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地层
川西地区寿保1井下三叠统沉积相与层序地层研究

பைடு நூலகம்
长 江 大 学 学 报 ( 然 科 学版 )理 工 *石 油 工业 技 术 自
结 合 辅 助 剖 面 和 测 井 、地 震 资 料 研 究 ,对 研 究 区 不 同 时 代 的 沉 积 体 系 类 型 进 行 划 分 , 建 立 研 究 区沉 积 模 式 ,揭 示 该 区不 同相 带 时 空分 布 演 化 规 律 ,为 该 区储 层研 究 提 供 基 础 。
[ 键 词 ] 寿 保 1井 ; 下 三 叠 统 ;沉 积 相 ;层 序 地 层 关 [ 中图 分 类 号 ] P 1 . 3 68 1 [ 献 标 识 码 ] A 文 [ 章编号]17 文 6 3—10 (0 2 9 0 7 4 4 9 2 1 )0 一N 3 —0
1 岩 石 特 征 研 究
研 究 区域下 三叠 统 发育 且 出露 良好 ,岩 石类 型多 样 ,主 要有碳 酸 盐岩 、灰 岩 、泥 岩 、砂岩 等 ,碳 酸 盐 岩包 括石 灰岩 和 白云 岩 ,主要 为石 灰岩 。按 照 岩石 的成 分 、结 构 、构造 及成 因 可将研 究 区 的岩石 划分 出若 干 个次 一级 的岩 石类 型 。
对 主 要 基 干 剖 面 层 序 界 面进 行 识 别 、 追 踪 ,确 定 出 层 序 界 面 、 最 大 海 泛 面 的 识 别 标 志及 其 位 置 ;在 典 型
单 剖 面 层 序 地 层 学研 究基 础 上 ,通 过 连 井 剖 面 的 层 序 地 层 划 分 、 对 比 , 建 立 研 究 区 层 序 地 层 格 架 。 以 现 代 碳 酸 盐 岩 沉 积 学为 理 论 指 导 , 以 露 头 基 干 地 层 剖 面 和 典 型 单 井 的 沉 积 微 相 、 亚 相 、 相 的精 细 研 究 ,并
川西前陆盆地上侏罗统蓬莱镇组沉积特征

发育平行层理 ,属于洪泛河道沉积 。不等粒砂质泥 岩 、粉砂质泥岩中见有少量钙质结核及钙结砂质团 块 。洪泛沉积与下伏的砾石坝沉积或呈渐变或为 突变 ,因冲积扇性质而异 。如在以两河口砂砾岩为 代表的旱地扇中 ,突变关系明显 。扇中亚相的测井 曲线为中高幅的指形 ,局部为齿化或指化箱形 。
(2)扇端亚相 。扇端亚相主要由洪泛沉积构成 (图 4) ,基本岩性特征为暗红色 、砖红色粉砂岩 、泥 质粉砂岩或泥质不等粒砂岩与粉砂质泥岩 、不等粒 砂质泥岩 、泥岩互层 ,夹少量的砾岩和砂岩 。粉砂 岩和泥岩中可见水平层理 、钙质结核和虫管 ; 砂岩 中可见平行层理和板状交错层理 。其测井相常为 齿形或齿形夹指形 。
328
东 华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年
(1)河道亚相 。在研究区内河道亚相可识别出 河床滞留沉积和边滩两个微相 。河道沉积岩石类 型主要由紫灰色 、灰白色细 —中砂岩以及粉砂岩组 成 ,局部含砾 ,砂岩主要为长石石英砂岩 ,砂岩中偶 见钙质团块 ,具正粒序 ,砂体多呈透镜状产出 。下 部发育平行层理 、槽状交错层理和板状交错层理 , 上部发育沙纹层理 ,局部可见虫管 。
图 3 鱼 1井蓬莱镇组扇中亚相剖面特征 F ig. 3 C ha ra c te r o f P e ng la i tow n fo rm a tio n o f Yu212w e ll
在中扇带下端 ,扇面上砾石质辫状河道一般 宽而浅 ,洪水季节在河道两侧的河间地带常形成洪 泛 。洪泛沉积由紫红色或紫灰色含砾泥质不等粒 砂岩 、泥质不等粒砂岩以及不等粒砂质泥岩 、粉砂 质泥岩等组成 ,分选性差 ,一般不显层理 ;其中时夹 含砾粗砂岩和细砾岩小型透镜体 ,分选性较好 ,且
东
O
川西地区雷口坡组岩相古地理与富钾卤水预测

川西地区雷口坡组岩相古地理与富钾卤水预测川西地区是一个矿产资源非常丰富的地方,其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就是富钾卤水。
而这些卤水的来源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地的岩相古地理条件的影响。
雷口坡组作为川西地区一种特殊的岩石组合,对于富钾卤水的形成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本文便围绕着雷口坡组的岩相古地理条件,探讨其对于富钾卤水的影响,并且尝试预测未来的资源潜力。
雷口坡组由石灰岩、泥岩、砂岩等岩石构成,是川西地区主要的构造基底之一。
根据地层观察和研究,雷口坡组的形成主要发生在寒武纪和奥陶纪时期,其时代跨度非常大,时间上总共分为了6个阶段。
首先,我们重点探讨雷口坡组在寒武纪中的岩相古地理条件。
寒武纪是地球生命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一段地球上海拔最低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气候温暖,海平面上升,并且地球上的生物刚刚开始进化。
这个时期的雷口坡组主要构成为灰色泥岩、灰色石灰岩和淺灰色砂岩。
在地球史上这个时期的大部分时间,川西地区都是海洋,地壳活动比较剧烈,而且多以叠加成山的方式发生。
这些地质变化对富钾卤水的形成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
同时由于地质变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为卤水的形成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物质条件。
其次,我们还需要探讨雷口坡组在奥陶纪中的岩相古地理条件。
奥陶纪是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大规模出现了现今地球上的多种生物类群,也是卤水形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在川西地区,奥陶纪时期的雷口坡组主要构成了黑色泥岩、灰黄色灰岩、石灰岩和砂岩。
这个时期的活动比较缓和,但是由于地壳依旧在运动,海洋的形态也在不断变化,而这种变化正是卤水形成的重要原因。
因为随着地壳运动,海水的含钾量也在不断增加,而岩相的不断变化也给卤水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正是在这个时期,川西地区才开始出现了大量的钾盐矿,这为卤水资源的形成埋下了基础。
最后,我们需要预测未来的资源潜力。
根据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现有的富钾卤水资源会逐渐减少,而且难度逐渐加大。
因此,我们必须尽早找到新的资源。
川西地区二叠系火山碎屑岩规模储层发育主控因素与天然气勘探潜力

摘要:自2018 年YT1 井首次在四川盆地西部发现孔隙型火山碎屑岩储层以来,2019 年TF2 井又在川西地区钻揭79 m 厚的孔隙型火山碎屑岩储层,取得了该盆地火山岩碎屑岩气藏勘探的重大突破和勘探新进展。
为了进一步明确川西地区二叠系火山岩气藏的勘探前景,综合运用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技术方法,基于二叠系火山碎屑岩岩石学和岩相学分析成果,根据最新的物性等资料,对该区火山碎屑岩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等进行了系统研究;进而结合油气成藏要素的匹配关系,探讨了该区天然气勘探的潜力。
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二叠系火山岩形成于板块内部地幔柱活动,川西地区主要发育爆发相火山碎屑岩储层,储集空间以弥散状脱玻化溶蚀微孔为主,孔喉分选较好;②火山机构和喷发旋回是控制规模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火山活动早期能量强,形成厚层爆发相储层,是最有利于储层发育的相带,距离火山作用中心越近,爆发相厚度越大、旋回越完整;③二叠系火山碎屑岩气藏下伏发育裂陷槽控下寒武统筇竹寺组优质烃源岩,油气沿高角度断裂运移至优质爆发相储层中,上覆上二叠统龙潭组提供了优质盖层,为天然气大规模运聚提供了有利的成藏组合。
结论认为,川西地区二叠系火山碎屑岩具备发育大规模优质储层的地质条件,并且该区油气成藏组合条件良好,天然气资源丰度大,展现出巨大的天然气勘探开发潜力,是四川盆地天然气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之一。
关键词:四川盆地川西地区;二叠系;火山岩碎屑岩气藏;规模储集层;主控因素;油气成藏组合;天然气勘探潜力0 引言火山岩油气藏1887 年首次发现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华金盆地,但规模较小[1],直至1997 年才在阿根廷油气产能最高的Neuquen 盆地首次发现大规模火山岩油气藏。
此后,随着火山岩油气勘探理论与技术的不断提升,火山岩油气藏勘探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取得突破。
至21 世纪初,全球已发现火山岩油气藏或有油气显示300 余处,其中169 处油气藏储量已探明[1-3]。
川西高原甘孜黄土地层学

Ξ川西高原甘孜黄土地层学蒋复初吴锡浩ΞΞ肖华国赵志中田国强刘科(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摘要本文初步研究了甘孜黄土地层,实测了甘孜县城西南郊新市区和满地两剖面,它们分别厚23 . 7 m 和26 . 0 m 。
根据岩性、磁性地层特征、磁化率、CaCO3 质量分数测定和热释光测年结果,甘孜黄土可划分为冰后期S0 复合古土壤,末次冰期L 1复合黄土和末次间冰期S1 复合古土壤等3 个地层单位。
布莱克反向极性亚时记录于底部S1LL1 黄土中。
甘孜黄土沉积始于晚更新世早期,大约为120 kaB P。
甘孜黄土的磁化率变化反映了最近120 ka 来的高原季风演化和气候环境变迁,6 个磁化率高值段指示了6 个夏季风环流增强的时段,6 个磁化率低值段则代表了6 次夏季风减弱时期。
甘孜黄土可与黄土高原同期黄土进行对比,但又存在明显差异。
关键词黄土地层学磁化率晚第四纪青藏高原川西高原属青藏高原的东南部,有广泛的风成黄土分布,在雅砻江和鲜水河流域的黄土堆积尤为突出1 ~4 ,常呈披覆式覆盖在阶地上、山坡上和山顶上, 显示风成黄土的展布特征。
本文初步研究了甘孜附近雅砻江河谷的黄土地层,旨在从地层学角度对甘孜黄土作较深入的研究,确定它的地层层位和年代,藉以为进一步研究青藏高原晚第四纪气候和环境变迁奠定基础。
1 黄土地层序列甘孜附近雅砻江河谷相当宽广,谷地中发育了五级河流阶地( 图1 ) 。
其中第一、二级阶地保存较好,阶面宽阔;三级以上阶地因遭侵蚀而局部残留。
第一级为堆积阶地,高出河床2~3 m 。
下部黄灰色砾石层,砾石多次棱- 次圆状,砾径一般5~7cm ; 中部灰黄色含砾粘土质粉砂;上覆1~2 m 的浅黄色黄土。
第二~四级阶地为基座阶地,分别高出河床30~40 m 、50~60 m 和80~100 m 。
基座为三叠系砂岩、板岩,堆积物下部灰黄、黄红、黄褐色砾石层,砾石磨圆较差,多次棱角状。
二级阶地冲积层上覆盖了20 m 左右的黄色黄土; 三、四级阶地冲积层上堆积了厚20~30 m 左右的黄色、红黄色黄土。
川西漳腊黄土地层与气候变化

川西漳腊黄土地层与气候变化杨文光;朱利东;罗虹;刘娟;张岩【摘要】川西高原风成黄土广泛分布,其中漳腊盆地黄土剖面厚约9.5 m。
根据磁化率、粒度和地层特征,并通过与金川黄土和甘孜黄土剖面的对比,可将漳腊黄土地层划分为冰后期S0古土壤、末次冰期L1复合黄土、末次间冰期S1复合古土壤、倒数第二冰期L2黄土等4个地层单位,其中L1复合黄土可细分为L1L1、L1S1、L1L2、L1S2和L1L3等5个次级地层单位,S1复合古土壤又可细分为S1S1、S1L1、S1S2、S1L2和S1S3等5个次级地层单位。
通过磁化率曲线与SPECMAP氧同位素曲线对比,结合地层剖面特征和前人认识,初步认为漳腊盆地黄土沉积开始于150 ka±。
漳腊黄土磁化率、粒度曲线的波动旋回很好地对应了黄土-古土壤风尘堆积序列,记录着该区约150 ka以来的气候变化,本区自150 ka以来共经历了6次以冬季风占主导地位的时期和6次夏季风强盛时期。
%Eolian loess is widely distributed on western Sichuan plateau with different thickness.A 9.5 m thick loess profile at Zhangla basin is measured for strata and palaeoclimate research.According to characteristics of strata,grain size and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compared with Jinchuan and Ganzi loess profile,the loess sequence of Zhangla basin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ratigraphic units: paleosol S0,loess L1,paleosol S1,loess L2 and paleosol S2,which were formed in the postglacial period,last glaciation,last interglaciation,last but one glaciation respectively.Among them,the compound paleosol S1 can be subdivided into five secondary stratigraphic units,i.e.,loess S1L1,S1L2,paleosol S1S1,S1S2 and S1S3;the compound loess L1 can be also subdivided into five secondary stratigraphic units,i.e.,loessL1L1,L1L2,paleosol L1S1,L1S2 and L1S3.Based on comparison th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curve with SPECMAP δ18O curve and integ rated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lithology and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the deposition of the Zhangla loess started at about 150 ka.Fluctuation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value and median and coarse content of grain size of Zhangla loess were well consistent with the deposition of loess-paleosol sequence,and the climatic change can be indicated by th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of the Zhangla loess since 150 ka,in which six intensified summer monsoon circulations are shown by higher values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and six intensified winter monsoon circulations are indicated by the lower values.【期刊名称】《华南地质与矿产》【年(卷),期】2011(027)003【总页数】7页(P231-237)【关键词】漳腊黄土;磁化率;粒度;古气候;川西高原【作者】杨文光;朱利东;罗虹;刘娟;张岩【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4.63川西高原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主要受印度季风和高原季风的影响,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和气候效应的典型地区[1~3]。
川西地区中二叠统层序地层划分及特征

E 2 ] 马 永 生 ,刘 波 , 梅 冥 相 ,等 .碳 酸 盐 岩层 序 地 层 学 —— 近 期 进 展 及 应 用 [ M ] .北 京 :地 质 出 版 社 ,2 0 0 3 .
[ 3 ] 付 志 方 ,王 焕 弟 ,邢 卫新 , 等 .层 序 地 层 学研 究 现状 及 进 展 [ J ] .勘 探 地 球 物 理 进 展 ,2 0 0 5 ,2 8( 5 ) :3 2 o ~3 2 4 .
茅 口组 ( P 2 m) 储 层 发 育 于 S Q 6层 序 顶 部 。
[ 关 键 词 ] 中 二叠 统 ;层 序 划 分 ;层 序 特 征 [ 中 图分 类号 ] T E l 2 1 . 3 4 [ 文 献 标 志码 ] A [ 文章编号]1 0 0 0— 9 7 5 2( 2 0 1 3 )0 9— 0 0 5 6 —0 3
石油天然气学报 ( 江 汉 石 油 学 院 学 报 )2 0 1 3 年9 月 第3 5 卷第9 期
J o u r n a l o f O i l a n d G a s T e c h n o l o g y( J . J P I )S e p . 2 o 1 3 V o 1 . 3 5 N o . 9
2 )在 s Q2 ~s Q3时期 ,生 屑灰 岩发育 于层 序高 位期 ,有 利于 “ 高 能滩 相” 沉 积 ;在 s Q4 ~S Q6时 期 。储层 主要 发育 S Q6层序 顶部 ,不 整合 面与滩 相叠 合 ,形成 岩溶 型优质 孔 隙型储 层 。 [ 参考 文献]
[ 1 ] 刘 敬 强 ,李 博 ,田 世 澄 ,等 .地 层 划 分 与 成 藏 动 力子 系统 划 分 之 比 较 及 统 一 性 研 究 E J ] .石 油 天 然 气 学 报 ( 江汉石 油学院学报 )
川西须家河组地层井壁稳定性测井评价

Xu j i a h e f o r ma t i o n i n we s t S i c h u a n .I t i s c o n s i d e r e d t h a t i n a p p r o p r i a t e we l l d r i l l i n g mu d d e n s i t y i s
s t r e s s e f f e c t i v e l y,t h e b o r e h o l e s t a b i l i t y c a n n o t k e e p u p .U s i n g t h e l o g d a t a , we c a l c u l a t e t h e r o c k
第3 7 卷
第 2 期
测
井
技
术
Vo 1 . 3 7 No . 2
2 0 1 3年 4月
W EI L I oGGI NG TECH N0L ) GY
Ap r 2 0 1 3
文章编号 : 1 0 0 4 — 1 3 3 8 ( 2 0 1 3 ) 0 2 — 0 1 9 1 — 0 5
川 西 须 家 河 组 地 层 井 壁 稳 定 性 测 井 评 价
何 传 亮 ,周 怀容 。 陈俊 ,徐炳高 ,
( 1 . 中 国石 化 集 团西 南 石 油 局 测井 公 司 ,四川 成都 6 1 0 1 0 0 ;2 . 长 江大 学 ,湖 北 武 汉 4 3 0 1 0 0 )
2 . Ya n g z e Un i v e r s i t y ,W u h a n,Hu be i 43 01 0 0,C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Ac c o r d i n g t o d i f f e r e n t we l l b o r e i n s t a b i l i t y p h e n o me n a ,s u c h a s l o s t c i r c u l a t i o n,h o l e c o l l a p s e ,b l o wo u t ,e t c ,t h i s a r t i c l e a n a l y z e s i n d e t a i l t h e r e a s o n o f t h e b o r e h o l e i n s t a b i l i t y i n t h 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界系统组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层代码
新
生
界第四系Q
白垩系上统灌口组K2g
夹关组K2j
下统天马山组K1t
中
生
界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J3p
遂宁组J3sh
中统沙溪庙组J2s
下统自流井群J1z
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须六段T3x6
须五段T3x5
须四段T3x4
须三段T3x2
须二段T3x2
须一段T3x1
中统雷口坡组雷四段T2l4
界系统组段地层代码
中
生
界白垩系剑门关组K2j
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J3p
遂宁组J3sh
中统沙溪庙组J2s
下统千佛岩组J1q
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须五段T3x5
须四段T3x4
须三段T3x2
须二段T3x2
须一段T3x1
中统雷口坡组雷四段T2l4
雷三段T2l3
雷二段T2l2
雷一段T2l1
下统嘉陵江组嘉五段T1j5
嘉四段T1j4
嘉三段T1j3
嘉二段T1j2
嘉一段T1j1
飞仙关组飞四段T1f4
飞三段T1f3
飞二段T1f2
飞一段T1f1
古
生
界二叠系上统大隆组P2d
长兴组P2c
龙潭组P2l
下统茅口组P1m
栖霞组P1q
梁山组P1l
雷三段T2l3
雷二段T2l2
雷一段T2l1
下统嘉陵江组嘉五段T1j5
嘉四段T1j4
嘉三段T1j3
嘉二段T1j2
嘉一段T1j1
飞仙关组T1f
古
生
界二叠系上统沙湾组P2s
峨眉山玄武岩P2e
下统茅口组茅四段P1m4
茅三段P1m3
茅二段P1m2
茅一段P1m1
栖霞组栖二P1q2
栖一P1q1
梁山组P1l
(二)川北地区地层层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