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碉楼-遗世的经典

合集下载

关于开平碉楼的故事

关于开平碉楼的故事

关于开平碉楼的故事
开平碉楼:历史与文化的见证
开平碉楼,位于中国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

建于明清时期的碉楼群,以其独特的外观和丰富的历史内涵,成为了当地乃至整个华南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

开平碉楼是由开平地区的华侨所建,他们是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的先驱者。


些华侨通过商业贸易与各国联系紧密,积累了丰富的财富和经验,之后回乡建造碉楼展示自己的地位和财富。

碉楼通常由砖木结构建成,高数层,外立面以特色的雕刻和彩绘装饰,呈现出中西方建筑风格的独特结合。

除了作为华侨的豪宅外,开平碉楼还发挥着重要的防御功能。

在当时的社会背
景下,碉楼也被用作保护家庭免受海盗、土匪和自然灾害的侵害。

碉楼的高度和坚固的结构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安全的避难所,曾在历次战乱和灾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开平碉楼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风格,它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碉楼内
保存了许多历史文物和家族传承的珍贵物品,如古代文献、家谱、字画等。

这些珍贵的文物和家族传统的保留不仅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历史的窗口,也使得开平碉楼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如今,开平碉楼已成为广东省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游客们可以在碉楼中感受
到传统文化的底蕴,欣赏到精湛的建筑艺术。

开平碉楼也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受到国内外游客的青睐。

开平碉楼的故事,不仅仅是一座建筑的历史,更是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化的缩影。

它向世人展示了早期华侨的传奇故事,也见证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保护和传承开平碉楼的价值,将为我们的历史传统增添更多光彩,同时也让世人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传统。

广东世界遗产开平碉楼

广东世界遗产开平碉楼

广东世界遗产:开平碉楼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

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

根据现存实证,开平碉楼约产生于明代后期(16世纪)。

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1基本介绍开平碉楼分布在广东省开平市,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

根据现存实证,开平碉楼最迟在明代后期(16世纪)已经产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成为表现中国华侨历史、社会形态与文化传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群体建筑形象。

这一类建筑群规模宏大、品类繁多,造型别致,分布在开平市的乡村。

其特色是中西合并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

自明朝( 1368 — 1644 年)以来,开平因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之间,为“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社会治安混乱;加上河流多,每遇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频发,当地民众被迫在村中修建碉楼以求自保。

2001年06月25日,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07年,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

中国由此诞生了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

开平碉楼融合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北方建筑文化的独特建筑艺术,为多层建筑,高于一般的民居,比普通民居坚固厚实,窗比民居开口小,外设铁板门窗。

碉楼上部四角都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可居高临下还击进村之敌。

2历史背景开平碉楼始建于清初,大量兴建是在20世纪20~30年代。

广东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开平市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

开平市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

加上其所辖之境,原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

保护开平碉楼的长远意义

保护开平碉楼的长远意义

保护开平碉楼的长远意义开平碉楼是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其建筑风格独特、历史意义非凡,是中国古代边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开平碉楼的长远意义在于保护文化遗产、传递文化信息、促进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文化等方面。

下面具体分析一下:1. 保护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作为中国历史上的边防建筑群,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也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它的存在不仅是历史上的见证,也是文化上的实践。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历史建筑正在逐渐消失,非常需要对于开平碉楼这样的珍贵建筑进行保护。

这有利于保护中国的文化遗产,维护我们的历史记忆,也有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

2. 传递文化信息保护开平碉楼,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文化,也就是向外界传递我们的文化信息。

开平碉楼不仅在安徽地区具有重要地位,在全国也是拥有广泛影响的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

在保护开平碉楼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了解其中的历史、文化背景,向人们传递开平碉楼的文化信息。

这有助于让更多的人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增进文化多元性,加强文化交流。

3. 促进文化交流开平碉楼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象征。

在全球范围内,许多人来到中国,想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民俗。

这时,开平碉楼就可以成为口头、实际的一个平台,让访问者全面、深入地认识中国文化。

例如,在开平碉楼附近的居民或管理人员都是和外界接触频繁的,他们有着独特的思想和生活方式,有着丰富的文化背景。

这不仅将开平碉楼与世界联系起来,也为双方提供了文化交流的平台。

这对于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重要的意义。

4. 弘扬中华文化开平碉楼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风格独特、文化价值极高。

保护开平碉楼有助于向外传递中国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开平碉楼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巨大成就和影响,它的存在不仅表现了先民的智慧和辛勤工作,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刻内涵。

因此,保护开平碉楼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镇之旅探索广东的开平碉楼

古镇之旅探索广东的开平碉楼

古镇之旅探索广东的开平碉楼开平碉楼是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是广东潮汕地区的代表性建筑之一。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历史价值吸引着众多游客。

在古镇之旅中,探索广东的开平碉楼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一、碉楼的起源和特点开平碉楼起源于明代,是为了抵御当时频繁发生的海盗袭击而建造的。

碉楼呈多层砖木结构,外观宏伟壮观,采用了中国和西方建筑风格的结合。

碉楼主要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外部是防御构筑物,内部则是居住区。

这种建筑风格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兼具防御和居住功能,同时还体现了当地居民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二、开平碉楼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开平碉楼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广东潮汕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的象征。

这些碉楼见证了当地人民的坚韧不拔和智慧,也记录了潮汕地区与世界各地的交流与融合。

由于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开平碉楼于200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三、开平碉楼的分布与特色开平地处广东潮汕地区,是开平碉楼的主要分布区域。

这里的碉楼数量众多,风格各异,每座碉楼都有着独特的故事和历史,值得游客深入探索。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如下几座:1. 鸿翔楼:位于开平市新垦村,是一座明代建造的木结构碉楼。

它是潮汕地区最早建造的碉楼之一,保存较为完好,内部装饰豪华精美,是了解潮汕地区碉楼的良好起点。

2. 广海楼:位于开平市石湾镇,是一座砖木结构的碉楼。

广海楼的特点是外围设有多层护城河和宽阔的庭院,展现了碉楼作为防御建筑的功能和美感。

3. 参茸楼:位于开平市赤坎镇,是一座清代建造的碉楼。

碉楼内部设有参茸行业展览,游客可以了解到潮汕地区的特产参茸,同时还能欣赏到碉楼建筑的魅力。

四、开平碉楼的文化体验除了欣赏碉楼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意义,游客还可以参与各种文化体验活动,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例如,游客可以参观碉楼内的展览,了解当地的手工艺品制作技艺;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感受潮汕风味;还可以参加传统的民俗活动,如舞狮、击鼓等,感受潮汕文化的独特魅力。

开平碉楼的作文

开平碉楼的作文

开平碉楼的作文开平碉楼,是中国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的一种独特建筑,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它们矗立在开平的田园风光中,成为了这片土地上独特的风景线。

开平碉楼的建筑风格独特,富有历史文化内涵,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

开平碉楼的建筑风格多样,有圆形、方形、多层等不同风格的碉楼。

它们的外观造型独特,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展现出了当地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勇敢。

这些碉楼不仅是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奋斗历程。

开平碉楼的历史悠久,它们的建造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

在当时,碉楼是为了防御外敌而建造的,它们不仅具有防御功能,还是当地人民的居住之所。

碉楼内部结构合理,设施齐全,既能抵御外敌,又能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

如今,虽然碉楼的防御功能已经不再重要,但它们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依然屹立在这片土地上,成为了当地人民骄傲的象征。

开平碉楼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在这些碉楼中,蕴藏着当地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方式,反映了他们的文化传统和社会风貌。

碉楼是当地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他们的文化符号,也是他们的骄傲和自豪。

通过碉楼,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园的眷恋。

开平碉楼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它们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

碉楼不仅是当地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化的宝库。

保护和传承开平碉楼,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更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开平碉楼,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它们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和传承开平碉楼,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也是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

让我们共同努力,将开平碉楼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它们永远屹立在这片土地上,成为我们永恒的文化符号。

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
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新西兰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中国由此诞生了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
2017年12月,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按建筑材料分
按建筑材料不同可分为钢筋水泥楼、青砖楼、泥楼、石楼等。
钢筋水泥楼
钢筋水泥楼多建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华侨吸收世界各国建筑不同特点设计建造的。整座碉楼的用料全部用水泥、砂、石子和钢筋建成,建成之后,极为坚固耐用,但由于当时的建筑材料靠国外进口,造价较高,为节省材料,也有的在内面的楼层用木阁组成。
文化价值
开平碉楼最典型的代表了中国华侨文化的特质华侨是文化的传播者,中外多种文化的交融和碰撞是其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所带来的文化冲突势必广泛触及中国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和各个阶层,这也是世界移民文化的共同规律。这种文化的冲突和交融,在开平表现得极为外在化。仍然保持着自己的传统,中西建筑文化融合的乡土建筑在乡村很少,主要在县镇有所表现。
开平碉楼寄寓了侨乡人民的传统环境意识和风水观念,是规划、建筑与自然环境、人文理念的优美结合碉楼这种单体建筑,主要分布在村后,与四周的竹林、村前的水塘、村口的榕树,形成了根深叶茂、平安聚财、文化昌盛的和谐环境。点式的碉楼与成片的民居相结合,在平原地区宛如全村的靠山,满足了村民需要安全保护的心理。从民居到碉楼由低到高的过渡,表达了村民“步步高升”的愿望。

世界遗产碉楼之最——开平碉楼

世界遗产碉楼之最——开平碉楼

较之 土楼 和砖楼 自然坚 固不少。南方 比较 富裕 富贾多 的生存环 境 迫使 开平 华侨 只能将传 宗接 代 的愿望寄 托
的 地 方 为 防 土 匪 .建 的 碉 楼 比 较 多.如 广 东 的 开 平 碉 在 家 乡。他 们 把 建 房 、买 田、娶 亲 看 作 在 外 拼 搏 的 最 高
抵 御 炮 火 ,并 作 为 自卫 基 地 .可 以作 为 指 挥 部 、弹 药 库 、 昌 盛 的和 谐 环 境 。碉 楼 设 在 成 片 低 矮 的 民 居 之 后 .在 平
储 存 库 和 藏 兵 洞 :常与 地 道 、战 壕 连 接 布 有 机 枪 、大 炮 , 原 地 区 宛 如 全 村 的 靠 山 .满 足 了村 民 需 要 安 全 保 护 的
58 10幸砉辱馕 健
四海览胜 l 潇洒 夕阳
纷 纷 集 资 在 村 中 兴 建 碉 楼 。中西 合 璧 的 碉 楼 大 量 兴 建 些 不 同 的 建 筑 造 型 反 映 着 楼 主 人 的 经 济 实 力 、审 美 情
是 这一 时 期开 平 村 落最 突 出的变 化 .林 立 的碉 楼 从 此 趣 和 受 外 来 建 筑 文化 影 响 的 程 度 是 开 平 碉 楼 最 引 人
成 为 开 平 乡村 壮 观 的 文 化 景 观 。19世 纪 末 到 20世 纪 入 胜 的 地 方 。开 平 碉 楼 是 集 华 侨 文化 、园 林 艺 术 、中西
40年代成 为开 平碉 楼 与村 落发 展 的兴盛 时 期 。以开平 建 筑 、文 物古 迹 、原 生 态 自然环 境 、风 土 民俗 、科 普教
了他 们 面 对 外 国 先 进 文 化 时 自信 、开 放 、包 容 的 心 态 。 誉 为世界 最美 村落 ”马 降龙古 村落 ”的三 大景 区组 成 。

中国世界遗产之美---开平碉楼

中国世界遗产之美---开平碉楼

广东世界文化遗产
开平碉楼 韶关丹霞山
开平碉楼与村落以广东省开平市用于防卫的 多层塔楼式乡村民居——碉楼而著称,展现 了中西建筑和装饰形式复杂而灿烂的融合, 表现了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开平侨民在几个 南亚国家、澳洲以及北美国家发展进程中的 重要作用,以及海外开平人与其故里的密切 联系。反映了中西方建筑风格复杂而完美的 融合。碉楼与周围的乡村景观和谐共生,见 证了明代以来以防匪为目的的当地建筑传统 的最后繁荣。
开平赤坎镇
开平碉楼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千姿百 态,有中国传统硬山顶式、悬山顶式, 也有国外,特别是欧洲大陆不同时期的 建筑形式、建筑风格,如哥特式、罗马 式等等。
中国领土上西洋特色的建筑,大都是洋人用坚船 利炮“打”进来的,带有西方殖民者硬性移植的 色彩; 而开平碉楼,却充分体现了华侨主动吸取外国先 进文化的一种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他们把 自己的所见所闻,加上自己的审美情趣,融注在 千辛万苦建成的碉楼上。不同的旅居地,不同的 审美观,造就了开平碉楼的千姿百态,别具特色, 因而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
中国世界遗产之美 ——开平碉楼
七年级下册第一课
什么是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 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 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 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 迹及自然景观。
世界遗产的类型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自然遗产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文化景观 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车子行驶在义祠到赤坎古镇的乡间小路上,沿着曲折幽静的潭江一直往前。

冬日的原野苍黄一片,被平得齐齐的稻茬在阳光下显得萧瑟而沉默。

不时可见一丛丛灰黑的烟柱冉冉升起。

那是农人们在焚烧草灰,为来年的春耕做准备。

一路上见得最多的是牌坊。

几乎每一个小镇和村落都有一座造型古朴、飞檐琉瓦的门楼,如同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冷眼看着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

整个疏落的乡村被这份沉凝古朴衬得愈发静谧祥宁。

缓流的潭江如一条翡绿的缎带,波光如镜,间或一两声鸡犬相闻,三两头水牛甩着尾悠闲吃草的场景让人有一种错觉,恍若自己置身世外,不染尘埃。

远远地,一座高达七层的多层塔楼式碉楼迎面而来。

被岁月熏染得斑驳不堪的楼身以及千疮百孔的弹痕,是一段历史以及民族精魂的最好见证。

这就是有名的七子楼,也就是南楼。

当年,开平赤坎民乡团自卫队七勇士凭借雄踞在潭江边的这座坚固堡垒,与日寇展开了七天七夜的殊死战斗,歼灭日军多名不敌后被日寇残忍杀害。

南楼七勇士的抗日英雄事迹在开平人民中广为传扬。

南楼,成为开平人民心中永远的骄傲和疼痛,成为开平抗日战争史上一座永远的丰碑。

过了南楼和开平一中,村庄和人烟开始密集起来。

路边的民居大部分都是低矮颓旧的老房子,即便是新建的楼群看上去也同样保留了一些碉楼的基本建筑风格。

对于见惯了高楼林立繁华锦绣的我们来说,显得有些新奇和另类。

当然,这也是开平碉楼的特色和魅力所在。

因为它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既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又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传承。

【二】车子一个急转弯,赤坎古镇欧陆风情碉楼群就这样毫不设防地出现在眼前。

如一道惊鸿艳影,娉婷于赤水河边。

沿街都是清一色的骑楼,古希腊柱廊、古罗马柱式、中西混合式屋顶或古罗马式山花顶、穹顶,一眼看过去,几乎都是铁栅和扇窗,外设铁板门窗。

碉楼上部的四角,一般都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俗称燕子窝),规模宏大,造型别致,品类繁多,古朴雄浑,就像一座活色生香的近代建筑博物馆,又像一条别具特色的文化艺术长廊。

开平是有名的侨乡。

而景辉楼与赤坎影视城就坐落在这条极具特色的欧陆风情街上。

景辉楼布局严谨,屋檐桁梁结构精致,雕梁朱漆虽已斑驳却依然可辨,集中体现了赤坎古阜民居的特点,以民国时期名医张景辉而命名。

其楼高三层,每层都有双客厅、双寝室、双开放式楼梯,垂直天窗,桥式天井,属典型的岭南古镇骑楼民居。

一搂是赤坎古镇历史陈列馆,内有二十年代的股票、中国第一台收银机、兰桂院妓女房的原物原貌布置,民国时期原物组成的新娘洞房等&&大量珍贵丰富的历史实物,让人心生向往,仿佛可以触摸到赤坎昔日的繁华和奢靡。

二楼是民国名人张景辉的故居,民国式家具保存完好,布置井然,原汁原味,古朴幽深。

空气中仿佛还残留着淡淡的书香味和药香味。

岁月流转,时空回溯,一位正气肃然的老者正握笔凝神,为后世留下一段又一段医治趣闻。

赤坎影视城的建筑风格给影片《让子弹飞》的时代背景披上了一层幻梦色彩,而《一代宗师》等多部影视剧都曾将这里作为拍摄基地。

冬夜薄凉,星幕如洗,赤水两岸幽谧雅静,街灯如魅。

一弯石桥如虹卧波,欧陆风情街便在这夜色的渲染下愈发显得美轮美奂,光华流转,精巧瑰丽。

偶尔可见三两位游者俯身石栏,或敛眉默立,或喁喁低声,隔开红尘所有的喧嚣和倦惫,与渐深的夜色融于一体。

【三】当我们几经辗转抵达立园时,已是下午三点。

来之前,我们曾百度过,立园是华侨园林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集传统园艺、西洋建筑及江南水乡特色于一体,其中西合璧的独特建筑艺术风格在中国园林中独树一帜,足可与广东四大名园媲美。

因此,这座位于赓华村的已故旅美华侨谢维立先生创建于二十世纪初的花园别墅,是我们心仪已久的胜地。

穿过书法家吴道熔于民国二十三年书写的立园正门,沿运河回廊西行约百米,便进入别墅区。

一脚踏入立园,如同进入了散发着水墨清韵的梦里江南。

立园的意境是小桥、流水、人家,院内布置为大花园、小花园和别墅区三个区域,彼此以人工河或围墙分隔,又用桥亭或通天回廊连成一体,曲径通幽,古木森森,园中有园,景中有景。

泮立、泮文、毓培等几幢华丽壮观的别墅黄墙绿瓦,飞檐斗拱,气势磅礴,别具中国殿堂古风。

其楼顶按中国古代明清重檐式建筑,阳光穿透绿色琉璃瓦,为这些精致华美的建筑镀上幻梦色彩。

室内地面和楼梯皆铺彩色意大利石,六十多年风雨过去仍光彩照人,此能工巧匠登峰造极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室内设计高雅舒适,古香古色。

墙壁装饰着以中国古代人物故事为题材的大型彩色壁画、浮雕和涂金木雕,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且雕艺精湛,构图别出心裁。

每一层都装置西式壁炉,结合中式灯饰、工艺精致的酸枝家具或红木台椅,既显得古朴雅重,又不失浪漫主义色彩。

整个立园不但在建筑上构图独异,所种植的花木也精巧、新颖。

园内遍栽名花异草、各种风景树、材用树、果木树等,其品类的珍贵和繁多及奇巧合理的布局让人目不暇接。

数十载风雨过去,而今古木参天,绿树成荫,翠挹亭阁,满园锦绣,花香鸟语,宛若仙境。

据说当初建园时,谢维立先生曾参照红楼梦里大观园中的一些布局和意境,因此,立园又有小观园之美誉。

清风徐来,移步易景。

沿牌坊拾阶而上,构思巧妙、布局严谨的亭阁与花木遥相呼应。

被岁月侵蚀得晦暗斑驳的墙面、染满青绿色苔痕的幽径以及道道深锁的重门与厚重沧桑的柱廊穹顶,让人感觉如在民国及抗日时期风雨飘摇的历史长廊中穿行。

恍惚中,仿佛看到立园深处,谢氏家族那些妆容精致的女眷们袅袅婷婷地走来,或谈笑偃偃,相偕游园;或翘首倚门,愁思萦怀;年少的孩子们在园中嬉闹玩耍,旁边,是大群辛勤劳作的仆妇;再远处,烟柳画桥,天高云低&&岁月沉钩,这座精巧庞大的豪宅群几经风雨,昔日的富贵流丽早已不再,唯有那一座座日益幽深孑然沉凝的院落,犹记立园曾经的荣光与繁盛。

【四】前行约三公里左右,还沉醉在立园的华美与精巧中的我们,突然就发现自己正身处一幅阳春烟景的农耕水墨画卷。

碧空如洗,白云如絮,芳草如茵,安宁祥和的村庄像一位娴静典雅的仕女,从容婉约。

葱茏繁盛的花木掩映着疏落有致的民居,无数大小不一的水塘像散落的星辰,在阳光下泛着鳞细的波光。

而一座座造型精美、内涵丰富且带着历史烙印的碉楼和欧式古堡如同一颗颗孑然遗世的珠贝,在这帧水墨卷轴上落下隽永深重的一笔。

这里,就是独具岭南乡村气息的洋式城堡村落,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之一的开平自力村。

自力村碉楼群将中国传统乡村文化建筑与西方建筑文化巧妙融合在一起,罕有地体现了近代中西文化在中国乡村的广泛交流,成为中国华侨文化的纪念丰碑和独特的世界建筑艺术奇观。

每一座碉楼内都保存着完整的家具、生活设施、生产用具及日常生活用品,丰富而有趣,是当时华侨文化与生活的见证。

这座古朴自然的村落被誉为中国最美民居之一。

除了自力村,目前开平最具特色和保存完好的还有马降龙碉楼群及锦江里瑞石楼。

马降龙碉楼群兴建于清末民初。

它背靠气势磅礴的百足山,面临清澈如镜的潭江水,五条自然村落像一条凝烟滴翠的珠链,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青山绿水间。

十三座造型古朴别致的碉楼四周环绕着参天的古木与亭亭如盖的竹林,一条条通幽的曲径相连相扣,将周围的民居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走进马降龙,就是走进了修竹的海洋,让人震撼于大自然的壮观和神奇。

深幽浩大的竹林遮天蔽日,如同一双强健有力的臂膀,将整个村落护佑得严实而紧密。

冬日的暖阳透过竹林罅隙,在青石板上洒落点点碎金的光影,幻梦般瑰丽。

竹林深处,是一座座夯实美观的碉楼。

每一座碉楼,都是一方独立的小世界,冷肃沉凝,各具特色,充分展示出那个时代和地域独有的风格。

入眼处,除了青青翠竹,就是虬髯苍劲果实累累的杨桃林。

沁凉的幽绿和自然清新的气息瞬间就涤洗去我们满身的浮华和尘嚣,入骨,入心。

让我们原本就恭谨的脚步愈发变得小心起来,唯恐惊扰了这一方幽寂的天地,那一段惊心动魄的传奇往事,以及沉眠于此的每一个魂灵。

马降龙的美,在于它的自然和谐,在于它的不染纤尘,在于它的怡然清新,在于它民居以及民风的古朴淳厚,更在于它的谨守本心和安于幽寂。

就像一位误入凡间的仙女,身处红尘,却美得那样飘渺空灵,一入其间,风烟俱净。

【五】位于蚬冈镇的锦江里瑞石楼,则是中西建筑风格完美结合的典型,也是开平现存最高、最美的碉楼,有开平第一楼之城。

瑞石楼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外部总体造型是西式风格,有罗马穹窿顶、拜占庭穹窿顶等充满异国风格的建筑造型,而内部的布置及用具则是岭南传统样式,门窗做工精致,雕龙附凤,充分体现了楼主对西方文化所表现出的从容自信、大胆接纳、洋为中用以及兼容并蓄的心态。

孑然傲立的瑞石楼,称得上是开平最华丽最壮观最气派的碉楼。

站在瑞石楼下,瞻仰着由广东大书法家铁禅大师亲笔书下的瑞石楼这三个苍劲雄浑的大字,感慨万分。

这座坚固夯实的碉楼自建成以后,就成了当时村里的保护神,如同一位彪悍无畏的强者,勇敢虔诚地庇佑着这里的乡人,帮他们渡过一次又一次匪患和水涝,但却躲不过在日寇手中陷落的命运。

而今,历史烟云终于过眼,瑞石楼最终失去了它攻防一体的堡垒效用。

此刻的它如同一位遗世的隐者,固执而孤独地立在时光深处,始终不肯低下高贵的头颅和风骨。

夕阳西下的时候,我们踏上了回返的旅程,赤坎古镇在我们身后渐行渐远。

古阜骑楼、欧陆风情街、精巧别致的碉楼群以及独具岭南气息和魅力的田园乡村,如同一帧泼墨写意的水粉,永远定格在了历史的卷轴里。

当我们依依回望,那一座座染满烟尘的绝美建筑群,如英雄迟暮,虎躯犹在,雄风犹存,但却抵不过岁月的侵蚀和历史的车轮,最终化作一本遗世的经典,在我们身后合上它雄浑深沉的扉页,以冷凝孑然的姿态,供后人细细品鉴和翻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