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林盘

合集下载

川西平原林盘地区农村院落的构成与演进

川西平原林盘地区农村院落的构成与演进
·4·
第2044 1卷8年第1300期 月
山 西 建 筑
SHANXI ARCHITECTURE
OVcotl..4 42N01o8.30
文章编号:10096825(2018)30000403
川 西 平 原 林 盘 地 区 农 村 院 落 的 构 成 与 演 进★
参考文献: [1] 曾令奇.文化创意下的旧厂房建筑立面视觉设计研究[D].
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大学,2016.
而在于它持续不断的活力和延续的特质,这种延续的特质不仅包 [2] 刘丹丹,张荣霞.从旧厂房改造到艺术工作室的环境设计研
含着建筑的建造信息,历史的物质信息、时代审美信息等,也包含
究[J].智能城市,2017,3(11):6567.
如双层表皮,在原 有 建 筑 立 面 外 增 加 一 层 玻 璃 幕 墙,这 种 方 法 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仅可以使原建筑表皮肌理得以保留,新材料与旧形式和谐共存, [5] 吴良镛.国际建协《北京宪章》[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而且提高了建筑 的 通 风、隔 音 和 热 工 性 能;也 可 以 使 用 传 统 的 材
提出的意见,使设计更贴近大众的审美情趣。
则、以人为本原则 和 可 持 续 发 展 原 则,平 衡 立 面 改 造 的 文 化 要 素
2.4 可持续发展原则
与环境要素。
第 20届 UIA大会《北京宪章》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 念[5]。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指既要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同时也不损 害后代人的需求。城 市 乃 至 建 筑 的 意 义,不 仅 仅 在 于 某 一 时 期,
面的洞口的数量、大小、形式,构造、材料,颜色等方面都会影响到 重新塑造旧厂房的文化特质。因此,在进行厂房立面改造时,需

成都市川西林盘保护利用示范点名单

成都市川西林盘保护利用示范点名单

附件1
第二批(2011—2013年)成都市川西林盘保护利用示范点名单
(共38个)
龙泉驿区(1个)
山泉镇枫树林林盘
青白江区(4个)
城厢镇小碾子林盘
清泉镇谷家大院林盘
福洪镇黄家院子林盘
姚渡镇胡家河坝林盘
新都区(2个)
新繁镇王家大院林盘
军屯镇白家碾院子林盘
都江堰市(6个)
安龙镇吴家院子林盘
柳街镇黄家院子林盘
柳街镇黎家院子林盘
柳街镇叶家院子林盘
崇义镇曾家院子林盘
崇义镇刘家院子林盘
彭州市(1个)
葛仙山镇熙玉林盘
邛崃市(2个)
大同乡川洞山林盘
临邛镇中国酒村林盘群(一期)
崇州市(2个)
羊马镇伏虎村黄家碾林盘
桤泉镇余花龙门林盘群(二期)
金堂县(3个)
三溪镇荷塘明月林盘
云合镇伍家大院林盘
竹篙镇唐家湾林盘
双流县(2个)
黄龙溪镇唐家烧坊和杨家院子林盘
永安镇白果村徐家中坝(双堰塘)林盘郫县(5个)
安德镇安龙村林盘群
三道堰镇青杠树村林盘群
花园镇筒春村林盘群
唐昌镇青春村王家院子林盘
唐昌镇先锋村周家院子林盘
大邑县(4个)
三岔镇梅花社区陈烧坊林盘
韩场镇韩延村鲜林盘
韩场镇韩延村刘墩子林盘
韩场镇正福社区郑林盘
蒲江县(3个)
寿安镇庙乐村凉水井林盘
大兴镇米锅新村林盘
西来镇铁牛村临溪渔乡林盘
新津县(3个)
五津镇临江村张大公馆林盘
永商镇七星村余林盘(二期)
花源镇共和村黄林盘群。

论川西林盘的生态意义

论川西林盘的生态意义


2 5 光 影与韵律 .
看到百叶并非是唯一的建筑造型语汇 建筑设计亦如文学艺术 , 通

Z . 光影 1 过丰富的语汇合宜使用 , 才能使建筑造型丰富而具备艺术魅力。 无需赘述 , 百叶的光影变化简直就是 它与生俱来 的使命 。利 参考文献 :
用光影 营造富有情感 的建筑 空间是建 筑设计 中的重 要手段 。光 [ ] 黄 1 的存在使建筑空间内物质形 态 的表 现和关 联情感 的实现成 为可 过调节太阳光的渗透 量 , 营造美妙 的雾光效 果。对于 光亮设计 , 永 . 能百叶与 建筑遮 阳 [] 华 中建筑 ,0 3 2 ( ) 智 J. 20 ,15 : 7—8 77 . 筑,0 5 3 (2 :4 20 ,1 1 )1 .
论 川 西 林 盘 的 生 态 意 义
郑 婧


要: 通过对构成林盘 的各要素 生态效用 的分 析, 示林盘这种传 统居住方式的整体生态意义 , 揭 为现代 规划建设提供
个健康 的, 经受得住 历史考验 的榜样。
文献 标 识 码 : A
关键 词 : 地 , 田 , 林 农 民居 , 态 意 义 生 中 图分 类 号 : U-2 T 01
于现代风格建筑 。2 木材的天然 纹理赋予木质 百叶独特的气质 , )
日 本某 财团本部 大楼 , 由于内部办 公空 问的使用 功能相 近,
它擅 长表 现建筑的 自然风格 , 因而 较多用 在乡村风 格 的建 筑上 。 外立 面形成 了以遮 阳、 板构成 的统一 单元 , 栏 进而 产生 了单 纯的 3玻璃百 叶通透性最好 。它不具有显 著的遮 阳效果 , ) 叶片选用透 节奏美 。建筑底部 的小三角形构件 , 它的斜边与建筑 主体斜边 呈

川西林盘艺术文化聚落-项目策划书

川西林盘艺术文化聚落-项目策划书

川西林盘艺术文化聚落-项目策划书峨眉山-峨眉河-乐山项目—红色动漫产业基地- 项目策划书 -日期:2011年9月1前言在当前经过了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大环境之下,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和丰富,中共中央国务院适时发出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文化体制深化改革的文件,号召各地政府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而持续广泛的提升文化产业在各地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运行机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形成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

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虽有所发展,但其产业化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潜在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整体实力偏弱,文化产业在国际竞争中亦处于劣势,文化贸易逆差严重。

这与我国目前在经济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和国际地位是非常不相符。

2009年9月份国务院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的振兴更是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为各地文化产业的振兴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也对文化产业的振兴提出了殷切的期望。

为促进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扩大文化产业的市场和消费,以大项目带动地区经济,提升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和振兴西部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优化西部地区的整体产业结构,我们有针对性的策划了《川西林盘国际艺术文化聚落》项目,其核心宗旨是以“中国农耕习俗文化保护与国际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结合为核心,以此项目为载体,发展成都的文化创意产业。

建设此项目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中国农业民俗文化与区域文化艺术走向世界的交流窗口川西林盘国际艺术文化聚落致力于保护中国农业民俗文化和推广民俗区域文化,向世界展示民俗区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推动中国当代民俗文化艺术品的商业交流,促进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设计产品国内外推广,引进国际国内有生命力的各种文化艺术,相互交流,相互交融,促进人类民俗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提升整个区域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让其成为代表整个地区的形象,与世界进行交流的窗口。

浅谈川西林盘改造——以成都崇州竹艺村为例

浅谈川西林盘改造——以成都崇州竹艺村为例

———以成都崇州竹艺村为例蔡佳欢(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成都610101)摘要:川西林盘作为成都平原独有的自然景观,其有着不可忽略的发展意义。

本文先介绍老林盘改造中常见的问题,再以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为例,对其林盘改造的思路与建筑、景观现状进行分析,从而对川西传统林盘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川西林盘;林盘改造;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9)05-0121-01作者简介:蔡佳欢(1994-),男,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设计方向。

川西林盘作为成都平原独有的自然景观,其承载着传统古蜀文化,有着不可忽略的意义。

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及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推进,老林盘的改造势必进行,成功的改造能有效的提升林盘存在的意义。

但是,部分老林盘在改造中存在多种问题,不但没有提升林盘的价值,还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原有景观元素与本土文化。

1老林盘改造中存在的问题1.1外来元素的入侵从当前林盘改造的设计来看,其景观的构造主要是通过传统川西元素来体现。

在目前的林盘改造中,相关人员对传统川西元素的运用不够重视,反而引入外来元素,导致林盘改造缺少相应的文化景观元素,从而造成林盘改造的不伦不类。

1.2传统元素的忽略就川西林盘而言,其主要是由宅、林、田构成,每个区域都应该有其独有的特色,并且在整个林盘的规划中,每个区域都应该拥有其独有的传统景观元素,比如传统川西建筑元素、大田景观元素、沟渠湿地景观元素,但很多林盘在改造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这些景观元素。

比如新建砖混建筑、钢构建筑,与林盘氛围格格不入。

1.3元素色彩设置的不合理在传统川西林盘中,色彩是相当沉静的,深灰色小青瓦搭配白墙或者灰墙,背景掩映川西林盘房前屋后种植的竹林翠色,林、田、宅的色彩各自独立,却又相辅相成,能很好的体现出川西林盘特有的景观特点。

但在部分林盘改造中,色彩的运用与环境格格不入,比如一些耐火钢材料景观小品,其锈红色与周围的颜色形成冲突,不但没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反而破坏林盘景观的和谐性。

川西林盘景观设计在田园综合体模式下的应用

川西林盘景观设计在田园综合体模式下的应用

李鑫桐 1 LI Xintong 周钰宸2 ZHOU Y uchen1.西南交通大学,四川成都610000(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610000 Chengdu Sichuan)2.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00(Chengdu University of T echnology,610000 Chengdu Sichuan)33摘要:田园综合体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手,结合田园综合体的景观设计策略与模式,以保护和修复川西林盘为出发点,探究川西林盘景观规划设计新方法。

通过对田园综合体概念的梳理,以及对川西林盘特色进行概括提炼,接着对川西代表性林盘的地形地貌、景观特色以及功能布局等进行勘探研究与分析。

最后提出在保留林盘功能和要素的基础上,重塑和再现林盘生活场景,并融合农业观光体验、文创产业开发等文旅融合的规划设计,为川西林盘景观规划设计添加新的活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田园综合体;川西林盘;文旅融合;景观规划设计Abstract: The Rural-Complex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urbanization. This article will firstly discuss the protection of the Forest Landscape in western Sichuan, which includes the landscape design strategy of the Rural-Complex, in order to explore new approaches to Forest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in western Sichuan. Secondly, this report will define and explain the concept of Rural-Complex. It summarizes and extra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rest Landscape in western Sichuan and then explores the geographic and geomorphic conditions, features and functions of the typical Forest Landscape in western Sichuan. Finally, it is proposed to reshape and reproduce the life scene of the forest disk on the basis of retaining the functions and elements of the forest disk, while improving the cultural tourism and agricultural tourism experience,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etc. Hence the scheme aims to provide a new vitality for the Forest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in western Sichuan.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complex ;western Sichuan forest landscape ;culture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2095-0705.2021.04.033收稿日期:2021-07-02作者简介:李鑫桐(1996—),女,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境设计;周钰宸(1997—),女,成都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

论川西乡村建设中的林盘保护与整治规划

论川西乡村建设中的林盘保护与整治规划

城市旅游规划2013年07月下半月刊一、研究背景伴随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传统的散居型村落空间正不断受到侵蚀,作为蜀文化空间载体的川西农居聚落——川西林盘也面临着日渐衰败消失的局面,同时5·12汶川特大地震给成都市农村住房造成极大的损害,因此在聚居点重建规划中,我们必须对川西林盘文化、生态、景观加以审视、思索,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同时,保护好地域特色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川西林盘景观特色资源,注重突显川西农居风貌特色。

二、川西林盘现状(一)川西林盘概念及价值川西林盘是一个传统的和地域性的概念,笔者认为,川西林盘是指在长期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川西一带农民为了方便耕种,以大约10户为群体在农田中央建造房屋,形成了乡村院落,这些院落和周边高大乔木、竹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形成一个个形如田间绿岛的农村居住环境形态。

院、林、田以及构成川西林盘的其他各要素在精神上由人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空间上共同构成点(院落林地)——线(河流道路)——面(农田耕地)一个密不可分的完整形态。

川西林盘的生活式样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它依托反复利用土地又不伤害生态。

其文化价值体现在其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充分吸收川西平原历史文脉、文化渊源、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等因素后,创造出的建筑形态。

它随蜀文化的变迁而发展,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川西林盘包含着蜀人对天、地、人的认识。

川西林盘它以其浓厚的地域性、艺术性与城市民居形成强烈对比,又以其古老性、历史价值与现代生活环境的巨大差异对城市旅游者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川西林盘的旅游价值日显重要。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的川西林盘,不仅能开发为旅游者观游览的场所,而且还可以开发成旅游者膳宿和游憩的地方。

(二)川西林盘现状及困境据统计,成都市川西林盘分布范围广(面积9482km2),现有大小川西林盘共14.11万个,川西林盘总面积67679.87公顷,川西林盘内居住人口449.03万人,占全市域总人口41.50%,占全市农村总人口的77.09%;川西林盘人均占地面积150㎡。

川西林盘景观特征研究

川西林盘景观特征研究

川西林盘景观特征研究彭建;隆世良;黎燕琼;郑绍伟;李宇奇;罗奕爽;谢天资;罗殊承【摘要】集生产、生活和景观于一体的复合型居住模式的川西林盘,不仅是成都平原特有的、全国具有唯一性的川西田园风光,更在传承川西农耕文化和维护成都平原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遥感影像判读的方法,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式,根据林盘主要功能,开展了对农耕型、新型聚居点型、生态型、农家旅游型和特殊产业型等6种类型林盘景观特征研究,并通过林盘内的民居、院坝、林地、生产型园地(菜园、果园等)等景观要素与林盘关系研究,解析林盘演替发展规律.结果表明:①新型聚居点型林盘则表现为林盘的数量密度最大,达到4.43个/km2;生态型林盘平均面积最大,单个林盘平均面积26 830 m2.②林盘的均匀度指数则以生态型林盘最大(36.733%),新型聚居点型最小(13.277%);破碎度则以生态型林盘最小(0.373),特殊产业型最大(2.287).③林盘内的民居、院坝、林地和生产型园地等景观要素的占地面积均与林盘总面积呈正相关关系.【期刊名称】《四川林业科技》【年(卷),期】2018(039)005【总页数】5页(P47-51)【关键词】川西林盘;景观特征;景观指数;景观要素【作者】彭建;隆世良;黎燕琼;郑绍伟;李宇奇;罗奕爽;谢天资;罗殊承【作者单位】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81;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81;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81;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81;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81;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81;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81;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8.5川西林盘,即川西平原上,在农田周边建造农家住宅,住宅周围为竹林、树木所围绕,随田散居,集生产、生活和生态为一体的复合型农村聚落单元[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Energy Science and Equipment Engineering II – Zhou, Patty & Chen (Eds) © 2017 Taylor & Francis Group, London, ISBN 978-1-138-71798-5

541 1 INTRODUCTION Sichuan is located upstream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is home to the Minjiang River, a main river in Sichuan and a tributary to the Yangtze River. The culture of western Sichuan originates from the Minjiang River, naturally descending from the Yangtze River civilization. The origin of the Yangtze River Hydraulic civilization is 1000–2000 years later than the Nile Valley civilizations and Mesopotamia. In 221BC, Ying Zheng, the first empire in Qin dynasty, ended a period of fighting country, which lasted over 250 years and set up the Qin, the first uniform and centralized feudal countries comprising multiple nations. Some large-scale irrigation projects were started in Qin dynasty, such as Zhengguo Canal, ZhangShui Twelve Canal, and Dujiangyan Irrigation System. Designed and built by Li Bing and his son, the Dujiangyan Irrigation System enhanced the connection of Minjiang River and Chengdu Plain to the Yangtze River and changed the natural and social forms of Chengdu Plain, making Chengdu a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enter in southwest China (Chen, 2011). Chengdu Plain is located in the Dujiangyan irrigation core area with the Minjiang River flowing into the farmland of the plain, forming a highly

networked irrigation system. Located here is Linpan in Chengdu Plain, a unique farming civilization to China and a model of ecological and livable habitation (Duan, 2004). Dating from the ancient Shu period, Linpan typifies early settlements that form a unique rural landscape in Sichuan. Development through national urbanization has produced changes in the traditional Linpan, both in the number of Linpan quantity and Linpan architecture form. Quantity has been gradually reduced, especially in the second circle layer referring to Wenjiang District, Longquanyi District, Xindu District, Shuangliu County, Pi County, and Qingbaijiang District. Rural residents moving into the town or the rural communities have converted the traditional Linpin into an empty nest.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consider the growing demand of farmers of Linpan in western Sichuan for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landscape.

2 MATERIALS AND METHODS 2.1 Description of the study area Chengdu city with a total area of about 12,390 km2 is

located in the vicinity of the largest plains in the

Brief discussion on rural landscape design in Chengdu Plain based on the demand investigation of farmers

Jiang Tao, Li Shu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611130 Chengdu, China Li Chunnong Institut Entwerfen von Stadt und Landschaft, College of Karlsruher Institut für Technologie,76131 Karlsruhe, Germany

Li Junzhuo, Fan Luyuan, Chen Qibi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611130 Chengdu, China

ABSTRACT: National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has presented modern-day challenges to the rural landscape in China.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are typified b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farming cultural loss and changing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The typical rural settlement landscape in Chengdu Plain, Linpan, which has long benefited from Dujiangyan irrigation system founded 2000 years ago, is under the above mentioned threat. Farmers are the heart of Linpan and it makes sense to understand their demand in Linpa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xisting difficulties of Linpan’s rural community based on the demand of farmers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field investigations, which were conducted in Dujiangyan city, Wenjiang District, Longquanyi District, Xindu District, Shuangliu County, Jintang County, Dayi County, Pengzhou County, Pi County, and Qionglai city as the representative samples in Chengdu city, Sichuan Province. Rural residents were asked to rate personal satisfaction as related to requirements for their rural areas. Results followed indicating priorities on monetary income, living conditions, production

conditions ˄traditional or modern˅,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Discovery of these priorities may help develop some design strategies in establishing a balance between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landscap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