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川西林盘改造——以成都崇州竹艺村为例
道明竹艺村地域特色乡村景观设计分析

道明竹艺村地域特色乡村景观设计分析作者:杨丝嘉石永婷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4年第07期摘要: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是乡村差异化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优势资源,但在当下乡村更新中多存在误用情况。
基于此,以颇受好评的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道明竹艺村的乡村景观为研究对象,在解读其地域特色基础上,从空间布局、建筑设计、景观艺术、铺装材料和艺术乡建五个方面,深入分析竹艺村景观更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融入景观各方面的具体方式,总结彰显道明竹艺村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设计建议,以有效指导其他乡村的建设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地域特色;乡村景观设计;道明竹艺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道明竹艺村概况道明竹艺村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道明镇,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明竹编而得名,是道明镇龙黄村9、11、13组形成的自然聚落,也是道明镇竹编文化创客产业核心区和聚集区。
据调查,2018年区域内共有86户,共295人,其中竹编大户3户,竹编从业人员50余人,拥有丁知竹、继军竹编等竹编知名品牌。
2016年,道明竹艺村在充分挖掘自身地域特色的基础上,将地方特征融入乡村规划建设中,围绕特色产业打造了一个极富地域性的传统村落,将其建设成为崇州市地域特色小镇,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典范。
二、道明竹艺村的地域特色崇州市道明镇的地域特色主要体现在自然格局、建筑造型、庭院空间、农耕文化与民俗生活上,其中的“竹文化”是区别于成都市其他乡村的重要地域特色。
崇州市位于川西平原西部,道明竹艺村坐落于崇州市西北部。
“四山一水五分田”的自然格局体现了其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
道明竹艺村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温常年温和,农作物以水稻、蔬菜为主,植物以竹、桤木为主。
竹艺村位于丘陵与坝区的交界处,属于半丘陵地形,呈现出“背山面田”“靠水环林”的地域自然特征,西部位于无根山山脚,北有白塔山,西北部是起伏的丘陵,东南面是开阔的农家田地,海拔为560—757米。
浅谈乡村振兴中农民参与的现实、问题与路径策略——以道明竹艺村为例

浅谈乡村振兴中农民参与的现实、问题与路径策略——以道明竹艺村为例作者:秦羽来源:《广东蚕业》 2020年第7期DOI:10.3969/j.issn.2095-1205.2020.07.60秦羽(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四川成都 610000)基金项目:2019年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基于村民视角的成都乡村振兴研究——以道明竹艺村为例”(2019Z35)]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要求“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
在四川省崇州市竹艺村的规划和建设实践中,当地政府、公司就充分调动了村民的参与积极性,文章针对村民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的振兴实践中,如何参与、遇到哪些问题、如何进一步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和效能做出分析思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民参与;竹艺村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205(2020)07-125-0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并将“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确立为基本原则,要求“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的振兴实践中,农民如何参与,会遇到哪些普遍性问题?如何进一步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和效能?这些都是亟须讨论和解决的问题。
笔者以四川省崇州市竹艺村为研究对象,基于2019年7月—2020年7月为期一年的考察和多次的调研访谈,针对竹艺村建设中原住村民(以下简称村民)参与的现实、问题与路径策略做出分析思考。
1 竹艺村建设中村民参与的现实“竹艺村”是当地发展竹编和旅游产业进行对外宣传的名字,由所在行政村的3个队86户村民组成,位于崇州市最美乡村公路——崇庆路沿线,附近有白塔湖、无根山等旅游景点。
自崇庆路建设后,相继引入竹编传承人、竹编大户,并修建网红建筑“竹里”,吸引了众多游客。
崇州道明竹艺村 参观心得

崇州道明竹艺村参观心得崇州道明竹艺村是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的一处特色景区,也是我最近参观的一个地方。
作为一个喜欢艺术和手工艺品的人,我对这个竹艺村充满了期待。
在这次参观中,我对道明竹艺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道明竹艺村位于崇州市郊区,环境清幽宜人。
进入竹艺村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巨大的竹子雕塑。
这个雕塑栩栩如生,展现了竹子的韧性和柔美。
我不禁为这个雕塑的制作工艺和艺术表现力惊叹不已。
进入竹艺村内,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竹制品,从家具到餐具,从装饰品到玩具,应有尽有。
这些竹制品不仅外观精美,而且手感舒适。
我试坐了一把竹椅,感受到了竹子的柔软和弹性。
这些竹制品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匠心独运的设计和精细的工艺。
在竹艺村的展示馆里,我看到了一些竹子的加工过程。
竹子被剥去外皮后,经过多道工序的加工,最终变成了各种各样的竹制品。
这些工艺师傅们手法熟练,他们利用不同的工具和技巧,将竹子加工成各种形状和大小的产品。
我看到了一个工艺师傅正在制作一个竹篮,他手法熟练,每一道工序都处理得非常细致。
这样的工艺师傅们真是技艺高超,让人叹为观止。
除了观赏竹艺作品,竹艺村还提供了一些互动体验项目。
我参加了一个竹编DIY的活动,学会了如何编织一个小巧可爱的竹制品。
这个活动不仅让我体验到了竹编的乐趣,还增加了我对竹子的认识和了解。
竹编这种传统手艺,不仅需要耐心和细心,还需要一些技巧和经验。
通过这次亲身体验,我更加欣赏竹编这门手艺的独特魅力。
在竹艺村的茶座里,我品尝了一杯竹叶茶。
这种茶是用新鲜的竹叶制成的,具有独特的香味和口感。
喝着竹叶茶,我感觉身心得到了放松,仿佛置身于竹林之中。
这个茶座的环境非常舒适,我在这里享受了一段宁静的时光。
参观道明竹艺村的经历让我对竹子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竹子作为一种独特的材料,不仅可以制作各种实用的物品,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道明竹艺村通过展示各种精美的竹制品,向人们展示了竹子的魅力和价值。
崇州道明竹艺村 参观心得

崇州道明竹艺村参观心得摘要:一、引言介绍崇州道明竹艺村的历史背景和特色。
二、竹艺村的环境与建筑描述竹艺村的自然环境和建筑风格。
三、竹艺村的竹艺文化阐述竹艺村竹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参观过程中的亮点介绍参观过程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竹艺作品和活动。
五、总结与感悟总结参观崇州道明竹艺村的心得体会,表达对竹艺文化的敬意和对未来的期望。
正文:崇州道明竹艺村参观心得位于我国四川省崇州市的道明竹艺村,是一个充满自然美和人文气息的地方。
这里不仅环境优美,还拥有丰富的竹艺文化,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作为一名中文知识类写作助理,我有幸来到这里,亲身体验竹艺村的魅力。
一、引言崇州道明竹艺村,一个以竹艺为主题的传统村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这里,可以感受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让人流连忘返。
二、竹艺村的环境与建筑竹艺村位于崇州市道明镇,距离成都约60公里。
这里地势起伏,绿竹环绕,空气清新。
整个村落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充满了古朴的韵味。
在这里,可以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川西民居风格,感受到传统建筑的魅力。
三、竹艺村的竹艺文化道明竹艺村自古以来就有制作竹器的传统,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竹艺已经成为了这里的文化象征。
如今,竹艺村依然保留着许多传统的竹艺制作技艺,如编制、雕刻、绘画等。
在这里,可以亲眼目睹匠人们精湛的技艺,感受到竹艺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参观过程中的亮点在参观过程中,我亲身感受到了竹艺村的独特魅力。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幅名为《百竹图》的竹编作品,这幅作品长约20米,宽约1米,由数百片竹片拼接而成,展现了竹子的各种形态。
此外,还有竹编的灯笼、屏风等各种竹艺作品,展示了竹艺村的深厚文化底蕴。
五、总结与感悟参观崇州道明竹艺村,让我对竹艺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这里不仅环境优美,竹艺作品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竹文化景观中装置艺术的应用研究——以崇州道明竹艺村为例

2020年2月下半月刊236竹文化景观中装置艺术的应用研究——以崇州道明竹艺村为例颜 静 杨 勉随着时代的发展,装置艺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竹文化景观中往往可以通过装置艺术来传递景观文化内涵,本文希望通过对现代竹文化景观中装置艺术具体应用方式的分析,总结出装置艺术在未来竹文化景观中的运用价值与发展方向,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中国乡村景观建设提供更多可利用的元素,提升乡村景观品质。
一、研究背景竹从古至今都被赋予了高风亮节般的君子气节以及清新优雅的谦和特征,“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竹文化指在中华民族5 000年的历史进程中,竹子与其他中华文化相互融合所创造出的与竹子相关的物质和精神文明。
园林景观属于五维空间的艺术范畴,是物质与精神空间的总和,以竹为表现对象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心理是精神文化的范畴,竹文化景观则是以竹文化作为景观文化底蕴,以竹为主体所营造的一种特殊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景观空间,无论是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还是人们的生活习惯或艺术审美,早已将竹文化融入了我们生活的各方各面,不可或缺。
装置艺术是一种基于特定环境中的立体性艺术作品,创作者通过各种环境条件下不同材料的结合、优化与改造,使艺术作品摆脱传统空间束缚,提供大众以参与为主的情景化空间,并通过刺激感官体验,继而唤起参与者的情感认知。
在传统的竹文化景观中,由于竹材料具有极其丰富的造景形式与造景手法,容易形成特色鲜明的竹文化景观,因此,在装置艺术运用上,设计师们往往会忽略掉装置艺术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性、互动性、地域性等特性,使主题脱离景观环境本身,从而导致竹文化景观中装置艺术内涵缺失,大批装置艺术的存在开始成为一纸空壳。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关于竹的研究早在南北朝便有戴凯之的《竹谱》,至元朝李衎编写的《竹谱详录》,在戴凯之的基础上,融合了这一时代的审美特点,使“竹谱”拥有了更加独立与成熟的体式,再到乾隆年间编制的《四库全书》中,专门对竹有介绍,对清朝以前的竹类进行了详细总结。
崇州道明竹艺村 参观心得

崇州道明竹艺村参观心得(原创实用版5篇)目录(篇1)1.崇州道明竹艺村的背景和历史2.道明竹艺村的特色和亮点3.游客在道明竹艺村的体验和感受4.道明竹艺村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和启示正文(篇1)崇州道明竹艺村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重庆路,是一个以竹编艺术品为生的网红艺术村落。
这里依竹而居,削竹为器,具有 2000 多年的悠久历史,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
近年来,道明竹艺村将特色农业、竹编产业、休闲体验、文化创意与美丽新村建设相结合,开创了一条崭新的乡村振兴之路,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
道明竹艺村的特色和亮点在于其传统竹艺。
在这里,游客可以体验到传统工艺之美,感受到不一样的传统文化气息。
竹林幽幽,小桥流水,远离城市的喧嚣繁华,于青山绿水间,瑟瑟竹林间,寻找一片静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手工艺的魅力。
此外,道明竹艺村的建筑设计独具特色,曾登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舞台,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游客在道明竹艺村的体验和感受是丰富多彩的。
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参观竹编艺术品的制作过程,还可以亲自动手体验竹编的乐趣。
此外,游客还可以品尝当地特色美食,欣赏优美的自然风光,感受乡村的宁静与和谐。
道明竹艺村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和启示在于其成功地将传统文化、特色产业和旅游业相结合,实现了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双赢。
目录(篇2)1.崇州道明竹艺村的背景和历史2.道明竹艺村的特色和亮点3.游客在道明竹艺村的体验和感受4.道明竹艺村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和启示正文(篇2)崇州道明竹艺村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重庆路,是一个以竹编艺术品为生的网红艺术村落。
在这里,游客可以体验到传统工艺之美,感受到不一样的传统文化气息。
道明竹艺村是唯一一处川西林盘式景区,其独特的建筑曾登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舞台。
道明竹艺村的特色和亮点在于其具有 2000 多年历史的道明竹编。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道明竹编在当地有着极高的知名度。
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参观到各种精美的竹编艺术品,还可以亲自体验竹编工艺的制作过程,感受到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浅谈成都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路径——以崇州义乡兄弟川西林盘规划为例

浅谈成都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路径——以崇州义乡兄弟川西林盘规划为例摘要:顺应全球时代发展,公园城市的建设是中国在生态文明时代对世界城市发展的一次全新的探索,四川省成都市秉承这一理念,正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下公园城市的建设。
而乡村更是城市文明的发源地,乡村振兴也是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石。
川西林盘作为成都乡村几千年来所特有的地域代表,其内在的生态美学人文等价值与公园城市核心价值不谋而合。
本文以崇州严家弯湾义乡兄弟林盘规划为例,从生态、美学、人文、生产、生活等维度浅谈成都公园城市背景下的川西林盘规划,明晰成都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的路径,为成都践行新发展理念下的公园城市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公园城市;乡村表达;川西林盘规划;义乡兄弟林盘前言:位于崇州严家弯湾的义乡兄弟林盘以巴蜀文化铸魂,联动周边8个林盘形成“九星联动”的崇州北部水木旅游环线川派盆景民俗文创带。
林盘通过整田成园,营圃为艺;护林成境,化景为憩;理水成脉,润岸为观;改院成诗,美居为享;保真成文,融新为扬;植业成源,赋能为创;连绿成廊,细网为游;林间长廊,产居相融的规划路径,营造了一幅“盈握咫尺藏千寻,偶开画卷小山川”小山水·咫川卷的林盘之境。
1、公园城市背景下的川西林盘川西林盘是川西地区典型的传统乡村类型,是川西平原流传至今特有的乡村模式,其归林而居、栖田为伴、枕水而眠的人居模式既传承了巴蜀文明的悠悠历史,也承载了中国农业史上重要的地域农耕文化价值[1]。
川西林盘是民居、乔木、竹林、河流、耕地等自然环境有机融合的农村居住环境形态,是天府文化、成都平原农耕文明和川西民居建筑风格的鲜活载体,也是乡村振兴、诠释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的重要基底。
公园城市是引绿进城,致力于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而成都农村区域汇集上千个星罗棋布大大小小的林盘,其山、水、田、林的生态要素是构成公园城市重要的生态价值本底,川西林盘和公园城市都是集生产、生活和生态于一体的平衡发展空间集聚形态。
52天打造出网红建筑“竹里”,从贫困变网红,学习竹艺村的乡旅产业运营术!

52天打造出网红建筑“竹里”,从贫困变网红,学习竹艺村的乡旅产业运营术!艺术,并不高冷。
当艺术介入乡村,与民间手艺相见恨晚时,这将是一个全新产业的开始。
乡村需要艺术、文旅、商业、资本的流入。
竹编,很早就有的传统民间手艺。
而竹编技艺和乡村振兴的融合,还是不多见的。
这个故事或者说是案例,要从成都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乡村——川西林盘谈起。
01如今,村子有了新名字“道明竹艺村”,村子也成了竹艺聚集区。
还有一些外来艺术家成了“新村民”和自带流量的网红建筑“竹里”。
禅院食坊、文化客栈、野奢酒店、竹艺工坊,这里已经成为了新农村的排头兵。
2013年中央美院实地考察后,提出将最靠近公路的九、十一、十三组所在范围规划成为竹艺聚集区,作为竹艺村的雏形;再以竹编艺人聚集、竹编产业艺术化的方式,用文创和设计的力量,拓展竹子产业生态,将竹艺村打造成了为“文创旅游的创新创意示范区”。
这次考察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机遇,确立了村庄规划的底层逻辑,将改善村容村貌。
在规划之后,就是最关键的实际运营。
台子搭好了,谁来唱戏呢?2017年,崇州市市属国有公司中业文旅,正式接手竹艺村的运营工作。
“竹里”这个网红建筑,村里的标志性项目,也由此开始建设,整个建筑坐落在原有拆除农户的宅基地上。
在52天后,2017年3月竹里正式投入运营,受到了大量的关注,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
02再以竹里建筑为依托之后,竹艺村衍生了住宿、旅游、文化手工体验等相关业态,众多新村民也纷纷受到招募加入竹艺村。
坐在三径书院里,看一本名作、品一杯清茶,抬头就能望见无根山;到来去酒馆吃一顿地道的“私房菜”,旁边就是种着新鲜蔬菜的田地;走进竹编博物馆,了解道明竹编的前世今生;亲自体验竹编制作等等,这大概是来到竹艺村要干的那些事。
表面的酣畅淋漓、繁荣盛景,其实在这背后,需要完成大批量的工作内容。
比如:如何协调当地村民通过土地、房屋入股或出租方式参与到竹艺村的建设。
去保证现在这些充满文艺范儿的地方,才能在村民老房子基础上改造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以成都崇州竹艺村为例蔡佳欢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成都610101)
摘要:川西林盘作为成都平原独有的自然景观,其有着不可忽略的发展意义。
本文先介绍老林盘改造中常见的问题,再以崇州市道
明镇竹艺村为例,对其林盘改造的思路与建筑、景观现状进行分析,从而对川西传统林盘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川西林盘;林盘改造;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9)05-0121-01作者简介:蔡佳欢(1994-),男,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设计方向。
川西林盘作为成都平原独有的自然景观,其承载着传统古蜀文化,有着不可忽略的意义。
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及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推进,老林盘的改造势必进行,成功的改造能有效的提升林盘存在的意义。
但是,部分老林盘在改造中存在多种问题,不但没有提升林盘的价值,还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原有景观元素与本土文化。
1老林盘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1.1外来元素的入侵
从当前林盘改造的设计来看,其景观的
构造主要是通过传统川西元素来体现。
在目前的林盘改造中,相关人员对传统川西元素的运用不够重视,反而引入外来元素,导致林盘改造缺少相应的文化景观元素,从而造成林盘改造的不伦不类。
1.2传统元素的忽略
就川西林盘而言,其主要是由宅、林、田
构成,每个区域都应该有其独有的特色,并且在整个林盘的规划中,每个区域都应该拥有其独有的传统景观元素,比如传统川西建筑元素、大田景观元素、沟渠湿地景观元素,但很多林盘在改造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这些景观元素。
比如新建砖混建筑、钢构建筑,与林盘氛围格格不入。
1.3元素色彩设置的不合理
在传统川西林盘中,色彩是相当沉静的,
深灰色小青瓦搭配白墙或者灰墙,背景掩映川西林盘房前屋后种植的竹林翠色,林、田、宅的色彩各自独立,却又相辅相成,能很好的体现出川西林盘特有的景观特点。
但在部分林盘改造中,色彩的运用与环境格格不入,比如一些耐火钢材料景观小品,其锈红色与周围的颜色形成冲突,不但没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反而破坏林盘景观的和谐性。
2成都崇州竹艺村林盘改造现状分析
2.1竹艺村空间景观格局
林盘的形成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虽然其内部建筑、布局、规模会随着时间的变
化而改变,但其整体的景观结构相对稳定,将林盘作为一个单独的景观单元来进行研究,则其是由林、田、宅、水4个空间结构组成。
竹艺村作为典型的川西丘陵林盘,林盘内河沟与道路形成整个林盘的景观骨架,外部由农田围合,随机分布在林盘内部的节点构成林盘重要公共空间,这些元素经过时间的推移,相会影响却又相对稳定,建立了相对稳定又有秩序的空间景观结构。
在林盘改造中只有整体上保持这些原有的景观结构与空间格局,对局部空间环境进行改造,才能更好的保持竹艺村林盘的原始风貌,并且能更好的发挥林盘的经济价值。
2.2竹艺村外部空间
竹艺村外部空间主要是由大田景观构成,整体稳定性较好,农业种植主要是以传统川西作物应季种植,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景观形态。
林盘外围还有一条旅游公路,地理条件优越,对观光形林盘的打造创造了良好的交通条件。
2.3竹艺村内部植物
竹艺村作为以竹艺、竹编为打造亮点的林盘,其内部拥有大量原生竹林,房前屋后竹林成片,银杏、水杉、楠木等树种间植其中,地被植物以常绿植物为主,随着季节的变化,植物色彩也随之变化,色彩层次较为丰富。
2.4竹艺村林盘水系
竹艺村大田灌溉水渠密布,外围有一条长马沟作为主要的灌溉沟渠,平均深度约2米,宽度约3米,水深约为1.2米,大田大部分水渠沿着道路走向分布,少部分细小水渠蜿蜒曲折。
林盘内部有一条原生白塔湖水系水渠穿林而过,两条完整的水系为林盘生活与农作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2.5竹艺村林盘建筑
林盘内建筑主要为传统川西民居,川西传统民居作为当地传统民俗文化最好的体现,其在整个林盘景观单元中也是最重要的,竹艺村林盘前部新建部分以川西民居元素为特点的商业行为建筑,比如“竹里“和”丁知竹“,后部新建钢结构/耐火钢材料的餐饮区等。
但竹艺村内部还是较好的保存了传
统的建筑形式,主要有”一“字型”,“L ”型,三合院,四合院四种建筑形式,外部装饰绝大多数建筑都有过翻新,比如添加落地窗、墙面覆盖新墙面材料等。
3成都崇州市竹艺村林盘改造存在问题
3.1外来商业气息的入侵
通过走访调查,目前竹艺村商业气息已经逐渐显现,部分民居已经外租改造商业民宿或做餐饮用途,原住民的流失势必造成传统文化的丢失,而林盘的作用始终还是应该作为居住生活使用,可以兼顾一些观光体验,只有这样才能长远发展可持续的发展下去,如果走纯商业模式,势必发展不长远。
3.2新建建筑的运用不当
竹艺村新建建筑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竹里”、“游客中心”为代表的新式传统建筑,其将传统的建筑元素用现代的建筑手法表达出来,能有效的与林盘景观融为一体,既保存了传统的建筑语言与内涵又能很好的为老林盘带来活力。
另一类是以林盘后部餐饮区为代表,用钢结构与耐火钢板修建的独立建筑,这些建筑作为个体来看还是挺新颖的,但是放在林盘中就显得有点突兀,与周围的环境相互矛盾,这就有悖于老林盘改造的初衷,不利于林盘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结语
林盘作为川西平原独有的景观形态,其承载着西蜀大地不可忽略的文化、景观、建筑价值,依托国家的政策,老林盘将焕发新面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林盘的发展,更因该注重林盘的保护,使老林盘既能满足现代居住的生活需求又能让乡村振兴农民增收,使林盘健康持续的发展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黄远祥,王丽娜,李明才,王守洪,何伟,孙大江.川西林盘对成都建设“田园城市”景观意境的影响[J].中国园艺文摘,2013,29(09):103-105.
[2]周娟.景观生态学视野下的川西林盘保护与发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
[3]尹乐,蔡军.川西林盘景观的可持续发展途径———以郫县花园镇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05):2979-2981.
THEORIES AND RESEARCH
-121-。