重要的防御功能。
在当时的社会背
景下,碉楼也被用作保护家庭免受海盗、土匪和自然灾害的侵害。
碉楼的高度和坚固的结构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安全的避难所,曾在历次战乱和灾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开平碉楼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风格,它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碉楼内
保存了许多历史文物和家族传承的珍贵物品,如古代文献、家谱、字画等。
这些珍贵的文物和家族传统的保留不仅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历史的窗口,也使得开平碉楼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如今,开平碉楼已成为广东省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游客们可以在碉楼中感受
到传统文化的底蕴,欣赏到精湛的建筑艺术。
开平碉楼也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受到国内外游客的青睐。
开平碉楼的故事,不仅仅是一座建筑的历史,更是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化的缩影。
它向世人展示了早期华侨的传奇故事,也见证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保护和传承开平碉楼的价值,将为我们的历史传统增添更多光彩,同时也让世人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传统。
开平碉楼介绍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的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
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
根据现存实证,开平碉楼约产生于明代后期(16世纪)。
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开平碉楼为多层建筑远远高于一般的民居,便于居高临下地防御;碉楼的墙体比普通的民居厚实坚固,不怕匪盗凿墙或火攻;碉楼的窗户比民居开口小,都有铁栅和窗扇,外设铁板窗门。
碉楼上部的四角,一般都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俗称“燕子窝”),角堡内开设了向前和向下的射击孔,可以居高临下地还击进村之敌;同时,碉楼各层墙上开设有射击孔,增加了楼内居民的攻击点。
开平碉楼的上部造型最具表现力,人们着力运用外国建筑中的穹顶、山花、柱式等建筑元素大做文章,形成了千楼千面的建筑式样。
根据上部造型可以将开平碉楼分为柱廊式、平台式、退台式、悬挑式、城堡式和混合式等多种式样。
这些不同的建筑造型反映着楼主人的经济实力、审美情趣和受外来建筑文化影响的程度,是开平碉楼最引人入胜的地方。
开平碉楼情况汇报

开平碉楼情况汇报开平碉楼,作为中国南方独具特色的建筑群,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
如今,我将向大家汇报开平碉楼的情况。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是中国独特的民居建筑形式,被誉为“世界建筑之谜”。
这些碉楼建筑群主要分布在开平市区的东北部,总数约为1800多座,是中国乡村建筑中的一大奇观。
这些碉楼建筑形式独特,结构严谨,既有防御功能,又兼具居住、储藏、祭祀等多种功能,堪称中国传统建筑的杰作。
开平碉楼的建筑风格多样,既有汉族传统建筑的特点,又融入了西方建筑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这些碉楼大多建于明清时期,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洗礼,依然保存完好,展现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和卓越智慧。
开平碉楼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除了建筑风格独特外,开平碉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这些碉楼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记录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在这些碉楼中,不仅可以看到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还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风土人情。
因此,开平碉楼不仅是一处建筑景观,更是一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开平碉楼所面临的保护和传承问题也日益突出。
一方面,受到自然环境和人为破坏的影响,部分碉楼的建筑结构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亟待修缮和保护;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一些碉楼所在地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因此,保护和传承开平碉楼的任务十分紧迫,需要政府、社会和公众共同努力。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开平碉楼,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大对开平碉楼的保护力度,修缮已经受损的碉楼建筑,确保其完好保存;其次,加强对开平碉楼的宣传和推广,增强公众对其历史文化价值的认识和重视;最后,加强对开平碉楼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创造良好的条件。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作文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作文开平碉楼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是世界文化遗产。
它位于中国广东省江门市,在开平市的南郊,距市区20公里,有许多的碉楼和许多的名人故居。
它始建于南宋末年,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
它是华侨建筑风格与当地客家建筑风格相结合的产物,在中外建筑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开平碉楼有四种类型:一是由多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组成;二是由单层石砌房和碉楼组合而成;三是以石砌为主,辅以钢筋混凝土结构;四是石砌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相结合,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
开平碉楼分为四种风格:一是传统风格,二是欧式风格,三是中西结合风格,四是岭南特色风格。
它们各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
比如:碉楼中有四层以上的“高楼”,最多的能有七八层楼高。
这种碉楼很坚固、结实。
这种碉楼都有一个很大的阳台和一个很大的平台。
在平台上可以看到外面美丽的风景;四层以上的高楼一般都有一个天窗,让人们在窗口上看到外面美丽的风景;多层楼房还有一个大烟囱和通风孔,可以让人们从里面闻到新鲜的空气。
—— 1 —1 —。
开平碉楼与古村落介绍

开平碉楼与古村落介绍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
开平碉楼是明清时期为了防范海盗而建造的一种高大的砖木结构的建筑,高达四层以上,外形宏伟壮观,内部装饰精美,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开平碉楼分布在开平市区和周边的乡村,其中最有名的是位于开平市区的村落,包括有三层、四层、五层和六层的碉楼,共有183座,构成了开平碉楼的主要景观。
开平碉楼的建筑风格独特,形式多样,外观雄伟,内部精美,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代表。
开平碉楼的建筑风格多种多样,包括明清两代的不同风格,如明代的平顶式、宝顶式、砖顶式和清代的圆顶式、拱顶式等。
每一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平顶式的碉楼外形简洁大方,内部装饰简单而精致,是明代碉楼的代表之一;宝顶式的碉楼外形华丽典雅,内部装饰富丽堂皇,是明代碉楼的另一种代表;砖顶式的碉楼外形稳重大气,内部装饰雕刻精美,是明代碉楼的又一种代表;圆顶式的碉楼外形独特奇妙,内部装饰华贵典雅,是清代碉楼的代表之一;拱顶式的碉楼外形古朴典雅,内部装饰繁复精美,是清代碉楼的另一种代表。
开平碉楼的内部装饰也是其独特魅力的体现。
碉楼的内部装饰丰富多彩,包括了绘画、雕刻、木刻、砖雕、石雕等多种艺术形式。
碉楼的一楼通常是厅堂,用于接待客人和举行活动,装饰较为简单;二楼是起居室,用于家庭生活,装饰比较丰富;三楼及以上是卧室,用于家庭休息,装饰更加精美。
碉楼内的各种装饰都是由手工制作而成,具有极高的价值和艺术价值。
除了开平碉楼,开平市还有许多古村落,如鹤山镇的古城村、大沙镇的麻步村、沙堆镇的梅塘村等。
这些古村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建筑风格与开平碉楼相似,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旅游价值。
这些古村落保存完好,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和乡村风情。
总之,开平碉楼和古村落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代表,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旅游价值。
它们的建筑风格独特,形式多样,外观雄伟,内部精美,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古镇之旅探索广东的开平碉楼

古镇之旅探索广东的开平碉楼开平碉楼是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是广东潮汕地区的代表性建筑之一。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历史价值吸引着众多游客。
在古镇之旅中,探索广东的开平碉楼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一、碉楼的起源和特点开平碉楼起源于明代,是为了抵御当时频繁发生的海盗袭击而建造的。
碉楼呈多层砖木结构,外观宏伟壮观,采用了中国和西方建筑风格的结合。
碉楼主要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外部是防御构筑物,内部则是居住区。
这种建筑风格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兼具防御和居住功能,同时还体现了当地居民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二、开平碉楼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开平碉楼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广东潮汕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的象征。
这些碉楼见证了当地人民的坚韧不拔和智慧,也记录了潮汕地区与世界各地的交流与融合。
由于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开平碉楼于200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三、开平碉楼的分布与特色开平地处广东潮汕地区,是开平碉楼的主要分布区域。
这里的碉楼数量众多,风格各异,每座碉楼都有着独特的故事和历史,值得游客深入探索。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如下几座:1. 鸿翔楼:位于开平市新垦村,是一座明代建造的木结构碉楼。
它是潮汕地区最早建造的碉楼之一,保存较为完好,内部装饰豪华精美,是了解潮汕地区碉楼的良好起点。
2. 广海楼:位于开平市石湾镇,是一座砖木结构的碉楼。
广海楼的特点是外围设有多层护城河和宽阔的庭院,展现了碉楼作为防御建筑的功能和美感。
3. 参茸楼:位于开平市赤坎镇,是一座清代建造的碉楼。
碉楼内部设有参茸行业展览,游客可以了解到潮汕地区的特产参茸,同时还能欣赏到碉楼建筑的魅力。
四、开平碉楼的文化体验除了欣赏碉楼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意义,游客还可以参与各种文化体验活动,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例如,游客可以参观碉楼内的展览,了解当地的手工艺品制作技艺;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感受潮汕风味;还可以参加传统的民俗活动,如舞狮、击鼓等,感受潮汕文化的独特魅力。
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
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新西兰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中国由此诞生了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
2017年12月,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按建筑材料分
按建筑材料不同可分为钢筋水泥楼、青砖楼、泥楼、石楼等。
钢筋水泥楼
钢筋水泥楼多建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华侨吸收世界各国建筑不同特点设计建造的。整座碉楼的用料全部用水泥、砂、石子和钢筋建成,建成之后,极为坚固耐用,但由于当时的建筑材料靠国外进口,造价较高,为节省材料,也有的在内面的楼层用木阁组成。
文化价值
开平碉楼最典型的代表了中国华侨文化的特质华侨是文化的传播者,中外多种文化的交融和碰撞是其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所带来的文化冲突势必广泛触及中国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和各个阶层,这也是世界移民文化的共同规律。这种文化的冲突和交融,在开平表现得极为外在化。仍然保持着自己的传统,中西建筑文化融合的乡土建筑在乡村很少,主要在县镇有所表现。
开平碉楼寄寓了侨乡人民的传统环境意识和风水观念,是规划、建筑与自然环境、人文理念的优美结合碉楼这种单体建筑,主要分布在村后,与四周的竹林、村前的水塘、村口的榕树,形成了根深叶茂、平安聚财、文化昌盛的和谐环境。点式的碉楼与成片的民居相结合,在平原地区宛如全村的靠山,满足了村民需要安全保护的心理。从民居到碉楼由低到高的过渡,表达了村民“步步高升”的愿望。
开平碉楼

•
目前开平碉楼保存最完好、陈设最豪华 的碉楼要数塘口镇自力村的铭石楼。自力 村现存15座风格各异、造型精美的碉楼, 多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当地侨胞 为保护家乡亲人而建的。当时土匪猖獗、 洪涝频繁,这些能居能守的碉楼就成了当 地村民的强大卫士。现在那里自然环境优 美,水塘、荷塘、稻田、竹林散布其间, 与错落有致的碉楼相映成趣,互为景致, 美不胜收。
开平碉楼
•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 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 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 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 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 种。
• 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申请 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新西兰第31届世界遗 产大会上获得通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 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中国 由此诞生了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
• 开平市内,碉楼星罗棋布,城镇农村,举 目皆是,多者一村十几座,少者一村二三 座。从水口到百合,又从塘口到蚬冈、赤 水,纵横数十公里连绵不断,蔚为大观。 这一座座碉楼,是开平政治、经济和文化 发展的见证,它不仅反映了侨乡人民艰苦 奋斗、保家卫国的一段历史,同时也是活 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馆,一条别具特色的 艺术长廊。谢源自!• 不仅屋外美,室内也美
开平碉楼:侨乡迎春纳福 • 开平是粤西最富饶的土地,方圆数十里, 几千座碉楼星罗棋布。在开平最鼎盛的时候, 碉楼多达4000多座。百年前,在开平的乡间 小路上,不时会看到衣锦还乡的金山客。如 今剩下的1833座碉楼散落在开平的乡间田野 上,配上周边的自然风光,明明是岭南的小 乡村,却又像欧洲古城。青翠的田野上,水 塘、荷塘散布其间,与众多的碉楼相映成趣, 美不胜收。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类Ⅱ
按使用功能分: 众楼、居楼、更楼
众楼
• 众楼建在村后,由全村人家或若干 户人家集资共同兴建,每户分房一 间,为临时躲避土匪或洪水使用。 其造型封闭、简单,外部的装饰少, 防卫性强。 • 在三类碉楼中,众楼出现最早,现 存473座,约占开平碉楼的26﹪。
众楼
居楼
• 居楼也多建在村后,由富有人家独资建 造,它很好地结合了碉楼的防卫和居住 两大功能,楼体高大,空间较为开敞, 生活设施比较完善,起居方便。居楼的 造型比较多样,美观大方,外部装饰性 强,在满足防御功能的基础上,追求建 筑的形式美,往往成为村落的标志。 • 居楼数量最多,现存1149座,在开平碉 楼中约占62%。
居楼
更楼
• 主要建在村口或村外山岗、河岸, 高耸挺立,视野开阔,多配有探照 灯和报警器,便于提前发现匪情, 向各村预警,是周边村落联防需要 的产物。更楼出现时间最晚,现存 221座,约占开平碉楼的12%。
蚬冈镇春一南兴里斜楼
更楼
百合镇碉楼
碉楼的造型 •
南楼
碉楼的下部形式 都大致相同,只 有大小、高低的 区别。 • 大的碉楼,每层 相当于三开间, 或更大;小碉楼, 每层只相当于半 开间。 • 最高的碉楼是赤 坎乡的南楼,高 达七层,而矮的 碉楼只有三层, 比一般的楼房高 不了多少。
碉楼的造型
• 碉楼的造型变化主要在于塔楼顶部。 从开平现存的一千四百多座楼来看, 楼顶建筑的造型可以归纳为一百种, 但比较美观的有中国式屋项、中西混 合式屋顶、古罗马式山花顶、穹顶、 美国城堡式屋顶、欧美别墅式房顶、 庭院式阳台顶等形式。
蚬冈镇锦江里瑞石楼局部
百合镇碉楼
塘口镇自力村碉楼局部
百合镇西龙村振云楼局部
图4.1-赤坎旧镇
图4.2-古镇骑楼
最具代表性的碉楼
• 铭石楼 • 瑞石楼 • 升峰楼 • 方氏灯楼 • 云幻楼 • 庆云楼 • 华焕楼
铭石楼
瑞石楼
升峰楼
方氏灯楼
云幻楼
庆云楼
华焕楼
图1-马降龙碉楼
图1.2-庐昌楼
自力村碉楼群
自力村碉楼群位于开平市塘口镇,是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该村自然环境 优美,水塘、荷塘、稻田、草地散落其间,与众多的碉楼、居庐相映成趣,美 不胜收,形成一幅阳春烟景田园诗意般的农耕水墨画,独具岭南乡村气息的洋 式城堡村落。
图3.2-自力村碉楼
图3.1-铭石楼
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介绍
•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开平市,是中国乡 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 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 式建筑。
特点
• 开平碉楼罕有的体现了近代中西文化中 国乡村的广泛交流;它融合了中国传统 乡村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的独特建 筑艺术,成为中国华侨文化的纪念丰碑, 也是那个历史时期中国移民文化与不同 族群之间文化相互影响、交融、促进人 类共同发展的最有说服力的历史见证。 • 它还突出的体现了中国华侨与民众主动 接受西方文化的历程。
历史背景
• 自明朝(1368 — 1644年)以来,开平因位于新会、 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之间,为“四不管”之地, 土匪猖獗,社会治安混乱;加上河流多,每遇台风 暴雨,洪涝灾害频发,当地民众被迫在村中修建碉 楼以求自保。 • 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美国、加拿大等国实施排华 政策,在海外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开平华侨只能将 传宗接代的愿望寄托在家乡。他们把建房、买田、 娶亲看作在外拼搏的最高人生目标,不断将自己积 蓄的血汗钱寄回开平,从而为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建 设提供了充实的经济基础。
立园
• 立园 ,华侨园林中一颗熠熠 生辉的明珠,集传统园艺、江 南水乡特色于一体,其中西合 璧的独特建筑艺术风格在中国 园林中独树一帜,足可与广东 四大名园媲美。 • 立园位于广东著名侨乡开平塘 口镇北义乡赓华村,是已故旅 美华侨谢维立先生创建于二十 世纪初的花园别墅。建园历时 十载,全部工程于1936年告竣。 该园以《红楼梦》中描绘的大 观园为依托,对中国园林古典 建筑艺术兼收并蓄,并对欧美 当时流行的别墅建筑特色加以 融会贯通,达到中西合璧之化 境,从而拥有“小观园”的美 誉。
图2.1-立园
赤坎古镇
赤坎古镇位于距开平中心 城区12公里,有350多年历史, 是一座具有浓郁岭南特色和深 厚文化底蕴的古镇。潭江横贯 全镇,赤坎沿潭江而建,南岸 是乡村,北岸是市镇,清一色 的骑楼,庞大的洋楼群。赤坎 的玩法便是闲游浪荡,在老街 上体验似乎尚停留于上个世纪 80年代的生活。古镇上也有碉 楼,而远近闻名的关族和司徒 氏图书馆、堤西路的骑楼建筑 群更是侨乡一绝,已被省政府 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塘口镇自力村居安楼局部
开平主要碉楼群简介
马降龙碉楼群
马降龙碉楼群位于开平市百合镇百合墟东南面,东北距开平市区15公里, 是由永安、南安、河东、庆临、龙江5条自然村组成,为黄、关两姓家族于清朝 末年和民国初年兴建。现有村民171户、506人,80%为侨户。海外侨胞多于国内 人口,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马降龙村背靠气势磅礴的百 足山,面临清澈如镜的潭江水,5条自然村像一条珠链,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青山 绿水之间。
砖楼
• 砖楼主要分布在丘陵和平原地区, 所用的砖有三种: 一是明朝土法烧制的红砖。 二是清朝和民国时期当地烧制的青砖。 三是近代的红砖。用早期土法烧制的 红砖砌筑的碉楼,目前开平已很少 见,迎龙楼早期所建部分,是极其 珍贵的遗存。青砖碉楼包括内泥外 青砖、内水泥外青砖和青砖砌筑3 种。少部分碉楼用近代的红砖建造, 在红砖外面抹一层水泥。目前开平 现存砖楼近249座,占碉楼总数的 13.6﹪。
分类Ⅰ
按建筑材料来分: 石楼、夯土楼、砖楼、混凝土楼
石楼
• 石楼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区, 在当地又称为“垒石楼”。墙 体有的由加工规则的石材砌筑 而成,有的则是把天然石块自 由垒放,石块之间填土粘接。 目前开平现存石楼10座,占碉 楼总数的0.5﹪
夯土楼
• 夯土楼分布在丘陵地 带,以赤水镇、龙胜 镇为多。当地多将此 种碉楼称为“泥楼” 或“黄泥楼”。虽经 几十年风雨浸蚀,仍 十分坚固。现存100 座,占碉楼总数的 5.5﹪。
混凝土楼
• 混凝土楼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 地区,又称“石屎楼”或“石 米楼”,多建于二十世纪二、 三十年代,是华侨吸取世界各 国建筑不同特点设计建造的, 造型最能体现中西合璧的建筑 特色。整座碉楼使用水泥(一 般由英国进口,当时称为“红 毛泥”)、砂、石子和钢材建 成,极为坚固耐用。由于当时 的建筑材料靠国外进口,造价 较高,为节省材料,有的碉楼 内面的楼层用木阁做成。目前 开平现存混凝土楼1474座,在 开平碉楼中数量最多,占 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