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林盘
川西林盘规划建设方案

川西林盘规划建设方案一、背景介绍川西林盘地处中国四川省,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素有“自然之城”之称。
为了充分发挥该地区的资源优势,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制定一份合理可行的规划建设方案势在必行。
二、总体规划1. 发展目标-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川西林盘的可持续发展。
-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 增强该地区的旅游和休闲产业,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2. 发展重点- 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恢复和改善生态系统功能,保护濒危物种。
- 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便利度,增加通讯网络覆盖率。
- 产业发展:发展旅游业、农业和林业等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 城镇化和人口管理:提高城镇化率,合理管理人口规模和结构。
三、具体规划设计1. 生态保护与修复-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格限制土地利用权。
- 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加强种植和保护野生动植物,促进物种多样性。
- 推广可持续农业和林业生产模式,采用生态友好型技术和方法。
2. 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交通网络,建设高速公路和快速铁路,提升交通连接性。
- 完善水、电、气等公共设施供应,保障居民生活需求。
- 加强通讯网络建设,提高互联网覆盖率和速度。
3. 产业发展- 发展生态旅游业,打造独特的旅游品牌。
同时,丰富旅游业态,提供多元化的旅游产品。
- 支持农业发展,推广有机农业和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 促进林业发展,建设高效的森林经济体系,提高木材质量和林产品的综合利用率。
4. 城镇化和人口管理- 合理规划城镇化进程,适度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城市化质量。
- 控制人口总量,推动人口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
四、实施措施- 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 建立健全规划评估和监督机制,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 加强与相关政策的衔接和协调,促进各项工作有机融合。
川西林盘文化要义

川西林盘文化要义川西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支系,以其独特的地理、气候和文化特点而闻名于世。
其中,林盘文化作为川西地区独有的文化形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本文将探讨川西林盘文化的要义,深入了解其独特魅力和价值所在。
一、历史渊源与地理环境川西林盘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川西地区的地理环境对林盘文化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川西地处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山脉纵横交错、河流纵横交织。
这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川西地区独特的气候、植被和地质条件,为林盘文化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二、自然崇拜与生态意识川西林盘地区的居民对自然崇拜和生态意识非常重视。
他们将自然视为神圣的存在,尊敬山川灵峰、奉祀自然神灵。
他们崇尚“以天地为家、以山水为友”的理念,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们注重生态保护,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环保活动。
这种自然崇拜和生态意识的传统应当得到我们的重视和传承。
三、民俗与传统艺术川西林盘地区的民俗与传统艺术极具特色,是川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川西的民俗习惯多彩多姿,如丰收祭祀、农耕习俗、祈雨祈福等。
这些民俗活动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
同时,川西地区还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艺术形式,例如川剧、川绣、川陶等,它们承载了川西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民族融合与地域交流川西林盘地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这里有藏族、羌族、彝族等多个民族的痕迹。
不同民族之间的民俗、语言、信仰的融合,使川西地区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元。
同时,川西地区也是中原文明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这种地域交流为川西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五、旅游资源与传统经济川西林盘地区以其独特的旅游资源和传统经济而闻名遐迩。
众多的自然风景名胜如九寨沟、黄龙、卧龙等景区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同时,川西地区还以其传统的盐业、木材业、呢绒业等传统经济为当地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化支撑。
延续古蜀乡愁-川西林盘聚落保护与更新

1 ”林 盘 ” 的 由 来
“川西林盘 ”亦称 “林盘 ” ,蜀语也 ,乃 溪畔农舍 、竹树 盘绕之地 。1 6O0多年前东 晋常璩撰写 的 《华阳国志 》对 四川腹地成都平
原 的定义是
“水旱从人 ,不知 饥馑 ,时无荒年 ,天下谓之天府 也” ..川人 自古蜀便在这 片都江堰滋润 的平坦 、
逸和朴素淡雅 的色彩 (图6) 布局采用因地制宜 、顺应地形地貌 靠 山面水 、错 落有致 的原则 ,I5妙地 、
使建筑掩映在青 山绿水竹丛 间,与环境 自然融 合 、林 盘聚落中 “一”字形 、
“L’’形 民 居 以 竹 林 、树 木 为
(花 溪 源
)位 于都江堰市 蒲 阳镇 西北 ,地处 龙门 山脉 延伸带 的丘陵 。
是
“5.12汶 川 埘
震”后原 址重建 的第一 个示范 点 ..新 建村庄保 持 了原来川 西民居 的风格 ,
依 山傍 水 、 灰 瓦 白 墙 、翠
环绕 .还 因地 制宜地建立 了折耳根绿色蔬菜产业化基地和 山村农家 乐旅游项 目 (图3~5)
扇形冲积 平原和周边起伏
的丘 陵上从容地 引水耕 田、修房 建院 、种竹栽 树 ,这里形成河 水环绕的 自然农耕村庄 ,成 都方言称为 “林盘 ” 这种散 布于水系密布 田
野 的绿 岛般 的古 蜀人居聚落在 中国是独一无二 的 ,其虽 由人作但 又宛 白天成 的特征体现 了古 蜀文 明 “道 法自然” ‘‘天 人 合 一 ,’的 朴 素 、
整 治 、改 造 河 道 , 形 成 特 色 林
盘景 观c在 乡居规 划设计 中 ,对 以木质穿斗结 构 、小青瓦坡屋 顶 、
三合或 L形 布局 为特征的传统 川西民
川西林盘规划建设方案

川西林盘规划建设方案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于环境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视。
而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地球上的重要生态系统之一,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位于川西的林盘,正是我国长江上游麻辣小镇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川西林盘规划建设方案。
一、背景川西林盘位于川西黄龙县境内,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这里气候温和湿润,土地肥沃,素有天府之国、天堂之国的美誉。
林盘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并且地处川藏交界处,是中国最美丽的地区之一。
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区域,川西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机遇。
然而,由于以往政策的不完善、低效和无效的开发方式,川西的林业资源受到了严重破坏,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给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二、需求为解决以上问题,改善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应积极推进川西林盘规划建设。
因此,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得到关注。
1.恢复生态森林是川西林盘最为珍贵的自然资源。
因此,保护和修复森林生态系统是川西林盘规划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川西林盘规划建设方案应该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采取科学的林业管理模式和修复措施,促进林地的采伐与恢复平衡,形成一条自然的循环发展的生态链,保护和维护当地森林资源。
2.旅游开发川西林盘依山傍水,风景秀美,有很大的旅游价值。
因此,川西林盘规划建设方案应该充分尊重自然、注重可持续发展,将当地旅游业推向更高境界。
旅游开发应该依托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山地风光,注重类型多样性,逐渐发展成为一派生态旅游的热点。
3.落实惠民政策川西林盘位于多山区域,交通不便,政策也相对不完善。
政府应该出台一些优惠政策,扶持当地经济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带动当地人口的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惠及民众的目标。
三、建议川西林盘规划建设方案需要围绕以上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完善,实现旅游和生态的良性发展。
在此背景下,我提出以下几条建议:1.发展特色经济川西林盘作为一块富有自然、文化、人文等方面的优质资源,以青山绿水为突出特色的川西之美,应该发展以旅游和生态林业为主要特色的经济模式。
川西林盘

夏天,再厉害的太阳光也不可能穿透林盘的,最多就有一些当地人所说的“花花太阳”。真是太好啦。好事者可以在绿林深处,泡一杯成都“盖碗茶”,抑或备一杯薄酒,一个人或者三五成群,完全可以尝试一下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遗风情结。清谈,说玄,听蝉,思竹,肆意酣畅,清虚泰静,天马行空,或者游心于寂寞。那都是你自己的选项。如果在暴热很久后的某天落一场雨,那就撑一把油纸伞坐在房前屋后,看那雨打芭蕉、水浸根底,看那层层叠叠的竹叶、树叶把凶猛的雨水消解成淅淅沥沥,就够享受了。而且在雨后,还有很多很多突然现身的蘑菇、野菜,随手采来,随意煮食,可“三月不知肉味”。
立秋后,林盘愈加勃然郁茂,一点没有秋天常有的那种萧条的感觉。很多小朋友喜欢在这个季节在林盘里玩“姑姑筵”。这时,地上会平添许多那些历经绵绵秋雨破土而出的竹笋。这时,并不讨人嫌的笋子虫也够多。有闲人逮了,绑在竹签上,携上街来卖,美其名曰——“自动化”。据说,笋子虫还可以炒食,尤其是用笋壳烧而食之,异香扑鼻,乃是佐酒的佳品。竹笋也可食用,脆嫩甘鲜、爽口清新、味道鲜美、食之不腻,虽有些苦涩,却是难得。还有清热、解毒、消痰、爽胃的功效。深谙生活的艺术之道的林语堂先生就是一个食笋爱好者。笋壳的作用也多了,旧时可以做鞋垫、锅盖、斗笠,还可以作画、剪贴成工艺品,于是有四川竹艺的“瓷胎竹编”、“竹簧雕刻”名声在外。而且据悉,在造纸工业中,慈竹还是一级原料呢。
堆”的土地上还有另外一种“遗产”,那就是——川西林盘。它们历经千年岁月的风风雨雨、阳光普照,象绿色的翡翠一样,星罗棋布地镶嵌在天府之国——四川西部的平原上。
以慈竹为主角的川西林盘,间或还有银杏、槐树、香樟、麻柳、桉树、泡桐、气柑树等等树种的陪衬,郁郁葱葱,望而不透。那些独具特色的川西民居,一户、两户、几户,悄无声息,掩映其中,有的可见其片片青瓦,有的可见其院墙一角,有的可见其厢房一间,还有龙门、篱栅,羞羞涩涩,隐隐约约,出没其中。白天,人声咿呀,鸡犬相闻,炊烟袅袅,晚上,天人合一,寂静空灵,旷野横陈。但见林盘中或者林盘边、林盘前或者林盘后,总有溪流潺潺,百草丰美。很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样子。却分明又不同于江南水乡的那种味道。
川西林盘规划建设方案

川西林盘规划建设方案川西林盘位于中国四川省西部地区,地处高山峡谷之中,风景秀丽。
为了更好地保护并合理开发该地区的生态资源,我们制定了川西林盘规划建设方案。
一、规划目标1.保护生态环境:优先考虑生态保护,在建设过程中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2.提升旅游体验:通过改善旅游设施、丰富旅游项目,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感。
3.促进经济发展:合理规划资源利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二、规划内容1.生态保护区划:将整个川西林盘划分为核心生态保护区、生态恢复区和可持续利用区。
核心生态保护区不对外开放,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原生态环境;生态恢复区通过生态修复,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区合理开发,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
2.旅游设施建设:在合适的地点建设旅游接待中心,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
同时,在各景点设置观景台、游览线路,方便游客观赏风景。
3.旅游项目丰富:开展多样化的旅游项目,如徒步、露营、溯溪等,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提升旅游体验感。
4.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包括交通、供水、供电等方面的建设,提升川西林盘的整体发展水平。
5.文化传承:川西林盘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历史遗迹,规划中将充分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文化资源,举办相关文化活动,提升文化内涵。
三、实施方案1.成立专门的规划指导小组,由相关专家组成,制定详细的规划方案和时间表。
2.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依法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
3.加强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并支持川西林盘规划建设方案。
4.合理安排投资,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益最大化。
5.建立相关监督机构,对川西林盘的规划和建设进行监督,确保按照规划方案进行。
四、预期效果1.保护生态环境:通过专门的保护措施,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修复。
2.提升旅游体验:游客的满意度得到提升,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川西林盘旅游。
3.经济发展:依托旅游业的发展,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4.文化传承:本地的民俗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提升当地的文化底蕴。
川西林盘项目实施方案

川西林盘项目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川西林盘项目地处中国四川省西部,是一个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的综合开发项目。
该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生态资源,但目前尚未充分开发利用。
为了实现林盘项目的规划目标,制定本实施方案,旨在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二、项目目标1. 生态保护:保持川西地区的生态平衡,保护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2. 旅游开发:打造川西地区的生态旅游品牌,吸引游客,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3. 社区融入:促进当地居民参与项目建设,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融入感。
三、项目内容与计划1. 资源评估与规划通过对川西地区的生态资源进行评估和规划,确定可开发的旅游资源和生态保护区域。
同时,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确保项目在合理范围内进行,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2. 基础设施建设修建项目所需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供水、供电和通信网络等,以提供良好的交通和生活条件。
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3. 生态旅游开发开展川西地区的生态旅游开发工作,包括开设旅游线路、建设旅游设施、举办特色文化活动等。
同时,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将旅游与保护相结合,确保游客的游览体验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步发展。
4. 社区发展为当地社区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生计来源和生活水平。
与当地居民密切合作,共同参与项目建设,让他们成为项目的受益者和推动者。
5. 宣传与推广制定全面的宣传推广计划,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川西林盘项目的特色和亮点,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和游玩。
同时,加强国内外的合作和交流,打造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四、项目实施与管理1. 建立项目管理机构设立专门的项目管理机构,负责具体的项目实施和管理工作。
建立健全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流程,确保项目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2. 资金筹措与投入制定项目资金筹措计划,通过政府拨款、社会投资等方式筹集所需资金。
严格按照预算进行资金使用,确保项目进展顺利。
川西林盘生态景观保护与低影响开发研究

川西林盘生态景观保护与低影响开发研究作者:招阳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3年第09期摘要: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探讨川西林盘的保护与开发,通过对成都二圈层(第二绕城)周边,即郫都区走马河和三道堰以及附近村落的持续调研,剖析其空间格局的生态功能与特点,分析林盘斑块结构与异质性的关联,提出维持川西林盘生态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川西林盘;生态景观;低影响开发;景观保护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四川景观与游憩研究中心项目“川西林盘生态景观保护与低影响开发模式研究——以天府新区凤栖湿地农业公园为例”(JGYQ2023032)研究成果。
川西林盘是以都江堰水利工程为基础,由田、林、路、渠、宅构成的聚居村落形态。
其发源于古蜀文明时期,成型于漫长的移民时期,延续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土地利用的适应结晶,是农耕生态系统中保持各环境因子良性循环生发、生态多样性、生息共生的关键因素。
然而,随着城市高度集约式的发展,郊区、乡村人地关系急剧转变,土地日益集约化使用,传统农业开始向非农产业转化,农村居住用地向新型社区集中。
同时,大规模的、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建设迅速冲击传统的农业生态体系,使得川西林盘面临着逐渐荒弃、拆除到最终消失的威胁,人居环境也将进一步丧失其生态机能,进入衰退循环。
据统计,2003年,成都城内有林盘共计11 000多个。
至2013年,剩8 000多个,其中,居住家庭在10户以上的林盘不足900个。
目前,成都市区正在向南二圈层快速扩展。
在城市规划中,林盘都被纳入土地整理的范围,那么如何处理城市扩张与耕地保留之间的矛盾,促使农耕生态环境各系统持续发挥效用,探索非此消彼长的城乡生态环境并行发展策略,建立能提升生态用地价值的景观实现机制,成为亟待思考的问题。
一、林盘简介及功能(一)林盘简介林盘聚落单元与村落、场镇、区域县市、中心城市按规划层级分布,其产生与发展有四个前提条件:第一,盆地自然地貌与农田灌溉水系的生境条件;第二,传统农耕生产、生活方式;第三,小面积单元模数的耕地配置;第四,一个时期持续的演化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介川西林盘是指成都平原及丘陵地区农家院落和周边高大乔木、竹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形成的农村居住环境形态。
这种历史形成的集生产、生活和景观于一体的符合行农村居住环境形态在成都平原通常被大家称为“川西林盘”。
川西林盘发源于古蜀文明时期,成型于漫长的移民时期,延续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
它广泛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尤以川西扇形冲积平原的林盘为典型。
成都地处古蜀文化发源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长期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成都周边广大的农村区域形成了星罗棋布的乡村院落,这些院落空间以建筑实体形式和周边高大乔木、竹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最终构成了以林、水、宅、田为主要要素的川西林盘,从而形成了成都平原特有的、在全国具有唯一性的川西田园风光。
川西林盘是集生产、生活和景观于一体的复合型居住模式,其生活形态和建筑形式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已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深深烙印于川西民风民俗之中。
它不仅是川西农耕文化的载体,更是传统农耕时代文明的结晶。
这一生产生活模式历时悠久,与成都平原农耕条件、传统农耕方式和居住生活需要相互协调,并扮演着维护成都平原生态环境的重要角色。
川西林盘的生态学价值1.城市森林的外延“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融入森林”,这己成为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理念。
同时,城市森林建设也形成了以花草林木构筑景观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生物物种多样性的特征。
林盘聚落虽然地处乡村地区,但随着新时期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它所具有的森林资源也必然成为构建城市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广袤的乡村农田肌理作为本底,林盘结构可视为现代大都市范围内众多斑块状的绿岛,作为人、植物、动物和谐共生的载体。
在发挥其绿岛效应的同时,配合建设城市森林所提倡的城区绿岛、城边绿带等要求,为最终形成城郊一体化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作出重要贡献。
2.生物多样性川西林盘因其生物多样性造就了极其丰富的景观层次。
林盘中包含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环境构成的生态复合体维持着群落和物种形成的稳定性。
林盘结构所具有的林、田的生产格局和林、院的居住模式很类似森林与草地和灌木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这一线性区域的生理机制等同于群落交错区,由于群落交错区中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群密度比相邻群落大,使林盘具有更丰富的物种。
根据现场调查,林盘中的林木多系以竹与阔叶树种为主的混交林,绝大部分林盘中的林木资源保存较好,有时甚至能见到胸径数米的参天大树,这些树木为鸟禽及小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
这样,庄稼中的害虫、老鼠等则可由自然界的其他物种来加以控制。
如上所述,这种物种与物种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制约关系,使林盘形成了具有高度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
3.小气候的形成中国道家崇尚“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及和谐关系。
而林盘所特有的川西院落式建筑和林、田、水共同营造的良好小气候,正是道家这一生态观念的直接体现。
由于成都平原无山丘挡风,农家常采用一字形、L形住宅,一般是各户独门独院,20~30户组成一个大林盘,3"5户组成一个小林盘,周围有高大乔木和竹类围合以避风,林盘内部除建筑外的活动空间,是一个过渡性质的半开敞空间。
这个空间中包含了天、地、植物等自然元素,这些元素互相影响和作用,形成一系列.川西林盘特色生态旅游模式研究301生理生态过程,为生活其中的居民创造了温润适宜的小气候。
置身于林盘中,春秋宜人,夏天遮阴,冬季挡风,其空气的含氧量和洁净度,较之城市中的污浊空气,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而由呈点状分布的林盘所形成的绿岛网络结构,自会对地区的小气候产生一定程度的调节作用。
川西林盘的文化学价值1.稻田一林,林一宅院的生产和生活模式整个川西农耕文明的演进,得益于先秦时代李冰开拓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华阳国志》谓成都平原“水早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正即都江堰之历史伟绩。
成都平原地处都江堰灌区的核心区域,岷江之水被导入平原的广大农田基底,形成了高度网络化的排灌体系,川西林盘就衍生于这些纵横交错的沟壑之间,其正是古蜀农耕文明的直接产物。
这种人群随田散居的大格局,形成了别样的川西乡野风貌,人、田、宅、林、水的相互共生,创造出基于川西传统农耕文明而又独树一帜的内陆生产生活模式。
其作为人为因素的田、宅与作为自然因素的林、水相互依赖、和谐共存,映射出道家哲学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终极宇宙观。
林盘中的居民居住于院落之中,游憩于林盘绿洲,工作于地头田间,形成以小农经济为主的自给自足的“自养生态系统”。
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林盘与外界的物质及信息交流越来越多,加速了林盘的更新变化。
林盘与外界、外界与林盘日益频繁的接触,使当今生态旅游业的触角延伸至这一古老居住区域,这为乡间居住人群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也为当今城市人群体味这一古老的生活形态提供了新的旅游目的地。
可以预见,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会有愈来愈多的游客涉足林盘。
2.多元共生的文化文化是人类从事文化生产和文化活动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是民族进步与发展赖以生存的源头活水四川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区域,据有关史料,大批移民入川先后发生过几次。
移民的渗入对当地文化产生冲击,但当地文化并未因吸收外来文化而丢失传统,而是在兼容先进文化因素的过程中,形成了适合本地自然与经济条件的具有独立形态的文化体系。
各方移民带来了各种原生态的文化,使得不同历史渊源的民风民俗在这片水土上交融共生。
加上蜀文化南北兼容,东西共存,善于综融本土与外来文化,故而呈现出丰富多彩,五光十色,多元纷呈的风貌特性。
蜀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极具地域文化特色。
从成都平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古城址群,到举世闻名的商代晚期的广汉三星堆;从主体遗存为西周时代的成都金沙遗址,到战国时期的成都商业街船棺葬,古蜀文明无不体现出其文化的异质性及其包容性。
成都平原是长江上游稻作文化的发祥地,在这里孕育出的川西农耕文明,302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论坛: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与文化背景,形成了当地居民与众不同的生产生活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林盘正是其文化特征的一面镜子和一个缩影,是当地文脉传承的一系分支。
川西林盘的美学价值1.建筑学角度以庭院式为主要形式,基本组合单位是“院”,立面和平面布局灵活多变,住宅布局开敞自由,对称要求并不十分严格。
院内或屋后常有通风天井,形成良好的“穿堂风”。
其建筑造型轻盈精巧,建筑风格淡雅飘逸,空间尺度亲和宜人。
它不同于北京之贵、西北之硬、岭南之富、江南之秀,自有其朴实飘逸的风格。
2.景观生态学角度川西林盘是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平衡、稳定、均质的整体。
林盘内,竹类、乔木、灌木、稻田构成了具有垂直空间梯度的复合植物群落结构。
不同形式的灌溉渠和不同规模的蓄水池,构成了涵养土壤和植物的水网体系。
依赖这些自然元素繁衍起来的动物群落,物种丰富并且在内部形成食物链。
这些具有异质性的景观系统同时包含着生态景观和视觉景观,以旅游心理学中的景观感知作为评价的出发点,林盘具有经济、生态与美学等多重价值。
3.哲学角度林盘的形成和存在不拘于某种教条模式,犹如《园冶》作者计成所提出的造园至高境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其存在状态充分印证了道家哲学提倡的自然无为即是美的哲学理念。
它处于环境之中,随环境而动,亦反作用于环境,这种与自然长期共存的良性动态关系使得林盘延续至今。
川西林盘主要类型在保护原有林盘风貌、林盘资源的基础上,以成都市城乡统筹发展为政策指导,结合新时期林盘保护开发功能特征提出以下主要类型。
1.农耕型林盘这种林盘类型以农业生产为主,其植被及房屋应与广阔的农田相协调,并保护好传统川西民居型建筑,突出古意古风。
由大块面积农作物的形与色,并及植被及农作物的生机盎然,构成自然美丽的田园风景,可供人们从事农业观光和考察。
2.农家旅游型林盘这种林盘类型多位于城市近郊区,依托农业生产,充分利用环境和交通优势,发展乡村旅店和农家乐餐饮服务,既满足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又为城市人口提供生活品和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场所。
林盘的保护性建设应满足乡村旅店和农家旅游的需要。
3.特殊产业型林盘这种林盘类型利用已有的传统特殊产业,重点发展反季节大棚蔬菜、果树林、庭院经济、家畜家禽养殖等特殊产业。
这些特色经济除具备经济效益外,不乏一定的旅游价值。
4.生态型林盘这种林盘类型基本功能是维护成都良好生态环境,应继续保护培育植被,创造良好生态环境。
林盘不以居住为目的,可利用生态林地进行适当的景观及设施改造,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亦可为人们休闲度假提供一定场所。
5.新型聚居点林盘这种林盘模式距离农村新型社区和城镇都比较远,居住对象主要是土地整治、土草房改造和距离新型社区较远的集中安置户,这类林盘依托原有林盘,按规划新建设而成,应吸取传统林盘的经验,注重环境景观形态的培育,既要满足现代人居的功能要求,也可兼顾乡村旅游业的开发。
川西林盘特色生态旅游模式以上述5种林盘营建类型的功能特性为依据,在此提出相应的生态旅游模式,旨在带动乡村旅游发展,提升区域经济,促进城乡经济统筹发展。
1.农耕型林盘生态旅游模式(1)特征分析由于农耕型林盘的核心功能是农业生产,故其模式应以川西农耕文化为主线,结合成都市的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形成农作物生产与生态旅游项目一体化。
(2)发展模式引入生态旅游,结合林盘观光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以发展绿色农业为起点。
304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论坛:以生产新、奇、特、优和具有观赏性的农产品为特色,依托高新科技发展,集生产一加工一销售为一体的生产经营体系。
林盘农业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改善农民经济状况,“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基地+加工+市场”的生产经营模式有利于带动林盘居民分工分业以及农产品附加值提高。
这种模式结合生态旅游推行农业产业化,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也是成都城乡统筹发展中所提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工程的具体表现形式。
农耕林盘生态旅游的参与者可观赏到新型农产品生产、储运、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
而川西林盘特有的自然、生态、生产、居民元素和对新型农作物景观观赏性的强调,又使林盘农业旅游观光有别于普通的农业生态旅游(如双流黄水镇郊野公园规划设计——农作物的景观化)。
但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同时要注意对稻田—林,林—宅院的林盘传统生产生活模式的保护,否则就成了只有改造和创新,而无继承的非可持续发展。
另外,就地将单一种植经营农业的农民,变为经营林盘农产品和特色植物(如竹类)、房地产出租、项目投资的商人。
农民身份的转变,把农业资源、区位优势变成了产品优势,把产品优势变成了项目优势[71,真正发挥农业生态旅游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纽带作用。
此可借鉴成都三圣乡。
江家菜地”的运营模式,实行以体验农事技艺为主的田园体验租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