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阳虚的基理与中医辨证
肾阳虚症的名词解释

肾阳虚症的名词解释肾阳虚症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人体肾气不足,阴阳失衡的一种病理状态。
在中医理论中,肾被视为人体的重要脏器之一,主管生殖、生长、发育等功能。
而肾阳则是肾脏中的阳气,主要负责人体的温煦、代谢以及身体的生命力。
当肾阳失去平衡时,就会导致肾阳虚症的发生。
肾阳虚症主要表现为身体寒冷、畏寒、腰膝酸软、性功能减退等症状。
中医认为,寒性是肾阳虚的主要特征之一,因为阳气的不足导致体内的阳寒盛行。
阳寒使得人体的血液循环较差,导致四肢末梢的血液供应不足,从而引发手脚冰凉的感觉。
此外,阳气不足还会影响代谢功能,导致体内湿气的积聚和血液循环不畅,进而引发腰膝酸软、乏力等症状。
另外,肾阳虚症还会对人体的性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中医理论中,肾阳与性功能密切相关。
性功能的正常发生需要肾阳的滋养和控制,而阳气不足会导致性欲减退、性功能障碍等问题。
因此,肾阳虚症也被认为是导致男性阳痿、早泄等性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医学中,肾阳虚症的治疗主要侧重于调补肾气、温养阳气。
治疗的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饮食调理、养生保健等多种方面。
中药方面,人参、肉桂等温补药物被广泛应用于肾阳虚症的治疗中,其功效在于补充阳气、温煦身体。
除了中药调理外,科学合理的饮食调理也能有助于改善肾阳虚症。
食物如桂圆、淮山、枸杞等有益肾气的食材,可以在平日饮食中适量摄入,以增强肾阳。
此外,养生保健方面,中医强调合理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均衡饮食等方法也能达到调理肾阳虚的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保护肾阳,预防肾阳虚症的发生。
均衡饮食,适量摄取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特别是一些能够温养阳气的食材,如姜、葱、大枣等,可以有助于肾气的补充和维持。
此外,适当的运动也是保护肾阳的重要方法,适当参加一些有助于提升体内阳气的运动,如太极拳、气功等,能够帮助调理肾阳虚症。
综上所述,肾阳虚症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病理概念。
它是由于肾阳气不足,导致人体阴阳失衡的一种病理状态。
辨别肾阳虚和肾阴虚以及调理方法

辨别肾阳虚和肾阴虚以及调理方法在我们的生活里,有的人关于「肾虚」会有这样的看法:男人就是肾阳虚,女人就是肾阴虚。
还有的人在没彻底弄清楚自己是哪种症的肾虚时就急于进补,而这样的后果就是:越补,问题越严重。
这也是为什么中医一直重视“辩证而治”,调理肾虚,首先最关键的地方就是弄清楚自己到底是阴虚还是阳虚!●肾虚治疗要辩证肾虚主要是指肾脏精气阴阳不足。
一个人出现疲劳乏力、脱发白发、阳痿早泄的根源都离不开“主先天之本”的肾。
而区分肾阴虚和肾阳虚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望闻问切”中的「望」:肾阴虚者,舌头偏瘦而颜色偏红,舌苔少而薄;肾阳虚者,舌头偏肥而干,舌苔白而厚。
二望精神肾阴虚者,烦躁焦虑,易上火动怒,失眠多梦;肾阳虚者,畏寒怕冷,气短懒语,情绪时常不佳并感觉疲惫无力,嗜睡。
三望寒热肾阴虚者,怕热,出热汗(口干盗汗),手心烦热;肾阳虚者,怕冷,出凉汗,手脚发凉。
肾阴虚者,腰膝酸软;肾阳虚者,腰膝冷痛,天气转凉时更易出现。
五望面色肾阴虚者,脸色偏红,眼睛淡红而略有血丝;肾阳虚者,面色青白,眼睛黯淡无光。
●肾阳虚和肾阴虚又该如何调理?(一)肾阴虚调理方剂:山药枸杞汤取山药、枸杞、银耳、干莲子肉、冰糖适量,但主要以山药为主,枸杞银耳莲子为辅,具体下多少要以个人口味和食量决定。
做法:用小火慢炖2小时,汤液黏稠即起锅。
功效:山药、莲子益气健脾,以枸杞子、银耳滋阴补肾。
四者结合起到滋阴补肾的作用,尤其适合肾阴虚这调理。
注:阴虚者平时多吃黑木耳、海带、紫菜、百合等性质偏凉食物,少吃辛辣、油炸、煎炒之品。
(二)肾阳虚调理方剂:参茸鸡汤取高丽参5克,鹿茸3克,鸡肉100克或更多。
做法:丽参切薄片。
鸡肉洗净,去皮,切粒。
将高丽参、鸡肉与鹿茸片放入炖盅内,加开水适量,炖盅加盖,文火隔水炖3小时,调味食用。
功效:大补元气、温肾壮阳,尤其适用于肾阳虚、疲劳乏力,病后虚弱的人食用。
住:肾阳虚的人,体内真阳不足,在饮食上宜吃性质温热,能够补益肾阳的食物,如籼米、狗肉、羊肉、鸡肉、猪肚、淡莱、韭菜、辣椒、刀豆、肉桂等。
阳虚症的中医辨证与治疗原则

阳虚症的中医辨证与治疗原则中医学认为,阳虚症是由于人体阳气不足或失衰而引起的一种疾病状态。
阳虚症可以表现为身体虚弱、畏寒、神疲乏力、胃脘冷痛等症状。
中医在诊断和治疗阳虚症时,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详细介绍阳虚症的中医辨证与治疗原则。
一、辨证1.辨虚实辨虚实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之一。
针对阳虚症,中医辨证时需要确定病情是虚还是实。
实证主要表现为热症状明显,如面红,口渴,便秘等;虚证主要表现为气血不足,如面色苍白,神疲乏力,畏寒等。
辨明虚实后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治疗方法。
2.辨寒热阳虚症可能伴有寒热症状,所以中医在辨证时需要注意判断寒热的程度。
寒症主要表现为畏寒喜温,肢冷腹痛等;热症主要表现为发热、口渴、大便干结等。
辨明寒热有助于确定治疗的方向。
3.辨温凉中医辨阳虚症时,还需要辨别温凉的属性。
温性药物适用于阳虚而寒的病人,凉性药物适用于有虚火或热倾向的病人,判断清楚后才能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二、治疗原则1.温补阳气阳虚症的治疗首要目标是温补阳气。
中医常用的温补药物包括人参、菟丝子、肉桂等,这些药物具有温中散寒,补益气血的作用。
同时,适当的运动和保暖措施也能帮助温补阳气。
2.益气养血阳虚症常常伴有气血不足的情况,所以治疗时需要兼顾益气养血。
中医常用的益气养血药物有黄芪、当归、枸杞子等,这些药物具有补益气血,调理身体的作用。
3.调理脾胃阳虚症常常伴随着脾胃虚弱的情况,所以在治疗时需要注意调理脾胃。
中医常用的调理脾胃的方法包括饮食调理、适当运动和按摩脾胃等,这些方法可以提升脾胃功能,有助于身体的恢复。
4.养护心神阳虚症会出现神疲乏力等心神不宁的症状,所以治疗时需要养护心神。
中医常用的养护心神的方法包括良好的作息规律、保持心情舒畅和适当的休息等,这些方法能帮助提升心神状态,改善阳虚症的症状。
总之,阳虚症的中医辨证与治疗原则是根据虚实寒热的情况来判断病情,然后进行温补阳气、益气养血、调理脾胃和养护心神等治疗。
肾阳虚中医治疗精解

肾阳虚中医治疗精解肾阳虚-概述自明清以来,中医一直认为肾为脏腑之本,十二经之根,先天之本在于肾。
肾与命门本同一气,为人身阴阳消长之枢纽。
肾阳主导一身之阳气,火衰其本则阳虚之证迭出。
肾阳虚是肾脏阳气衰竭表现的症侯。
多由素体阳虚,或年老肾亏,或久病伤肾,以及房劳过度等因素引起的.临床表现: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尤以下肢为甚,头目眩晕,精神萎靡,面色白,或黎黑,舌淡胖苔白,脉沉弱.或阳萎,妇女宫寒不孕,或大便久泄不止,完谷不化,五更泄泻,或浮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馅不起,甚则腹部胀痛,心悸咳喘。
肾阳虚-临床症状和特点临床症状:怕冷、手脚凉(重者夏天也凉);精神不振、腰膝酸冷;虚喘气短、咳喘痰鸣;自汗;嗜睡、多梦;腰痛、关节痛;听力下降;凌晨腹泻,或者便秘;小便清长或余沥不尽、尿少、夜尿频多;身浮肿,腰以下尤甚;发质干枯、断裂、脱落、白发;记忆力减退;下肢水肿;性功能减退;小腹牵引睾丸坠胀疼痛,或阴囊收缩,遇寒则甚,遇热则缓,阳痿、早泄;女性宫寒不孕、白带清稀、月经延后量少、色暗、有块或痛经;很容易导致更年期提前;子宫、卵巢、乳房易生肌瘤、囊肿、增生;舌白胖大或有齿痕;易患前列腺炎、秘尿系统感染、妇科病等生殖、秘尿系统疾病;易患骨质疏松、颈椎病、腰椎病;形体虚胖;反映在面部则色青白无光、易生黄褐斑、粉刺、痤疮、敏感等皮肤问题。
女性肾阳虚症状为:月经总是向后推,量少质薄,气滞血瘀导致冲任不通,月经失调或行而不畅经常小腹胀痛,经血块多色暗。
面色苍白或黧黑,腰膝酸冷,四肢发凉,精神疲倦,浑身乏力。
用现代说法来说,就是:肾阳虚--以上中枢神经、泌尿生殖系统的功能低下。
通常情况下,阳虚用桂附病证名。
即肾脏阳气虚衰。
症见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头目眩晕,精神萎靡,气短而喘,阳萎,面色苍白或黧黑,舌淡胖苔白,脉沉迟而弱等。
[2]肾阳虚-疾病特点肾阴虚和肾阳虚的区分,对中医来讲,这是一个大法,中医分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这是大法,怎么区分肾阴虚和肾阳虚,从理论上讲,什么叫肾阴虚,什么叫肾阳虚,肾阴虚如果不是学中医的话,理解就可以了。
肾阳虚

肾阳虚肾阳虚,为中医名词术语。
由于肾阳虚衰,温煦失职,气化失权所表现的一类虚寒证候,称为肾阳虚证。
多由素体阳虚,或年老肾亏,或久病伤肾,以及房劳过度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认为,肾主水,肾阳对水液有气化蒸腾作用,若肾阳不足,蒸腾气化无力,则出现小便清长等表现,故肾阳虚证存在着肾脏的病理改变。
肾虚多为长期积累成疾,切不可以急于求成而用大补之药进补,或者用成份不明的补肾壮阳药物,而应慢慢调理。
肾阳亦称为元阳、真阳、真火,十二经之根,先天之本在于肾。
肾与命门本同一气,为人身阴阳消长之枢纽。
肾阳主一身之阳气,火衰其本则阳虚之证迭出。
肾阳虚与现代医学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NEIS)有关,肾阳虚证在下丘脑-垂体-靶腺(肾上腺皮质、甲状腺、性腺、胸腺)轴均有不同环节、不同程度的功能紊乱,且主要的发病环节在下丘脑(或更高级中枢)的调节功能紊乱。
1病因引起肾脏阳气虚衰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1.素体阳虚累及肾脏阳气虚衰;2.年高肾亏肾脏阳气虚衰3.久病伤肾肾脏阳气虚衰;4.房劳过度耗伤肾阳。
2临床表现肾阳虚的临床表现有多个方面,如:神疲乏力、精神不振、活力低下、易疲劳;畏寒怕冷、四肢发凉(重者夏天也凉)、身体发沉;腰膝酸痛、腰背冷痛、筋骨萎软;性功能减退、阳痿、早泄、易患前列腺炎等;小便清长、余沥不尽、尿少或夜尿频多;听力下降或耳鸣;记忆力减退、嗜睡、多梦、自汗;易患腰痛、关节痛等;易患骨质疏松症、颈椎病、腰椎病等;虚喘气短、咳喘痰鸣;五更腹泻,或者便秘;身浮肿,腰以下尤甚,下肢水肿;小腹牵引睾丸坠胀疼痛,或阴囊收缩,遇寒则甚,遇热则缓;须发易脱落、早白;形体虚胖或羸瘦;反映在面部则色青白无光或黧黑。
肾阳虚证的临床表现可以概括为十个方面:1.腰膝酸软而痛是因为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腰府及骨骼;2.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宫寒不孕是由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生殖功能减退;3.久泻不止,完谷不化,五更泄泻起因于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脾失健运;4.小便频数,清长,夜尿多则由于肾司二便,肾阳不足,膀胱气化障碍;5.浮肿,腰以下为甚源自于水液内停,溢于肌肤;6.面色黧黑无泽由于肾阳极虚,浊阴弥漫肌肤;7.畏寒肢冷,下肢为甚则因为阳虚不能温煦肌肤;8.精神萎靡是阳气不足,心神无力振奋;9.面色白,头目眩晕由于气血运行无力,不能上荣于清窍;10.舌淡胖苔白,脉沉弱而迟均为阳虚之证。
阳虚症的中医辨证与治疗原则

阳虚症的中医辨证与治疗原则阳虚症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体质或疾病表现,其主要特点是阳气亏虚。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来论述阳虚症的辨证与治疗原则,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病症。
一、阳虚症的辨证阳虚症是指人体阳气亏虚导致的一系列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人体内的阳气主要包括脾胃阳气、肾阳气和心阳气。
阳虚症的辨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脾胃阳虚脾胃阳虚的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乏力等。
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沉细可能是脾胃阳虚的体征。
2. 肾阳虚肾阳虚的主要症状有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性功能减退等。
舌质淡红、苔白薄、脉沉细弱可能表明肾阳虚。
3. 心阳虚心阳虚的表现为心悸、气短、面色苍白等。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可能是心阳虚的特征。
二、阳虚症的治疗原则中医治疗阳虚症的主要原则是温补阳气,调理体质,促进阳气的生成和运行。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治疗原则:1. 温补脾胃阳气脾胃是生化之源,阳气亏虚会导致脾胃功能减退,影响消化吸收。
治疗时应选择温补药物,如四君子汤、八神汤等,同时注意饮食调理,适量进食温热食物,避免寒凉食物的摄入。
2. 补肾阳肾阳亏虚是导致阳虚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治疗时应重点补肾阳。
可使用温补肾阳的药物,如金匮肾气丸、左归丸等。
同时,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的休息。
3. 祛寒温经阳虚症常常伴随着寒凉的表现,所以在治疗时还需要祛寒温经。
可以使用温经散寒的中药,如附子、干姜等。
搭配针灸疗法也可以起到温经散寒的作用。
4. 强心温阳心阳虚引起的心力衰竭需要特殊的治疗方法。
可以选用强心药物,如五苓散、当归四逆汤等,同时结合适量的运动来增强心脏功能。
5. 运用中药调理中药调理是治疗阳虚症的重要手段。
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中医师可以开方组成适合患者体质和症状的药材,通过中药汤剂或丸剂来进行调理。
总之,阳虚症的中医辨证与治疗原则主要是温补阳气,调理体质。
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应注重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改善。
中医内科学肾阳虚证的辨证标准

中医内科学肾阳虚证的辨证标准肾阳虚是中医内科学中的一种常见病症,通常表现为身体虚弱、畏寒怕冷、腰膝酸软、遗精早泄、性功能减退、水肿等症状。
下面我们来谈谈肾阳虚证的辨证标准以及相关的参考内容。
1. 临床表现肾阳虚之人多数体形消瘦,面色蜡黄,肌肤干燥,容易出现皱纹,面部或四肢水肿。
因为肾主骨,所以肾阳虚之人骨骼脆弱,容易骨质疏松。
此外,肾阳虚还会导致腰膝酸软、畏寒怕冷、手脚发凉、性功能减退、遗精早泄等情况。
当然,因为中医内科学是辨证治病,肾阳虚还需要结合脉象进行综合分析,下面我们将来分析脉象表现以及其他辨证标准。
2. 脉象表现肾阳虚证的脉象多表现为沉缓或迟空,脉力弱。
沉缓表示血虚、气虚,迟空表示阳虚、寒凝,此外,肾阳虚证的患者还容易出现脾胃虚弱、心脏疲劳等情况,因此辨证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些方面的表现。
3. 辨证参考内容辨证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参考内容:3.1 脾胃虚弱:肾阳虚之人多数脾胃也会出现问题,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等情况。
3.2 心脏疲劳:因为肾主骨,肾阳虚之人容易导致心脏疲劳,出现心悸、气短、脉搏不规则等情况。
3.3 精神状态:肾阳虚之人还容易出现精神疲劳、失眠多梦等状况。
3.4 舌象分析:肾阳虚之舌象多数偏黄暗,舌质胖大松软,边缘有齿痕、舌苔黄腻。
4. 治疗方法针对肾阳虚这种证型,中医内科学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温补肾阳、益气生津、温中养胃。
具体措施包括饮食调理、药物治疗、中医按摩、针灸等多种方式。
例如,可以食用一些温热性食物如牛肉、羊肉、海参、黄芪、枸杞等来补肾阳;还可以使用一些中药如仙茅、熟地、山萸肉、制附片等来治疗此证。
总之,肾阳虚证是中医内科学中的一种常见病症,辨证标准需要着重分析临床表现、脉象表现、精神状态和舌象分析等方面的参考内容。
治疗上则需要采用针对性较强的方法,温补肾阳、益气生津、温中养胃等方式都是可行的手段。
当然,要想彻底治愈此证,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并注意饮食营养的调节。
肾阳虚的中医治疗原则是什么

肾阳虚的中医治疗原则是什么肾阳虚是中医常见的一种病症,对人体健康有着诸多影响。
那么,针对肾阳虚,中医的治疗原则究竟是什么呢?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内藏元阴元阳。
肾阳虚,简单来说,就是肾中阳气不足。
阳气就像是身体里的“小太阳”,如果阳气不足,身体就会出现各种问题。
治疗肾阳虚的首要原则是“温补肾阳”。
这就好比给寒冷的屋子生火取暖,让肾阳重新旺盛起来。
常用的中药有肉桂、附子、杜仲、巴戟天、肉苁蓉等。
这些药物具有温补肾阳的作用,能够补充肾中阳气的不足。
在用药的同时,还要注重“阴阳互根”。
阴阳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就如同白天和黑夜,缺一不可。
在补肾阳的过程中,适当加入一些滋补肾阴的药物,如熟地、山药、山茱萸等,能起到阴中求阳的效果,让肾阳得到更好的补充和滋养。
“辨证论治”也是治疗肾阳虚的重要原则。
虽然都是肾阳虚,但每个人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可能不同。
有的人可能主要表现为腰膝酸软、畏寒肢冷;有的人可能伴有阳痿早泄、尿频尿急;还有的人可能出现精神萎靡、水肿等症状。
因此,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精准用药,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除了药物治疗,中医还强调“综合调理”。
这包括饮食调理、起居调理和情志调理等多个方面。
在饮食方面,肾阳虚的人应多吃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核桃、韭菜、生姜等。
这些食物有助于补充体内的阳气。
同时,要避免食用生冷寒凉的食物,如冰淇淋、西瓜、苦瓜等,以免损伤阳气。
起居调理对于肾阳虚的患者也非常重要。
要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因为夜晚是阳气潜藏的时候,如果熬夜,就会过度消耗阳气。
还要注意保暖,尤其是腰部和下肢,避免受寒。
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阳气的生发,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和大量出汗,以免损伤阳气。
情志调理同样不可忽视。
中医认为,过度的惊恐、悲伤、忧虑等不良情绪会损伤肾阳。
因此,肾阳虚的患者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过度波动。
另外,“治病求本”也是治疗肾阳虚的关键原则。
中医会深入探究导致肾阳虚的根本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肾阳虚的基理与中医辨证肾阳虚的基理与中医辨证由于素体阳虚,或年高肾亏,久病伤阳,或房劳伤肾,下元亏损,命门火衰,肾阳虚损,导致肾的温煦、生殖、气化功能下降所表现的证候。
由于素体阳虚,或年高肾亏,久病伤阳,或房劳伤肾,下元亏损,命门火衰,肾阳虚损,导致肾的温煦、生殖、气化功能下降所表现的证候。
证候表现腰膝酸软冷痛,畏寒肢冷,下肢尤甚,面色晄白或黧黑,神疲乏力,精神萎靡,头晕目眩;小便清长,夜尿增多,排尿无力,尿后余沥不尽,或尿少浮肿,腰以下为甚;或腹胀腹泻,五更泄泻,完谷不化;或性欲减退,男子阳痿早泄,遗精滑精;女子宫寒不孕,带下清稀量多。
舌淡胖,苔白或白滑,脉沉迟无力,尺部尤甚。
临床表现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肾阳虚衰,不能温养筋骨腰膝,故腰膝酸软冷痛;肾居下焦,为阳气之根,肾阳不足,失于温煦,故畏寒肢冷,下肢尤甚;阳虚无力运行气血,面络不充,故面色晄白;若肾阳衰惫,阴寒内盛,则本脏之色外现而面色黧黑;阳虚不能鼓舞精神,则神疲乏力,精神萎靡;肾虚不能上养清窍,脑窍失养,故头晕目眩;肾开窍于二阴,肾与膀胱相表里,肾虚不固,膀胱失约,故小便清长,夜尿增多,排尿无力,尿后余沥不尽;肾虚气化不及,水液内停,故尿少浮肿;肾阳虚衰,不能温运脾土,脾失健运,清浊混淆,故腹胀腹泻,五更泄泻,完谷不化;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生殖,肾虚则生殖功能减退,故性欲减退,男子阳痿早泄,遗精滑精,女子宫寒不孕,带下清稀量多。
舌淡胖,苔白或白滑,脉沉迟无力,尺部尤甚,皆为肾阳不足之象。
治疗方法温补肾阳。
1、本证应以温补肾阳为重点,根据兼证不同而分别佐以温补脾阳、温补心阳。
临床上脾肾阳虚、心肾阳虚并不少见。
2、因为阴阳互根,不能单纯温阳,还应注意滋补阴液,以阴中求阳。
3、若为单纯肾阳不足,可用附子、肉桂温阳;若为肾病,一般不使用附子类药物,可选择巴戟天、肉苁蓉等药物,以防过于温燥伤阴。
常用药物1、附子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
味辛、甘,性大热,有毒。
归心、肾、脾经。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能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用于亡阳证、阳虚证、寒痹证等。
《神农本草经》记载:“味辛,温。
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痿痹,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本草汇言》记载:“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
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愈甚者,附子乃命门主药,能人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原,则浮游之火自息矣。
凡属阳虚阴极之候,肺肾无热证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
”《本草正义》言:“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
”2、肉桂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
味辛、甘,性大热。
归肾、脾、心、肝经。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引火归原。
用于阳痿、宫冷、腹痛、寒疝、腰痛、胸痹、阴疽、闭经、痛经、虚火上浮等症。
汤液本草》记载:“补命门不足,益火消阴。
”《本草求真》记载:“大补命门相火,益阳治阴。
凡沉寒痼冷、营卫风寒、阳虚自汗、腹中冷痛、咳逆结气、脾虚恶食、湿盛泄泻、血脉不通、胎衣不下、目赤肿痛,因寒因滞而得者,用此治无不效。
”3、鹿茸鹿茸为脊椎动物鹿科梅花鹿或马鹿等雄鹿头上尚未骨化而带绒毛的幼角。
味甘、咸,性温。
归肾、肝经。
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用于肾阳虚衰,精血不足;肾虚骨弱,腰膝无力或小儿五迟;妇女冲任虚寒,崩漏带下;疮疡久溃不敛,阴疽疮肿内陷不起等症。
《神农本草经》记载:“味甘,温。
主漏下恶血,寒热,惊痫,益气强志,生齿,不老。
角,主恶疮、痈肿,逐邪恶气,留血在阴中。
《名医别录》记载:“疗虚劳洒洒如疟,赢瘦,四肢酸痛,腰脊痛,小便利,泄精溺血。
”《本草纲目》记载:“生精补髓,养血益阳,强筋健骨。
治一切虚损,耳聋目暗,眩晕虚痢。
”4、淫羊藿淫羊藿为小檗科植物淫羊藿和箭叶淫羊藿或柔毛淫羊藿的全草。
味辛、甘,性温。
归肾、肝经。
补肾壮阳,祛风除湿。
用于肾阳虚衰,阳痿尿频,腰膝无力;风寒湿痹,肢体麻木等症。
《神农本草经》记载:“味辛,寒。
主阴痿绝伤,茎中痛,利小便,益气力,强志。
”《日华子本草》言:“治一切冷风劳气,补腰膝,强心力,丈夫绝阳不起,女子绝阴无子,筋骨挛急,四肢不任,老人昏瞀,中年健忘。
”《本草秘录》言:“男子命门寒,则阳不举;女子命门寒,则阴不纳。
非男子绝阳不能生,女子绝阳而尚可产也。
本草言女子绝阴不产者乃讹写也。
淫羊藿补阳而不补阴,取其补男女之阳,则彼此之化生不息。
”5.仙茅仙茅为石蒜科植物仙茅的根茎。
味辛,性热,有毒。
归肾、肝经。
温肾壮阳,祛寒除湿。
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阳痿精冷,小便频数,腰膝冷痛,筋骨痿软等症。
《本经逢原》记载:“仙茅性热,为三焦命门之药,惟阳衰精冷,下元虚弱,老人失溺,无子,男子禀赋素虚者宜之,若体壮相火炽盛者服之,反能动火,为害叵测。
”《本草正义》云:“仙茅是补阳温肾之专药,亦兼能祛除寒湿,与巴戟天、淫羊藿相类,而猛烈又过之。
”《开宝本草》言:“主心腹冷气,不能食,腰脚风冷挛痹不能行,丈夫虚劳,老人失溺,无子,益阳道……强记,助筋骨,益肌肤,长精神,明目。
”《神农本草经疏》言:“凡味之毒者必辛,气之毒者必热。
仙茅味辛,气大热,其为毒可知矣。
虽能补命门,益阳道,助筋骨,除风痹,然而病因不同,寒热迥别,,施之一误,祸如反掌。
况世之人火旺致病者,十居八九。
火衰成疾者,百无二三。
辛温大热之药,其可常御乎?”6、巴戟天巴戟天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的根。
味辛、甘,性微温。
归肾、肝经。
补肾助阳,祛风除湿。
用于阳痿不举,官冷不孕,小便频数,风湿腰膝疼痛,肾虚腰膝酸软等症。
《神农本草经》记载:“味辛,微温。
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
”《本草备要》记载:“补肾益精,治五劳七伤,辛温散风湿,治风湿脚气水肿。
”《本草正义》记载:“味辛,气温,专人肾家,为鼓舞阳气之用。
温养元阳,则邪气自除,起阴痿,强筋骨,益精,治小腹阴中相引痛,皆温肾散寒之效。
”《本草秘录》云:“夫命门火衰,则脾胃虚寒,不能大进饮食。
用附子、肉桂以温命门,未免过于太热,何如用巴戟天之甘温,补其火而不烁其水之为妙耶。
”7、杜仲杜仲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树皮。
味甘,性温。
归肝、肾经。
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用于肾虚腰痛及各种腰痛;胎动不安,习惯性堕胎等症。
《神农本草经》记载:“味辛,平。
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
”《本经逢原》记载:“王好古言是肝经气分药。
盖肝主筋,肾主骨,肾充则骨强,肝充则筋健。
屈伸利用皆属于筋,故人肝而补肾,子能令母实也。
但肾虚火炽,梦泄遗精而痛者勿用,以其辛温引领虚阳下走也。
”《本草汇言》云:“凡下焦之虚,非杜仲不补;下焦之湿,非杜仲不利;足胫之酸,非杜仲不去;腰膝之疼,非杜仲不除。
然色紫而燥,质绵而韧,气温而补,补肝益肾诚为要剂。
”8、续断续断为川续断科植物川续断的干燥根。
味苦、辛,性微温。
归肝、肾经。
补益肝肾,强筋健骨,止血安胎,疗伤续折。
用于阳痿不举,遗精遗尿;腰膝酸痛,寒湿痹痛;崩漏下血,胎动不安;跌打损伤,筋伤骨折等症。
《神农本草经》记载:“味苦,微温。
主伤寒,补不足,金疮痈伤,折跌,续筋骨,妇人乳难。
’《本经逢原》记载:“续断入肝,主续筋骨,为妇人胎产崩漏之首药。
又主带脉为病。
久服益气力,利关节,治腰痛,暖子宫,疗金疮折伤,散痈肿瘀血,疗妇人乳难。
《本经》治伤中补不足等病,总取和血通经之义。
又能止小便多,治遗泄。
”9、肉苁蓉肉苁蓉为列当科植物肉苁蓉的带鳞叶的肉质茎。
味甘、咸,性温。
归肾、大肠经。
补肾助阳,润肠通便。
用于肾阳亏虚,精血不足,阳痿早泄,宫冷不孕,腰膝酸痛,痿软无力,肠燥津枯便秘等症。
阴虚火旺及大便滑泄者慎用,胃肠实热而大便秘结者忌用。
《神农本草经》记载:“味甘,微温。
主五劳七伤,补中,除茎中寒热痛,养五脏,强阴,益精气,多子,妇人瘾瘕。
久服轻身。
”《本草汇言》云:“肉苁蓉,养命门,滋肾气,补精血之药也。
男子丹元虚冷而阳道久沉,妇人冲任失调而阴气不治,此乃平补之剂,温而不热,补而不峻,暖而不燥,滑而不泄,故有苁蓉之名。
”《本草秘录》云:“若多用之,能滑大肠。
古人所以治虚人大便结……正取其补虚而滑肠也……骤用之而滑者,久用之而后自止矣。
10、锁阳锁阳为锁阳科肉质寄生草本植物锁阳的肉质茎。
味甘,性温。
归肝、肾、大肠经。
补肾助阳,润肠通便。
用于肾阳亏虚,精血不足,阳痿,不孕,下肢痿软,筋骨无力;血虚津亏,肠燥便秘等症。
注意阴虚阳亢、脾虚泄泻、实热便秘者均忌服。
《本草衍义补遗》记载:“大补阴气,益精血,利大便。
虚人大便燥结者,啖之可代苁蓉,煮粥弥佳,不燥结者勿用。
”《本经逢原》记载:“肉苁蓉与锁阳,总是一类,味厚性降,命门相火不足者宜之。
”《本草秘录》认为:“锁阳……虽能补阴兴阳,而功效甚薄。
”11、补骨脂补骨脂为豆科植物补骨脂的成熟果实。
味苦、辛,性温。
归肾、脾经。
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
用于肾阳虚痿,腰膝冷痛;肾虚遗精,遗尿,尿频;脾肾阳虚,五更泄泻;肾不纳气,虚寒喘咳等症。
阴虚火旺、大便秘结者忌用。
《本草纲目》言其:“治肾泻,通命门,暖丹田,敛精神。
《本草经疏》记载:“补骨脂能暖水脏,阴中生阳,壮火益土之要药也。
”《本草秘录》云:“故纸治泻有神,非治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