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策略分析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策略分析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的提问策略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有效提问策略:1. 开放性提问:这种问题需要学生进行自由思考,并给出自己的观点和总结。
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例如:“你认为故事中的主人公会做出什么决定?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去思考,并从中体会到作者的用心。
2. 细节性提问:这种问题侧重于细节的把握和分析。
通过对文本中的具体事实和细节的探究,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例如:“文中提到了哪些细节?你从中了解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寻找文本中的线索和依据来回答,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 探究性提问:这种问题侧重于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通过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例如:“为什么作者选择了这个角度来写这个故事?你认为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展开更深入的思考,并从中发现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4. 分析性提问:这种问题侧重于学生对文本中的人物、事件、情节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通过对文本要素的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例如:“你认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这些特点对他的命运有什么影响?”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故事的整体框架。
5. 比较性提问:这种问题侧重于学生对不同事物的比较和对比。
通过比较和对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本中的细节和主题。
例如:“这个故事和你之前读过的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哪些不同之处?”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比和归纳,进一步理解和把握文本的含义和主题。
有效的提问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不同类型的提问,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文本,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提问是教师最常运用的教学手段,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
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可以推动学生的学习,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索,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但提问仍旧彰显着独特的魅力,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对有效提问的策略展开论述。
一、问题要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新颖有趣的事物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激情。
学生只有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积极的情感情绪等非智力因素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来,并以最佳的学习与思维状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反,如果学生对问题本身不感兴趣,那么就会产生懒散的行为与消极的情绪,会抑制大脑皮层的兴奋点,不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究与问题的解决。
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问题本身的趣味性,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在设计问题时,我们要挖掘趣味因素,将其与趣味故事、风俗谚语等相结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二、问题要有梯度性初中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正处于向逻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
同时,初中生的基础知识有限,生活阅历不足,如果提出的问题需要经过高度的思维论证,学生往往在较短的时间内无法回答,这会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
所以,我们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问题本身的难易程度。
问题过于简单,就没有思考与探索的价值,也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如果问题过于复杂,学生无法回答,同样也失去了提问的意义。
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我们要注意问题的梯度性,也就是说,要将一个复杂的问题设计成一系列的子问题,使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如在学习《背影》一文时,此课以“背影”来贯穿全文,但是对于作者是如何用“背影”来贯串穿并连接全文的这一问题,学生会一时找不准方向,而不好回答。
谈谈初中语文教学有效课堂提问论文

谈谈初中语文教学有效课堂提问摘要:有效教学是教学永恒的追求。
让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达到最优化,应紧扣教学目标,找准提问的时间和机会,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问题成为启迪学生思考的桥梁,促进学生学习的最优化。
关键词:初中语文有效性课堂提问方法无论古代学者还是现代教育家都认为: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无疑则无思。
人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设疑和解疑的过程。
我们这里所谈的“设疑”就是指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溶科学性与艺术性为一炉的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堂提问具有艺术性?课堂提问的目的就是要不断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快乐、轻松和有效。
1、紧扣教材重点,择要提问紧扣教材重点施问,才能切中肯綮,把握教材要旨。
如若巨细不捐,就会隔靴搔痒,抓不住要害而喧宾夺主。
因此,上课时教师要将问题集中到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
譬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在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后,为突出父爱这一重点,让学生齐读“望父买橘见背影”部分,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背影,并说出其依据。
学生读后,浅浅深深得出了一些答案:(1)这是一个臃肿的背影,因为父亲是个胖子;(2)这是一个笨拙的背影,因为父亲爬月台时两手攀在上面,两脚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动作迟钝;(3)这是一个凝聚着父爱的背影,行动如此艰难,还要爬上月台为儿子买橘子,这全是因为爱。
有时文章的重点,同时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就应拣“难”而问。
在教学《紫藤萝瀑布》一文时,为了突破难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时,抓住第八小节“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中的“那时”发问。
“那时指什么时候?”“那时”指的就是十年浩劫,那时紫藤萝“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进而就能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如今的繁花似锦,是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
作者回顾花和人的命运,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论文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学活动是课程价值实现的重要因素,而“课堂教学总是围绕问题进行”的。
课堂有效提问对于高效课堂生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实现有效提问,教师需要进行高效的教学问题设计,设关键问题。
在课堂提问中应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注意选择适当的提问方式;有效提问可以说是高效教学的生命线。
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
”如何导呢?“一要提问,二要指点”。
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在课堂上运用“提问”来启迪学生的心智,引导学生获得知识。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它尤显重要。
如何让语文课堂提问更有效。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我的粗浅认识。
一、确定好提问目的1、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
2、激发学生思考,便于下一个教学环节的进行。
3、考察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
关于一个课题的内容,在授课之后,学生是否理解清楚,教师可发出问题,考察究竟,藉以反馈,促其进步。
4、唤起注意重振精神。
课堂教学时,如若看到有学生的注意未能集中于学习方面,这时,教师可用问题唤起其注意,使之重振精神,进行学习。
二、有效提问的方法1、点穴提问法。
要实现课堂有效提问,必须对所提问题进行合理的总体设计,在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的过程中,设计关键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个或几个中心问题展开,所设计的问题不宜过多,应点中课文的穴位,以一个中心问题贯穿全文,实现全文的整体生成。
2、锁链式提问。
课堂教学中难免会遇到很“麻烦”的问题,当遇到较大、较难一下子所以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将这类问题进行合理拆分,围绕一个大的主题进行层层“锁链式”|的提问。
通过这一系列更具针对性的提问,一方面,可以减少问题过大过难所导致的学生无从下手而出现思维空白期,不利于教学展开;另一方面,通过互相关联的提问,再加上正确引导,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思维方法予以引导,提高学生探究、剖析复杂问题的能力,再者,通过拆分此类问题,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中展示自我,更主动参与到讨论中,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探讨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

所以, 要做到有效 的提 问 , 要掌握提 问的时机 , 在学生们有想 法要 表达 的时候 提 问 , 让学生 们主动探 索文章 的精妙 处 , 更加能 够促进课 堂的活跃 , 达 到提 问的 目的。 4 难易相宜——在可 回答 的范围内提问 有效 的提问要做到难易相宜 。过 于简单 的提 问索然 无味 , 难 以调动 学生的思维 , 达不 到提问的效果 ; 而过 于困难 的 , 超 出学生 知识水 平的问题 , 更 打击 了学生 回答问题 的积极性 。 要 掌握 好问题 的难度 , 教师需要充分地 了解学生 当前 的知识 水平 , 预 测学生 对 问题可 能的 回答 。只有对 学生有 了足 够 的了 解, 知道学生们会 什么 、 了解什 么 、 急于学到什 么 , 才能根据学 生 的困惑点提问 。 如果问题涉及 的领域超过 了学生 能够 回答的范 围, 学生 缺乏 足够的知识体系和分析能力来解读教 师所 提出的问题 , 学生们就 会 沉默以对 , 课 堂就会 死气沉沉 的, 难 以达到效果。 所以 , 问题 的设置要做到难易适 中, 既不能过于简单 , 也 不能 性。 过于 困难 。适 当的难度才能激起 学生们的挑战欲和学习欲 。 因此 , 老师设立 问题要 注意从 核心处着手 , 概 念清晰 、 目的明 5 及 时反馈—— 在收到 回答后及 时点评 、 确 。要在能够突 出重点 , 化解 难点的地方提 问, 并且, 提 问要 开门 有效 的提 问不 仅仅是单 一的提 问 , 还要 做到及 时点 评 , 如果 见山、 干脆利落 、 直达 主题 , 让学生们 对问题 印象深刻 , 达到事 半 学生 的理 解有偏差 还要做 到正确地 引导 。对课 堂上学生 的回答 功倍 的效果 。如果 问的是情感 , 就 以“ 这篇 文章是从 何种情感 开 做 出及时 除当的反馈 , 能够避免授课 陷入僵局 。 始的? ” 提问 ; 如 果问的是事件 , 就应该 以“ 这篇文章是从 哪件事开 在学生某一 问题做 出解 答时 , 可 以用语 言或肢体来表达对学 始说 起的? ” 提问 。抓住 问题 的核心 提问 , 避免 因问题 过于模糊而 生 回答 的认可 , 如 回答 “ 对 的” 或者点点 头 ; 如果 学生 回答 的还不 使学生的思维像脱缰 的野 马般 四处 奔腾 , 偏离设 问的 目的。 够全面 , 及时补充发 问, 让学生们根据正确 的思路继续思考 , 直至 2 避 免 套 路— — 以 趣 味 为 基 准 学生完全理解 ; 如果对 于老 师的提问 , 学生们理解 了 , 但是却不知 兴趣是最好 的老师 。以新颖 的角度提问 , 以多样 的形式表达 道如何用语言 表达 出来 , 此 时就需要 老师层层点拨 , 循循 善诱 , 把 等做法都能够使得课堂充趣 味 , 引起学生们对 问题的兴趣。 学生们 引入正 确的思路上 , 而不 在错 误的角度中苦思冥想 。 但是 , 有些 老师在课 堂上常 常会 问一些很 概念化 的问题 , 比 通过这些 方式来激发学生 的思考问题 和回答 问题 的积极 性 , 如“ 本 文可以分为几个段落?每段 的主旨是什 么? ” 、 “ 本文的 中心 能够 活跃课 堂 , 也使 同学们 对作 品的内容有 了更进一步 的认识 和 思想是什 么? ” 、 “ 这句话 的意思是什 么? ” ……尽 管这些 问题都是 理解 , 加强提 问的效果 。 紧密围绕教学任务设置 的 , 但这样 的问题语气 生硬 、 内容枯燥 , 学 6 小 结 生们听得 昏昏欲 睡 , 很难引起学生 的兴趣 。 在语 文课 上 , 教师们通 常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发学生 的思考 。 枯燥无 味的提 问启发 性不强 , 在一定程 度上限制了学生们思 成功 而有 效的提问往往令课堂达 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 , 不仅能够 给 维 的扩 散 , 久而久之 , 学 生们也会对这 种生硬 的提 问方式 产生排 课 堂增光 添彩 , 还能够让 学生进一 步的拓展思 维。所 以 , 教师们 斥心理 , 使 得提 问难 以达到预期 的效果 。所 以, 教师们 在课堂提 要 注意提 问的 内容 、 提 问的角度 、 提 问的方式 以及对 问题 的及 时 问时 , 要尽量避免 出现 “ 是 什么” 、 “ 怎么样” 等单调 的、 概念化 的提 反馈 , 学习和研 究提 问的有效性策 略 , 使 提出 的问题 更加达 到实 问套 路 。在不 改变原 有 的引导学 生思 考方 向 的前 提下 , 换个角 效。 度、 换种表 述方式来 表达 问题 , 更 能够激起学 生 的主 动思考 的兴 趣。 参考文献 : 3 乘 胜 追 击— — 在 激 愤 时提 问 … 1郭 素芳. 初 中语 文课提 问的艺术 [ 1 1 . 试 题 与研 究( 新课 程论 坛) , 事 情的成效 如何 , 取决于 “ 天 时、 地利 、 人 和” , 而 教学也不例 2 0 1 0 , ( 1 ) . 外 。课堂上有效 的提问 , 不仅仅是 需要 良好的提问环境和学生们 [ 2 】 朱 恒元. 语 文课提 问怎样 引“ 生” 入 胜卟 新课程 ( 教 师版) , 2 0 1 0 ,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有效提问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有效提问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学生的学习和思维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效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做到有效提问呢?一、提问的目的与原则1.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巧妙的提问,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2.检查学习掌握情况:提问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内容,并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
3.培养思辨能力:通过提问,鼓励学生透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4.促进合作学习: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互相讨论,促进他们之间的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二、提问的方式和技巧1.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热情,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例如,对于一篇文章,可以问学生:“你觉得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你认为作者为什么选择这种叙述方式?”等等。
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能够对不同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2.导引式问题:导引式问题是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由浅入深地逐步探究问题。
这种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思维链条,提高他们的思维逻辑能力。
例如,对于一篇课文,可以问学生:“故事中的这个人物是怎么样的?你能给出他的特点吗?”“故事中的这个人物的行为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如果你是这个人物,你会有什么不同的行为?”等等。
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且让他们在思考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
3.启发式问题:启发式问题是通过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对于一道语法题,可以问学生:“这个句子中的主谓宾结构是什么?”“如何判断主谓宾结构是否正确?”等等。
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积极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到其他的问题中。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学记》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不善问者反此。
”由此可见,“善问”有助于我们教师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考探究、检验教学效果,是课堂教学的最重要部分。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善问”,提高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呢?如果教师能时刻关注学生,关注提问的对象,这一难题也许就能迎刃而解。
1课堂教学中“提问”存在的问题1.1浅显琐碎。
有时候某些课堂充斥着“同意吗”、“是不是”、”好不好”的提问,问题简单肤浅,学生也听得无精打采。
这类提问缺乏思考价值,不能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1.2急下定论,自问自答。
有些课堂中,老师只顾着抢时间完成教学程序,无视学生的思考时间,直接把答案公诸于众;或不停地调换学生回答,直至“答案”与老师的“标准”一致。
虽然课堂氛围处于紧张可控的节奏中,但这类提问已失去其本身的价值和意义,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2关注学生,提高提问的有效性2.1坡度设计,抛给不同的学生。
一个班集体内,学生理解接受能力必然存在差异。
教师应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进行提问。
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对其提出浅显适宜的问题;面对学习优秀的学生,对其提出一定难度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兴趣思考,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教材中的《布鲁塞尔大广场》,这是一篇游记,语言简练,文中提及的各个建筑的特点,大多能直接在文本中检索而出。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概括布鲁塞尔大广场各个建筑的特点”的问题,陆续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出;而把思考题抛给学习较优秀的学生:“广场上各式各样不同年代极富特点的建筑,作者为什么单单选择天鹅咖啡馆、市政厅和于廉雕像?又为什么按照这样的顺序介绍?”这种问题自然而然激发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
不同难度的问题的预设,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备课、了解学生。
相信如果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坚持这种针对不同学生提不同“问”的方法,对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是极其有益的。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探究

个性化 的阅读教学 出发来设计有含金
首之母 亲》 中 , 我们就应该传递 给学
综合 天地 2 0 1 3 O 1
方法
动。这是教师更好地促进学生 的整体
思维能力 、 对 于教学 的效果进行综合 评价 , 从 而更好地提升学生来实 现其 预期 目标 的主要控 制型手段 ,同时 , 这样的提问方式 ,也是初 中语文教 师
互动式 的问答是一个 比较重要的 教学阶段 ,这个阶段可以更好地让整 个课 堂 气 氛在讨 论 的过 程 中达 到高 潮 ,甚 至进 入 一个 忘我 的 良好状 态
计, 这样 的设计无疑是更加具有针对
。
问题 的预 设 阶段的 主要 设计
方法探索
个办法主要是要求教师在课堂问答 的
过程 中首先要对学生提 出的比较有价 值 的问题进行肯定 ,同时在评议 的过 程 中不断地生成新 的问题 ;第三个是 进行 问学 的结合方式 ,这一个方式主
要是指课堂 的基本提问方式不是一 成
行设 计,有利于我们更快地完成对于 课 堂教学 主题 的重点切入 ,在初 中语
们还要考虑 到针对辅 问题 的基本设计
方 法,也就是说除 了影响到课堂整体
文课文 《 汤姆・ 索亚历险记》提问中,
我们就可 以抛 出诸如 “ 汤姆 ・ 索亚在
其历险的过程 中究竟遇 到了哪些 困难
效果 的主要 问题外 ,还有一些有利于
的基本技巧方面的综合体现 , 从 而也
成为 了衡量一节语文课 程能否 收到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实效果的重要因素。 为了更好地提升初 中语文课 堂提 问的有效性 ,我们主要从 以下几个方 面进行探讨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对于巩固学生知识,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素质都有重要的作用。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读书要存疑,发问。
在西方还有著名的苏格拉底“产婆术”,即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不直接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
然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大量的无效提问现象,少数教师把提问视为简单形式上的一问一答,形式及内容简单化、固定化、陈旧化。
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喜欢提出“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表面看来,学生兴致勃勃,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
实际上,这样的提问非常简单,没有多少思考的余地,对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无甚益处的。
那么,如何避免冗余提问,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些教学感悟。
•循序渐进——有层次性
提问的顺序要浅入深,循序渐进,呈阶梯状行进。
这种提问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能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对话,激发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如在教学《孔子游春》第八然段时,可以这样提问:这段话中那些词或句子你还不理解?利用工具书解决或者与同桌交流。
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孔子以流水为喻,有何用意?“善施教化”后有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你能合理地补充水的哪些特点呢?这个教学片断从理解词语到理解句子再到理解段落,层层深入。
由于提问有层次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锻炼学生的思维方法,久而久之,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会变强,而且乐学,善学,爱学。
二、把握时机——有启发性
问题要选择最佳时机,力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提问的时机迎合了教学的需要并与教学视角相吻合,我们就可以称之为“最佳时机”。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进入“愤悱”
状态,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有了疑问,就会产生求知欲望,就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
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或课前设疑、引人入胜,或课中置疑、波澜跌宕,或课后留疑、回味无穷,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求状态。
如在教《海伦.凯勒》时,当学生明白海伦.凯勒的不幸遭遇后,就应该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海伦.凯勒是怎样面对这一切?你觉得她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句子知道的?这一问,无疑放飞了学生的思维翅膀,学生就得认真地看书,寻求答案。
通过学生的学习、思考、讨论,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海伦.凯勒是个刻苦学习,不向命运屈服的人。
这种课中置疑提问,是针对学生急于知道主人公命运的“愤悱”状态下提出的,学生的情感处于“高原地带”,不一睹为快都难。
教学实践证明:提问时机过早,学生因对教材认识缺乏准备,只会使教师启而不发;时机过迟,问题已解决,提问成了马后炮。
三、难易适度——有连接性
问题要难易适度,要让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本质性的联系。
问题还要能启发学生思考,既不能过于浅白,又不能太艰深。
太浅白,没有思考的空间,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学生无从学到新知识,只能在“原地踏步”;太艰深,新旧知识无法找到衔接点,学生无从下手。
难
度太大的问题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易挫伤其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
因此,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能使学生通过努力从“已有的经验区”达到“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到桃子”。
如教学《四个太阳》时有人设计了问题:“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哪些小伙伴尝尝水果的香甜?”这个问题就未免过于简单,相信多数学生都会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这对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培养没有多大价值。
如果这样设计“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哪些小伙伴尝尝水果的香甜,他们是怎么邀请的?”那学生的反应或许就会大不一样。
这种问题具体而又有思考的余地,一方面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秋天的乐趣,感受秋天给人带来了丰收的喜悦,带来了欢乐。
另一方面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实践证明,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突破难点——有指向性
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重点内容对全篇课文来说牵一发动全文,是阅读教材中能体现中心思想的点睛之笔。
阅读短文中有“题眼”,诗歌中有“诗眼”,教学中教师抓住“文眼”,再分析全文,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是理解的重点,同时也是理解难点,它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教者若只让学生联系前两句诗所提供的意境说出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可能效果不好,学生就不会知道它流传至今的原因。
但若就此诗句提问:“读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你的脑海里出现怎样的情景?”“这两句诗除了字面意思以外还有没有更深的意思呢?”就可能激起学生探究与思考的热望,他们通过丰富的想象,仿佛看到园内林木葱茏,繁花似锦,红杏灼灼,灿若云霞。
从而进一步感受到任何新生的事物都是无法阻挡的,它总会冲破阻力向前发展。
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直接把目光投向文章关键,不仅让学生领会诗意,而且感悟了诗的意境,深刻领悟诗中耐人寻味的深刻哲理,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
我们教师只有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对话,“问”出精彩,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开拓学生的思维,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