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整体阅读淝水之战练习(1)

合集下载

《淝水之战》练习(答案重新整理过)

《淝水之战》练习(答案重新整理过)

《淝水之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太元七年……冬,十月,秦王(苻)坚会群臣于太极殿(介宾后置),议曰:“自吾承业,垂(将近)三十载,四方略(大体)定,唯东南一隅,未沾(蒙受)王化(教化)。

今略(约略、粗略)计吾士卒,可得九十七万,吾欲自将(率领)以讨之,何如(宾语前置)?”太元七年……冬天的十月,秦王苻坚在太极殿会见群臣,苻坚提议说:“自从我继承了大业,至今将近三十年,四方大体上安定,只有东南方的那一块地方,还没有蒙受君王的教化。

现在约略计算我的士兵,能够达到九十七万人,我想亲自率兵去征讨他们,怎么样?”秘书监朱肜曰:“陛下恭行天罚,必有征无战,晋主不衔璧(投降称臣)(于)军门(介宾后置),则(就)走死江湖,陛下返(使动)中国(中原)士民,使复其桑梓(家乡),然后回舆(调转车驾)东巡,告成(于)岱宗,此千载一时也!”(苻)坚喜曰:“是(这)吾志也。

”秘书监朱肜说:“陛下奉行天意惩罚东晋,一定能不战而胜,如果东晋的国君不口衔璧玉到军门(投降称臣),就一定会逃跑客死他乡。

陛下接回(逃难到南方去的)中原士民,使他们回到家乡,然后调转车驾东巡,在泰山祭告天地庆祝大功告成,这是一千年才有的一个时机啊。

”苻坚高兴地说:“这就是我的愿望啊。

”尚书左仆射权翼曰:“昔纣为无道,三仁在朝,武王犹为(因为)之旋师(撤兵)。

今晋虽微弱,未有大恶。

谢安、桓冲皆江表(江南)伟人,君臣辑(和睦)睦,内外同心。

以臣观之,未可图也。

”坚嘿然良久,曰:“诸君各言其志。

”尚书左仆射权翼说:“过去商纣王无道,但微子、箕子、比干三位仁人在朝,周武王尚且因此而撤兵。

如今东晋虽然衰微弱小,但没有大的罪恶,谢安、桓冲又都是江南一带才识卓越的人,他们君臣和睦,内外同心,以我来看,不可图谋!”苻坚沉默了很长时间,说:“诸君各自说说自己的意见。

”太子左卫率石越曰:“今岁镇守斗①(注释1,作常识记),福德在吴。

伐之,必有天殃。

且彼据长江之险,民为之用,殆(恐怕)未可伐也!”太子左卫率石越说:“今年木星和土星守护吴地(东晋),福德都在东晋一边,攻打他们必然遭致上天的灾祸,而且他们依仗着长江的天险,百姓为他们所用,恐怕不可以攻打他们啊。

2018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一文言文阅读习题

2018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一文言文阅读习题

专题一文言文阅读一、练高考·明考向(2016·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

万历五年进士。

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

出按辽东,疏陈安攘十策,又请速首功之赏。

改巡山西。

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

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

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

陛下不立东宫之效。

干挠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

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

朝右皆惮之。

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

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

背公植党,遂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

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锄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

”因条数事以献。

出按河南。

岁大饥,人相食。

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

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

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解析:选C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资治通鉴-晋纪-淝水之战》(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资治通鉴-晋纪-淝水之战》(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资治通鉴·晋纪·淝水之战》(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元八年秋,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

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

谢玄入,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

”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

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玄围棋赌墅。

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

安遂游陟,至夜乃还。

桓冲对佐吏叹曰:“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

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众又寡弱。

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冬,十月,秦阳平公融等攻寿阳。

秦卫将军梁成等帅众五万屯于洛涧,栅淮以遏东兵。

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惮成不敢进。

石欲不战以老秦师。

十一月,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未至十里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又分兵断其归津,秦步骑崩溃,争赴淮水,士卒死者万五千人,尽收其器械军实。

于是谢石等诸军,水陆继进。

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勍敌,何谓弱也!”抚然始有惧色。

秦兵逼肥水而陈,晋兵不得渡。

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

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

”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

秦兵遂退,不可复止。

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

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

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

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坚中流矢,单骑走至淮北。

(节选自《资治通鉴·晋纪》)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未至十里/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B. 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未至十里/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C. 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未至十里/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D. 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未至十里/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庙堂,文中“庙堂”与《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含义相同。

高中语文11淝水之战习题含解析语文版必修

高中语文11淝水之战习题含解析语文版必修

11 淝水之战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苻.坚/符.号仆射./射.箭镶.嵌/龙骧.将军陟./阴骘.左衽./烹饪.怃.然/忤.逆不孝C.郧.城/陨.石硖.石/峡.谷沉重./重.以饥冻飧./上飨.豚髀./啤.酒喟.然/潸.然流涕项,fú,yè/shè,xiāng;B项,zhì,rèn,wǔ;C项,yún/yǔn,xiá,zhòng/chóng;D项,sūn/xiǎng,bì/pí,kuì/shān。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拜.秦州主簿赵盛之为少年都统拜:授予官职。

B.独慕容垂、姚苌及良家子劝.之劝:劝说。

白.秦王坚白:报告。

D.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夺:失去。

项,劝,鼓励,鼓动。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B.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D.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项,“闲”通“娴”;B项,“阙”通“缺”;C项,“陈”通“阵”。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B.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C.若秦百万之众尽至,诚难与为敌D.亲朋毕集,与玄围棋赌墅项,“栅”,名词用作动词,设栅栏;B项,“昼夜”“草”“露”名词用作状语,在白天、晚上,在草间,在露中;D项,“围棋”,名词用作动词,下围棋。

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

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陈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勍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

秦兵逼肥水而陈,晋兵不得渡。

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

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

高考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文言文整体阅读:淝水之战(2) Word版含答案.doc

高考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文言文整体阅读:淝水之战(2) Word版含答案.doc

文言文整体阅读:淝水之战课后练习(2)1.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4.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6.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10.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1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12何以哉?(《曹刿论战》)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用法与例句相近的一项是: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人与非常也。

B.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C.知贤不疑,见可能断,此其所以成功也。

D.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3.对句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组是:(1)柔情似①水,佳期如②梦。

(2)为③其老,强忍,下取履。

(3)为④君翻作《琵琶行》。

(4)两情若⑤是久长时,又岂⑥在朝朝暮暮!(5)不拘于⑦时,学于⑧余。

A.①和②词义词性都相同。

B.③和④词义词性都不同。

C.⑤和⑥词义词性都不同。

D.⑦和⑧词义词性都相同。

4.对句中加点词说明不正确的一组是:(1)如今人方为①刀俎,我为②鱼肉,何辞为③? (2)同是被逼迫,君尔④妾亦然⑤。

(3)且焉⑥置土石 (4)彼有人焉⑦,未可图也。

A.①和②同为动词,是,作为。

B.③为介词,何……为,即为何。

C.④和⑤同为指示代词,这样。

D.⑥和⑦同为兼词,意义不同。

2018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及答案

2018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及答案

2018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及答案文言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段颎字纪明,武威姑臧人也。

颎少便习弓马,尚游侠,轻财贿,长乃折节好古学。

初举孝廉,为宪陵园丞、阳陵令,所在有能政。

迁辽东属国都尉。

时鲜卑犯塞,颎即率所领驰赴之。

既而恐贼惊去,乃使驿骑诈赍玺书诏颎,颎于道伪退,潜于还路设伏。

虏以为信然,乃入追颎。

颎因大纵兵,悉斩获之。

坐诈玺书伏重刑,以有功论司寇。

刑竟,征拜议郎。

羌与烧何大帅寇张掖,攻没钜鹿坞,杀属国吏民,又招同种千余落,并兵晨奔颊军。

颎下马大战,至日中,刀折矢尽,虏亦引退。

颎追之,且斗且行,昼夜相攻,割肉食雪,四十余日,遂至河首积石山,出塞二千余里,斩烧何大帅,首虏五千余人。

颊将兵万余人,赍十五日粮,从彭阳直指高平,与先零诸种战于逢义山。

虏兵盛,颎众恐。

颎乃令军中张镞利刃,长矛三重,挟以强弩,列轻骑为左右翼。

激怒兵将日:“今去家数千里,进则事成,走必尽死,努力共功名!”因大呼,众皆应声腾赴,颊驰骑于傍,突而击之,虏众大溃。

时,窦太后临朝,下诏日:“先零东羌历载为患颎前陈状欲必扫灭涉履霜雪兼行晨夜身当矢石感厉吏士曾未浃日,凶丑奔破,连尸积俘,掠获无算。

洗雪百年之逋负,以慰忠将之亡魂。

功用显著,朕甚嘉之。

须东羌尽定,当并录功勤。

今且赐颎钱二十万,以家一人为郎中。

”敕中藏府调金钱彩物,增助军费。

颎行军仁爱,士卒疾病者,亲自瞻省,手为裹创。

在边十余年,未尝一日蓐寝。

与将士同苦,故皆乐为死战。

党中常侍王甫。

时司隶校尉阳球奏诛王甫,并及颊,就狱中诘责之,遂饮鸩死。

(摘自《后汉书》)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先零东羌历载为患/颎前陈状/欲必扫灭/涉履霜雪兼行/晨夜身当矢石/感厉吏士/B.先零东羌历载/为患颎前/陈状欲必扫灭/涉履霜雪/兼行晨夜/身当矢石/感厉吏士/C.先零东羌历载为患/颎前陈状/欲必扫灭/涉履霜雪/兼行晨夜/身当矢石/感厉吏士/D.先零东羌历载/为患颎前陈状/欲必扫灭/涉履霜雪兼行/晨夜身当矢石/感厉吏士/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高考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文言文整体阅读:淝水之战(1) Word版含答案.doc

高考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文言文整体阅读:淝水之战(1) Word版含答案.doc

文言文整体阅读:淝水之战课后练习(1)1.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则思江海而下百川 B、思知止以安人C.乐盘游,则三驱以为度 D、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B、孔子师郯子、苌弘……C.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D、滕公奇其言,壮其貌3.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尊贤而重士 B、六王毕,四海一C.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D、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4.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B、沛公奉卮酒为寿C、谨拜表以闻D、无以终余年5.下列句中“则”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②欲速则不达。

③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④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⑤其南则大夏,西则安息,北则康居。

⑥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A.②③ B.③④ C.⑤⑥ D.①⑥6.下列句子中“乎”的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A.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 B.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

C.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

D.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不知其所受之。

7.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A.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竭尽诚意,那么即使象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象过路人一样。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

)C.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手像裁缝一样举起,蟋蟀却又远远地跳开了。

)D.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

)8.下列句中的“而”字已按意义作了分类,选出分类正确的一项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⑵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⑶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⑷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村成荫而众鸟息焉⑸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⑹秦军灭滑而还⑺人莫能左画方而右画圆也⑻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⑼而母,婢也⑽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而富强⑾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2018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

2018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

2018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1赵立,徐州张益村人。

以敢勇隶兵籍。

靖康初,金人大入,盗贼群起,立数有战功,为武卫都虞候。

建炎三年,金人攻徐,王复拒守,命立督战,中六矢,战益厉。

城始破,立巷战,夺门以出,金人击之死,夜半得微雨而苏,乃杀守者,阴结乡民为收复计。

金人北还,立率残兵邀击,断其归路,夺舟船金帛以千计,军声复振。

乃尽结乡民为兵,遂复徐州。

时山东诸郡莽为盗区,立介居其间;威名流闻。

会金左昌围楚州急,通守贾敦诗欲以城降,宣抚使杜充命立将所部兵往赴之。

且战且行,连七战胜而后能达楚。

两颊中流矢,不能言,以手指麾,既入城休士,而后拔镞。

诏以立守楚州。

明年正月,金人攻城,立命撤废屋,城下然火池,壮士持长矛以待。

金人登城,钩取投火中。

金人选死士突入,又搏杀之,乃稍引退。

五月,兀术北归,筑高台六合,以辎重假道于楚,立斩其使。

兀术怒,乃设南北两屯,绝楚饷道。

承、楚间有樊梁、新开、白马三湖,贼张敌万①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

始受围,菽麦野生,泽有凫茨可采,后皆尽,至屑榆皮食之。

立遣人诣朝廷告急。

签书枢密院事赵鼎欲遣张俊救之,俊不肯行。

乃命刘光世督淮南诸镇救楚。

高宗览立奏,叹曰:“立坚守孤城,虽古名将无以逾之。

”以书趣光世会兵者五,光世讫不行。

金知外救绝,围益急。

九月,攻东城,立登磴道以观,飞炮中其首,左右驰救之,立曰:“我终不能为国殄贼矣。

”言讫而绝,年三十有七。

众巷哭。

金人疑立诈死,不敢动。

越旬余,城始陷。

立家先残于徐,以单骑入楚。

为人木强,不知书,忠义出天性。

善骑射,不喜声色财利,与士卒均廪给。

每战擐②甲胄先登,有退却者,捽而斩之。

仇视金人,言之必嚼齿而怒,所俘获磔以示众。

忠义之声远近皆倾下之,金人不敢斥其名。

讣闻,辍朝,谥忠烈。

(节选自《宋史·赵立传》)[注]①张敌万:盗贼首领。

②擐(huàn):穿。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分数:3分)A:中六失,战益厉厉:激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整体阅读:淝水之战课后练习(1)
1.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则思江海而下百川 B、思知止以安人
C.乐盘游,则三驱以为度 D、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2.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B、孔子师郯子、苌弘……
C.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D、滕公奇其言,壮其貌
3.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尊贤而重士 B、六王毕,四海一
C.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D、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
4.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B、沛公奉卮酒为寿
C、谨拜表以闻
D、无以终余年
5.下列句中“则”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②欲速则不达。

③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④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⑤其南则大夏,西则安息,北则康居。

⑥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A.②③ B.③④ C.⑤⑥ D.①⑥
6.下列句子中“乎”的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A.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 B.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

C.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

D.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不知其所受之。

7.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
A.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竭尽诚意,那么即使象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象过路人一样。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


C.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手像裁缝一样举起,蟋蟀却又远远地跳开了。


D.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


8.下列句中的“而”字已按意义作了分类,选出分类正确的一项
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⑵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
⑶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⑷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村成荫而众鸟息焉⑸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⑹秦军灭滑而还
⑺人莫能左画方而右画圆也⑻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⑼而母,婢也⑽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而富强⑾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⑿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壁移兵先击之A.⑴⑻|⑵⑸|⑶⑾|⑷⑽|⑹⑼|⑺⑿ B.⑴⑺|⑵⑿|⑶⑻|⑷⑽|⑸⑹|⑼⑾C.⑴⑻|⑵⑺|⑶⑸|⑷⑹|⑼⑾|⑽⑿ D.⑴⑺|⑵⑻|⑶⑼|⑷⑽|⑸⑹|⑾⑿9.下列句申加线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辞:言辞,文辞
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方:才
B.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殆:危险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非:除了,除……以外
C.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度:制度,法度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负:辜负,对不起
D.孤与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发:发出,送出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盖:大概,表示揣测、估量
10.判断“焉”在文中的意义。

崤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1焉,狭狭焉,未料及有伏2焉,山上大石纷落,但大呼“且3焉置土石”,别无他法,故致大败。

于是余有叹4焉,骄而轻敌,5焉能不败?如此,纵万军于之何加6焉?但以其人之傲,若斥7焉,则必无颜世上矣。

参考答案:
1.答案: A
解析: A、名词活用为动词,居于……之下B、使动用法,使……安宁C、使动用法,使……快乐D、使动用法,使……端正
2.答案: C
解析: A、意动用法,以……为羞耻B、意动用法,以……为老师C、名词活用为动词,称帝称王D、意动用法,以……为奇怪,认为……壮美(滕公认为其言出众不凡,其貌壮美3.答案: B
解析: A、形容词作动词,敬重、看重B、数词作动词,统一C、形容词作动词,取尽D、形容词作动词,弄错
4.答案: B
解析: A、使动用法,使……充满暖意B、名词作动词,祝寿C、使动用法,使……知道D、使动用法,使……结束
5.答案: D
解析:(136假设关系,如果…就…2转折,反而)4如果,现在如果项羽他们来的话,恐怕你就不能留在关中了。

5是,表判断)
6.答案: D
解析:例句,介词在,介宾结构作补语,不倒装。

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A比B引介终点成分,介词,到,到达四面边境;C介词,在,介宾结构倒装,珠玉的光彩如果不在外面被看到,那么天子、诸侯就不会把它们看做珍宝;D介词,在,"受"是接受的意思,楚人出生在楚地,成长在楚地,说楚地的话,楚人不知道(没有意识到)自己自小接受了所在环境的教育和影响.)
7.答案: C
解析:手刚举起,却又远远地跳开了。

8.答案: D
解析:表并列|表转折|代词,“你”|表因果|表顺承|表假设
9.答案: B
解析: A辞:托辞、借口,C度:限度,D发:派遣,盖:因为,由于,连词,表原因10.答案: 1、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2、兼词,“于”+“是”或“之”,可译为“在这里”
3、兼词,“于”+“何”,可译为在哪里
4、句末语气助词,不译
5、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
6、句末语助,可译为呢
7、代词,可译为他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