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林盘的生存智慧及其现代启示
川西林盘文化要义

川西林盘文化要义川西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支系,以其独特的地理、气候和文化特点而闻名于世。
其中,林盘文化作为川西地区独有的文化形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本文将探讨川西林盘文化的要义,深入了解其独特魅力和价值所在。
一、历史渊源与地理环境川西林盘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川西地区的地理环境对林盘文化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川西地处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山脉纵横交错、河流纵横交织。
这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川西地区独特的气候、植被和地质条件,为林盘文化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二、自然崇拜与生态意识川西林盘地区的居民对自然崇拜和生态意识非常重视。
他们将自然视为神圣的存在,尊敬山川灵峰、奉祀自然神灵。
他们崇尚“以天地为家、以山水为友”的理念,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们注重生态保护,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环保活动。
这种自然崇拜和生态意识的传统应当得到我们的重视和传承。
三、民俗与传统艺术川西林盘地区的民俗与传统艺术极具特色,是川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川西的民俗习惯多彩多姿,如丰收祭祀、农耕习俗、祈雨祈福等。
这些民俗活动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
同时,川西地区还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艺术形式,例如川剧、川绣、川陶等,它们承载了川西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民族融合与地域交流川西林盘地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这里有藏族、羌族、彝族等多个民族的痕迹。
不同民族之间的民俗、语言、信仰的融合,使川西地区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元。
同时,川西地区也是中原文明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这种地域交流为川西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五、旅游资源与传统经济川西林盘地区以其独特的旅游资源和传统经济而闻名遐迩。
众多的自然风景名胜如九寨沟、黄龙、卧龙等景区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同时,川西地区还以其传统的盐业、木材业、呢绒业等传统经济为当地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化支撑。
川西林盘——精选推荐

川西林盘简介川西林盘是指成都平原及丘陵地区农家院落和周边⾼⼤乔⽊、⽵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然环境有机融合,形成的农村居住环境形态。
这种历史形成的集⽣产、⽣活和景观于⼀体的符合⾏农村居住环境形态在成都平原通常被⼤家称为“川西林盘”。
川西林盘发源于古蜀⽂明时期,成型于漫长的移民时期,延续⾄今已有⼏千年历史。
它⼴泛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尤以川西扇形冲积平原的林盘为典型。
成都地处古蜀⽂化发源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化底蕴。
在长期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成都周边⼴⼤的农村区域形成了星罗棋布的乡村院落,这些院落空间以建筑实体形式和周边⾼⼤乔⽊、⽵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然环境的有机融合,最终构成了以林、⽔、宅、⽥为主要要素的川西林盘,从⽽形成了成都平原特有的、在全国具有唯⼀性的川西⽥园风光。
川西林盘是集⽣产、⽣活和景观于⼀体的复合型居住模式,其⽣活形态和建筑形式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已演变为⼀种⽂化符号深深烙印于川西民风民俗之中。
它不仅是川西农耕⽂化的载体,更是传统农耕时代⽂明的结晶。
这⼀⽣产⽣活模式历时悠久,与成都平原农耕条件、传统农耕⽅式和居住⽣活需要相互协调,并扮演着维护成都平原⽣态环境的重要⾓⾊。
川西林盘的⽣态学价值1.城市森林的外延“让森林⾛进城市、让城市融⼊森林”,这⼰成为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理念。
同时,城市森林建设也形成了以花草林⽊构筑景观多样性、⽣态系统多样性和⽣物物种多样性的特征。
林盘聚落虽然地处乡村地区,但随着新时期城乡⼀体化的进程,它所具有的森林资源也必然成为构建城市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袤的乡村农⽥肌理作为本底,林盘结构可视为现代⼤都市范围内众多斑块状的绿岛,作为⼈、植物、动物和谐共⽣的载体。
在发挥其绿岛效应的同时,配合建设城市森林所提倡的城区绿岛、城边绿带等要求,为最终形成城郊⼀体化的森林⽣态⽹络体系作出重要贡献。
2.⽣物多样性川西林盘因其⽣物多样性造就了极其丰富的景观层次。
川西林盘保护与发展的困境与破解

公园城市是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复合系统,是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的具象,是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
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成都一方面要实现城市品质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还需高质量地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实现全域的乡村振兴。
乡村地区是公园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川西林盘是川西平原地区构建新型城乡形态、保持成都平原特有田园风光的基本空间载体,具有不可多得的生态价值、美学价值、人文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活价值,更是乡村地区践行公园城市理念的重要抓手,川西林盘的高质量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川西林盘保护与发展的四大模式基于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和发展全域旅游的需要,成都市出台了面向全市的《成都市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利用规划(2018—2035)》,引导各区发挥其功能与资源禀赋,差异化协调发展,打造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山水相融、田林交错、城园一体”的林盘格局。
目前按功能定位将川西林盘分为四种:一是聚居和农业生产型林盘。
该类型林盘一般位于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区或离城镇有一定距离的林盘。
以农业耕种、经济林木种植、绿色循环养殖业等农业生产为主,传统川西民居建筑保护良好,有明显的巴蜀川西风格。
数量位居第一。
二是聚居和乡村旅游型林盘。
该类型林盘主要位于都市近郊,原有资源条件较好。
既能满足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又能为城市人群提供农产生活品、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等乡村旅游需求。
数量位居第二。
三是特色产业型林盘。
该类型林盘一般资源丰富,具有产业功能,是重要的空间服务载体和组成部分。
可以通过置换、改调查研究RESEARCH协办 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委宣传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司法局[摘要] 川西林盘的保护与修复是成都“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的重要抓手。
针对存在的原始生态绿地空间被打破、“人地比”关系冲突、建筑协调性不佳、产业转型升级难等问题,要进一步高质量推进川西林盘发展,应树立林盘全域全境“守护”理念,强化传承历史文化、保护本底生态格局;坚持“新修复,显创新”的理念,对林盘建筑进行有序有机更新;强化“营产业,拓经济”的发展理念,推进林盘共建、共享、共治。
世界绿色生态建筑发展与川西林盘更新观后感

世界绿色生态建筑发展与川西林盘更新观后感世界绿色生态建筑发展与川西林盘更新观后感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生态建筑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广。
绿色生态建筑以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优化室内环境质量等为目标,旨在为人们提供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在观看川西林盘更新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绿色生态建筑的巨大潜力和重要性。
川西林盘更新项目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借鉴了许多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充分发挥了自然资源的优势,实现了生态环境和居住需求的良好结合。
首先,川西林盘更新项目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自然资源。
该项目位于川西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森林资源。
在更新过程中,设计师们充分利用了周围的山水和绿地,使新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同时,他们采用了可持续的建筑材料,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
其次,川西林盘更新项目注重节能和环保。
在建筑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建筑的隔热、通风和采光等问题,以降低能源消耗。
此外,项目中还采用了太阳能和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使建筑具备了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能力。
这种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不仅可以减少碳排放,降低环境污染,还可以为居民提供更舒适、更健康的居住环境。
最后,川西林盘更新项目注重提升居住质量。
通过合理的布局和建筑设计,项目中的住宅拥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室内外空间相互交融,使居民能够更好地享受自然环境。
此外,项目还建立了完善的生态系统,通过种植花草树木等绿化措施,提供了一个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
总的来说,世界绿色生态建筑发展与川西林盘更新项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绿色生态建筑不仅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还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健康、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川西林盘更新项目的成功经验对于其他地区的绿色建筑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绿色生态建筑出现,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川西林盘:不断创新的田园意趣

川西林盘:不断创新的田园意趣作者:张微微来源:《四川党的建设》2018年第14期青花瓷、盖碗茶,斑驳的竹桌凳,一舍茅屋,一顷竹林。
端坐林中,听雏鸟在欢唱;散步田园,闻菜花之芬芳;嬉戏水边,观鱼游之徜徉。
这是川西林盘里惬意的闲暇时光。
这番根植在记忆深处的景象,成为生活在现代“水泥盒子”里的人们一抹无名的乡愁,一种向往的美好生活时光……“噔噔噔……”一群小孩踩着高高的木梯嬉笑打闹着爬上了大树杈上的木屋。
几位家长围坐在树下,一边喝茶一边仰头呵斥着孩子的顽皮,脸上却挂着放松的微笑。
这是一片不大不小的林盘,在几棵粗壮的大树上建有三座树屋,林间空地上散落地摆放着几套竹桌椅,上百年的高大乔木吐露着芬芳的氧气,伴着幽幽的茶香,吸引了好几桌游客悠坐其间。
树屋的主人周仕强提着茶壶为客人掺茶倒水,游走在茶桌间,偶尔还会回头向着林盘里的一座小院吆喝:“3号桌端一盘瓜子,5号桌来一盘豆腐干……”周仕强是三座树屋的主人,也是都江堰市柳街镇水月社区(村)的社区主任。
“2014年前我们住的这片林盘到处是树叶、垃圾,没人管。
”他说,后来镇上拿出一笔钱,发动社区居民一起打扫林盘,“大家伙儿这一扫就扫了三年。
”林盘打扫干净了,环境清爽了不少。
周仕强环顾着林盘里高大的乔木和茂密的竹林,多年在外打拼的经验让他突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这么好的林盘,干嘛不利用起来搞旅游?”2015年,他拿出家里全部的存款30万元加上借亲戚朋友的钱凑了90万元修建三座树屋。
2016年,他再次投入80万元,将林盘里的一座农家院落盘下来,保留了老院落原有外观,在屋里打造起现代风格的餐饮、咖啡书屋,房前屋后还建起了垂钓池塘、树林茶舍、戏台、露营基地,前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看着周仕强干劲十足,乡亲们都跃跃欲试。
2015年,柳街镇水月社区民宿旅游协会成立,入股会员18户,入会农户对自家房屋进行风貌改造、美化院落,对外提供民宿服务。
远近闻名的“水月民宿”就这样建起来了。
“我们现有的民宿还是2.0版本,明年初我们还要将它升级为3.0版本。
崇州市道明镇川西林盘人居环境的治理与发展探究

2019年第12期现代园艺在当今人类社会城镇化、工业化、信息产业化的进程中,川西林盘聚落产生了极大的演变,农村社会生产方式发生改变,使得传统型农业用地开始逐渐消失,川西林盘的整体形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林盘聚落是中国乡村环境的结实根基,是构成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和乡土文化环境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中国民间文化的传播介质[1]。
因此,提高川西新农村现代化建设水平,实现川西林盘聚落各个部分的统筹发展,构建新林盘聚落体系是需要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1基本概念的论述川西林盘:据研究表明,清道王培荀在《听雨楼随笔》中云:“四川地区楚民最多,村市数量不多,所以每一家都可傍林盘一座,并且它们之间的相隔距离较短。
[2]”林盘一词正式提出。
川西林盘是成都平原及丘陵地区经过成年累月的历史演变而形成的农村人居聚落的环境形态,它包含了周边的树木、河流及耕地等自然环境。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人类聚居为基础,重点探讨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是把人类聚居看作一个整体,这样便于整体性地了解人类聚居演变的客观规律,更有利于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3]。
”2崇州市竹艺村人居环境现状2.1区位分析道明镇位于崇州市的西北部,处于无根山丘陵区与坝区交接地带,距离崇州市火车站约12km,道明镇全镇面积36.1km2,总人口已突破2万人次。
2.2竹艺村林盘民居建筑状况道明镇由于自然地理环境位置、家庭经济状况存在差异,其造型与建筑质量差距较大,普遍为普通的农户住宅,除了少量富豪居住的大型宅院。
从原材料的使用上,石、砖结构取代了原来使用的木结构。
从平面组合形式上,道明镇主要分为一字型、曲尺型、三合院及四合院的基本布局[4]。
并且大部分的建筑为平房比较低矮平展,墙面过于简洁化,立面景观效果差,造型不够生动有趣,整体质量不高。
2.3川西林盘民居的环境状况“林盘性”缺失严重,大多数聚居因修建时间短,土地面积紧张等因素,导致住居与林木未能相互交融,形成良好的绿化景观。
乡村振兴背景下成都川西林盘传统建筑的现代表达

乡村振兴背景下成都川西林盘传统建筑的现代表达摘要:乡村振兴过程中逐步认识到乡村的建筑建造不仅是单纯的发展问题,更是在乡村寻找可持续的过程,素雅精巧的川西传统建筑是川西林盘文化的重要组成。
发展川西传统建筑,是一种传承,确定好川西民居风貌为基调,从传统川西建筑中获取必要的要素,融入其中,体现地域特征是川西现代建筑的建造使命。
关键词:乡村振兴;川西林盘;传统建筑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我们的开始关注到乡村的发展上,乡村振兴工程逐渐迎来了井喷时期,成都的乡村振兴也走上了正轨。
在这个过程中逐步认识到这不仅是单纯的发展问题,更是在乡村寻找可持续的过程[1]。
城乡一体化使得传统的村落空间正不断受到侵蚀,而基于成都特殊的地形地貌与气候条件、承载了巴蜀文化、承载了成都历史变迁记忆的农村聚落,由乡村农家建筑群与周边的田地、竹林、树木、河流等形成的川西林盘的保护和修复也是成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工程之一。
1川西传统建筑1.1川西传统建筑与川西林盘川西传统建筑可分为传统川西建筑与客家川西传统建筑,客家建筑注重防御与公共安全,没有与林盘有效结合的意识,因此川西林盘中的建筑一般是指传统川西民居建筑[2]。
因为地方天气晴朗的时候少、阴雨天多的环境,古蜀人通过对冲积平原与河流的有效利用打造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建筑也是素雅自然居多,而竹林环绕、流水潺潺、沃野千里的乡村景观与休闲人文环境融合之后则形成了区别于庄重华丽的北方园林、精致绝伦的南方园林、求实兼蓄与精巧秀丽并重的岭南园林不同的川西林盘。
1.2川西林盘中的建筑特征受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川西传统建筑形成了其独特的特征。
传统建筑整体尺度上遵循的是“亲人”的原则,整体造型轻盈精巧,长宽和高度都以满足人的基本活动需求进行建设,大多数以一二层为主;建筑的空间布局也是随自然环境有机排列,虽然大体上有一字型、三合院、四合院等,但在聚落的组成上还是没有什么规律的,因地制宜、丰富多变;风貌上以“青瓦长出檐,穿斗粉白墙,宅前敞院坝、四周立檐廊,门窗多木作、竹泥来护墙”[2]为基本要点,遵循的是“自然之道、天人合一”。
川西林盘文化要义

川西林盘文化要义川西林盘文化要义川西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片重要区域,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
其中,林盘文化作为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探讨川西林盘文化的要义,并从不同角度深入解读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
首先,川西林盘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林盘,指的是大片丛林中的山地平坦地带,也是川西地区最适宜农业生产的区域。
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川西人民长期以来依靠林盘进行种植和养殖,形成了独特的生产模式。
在这一生产模式中,人们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尊重自然规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同时保护和维护生态平衡。
这种“谐天地之道”的观念贯穿了川西人民的整个生活,成为了他们独特的文化特征。
其次,川西林盘文化强调家庭和社区的凝聚力。
在川西地区的相对封闭的山区社区中,家庭和社区是人们生活的核心。
而林盘作为主要的农耕区,成为了人们相互交流、合作和分享的重要场所。
在这里,川西人民通过亲密的人际关系和互助精神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他们一起种植、收割,互帮互助,形成一个大家庭般的生活圈。
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人们共同面对困难、享受成功,共同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
此外,川西林盘文化强调道德伦理和宗教信仰的重要性。
川西地区的人民具有深厚的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
他们注重礼貌、正直、忍让和谅解,传承着古老而深厚的中华民族伦理道德观念。
与此同时,川西地区也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不同的民族群体在这里共同生活,他们的宗教信仰也融合在川西林盘文化中。
无论是藏传佛教、道教,还是土家族、羌族的神灵崇拜,都为川西林盘文化增添了多元的宗教色彩。
最后,川西林盘文化强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川西人民对自己的文化传统保持着高度的重视和尊重,他们通过口口相传、祭祀活动、戏曲表演、手工艺制作等方式将文化传统代代相传。
这种文化传承的方式不仅使川西地区的文化得以延续,也让新一代人从中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西林盘的生存智慧及其现代启示姜涛,苏雪杨,陈其兵,吕兵洋(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四川成都611130)摘要:成都平原特有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孕育出了川西林盘这一独特的乡村聚落景观形态,是西蜀人民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适应性的智慧结晶。
作为地方乡土聚落景观,川西林盘真实反映了人与土地和谐共生的关系,具有园林美学、景观生态、社会文化等多方面价值。
从川西林盘的景观形态、环境生态和社会文化等入手,分析其蕴藏的深厚人文内涵和生存智慧。
该研究有利于理解、保护和传承成都平原乡村聚落景观的地域文化,并对城乡融合的现代田园城市设计、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和当代川西民居建设等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川西林盘;成都平原;乡村聚落;景观;生存智慧Living Wisdom and Modern Enlightenment of Linpan at Western SichuanPlainJIANG Tao,Su Xue-yang,Chen Qi-bing,Lv Bing-yang(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ichuan Chengdu611100,China)Abstract:The special nature and humanity environment of Chengdu plain gave birth to unique rural settlement landscape—Linpan at western sichuan.This kind of landscape is a bank of wisdom about the adaptability to the land-use pattern.As regional rural settlement landscape,Linpan at western sichuan is a real reflection of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and people.It owns much value in landscape aesthetics,landscape ecology and social culture.The paper explored the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living wisdom of Linpan in landscape patterns,environmental ecology and social culture.The research may contribute to understanding,preserving and inheriting the local culture and is worthy of reference and consideration in modern garden city design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new rural communities planning and new western sichuan residential building construction. Keywords:Linpan at western sichuan;Chengdu plain;rural settlement;landscape;living wisdom 作为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化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乡村聚落营造经验,创造了多样性的承载特定地域农耕文化的乡村景观。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的乡村聚落景观形态正面临严峻的挑战,独特的生产生活模式和历史文化传统正慢慢消失。
作为川西地区代表性的乡村景观,川西林盘以其“随田散居”的形态和具有的景观、生态、文化等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然而,川西林盘随着川西农村人地关系的调整又面临着大量消亡的现实。
因此,深入探究川西林盘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和生存智慧对于维护川西林盘的生态和文化的完整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川西林盘景观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模式奠定基础。
1川西林盘的内涵与现状问题1.1内涵川西林盘是以都江堰水利工程为基础,以田园、林院、宅院为构成要素,结合川西农业生产方式与家庭体系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川西的文化特征和具有独特生态价值的川西乡村单元生活空间,这些林盘景观单元与场镇、城市、中心城市有层次、有规律地镶嵌在川西平原广阔的自然基底上,共同构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川西人居环境体系[1]。
林盘受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影响,在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的基础上,与都江堰灌溉水系共同构成了川西地区特有的农耕环境,是世界上唯一历经千年仍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农耕文明区域。
林盘集地域生产、生活、景观于一体,构成复合型的人居模式,是西蜀地区农耕文化的体现。
这一生产、生活模式与川西平原的农耕条件和社会环境相适应,对于维护成都平原的景观风貌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作为生存的艺术,林盘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是有机的生命系统[2]。
林盘真实反映了西蜀人民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对川西平原自然过程和格局的适应性关系,是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真实反映,也是川西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
林盘作为农耕文明下西蜀人民生产、生活的物质载体,不仅给人带来丰产和希望,成为西蜀“天府之国”的重要物质保证,更是西蜀人民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是蜀文化的重要体现。
林盘完美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生,成都平原上均匀散布的丰富的聚落,犹如一个个田间小绿岛,镶嵌在广阔的川西农田基底中。
林盘的美是广阔无垠的大地农业景观,是宅、水、林、田的川西田园风光,是历史悠久的稻作生产、生活景观。
由都江堰水利工程提供水源保证的成都平原是一个巨大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既为小型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又为人们提供生产、生活空间,而林盘就是这个有机生命系统的子系统,维持着成都平原人居环境的生态平衡。
1.2现状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川西林盘聚落景观正在衰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
现代集约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导致林盘基本结构中的林和田发生较大变化,如林地结构由自然式转向规则式的调整。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取代了传统的林盘居住模式,生活观念、家庭结构等的变化也使原有林盘难以满足新一代原住民的居住要求,导致大量“老龄林盘”和“空心林盘”的出现。
其次,林盘内部的恶劣环境和功能缺失。
如现有林盘建筑质量差,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林盘居住卫生环境差,缺乏相应的给排水、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
再次,成都新农村建设“3个集中”的原则要求土地的集约化使用,传统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化,农村居住用地向新型农村社区的集中,这也对林盘聚落景观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和冲击。
如果不处理好城乡建设、土地整理、项目开发与林盘保护的关系,林盘景观将面临衰亡甚至消失的危险[3]。
成都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世界田园城市、灾后重建、新农村建设等机遇下,处理好林盘聚落保护和城乡发展的关系,既能保护和传承传统乡村聚落文脉,又能弥补林盘内部功能的缺失,改善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为地域性人居环境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2川西林盘的生存智慧2.1美和实用的景观形态2.1.1空间模式从水平空间看,尽管川西林盘景观单元大小形态各异,但其却有着相同的聚落空间模式,即具有层次性和内向聚集性的居住模式。
其一般构成宅-林-田的空间模式,宅即林盘建筑,一般几户到几十户不等,成围合或半围合的复合型布局;林,即宅院外围的树木、竹林、菜地及其他农用地,不仅提供了生产生活材料,还将宅院与外界隔离开来,构成对外隐蔽,对内开敞的小环境,体现了藏与露、显与隐的平衡哲学观。
田,即林木外围的农田耕地,便于农民就近生产耕作和管理[4]。
从垂直空间看,林盘又分为树冠层、宅院层、稻田与地面层三部分。
林盘通过3个层次的组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高大的树冠层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调节小气候,中层建筑则相对开敞有利于开展活动和空气的流通,底层则为人们提供基本的能量供应。
2.1.2布局特点从林盘聚落的布局形态上看,其能够很好地对农田、水系、建筑、林地等进行有机梳理,构成有机分散和集中的“随田散居”的聚落景观格局;从宅院的布局形态看,林盘建筑主要有“一”字形、“L”形、三合院和四合院等形式,能够根据地形变化和实际需要创造出丰富的布局形式,这些都体现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与自然无所违,以自然有所用”的思想和哲学理念。
2.1.3规模尺度根据芦原义信对外部开放空间的研究,适宜步行者进行愉快的活动的距离不超过300m[5]。
尽管林盘单元的大小不等,但林盘间的距离基本在300m以内,是较为适合步行的[1]。
林盘建筑尺度适宜,密度小,高度多为一二层,建筑加上周围的外围林木半径多在30m以内,内部空间围绕广场(晒坝)进行合理的组织,构成了富有亲和力、小而紧凑的宜人空间。
2.1.4景观意象凯文林奇认为环境意象是观察者与所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是相互重叠、相互关联的一组意象[6]。
川西林盘聚落景观的整体性强,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图-底对比越明显则越容易被感知。
以农田为底,宅院为图,两者之间以竹林为篱,生成一种稳固和谐的美感。
林盘空间具有较强的复合型和模糊性,如林盘里没有明确的路径,是由村民根据方便而形成的,其和林木一起构成了可开展各种活动的林下空间,又如林盘建筑中的院坝、天井或是宽阔的屋檐都成为了活动空间,可供劳动、嬉戏、邻里交往等[7]。
川西林盘具有明显的可识别性,灰瓦白墙、茂林修竹、河渠纵横、美田弥望是其明显的特征。
对于村民来说,林盘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具有特定的场所精神,如乔木、晒坝、小径、水塘、亭子、桥梁、宗祠等都可能是构成场所归属感的重要元素。
2.2人地和谐的生态观从林盘聚落所在的成都平原大格局来看,其位于四川盆地中,四周群山环绕,整个岷江水系贯穿其中,符合传统聚落选址的“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的原则。
从林盘景观单元来看,林盘作为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符合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廊道-基质”理论,聚落、林地、池塘是斑块,道路、林带、灌渠是廊道,农田则是基质。
此外,林盘的农田与林地交界处符合“边缘效应”的某些特点,在生物多样性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林盘的构成要素来看,林地具有典型的水土涵养、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作用,农田发挥着人工湿地的作用,林盘中的建筑分散布局在农田中,有利于形成乡村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建筑材料多采用当地盛产的木、竹、草、石等自然材料和小青瓦、火砖等人工材料,不仅经济方便,而且营造出自然、朴实的风格,体现了朴素的生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