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浪淘沙》精品教学设计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优秀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优秀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古诗,了解古诗的意境,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2.查找筛选资料、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古诗,了解古诗的意境。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黄河——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古往今来,无数诗人为她放声歌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者借黄河之美抒发自己感情的诗歌——《浪淘沙》。
二、讲授新课(一)解释诗题,了解作者1.“浪淘沙”是什么意思?明确:浪淘沙,唐代的一种曲子名。
2.简介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中唐诗人。
出仕后,其主张革新,被贬。
后复用,至礼部尚书。
《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
其诗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
晚年与白居易酬唱颇多。
所作《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他的哲理散文也颇有新意。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至今广为传唱。
(二)感情诵读,理解诗意1.自由诵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注意本诗的停顿节奏。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默读这首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看看这首诗每句讲了什么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用问号标准出来,也可以借助书下的注释帮助理解。
点拨重点词语:九曲(qū):形容黄河形容黄河水转变很多。
九,在古代表示多数。
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
天涯:天边。
银河:古人以为黄河和银河相通。
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
他和织女因触怒天帝,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3.全班交流诗句的意思。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说课稿第【2】篇〗说教材分析:本课的两首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刘禹锡有关黄河的诗歌。
《凉州词》写的是边塞的荒凉,《浪淘沙》写的是黄河的蜿蜒曲折,流程较长。
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是学习难点。
说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关键处处理:利用教学课件,直观演示,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律,加深理解。
课时安排:二课时说教学准备:教师:录音机、磁带、课文插图等。
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查阅作者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说教学内容:学习《凉州词》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长江的文章,同长江的热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
从古到今,黄河也是诗人们描写的对象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有关黄河的诗歌。
二、学习《凉州词》。
1.简介作者王之涣。
2.解释题目。
3.初读课文。
播放录音,范读。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4.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5.想意境,悟诗情。
(1)自由读诗歌,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指生读诗并交流。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玉门关的荒凉,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悲凉的心情。
6.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
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7.练习背诵。
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三、诵诗会。
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第二课时说教学内容:教学《浪淘沙》说教学过程:一、背诵《凉州词》1、指名背诵。
2、全班集体背诵。
二、学习《浪淘沙》。
1.初读课文。
播放录音,范读。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其一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其一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其一说课稿第1篇】各位尊敬的领导和同仁们:大家下午好!一、说教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教材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首古诗《浪淘沙》,这是一首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著名诗篇。
诗的开篇与众多的黄河诗一样,着力描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
紧接着运用牛郎、织女的典故,另辟一条境界,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
全诗立意新颖,思想深刻,明快清新。
表现了诗人迎难而上的豪迈气概以及他对美好的幸福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说学情关于《学情》这个环节,我只能作如下揣测:学生在经过了五年的语文学习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诗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步骤,能通过资料以及背景了解诗歌的大意及进行自学理解。
但同时,学生还存在对诗歌的理解有时不够深入,缺乏自己的思考过程,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明显的不足。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赏析诗歌的意识和习惯的同时,需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更好的建构起诗中情境画面,让学生由诗句产生丰富的联想,体会诗歌的意象美。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对六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的现状,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包含的情感。
2、学会用正确的读书方法——吟诵来学习这首古诗,弄懂平仄,并有感情地吟诵古诗,背诵古诗。
3、如情入景地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在重难点方面,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作者不屈服、不妥协的迎难而上的奋发有力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四、说教学方法1、设计理念本课教学致力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展开丰富想象,体验和感悟诗情画意;同时合理运用相关资料,丰富教育资源,拓展诗歌的文化内涵,增加课堂情趣。
2、教学方法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古诗的特点,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为:(1)设境想象法:运用画面创设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
学生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美的熏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得到发展。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写的壮观景色,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2.分析每句诗文中景物的特点,思考作者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展现出来的。
3.揣摩诗歌语言,掌握想象、动静结合等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想象诗歌描绘的黄河的壮丽景色,体会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的气魄。
二、教学重点:想象诗歌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是如何写出景物的特点的。
三、教学难点:读中感悟,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导语: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词,同学们还能背出来吗?(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都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每每吟诵起来,都很有画面感。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三首古诗也描绘了大自然的风光。
(板书课题)我们先来听一听,第一首《浪淘沙》想一想它们又给我们呈现了怎样的画面。
2.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3.过渡:本节课我们学习第一首《浪淘沙》板书诗题(17.浪淘沙(其一))4.一起读诗题,理解文题结合书中的注释说一说浪淘沙是什么意思?(唐代名曲)(浪淘沙:唐代教坊曲,由刘禹锡、白居易创造。
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作词牌名。
“浪淘”的意思是“波浪淘洗”。
浪淘沙的意思就是在风浪中淘洗泥沙,这种职业叫淘金者,他们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讨生活。
)5.教师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描绘的情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2.指名读,读出节奏。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3. 学生再读古诗,边读边想,感受诗歌描绘的画面。
画出自己觉得好或难以理解的字词。
预设一:“九曲”“万里沙”九曲黄河:自古以来黄河相传有九曲十八弯的说法。
部编版上册六年级语文18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

a.搜索其他有关黄河的古诗,与《浪淘沙》(其一)进行对比阅读,分析不同诗人对黄河的描绘手法和情感表达。
b.以“我心中的黄河”为主题,创作一首现代诗,要求运用课堂所学的修辞手法,展现黄河的壮丽景色。
3.小组作业:
a.小组合作,编排一段关于《浪淘沙》(其一)的朗诵表演,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b.组织参观自然景观,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创作灵感。
c.开展以“我心中的古诗”为主题的写作活动,鼓励学生运用古诗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将运用多媒体展示黄河的壮丽景观,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美好的向往。我会问学生们:“你们知道我国的母亲河是什么吗?”当学生们回答“黄河”时,我会顺势引导:“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古诗《浪淘沙》(其一),就是赞美黄河的壮丽景色。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感受黄河的雄浑与美丽。”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浪淘沙》(其一)中,诗人是如何描绘黄河的壮丽景色?
2.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3.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为什么?
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情况,及时解答他们的问题,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古诗。
3.教学评价:
a.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积极性和表达能力,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b.课后作业: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认真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
c.期末考试:结合古诗的背诵、默写、理解和运用等方面,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4.教学拓展:
a.开展古诗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自信心。
(四)课堂练习,500字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分析】《浪淘沙》是统编教材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是唐代刘禹锡的一首七言绝句体,全文内容共28个字,诗人由景色联想起黄河与天河相通的典故,进而驰骋想象,表现了诗人逆流而上、直冲九霄的豪迈气概。
整首诗前两句的写景与后两句的典故,呈现了层层相映,将黄河的壮阔与诗人的情感仅仅交织在一起。
【设计理念】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性、自主性和独立性,着眼于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三维目标,设置精准的适合学生思考的教学环节和教学问题,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紧扣关键字词,最大化的为学生创建获取直接经验的环境,以方法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情感的深化与沉淀。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随文识字“涯”。
2.通过感知“九曲”“浪淘”“万里”关键词语感受黄河壮阔雄伟的气势。
3. 通过神话传说故事和作者自身的遭遇,体会刘禹锡当时逆流而上的心境。
【教学难点】通过神话传说故事和作者自身的遭遇,体会刘禹锡当时逆流而上的心境。
【教学重点】通过感知“九曲”“浪淘”“万里”关键词语感受黄河壮阔雄伟的气势。
【教法学法】引导法、情境教学法、铺垫法。
想象法、圈点批注法、以读促悟法。
【教学过程】一、导语与感知:1.同学们,黄河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母亲河,她用她那甘甜的河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刘禹锡的一首词,《浪淘沙》。
板书并齐读课题。
2.五千年的黄河,既是一幅画,也是一首诗,让我们打开翰墨文字,把每一个字读到心里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PPT出示文字全诗。
)推荐读。
集体读。
(指导读:重读、节奏读)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在这首诗中字词读音是否准确及朗读是否流畅。
明确前两句写景和后两句的用典。
这首诗的内容很简单,大家读几遍就可以成诵了,那么,这首诗写景与用典,有何关联。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8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

1.针对学生古诗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差异,教师应设计不同难度高。
2.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古诗的意境和寓意,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设计创作题,鼓励学生仿写或续写古诗,发挥创意。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引导学生对古诗《浪淘沙(其一)》的学习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2.教学过程: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复述诗句的意境和寓意。
-提问:“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你们收获了什么?对黄河有什么新的认识?”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讨论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理解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教学过程:
-设计填空题,让学生根据诗句内容填空,巩固诗句记忆。
-设计简答题,让学生运用古诗知识,分析诗句的意境和寓意。
3.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素养。
4.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古诗《浪淘沙(其一)》的朗读与背诵,对诗句的理解与感悟,以及古诗意境的体会。
-诗句的理解与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如“九曲黄河”、“浪淘风簸”,通过对比、联想等方法,感悟诗句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二)教学设想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 浪淘沙》教学设计1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浪淘沙》是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的一首古代诗歌。
这首诗歌通过形象的描绘,展现了黄河的雄浑壮美,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本诗语言优美,意境开阔,富有想象力,是六年级学生学习古诗的经典篇目。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能力,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但学生在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方面仍有难度,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浪淘沙》,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会欣赏古诗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黄河的雄浑壮美,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浪淘沙》,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朗读感悟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
3.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浪淘沙》相关的课件,包括诗歌全文、作者简介、图片等。
2.音乐:准备一首与诗歌情感相符的音乐,用于营造情境。
3.图片:准备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刘禹锡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件,展示诗歌全文,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要求学生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二、回顾学习古诗的步骤
1.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
2.抓关键词
【设计意图】古诗学习方法的复习,为学生自主学习古诗指明了方法和步骤,能让学生有目标有方法的学习。
三、整体感知古诗
1. 介绍诗人刘禹锡以及写作背景。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五、总结古诗,情感升华
再读古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刘禹锡用精练的语言,将现实中汹涌的黄河与想象中静谧的银河相融,表达了诗人不畏险阻,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表现出诗人对。
【设计意图】悟诗情,升华情感。
六、布置作业
搜集更多有关黄河的古诗。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阅读古诗能力,能举一反三。
小结
诗人刘禹锡用精练的语言,将现实中汹涌的黄河与想象中静谧的银河相融,表达了诗人不畏险阻,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表现出诗人对祖国的母亲河黄河的赞美之情,及其对田园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学习小提示: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同学们,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每一个学习阶段都要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每一位同学都应该相信“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老师坚信你们一定会给自己交一份满意的答卷。加油吧!孩子们。向着目标前进,努力,努力,再努力。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六年级(上)
教材版本
统编版
课题名称
第六单元 17《浪淘沙(其一)》
教学目标
体会诗歌抒发的感情,理解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体古诗所抒发的情感和理解写作手法,要通过理解诗句,展开想象,将凝固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具有一定的难度,同时,要培养学生热爱大好河山之情,就要学生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2. 这两句诗描写了黄河的什么特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你是从哪些字词感受到的?
(九曲——黄河弯;万里沙——黄河长、沙很多;浪淘风簸——波涛汹涌、惊涛骇浪。)(夸张修辞)
3. 说说这两句诗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九曲”“万里”“浪淘风簸”等用词精妙,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展现了黄河的雄伟气势。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称他为“诗豪”。 主要作品:《陋室铭》《杨柳枝词》《竹枝词》《乌衣巷》等。
此诗写于永贞元年,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司马。一度奉诏后还京后,他又因《游玄都观》触怒当朝权贵而被贬连州刺史,后历任和州刺史。他没有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世事的变迁。这首诗正是描绘了黄河气势雄伟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他不畏险阻,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表现出他对祖国的母亲河黄河的赞美之情,及其对田园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一、谈话导入
谈话导入,引出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
师:同学们||,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历史上有许多的文人墨客写下千古诗句或文章来赞美歌颂我们的黄河母亲。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其中的一首。就让我们跟随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再次走进黄河吧.
4.这两句诗是怎样写出黄河的特点的?(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并通过借用典故的方法表现了黄河的雄伟气势。)
【设计意图】古诗语言凝练、简洁,但恰恰是这样的语言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是作者的匠心独具。品味故事就是要引领学生走进诗境,抓住关键的词语,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
过渡:作者想象着,要直上银河,同去牵牛女家,感受那样的宁静美好。可此时的诗人,他的处境遭遇是怎样的,你知道吗?从他的诗中,你能看到什么?我们这首诗体现了什么精神?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作者以及作者写作背景,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意。
2.初读古诗,把握大意
(1)读准读通。
(2)读好诗句的停顿。
【设计意图】以“多读”为基础,每一次读都有明确的目的,从读准,至读通,到读出节奏,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味。
3.解释诗题。
浪淘沙: 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令》《卖花声》等。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1)第一句:想象黄河曲折悠长、蜿蜒漫长的画面,重读“九曲”“万里沙”。
(2)第二句:想象大风掀起万丈巨浪,如万马齐奔浩浩荡荡的画面,读出黄河奔腾咆哮的气势。
5.小结
总结:前两句描写了黄河(弯弯曲曲、黄沙滚滚、浪涛汹涌)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气概。
(过渡):我们欣赏了黄河远景和咆哮图,你再读读三四行诗句,你还想象到什么画面:
释题:浪淘沙是词牌名。
4. 借助古诗旁边的注释,试着理解诗句。
【设计意图】结合本课注释,以此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对诗意的理解。
四、解读古诗,品悟情感
(一)学习第一、二句
1.出示: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诗意:九曲黄河||,挟带泥沙||,波涛滚动||,奔腾万里||,仿佛来自天边。
难点分析
六年级学生还存在理解诗歌有时不够深入,缺乏自己的思考过程,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明显的不足,更难在头脑中建构起诗中情境画面,产生丰富的联想,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和升华自身情感。
教学方法
通过情境朗读和想象,再结合牛郎织女典故,感悟诗人不畏险阻,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表现出诗人对祖国的母亲河黄河的赞美之情,及其对田园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二)学习第三、四句
1.出示: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诗意:如今我要迎着从天涯来的黄河浪潮||,逆流直上||,到达银河||,并和黄河一同到牵牛织女家中做客。
2.这两句诗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1)直上——浪大、浪高。
(2)牵牛织女家——在天上,让人感觉静谧美好、温馨甜蜜。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写话描述牛郎织女的生活||,然后和淘金女的生活进行对比||,通过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